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运笔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用笔毫在纸上运行。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书法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笔毫在纸上运行或笔锋运动的形式,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一切运动都是在三维空间进行,如上下移动(提按)、平面移动、旋转等;同时伴随着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变化,如疾、涩、迟、留等。用笔方笔法包含笔的笔锋使用部位、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的竖立程度、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笔的上下运动、笔的平面运动和笔的转动状态、笔的运行方向、笔的运行速度等。用笔方法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体现的。一、用笔的分数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也称笔心),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

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靠笔尖的三分之二这一段称二分笔(见笔位

图)。显然,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轻盈、灵动、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沉稳,如中唐的

颜真卿(见图)。用笔根写,则笔画苍迈、野逸。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往往在多个部位之间相互转换,以丰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这种转换是通过提按来实现的,提笔浅行,则笔画轻细,按笔深进,则线条粗重。

褚遂良《阴符经》中“之”字,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都用到了,线条变化自然,最后一捺雄键有力,也就是说,作者把一枝毛笔的性

能,充分发挥出来了。

一般来说,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

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常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二、用笔的锋面用笔技术,主要是使用笔毫(或说用锋)的技术。毛笔的笔毫,是书写时直接与纸面产生接触而形成字迹。尖锋着纸是一点,侧锋与纸面产生接触可以是四周的某一侧面。理论上笔心可以向四周的任何方向弯曲。通常我们说“四面八方”,四面是前后左右,再加上“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就成了八方。古人说到四面八方,是用八卦来表示的。对于八卦的方位,现代人已经很陌生了。清代包世臣这样说:“始艮终乾者,非指全字,乃一笔中自备八方也。后人作书,皆仰笔尖锋,锋尖处巽也。笔仰则锋在画之阳,其阴不过副毫濡墨,以成画形,故至坤则锋止。”用八卦表示方位,用来测量方位的罗盘是平放的,使用者手持罗盘,坐北面朝南。

现代人比较熟悉的地图方位,也有

东南西北。(与八卦正相反)用到书法上,是不是方便

呢? 如把包世臣的意思转化一下:“撇在东北下笔,到西南收笔。”“如果斜执笔,笔尖在北方,则南方只有副毫”。这也不容易理解。

有人提出,表示方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手机的数字键盘。手机键盘相当于是一个九宫格。四面八方各有一个数字,每个数字各表示一个方向。中间的5,就表示不偏不侧,那就是正锋的位置。

当我们执住笔管,使中轴垂直于纸面,这就是5号位置。当我们运动笔管,简略地说,有八个方向。所

谓八面出锋,一可以理解为用笔的八个方向的锋面着纸写字;也可以理解为朝八个方向运笔出锋。

如上图,笔不动时是垂直的,写字笔顺总体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心钩是向左上方(1号位)出锋的,上钩是向上(2号位)出锋的,提是向右上(3号位)出锋的,平钩是向左(4号位)出锋的,横是向右(6号位)出锋的,撇是向左下(7号位)出锋的,竖是向下(8号位)出锋的,捺是向右下(9号位)出锋的。

以笔画的中心位置为5号位,可以这样说,横是从4号位下笔,经5号位到6号位收笔;竖是从3号位下笔,经5号位到8号位收笔;撇是从3号位下笔,经5号位到7号位收笔;捺是从1号位下笔,经5

号位到9号位收笔;点是缩短了的横、竖、撇、捺;折、钩是两个或三个笔画的结合。三、用笔的正、斜根据笔与书法表现载体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笔的倾斜方向与运行轨迹的关系,笔的竖立程度可分为垂直(基本垂直)、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和与运行轨迹不一致的倾斜三种情形。这就形成用笔的正锋、中锋、偏锋和侧锋。根据五指执笔法的要领用笔: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就可以得到正锋。1、正锋管直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正锋,就是毛笔中轴垂直于纸面。正锋时,笔心四面对称。正锋是笔锋的中心位置,或者说是根本位置。笔杆垂直,只是指拿笔时笔杆与纸面相对垂直。实际书写时笔以腕为轴向四周作圆锥,在圆锥底面内摆动或转动。正锋是用笔的准备姿势,运笔时笔杆就要倾斜,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就是笔的倾斜方向与笔欲往或既过的方向基本一致。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就是“推笔”,笔杆倒向运笔方向,就是“拖笔”,笔杆也可随着笔的转运而不断变换倾斜方向。2、中锋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称为中锋运笔。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周,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故“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锥画沙”、“屋漏痕”即中锋之喻。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中锋者,谓

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当笔画运笔方向发生变化时(如折、钩类笔画),就要调整笔锋,使笔锋的指向也随之变化,才能保证笔画换向后的中锋运笔。在实际行笔中笔杆总是会有一些倾斜,笔杆仅倾向于笔画运行方向,即推笔与拖笔,但笔锋仍在笔画中心,且指向运笔的相反方

向。当然,中锋运笔过程中,笔不能始终保持垂直,手随笔画不断移动。而笔是在以腕为锥顶,笔尖画圆的一个圆锥形中运行。笔杆与纸面的夹角大约60°以上为好。

3、偏锋与中锋运笔相对的是偏锋运笔。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呈直角,即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线(横在上边沿线、竖在左边沿线线)上。偏锋书写的笔画常显得残破扁薄,所以被书家称为“病笔”,笔锋所在的一侧笔画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笔腹着纸,常因注墨不匀、不畅,笔画显现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

状。4、侧锋

运笔时笔锋所处的位置在中锋与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方法。侧锋用笔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侧锋行笔,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斜执笔,笔头对着左上角。笔杆与纸面大约成(大于)45°夹角,侧锋行笔的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一般多见于不悬肘书写(肘与桌面接触),书体以行书居多。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为历代书家所采用。尤其是在书写魏体和行、草书时常常采用。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正以主骨,侧以取态。”我们在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四、用笔中的运指、运腕1、运指执笔是服务于运笔。五指执笔对各指的运用都作了说明,①擫(yè),擫即指按之意。以大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

②押,亦作压,押有约束、管束之意。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③钩,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外侧。④格,格有挡住之意。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⑤抵,抵有托着之意。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李煜结合“拨镫法”,改“格”为“揭”,并加上三个字,提出八字法。)拒:中指钩笔,由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转运。导:小指引名指过右。送: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上一指主往来。这要在指运笔时悉心领会,加以应用。2、运腕提肘作字时,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1)手腕上下手腕上下,可以调节用笔姿势,使之更加舒服。其中心位置是放平,即平腕。往下是压腕,往上是竖掌。坐姿,或字近身,多用竖掌。(2)手腕左右手腕左右,又叫摇腕。这是书写最重要的动作,几乎所有的点画都可以用摇腕写出来。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左中右。中心位置就是中,就是正锋。无中则无偏,无正则无侧。无论手腕怎么摇动,左右是暂时的,正锋是根本的。摇腕之后,都必须回到正锋位置。(3)手腕旋转这是画圆弧线条时使用的。可分正反两个方向。手腕旋转不仅能画半圆弧线,

还可画圆圈、画竖向S形、8形,画横向S形、8形,也可以画斜向的S、8字形。平常多转手腕,有关肌肉用多了,就会灵活。写字就是在不断的画大小圆圈、S字型,有的在笔画中,有的在空中画。五、运笔的起、行、收运笔=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有藏锋起笔、露锋起笔、带锋起笔。行笔:按使用笔锋分,有中锋行笔,侧锋行笔;按笔杆与行笔方向关系分,有拖锋行笔、推锋行笔。收笔:收笔动作有藏锋收笔、露锋收笔、带锋收笔。断尾用挫笔,圆尾(露锋)用顿笔,露锋(尖尾)用揭笔。藏锋与露锋、提笔与按笔都是在起笔、行笔与收笔过程中的用笔方法。藏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藏锋用笔的好处是:它能使写出的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感。露锋,是与藏锋相对的另一种起收笔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露锋用笔的优点是:流动感强,能显示笔画间的承接、呼应关系,而且行笔速度快。所以,在行草书中经常被书家采

用。1、起笔

起笔也称发笔、落笔、入笔、下笔。落笔:笔刚着纸,谓之“落”。

是笔将动未动,运笔之始。起笔要意在笔前,“慎终于始”,要将笔提起,按照字体幅度大小,先凌空活动作势;下笔折搭藏露,逆顺翻转,都要稳准果断,干净利落。如有不惬意处,可回笔或再下笔补救,而不能易笔重改,更不能笔卧纸上,失去活意。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1)藏锋起笔。若用尖锋垂直下纸,当然看不到一个尖,这就是标准的藏锋。如果笔管是倾侧下笔,尖锋必然露出来。如藏锋侧点与露锋侧

点:

侧锋下纸藏锋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倒方向侧锋下纸,然后转过来覆盖掉这个尖,这样就看不见尖锋的痕迹了。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相反,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一意思。实际运笔时,它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如图),为的是能保持中锋行

笔。(2)露锋起笔,笔锋侧点下,直接转入行笔。

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写横手腕左侧,一点侧下笔,俗称切笔。扭转手腕,转锋行笔。写竖手腕右侧,一点侧下笔,扭正手腕,转锋行笔。

一点侧下,可多种方向。①尖锋弯起笔,线条尖细,蹲锋使线条变粗,转弯要变换锋面。“蹲锋”也有人称“跪笔”。《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蹲,就是增加中轴弯曲度的动作。“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节就是关节点,在关节点上,往往要用到

蹲这个动作。但弯曲笔心会把笔锋按开,所以提醒你做蹲的动作,要缓,就是要慢。“轻重有准”,用力轻重要准确。“一、乙等用之。”这是举例子,所举两个字都很简单,正因为字形简单,所以看节点容易。蹲锋是弯曲笔心的动作,“蹲”有两个意思,如果中轴原来是直的,现在蹲,就使其弯一点;或者中轴原来已经弯曲,再蹲,就使它更弯一点。总之,蹲,就是增加中轴弯曲度的动作。譬如“一”,起笔、收笔都有一个节点。你看起笔很轻,线条尖细,后来变粗了,这就是用了蹲锋。当然还要用其他动作,不止蹲锋一种。线条粗细变化,跟蹲锋这动作很有关系。

看兰亭序的“大”字是尖锋二重换面起笔。即先用笔的右下(9号位)锋面,再用笔的右上(3号)锋面;有的书家也有尖锋多重换面起笔的。

兰亭序的“咸”字,左边第一笔本来是竖撇,现在起笔先尖锋向下(8)锋面,然后用右下(9)锋面,再用下面(8)锋面。象一个S

形。再如兰亭序的“一”字,第1次用左下“7”锋面,第2次用下面“8”锋面,第3次用“9号位”锋面,再用“3号位”锋面。

②尖锋直起笔,就是尖锋起笔就是锋尖与运行方向基本成一直

线。

楷书以点法起笔居多,即写横画时用斜直落点,写竖时用斜横落点,写短撇或长撇时逆势而上向右下作点,写挑或捺时逆势而下向右下作点,作点时速度要快,落点要轻,筑锋下笔,逆势切入,一拓直下,干净利落,大凡方笔起首可空中作逆势直接落点;而藏锋起笔可在纸面上轻点锋尖逆入随后作点使其形虽方而不露圭角,有浑厚之感。作点的轻重要根据画的粗细来定,高二适《题曹娥碑》中谓:『执笔稳,下笔轻,则自有一种秀逸之气。』逆入作点不仅改变了笔画破圆为方的形态,而且比篆法的逆入平出要来得简便快捷。楷法中的锋芒和棱

角不仅体现了方笔的特征,而且还显示出其峻利雄强的神采,初学者要多看前人的墨迹才能领悟到这种微妙的发笔方法。点定之后,锋尖在上或向左,笔肚在下或在右,已成偏侧之势,此时要迅速地将已偏侧的笔锋由侧转中,是起笔时最为重要的方法,『发笔时便要提得笔起』实乃笔法中的无等等咒。

(3)驭锋起笔玉堂禁经曰:“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驭锋就是“直撞”,垂直下笔,撞击纸面。如果连住其他部分,它又叫“暗筑”。写“目、其”这两个字就会用到驭锋。《兰亭序》中“目”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左边一竖,就是用驭锋,因为你无论做了多么优美的动作也看不

见。

《圣教序》中“其”字,也是驭锋起笔。

如果你想要人看到这两笔的起笔,就得要用交

叉的方法,就是伸出竖画。《兰亭序》中的这个“其”字,就不是驭

锋了。2、行笔:按使用笔锋分,有中锋行笔、侧锋行笔;按笔杆与行笔方向分,有拖锋行笔、推锋行笔。(1)中锋行笔中锋行笔有拖锋行笔、推锋行笔。拖笔,就是笔管前倾,笔锋与笔管成钝角。写横,拖的时候,手腕在右。拖,是最容易写的,但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难做到力透纸背。推笔,就是笔管后倾,笔锋与笔管成锐角(有人说推笔时,笔毫在前、笔管在后。不确切,推笔时,笔头在笔杆前,笔锋弯曲向后,笔锋尖还是指向后的)。如写横,推的时候,手腕在左。推的力量比拖大得多,行进困难,这就是“涩进”。行笔少提按,则笔画粗细变化少,较平直,称过笔。起笔转行笔后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谓之过,或曰走笔。其势如箭离弦,贵于迅疾。行笔加提按,则笔画粗细变化多,有两头粗中间略细;有两头细,中间略粗。写尖锋线要用趯锋。《玉堂禁经》说:“七曰趯(yuè)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趯(yu è)锋就是跃锋。紧御,就是紧紧地拉住马,这就是勒。《说文解字》:“涩,不滑也”,艰涩,不通畅。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勒马停下来,

而是避免失控。不是放马疾行,而是艰难地前进。在书法中,御锋等于御马。所以称之为“涩进”。前人说好像在湿泥上行走。笔锋要咬住纸,黏住纸。“如锥画石是也”,是举例说明,好像以铁锥子在石头上画线那样。细长的尖锋线就要用“趯锋”来写。阴符经中的“在”字,箭头所指的一横,就是趯锋写的尖锋线。

(2)侧锋的拖、推侧锋也是可拖可推,手腕向右是拖行,手腕向左是推行,王羲之《兰亭序》中,可以明显看出行笔时手腕向右,横笔用拖是常见的。见“一”字。

拖的好处:拖的摩擦力虽然没有推大,但也有好处:譬如写很粗的线条,三分笔,拖就比较容易。如果用推去写粗线条,尖锋就容易按散掉。写完以后,还要去收拾整理尖锋。(3)中锋、侧锋混合一根线条,如果从头到

尾只有一个动作,只用中锋或侧锋行笔,那写出来的线条,往往是平均的。有时候我们会混合运用中锋和侧锋两种线条,使变化更多。如《阴符经》中的“有”字的长横。前一半是中锋线,后一半是侧锋

线。智永的往往是起笔后用侧锋行笔,大约走到一半左右,转换成中锋行笔。这有个好处,到最后收笔调锋,一般要先转化为中锋,最后调锋,比较方便。

在练习的时候,最要紧是手腕、笔心和中线,注意这三项,笔画就容易写好。3、收笔(1)藏锋收笔,通常称回锋收笔,又叫顿笔。回笔,笔驻,挫而复返,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谓之

书法结构三十法

书法结构三十法 我们讲书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横平竖直的写字,所以很多书法人,讲这个作品没有没有灵气,比较死板,或者说写的还不错,但是像印刷体,都是指的的习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书法中的“法”没有学会。 那么我们讲书法的“法”字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笔法:用笔法包括点画写法(古人有永字八法),结构法(古人有结字七十二法等等) 墨法:浓淡干湿法。不可写一字,蘸一次墨,要饱蘸一次写数字后至枯墨时。 章法:包括字间,行间,直至整幅作品,要体现出节奏感。 那么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三法中的第一法,最重要的笔法,分享的常见的三十种书法结构的笔法: 笔法一:横平竖直讲的什么意思? 横平竖直,这里讲的不是告诉我们水平绝对的横,竖画也不是完全的就90竖直的意思,在书法中我们写横的时候,都是教给大家,横画写的时候要从左至右,向右上运笔,书法专业叫做取斜势。竖画也是一个道理,不是绝对的竖,根据字情况完全可斜,曲。 我们以下图,古字:第二笔,竖就可以看出是斜竖,横画更明显,古,旱,至,都是偏斜上。那么横平竖直真正的含义是:讲的是横,竖的平稳性,平,直。力度及运笔。 笔法二、上紧下松讲的什么意思? 书法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字,上半部分比较紧密,下面宽松,比如,奇,情,使,都存在这一的字。一般紧密的部分,笔画都会稍多,宽松笔画稍微少,这一整个字看起来比较好看。 笔法三、上开下合讲的什么意思? 书法中,我们发现凡是带有口字的偏旁,那么这个口字特点首先来说,是一个扁口,也就是宽度大于高度,另外一口,上面的横,都会长于下面的横,这就迎合了上开,下合,荷字中间口,由字都是这样如下图:

笔法四、上收下放讲的是什么意思? 书法中海油这样一个特点,一般整体字,有大撇,或者捺来衬托整个字的时候,或者,长横的情况,比如呈字,赵字,裴字,都是这样的字,这样的字,上半部分,或者包围进的部分一定要紧凑,收起来,撇捺,或者底部放开,也称为地载的说法如下图: 笔法五、上放下收是什么意思? 笔法四,我们刚刚讲了上收,下放,怎么这又开始讲,上放下收呢,这就是不同的字,写的时候结构的方式不同,对于一些上半部分有大撇或者捺的情况,如图吞,合,泰;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六、伸左让右是什么意思 书法中,我们左右结构的,为了让左右笔法更加舒服,左侧有横竖十字结构,竖把横画切开的时候,左侧留余地大,右侧留有一点,这就是左侧让右边,粒,相,持,左侧都是这样的。 笔法七、左细右粗是什么意思? 书法字,有书画并列存在的情况的时候,我们左侧的竖画要偏细,右边的竖要厚重一些高字的上面两竖,辞左侧,贵字上面口,下面贝,都是这样的所谓左细右粗。

书法行笔笔法

书法行笔笔法 所谓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即中国画特有的用线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书法笔法安笔性质的不同,分为软笔笔法和硬笔笔法。 一、软笔笔法 (一)软笔执笔法 在了解笔法之前,对于初学者而言,怎样执笔则是需要最新掌握的。通常所使用的执笔方法是“五指执笔法”,即五根手指全都作用到笔上。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为: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身的一方,大拇指略处于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如图2-27所示。 图1五指执笔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和习惯执笔的方法,在临习法帖时将大有裨益。且掌握了执笔的方法,在运笔过程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掌握执笔方法之外,执笔时的手腕的姿势也是把握书写动作的关键,手腕摆的位置和姿势主要有枕腕、悬腕与悬肘。 1.枕腕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在桌面上或枕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搁死难于移动。如图2-28所示。 2.悬腕 悬腕是执笔的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臂仍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如图2-29所示。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分享学习练习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更好的把书法写好。 1、折笔 方笔多用折笔。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从而显出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 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要有提按。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4、顿笔 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 蹲笔与顿笔类似,但力度较轻。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8、抢笔 抢笔相对于折笔而言,折笔速度较慢,抢笔速度较快。当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书法167种技法

书法167种技法 书法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艺术,技法的掌握不仅仅是一种熟练的手法,更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意识的方式。以下是关于书法技法的167条书法技法的详细介绍: 1.基本笔画掌握:从横、竖、撇、捺、点五种基本笔画出发,掌 握书法的基础,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2.用笔用力变化:通过调整笔的用力,能创造出浓淡、粗细的 线条,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3.点画的灵活运用:巧妙地运用点画,可以点缀作品,表达出 更为精致和细腻的感觉。 4.结构稳定的构图:良好的构图能使整体平衡,避免过于松散 或拥挤,提升作品整体美感。 5.虚实相生的墨法:善用虚实关系,通过留白的巧妙运用,使 作品更富有神秘感和层次感。 6.运笔顺畅的技巧:笔势顺畅,能使作品显得生动活泼,培养 良好的运笔习惯是提高书法水平的基础。 7.间架结构的运用:巧妙运用间架结构,使字形更为稳定,整 体构图更加均衡。 8.用墨浓淡的变化:掌握墨的浓淡变化,能在字体中营造出深 远的立体感,提升作品的层次。 9.横平竖直的准确性:横平竖直的准确性是书法的基本要求, 通过精确的笔画使字形更为规整。

10.形体的合理安排:在字形的设计中,合理安排形体结构,使 整体看起来更为和谐、统一。 11.字形间距的掌握:合理的字形间距能使整体布局更加均匀, 提升整体观感。 12.运用透明感的技法:巧妙运用透明感,使字体显得更为通透, 增加作品的艺术美感。 13.轻重相济的用笔:轻重相济的用笔能够使字体更具立体感,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14.用笔节奏的变化:变化的笔画节奏能使作品更富有动感,展 现出文字的生命力。 15.贯彻一气贯通的原则:贯彻一气贯通的原则,保证整个作品 的流畅,避免生硬和死板。 16.临摹名家作品:通过临摹名家作品,学习他们的技法,提升 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技艺。 17.书法用纸的选择:不同的纸张质地影响墨迹表现,选择合适 的纸张能使作品更加出色。 18.熟悉毛笔特性:熟悉毛笔的吸水、承墨、弹性等特性,有助于 更好地掌握毛笔书法技法。 19.细节处理的精致:注意细节的处理,如钩、折、勾画,能使字 体更为精致、工整。 20.变体字的创新运用:在传统字形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形 成个性独特的变体字。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

书法用笔:12种行笔方法简述 一、用笔概述 用笔,就是笔毫落纸起而动作时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用笔的目的是要求中锋铺毫,既让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又要灵活到八面玲珑。有的书法家又把它叫做“行笔”,就是形容笔毫落纸在点画中间移动。 有了正确的执笔和运腕的方法,还必须学会具体地运用。笔墨落纸才见真功夫。何况,一般写字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不能完全等同的。 五指执笔法 书法是在写字的基础上,加以美化和装饰,充分发挥毛笔的功能,追求线条、笔力和笔势、气韵,使之进一步提高到艺术境界。 书法的表情、势态以及色泽、风气韵度等形象的表露,无一不是通过用笔而产生出来的。清代沈宗骞曾说:“盖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便,乃可得其神”。 书法同样是这个道理。从执笔、运腕到用笔,三者结合起来,构

成了书写的基本技法,统称为“笔法”。前两者都是为给用笔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关键在于用笔。 章祖安书法:录李白诗 用笔的方法,前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书法家们普遍公认和行之有效的规律。最基本扼要的有以下几点,即:每写一笔画,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三步,这叫“一波三折”;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笔的运行不能呆板板地平来直去,而要“收笔藏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 笔法要领 这可以说是篆、隶和楷书用笔的基本法则。随着各种书体的不同

和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用笔的方法也跟着更加丰富多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规律的发展和变化。 二、常用笔法简介 1.起笔:是指笔画的开始。基本方法是写横画时要竖着下笔,写竖画时要横着下笔。写其他各种点画,均依此类推。这样起笔,可收到沉着、稳健而圆聚有力的效果。 2.行笔:笔锋在纸上运转,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收笔:是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收束而言。基本方法是要求笔运行到点画尽处必须回锋收笔。也就是前边所说的,写横画时“有往必收”;写竖画时“无垂不缩”。这样可避免虎头蛇尾,虚弱漂浮,而显得深厚含蓄。 魏廉贵书法《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3.提笔:笔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使笔画线条变得略细一些或出锋,而将笔稍微提起。字的转折处与笔画间隙的连贯处,大都用提笔。提笔应注意高低、轻重的控制要适度。 4.按笔:指的是笔在运行中稍按下去,使笔画线条变得重一些。轻按为蹲,重按叫顿。按笔与提笔是相对的,又是互有联系的。由于两者的交错进行,就使点画间的起笔、行笔、收笔产生轻重不同的力量,呈现出粗细深浅等丰富的变化和多式多样的表情。

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

书法的八个运笔方法 一、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指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称为中锋运笔,亦即接触纸面的笔毛的运动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相一致。中锋运笔时,由于蓄于笔毛间的墨汁能随着笔的运行而顺利地注入纸内,因此能写出圆润浑厚,丰满充实的笔画线条。蔡邕《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说的九势中锋运笔。毛笔笔锋呈圆锥状,接触纸面时,其中部最厚,贮墨多,所书线条能给人一种立体感。但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于排笔刷子一样的“扁笔”现象,这时虽然仍属“中锋”范围,但所书线条薄怯枯扁,缺乏“圆笔属纸”的那种圆润感。因此,用笔的技巧就在于调节笔锋,使其恢复、保持圆锥体状态。一旦笔毫已开又到无法调节时,就需要用“舔笔”的办法使其变圆。由于中锋运笔能写出浑圆有力的线条,使其产生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主要的用笔方法。 二、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指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运笔方法,这时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呈约45度左右的夹角。这个夹角越小越接近中锋运笔;越大,越接近偏锋运笔。 侧锋运笔时所书线条的形态和质感效果介于中锋与偏锋运笔之间。由于侧锋运笔较随意,有利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法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因此,侧锋运笔仍是"合法"的运笔。但是,历代书家仍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当然,是否采用侧锋运笔与所书的字体及书风有一定的关系。明丰坊在《书决》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测也”。不过,这亦仅大概而言。清金农曾自创“漆书”,横画居然笔笔偏锋,扁如排刷,突破了书家只用中、侧锋运笔的禁区,并自创新貌,就是一个特例。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以变换一下趣味。笔画过于单一纯正反会显得单调。 三、露锋起收 (一)露锋起笔。所谓露锋起笔是指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亦称为直下起笔、搭锋起笔。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法极为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加强了点画间的联系,故友“侧锋取妍”之说,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于行、草书中,楷、隶书体中也因书家不同的书写习惯而时有出现。 (二)露锋收笔。露锋收笔亦出锋收笔,是指收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而有明显的锋芒的收笔方法。收笔的出锋形式极为丰富,横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竖有悬针、左出、右出之别,其他撇捺和点也都有多种出锋形式。露锋收笔具有增强书作点画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锋的所向可引出下一个点画来,从而加强了点画间笔意的联系和呼应,是传神的极重要的手段。露锋收笔适宜于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但在行、草书中使用尤多。 四、藏锋起收 笔锋接触纸面的瞬间称为起笔、落笔或下笔;当完成了某个点画,笔锋离开纸面时称为收笔。藏锋起收分为:

书法作品的笔法分析

书法作品的笔法分析 书法作品的笔法分析醉纸聿迷 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用笔的方法。此指狭义。笔法包含笔的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锋所处的位置、笔的竖立程度和笔的动状态等。 一、笔的运行轨迹 笔的运行轨迹,指毛笔在书法表现载体(纸、绢、竹、木等)上运动、行进的路线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迹。笔的运行轨迹因书体而异,因风格而异。 正书(含篆、隶、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所谓“逆入平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对笔的运行轨迹的基本要求。在起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笔锋往往两次经过同一个点。行笔过程中,笔画圆处,笔按弧线行进;笔画平直处,笔按直线运动。 行、草书由于运笔较快,笔意连贯,正书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一笔之中,笔锋很少两次经过同一点(交叉除外)。同时,行、草书变化丰富,直线条相对较少,笔多按曲线运动,连绵前行。 从书法的风格来说,方峻、内扌厌的,其折处(指横折)先提笔上*,再按笔向内而下,笔意内敛,笔画稍有重合。而圆润外拓者,;折处则直接向右下按笔,圆下行,笔意向外拓展。 二、笔的运行速度 笔的运行速度,指笔运行的疾涩、快慢。疾,快的意思。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涩,慢的意思,即行笔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滞不前。字的点画不同,行笔速度亦各异,故有“疾”、“涩”之分。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清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指法名目》云:“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一般而言,写正书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灵动,写行草书则要快些,但又要有正书的稳重。 笔运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形时缓时急,交替前行。 三、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 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即笔毫与表现载体接触的最高部位。 我们可以将笔毫先分为三个部分,接近笔管的三分之一称为笔根,接近笔尖的三分之一称为笔锋,中间的三分之一称为笔腹。笔根以下的部分(即笔腹、笔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自下而上依次为一、二、三分笔。如此,则笔毫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笔尖至九分之二处为一分笔,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处为二分笔,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处为三分笔,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为笔根。 一般而言,用一分笔,线条轻盈、灵动;用二分笔,线条劲健、润泽;用三分笔,线条浑厚、沉稳;用笔根,线条苍迈、野逸。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往往在多个部位之间相互换,以丰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这种换是通过提按来实现的,提笔浅行,则笔画轻细,按笔深进,则线条粗重。 四、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 根据笔锋在笔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分。 中锋,亦称正锋,指运笔作书时笔锋处于点画中间。为使点画圆润,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因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故“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锥画沙”、“屋漏痕”即中锋之喻。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

书法有法

书法有法 孙晓云著 1、以右手经典执笔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 2、较大的笔只泡开笔尖用。 3、今人以“提按”的用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而古人则以转笔的“取势”发力轻重造成笔画的粗细。今人是不转笔,以目取形;古人是转笔,以势取形。 4、转笔不等到势尽,就开始再次转笔衔接下一个字。 5、“快马入阵”指指马蹄在阵之外就飞奔起来,是由空中“入阵”。于笔法,意为在笔人纸之先,就已快速转笔发力,不是在接触纸之后才发力,衔接下一笔而“再生笔意”的“衔接”往往在空中形成,留在纸面的笔迹是“意尽”而不“再生”的。 6、孙过庭《书谱》之所以“点画狼籍”,就是因为“芒角”、“衔接”处处皆是。说白了,就是将转笔的机枢与技巧尽量留在纸上,使笔法暴露无遗。 至于“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可以在前面解释“向背”的用笔处得到答案。不外乎是讲转笔的“取势”,具体是指在起笔时的转笔发力。只要基于转笔发力,其结果必然如此。

譬如人要右转,全身之力必先迅速向左,才可发力;要向上抛物,必先向下使劲;要出拳,必先收拳。这是最简单的发力常识,只是总被忽视罢了。 如今,为初学者印的楷书字帖中,大都有楷书“规范”笔画的“说明图”,笔画空心双钩,按照今人理解的“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的写法,逐步于内填墨,实在是荒谬。 7、古人在书论中,常用“内擫”和“外拓”来形容笔法。 “擫”,前面已说过,是呈“擫笛”、“擫脉”状,右转笔时,掌心向内,食、中、无名指指尖分别用力,即是“内擫”。“外拓”刚好相反,“拓”大指压笔杆,呈“押”状,指左转的用笔。“内擫”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动作的连续状态,而绝非是字具体的笔画状态,然而,却间接自然地体现了笔画的状态。 如:向上仰的“横”,就是“外拓”用笔,左转;相反,向下伏的“横”就是“内擫”用笔,右转。“捺”亦如此。 如:草书的“花”是“外拓”,左转笔,但在一点上右转还原;草书的“王”是“内擫”,右转笔,王羲之习惯在最后一画左转还原“外拓”。 如:“土”字边旁,可以”外拓“左转笔,呈左包状;亦可以“内擫”右转笔,为右包状。 又如孙过庭《书谱》中“也”字,分别用“内擫”与“外拓”两种写法,“内擫”一开始右转笔,最后一画还原立即变左转

书法中的笔法

书法中的笔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书法创作中,笔法的 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书法中的一些常见笔法吧! 一、起笔夹笔 起笔夹笔是书法中起笔动作的一种,主要是在开始写字的时候,拿起 笔尖和笔柄之间的距离,让笔尖离开纸面,这个过程就叫做起笔,而 夹笔则是在起笔的基础上,让笔尖与笔柄之间的距离变小,让笔尖慢 慢接触纸面,形成笔画。 二、滑笔 滑笔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快速而轻巧地移动笔尖,形成如行云流水般 的流畅笔画的技巧。在书写中,滑笔常常用于表现出某种流动的美感,如水、云等等。 三、点画 点画,就是在快速滑动笔尖的同时,稍稍停留在纸面上一点儿,形成 类似点状的笔画的技巧。点画的使用,在书法创作中可以表现出某种 节奏的感觉,也可以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气氛。 四、收笔

收笔是指在写书法时,将笔尖逐渐收回笔柄处的一种笔法。收笔的时 候要尽量保持笔画的流畅性,不要让笔画受到中断或者抖动的干扰。 在书法创作中,收笔常常用于表现某种句子的结尾或者某种情感的收束。 五、回头笔 回头笔是指在书法创作中,旋转笔尖,改变书写方向,形成新的笔画 的技巧。回头笔经常用于书写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字、符号等等, 可以让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灵动性。 六、断笔 断笔是指在书法创作中,将一条较长的笔画“折断”成为两部分的技巧。这种笔法常常被用于书写一些抒情的文字,如诗歌等等,可以让文字 更富有韵律感和情感表达力。 以上就是书法中常见的一些笔法,这些笔法的练习需要长期的课后练 习和指导,才能真正掌握。学习书法的道路是漫长而美妙的,我们需 要耐心磨砺,不断精进自己的技巧。

书法基础笔法(书法江湖网文)

第一篇:执笔法 自古至今,执笔的方法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沙孟海先生考证认为,古人用三指执笔法写毛笔字。孙晓云先生在的发展更新,逐渐统一向五指执笔法发展。苏东坡即用三指执笔,时人讥笑他,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本文只选择其中较为实用的数种执笔法加以讲解分析…… 本文所讲执笔法具体图示如下(注:握笔法后文略去不讲): 执笔法.jpg(85.68 KB, 下载次数: 2)

执笔法一:五指执笔法 又称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 擫:用拇指的第一节紧贴笔杆内侧,拇指关节捻动笔杆向外稍弯。 押:用食指的第一关节紧贴笔杆的外侧,与大拇指配合起来,将笔杆捉住。 钩:用中指的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杆的外侧。 格:用无名指的指甲根由内向外顶住笔杆的右外侧,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而且向外推着。 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依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不接触笔杆。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推着中指的钩,还要小指托在下面,加一把劲。 口诀: 大指食指对着捏, 中指向里顶勾天, 无名指头向外顶, 小指帮忙不要歇。 指实掌虚虎口开, 腕平掌竖笔直立。 (注:上述文字源自百度百科,有删减,个别字有更改!) 寄棘堂主评:约晚唐以降,书家多用此法。今之世人十有八九亦用此法。此法优点不再赘述,然此执笔法笔管易死,使转(注:此词具体释义尚待考证)困难,毋庸谈转笔、捻管了,则更为不便……用此法执笔欲入晋唐人藩篱,难矣!元以降恐惟赵子昂(注:子昂得晋唐皮囊)一人而已,然惜其多媚而乏骨,古已有论…… 延伸阅读:百度《笔法九家谈》 执笔法二:捻管法 此法人多不常用,具体可参考上图。站着写大字,通常采用捻管执笔法,即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捏住笔杆上端,高高提笔,仍要求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这种执笔法适合书写大字,行书、草书或狂草更适合,写正书需要较深的功力。(延展阅读:用提斗笔书写特大的字或题壁,即用拇指贴夹住笔杆内方,力量由内向右用力,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抓住提斗外面,用力方向与拇指相对,小指则贴在下面,高悬肘腕,以臂代替笔杆的运转,这种执笔方法叫“提斗抛笔法”。) 寄棘堂主评:此法亦古法。此法易使转、绞锋,灵活程度较高,然控笔稍难,需勤加练习。写行草大字尚可,写小字或正书恐勉为其难,不符合人体生理特征故也…… 延伸阅读:百度《浅谈书法捻管技法》 执笔法三:拨镫法(此法阐述源自互动百科,不代表本文观点) 运笔的一种技法,如上图所示。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的。"拨镫法"是古代书法理论中关于书写技巧的一种方法,现今对它的解读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古今书学论著大多把"拨镫法"视为执笔法,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以及书法运笔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拨镫法是用笔之法,是执笔与运笔之综合,此法首先是执笔法,然后是在此前提下的运笔法。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运笔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用笔毫在纸上运行。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书法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笔毫在纸上运行或笔锋运动的形式,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一切运动都是在三维空间进行,如上下移动(提按)、平面移动、旋转等;同时伴随着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变化,如疾、涩、迟、留等。用笔方笔法包含笔的笔锋使用部位、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的竖立程度、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笔的上下运动、笔的平面运动和笔的转动状态、笔的运行方向、笔的运行速度等。用笔方法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体现的。一、用笔的分数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也称笔心),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

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靠笔尖的三分之二这一段称二分笔(见笔位 图)。显然,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轻盈、灵动、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沉稳,如中唐的

毛笔字行书书法笔法

毛笔字行书书法笔法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字体,因此在笔法上与楷书大体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转折、疾驰等方面更丰富,更有变化。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毛笔字行书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毛笔字行书书法欣赏 行书笔法15种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字体,因此在笔法上与楷书大体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转折、疾驰等方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一)起笔: 1、顺锋起笔:起笔时,笔尖顺着笔画的方向入纸,起笔露峰,显得轻灵生动。 2、逆风起笔:笔锋入纸的方向与笔画方向相反,为了加强笔力。 (二)收笔: 1、回锋收笔:一笔写到终了时,把笔锋收回,“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好处是:前后呼应,含蓄沉实。 2、空收:笔锋露在这一笔画的末端,不回锋,在空中收笔。这种收笔在行书中运用较多。 (三)提笔: 指一笔中的提笔。起笔后,把笔稍稍提起,笔锋并未离开纸面,出现较细的点画。 (四)顿笔: 顿笔与提笔相反,把笔用力按下,使笔毫展开,出现粗重有力的点,就叫顿笔。顿笔与提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一笔之中有提有按,有细有粗,显得变化生动。 (五)按笔: 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力用笔的动作。比较:“提笔”轻;“按笔”稍重;“顿笔”重。 (六)挫笔: 笔在运行中,突然停止改变方向的动作。一般至转角处,先顿笔

之后,然后把笔略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从而变换方向。顿笔和挫笔是互相连接的两个动作。挫笔要有分寸,过分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七)过笔: 笔在运行中,提笔直道运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 用笔写出圆转没有棱角的笔画。 (九)折笔: 折笔与转笔相对而言,多用于方笔。向右运行的横画,起笔时先向左上方而落,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至末端,稍提即向右下顿笔,接着折笔往左回收。竖画及斜画以此类推。折笔还多用于转折之处。 (十)圆笔: 用笔写出圆劲而没有棱角的点画。这种笔画锋芒少露,骨力内含。它是用裹锋、转笔的方法写出来的,给人以含蓄秀劲之感。 (十一)方笔: 用笔写出方整有棱角的点画。用逆锋、顿笔的方法,骨力外拓,给人以方整险劲之感。 (十二)抢笔: 笔锋在落纸之前盘空作折势的动作。抢笔虚、折笔实。笔湿用抢笔,笔干用折笔。 (十三)驻笔: 驻笔指在行笔中暂时停住的动作。即笔锋到纸,不提不顿,不转不过,停以取势,如驻马回顾,欲进还留。 (十四)翻笔: 运笔时,在急速行笔中翻转的动作。当一笔写数字之后,豪端墨已尽而翻笔复为之,更富有浓淡枯湿的变化。 (十五)渴笔: 指含墨少的笔画,字间有露白的枯笔。渴笔来源于飞白字体,行

写毛笔字的技巧(整理7篇)

写毛笔字的技巧(整理7篇) 篇1:写毛笔字的技巧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 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 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 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 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 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 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 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 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 寒。 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篇2:写毛笔字的技巧 书法基本笔墨纸砚 首先准备笔,这个在书法里面是最关键的,初学者推荐羊毫加腱,比羊毫要硬些!最好找一个明白的人带你去买! 我从小5岁就开始写书法,这些年的感觉就是后面三种才真是辅助呢! 墨当然是一得阁的为上了!不过初学不用那么大的投资的,我一般写作 品才用一得阁呢,平时练习都买那种1元钱一斤装的墨,一样用,现在那种墨 只要是没有什么异味就可以! 纸练习书法对纸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先不用宣纸,普通的毛边纸就成!他 不像是国画,用宣纸是要对颜色的感悟!所以无所谓了!我现在都是用报纸练习! 砚呵呵!这个根本就是充数的东西,只要可以装墨就行啦!我曾经拿烟灰缸

书法笔法术语大全

书法笔法术语大全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书法领域中,笔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书法创作的技巧和艺术表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书法笔法术语: 1. 笔锋:指毛笔的尖端部分,它是毛笔的主要用锋部分。根据笔锋的特点,可以分为锐锋、健锋、刚锋和柔锋等。 2. 运腕:指通过手腕的转动来控制毛笔的运行,是书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运腕的技巧可以分为提腕、转腕、扭腕、翻腕等。 3. 提按: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手指对笔杆的上下提按动作来控制线条的粗细和力度,是产生书法线条变化的重要手段。 4. 转折: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笔锋的转动来改变线条的方向和形状,是实现线条流畅和圆润的关键技巧。 5. 藏锋:指在起笔或收笔时,将笔锋藏在笔画之中,使线条显得含蓄而饱满。藏锋的技巧可以分为逆锋、回锋、搭锋等。 6. 露锋:指在起笔或收笔时,将笔锋露出在笔画之外,使线条显得挺拔而富有生气。露锋的技巧可以分为出锋、抢锋、直锋等。 7. 轻扫: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轻轻扫过纸面来产生轻盈和流畅的线条,通常用于表现行草书的动感和流畅感。 8. 重按: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用力按下笔杆来产生粗重而有力的线条,通常用于表现楷书或隶书的庄重和沉稳。 9. 节奏感: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控制笔速和力量的变化来产生节奏感,

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和动感。 10. 笔意:指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变化来表达书法的意境和情感,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和核心。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书法笔法术语,了解这些术语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技巧和艺术特点,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同时,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也可以通过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笔法特点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领略书法的魅力。

书法用笔技法术语大全

书法用笔技法术语大全 执笔法:书法术语,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拨镫法: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双钩: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

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单钩: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枕腕:书法术语。写字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悬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下纵横自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回腕法:书法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