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毛笔书法就是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法则,它不是简单的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出墨痕就行,毛笔的运行有基本规则和严格要求,否则写出的线条就会质量不好。这就是古人强调的笔法问题。所谓笔法,其实应该包括执笔法和行笔法两个范畴。执笔法常用的有三指和五指执笔两种,这是最基本的技法问题,还要根据个人的书写习惯来确定,不是书法的根本问题,在这是就不赘述了。在这个专题里我主要讲一下学习书法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笔法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笔法千古不易”。他说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就是中锋行笔。现代书法将毛笔笔锋的应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中锋,二是侧锋,三是偏锋。中锋和侧锋是正常的笔法,而偏锋是病笔,古人历来十分忌讳。

中锋,也叫正锋,是指笔锋铺开后,其方向与线条发展方向平行(下图1);

侧锋则是指笔锋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略有角度,一般多不超过45度(下图2),如果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的角度接近垂直则成为偏侧,就是败笔(下图3)。若就其作用而言,正锋写出的线条多道劲圆浑,深厚含蓄而富有弹性。侧锋写出的线条以坚挺雄削、凌厉外露而颇具锋芒。

其实古人在书论当中很少论及侧锋的概念,而将中锋和侧锋都归为正锋,侧锋是一个现代书法术语。中锋和侧锋是古人常用的笔法,但写楷书应该以中锋行笔为主。

顺锋和逆锋都要尽量保持中锋行笔

顺锋和逆锋都是书法中的重要笔法,在楷书中以顺锋行笔为主,在行草书中则顺逆锋交替使用,不分彼此。

所谓顺锋,一般是指直握笔管,如通常写字行笔的走向由左向右(如写横)或由上向下(如写竖)的行笔(上图4)。所谓逆锋,则是指笔管的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逆着笔锋向前推进,所以一般笔管稍侧(上图5)。顺锋则是笔管几乎没有倾倒方向或是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同,如此书写的效果是笔着纸后,经过调整,顺向写下去,锋不过、不偏,写出来的点线易厚重圆润,平稳流畅。逆锋写出来的点线涩重泼辣,飞白明显。例如书法用笔有一种“逆入平出”

的动作,就是在写横竖笔画时,入笔先用一种反方向的逆行,这时笔锋因受阻而得到铺开,然后随着笔势的调顺依正常行笔方向通畅地写下去。书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笔法叫做“衄挫”,这也是一个快速顺逆交替的笔法动作。这可以说明一些顺逆的动作,同时也可说明多数逆锋往往表现在笔画中的阶段性的应用。

提按是毛笔在垂直方向的运动,主要目的是控制线条的粗细

古人历来主张行笔要避免“直过”。所谓“直过”,是指笔锋在运行中始终是处在一个力度的润滑顺溜,没有一点阻力,不见一点变化的状态,这样写出的点线就容易显得呆板、轻浮无力。其实即使是在写一笔凝重的直线中,行笔也常有极其微妙的提按运动,只是不容易察觉。如此微小的提按可以产生人们常说的一种“排鳞”效果,按现在的说法可称之为“点动”,也就是“积点成线”(如下图),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容易是“毛”的,不是“光”的,有力度,有厚度,有弹性,结实饱满而富于变化,这就要靠行笔当中的微妙的提按,而不是始终如一的按或提。

一般来讲提和按是运用笔锋相对的两个基本动作,许多运笔方法都离不开提按的动作,按书法要求运笔不能是一个劲儿地按或提,无论这个提按动作是轻微的还是显明的。提按可以说是用笔的轻重变化,因为“提”可以让笔和纸的接触达到不同程度的减压,这时会发现指腕相应的放松,笔锋收拢,于是便于旋转、滑行;“按”可以让笔和纸的接触达到不同程度的加压,这时会感觉到指腕相应的沉重,笔锋铺开,于是便于留锋蓄力。如果我们用一条有粗有细,有转

有折的长线练习提按动作,可以发现笔在重按的过程中若能不同程度地及时放松,或是笔在轻提的过程中能及时不同程度地加重,笔画就可以出现浮沉、轻重、粗细等等的变化。同时还可以感到一提一按和指腕的一紧张一松弛联系着。比如指腕收紧、笔锋自然地下沉,压力大了,笔触纸面就重些;相对来说指腕放松,笔锋自然地上浮,压力减了,笔触纸面就会轻些。可见提按是通过指腕的松紧变化而造成笔锋压力变化的轻重,以取得不同笔画效果的一种方法。所谓的提按是指腕对笔锋相对压力轻重的变化,纵观众多经典作品中的笔线以及书家艺术实践可以发现,提按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味的提也没有一味的按,而是在按中有提,在提中有按,不能孤立地对待用笔的提按动作。

顿挫是同提按相关联和笔法,多用于一个笔画的收笔

“顿”就是要求笔锋在某一部位停留片刻。“顿”可分为提笔顿和按笔顿两种表现形式,其出现的部位多在点线两端的起止笔处。顿的目的在于使线条的力量感觉充分凝聚起来,不致产生松懈轻飘的现象。顿与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动作比较突然利落,一般总有一种停留或轻柔的动作,后者动作比较缓和,可是许多人开始习字时常容易在“顿”时犯与“按”几乎相同的毛病,致使笔线显得臃肿、呆板、松软。这是因为笔锋骤然加力着纸时,只注意一味地向下加重力量,而忽视了同时共存的一种向上牵引的拉力所造成的。

“挫”是指笔锋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下按造成与纸面摩擦力增大,使笔锋运行中有一种阶段跃进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只能产生于那种难以观察的笔锋微妙动作,并且这种笔法多用在线条改变运动方向的部位,有时用于直线也会取得坚实凝重的效果。在书法上,“衄挫”是同一种笔法,一般连在一起表述。

转折是行笔方向发生改变时的笔法,有方圆内外之别

随着线条运行方向的改变,为了使笔锋保持中锋就要做相应的技术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把不过分强调提按动作,以弧线的形式转换行笔方向的方法叫做“转”,把有较明显的提按顿挫动作,且在方向改变的部位有较清晰棱角变化的行笔方法叫做“折”。

“转”又可分为“圆转”与“方转”。前者是指笔锋方向变化是沿着一条圆滑不间断而富有弹

性的弧线进行,产生流畅自然、洒脱舒展的效果;后者是把笔锋方向变化的线路分解为若干段直线,利用不同角度的直线连接形成弧线变化,产生深沉凝重、朴抽厚重的感觉(如上图)。

“折”又可分为“外圆内方折”与“外方内圆折”(如上图),前者是线条外侧轮廓线有圆的意味,而内侧轮廓线则在方向转换中相对显示出方折的意味,后者正与其相反。这样处理“折”的变化,可以避免由于棱角太过而使人感到刻露单薄。

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

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技法 中国书法传统技法的基本体系 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并不断完善的汉字书写方法。书法技法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技法由笔法、结字法、章法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连,相互影响。 第一节笔法 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方法,是使所书点画线条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的一种手段。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两部分。 一、执笔 执笔是毛笔的执持方法。执笔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书作品的好坏,因此,在初学时就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诸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

一是。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其实这"虚而宽"就是方法。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书家的实践、筛选,终于总结出一种被大多数书家所接受的执笔法,即唐朝陆希声提出的"挟、押、钩、格、抵"五字执笔法。“挟”,指大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身一侧。"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抵",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然而,同样是五字执笔法,由于手指弯曲的角度以及执笔的深浅与松紧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势。只要在书写时手指、手腕能灵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结构要求,所执之笔能基本垂直于纸面,便是正确的执笔方,无论写小字或写大字,坐着或站着,枕腕或悬腕,其执笔姿势都应该做到笔正而手灵。掌握了正确的执笔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从而确保执笔的灵便。 l.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将左手手背垫在执笔的右腕下,叫枕腕法。这时手掌要略微竖起,手掌与桌面所形成的夹角较大,一般在75度左右用这种方法只宜写小字。

☆书法入门这样练习行书,肯定能学好

☆书法入门这样练习行书,肯定能学好! 书法,是一门至高至上的线条造型艺术再现。诸子百体,名人大家,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或婉约,或奔放,清新中透出灵动,灵动中藏有睿智,睿智中显特质,睿智中见大气。无声的线条,张扬的是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正所谓字如其人一般直观而显性。一、起笔1露锋落笔露锋落笔是指露着笔的锋尖顺势落笔入纸。由于是露着锋尖顺势落笔,故用笔比较简便轻快,笔势比较生动活泼,易于上下左右呼应。露锋落笔多是一个字的首笔,如“九”字的第一笔撇画的落笔处即为露锋落笔。但也有字其它笔础落笔也是露锋,如“新”、“和”字左右两边的第一笔都是露锋起笔。露锋起笔也有藏锋的动作,只不过这个藏锋没有在笔画的起笔处,而凌空取逆势,即所谓“抢锋’,这样落笔入纸即能发挥简便、敏捷、生动活泼的特点,又使笔形优美自然。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随着笔顺锋入纸,就失去法度,易犯入笔过于尖细的毛病。2侧锋落笔平时写字经常使用的是中锋,这是楷书、行书中主要用笔,其次还有侧锋(也叫偏锋)、逆锋等。侧锋落笔往往是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不过落笔时只是略带侧势。如“山”一字的中竖,“北”字的左竖落笔处,就是侧锋落笔,“侧锋取妍”的意思就是侧锋落笔写出来的点画比较俊快、十净利索,雄健刚强,有方笔的意味。但要说

明的是侧锋不是一侧到底,而只是起笔时使用侧锋,行笔时还必须是中锋,否则一侧到底便成了败笔。3逆锋起笔所谓逆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取逆势起笔。如“楼”、“右”、“技”字的第一笔,本来是由左而右,现在是先从右而左,然后再由左而右。当然逆锋起笔时只是向左逆一下锋尖就可以了,不必从右端逆到左端。逆锋起笔是篆隶的用笔法,即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使线条圆劲厚实,富于含蓄美。但行书的逆锋起笔毕竟不同于篆隶的逆锋起笔,它要求逆锋起笔时要略顿一下,圆洋中带有方折的笔意。4搭锋承笔搭锋承笔就是逆势露锋,承接着上笔的收笔。搭锋承笔又有正搭和反搭之分。所谓正搭往往承着上一个字末笔的笔势而逆势露锋写出下一个字的首笔。如“戈”.“黄’字的首笔横的落笔处即是;所谓反搭往往是随着下一笔的末端笔势,逆势露锋写上一笔。如“有”字长横的落笔处即是。搭锋承笔,上下笔之间笔断意连,相互照应,气韵生动,真耐人寻味。正因是措锋承笔,尤其要注意上下笔的关系,书写时要一气呵成,不能有所停顿和间隔。二、行笔1中锋行笔中锋行笔就是要使笔锋保持在点画中间行笔。中锋行笔是用笔的关键,是书法的生命。要能达到中锋行笔,就要在行笔时掌握好掌竖、腕平、笔杆直,同时还要随着墨液缓缓下流而不断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篆、隶、楷书是这样,行书亦如此,如“乎”、“本”字除落笔和收笔外,中间所有的点画都是中锋行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的基本常识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软的毛笔,二是书写形象丰富的汉字。因此,其有两义:一指毛笔字书写的法则,主要包括执笔、用笔、点划、结构、分布等方法;一指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动的造型来表达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学养、气质等精神因素,其为侧重于“心画”。二者相融合,便构成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所以从书法构成的要素来说,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笔法,要求熟练地执使毛笔,还握正确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笔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笔势。要求妥当地组织好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三是笔意。要求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书者的气质、情趣、学素和人品。从书体、风格上说,更是多姿多态,美不胜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主要取决于中国人善于把实用的东西上升为美的艺术,同时与中国独特的文字和毛笔关系密切有关。其文字以象构思、立象尽意的特点酝酿着书法艺术的灵魂,而方块构形,灿然于目的姿质又构成书法艺术的形式基础。其工具,“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书法不仅成为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而且居于所有艺术之首。书法在中国不仅举世同好,千古一风,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友谊的媒介,在东方世界颇有影响,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瞩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明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故云:‘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主’”。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体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或横有行纵无列),三是纵无行,横无列,它们或有“镂金错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笔法】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主要都以线条表现,所用工具都是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称为“笔法”。唐张怀瓘道《玉堂禁经·用笔祛》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故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墨法】亦称“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谓水墨者,字之血也。故临地作书时极为讲究。墨过淡则伤神彩,太浓则滞笔锋。必须做到“浓欲其活,谈欲其华。”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

书法基本技法

四、书法基本技法(一) 前言 第一阶段为习字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要有选择的临习碑帖。在临帖过程中,训练脑、手的灵活性。通过临习,较好地掌握执笔、用笔、结字、布局的规律和常识。 这个阶段是师古人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练习的方式,应该是比较机械的,要有一定规矩。相应的个性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以免学书者不顾书法的基本规律,任意涂抹,贻误终身。 第二阶段为创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学书者已较好地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应博览古今书法碑帖,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妙趣;努力练习成幅作品,锻炼创作的构思和实践;加强文学、美术等字外艺术的修养。这个阶段是造化阶段,练习的方式要比前一阶段灵活得多。 综上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无前者,后者便是无源之水;无后者,书者往往被说成是碑帖之奴。 物质上的准备(略) 精神上的准备 练习书法,人们通常很少论及精神上的准备。但这是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所谓精神上的准备,中心点在于一个“静’’字。 练习书法不能有手无心,按字贴简单、机械地画墨道儿,而是要细心

体会,心有所悟,手有所追。作到心中只有字,手中只有笔,而这种境界,都是要以入静为基础才能达到的。 有些没有功底的同志初学书法,前几个字方能按耐性情,几字之后,便急躁起来,不是胡乱涂抹,便是放笔不写了。这是不能入静造成的。 当然,当我们的书法写的有点眉目时,也就自然入静了。人若入静,则气血平和,心无浮躁,才能极虑专一。人们常说的书法可以锻炼身体,可以修身养性,就是这个道理。 (一):执笔法 执笔法是书写者对毛笔正确的施力方法。书写时用力牵涉到指、腕、肘、肩以至全身,只有这些部位很协调地施力,才能写出如意的点画和线条。 1:指法 指法是五个手指捏笔的正确方法,最常规的是五指拨镫法。 大拇指:称为“按”,以大拇指上节端按住笔管左后方,向右上方斜仰施力,起一种推动作用。 食指:称为“压”,用食指上节端捏住笔管的右前方,向左下方施力。 中指:称为“钩”,用中指上节端钩住笔管向后施力。 无名指:称为“格”,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连的部位抵住笔管,起一种顶的作用,由里向外施力。 小指:称为“抵”,小指紧贴无名指下起助力作用。 五个手指各有功用,实际上构成了两对平衡的力,一是大拇指和食指,另一是中指和无名指、小指。笔在两对力的平衡中稳定下来,并能灵活地运转。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书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一):正侧、顺逆、提按、顿挫、转折 毛笔书法就是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法则,它不是简单的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出墨痕就行,毛笔的运行有基本规则和严格要求,否则写出的线条就会质量不好。这就是古人强调的笔法问题。所谓笔法,其实应该包括执笔法和行笔法两个范畴。执笔法常用的有三指和五指执笔两种,这是最基本的技法问题,还要根据个人的书写习惯来确定,不是书法的根本问题,在这是就不赘述了。在这个专题里我主要讲一下学习书法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笔法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笔法千古不易”。他说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就是中锋行笔。现代书法将毛笔笔锋的应用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中锋,二是侧锋,三是偏锋。中锋和侧锋是正常的笔法,而偏锋是病笔,古人历来十分忌讳。 中锋,也叫正锋,是指笔锋铺开后,其方向与线条发展方向平行(下图1); 侧锋则是指笔锋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略有角度,一般多不超过45度(下图2),如果铺毫与线条发展方向的角度接近垂直则成为偏侧,就是败笔(下图3)。若就其作用而言,正锋写出的线条多道劲圆浑,深厚含蓄而富有弹性。侧锋写出的线条以坚挺雄削、凌厉外露而颇具锋芒。 其实古人在书论当中很少论及侧锋的概念,而将中锋和侧锋都归为正锋,侧锋是一个现代书法术语。中锋和侧锋是古人常用的笔法,但写楷书应该以中锋行笔为主。

顺锋和逆锋都要尽量保持中锋行笔 顺锋和逆锋都是书法中的重要笔法,在楷书中以顺锋行笔为主,在行草书中则顺逆锋交替使用,不分彼此。 所谓顺锋,一般是指直握笔管,如通常写字行笔的走向由左向右(如写横)或由上向下(如写竖)的行笔(上图4)。所谓逆锋,则是指笔管的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逆着笔锋向前推进,所以一般笔管稍侧(上图5)。顺锋则是笔管几乎没有倾倒方向或是倾倒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同,如此书写的效果是笔着纸后,经过调整,顺向写下去,锋不过、不偏,写出来的点线易厚重圆润,平稳流畅。逆锋写出来的点线涩重泼辣,飞白明显。例如书法用笔有一种“逆入平出”

粉笔楷书基本技法

粉笔楷书基本技法 目录:(教程从第5页开始) 板书要领板书的章法 第一节:执笔、运笔、板书的姿势 第二节:粉笔楷书的笔画形态与写法 第三节:粉笔楷书的常用偏旁写法 正文: 板书要领、板书的章法 作者:陈道义 所谓板书,通常是指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得字。但作为教师的职业用语,“板书”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不仅是指黑板上的粉笔字,更包括整个板面的布置、书写内容的条理性、书写内容与口授内容的协调性等等。本节所讲的板书的章法,就是要剖析板书的设计与款式。 在课堂内供教学用的黑板,大多是长方形的。正确设计、合理利用这个“长方形”,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好的板书章法会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扩散式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c板书的内容兼具提示性和概括性,再加上清晰、美观的粉笔书法,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一般,中小学教师在备课时,就将板书设计列入计划内,甚至连什么地方书写什么内容,利用什么样的款式等都详细设计好,以便课堂教学时有的放矢。通常,板书章法的设计是因课型和教学内容而定的,有较大的变化(如文科与理科有别,不同课题的板书也有差别)。而且,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板书设计也会有不同。也就是说,板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而板书款式又不必拘泥于教学内容。尽管如此,事物总有其规律性的一面,板书章法的规律通常如下。 一、板位的划分 板位的划分,就是有意识地将教学用的长方形黑板划分为几个区,例如可分为固定区和活动区。固定区所写的板书是主要的,一般在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前一直保留着,通常将教学的重点内容按其纲目依次写上。而活动区所写的板书是次要的,可以写了又擦,擦了又写,通常写的是解释、说明性的文字,或要注意的字词句,或理科已学过的定理定律公式等。黑板的固定区和活动区各占板面多少面积,应视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强求一律。但固定区最好安排在黑板的中间,因为这个板区正是全教室学生的最佳视角处。 在固定板位区内,板书设计可以采用标题居中、标题居左、标题居右等形式。标题就是课文的题目或某章某节的题目,它是一节课中板书的“亮点”,标题的字不仅要大于其他字,而且字体还可以“鹤立鸡群”,即其他内容的书写一般用楷、行书体,而标题书写可用隶书或宋体美术字等。标题如居中,其他纲目文字可依次居左或居右(文科较常用)(见图4—1)。标题如居左,其他纲目文字或算式自左往右写(文理科都可用)(见图4—2、图4—3),标题居右往往应用于理科,可将与标题呼应的定理、定律、公式等,写在右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余纲目、计算之类全部写在左边(见图4—4)。

笔法

笔法 一、笔法是表现的基础和形式,在每一幅作品中,他都必须被丰富的体现出来,这一种丰富是和作者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临古人的就必须窥探古人的思想,你写自己的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绝对不能在临写中简化古人的笔法。 什么是笔法笔法是控制毛笔以完成理想线条的方法,它是在长期书写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书法的基础 笔法的主要内容:笔法是提、按、使、转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对经典书法家的书写习惯和作品特征分析及体会,对笔法给予了自己认为最明白的新命名,从而使笔法的称谓层出不穷。 从笔锋的运动方向分:平移、摆动、提按、使转; 甲骨文中的平移笔法 隶书中的摆动和提按 行书中的使转 从笔锋的运动特点来分:中锋,侧锋,偏锋 从线条的性质分:裹锋、铺毫

从线条的形态分:内擫、外拓;方笔、圆笔 从作品风格来说:帖学笔法、碑学笔法 从书体特从笔法的形象效果讲:调锋杀纸,逆势涩进,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 学习笔法应注意的问题 1、笔法是综合运用各项技巧的过程,更是塑造线条、表达情感的手段 2、中锋用笔是书法线条具有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因而成为书法最基本的技巧 3、对中锋用笔要全面理解。聚拢笔锋书写是中锋用笔,毛笔由聚到散、由散到聚的调整书写过程也是中锋用笔。 4、对使转的认识和运用是初学者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要讲求笔法的丰富表现:为了追求章法的表现效果;为了形成字组,体现一定得表现目的;为了打破原有的节奏,体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丰富表现的方法:改变提按使转的方向、力量、速度、频率;改变入笔的方向,形成逆入、搭入、

切入;改变收笔的方向,形成回收、顿收、放收;改变行笔过程中控笔节奏,比如加强提按,改变拧转方向,使线条中段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 分析笔法丰富表现的作用:可以了解古人塑造在章法的思想;可以建立学习笔法的正确思想,明白笔法的运用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变化的,不是僵死的教条;为以后的创作打基础。 临习的要求 先从单个字开始,但必须明白这样变化的前因后果 选取一段反复练习,烂熟于心 根据古人变化的思想,自己反其行而变之。明白了古人如何变化的思想,掌握了笔法变化的基本规律,就可以根据这些思想和规律,按照不同的章法要求重新来组合这些字,改变原有的节奏、大小、奇侧,自己来进行编排。 加入自己的思想大胆变化,在其中寻找自己欣赏的变化应用到创作中去 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墨迹本理解碑刻本,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学书应学其规律,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

书法常识

学习书法的顺序: 先摹后临再描红(描绘) 习字选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法基础学习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 一、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学习, 二、字的间架结构的学习 楷书百花齐放,名家辈出,各具特色,尤其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最负盛名。其楷书碑帖法度严谨、端庄苍劲,成就之高,至今无人逾越,是历代学习楷书的典范。 颜体字以端庄雄伟的圆笔为主,方圆结合,起笔多藏锋,行笔沉着稳健,横细竖粗明显,提按顿挫分明,转折时常略带轻按,内方外圆,收笔回锋,厚重圆浑,自成一体。 执笔常识:执笔法是初学者必须遵守的方法,是学习书法的一项基本功。古代书家根据实际经验,按照五个手指的生理特,总结出了执笔五字口诀:(拓)、押、钩、顶、抵。

书写姿势:初学者应遵循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腕方法。开始学习书法应以坐姿为好,即端坐,身体勿倾斜,而写大字时可用站姿,且悬腕、悬肘,其高度以自如为准。 执笔五字法:(拓),用拇指指节首端贴笔管内侧,由左向右用力;押,用食指指节末端斜贴笔管外侧,由右向左用力;钩,用中指紧钩毛笔外侧,由外向内用力;顶,用无名指指甲根部紧顶笔管右侧,由内向外用力;抵,用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起辅助作用。 笔的常识:毛笔分为软、中、硬三种。软性有羊毫,硬性有狼毫,中性又称“兼毫”,有羊紫兼毫等,均以“实、齐、圆、健”为优。使用新笔时,须用温开水慢慢发开,忌长期浸泡。用手要洗净,去残墨、残水,悬挂为宜。 纸的常识:在远古时代没有纸,文字只能记载在甲骨、竹简、帛绢、金石上。到了汉代,才发明了纸。纸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吸水性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也可根据纸幅大小分为二尺宣、三尺宣、四尺宣、五尺宣等。而对于练习用纸,初学者可选购一些廉价的元书纸、毛边纸。书写作品时最好选择一些吸水性较好的安徽宣。 墨的常识:早在战国简牍上就有墨迹的证明,唐代有制墨官,到了清代则出现了墨汁。墨锭的种类也很多,可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大类。而自清代出现墨汁以后,墨锭逐渐被墨汁所代替,现在我们通常使用的墨汁有“一得阁墨汁”、“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

书法基本常识

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也称“文房四宝”..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也强调“书贵纸笔调和;若纸不称;虽能书亦不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显然书写工具是必湏讲究的;否则会直接影响书写效果..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文房 四宝不仅在书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在 这种文化形式与内涵中;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汉水;体现出中国 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笔:指毛笔;由兽毛制成..分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笔有狼毫、紫毫笔等等..笔性刚健、富有弹性;利于起倒;适合于写小字和行草书..但硬毫笔由于笔锋坚硬;书写时锋芒容易外露..软毫笔以羊毫为主;笔性柔 软细腻;蓄墨多;适合写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诸体;因羊毫比较长;可以做大斗笔;写大字..兼毫笔则是由硬毫与羊毫按一定的比例制成的;其性 能也因硬软比例的多寡而分..如“七紫三羊”即七分紫毫;三分羊毫;“五紫五羊”即五分紫毫;五分羊毫;这类笔软硬适中;刚柔相剂;比较适合初学者选用我国生产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能制做毛笔的工厂遍布全国各地;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浙江湖州善琏镇和苏州的湖笔厂;俗称湖笔..近年安徽、江西、山东制造的狼毫笔也有不少上品..我们在挑选毛笔时主要的诀巧则为毛笔的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 尖:是指笔头合拢后;锋尖锐;不秃且极富弹性..、 齐:指笔头捏扁后;顶端的锋整齐.. 圆:指笔头周围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书写时线条浑厚.. 健:指笔毛有弹性;笔毛展开后易于收拢回复原状..

笔锋有长短之分..锋长者叫“长锋笔”;锋短者叫“短锋笔”;长锋笔;其特点是笔头较为瘦细;锋腹软;贮墨多;宜于写行、草书..短锋笔;其特点是笔头较为粗壮;锋腹刚;贮墨少;宜写楷书、篆书、隶书..其次;毛笔有大小之分..选用毛笔的大小应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定;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用大笔;这是常理..最大的是楂笔;其次是提笔、斗笔;大、中、小楷笔.. 新笔使用;由于笔毫上有胶质成分;因此必须先用水浸开..切忌用热水;这样就会破坏毛笔的弹性;每次用完后冼净晾干;以免受损.. 墨:它是我国的特产;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种类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松烟墨;松涸是用松林熏的涸和动物的骨胶制成的;墨色浓黑而沉着;入水后易化;较易磨..第二种是油烟墨;是采用桐油或煤油、麻油等熏的烟;加入胶质和香料等制成的..特点是墨色乌黑而有光泽、耐水性强..第三种是混合墨;它是由松烟、油烟混合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一般都用墨汁练习书法;相对好一点的“一得阁“”中化墨汁“和上海的“曹素功”墨汁;若将墨汁况点水;再用墨研磨一下;则晕化效果会更佳..书写楷书时用墨宜浓;不宜淡;但不可太躁..书写行草书以既浓非淡为宜;千万不要太浓;浓则景响行笔..书写篆书、隶书;用墨的浓淡和度近似楷书.. 纸: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种类也很多;其中最适合书画用的是宣纸..宣纸是以青檀、楮树皮等多种原料揉制、蒸煮、制浆等精细加工制成..其特点是纹理清晰;质地坚韧、色泽古雅;润墨性强;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要组成部份..宣纸按其性能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生宣可分

书法的笔法

书法的笔法——运笔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用笔毫在纸上运行。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书法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笔毫在纸上运行或笔锋运动的形式,是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一切运动都是在三维空间进行,如上下移动(提按)、平面移动、旋转等;同时伴随着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变化,如疾、涩、迟、留等。用笔方笔法包含笔的笔锋使用部位、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的竖立程度、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笔的上下运动、笔的平面运动和笔的转动状态、笔的运行方向、笔的运行速度等。用笔方法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来体现的。一、用笔的分数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也称笔心),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

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靠笔尖的三分之二这一段称二分笔(见笔位 图)。显然,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轻盈、灵动、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沉稳,如中唐的

教师基本功培训三笔字

教师基本功培训 三笔字教案 巴图营乡中心小学段国廷 三笔字指的是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三字一话”是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因此,作为教师,三笔字这门技能课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意义,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传播审美观念、传承民族文化、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三笔字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开始练习会有明显提高,但提高到一定程度再想提高就有点费力了,这次培训只是给老师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帮你们练习三笔字起个头,主要的功夫还是要靠老师们下去多练习多留心。 毛笔书法的基本常识 一、书写姿势 坐势和立势。坐势的基本要求是:“身正、胸舒、臂开、足安”。立势俯写,要求头俯、身躬、臂悬、足开。 二、执笔方法 五指执笔法最为普遍,五个指头的分工和作用分别是:按、压、勾、顶、抵。 按用大拇指指节前端紧贴笔管内侧,由内向外用力。 压用食指端压住笔管的外方,由上向下用力。 勾用中指一节钩住笔管的外方,由外向内用力。 顶用无名指甲根部紧顶笔管,由内向外用力。 抵小指自然靠近无名指,以辅助无名指用力。 执笔要领是:“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三、运笔要领 1、起笔与收笔。关于起笔,求其方圆分明,完美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2、提笔与顿笔。当你写字时,一个字完成的过程是有提笔和顿笔交互形成的,“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大体上,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连接着下一笔的笔画,终使字成形。 3、转笔与折笔。“转”是圆笔画的方法,“折”是画方的方法,“真书以点画成形,以转折见性”。 4、圆笔与方笔。笔画的首尾及转折的地方有折线、有棱角、成方形的笔画称为方笔。方笔画是由折锋、顿笔形成的,使笔毫的变化充分显露在外形上,凸显笔画的骨气,苍劲挺拔。笔画的首尾及拐弯处不露棱角,而成圆形的笔画称为圆笔。圆笔是由转锋、提笔形成的,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潇洒飘逸。 5、藏锋与露锋。将笔锋藏在笔画中间运动而不出圭角叫藏锋。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就是藏锋用藏锋写出来的笔画,力气包藏在笔画之中,给人以含蓄、厚重、有力的感觉。笔画的锋芒露出点画之外,即起笔和收笔时,笔锋顺入顺出,叫露锋。撇、捺、钩、提等的收笔均是露锋。用露锋写出来的笔画给人一种神情显露的感觉。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 四、运笔方法

书法学习基本训练知识

书法学习基本训练知识 据说,拳击手一记重拳,可以重达数百公斤,可见其手上有多少力量!但他们写出的毛笔字,却很可能“弱不禁风”。相反的,步履蹒跚的老书法家,却倒能写出苍劲刚健的字!而且看上去并不累人,真可以用“挥洒自如”这个词儿来形容。现在经常能看到一些“书法表演艺术家”,摇头抖身,手舞足蹈,做用劲状,看着叫人喘不过气来。其实,他要么欺骗外行,要么还没入门。 奥妙在哪里?在笔尖上的力。拳击手的臂力,可以是书法家的一百倍,但真正送到笔尖上的力,书法家却可能是拳击手的一百倍。中国的毛笔,即使是硬毫,总归还是柔软的。妙就妙在这里,“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九势》);难也难在这里,不懂身法、手法、笔法,则很不容易把握住它。打个比方,武术中的鞭是软器,但历来被认为是猛烈的武器,不易抵御,“善用者能胜刀剑”。我们看那高手,用力一抖,舞将起来,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一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或缠、或抡、或扫、或挂、或抛、或舞花、或地趟,可击、可笞、可勾、可缚,简直游如飞龙!但是,这条鞭子在普通人手里,却疲软如死蛇一般。 归结到书法上,写字当然要用力,但要用活力,不是下死劲。所谓“活力”,就是要将身上的力,通过手臂、手腕、手指,使到笔尖上。这是检验一个人会不会书法的标准之一。 所以,学书法,首先应正确掌握其手法、身法、笔法,使动作准确,姿势合度,运笔连贯,力注笔端,眼到、心到、手到,意识和动

作相互协调,不断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 “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姿势形成习惯,要想改正就难了。 下面先说说如何执笔。 古人在执笔的问题上纠缠了千百年。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一辈子没挨着边儿。其实,世界上任何一种工具,最正确的执法,无非就是最自然、最能发挥其功能的执法。 传说,王献之写字时,其父王羲之偷偷从背后拔他的笔而没能拔掉,于是就断定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了不得。如果这成为能否成为书法家的标准,那么书法真是太简单了。事实上,执笔太紧,是不科学的。把力气都放在死死执紧笔杆上(横向),那怎能把力送到笔尖上(纵向)呢? 这样说来,是不是无需化力气握住笔杆?那肯定不是。执笔,就是要稳稳的把住笔,这样,运腕、送力才能奏效。横向的力,究竟应分配多少?这没有定量。大体的感觉,同执筷子差不多,首先是要不让筷子掉下来,但最关键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夹得起东西来。 执笔时,作用于横向的力,只要能稳稳地把住笔就行了,如此而已。前人的一切奇谈怪论,我们似不必跟着纠缠。 手指的功能是执笔。执好了笔,就可以开始写字了。一写字,就要动。这个动,就是所谓“运笔”。运笔主要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 所以,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

书法欣赏基本要领,搞书法不得不看!

书法欣赏基本要领,搞书法不得不看! 一件优美的书法艺术品,莫不是来自于创作者凭藉著线条媒材,运用创造的技巧,表现出情志的结果。这三个要素,媒材為客观的载体,技巧為表现手段,情志则是书家对外在世界情感的显现。媒材与技巧有形质可寻,情志则无形质可求。站在欣赏者角度来说,也无非凭藉书作以探索作者的情志為最终目的,但是无形的情志难以捉摸,终须依靠有形的表现方式以理出作者幽微的用心。小从点画的运行、单字的造型,大到行气呼应,篇章佈置,甚至所用的笔、墨和纸都有助於书法趣味的探索。以此求得书家精心妙义之所在,以及从中看出书家的性情来。可以说,技法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欣赏者入门的课程之一。基於这个理由,本单元从技巧的层面,介绍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入手之处。 一、笔法使用毛笔写成各种形态的点画、书体的规律性运动的方法,即是笔法。它是构成书法的审美情趣,表现书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创作可根据字体的不同和审美要求的不同,选择使用各种不同的笔法,写出笔法多变,风格谐调,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来。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 「书法以用笔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见古人十分重视用笔的方法,甚至强调為 书家必须遵守的原则。用笔的方法繁复,重要的有下列几种:(一)、方圆

方圆即是方笔与圆笔。起笔、收笔处呈现棱角的為方笔。它的运笔通常是逆锋入笔,直切而下,行笔之后,折锋顿笔,作三角形运动,使锋侧作出直线的稜角,最后回锋收笔。方笔的特点是状如刀斫斧劈,峻劲挺直,笔意外露,能呈现出雄强的气势。魏碑《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额》、欧阳询的字,就是多用方笔的代表。起笔、收笔处呈现圆润的弧形為圆笔。圆笔与方笔是相对的概念,它的运笔通常是逆锋起笔,不露筋骨,行笔之后,转中带顿,作环形运动,使锋侧呈现圆形,最后回锋收笔。圆笔的特点是状如曲铁盘丝,含蓄浑融,笔意内敛,能呈现出妍秀的风姿。隶书《曹全碑》、北碑《郑文公碑》(见图)、顏真卿的字就是多用圆笔的代表。 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 张猛龙碑额 郑文公碑 曹全碑拓本(二)、藏露 藏露即是藏锋与露锋。藏锋是指起笔、收笔不露锋芒,又称隐锋。它的运笔是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藏锋的特点是藏头护尾,含蓄蕴藉,给人沉静持重的感觉。多用於篆、隶、楷等正体书。露锋是指起笔、

书法教学方法及基本要领

书法教学方法及基本要领 中国文字的形态千变万化,字数多达五万余个,但基本构件,不仅有点、横、竖、撇、捺、挑、钩、折八种,即所谓「永」字八法,来源说法有三如下: 一、崔瑗、锺繇、王羲之、所说。唐人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八法起于隶字之 始,后汉崔子玉历锺、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二、僧智永说。宋人陈思「书苑精华」,永字八法云:「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于虞秘 监世南,自芝兹传授遂广彰焉」。 三、张旭说。出自宋、朱长文「墨池编」张旭传永字八法,但也有人说,出自柳宗元,颜 真卿等,莫衷一是。 所谓「永字八法」是指永字包括了八种笔画;但永字是否包括所有汉字之笔画呢?也未必,如卧钩、竖 曲钩、斜钩、等:不在其内、不过永字奉为圭臬。使初学者懂得学习书法之要领。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努”。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书法常用名词和术语

书法根本常识、常用名词和术语解释 书法硬笔书法毛笔书法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 执笔法 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nuo管等.传自锤繇、王羲之、虞世南, 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撅、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 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 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口拨镜法 运笔的一种技法.镣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 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镒?拨镜序?语:镣, 马镜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那么虎口间 空圆如马镣也.足踏马镜浅,那么易转运.手执笔管亦欲其浅,那么易于拨

动矣.推、拖、擦、拽,诀尽于此. 〞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假设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撅、压、钩、格、抵,用笔双钩,那么点画遒劲而尽妙矣, 谓之拨镣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镣法〞字样.案林镉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口双钩 书法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 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 ?道德经?,笔墨精细,假设游丝萦绕, 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口单钩书法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 余指皆垫于笔管前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假设篆书,那么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单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现在也可以作为临摹的一种方法,就是沿着范字的笔画中央描一条线,然后沿着这条线书写.

书法学习方法步骤

篇一:书法学习步骤 学习书法的步骤 供书法爱好者阅读,不足之处请指正。 执笔 “凡学书者, 古人说: 先学执笔。”掌握执笔方法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步骤与要求 1.端坐(或站立)于桌前,胸(或腹、腿部)离桌沿约一拳,左手平按桌面,右手执笔,身体自然放松,姿势如抱婴孩,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2.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夹持笔管,无名指、小指并拢由内向外轻轻推抵笔管,做到指实掌虚,笔管竖直。 3.抬高肘部使之离桌悬空,轻竖手掌使手腕平顺。 ●执笔练习 用毛笔蘸上墨汁,在元书纸上画一小点,然后按上述执笔姿势与要求,把笔尖竖直对准纸上的小圆点,要求笔尖与圆点的距离越近越好,但不能使圆点墨迹渗化扩散。每次练习5-10分钟。初练时手会抖动,笔会摇晃。练习一段时间后,握笔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样既能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又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习运笔打好基础。 运笔 即用手腕运转毛笔。要学会运笔,就要先弄清楚指、腕、肘各个部位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一般说来,指的作用主要在于执笔,腕的作用在于运笔。如书写字径30毫米以下的小字,由于点画、间距较小,动作细微,而多用五指协调运笔;如书写拳头般大小的字,由于运动范围扩大,而以用腕为主,指则辅之;再大些的字,用腕已无济于事,就必须用肘来配合腕共同完成书写。因此,指、腕、肘各部位的作用不同,但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枕腕 枕腕有两种,一种是把腕直接靠在桌面上,另一种是用左手垫在右腕下。由于枕腕能使腕部有依托,因而执笔较稳。枕腕运笔法适宜书写小字,而不适用书写大字。 ●悬腕 就是腕离桌面而肘靠桌面的一种运腕方法。因悬碗比枕腕扩大了运笔范围,能较轻松地运动手腕,所以适宜书写字径50毫米左右的字。但悬腕比枕腕难度要大,需要经过更多训练才能得心应手。 ●悬肘 就是肘、腕都离桌面悬空书与,悬肘能全方位顾及字的点画和笔势,能使指、腕、肘各部位自如地调节摆动,因此书法家大都喜用此法。初学书法者也可直接学练悬肘,扎实地打好书法的基本功。 运笔的基础练习 ●提与按 提,就是把笔锋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