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

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

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

引言

古代书法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笔法的研究和探索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笔法是书法创作中的基础,它包括了用笔的姿势、力度、速度等方面的要求。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并深入分析其对于书法创作的影响。

古代书法家笔法的分类

古代书法家根据笔的用法和特点,将笔法分为了几个不同的类别。以下是其中的几种常见的分类:

1. 楷书笔法

楷书是书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字体,也是学习书法的起点。古代书法家对于楷书的笔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主要的楷书笔法包括了横、竖、撇、捺、点等。横要求平直而有力,竖要求笔势稳定而有韵律感,撇要求力度适中,捺要求有力而有弹性,点要求准确而有神韵。

2. 行书笔法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它追求简洁、流畅、灵动的特点。行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更加注重笔势的流畅和变化。古代书法家在行书的笔法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研究。他们强调行书的笔势要有起伏和变化,要注重用笔的速度和力度的掌握,以及对于笔画的连结和断开的处理。

3. 草书笔法

草书是书法中最自由、最潇洒的一种字体,它追求形神兼备、意境丰富的艺术效果。草书的笔法相对于楷书和行书来说更加激进和随性。古代书法家在草书的笔法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他们注重用笔的迅疾和力度的掌握,强调对于笔画的变化和错落有致的处理。

古代书法家笔法的技巧与要求

古代书法家在论述笔法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技巧和要求,以帮助后世书法家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笔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技巧和要求:

1. 用笔的姿势

用笔的姿势对于书法创作至关重要。古代书法家强调要保持笔杆与字纸的垂直,同时要有适当的倾斜角度。用笔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控制笔杆的稳定,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托住笔杆,以保持笔法的稳定和灵活。

2. 用笔的力度

用笔的力度是书法创作中的关键之一。古代书法家认为,用笔的力度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要根据字的形态和意境来掌握。用笔过重会使字体僵硬,用笔过轻会使字体飘忽不定。用笔时要注重用力的准确性和节奏感,以使字体有韵律感和生动感。

3. 用笔的速度

用笔的速度也是书法创作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之一。古代书法家认为,用笔的速度应该根据字的形态和意境来掌握。用笔过快会使字体变形,用笔过慢会使字体僵硬。用笔时要注重速度的掌握和变化,以使字体有流畅感和变化感。

4. 用笔的节奏

用笔的节奏是书法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书法家认为,用笔的节奏应该根据字的形态和意境来掌握。用笔时要注重节奏的起伏和变化,以使字体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要注意用笔的连续性和断开性,以使字体有层次感和变化感。

古代书法家笔法的影响与启示

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对于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予了他们宝贵的启示。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和启示:

1. 精益求精的态度

古代书法家对于笔法的研究和探索展现了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并将这些经验和成果传承给后世。这种精益求

精的态度对于后世书法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他们应该在创作中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

2. 自由创新的精神

古代书法家在笔法的研究和探索中展现了自由创新的精神。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规范和束缚,勇于突破和创新。这种自由创新的精神对于后世书法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他们应该在创作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和创新。

3. 艺术与技巧的结合

古代书法家在笔法的研究和探索中展现了艺术与技巧的结合。他们不仅注重笔法的技巧和规范,还注重笔法的艺术表现和意境创造。这种艺术与技巧的结合对于后世书法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他们应该在创作中注重技巧的掌握和艺术的表现。

结论

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书法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通过对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笔法的技巧和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古代书法家所论的笔法也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勇于创新和突破,将艺术与技巧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技法,总有一条对你有用的

书法技法,总有一条对你有用的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

坊《书诀》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丰坊《书诀》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谱》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清.刘颐载《艺概》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唐.虞世南《笔髓论》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

王羲之笔法分析

王羲之笔法分析 张俊东 笔法是完成一个具体点画形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因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临摹和创作功力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书法家形成个性风格的基础支撑。在书法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和用笔风格,首先、也必须要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理解和强烈的个性风格,不然,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立足。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综合艺术成就之外,王羲之精熟、丰富、独特的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行草书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就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府、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1]。即使截止到今天,在行草书的创作和历代经典行草书法艺术作品中,王羲之精熟、丰富的笔法都无人望其项背。王羲之的笔法为什么难以超越,其笔法具有什么难以超越的“神”的特征,这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一、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分解 在古代书论中,对于笔法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只是随机抽取不仅在书法理论,且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亦有颇高造诣的康有为和孙过庭的书论,就会得到很多条关于笔法的论述: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萎,方笔不翻则滞。[2] 古人笔法至多,然学者不经师授,鲜能用之……有李华之说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3]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勾环盘纡之类是也。[4] 行笔之法.......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又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笔软则奇怪生焉。”此法惟平原得之。篆书则李少温,草书则杨少师而已 (5) 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6] 以上这些有关笔法的书论,有的是关于具体用笔方法的,有的是关于以什么样的笔法写出线条的审美情态的。但究其古人千百年来一直关注、论述的笔法,无论如何执笔,如何取

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

【临摹过程】 ◎读帖 在临习之前将选择好的帖认真观察、分析,我们称之为“读帖”。意思是要像读书一样,去深刻体会,仔细揣度。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就是指此。 我们已知道书法分成用笔和结字两大环节。相对来说,结字在外形上容易看出并理解,我们反复多看几遍,一般对某家某体的结字特点总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但用笔就不是一下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墨迹影印本,尚能看出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枯润,以及细微的牵丝来,这对我们学习下笔、行笔、收笔的动作,洞察点画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笔势,都大有益处。但我们如果实在得不到墨迹影印本,只有石刻拓本,那我们要格外仔细地观察,特别是注意下笔处、收笔处、转折处这几个关键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能反映用笔的痕迹。如这样,就能捕捉那些有形无形之间的行笔妙处。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读帖达到了这样境界,才能进一步做到得心应手。 ◎临帖 《书谱》还提出“拟之者贵似”,这是临帖子的基本原则。我们说学书贵神似,这是对高一级的要求来说,神寓于形,如果初学者不得形似,又何从求神呢?所以我们要求临帖要像帖上的字,如果不像,便要仔细考虑,是否在用笔、结字上没有体会到帖上的笔意,再深加细察,穷其究竟。所以读帖与临帖应双管齐下,读懂了,才能临得像。在基本点画用笔过关后,我们要求在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至少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最后达到看一行写一行,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这样,才能学到形神兼备。进一步再背临,也就是默帖,更提高一步是意临,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在继承中自己发挥创新。相传王羲之临钟繇《丙

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 秦-李斯《论用笔》 论用笔: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汉—蔡邕《九势》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提)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 涩势,在于紧(马加“诀字的右面部分)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元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论:汉—蔡邕《笔论》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书论:晋—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陆断犀象。 乙[折]百钧弩发。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运笔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用笔毫在纸上运行。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书法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笔毫在纸上运行或笔锋运动的形式,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一切运动都是在三维空间进行,如上下移动(提按)、平面移动、旋转等;同时伴随着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变化,如疾、涩、迟、留等。用笔方笔法包含笔的笔锋使用部位、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的竖立程度、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笔的上下运动、笔的平面运动和笔的转动状态、笔的运行方向、笔的运行速度等。用笔方法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体现的。一、用笔的分数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也称笔心),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

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靠笔尖的三分之二这一段称二分笔(见笔位 图)。显然,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轻盈、灵动、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沉稳,如中唐的

四大书法家的书法特点

四大书法家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晋朝文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被誉 为“书圣”。他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楷书风格:王羲之的书法以楷书为主,他的楷书字体端庄秀丽,线 条流畅,笔画饱满,有一种如流水般自然的美感。他的楷书所表现的规整、稳健的风格,影响了后世书法界。 2.书法结构:王羲之的字体结构严密,构图严谨,字体间的平衡感和 整体的稳定感较强。他注重整体布局,注重字形与字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重用笔的节制和韵律感的表现。 3.独特的笔法:王羲之的笔法以行书为主,行草兼备,他提倡“不在 字无形羽翔”,追求笔法的自由和灵动性。他的作品以骨法自通,遒劲有 力的笔触著名,犹如抒发内心的豪情和个性。 4.古朴典雅的气质:王羲之的作品洋溢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富有诗意 和哲理,通过字体的形态来表现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他的作品深受后世 书法家的推崇,对于后世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 王献之(344-386年)是晋朝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晋朝后期楷书和 行书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特点如下: 1.楷书和行书的精通:王献之既善于写楷书,又擅长行书,他的楷书 字体规整、严谨,线条流畅,笔力饱满,同时他的行书则更加奔放、豪放,笔势遒劲有力,写意十足。

2.唐蟹爪体:王献之对于唐代的蟹爪风格有较大影响。他的行草字体中,有一种蟹爪般的独特形态,线条曲折,起伏跌宕,犹如蟹爪展开的形状,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印象。 3.笔墨技法的突破:王献之在用笔墨上,大胆创新,追求艺术风格的 独特性和变化性。他善于运用点画法、挫笔法、水墨淋漓等技法,使字体 更富有变化,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欧阳询(557-641年)是隋朝书法家,被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 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皇室楷书的代表人物:欧阳询是中国古代皇室楷书的代表人物。他 的楷书字体端庄正大,结构严谨,笔画饱满,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他的 作品被称为“皇体楷书”,给人以威严和权威的感觉。 2.圆转变化的笔法:欧阳询的字体特点之一是圆转变化的笔法。他的 笔触圆润流动,线条柔美圆滑,给人一种优雅、细腻的感觉。他对于笔画 的节制和组合的运用,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显得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3.神韵独特的行书:欧阳询的行书作品更加具有艺术品味和个人特色。他的行书字体瘦劲灵动,笔力雄健有力,用笔干净利落,给人以一种激情 四溢、生气盎然的感觉。他的行草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欧体行书”, 影响深远。 颜真卿(709-785年)是唐代书法家,他被誉为“楷书圣手”。他的 书法特点如下: 1.雍容端庄的楷书:颜真卿的楷书字体雍容庄重,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他的字体结构规整,线条丰满饱满,笔触有力,字迹沉稳端庄。他的 作品总体上表达了一种刚劲有力、威严庄重的气息。

书法中常用的10种笔法,你学会了几种

书法中常用的10种笔法,你学会了几种 书圣王羲之曾在他的《书论》中提到“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达人士,学无及之。”元代著名书法大家赵孟頫也曾在《兰亭十三跋》中论述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书法是一项高深玄妙的艺术,从古至今书法大家都非常讲究用笔方法。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古人留下来的十种常用笔法,最后一种可以帮助学习欧楷的朋友解决钩法的问题。 1.藏锋 所谓藏锋,就是指的书写时把毛笔的锋尖藏到点画之中,是一种追求点画浑厚圆润的笔法。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耳。唐徐浩《论书》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藏锋笔法一般用于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善于使用。 2.露锋 是指起笔时,毛笔的锋尖露在点画外面。这是一种强调笔势的笔法。露锋笔法,起笔时不必在空中做逆入,直接顺势入笔就可以。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讲“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用笔之难,难在遒劲有力。以露锋为主的一般是王羲之父子的行草书,楷书等。楷书用露锋的大家有欧阳询,赵孟頫等人。 3.中锋 所谓中锋是“常使笔尖画中行”是也。中锋乃是用笔之大法,千古不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比喻都是针对的中锋用笔。要想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比喻熟练掌握执笔和运腕的技巧。宋姜夔《续书谱》云“中锋取骨,侧锋取妍。”清刘熙载《艺概》云“中锋画圆,侧锋画扁。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 4.偏锋 所谓偏锋是指用笔的时候,笔尖偏在一侧,写出来的点画一边整齐,一边锯齿状。例如写横的时候比较在笔画上边行走,写竖笔时笔

古人谈书法笔法10则

古人谈书法笔法10则 ◆夫用笔之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秦代、李斯《用笔法》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东汉、蔡邕《九势》 ◆夫书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东晋、王羲之《书论》 ◆用笔之法,急促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曲蛇伸、洒落萧条,……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用笔之妙也。——唐代、欧阳询《用笔论》 ◆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随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唐代、张怀瓘《书断》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如“口”,当行草时,尤当泯其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后”,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大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后。如“左”、“右”之不同;“剌”、“刺”之相异;

名家论运笔法

名家论运笔法 名家论运笔法 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无不对用笔有独到的见解,甚至杰出的贡献。汉代的蔡邕是一代才子,东汉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书法论文《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碟之中,又在竖笔紧超之内。 掠笔,在于趣锋峻超用之。 涩势,在于紧缺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卫夫人是东晋门阀大族卫家女儿,家族中多当一世著名书法家。她的书法得钟繇嫡传,融入卫家秘功,是继蔡玫以后最著名的女书法家。她除了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的成果外,还因为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而名传千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夫三端之妙,莫先夫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

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东晋时期我国的文人思想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崇尚个性,喜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王羲之是我国最杰出的书法家。“坦腹东床”是他不拘于俗的表现,而“东床择婿”则是社会对他放荡不羁行为的认可。王羲之生活的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走向成熟的时期。(来源书法屋:)这里说的成熟包括各种字体和各种笔法的成熟。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口,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口口口口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这是王羲之在实践基础上对笔法的认识、继承和总结。实际上,历代的书法家都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对书法艺术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笔法诀》中对“中锋行笔”等作了深刻的论述:“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指实,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蹙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9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超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策须仰策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罨。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唐初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敲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宋代姜夔也在《续书谱》中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1、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2、阴阳相得: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3、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4、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5、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6、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7、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8、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9、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10、随字变转:谓如《兰亭》“岁” 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其中“偃仰向背”“真草偏枯”“随字变转”皆是指章法,而“阴阳相得”“射孔玲珑”“鳞羽参差”和“邪真失则”“尺寸规度”则是讲字法,只有“迟涩飞动”和“峰峦起伏”所指才是今天所言的笔法。循着这个思路,则张怀瓘的十法你会发现不再神秘,而且能够按照这十法去做,书法的确能够坐进千里。 十法之中的“迟涩飞动”一法讲用笔须“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最是关键,张怀瓘告诉我们,即便是如“勒锋磔笔”这样多用力气的笔画也要着眼于“飞动”,否则便不得法。今人用笔多为笔在纸面的运行所困,其实是被书法笔画之力所困,深陷其中而不能“得法”。当然,这既牵涉到“法”的问题,也牵涉到审美观念问题,尤其是对于“书”之本意的理解问题,稍加留意会发现,本文中反复提到的今人对于“力”的误解问题,“笔力”正是肯綮所在,明白了晋唐人所谓的“笔力”概念,书法或许会如庖丁刀下的那头牛一般“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赲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没找到张怀瓘的书法作品,遗憾! 上一幅张芝的《二月八日帖》

古代书论:九位高人谈笔法

古代书论:九位高人谈笔法 2018-02-28周慧珺书法艺术馆 原题:书林之华山论剑:九位高人谈笔法 华山论剑:九位高人谈笔法 小编说 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着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乎,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书法典籍,小编选出了9位书法家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罗列出来,以便和同道们共勉。 一、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

笔”。 ▲李斯书法作品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萧何 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意思是: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正攲、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笔是将军”

历代书家论笔法——运笔法

历代书家论笔法——运笔法 李斯用笔法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见矣。 萧何论笔道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合藉阴阳。每欲书字,喻如下营,稳思审之,方可用笔。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蔡邕用笔法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二笔用力,献酬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

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昔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惊龙之透水。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别有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

意思浅薄,笔既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泰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屈曲真草,皆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王羲之《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其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有笔著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书法名家书论

书法名家书论 一、书法名家论书 ●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张怀瓘: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二、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

沈尹默《书法论》

沈尹默《书法论》 沈尹默《书法论》 引言 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没有从全面来考虑这件事。中国的字,不单是有他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一方面呢。中国法书所以具有艺术性,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注:xiān 锋利)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其他有关笔墨的琐闻,以及历来书法评论之评论,则以余论尽之。 一、笔法 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写字中发现的。由

中国传统书法技法之笔法、结字法、章法概论

中国传统书法技法之笔法、结字法、章法概论 书法技法由笔法、结字法、章法三部分组成。 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相互影响。 第一节笔法 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使所书点画线条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的一种手段。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两部分。 一、执笔 执笔是毛笔的执持方法。执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书作品的好坏,因此,在初学时就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一是。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实这“虚而宽”就是方法。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的实践、筛选,终于总结出一种被大多数书家所接受的执笔法,即唐朝陆希声提出的“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挟”,指大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身一侧。“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抵”,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无论写小字或写大字,坐着或站着,枕腕或悬腕,其执笔姿势都应该做到笔正而手灵。掌握了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1.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手背垫在执笔的右腕下,叫枕腕法。这时手掌要略微竖起,手掌与桌面所形成的夹角较大,一般在75度左右用这种方法只宜写小字。 2.悬腕法 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枕靠在桌上,叫悬腕法。这时手掌可略放平,手掌与桌面的夹角要比枕腕时小一些,可写大小在五公分左右的字。 3. 悬肘法 手腕与肘均离开桌面,整个手臂悬空,叫悬肘法。这时手掌与桌面的夹角比悬腕法还要小,由于没有任何阻碍,因此可写较大的字。一般站立时书写均用悬肘法,此法手腕与桌面的夹角更小,手腕常自然平覆,这时执笔的手指与掌心的距离已经拉开。取这种姿势写字,可自由地书写各种大小不同的字,根据所写的字的大小,书写时手指、手腕和肘的动作配合大致有以下的规律: 1. 运指法 用手指拨动毛笔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指法”。运指法一般说来宜写小字,通常与枕腕法相配合。 2.运腕法 用手腕的运动来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腕法”。运腕法适宜写较大些的宇;一般与悬腕法或悬肘法配合使用。 3. 运肘法 靠肘的运动来完成书写的方法叫“运肘法”。用此法可以写较大的字,孽窠大字则只能用悬肘法来写,有时还要同身体的运动配合起来完成书写。 一般来说,书家不赞成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书写(除小字外),因为这样写的字容易浮滑,大多数书家赞成"笔笔送到";当然,在运腕与运肘时也并不排斥手指的细微动作。书写是通过指、腕、臂、肘的协调动作完成的,凡事均不能机械生硬地照搬、照抄。 执笔的松紧及用力与否,古今书家常争论不休。执紧者主张“全身力到”(包世臣),执松者主张“把笔轻”(米芾)。若均走极端,

历代名家论书法

历代名家论书法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字怕练,马怕骑

字无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练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灌)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 书法名人名语(节选)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