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41 MB
- 文档页数:50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9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患者,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由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
结果CT平扫呈略低密度7例,呈等密度2例;CT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5例为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强化程度下降,2例患者与肝实质密度相等,7例患者则略高于肝实质密度;其中4例患者延迟期出现中央瘢痕轻度强化。
结论 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能够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在临床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149-01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属于良性肿瘤样病变,由正常肝细胞及中央纤维瘢痕组织构成, 纤维瘢痕内有血管和伴行的胆管结构。
大多数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无明显症状,AFP阴性,也无肝炎病史,在临床诊断时比较困难,影像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主要与肝富血供的肿瘤相鉴别,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腺瘤等。
本文回顾性分析9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9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在19-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4例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5例是由于右上腹部不适、隐痛,进行CT检查时发现。
女性患者均无口服避孕药史。
实验室检查9例患者中,所有患者肝功能、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 CEA ) 均为阴性, 1例有乙肝。
1.2 检查方法:9例患者都进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所采用美国GE128排螺旋 CT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I影像学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 I影像学征象。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 FNH 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 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 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
结论熟悉 FNH 的CT、MR 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 诊断率。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内较少见的一种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病变中发病率次于肝囊肿、血管瘤及肝腺瘤。
其影像表现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及血管瘤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术前正确诊断FNH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总结了23例肝脏FNH的 CT、MR影像征象,并与病理特点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近5年来经本院病理确诊的FNH共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范围 15~ 55 岁,平均34.7岁。
18例无任何症状,仅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性病变。
5例右上腹不适,无明显诱因,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病变。
1.2 检查方法1.2.1 CT扫描技术:东芝16层螺旋CT,13例,扫描参数:300 mAs,120 kV,层厚:2mm,层间距:2mm,重组层厚:5mm。
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
以3.0~ 3.5m l/s的速率注射欧乃派克75~ 100 m l,27~ 30 s 行肝动脉期扫描,65~ 70 s 行门静脉期扫描,3min后行延迟期扫描。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
通过对CT与MRI在肝脏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种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各自在诊断中的特点。
实验研究部分将探讨应用CT与MRI对肝脏结节状增生进行诊断的临床实践。
通过综合应用CT与MRI在肝脏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对本次研究的结论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临床诊断技术,提高肝脏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准确性和准确率。
【关键词】肝脏结节状增生、CT、MRI、诊断、局灶性、应用、优缺点、实验研究、综合应用、价值分析、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肝脏结节状增生是指肝脏组织内出现的局限性结节状病变,常见于各类肝脏疾病中。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和MRI作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肝脏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脏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对于肝脏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B超对于小于1cm的病变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而CT和MRI由于其高分辨率、多平面重建等优势,对于小于1cm的结节状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目前对于CT与MRI在肝脏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优劣势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CT与MRI在肝脏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在影像学诊断中的优缺点,以及探讨其在实验研究中的价值,为临床上提高肝脏结节状增生的诊断水平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肝脏结节状增生是肝脏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常见的良性结节包括肝囊肿、脂肪瘤、肝血管瘤等,恶性结节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等。
准确鉴别肝脏结节状病变的良恶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CT和MRI作为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诊断肝脏结节状增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CT和MRI在肝脏结节状增生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比较二者在该领域的优缺点,以及探讨二者综合应用的价值。
应用CT与MRI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价值分析与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指肝脏内出现的结节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如何准确快速地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CT和MRI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CT和MRI两种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CT在诊断中的应用和优势CT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具有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以及对骨质和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等优势。
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时,CT可以清晰显示肝脏内的结节状病变及其内部的血管结构,对于组织的密度差异也能够显示出来,有利于医生对病变的形态和特征进行观察和判断。
CT检查还可以使用造影剂增强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内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诊断恶性肿瘤。
1. CT与MR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过CT和MRI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T和MRI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CT与MRI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CT和MRI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中各有其优势,CT成像速度快,对于钙化等密度变化的结节状病变的显示效果较好,但对于软组织的显示不如MRI清晰;MRI对于软组织的成像效果好,可以更好地反映肝脏病变的性质,尤其在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成像时间较长。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CT或MRI进行诊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1. CT与MRI在联合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CT与MRI联合应用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研究表明,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未明确诊断的病例,联合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摘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CT和MRI作为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其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CT 和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揭示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诊断优势,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最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指导,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MRI、诊断、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临床意义、研究结果、优势、展望、局限、未来方向1. 引言1.1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重要性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重要性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器官,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局灶性结节增生是肝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其良恶性程度不同,对肝脏功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做出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和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及时发现和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重要性不能被忽视。
本研究旨在探讨CT和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1.2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响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健康会产生重大影响。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出现会干扰肝脏的正常功能,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
局灶性结节增生可能会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
局灶性结节增生在恶性转变的风险较高,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临床诊断的探讨目的:对74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RI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这种少见的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方法:对74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患者的MRI临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4例FNH中男4例(5%),女70例(95%),平均37.6岁。
FNH单发57例(77%),多发17例(23%)。
FNH位于右叶前段或后段者52例、左叶内侧段或外侧段17例、尾状叶5例。
74例中15例有一个或多个肝血管瘤。
57例单发FNH中,11例(19%)有一个或多个血管瘤;17例多发FNH者,4例(24%)有一个或多个血管瘤,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不伴血管瘤者59例,其FNH平均大小4.9 cm。
伴与不伴血管瘤的FNH病例之间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无显著性差异。
对照组49例非FNH病例中,5例(10%)伴血管瘤,分别是:肝腺瘤2例、转移瘤2例、炎性假瘤与组织细胞纤维瘤各1例。
该组病例男性合并血管瘤者为3%,女性为13%。
74例FNH伴随血管瘤比率(20%)显著高于对照组49例(10%)(Pd<0.02)。
结论: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
标签: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MRI;T1WI;T2WI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占位性病变,并非真正的肿瘤。
但是在影像学表现上与肝细胞癌等肝占位性病变相似,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临床上FNH已成为需要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的重要对象。
1 资料与方法本组临床资料研究包括诊断为FNH以及非FNH的病例共123例。
使用2.0 T 超导型MR仪,扫描序列包括FSE T2WI、屏气GE T1WI(加或不加脂肪抑制)。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简称F N H ,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其病因目前尚未有定论,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当中,一般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患者一般表现为右上腹包块、疼痛不适等,多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因此对这一疾病的诊断也多是依靠影像学检查。
本文对F N H 的CT 检查和M R 检查的影像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F N H 的确诊率,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检查以提高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2例肝脏F N 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为25~36岁,平均为(30.5±5.5)岁。
其中有18例患者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有4例患者因上腹部感到不适而行B 超检查时发现,22例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都呈现为阴性,且患者甲胎蛋白和肝功能均正常。
1.2 检查方法1.2.1 CT检查 采用16层螺旋C T 机进行检查,扫描条件在电压为120kV ,电流250~300m A 下实施,其中层间距、层厚均为2m m ,螺距为1,。
在扫描时先对患者的上腹部进行平扫,在增强扫描时,选用非离子型的碘对比剂进行肘静脉注射,流率控制在2~3m L /s 。
在动脉期25s 时开始进行扫描,在门脉期55~65s 时开始扫描,而静脉期则在150s 之后,3~5mi n 后进行延迟扫描。
1.2.2 MR检查 采用1.5T 超导M R 扫描仪进行检查,并让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进入扫描仪中,在扫描时先进行T1W I 及T 2W I 的平扫,采用呼吸门控的方法对两个系列进行激发。
在增强扫描时,在患者的肘静脉采用快速推注的方法注射0.2m m o l /k g 的Gd-DT PA 造影剂,一般推注时间为5~8s ,在注射完6~8s 时对动脉期的T1W I 系列进行扫描,在扫描时让患者屏气16~22s ,在扫描完成后5~6s 做静脉期的屏气扫描,屏气时间同第一次扫描,在第二次扫描完成后40~50s ,再做平衡期的屏气扫描,最后在3~5mi n 后做延迟扫描。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NH )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独特,可以与其他肝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FNH的影像学表现及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一、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增强扫描:FNH的发生与门静脉血供密切相关,因此在动脉期增强时,病灶呈明显均匀持续强化,呈等或稍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
动脉期后,病灶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此外,可见在病灶内部形成的细小动静脉瘘。
(2)延迟相扫描:在门静脉期扫描中,病灶的密度逐渐减低,可能出现中央瘢痕或病变内部的低密度区。
2.MRI表现:
(1)T1WI: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中央瘢痕呈明显低信号。
(2)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中央瘢痕呈等或稍高信号。
(3)增强扫描:与CT类似,病灶在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后逐渐变淡,但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化。
二、鉴别诊断:
1.肝细胞瘤(HCC):FNH和HCC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两者的强化方式和内部构成不同。
FNH的强化程度较低且均匀持续,而HCC的强化程度较高,且可见坏死灶、出血或囊变等特征。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在动脉期呈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几乎
完全减弱。
与FNH相比,肝血管瘤的强化程度更高。
3.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病灶,其边界模糊,强化方式与FNH不同,常伴有肝外转移灶。
附件:
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