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13-沈从文
- 格式:ppt
- 大小:631.50 KB
- 文档页数:32
第11讲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与《边城》一、重难点(一)重点1.沈从文生活经历与其“湘西文学世界”的关系2.《边城》的艺术特色(二)难点1.《边城》的艺术表现二、沈从文——“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一)沈从文的湘西生活对“湘西文学世界”的影响1.沈从文的湘西生活对其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身上流着苗(祖母)、汉(父)、土家族(母)的血液,使其保留了天然的湘西气质和精神。
14岁入行伍,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早早目睹和感受着社会的黑暗、残酷和愚昧,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不但消除了炫耀猎奇之感,反而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
2)沈从文自幼生活在湘西,活动于川、湘、鄂、黔,他熟悉这块土地的山川地貌,熟悉乡土人情,尤其是湘西人民爱恶哀乐的鲜明生活方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3)沈从文出生湘西,成长于湘西,在其出生和生活成长地以及家族共同影响,使其打上鲜明的乡土烙印和形成深深的乡土情结,也其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乡土特色。
2.乡下人从下瓢江湖挨饿、受寒,储蓄了一些人生经验——促成了他的“湘西文学世界”,促成了其创作成就。
(二)沈从文的主要作品1.小说集2.散文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沈从文散文选》《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三)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及影响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独特的“湘西文学世界”。
1.创作风格——浪漫主义沈从文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沈从文及其作品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气韵。
2.创作题材——一类是湘西生活题材、一类是都市生活题材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中国现代文学史】沈从文的主要考点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 沈从文(1902年-1988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化研究家、文学评论家。
-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深受湖南山水和湘乡风情的熏陶,对湖南文化充满热爱和研究。
- 擅长以湘乡方言为基础创作,注重表现人物心理,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作品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 发表了许多著名作品,如短篇小说《边城》、《豆腐点》等,被誉为“湘乡小说的集大成者”。
二、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见长,常常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的真实和复杂性。
- 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多以个人的遭遇和成长为线索,描绘人物在社会压力和道德困境下的挣扎。
- 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尤为独到,刻画了许多具有深情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探索。
- 主题涉及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人性的善与恶、传统与现代交融等。
三、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代表作之一是短篇小说集《边城》,以湘西山乡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草木的心路历程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家园、乡土情感的深挚表达。
- 另一著名作品是中篇小说《豆腐点》,通过讲述大观村农民黄世仁的生活经历,暗示了一个农村知识分子的成长痛苦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湘乡小说的新局面,充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为后人提供了深入思考和借鉴。
四、沈从文的学术思想和影响:- 除了创作文学作品,沈从文还从事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具有独到的学术思想。
- 他提出的“复自然”口号和对乡土文化的批判、重振等观点,为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启示。
- 沈从文的文学观、文化观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给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创作借鉴。
五、结语:-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沈从文通过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真实的社会画卷,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第十讲沈从文第一节“凤凰之子”沈从文一、“乡下人”的传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1902年出生在凤凰城内一个旧式官吏家中,16岁时参加了本乡土著部队,在部队的六年中,他踏遍湘、川、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领略了数不尽的秀山丽水,见识了古朴奇特的风俗人情,广泛接触到士兵、农民、土匪、流氓、船夫、妓女、矿工、铁匠等下层人民,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这些经历和见闻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了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成了他后来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在军队生活的后期,沈从文的性格和经历开始逆转,他逐渐由贪玩转向好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
五四之后新书报、新思想的影响增长了他支配自己生命的独立意识,给他带来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契机。
1923年8月,沈从文来到北京,先是在北大当旁听生,后来经过超常的刻苦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并收获了与大家闺秀张兆和的美好爱情。
1933年,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后来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建国后,沈从文转业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1981年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读书界的高度评价。
1988年5月去世,终年86岁。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生长的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湘、川、桂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身上便有苗族血统。
这里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活中古风犹存,某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
沈从文出身于当地的行伍世家,青年时当过兵,经年累月辗转于沅水流域各处,稔熟于此地的乡俗民情,热爱这里善良淳厚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带有野蛮性的民风。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
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作为京派的代表人物,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他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塑造了无数个人物形象,最终凭借着才华打动了许多大作家,之后成为了一代著名人士。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那么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国家。
沈从文是多民族的混血儿,不过他本人更加的喜欢苗族,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有有关苗族风土人情的描述。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一生创造了很多作品,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巅峰,在二十世纪的时候,《边城》这部作品在中文小说的文学榜上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则是鲁迅先生的《呐喊》。
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么高。
《边城》这部作品还曾被拍成了电影,讲述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用女主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经典佳作。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除了《边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
沈从文知识点总结沈从文的作品主要以描写福建乡土风情为主,对于小城镇的人情百态、生活百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揭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福建犁地县为背景,通过描写小城镇上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了福建小城的生活韵味。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屈家庄屈原庐生活的故事,在表现当地物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的同时,展现了小城镇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个人、家庭之间的情感和社会问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屈家庄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小城镇上各种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命运,塑造了一位又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内涵丰富,语言流畅,通过小说的叙述方式、节奏和符号的运用,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洞察。
小说在描写福建乡土风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情感、命运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二、《米》《米》是沈从文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福建乡村为背景,通过对于村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福建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
小说以米为主题,通过对于稻米生产、销售与生活风俗的描述,展现了福建乡村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
小说以充分的细节描写、丰富的图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通过对于福建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于乡村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于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于民俗文化的独特感受。
小说无论在题材选择、文学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沈从文生平《沈从文》生平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沈从文,是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影响力极大,其主要作品丰富多彩。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不拘泥于传统,他的作品充满现实感和民间风情,语言鲜活、生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以下将详细介绍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一、小说集《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成名之作。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位于边境的小城镇,描写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风俗以及各种人物。
其中最为经典的角色是少女兰,她在小说中被描写得非常细腻、温柔,受到广泛赞誉。
《边城》的文学价值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充满了诗意、哲理以及沈从文的人文关怀。
二、长篇小说《孽障》《孽障》是沈从文创作的另一部杰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孽障”鲁四家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在动荡岁月中的生活,以及他们与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在描绘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方面非常出色,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
三、散文《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以旅行为背景的散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家乡湘西风光、民族生活和人文风情等内容,以及他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感悟。
这部作品展现了沈从文的洒脱、豁达、超脱的气质和独特的风格,是现代散文的一部经典之作。
四、文集《东篱乐府》《东篱乐府》是沈从文的文集,收集了他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游记等多种文体作品。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沈从文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从整体上讲,这部作品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一样精彩,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代表。
五、小说集《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是沈从文创作的又一代表作品,描写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及女性在那个封闭的环境中所反叛、所革命的故事。
小说以其崭新的写作方式,新颖的主题和时代感吸引着大量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典的小说之一。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丰富多彩,作风大胆、开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3]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教学辅导---沈从文一、关于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沈从文作品赏析试卷(练习题库)1、请简要说明沈从文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
2、简述《边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的。
3、沈从文曾受到废名的很大影响,而得到沈从文小说艺术真蹄的当代作家是()4、沈从文与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品有哪些?他们的创作各有什么特点?(6分)5、翠翠是沈从文在《》中塑造的理想人物。
6、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是O7、沈从文的作品有()。
8、在《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9、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10、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作家对方兴未艾的()文学、时髦的现代派文学以及流行的商业化文学都相当反感,保持着11、京派的主要刊物有沈从文主持的()文艺副刊和《骆驼草》、《文学月刊》等。
12、废名的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等。
13、O描写的是辰河边上一个水手与他的情人的故事。
篇幅短小,内容也极简单,但是,却标志着沈从文的小说创作14、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世界。
15、()在《“京派”与“海派”》说:“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
16、沈从文在()、《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作品中,常用讥讽的调侃,刻写城市各色人等。
17、沈从文曾受到废名的很大影响,而得到沈从文小说艺术真谛的当代作家是()。
18、小说《边城》中描写到的那个城叫()。
19、小说《柏子》中描写到的那条河叫()。
20、在20世纪80年代的沈从文研究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O的《从边城走向世界》。
21、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他写出了小说代表作《边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O两个22、丈夫早断了奶。
婆婆有了新儿子,这五岁的儿子就像归她独有了。
不论做什么事,走到什么地方,丈夫总跟在身边23、“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惟一的一位中国记者是小说《梦之谷》的作者Oo24、在现代文学史上,京派著名的评论家和戏剧家是()。
【文常】现当代文学:朱自清、萧红、徐志摩、史铁生、沈从文(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
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诗人长诗《毁灭》参与并发起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支持了新诗的发展。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地脚印!发上残留的余香里,我看见渺茫的昨日的影子—远了,远了他的诗,风格清新明快,纯正朴实。
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但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
散文家朱自清是近代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
其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缜密流丽《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至情之作《背影》《儿女》《悼亡妇》还有一些哲理性较强、谈言微中的杂感文。
沈从文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作家,被誉为“魅力无边的文学巨星”。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沈从文的代表作品:
1. 《边城》:这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广西边境的小镇上发生的爱情悲剧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2. 《红楼梦谈》:这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是对曹雪芹的《红楼梦》的评论与续写。
小说以讲述贾府破败后的种种变迁为主线,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和文化的挣扎。
3. 《湘行散记》:这是沈从文的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的旅行经历和见闻。
散文中融入了对自然、乡土、民俗的观察,同时又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4. 《暗香》:这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残酷的家族关系、女性命运和社
会阶级固化等问题。
5. 《边城汉子》:这是沈从文的故事集,包含了不少经典短篇小说,如《桃花源记》、《又见桃花》等。
通过描述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乡土的思考。
这些作品代表了沈从文丰富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之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门有别于我们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教材的一本文学研究性书籍,收录了有关现当代文学重点作家及重要文学史现象研究论析16篇,是将内部的讲稿集结起来,合成了这本书。
并非是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作家作品都作了阐述,而是挑选了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以点带面的引领我们去探索。
并且在每讲的最后都有对于这一文学流派或者作家的研究论著和研究概况,对于我们巩固知识、深入研究、扩展眼界都是很有帮助的。
地域的区别一直是区分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的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比如老舍的”京味”小说,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小说,以及王安忆的上海文化小说,都代表了地域对于文学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0年代的“京派”和“海派”同样体现出这一点,但是与其他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是,“京派”与“海派”并不局限于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作家的写作,他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这两个派别之中的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性格所致。
而这两个派别的区别也不仅是地域上,更重要的是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
二者的论战也与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本书的第六讲主要讲的是京派文学,对于“京派”以及“海派”是否看作流派,很多作家都持谨慎的态度,因为这两派所涉及的作家群范围都比较大,各自的情况也很复杂,但学术界多数还是认为“京派”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流派的,也有称京派的作家是“大公报”作家、“北方作家”的。
“京派”并不是专指或反映北平的文学,而只是一种借用、沿用。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京派”的地位以及历史影响做过多的强调,而是在这一讲的序言中谈到,在那个政治化的年代里,文学通常都是被划分为“主流”和“非主流”的,而“京派”文学由于远离政治,远离社会变革,所以被划为“非主流”文学。
文学史上通常所说的“京派”指的是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而这个定义与30年代初两位作家的论争有着直接的联系,以为是北京的沈从文,一位是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作者对于沈从文在这次论战的观点采取了很客观的评价,认为沈从文对于海派的作风的批评不无中肯,但是也有他的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