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9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一、案例概述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将介绍国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分析其艺术设计手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前身是一个钢铁厂。
经过改造,公园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如高炉、铁轨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景观。
同时,通过植被绿化和自然水体的引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路的特色元素,如铁轨、枕木等,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高线公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3.英国利物浦港湾改造利物浦港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工业区。
经过改造,港湾地区变身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如船坞、码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同时,通过引入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区域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设计手法分析1.保留和再利用原有工业元素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元素是关键的艺术设计手法之一。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为新的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和空间。
2.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将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引入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加入,能够软化硬质空间,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同时,生态设计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文化和艺术装置文化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工业遗产改造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能够丰富空间内涵,吸引更多人流。
同时,艺术装置的运用还可以为空间增添视觉冲击力,提升空间的艺术美感。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
德国鲁尔区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
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衰落的工业区,而是保持着继续发展的势头。
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目前,该地区已拥有200座博物馆、120家剧院、250个文化节以及100座音乐厅等。
曾经的废弃钢铁工厂成为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巨大的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原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同时冲澡的浴室如今改造成了埃森市一个舞蹈团练习舞蹈以及表演者的聚会场所。
如今,鲁尔工业区已从没落的工业区转型为“欧洲文化首都”,昔日烟囱林立的煤都向人们展示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经济视野Economic Vision 德国鲁尔区经济成功转型,旧工业改造成功,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典范,对于山西的经济转型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凤凰湖景观区(Phoenix See),凤凰西区(Phoenix West)旧工业区域成功改造的典型,来探寻我们希望的答案。
一、多特蒙德市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改造目标为振兴经济,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解决关闭工厂所带来的问题,2000 年多特蒙德市启动了“多特蒙德计划”。
凤凰旧工业区改造是这个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计划包括4 个方面目标:1.高科技企业,打造新的城市支柱产业。
2.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关闭旧厂带来的影响;3.更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4.改造城市旧区,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场所和科技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凤凰湖改造过程及情况2000年4月13日 决议凤凰东区及凤凰湖区进行改造,2001年4月Hermannshuette 炼钢厂停业;2001年1月 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调研(水域经济、环境承受能力 、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土地测量管理等);2001年6月凤凰湖发展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多特市全资市属子公司;2002年2月起 钢厂拆解,在中国张家港组装再建,重新再利用;2003年7月进入水域规划法律程序;2004年4月 通过发展公司购进Thyssen Krupp 钢铁公司的整片场地;2005年6月水域建设规划得到批准;2005年9月开工奠基;2007年9月矿区安全工作的开始,最后的地上建筑拆解,地下建筑及地基的拆除,原煤气厂地面的重新开发;2009年4月科技工程建设的开始;2009年 设计工程开始;2009年7月建设工程(引流、街道、广场)开始;2009年 湖区南坡开始销售;2009年12月埃姆舍尔河向地面引流;2010年秋,造湖阶段正式由地下水供应湖水。
为了解决原有工业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项目在土地的整理过程中,挖掘了250万立方米的土壤与4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成功案例德国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是德国经济的支柱。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凸显,鲁尔区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鲁尔区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鲁尔区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支持。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型政策和措施,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资金。
政府还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
这些政府的举措为鲁尔区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还得益于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创新。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鲁尔区的企业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
许多传统的煤炭和钢铁企业开始转型为清洁能源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绿色经济的发展。
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些企业的努力为鲁尔区的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此外,鲁尔区的成功转型还得益于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鲁尔区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转型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同时,鲁尔区的居民也积极响应转型的号召,逐渐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转型的成功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动力。
这种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为鲁尔区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德国鲁尔区的转型成功得益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转型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企业的创新和合作为转型提供了动力,社会各界的参与为转型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鲁尔区的转型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鲁尔区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积极推动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一、德国鲁尔区。
1. 背景。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产业闻名。
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里的传统工业走向衰落,城市面临着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
2. 更新措施。
产业转型:把以前的煤矿和钢铁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
比如说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它现在是一个集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地方。
旧厂房变成了时尚的工作室、艺术展览厅,还有创意餐厅。
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充满艺术感的背景墙。
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煤矿设施,做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下到矿井里去体验以前矿工的生活,这可太酷了。
环境治理:鲁尔区以前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河流也被污染得不成样子。
在更新过程中,他们大力治理环境,清理河道,种树造林。
现在的鲁尔区,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以前的工业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公园。
像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以前是钢铁厂,现在是一个有湖泊、草地、树林的大公园,那些废旧的高炉就像巨大的雕塑一样立在公园里,孩子们在旁边的草坪上玩耍,这种对比真的很有趣。
3. 效果。
鲁尔区通过这些更新措施,成功地从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区域。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创意人才,经济也开始复苏,旅游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二、上海杨浦滨江。
1. 背景。
上海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众多的老厂房、码头和仓库。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业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而且还占据着宝贵的滨江地段。
2. 更新措施。
保留与再利用:他们没有把这些老建筑一股脑儿拆掉,而是保留了那些有特色的厂房和仓库的外立面,在内部进行改造。
比如杨树浦水厂,这可是个百年老厂,它的英式建筑风格特别漂亮。
现在水厂还在正常运营,同时它的一部分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文明展示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上海的供水历史。
还有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以前是十七棉纺织厂,现在变成了时尚的购物中心和秀场。
德国工业遗迹案例一、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十一号井(Zollverein Coal Mine Industrial Complex)1. 历史背景。
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工业心脏地带,到处都是煤矿和钢铁厂。
这个关税同盟煤矿十一号井可不得了,在以前那就是煤炭生产的超级明星。
19世纪末就开始动工建设了,那时候的德国工业正嗷嗷待哺地需要大量煤炭来驱动工厂的机器呢。
2. 建筑特色。
它的建筑风格超酷的。
那些高大的井架就像工业时代的巨人,直插云霄。
厂房是那种典型的红砖建筑,红得特别鲜艳,远远看去就像一片红色的城堡群。
而且建筑结构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通道、车间和仓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工业迷宫。
3. 转型利用。
后来煤矿渐渐不景气了,不过德国人可没让这个地方就这么荒废。
他们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超级酷的文化艺术中心。
以前的车间变成了艺术工作室,艺术家们在里面创作各种画作、雕塑。
那些巨大的储煤仓库被改造成了展览馆,经常举办各种大型的艺术展览。
现在啊,这里成了鲁尔区的一个文化地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大家在这里既能感受到工业时代的沧桑,又能领略到现代艺术的魅力。
二、弗尔克林根钢铁厂(Völklingen Ironworks)1. 往昔辉煌。
这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在德国工业史上那也是响当当的。
想当年,这里可是热火朝天,高炉里的火焰熊熊燃烧,铁水像岩浆一样流淌。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它就一直在生产钢铁,为德国的铁路建设、建筑工程等提供了大量的钢材。
2. 独特之处。
它的高炉特别壮观,就像一个个钢铁巨兽。
而且整个厂区的布局很有工业美感,各种管道、铁轨纵横交错。
那些厂房的墙壁因为多年的烟熏火燎,都有一种独特的黑色质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3. 重生之路。
随着钢铁产业的衰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也面临着困境。
但是德国人脑洞大开,把它变成了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
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钢铁生产的全过程,从铁矿石的开采到最后钢材的成型。
而且还会举办一些工业文化节,有音乐表演、美食节等活动,把古老的工业遗迹和现代的娱乐休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都是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但如果告诉你,在19世纪后半叶的百年里发展起来的钢铁重工业基地也榜上有名,恐怕难以置信吧!位于德国西北部鲁尔工业区埃森市的德国煤炭业联盟洗煤厂就是这样一处极其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运。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
鲁尔区的兴衰联结着几代人的生活,也印刻着人类技术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页。
因此,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将这里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
历经十余年的改造振兴,这个破败的大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解析什么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产业景观的整体保护鲁尔工业区的保护观念强调产业景观(industrial landscape)的整体性,无论是已经沉寂的车间,还是斑驳的构筑,即使是炼焦厂中曾被公认为景观杀手的巨大圆桶瓦斯槽,或者是当年的锅炉机房以及其他众多生产流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构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德国煤炭业联盟厂包含了采煤场和炼焦厂,是整个鲁尔区价值最突显的遗产地,这个在1930年已经设立的基地因其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和采矿技术的先进性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
现在,从传输带、厂房到生产设备,矿区内几乎所有呈现往日先进生产过程的建筑和构筑都经过精心梳理留存下来,并为这个矿区可能转换为一个活的产业博物馆做出了准备。
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整体保护,它在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构筑重获生命设计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赋予昔日的工业构筑以人性。
他们发现了废弃的钢铁工厂可以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
罗哥工厂案例分析1. 德国鲁尔工业区提到工业遗址改造,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国的鲁尔。
他现在已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但鲁尔工业区原本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重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二战后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鲁尔工业区逐渐荒废。
1989年,鲁尔工业区的复兴计划正式实施,旨在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让它重现生机。
如今的鲁尔工业区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不仅保留了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还留出了空旷的大片绿地和湖泊,大大增加了旅游观赏性。
工业区内第一家铁器铸造厂的废弃地还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美食街、各类游乐设施和娱乐中心等。
鲁尔工业区奥伯豪森城内随处可见瓦斯槽,这里拥有全欧洲最大的瓦斯罐,直径67米,高118 米,建于1929年,在使用60年后,于1988年停止运转。
这些超大容量的瓦斯槽完成内部改造后,形成了独特的展览空间,使其成为全欧洲最大的,也最另类的展览馆。
透过采光天窗,整个展馆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全封闭式空间。
这种戏剧性的展览空间体验,犹如科幻电影中的外层空间世界,每每让参访者惊艳不已。
罐内设有一个直通罐顶的电梯,可以俯视罐内全景,这是一种人间少有的空间体验。
根据每个年度不同的主题需求,大瓦斯槽会在每年夏季举办特定的主题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也成为奥伯豪森城的文化地标。
工业区的第12号矿区,在改造过程中则被规划为一个博物馆。
博物馆保留了最主要的设备和厂房,馆内所有的采矿机械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转,为游客还原了真实的生产过程。
2. Bu ngenäs石灰石仓Bungenäs石灰石仓库建于1910年,曾经是前石灰石矿场的一部分。
旁边的两个砖炉曾让这座建筑成为Bungenäs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该建筑在石灰石工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石头在高高的砖炉内烧制之后运输前会送到仓库储存。
1963年,Bungenäs地区被瑞典军方占领,石灰石工业就此停息,仓库弃用。
德国鲁尔工业区整治经验及启示20 世纪50 年代末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域整治为改造传统老工业作了有益的尝试,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对我们振兴东北,重振中国重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鲁尔工业区的基本情况介绍鲁尔地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内,面积4432.79 平方公里,人口540 万,处于德国以及整个欧洲交通枢纽地带。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以及整个欧洲重要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工业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 世纪50—60 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出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有12 座工业城市、12,000 个工厂和600 多个矿井。
矿山地下交通线总长6,800 公里。
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采掘量占联邦德国总采掘量的80%,钢铁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起,由于以煤、钢为主单一经济结构受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科技革命的冲击,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生产萎缩,失业大幅增加等其他一系列问题。
60 年代以来,鲁尔工业区围绕着发展多样化经济,开展了区域全面整治与更新。
二、鲁尔工业区的整治规划与措施(一)以法治区、整体规划德国在鲁尔工业区改造振兴中先后制定了《联邦区域整治法》、《煤矿改造法》、《投资补贴法》等。
有效保证各项整治政策的实施,纳入到法制轨道。
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现在简称KVR),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
这个权力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成员中60%是市、县政府代表,40%是企业代表,有利于其决策顺利贯彻落实。
1960 年该机构提出了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担负起全面规划,决定整治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
1966 年,鲁尔开发协会编制了鲁尔工业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
1969 年又对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且予以正式公布。
这是联邦德国第一个在法律上正式生效的区域整治规划。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姓名: 王妍学号: 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2、煤炭资源丰富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
2.3、水陆交通便利错误!莱茵河纵贯全工业区南北区外从莱茵河口上溯,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并可通过杜伊斯堡到荷兰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同时鲁尔区东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经埃姆登港与海外联系。
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总长达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个,河道与港口均已标准化,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标准货轮。
同时,所以,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由于它有着方便的水运条件,特别是莱茵河通海航运,使得它与沿海地区同样具有廉价运费条件。
错误!陆路运输与河运同样发达从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的铁路,由鲁尔区穿过,且区内铁路密度非常大,营运里程占全国近1/5,多东西走向。
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
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达每公里55辆。
三、历史沿革鲁尔区历史悠久,随着工业革命之后,煤炭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鲁尔区逐步成为了欧洲主要的工业基地。
而铁路、公路、运河组成的交通网的形成,更促进了鲁尔去工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道路、工厂区和住宅等基础设施增长迅速,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城镇聚集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鲁尔区的重工业和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1958年后,来自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压力,加之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煤炭和钢铁行业危机开始显现,极大地影响到鲁尔区的就业状态。
1974年和1975年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给钢铁工业以沉重的打击,钢铁业开始走向衰落。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整个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都陷入了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四、经济转型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错误!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错误!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4.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4.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错误!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从多特蒙德、经过波鸿、埃森、哈根直到杜伊斯堡建立一条横贯全区的"技术之路",把区内的经济中心和研究中心联系起来,以加快科研成果的应用,并建立"鲁尔区风险资本基金会"和新技术服务公司,为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咨询。
错误!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州政府试图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
现鲁尔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14万多大学生,其中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总数的63.5%,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
4.4、完善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塑田园都市风光州政府投资设立环境保护机构,颁布环境保护法令,统一规划整顿园区环境问题。
○1解决河流、大气污染问题。
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统:在鲁尔河面上先后建立起4个蓄水库,108个澄清池,净化污水;又在埃姆舍河口设立微生物净水站,所以至今尚未发生过污水危害居民健康的状况。
鲁尔河水利先进的工程设备除了能解决水污染问题外,还具有蓄水拦洪、发电、旅游等多种用途。
另外,全区的烟囱自动报警系统已全部建起,各工厂都建立了回收有害气体及灰尘的装置,使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错误!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
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目前,区内共有绿地面积约75 000 hm2,平均每个居民130 m2(1968年鲁尔核心地区这一指标只有18 m2),大小公园3000多个,整个矿区绿荫环抱,一派田园风光。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鲁尔河上空蔚蓝色的天空"早已成为现实,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拥有1 600多家环保企业,成为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
五、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发展启示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造,鲁尔区早已不是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是资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转型的经典案例,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及环境改造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5.1构建、完善相应的法规框架对于德国鲁尔区改造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其完善的法规框架功不可没。
市场经济必需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与之配套、形成体系,而这方面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制约束,这种体制约束的突破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保障。
因此,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完善工作,为老工业基地推进结构调整、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运作提供基础性的保障条件。
5.2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调整改造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在鲁尔区改造过程中,德国政府在对各产业部门的开发和改造提供大量资助支持的同时,大力支持旨在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类基础设施项目80%的资金可以得到政府资助。
另外,各级政府对各类服务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视。
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改造过程中,应该借鉴鲁尔区的经验,在技术改造、产业调整的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服务业,通过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服务业的高度发展提升城市功能。
5.3注重塑造产业集群优势通过鲁尔区的调整改造,北威州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企业,仅制造业就达到248.6万家,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大财团均在此设局布点,对协作配套要求严格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和新能源开发等一系统新兴产业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
我国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同样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历史潮流,以打造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促进相关企业在地域空间的成组布局,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结,通过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5.4立足于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从鲁尔区改造的情况来看,传统产业的退出、改造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培育是同时并举的。
这种着眼于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大动作是鲁尔区走出衰退阴影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东北地区以前的改造调整对这类战略层面上大调整的重视是不充分的。
在新一轮改造开始之际,应该从区域经济的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大结构、大比例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同时,东北地区的改造调整工作也应该吸取鲁尔区改造的有关教训。
虽然鲁尔区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力度很大,但是调整并不彻底,结构老化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扭转,这也是近几年来鲁尔区增长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
5.5建立良性的区内、区际合作关系从区内关系来看,东北三省区在新一轮改造过程中调整方向要有所差别,避免结构趋同。
辽宁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建成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吉林的调整方向是建成我国的汽车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光电子工业基地;黑龙江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建成区域性的能源工业基地、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医药工业基地。
从区际合作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应该以现有的重化工优势为依托参与国内分工,力避与其它经济区的市场重叠;同进,要立足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推动对日、韩、俄蒙等东北亚国家的经贸交往,成为我国未来东北亚区域多边合作先导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