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45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脏肿瘤,在CT影像学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
本文将从CT的影像特征、诊断要点和辅助诊断方面介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诊断。
一、CT影像特征1. 经典影像特征肝脏FNH在CT上的经典表现为:①病变边界清晰,与邻近的正常肝实质明显分界。
②病变增强明显,动态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呈“牛眼征”,即提前强化的中心区域与稍后增强的边缘区域形成差异。
③无静脉期明显强化,但在延迟期有半数病灶呈相对明显的强化。
④增强扫描显示的非同质性是其又一个较为特异的表现。
少部分FNH患者的CT表现不具备上述的典型特点,这些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可能为单一的缺血性或高密度病灶,少见的病灶内出现出血、坏死或囊变。
还有一部分患者病灶内可显示中央瘢痕或索条状强化。
二、诊断要点1. 鉴别诊断FNH与肝血管瘤、肝血管内皮瘤、肝转移瘤等肝实质肿瘤的鉴别有一定难度。
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肝脏FNH的恶变率较低,临床上应注意与HCC、肝血管肉瘤等恶性肿瘤加以鉴别。
肝脏FNH与局灶性脂肪变性的肝转移瘤在CT上表现也较为相似。
还需注意的是,对于未明显强化的病灶应考虑肝转移瘤的可能。
2. 术前诊断对肝脏病变进行术前诊断十分重要,FNH的CT影像学表现虽然有一定特征性但并不绝对,所以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术前肝穿活检或核素扫描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三、辅助诊断对于部分CT表现不典型的FNH患者,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
1. MRIMRI是目前常用的辅助FNH诊断手段。
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肝实质的分界。
而FNH在MRI上的表现与CT相似,也常呈中心明显强化的特点。
2. 核素扫描核素扫描对于FNH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其中磷99m、铷82、可见光和超声等检查也可用作辅助诊断。
肝脏FNH的CT影像学诊断应注意综合分析病变的边界、增强情况、非同质性强化等特征,并注意与其他肝实质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9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患者,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由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
结果CT平扫呈略低密度7例,呈等密度2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5例为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下降,2例患者与肝实质密度相等,7例患者则略高于肝实质密度;其中4例患者延迟期出现中央瘢痕轻度强化。
结论 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能够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49-01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属于良性肿瘤样病变,由正常肝细胞及中央纤维瘢痕组织构成, 纤维瘢痕内有血管和伴行的胆管结构。
大多数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无明显症状,AFP阴性,也无肝炎病史,在临床诊断时比较困难,影像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主要与肝富血供的肿瘤相鉴别,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腺瘤等。
本文回顾性分析9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9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在19-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4例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5例是由于右上腹部不适、隐痛,进行CT检查时发现。
女性患者均无口服避孕药史。
实验室检查9例患者中,所有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 CEA ) 均为阴性, 1例有乙肝。
1.2 检查方法:9例患者都进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所采用美国GE128排螺旋 CT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
结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
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
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
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11个病灶)MRI影像资料。
结果7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
11个病灶均呈稍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增强,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稍高或等信号,5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延时增强。
结论绝大多数FNH在MRI上有特征性的征象,MRI可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MRI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较少见的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也逐渐提高。
我们收集整9例FNH的MRI表现,并复习了文献,对本病MRI表现作一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9例经病理证实的11个FNH中,男3例,女6例;单发7例,肝内2个FNH 的男女各1例,年龄18~59岁,平均39.6岁。
6例无任何症状,为健康体检发现;1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病程1个月至1年余,B超发现肝内占位病变。
9例甲胎蛋白均为阴性,肝炎免疫检查,1例小三阳,5例表面抗体阳性,3例全阴性,肝功能异常1例,谷丙(ALT)、谷草(AST)转氨酶稍高。
扫描前行胃肠道准备。
使用Siemensvanto1.5T磁共振,均行静脉团注Gd-DTPA增强扫描;2例3d后行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增强扫描,用FRFSE序列采集T2WI。
2结果2.19例11个FNH中,位于肝左叶外侧段1个,肝左叶内侧段2个,肝右叶前段3个,肝右叶后段5个,其中2例肝内同时2个FNH,分别位于肝右叶前段和左叶内侧段及肝右叶前、后段。
全部结节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直径大小为2.1~12.5cm。
2.2MRI表现MRI检查9例11个结节,均呈稍长或等T1及T2信号,5个结节内见星芒状更长T1、T2信号的中央疤痕,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中央疤痕均未见增强,门脉期结节增强均减低,呈稍高或等信号,延迟扫描,除强化程度稍减低外,与门脉期表现基本相似,但中央疤痕延时明显增强,呈星条状或裂隙状高信号,2个结节见包膜增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至今发病原因不清。
由于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报道逐渐增加。
以往文献中曾有多种命名,如局灶性肝硬化、肝脏错构瘤、肝脏炎性假瘤等,直至1958年方被Edmondson命名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该命名在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及1976年国际肝脏研究协会所采纳。
一、病因目前认为FNH是肝实质对先天存在的动脉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应,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临床上FNH偶与血管瘤等血管异常病变伴发也支持先天性血管异常病变学说。
也有研究者认为FNH 的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绝大多数FNH病人无临床症状、只有不到1/3的病人因为轻微的上腹疼痛不适或者腹部肿块等,通常情况下FNH是在剖腹手术或体检时偶然发生。
超声:FNH通常表现为轻微的低回声或等回声,很少为高回声,经常可见到分叶状轮廓及低回声声晕,而肿块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可有点线状增强,边缘清晰,无包膜,星状瘢痕为轻微的高回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显病灶中央有粗大的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动脉血流速高而阻力低为FNH的特征性表现。
85%~90%的FNH超声造影表现动脉期早期增强,病灶中央动脉向四周呈放射状灌注,动脉晚期病变为均匀的高回声,门脉期及血窦期为轻微高回声或等回声,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脉期都是低回声。
治疗:手术切除是FNHL的有效的首选治疗,一般认为FNHL不发生癌变,有人主张对明确诊断为FNH的无症状者,可以保守治疗,严密随访。
但一般认为基于以下理由仍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①FNHL较少见,影像学难于定性,最后的诊断仍须病理学判断,在鉴别诊断上仍有一定的困难,误诊率较高。
特别是在影像学上无法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时,可避免延误治疗。
②患者年龄较轻或肿瘤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引起破裂出血者。
③患者... [详细...]预后:目前暂无相关资料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FNH是肝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从3周至88岁,多见于30~40岁。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NH )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独特,可以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FNH的影像学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增强扫描:FNH的发生与门静脉血供密切相关,因此在动脉期增强时,病灶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
动脉期后,病灶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此外,可见在病灶内部形成的细小动静脉瘘。
(2)延迟相扫描:在门静脉期扫描中,病灶的密度逐渐减低,可能出现中央瘢痕或病变内部的低密度区。
2.MRI表现:
(1)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呈明显低信号。
(2)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中央瘢痕呈等或稍高信号。
(3)增强扫描:与CT类似,病灶在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后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二、鉴别诊断:
1.肝细胞瘤(HCC):FNH和HCC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两者的强化方式和内部构成不同。
FNH的强化程度较低且均匀持续,而HCC的强化程度较高,且可见坏死灶、出血或囊变等特征。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在动脉期呈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几乎
完全减弱。
与FNH相比,肝血管瘤的强化程度更高。
3.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病灶,其边界模糊,强化方式与FNH不同,常伴有肝外转移灶。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