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和起因:
- 发生时间:1851年-1864年,持续了14年之久。
- 发生地点: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
- 起因:基于基督教教义的怀疑和反思,加上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2. 领导人和组织:
- 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杨秀清、韦昌辉等。
- 组织体系:建立"天朝"政权,模拟清王朝体制。
3. 发展过程:
- 拱卫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开端。
- 攻占南京(1853年):建立"天朝"都城。
- 广阔疆土(1856年):疆土最大时横跨16个省。
- 江南基地(1860年后):后期仅存江南地区。
4. 影响和结果:
- 造成了大规模的流离失所、民间伤亡。
- 加剧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 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西方列强武力介入埋下伏笔。
- 最终在1864年被清军彻底剿灭。
5. 历史评价:
- 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
- 具有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色彩。
- 带有一定的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9世纪中叶中国东南部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名词解释如下:1. 太平:“太平”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指和平、安定、幸福。
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子“太平天子”,并以此名义发动起义,以追求社会和平与幸福为目标。
2. 天国:太平天国的“天国”一词可理解为神圣国度,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解释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度。
太平天国追求实现“天朝上国”的原则,即建立一个拥有完美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国家。
3. 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一场历时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其规模、规则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了传统的反抗性农民起义,因此被称为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持久性,组织和士兵都受到了严密的规章制度的控制。
4. 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西地区的农民暴动,起初是一起农民对抗政治腐败和经济压迫的运动。
起义军最初号称“拜上帝教”,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其信仰变得更加极端化,发展成一场大规模的反清复明的运动。
5. 宗教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宗教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他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并创建了一种基督教式的组织结构和信仰体系。
其信仰特点包括拜上帝、清除宗教迷信、崇拜基督教圣经等。
6. 社会变革:太平天国运动追求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在于消灭社会不平等和剥削,实现平等和公正。
运动中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社会变革的目标。
7. 对清朝的威胁: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运动的规模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使清朝陷入了严重的军事困境,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政崩溃。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东南部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
运动以太平与天国为目标,追求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国度。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太平天国(18511864),也被称为“太平军”或“穆斯林天国”,是以中国清朝为背景,并延续约十八个世纪的中国古代政权秩序的一次民族起义政权。
1851年,出自湖南洞庭湖畔洪秀全率领以农民军队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此次农民反抗军事政权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乱产太平军(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最终在1864年底被清廷政权终结。
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拥有很强的民族精神,以“天下太平”为方针,旨在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反抗清政府的压迫,改善民生,实现民族解放。
太平天国一方面使用暴力要求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采取具有改革性的措施,如实行租税免除,取消官吏特权,及对地主阶级进行官府管理,其主要目的是要摆脱统治者的暴政,维护农民的权利,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保护和改善。
大规模的太平军起义使清政府陷入严重的困境。
清政府担心太平军将背离传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决定继续采取武力行动以压制农民起义运动,并动用了大量的官兵来平息。
最终,清廷政府得以在1864年10月击败太平军,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结束了这场十三年之久的民族起义政权。
虽然太平天国未能圆满成功,但其旨在维护农民百姓的利益,反抗暴政的起义运动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发展趋势,启迪了清朝末代帝王开展改革的思想,为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此外,太平天国的建立及其起义运动也催生了许多当代的社会改革思想,推动了中国人民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太平天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衰败,其起义运动及其宗旨,都为推动中国人民向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中国历史发展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2023太平天国运动CATALOGUE目录•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历史•太平天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太平天国的影响和遗产•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太平天国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其他相关主题和补充信息0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历史1清朝晚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23清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清朝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税收繁重,加上外国列强侵略,导致经济崩溃。
经济崩溃民众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以此来动员和组织群众。
起源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洪秀全和其他领导人通过传教和组织农民起义,逐渐扩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力。
早期发展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03疆域扩张在鼎盛时期,太平天国控制的疆域包括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太平天国的鼎盛时期01攻占南京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02分封诸王在太平天国政权中,洪秀全封自己为天王,并分封其他诸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02太平天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废除封建制度太平天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废除了封建制度,包括土地改革、阶级制度的废除等,试图实现平等的社会制度。
建立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包括实现人民平等、公正的社会,以及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太平天国的社会制度采用神权政治太平天国实行了一种神权政治,通过宗教信仰来巩固其政治统治。
实行军事专制太平天国还实行了军事专制,通过军队来维持其政治统治。
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把基督教、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三位一体思想太平天国还提出了天朝思想,认为天下所有国家都应该服从于太平天国,实现大一统。
天朝思想太平天国的主要思想体系03太平天国的影响和遗产打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基础太平天国通过在南方地区进行长期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基础,尤其是江南地区,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统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文笔记和知识点汇
-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永安封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洪秀全称“天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 定都天京(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为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①有很大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②反映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
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太平天国(中国历史政权)编辑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1]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3]中文名称太平天国英文名称Taiping Kingdom of Heaven 简称天朝所属洲亚洲首都天京(南京)主要城市九江、安庆、扬州、镇江官方语言汉语(客家语)货币初为“通宝”其余称为“圣宝”时区东八区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国家领袖天王:洪秀全主要民族汉族、壮族主要宗教拜上帝会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公里(1854年)[4] 军事制度参考太平天国兵制行省制度参考太平天国行政区服饰制度参考太平天国衣冠服饰宗教制度参考太平天国宗教行政机构参考太平天国官制历法制度天历目录1 名称2 历史▪兴起原因▪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出师北伐▪西征及天京解围▪天京事变▪翼王西征▪东征与清军反击▪天京陷落与败亡▪余部战斗3 疆域4 政治▪君权与神权的结合▪政治纲领▪爵位表▪玉玺▪理论纲领▪保举与黜陟▪教育与司法5 军事6 外交7 经济▪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发行货币▪物资分配8 文化▪衣冠▪节日▪历法▪建筑▪书籍9 历史功绩10 重要影响11 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其他原因12 历史评价▪名人评价▪国民党评价▪大陆评价13 历史教训14 后世纪念15 艺术作品名称编辑太平天国或称太平天囯,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简述太平天国历史
太平天国(其中“天”字的两横上长下短;“国”字写作“囯”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国、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
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
1872年5月12日(同治十一年四月初六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此后,太平天国走向衰落。
虽然提拔了陈玉成等青年将领重建领导核心,组织了安庆保卫战、天京保卫战等但最终天京陷落。
经历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
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
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
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
太平天国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太平天国建国前,由冯云山、洪秀全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冯云山和洪仁王干等人成为最早的信从者。
洪秀全领导的反对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的武装起义。
因爆发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故称金田起义。
1862-1864年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而进行的悲壮战斗。
1862年5月,清江苏布政使曾国荃所部湘军陆师、兵部侍郎彭玉麟所部水师,分两路进逼天京。
李秀成奉命从苏南分军三路回援。
10月13日,李秀成亲率主力与曾国荃部展开激战,久攻不胜,于11月26日主动撤军。
此后,洪秀全又派李秀成“进北攻南”,解除京围。
李秀成勉强从命。
但此战损兵折将,遭致惨败。
这两次战斗的失败,使天京陷于坐困局面。
从此太平天国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只能凭借城防工事消极防御。
1864年3月,湘军合围天京。
6月1日洪秀全病逝。
7月19日天京陷落,守城将士除少数突围外均壮烈牺牲。
太平天国运动时间及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
攻占南京的时间:1853年(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抗击洋枪队:太平军在青浦大
败洋枪队。
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
对太平天国石达开的一点看法
“翼王石达开者,广西贵县人也。
世业农,家仅中资。
达开幼失怙,无兄弟,自持门户,勤读书,娴武事,力耕作,并货殖。
为侠任气,排难解纷,遂为乡里所重。
时万方多难,达开既愤清廷之无道,竟不赴试。
有洪秀全、冯云山者慕其名,星夜访之,约举大事。
达开慨然允诺,毁家纾难,聚义金田。
年弱冠,即受封左军主将。
永安建制,复受封翼王,翼者,“羽翼天朝”也。
此后统领前军,躬冒矢石,屡建奇功,名震天下。
自武昌下金陵,首尾二十八日,疾驰一千二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清军呼为石敢当,所至辄争避之。
及定都天京,达开年二十二,复出巡安庆,循为易制。
遍立乡官,慰疾问苦,安抚流亡,访求才俊。
未出三月,安庆大治,颂声雀起。
旋以湘军水师肆虐,迭陷长江上游诸郡,顺流直下,凶馅大张。
达开奉命再总师干,亲御之于湖口九江,连战皆捷。
乘胜经略江西,全省传檄而定。
后复奉命驰援天京,大破江南大营,京围立解,军威大振。
时上游告急,乃督师湖北,谋复武昌。
鏖战方急,萧墙变起,北王韦昌辉屠东王杨秀清及部众两万余,天京城血流漂杵。
达开锐身赴难,排解未果,一门反尽为韦昌辉所害。
夜遁安庆,乃兴靖难之师。
洪秀全不获己,杀韦昌辉而迎达开辅政。
达开抵京,众皆悦服,疮痍渐复,大兴有望。
不意洪家私党,忌贤妒能,时加掣肘,阴图陷害。
太平天国丁巳七年四月,达开被逼离京,率师远征。
转战于皖、赣、浙、闽、湘、桂等省。
数年之间,所至之处,皆树太平之旌旗,扬天国之威德,一如既往,不变初衷。
太平天国壬戍十二年初,全军十余万人,由鄂入川,分兵三路,强渡乌江,合围涪州,欲据之以渡江,进,取成都。
清涪陵知州姚宝铭、参将徐邦道尽焚城外民居,闭城作困兽斗。
达开兵临城下,火犹未灭,百姓流离失所,号泣之声,惨不忍闻。
达开檄涪州四民,痛责清吏虐民,谕令效沛子弟杀酷令以归。
后连日大雨,攻城不便,清军水师又封锁江面,渡江无望。
达开以涪州弹丸之地,城陷则玉石惧焚,而于渡江无补。
为惜民命,略一接战,即撤军西上,另觅渡江之地。
达开率军转战于川、黔、滇界,屡欲渡江,皆为清军水师所阻。
乃分兵三路,以赖裕新领前军,突入川西;李福猷领后军,回攻川东,以作疑兵;达开自领本军。
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春,抢渡金沙,入于宁属。
太平天历四月初一,达开率部三万余人,抵大渡河南岸番族土司王应元所辖之紫打地。
对岸尚无守敌,拟征集船筏,一二日内即渡河北上。
不意是夜大雨骤降,河水暴涨,受阻河沿。
后三日,唐友耕部抵北岸,渡河尤艰。
其后数次抢渡,船筏均为洪峰冲没,数千精锐,无一生还。
因处蛮荒之地,军粮亦不继。
粮尽,食及战马;马尽,食及桑叶。
兼之疟痢流行,士卒饥疲己极。
然达开振臂一呼,犹奋起死斗。
其得士心也如此!
达开知陷绝境,乃自投敌营,欲舍命以全三军。
部众四千余遣散而得全。
达开解往成都,临刑之际,神色怡然。
曾仕和不胜其楚,惨呼。
达开言:“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
”观者无不动容。
敌将亦赞之曰:“真奇男子也!”
达开既殉难,民间犹传其已落发为僧,死者为替身马某云云。
是虽无稽,亦见其遗爱也。
”
以上是比较常规的石达开的评论。
但我认为石达开不足为将,特赵括、马谡之辈耳!
首先,他的本质是离不开自己农民式教书匠的,于是总有“得四川,取关中,争中原,王天下”的思想。
在太平天国攻陷长沙,进逼武汉时,他就给当时的中央军委会即杨秀清等建议取四川。
但由于杨等在长沙“获船千艘,水手数千”,又有老渔夫们建议定京金陵,北
上王天下。
所以否定了他的计划,也不走直取河南直逼北京的快招险棋,沿江而下了。
但石达开并没有忘记,他骨子里就认为杨等式错的。
于是在杨秀清被杀,韦昌辉伏诛后毅然率天国三四十万精锐不救九江,进入江西。
一路上东打西打,磨到四川边上。
但当时四川的形势已不是刘邦、刘备的时代了,那里有川陕两省的重兵也有云贵地区的保守的当地少数民族武装。
石达开不是诸葛亮,在没有调查取得战役利弊及当地形势和各方观望的情况下,贸然进兵。
以致前进受阻,退路又被当地武装截断,前锋全军覆没,自己也损失惨重,不得已将三千人送上了断头台。
其次,石达开曾在西征战役数次打败曾剃头,迫其几度跳水未遂,何桂清亦称石达开为“贼中第一狡悍之徒”,曾胡等人却对其评价甚低,远不及李秀成、陈玉成。
自石达开出走后,曾国藩视其为“流贼”,出专力与李秀成、陈玉成争夺长江,而将他放到第二等的位置,与书生骆秉章统率的杂牌军争雄长。
曾国藩称“在宝之贼,不甚善战,不逮陈狗”(《与彭九峰》),胡林翼亦评陈玉成“贼势较石逆为少,贼势较石逆为狡”。
可见,曾国藩等读书人当时就把他看透了,所以几乎不把出走的他当回事了。
石达开用兵,机敏过人,尤善投机取巧,往往以诈力取胜,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之术运用得极为巧妙。
正因石达开过于取巧,所以缺乏陈玉成那种一往无前拼力敢战的悍勇顽强之风,战事稍有不顺就连夜遁逃,既不敢攻坚,也无战略决心。
石达开又缺乏战略眼光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往往局促一地,贪图蝇头小利。
最致命的是,石达开没有冯云山、杨秀清般杰出的驾御部属的能力,又不会洪秀全一样装神弄鬼,极度缺乏人格魅力,所以他的军队,凝聚力奇差,从出走到败亡,石达开部属逃亡不断。
[ 石达开西征时,咸丰帝统筹全局的能力远逊杨秀清,清军协调甚差,湘军初上战场,指挥不灵,由于清军诸多弱点,石达开侥幸得胜,竟被不明真相的人誉为天国头号名将。
其实石达开用兵的短处,早在其可耻地丢失武汉时暴露无遗,到率众出走后,没有杨秀清的战略部署,没有太平天国诸王在后勤上的扶持,石达开真实的指挥水平就暴露出来了:也就是无头苍蝇般乱窜,和骆秉章杂牌军、西南土司部队一个级别。
一代枭雄,英雄末路,也成千古绝唱。
遥想当年九江湖口之时,意气风发指挥若定谈笑风生,大有周郎气。
然当参谋容易为帅难,一步棋错满盘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