十三章 沈从文
- 格式:ppt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94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边城沈从文(13)天气渐渐的越来越热了。
近六月时,天气热了些,老船夫把一个满是灰尘的黑陶缸子从屋角隅里搬出,自己还匀出闲工夫,拼了几方木板作成一个圆盖。
又锯木头作成一个三脚架子,且削刮了个大竹筒,用葛藤系定,放在缸边作为舀茶的家具。
自从这茶缸移到屋门溪边后,每早上翠翠就烧一大锅开水,倒进那缸子里去。
有时缸里加些茶叶,有时却只放下一些用火烧焦的锅巴,乘那东西还燃着时便抛进缸里去。
老船夫且照例准备了些发痧肚痛治疱疮疡子的草根木皮,把这些药搁在家中当眼处,一见过渡人神气不对,就忙匆匆的把药取来,善意的勒迫这过路人使用他的药方,且告人这许多救急丹方的来源(这些丹方自然全是他从城中军医同巫师学来的)。
他终日裸着两只膀子,在方头船上站定,头上还常常是光光的,一头短短白发,在日光下如银子。
翠翠依然是个快乐人,屋前屋后跑着唱着,不走动时就坐在门前高崖树荫下吹小竹管儿玩。
爷爷仿佛把大老提婚的事早已忘掉,翠翠自然也早忘掉这件事情了。
可是那做媒的不久又来探口气了,依然是同从前一样,祖父把事情成否全推到翠翠身上去,打发了媒人上路。
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不得结果。
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一件事情——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
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象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
一堆过去的事情蜂拥而来,不能再睡下去了,一个人便跑出门外,到那临溪高崖上去,望天上的星辰,听河边纺织娘以及一切虫类如雨的声音,许久许久还不睡觉。
这件事翠翠是毫不注意的,这小女孩子日里尽管玩着,工作着,也同时为一些很神秘的东西驰骋她那颗小小的心,但一到夜里,却甜甜的睡眠了。
不过一切皆得在一份时间中变化。
这一家安静平凡的生活,也因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日子,在人事上把那安静空气完全打破了。
船总顺顺家中一方面,则天保大老的事已被二老知道了,送二老同时也让他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
这一章里,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看似波澜不惊,可底下却藏着好多情绪。
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边城的那个小渡口,看着故事里的人物来来去去,心里满是说不出的滋味。
我特别在意翠翠的感情。
在这一章里,她的那种羞涩、懵懂还有执着,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在风中轻轻摇曳,让人忍不住去怜惜。
她对傩送的感情,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表达,可就是这种含蓄,才更让我觉得真实和动人。
我就想啊,在我们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感情好像变得很直接、很仓促,像翠翠这样纯净又羞涩的感情,真的太少了。
你说是不是呢?
还有老船夫,他在这一章里的那种小心翼翼,对翠翠的那种疼爱,真的很让人感动。
他就像一只老母鸡,努力地张开翅膀,想要护着自己的小鸡。
他为了翠翠的幸福,不断地去试探、去努力,我看着都觉得心酸。
其实有时候,长辈的爱就是这样,默默的,却又很有力量。
不过呢,这一章也让我觉得有些迷茫。
故事里那种淡淡的忧伤,就像一层薄雾,笼罩着整个边城。
我不太确定故事最终会走向哪里,翠翠和傩送的感情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这种不确定,就像有个小爪子在我心上挠啊挠的,让我看完之后还一直在想。
也许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文字的魔力吧,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琢磨、去感受。
2024年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之一,共有十三章。
这其中,《边城第十三章》是整个小说的最后一章,它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边境小镇生活的故事。
读完这一章,我不禁深深地被其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感悟。
首先,这一章向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变迁与沧桑。
小说的最后一章描写了边城的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
与之前的章节相比,边城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城市的街道变得宽阔,建筑物更加现代化。
然而,这样的变迁和进步却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一些老传统和习俗逐渐被遗忘,边城的人们也逐渐变得趋同化。
读者在这一章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悲凉的转变,仿佛边城的灵魂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浮躁所取代。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代社会中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习俗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失,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功利化和浮躁。
这种变迁和沧桑让我深感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物质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
其次,这一章还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边城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人们相互之间的照应和互助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困境中总是能够相互扶持和帮助。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待彼此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和冷漠。
这种变化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脆弱和脆弱。
仿佛我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渐渐忘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心。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付出是多么的重要,也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最后,这一章让我思考了时间和命运的力量。
边城的变迁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们对过去的生活有着淡淡的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这让我深感时间和命运的力量是如此无法抗拒。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对许多不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失去亲人或者不如意的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逃避和抱怨,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态度。
第十三章沈从文(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经历,掌握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边城》。
三教学难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文学理想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1学时)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
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
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
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
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
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
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
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边城第十三章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写一对位于山水之间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恩义、人情、爱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出了作者较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边城第十三章是小说中的重要章节之一,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来推动整个故事的进展。
在读完这一章节之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有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整个第十三章主要围绕着主人公连叔的出现展开。
连叔是一个英俊潇洒、豪爽直率的人物,而且他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仿佛与这个边陲小镇并不合适。
故事中的连叔来到边城,与小女孩菊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纠葛。
他用自己的经历和菊花谈论爱情,谈论人生,仿佛他已经经历了许多,见识了很多,这对于年少无知的菊花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启示。
在与连叔的接触中,菊花逐渐对他产生了好奇和敬佩之情。
她喜欢上了这个个性独立、聪明能干的人,倾听他的话,沉浸在他的故事中。
连叔的到来给小镇带来了新鲜感,给菊花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震撼。
同时,连叔的出现也让菊花感到担忧和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上了连叔,也不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发展。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在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通过菊花和连叔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我对爱情这个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连叔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菊花,爱情并不简单,它既是美丽的,又是残酷的。
他告诉菊花,爱情和痛苦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提醒她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和纯洁。
通过连叔的话语,我认识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爱情并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感情,它不是靠外貌、财富或者社会地位来衡量的。
爱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感情,它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经营。
连接上和菊花之间的互动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思考和体悟。
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我感受到了成长的不易和成长的必要性。
除了爱情主题之外,边城第十三章还涉及到了亲情、人情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菊花和连叔的关系也暗示出了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