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26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距离铁矿近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尔工业区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境内;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背景: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遭到破坏。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1)整体结构保护——对厂区的整体布局结构框架(包括功能分区结构、空间组织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以及其中的空间节点、构成元素等进行全面保护。
例如,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蒂森钢铁厂以及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邻近的炼焦厂等工业遗产都采取了厂区整体结构全面保护的措施。
(2) 工业设施保护——工业设施涵盖了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这些设施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
(3) 场地环境保护——德国著名景观大师彼德·拉兹提出对工业遗产所处的场地环境进行全面保护。
例如对受污染的土壤以及在其间顽强生长的植被、工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地表痕迹以及工业废弃物等.“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荒地上长出的杂草炼焦厂内的管道和传输设备设施的保护性再利用:①博物馆模式将工业遗产更新为博物馆是鲁尔区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最常见的做法。
德国鲁尔工业区生态治理实践及启示1.鲁尔工业区概况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莱茵河-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欧洲最大的经济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面积为4430平方千米,占北威州总面的1/10,人口约540万,占全国的6.6%。
区域内的主要城市有多特蒙德、波鸿、埃森等。
鲁尔区工业区是《凡尔赛条约》的产物。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必须用富产煤炭和铁矿资源的鲁尔工业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
从下面这张剖面示意图上可以看出,鲁尔河区域煤层较浅,可以产生大露天煤矿和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无尽的能源。
由此开始的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业为鲁尔工业区带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工业区再度繁荣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和能源工业生产基地,其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为德国战后经济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表1)。
但是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退的全过程。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世界煤炭产量大增,加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被迫缩小煤矿开采规模。
70年代中期,全球爆发经济危机。
鲁尔区的钢铁大幅度减产。
这就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迫使传统产业转型,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铸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
1955年,鲁尔区有,40个煤矿基地,81座炼钢炉,数十万产业工人。
到了2003年,煤矿基地、炼钢厂各只剩下7座,产业工人只有几万人。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每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长期的阵痛,鲁尔工业区终于获得了转型的成功。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自古就为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距共同体成员国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很近,北距共同体成员国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本国下萨克森的经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便于工业区间以及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
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3.距离铁矿近虽然铁矿资源比较匮乏,但距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便于铁矿石的输入。
4.交通运输方便水运莱茵河纵贯全区南北,莱茵河口上的7000吨级海轮和8000吨的顶推船队,可直抵杜伊斯堡港。
从杜伊斯堡港到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段,鲁尔区年均运输量达1亿吨,还可通过河口的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区内有沟通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河段),鲁尔区有大小河港74个,这里的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的航运。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航运,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运输联系。
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地区,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德国鲁尔区案例德国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德国西部,横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鲁尔州。
以下是关于德国鲁尔区的10个要点:1. 工业发展:鲁尔区以其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而闻名,自19世纪末以来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它集中了德国的钢铁、煤炭、化工和机械制造等重要行业。
2. 人口规模: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城市集群之一,人口超过1100万人。
它包括杜塞尔多夫、埃森、杜伊斯堡等大城市,以及许多小城镇。
3. 结构转型:随着煤炭和钢铁行业的衰落,鲁尔区在20世纪末进行了结构转型。
它转向了更加多元化的产业,如服务业、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4. 教育和研究:鲁尔区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如杜塞尔多夫大学、埃森-杜伊斯堡大学和波鸿大学。
这些机构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开展创新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文化和艺术:鲁尔区也是德国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
它拥有许多博物馆、艺术画廊、音乐厅和剧院,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6. 城市规划: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重建项目。
许多老旧的工业设施被改造成公园、文化中心和休闲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和休闲活动场所。
7. 环境保护:鲁尔区在过去几十年里致力于改善环境状况。
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包括关闭高污染的工厂、推广清洁能源和鼓励可持续发展。
8. 旅游景点:鲁尔区有许多吸引人的旅游景点。
比如,杜塞尔多夫的老城区、埃森的齐格马尔博物馆和博鳌湖公园,以及杜伊斯堡的内恩贝克修道院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鲁尔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9. 交通网络:鲁尔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
它连接了欧洲其他地区,便于货物和人员的流动。
10. 区域合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共同问题,鲁尔区的城市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区域合作。
这种合作包括共同制定发展战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
总结起来,鲁尔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区,经历了从传统的重工业到多元化产业的转型。
高三地理德国鲁尔区知识点鲁尔区是位于德国西北部的重要工业区,也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强大的工业基础而闻名于世。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关于鲁尔区的一些知识点,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部,横跨了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普法尔茨和黑森三个联邦州。
它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地区之一。
鲁尔区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资源,同时还有便利的水运和铁路交通网络。
其次,我们要了解鲁尔区的工业发展历史。
20世纪初,鲁尔地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冶金和化工中心,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在这里兴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鲁尔地区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如今,鲁尔区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不仅拥有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还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鲁尔区的经济特点。
鲁尔区的经济主要以工业为基础,尤其是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业。
这些行业在德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尔区还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资源。
除了传统产业,鲁尔区还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
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鲁尔区的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工业生产对鲁尔区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为了改善环境状况,鲁尔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环保投入、推动工业转型、加强资源节约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但仍需进一步努力。
最后,我们也可以关注鲁尔区的城市发展和人文景观。
鲁尔区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如杜伊斯堡、埃森、多特蒙德等。
这些城市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各自拥有独特的城市景观。
例如,杜伊斯堡的内港区是一个集合了文化、商业和居住的多功能区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
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措施引言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位于鲁尔河流域。
自19世纪末至今,鲁尔工业区一直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重要工业基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变迁和环境意识的提高,鲁尔工业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
为了促进鲁尔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造措施。
1. 产业结构优化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环保要求,鲁尔工业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扶持新兴产业和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尤其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技术制造等领域,鲁尔工业区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环境治理与修复尽管鲁尔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鲁尔工业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了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治理,通过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设备,显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其次,加大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力度,采用生物修复、机械修复等手段,修复了大量受污染的土地和水体。
3. 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升鲁尔工业区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改善道路交通、铁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提高物流效率;建设更加完善的供水、供电和供气系统,保障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求;优化信息通信网络,提升区域的通信质量和网络覆盖范围。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为鲁尔工业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城市更新与功能转型鲁尔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集中在老旧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拆除老旧厂房、整合土地资源、规划新的功能用地等方式,实现了城市功能的转型。
另外,鲁尔工业区还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将其纳入城市更新计划中,保留了区域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特色。
5. 区域协同与合作鲁尔工业区的改造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而需要全区域的协同与合作。
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改造工作的进展。
通过建立交流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和共同研发新技术,实现了鲁尔工业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