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一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适应症】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瘩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蛤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方解】升降散以宣泻郁火为原则。其中白僵蚕辛苦咸平,清热解郁,散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既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蜕辛咸凉,宣肺开窍以清郁热;姜黄辛苦温,行气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大黄苦寒,攻下热结,泻火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四药相伍,其中僵蚕、蝉蜕祛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药至病所,阴阳升降得复。两两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之效,宜泻三焦火热之邪,升降常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故名“升降散”。

【方论】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黄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窃尝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

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其性属火,兼土与木,老得金水之化,僵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烁金,得秋分之金气而自衰,故能辟一切佛郁之邪气。夫蚕必三眠三起,眠者病也,合簿皆病,而皆不食也;起者愈也,合簿皆愈,而皆能食也。用此而治合家之温病,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为君。夫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出粪土之中,处极高之上,自甘风露而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也。蜕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亦如蝉之脱然无恙也。亦所谓因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故为臣。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故为佐。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故为使。黄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循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如物在高巅,必奋飞冲举以取之;物在远方及深奥之处,更必迅奔探索以取之。且喜其和血养气,伐邪辟恶,仍是华佗旧法,亦屠苏之义也,故为引。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故为导。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又名太极丸,以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伤寒瘟疫条辨》)。

【临床应用与医案】

1.发热(三焦热盛)尹某,女,23岁,1983年5月11日就诊。自述:半月来,自觉咽喉疼痛,午后潮热,体温39℃左右,子时热退,曾在某院诊治不效。现觉心下痞硬,按之疼痛,食少纳呆,五心烦热,小便黄赤,大便5日未行。望其两颧浮红,额上微汗,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证属湿热之邪内陷阳明,腑热结实,上下不通。治宜轻疏上焦之风热,下泄阳明之腑实。方用升降散加减。

制川大黄6克(后下),生甘草6克,僵蚕9克,净蝉蜕9克。

患者服药1剂,咽痛自止;2剂热势减退;3剂腑气得通,潮热尽除,病告痊愈。

按语路志正老先生在使用本方时,鉴于药味少,分量轻,对于急性温热病不无病重药轻之虞,故易散为汤剂,以便于尽快控制其邪嚣张之势。至于药引,路老认为酒虽能和血行气、壮肺御寒、辟邪逐秽,宜行药力,但酒性辛烈有损胃烁津、动火生风之弊,温热病用之,无异火上浇油;蜂蜜生用性凉,清热解毒,熟则性温,补中润燥,调和百药,然甘能令人满,对温病夹湿者,不利于湿热的分散,故均弃之不用,同样可收到良效。

[路志正.升降散运用一得.山西中医,1985,(1):32.]。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斑热入血分、肝失藏血) 刘某,男,3岁。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于1993年3月住某院治疗,经用激素月余,效果不佳,遂出院就诊于赵师。初诊时血小板30x10'/L,全身散在瘀斑,双下肢尤多,有融合成片之势。伴见夜寐不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面色苍白而唇红且干。察其舌红起刺,诊其脉象弦滑。诊为热人血分,肝失藏血,治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之法,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3克,僵蚕6克,片姜黄3克,大黄1克,白茅根10克,小蓟10克,生地榆6克,炒槐花6克,茜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7剂后复诊,全身瘀斑颜色转淡,未再出现新的瘀斑,鼻衄未作,化验血小板已上升至90×109/L。继服原方7剂,诸症续减,血小板上升至160×10'/L。此后继用上方随证加减,如饮食积滞不消加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肝热夜寐不安加柴胡、黄芩、川楝子之类。如此调治3个月,血小板维持在(100~260)×109/L,紫癜、鼻衄等症未再出现。

按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瘀斑反复出现为临床特征,应属中医学“发斑”范畴。传统辨证有虚实两方面原因,今赵师据其斑色紫黑、便干尿赤、脉数舌红等脉证表现断为热入血分,然其用升降散者何也?盖取其升降气机之力为胜。肝主藏血,又主疏泄,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若肝经郁热则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失常,肝失藏血之职而

为诸出血证。故欲泻肝经及血分郁热,宜先调其气机,气得畅行则郁热宜散,血循于经则出血自止,因此用升降散加凉血化瘀之品治之。此为赵师临床惯用方,效果甚为满意。

[彭建中,杨连柱.赵绍琴时方治验五则.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0):458-459.]。

3.高热(昏谵热郁阳明、扰及心神)邸某某,女,5岁,1990年10月9日就诊。患儿1周前随家人去公园玩耍,因感外邪,翌日即憎寒壮热、头痛身疼、身热如灼。遂往太原某医院急诊科就医。经查体温40℃,即以“高热待检”入院治疗。经用多种解热镇痛剂、抗生素及液体疗法治疗,仍热势起伏,朝轻暮重,晚间高热,时有昏迷、谵语、肢厥等症,家属要求加用中药治疗。患儿现症身体灼热(体温39.5℃),面红气粗,便秘尿赤,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浮沉有力。病属外邪入里,内陷阳明,里热闭郁,扰及心神,法当清热泻火,宣散郁热,治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10克,白僵蚕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姜黄5克,连翘10克,1剂。

翌日其母代诉,药后大便已行,身热减(体温38.5℃),昏谵已止。效不更方,仍以前方减大黄为4克,继进3剂。后家长来告,患儿药后热退神宁,诸症已平。

按语对于小儿外感病的特点,吴鞠通曾云:“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小儿一旦感邪,往往正不御邪,故而始病在表,旋即入里,里热郁闭,故有身体灼热、面赤气粗、便秘尿赤、舌红苔黄等症,若邪热扰心,又见昏迷谵语。方用升降散加连翘以宣郁透邪,清热泻火,故服药后实热得泻,郁闭得开,昏谵即止。犹恐余焰未熄,死灰复燃,故在原方基础上,减大黄用量,变通腑泻热为清热透邪,继进数剂以清余邪,乃获全功。

[乔模,王笈.升降散治疗疑难急症体会.中国医药学报,1992,(2):40.]。4.小儿遗尿(肝胆郁热、阳明积滞).阎某,男,11岁,1992年1月26日初诊。患儿自幼至今,每夜尿床1~2次,形体瘦弱,心烦急

躁,夜寐梦多,时有梦语龄齿,乏力,食欲不振,精神不集中,经常腹痛,大便干结,小便黄、味秽,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肝胆郁热,阳明积滞。治法:清泻肝胆郁热,消导胃肠积滞。

方药:蝉蜕6克,片姜黄6克,白僵蚕10克,大黄2克,柴胡6克,黄芩6克,川楝子6克,7剂。

二诊:服药大便泄泻4~5次,3剂后正常,遗尿未作,除心烦急躁外余症皆减。脉弦滑,舌红。原方去柴胡、黄芩、川楝子,加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

三诊:仅尿床1次,舌红苔白,脉弦细。

药用:钩藤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枳壳6克,郁金10克,覆盆子10克,7剂。

四诊:遗尿未作,饮食增,夜寐安,精神爽,二便正常。以黄连2克,蝉蜕6克,僵蚕10克,覆盆子10克,钩藤10克,川楝子6克,生牡蛎20克,7剂,巩固疗效。

按语小儿遗尿,既往多认为由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膀胱失约所致。此患儿经常腹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大便干结,此为胃肠积滞,郁而化热;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甚则梦语龄齿,舌红,脉弦数,乃湿热蕴郁肝胆,内扰心神;湿热下移,蕴集于膀胱,热迫膀胱失约则睡中遗尿。《医学心悟·遗尿》云:“火性急速,逼迫而遗。”热灼津液,则尿臊色黄。赵师用升降散升清降浊,调畅气机,荡涤胃肠积滞;再以柴胡、黄芩、川楝子清泻肝胆之郁热,使之郁散、湿去、热清,故而奏效。

[杨连柱.赵绍琴教授运用升降散临证治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16(2):26-28.]。

5.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蛾表里俱热、火毒攻咽)李某,男,5岁,1988年9月5日就诊。患儿4天前因发热恶寒、咽痛,去某卫生院诊治,诊为:急性扁桃体炎,予以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口服,肌内注射青霉素治疗3日,热仍不退,而来我院就诊。诊见发热微畏寒,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微咳少痰,口渴引饮,口臭腹胀,尿黄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查体:体温39℃,咽充血,两侧扁桃体Ⅱ°肿大,

上有黄白色脓点,血白细胞13.6×10'/L,分叶82。中医诊断:乳蛾。西医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证乃表邪未解,里热已盛,火毒攻咽。治宜解表泄热,解毒利咽。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马勃(包煎)各3克,僵蚕10克,姜黄、生大黄(后下)各5克,前胡、桔梗、生甘草各6克,2剂。

药后热退至37.8℃,咽痛减,口臭除,扁桃体脓点消失,再服原方2剂,

热退,余症悉平,复查血象正常,病情告愈。

按语该患儿既有发热恶寒咳嗽之表证,又有口臭腹胀、口渴等里热之候,治当解表清里。正如《外科正宗》所云:“肿痛寒热,口干作渴,脉洪数大而有力者,宜发表攻里。”故治以升降散疏风降火、泄热通便、解毒消肿。配以前胡、桔梗、生甘草祛风开闭利咽喉,马勃祛腐解毒。诸药合用,表里同治,上下兼施,药切病机,故获良效。

[张铭正.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举隅.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39.]。6.头痛(头痛郁火内结)李某,男,26岁,2005年5月7日初诊。主诉:头痛月余,阵跳痛,痛剧咧嘴,午痛著,心烦、咽痛、口干,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滑躁数。证属郁火头痛,法宜清透郁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僵蚕12克,蝉蜕7克,姜黄、桑叶各9克,大黄4克,栀子10克,连翘15克,菊花、苦丁茶各8克。7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头痛止,脉转缓滑。

按语沉弦主气滞,躁数为火热内郁。李教授认为,郁火不得外达,必致上攻、下迫、内窜。上攻则头痛、耳鸣、目赤、咽痛、口干、牙痛、咳喘、心悸、不寐等;下迫则下利、溲淋、腹痛、阴痛、经期超前血多等;内窜则闭窍、神昏、痉厥、动血等,变证丛生。治之,必给郁火以出路,总的原则是祛除壅塞,展布气机。气机条畅,热自透达而解。升降散,乃透达郁热之佳方。[张腾,王四平,张拴成.李士懋教授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新中医,2011,43(2):175-176.]。

7.便秘(便秘,心肝郁热、阳明燥结)张某,女,60岁,1987年4月就诊。患者曾患乳腺癌,于1983年行双乳切除术。近几日因家中烦

恼之事,心情不畅。于1987年4月突感头晕、目眩、口苦、手足心热,減然汗出烦躁,大便1周不下,曾前往某医院治疗并多次用果导片、开塞露,大便仍不下,即来我院治疗。查:舌苔薄黑而干,舌质红绛,脉弦滑有力。证属:心肝郁热,阳明燥结。治则:清肝泻火,宣通气机,理气通便。方用:升降散加味。

僵蚕20克,蝉蜕10克,姜黄20克,大黄10克,白菊花10克,川楝子20克,枳壳10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6克。

3剂,水煎服,1日2次。3日后患者复诊,大便通畅,症状全消。

按语患者曾行乳房切除术本为气血双亏之体,又感气郁不舒达7日以上,肝失条达,肝热上扰,气机失宜,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不能饮食,肝郁化火灼伤津液,津液失养不能濡润大肠而大便燥结。因而必须清热开郁,宣通气机而达釜底抽薪之功效。用升降散,一升一降,一阴一阳使内外通和,气机通达。为了增加清肝宣通之效果,又增加了菊花、川楝子、枳壳,加槟榔、焦三仙以和胃。

[彭艾华.“升降散”新用.中国乡村医药,1995,2(5):230-231.]。

8.糖尿病、慢性浅表性胃炎(痞满痰湿中阻、脾胃气滞) 朱某,女,56岁。5年前因善饥能食,形体偏胖,疲乏无力,测空腹血糖11.7mmol/L,拟诊为“糖尿病”,先后用格列本脲、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稳。近半年,自觉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时有心烦胸闷,头昏乏力,四肢困重,偶有胃脘部疼痛,甚则有呕恶,遂来门诊就诊。测空腹血糖13.0mmol/L,餐后血糖15.13mmol/L,查肝肾功无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淡稍胖,苔淡黄厚腻,脉沉。辨证为痰湿中阻,脾胃气滞。

僵蚕、姜黄、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各10克,蝉蜕3克,生大黄(后下)、砂仁(后下)各5克,厚朴6克。每日1剂,连服7剂。

二诊:胃脘腹胀满减轻,呕恶未作,头晕亦减,苔淡黄腻,脉沉,测空腹血糖8.11mmol/L,餐后血糖12.13mmol/L。原方加减,去厚朴,生大黄减至3克后下,加鸡内金6克,甘草3克。每日1剂,连服7剂。

三诊:精神振奋,脘痞已除,苔薄,脉沉。复测空腹血糖

7.12mmol/L,餐后血糖9.13mmol/L。

按语中医学认为该病属“痞满”、“恶心”、“嘈杂”等范畴。本例中医辨证为痰湿中阻,脾胃气滞。治宜升清降浊,化湿和中。以升降散为主方,升清降浊,配以二陈平胃化湿和胃,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砂仁、鸡内金行气消积。气机调畅,湿去正安,如氤阴日久复逢天晴。

[周明东,周刚,周华.拆方辨证妙用升降散.四川中医,2006,24(12):105-106.]。

9.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肝经郁热兼湿热中阻) 袁某,男,70岁。患再障3年余。屡进温补,疗效欠佳。1993年3月初诊。面色萎黄,神疲乏

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舌淡胖,苔腻垢厚,脉象弦滑细数。血红蛋白5克,白细胞29x10'/L,红细胞2.6x10'2/L,血小板60×10'/L。脉症合参,辨为肝经郁热兼湿热中阻,治宜清泄肝胆,疏调三焦。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柴胡、片姜黄各6克,大黄1克,僵蚕、黄芩、川楝子、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水红花子各10克。

7剂后复诊,患者自觉体力增加,血常规化验,血红蛋白升至9克,红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均有所提高,遂依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血红蛋白稳定在11克左右,自觉症状大减,面色渐现红润,精神体力大增。

按语用升降散者,取其疏调气机为胜。血之与气如影随形,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依血,血行随气。故欲宣散血分之郁热,必先疏调气机之郁滞。上述案例固为血分之病,然其未有不致气机失畅肝胆郁滞者,故烦躁易怒,夜寐梦多,脉来弦数,诸证显见。是以选用升降散疏调气机为先,随证加入凉血化瘀、疏利三焦、清热解毒之品,以其切中病机,而能应手取效。《内经》所谓“必先五胜,疏其血气,而令条达”,此之谓也。血病用升降散调气亦从此义。

[彭建中.赵绍琴运用升降散治疗血液病的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4,(8):338-339.]。

10.频发房早(心悸热结于心)李某,女,54岁,因心悸、心中懊恼

不适入院。该患者因家事郁怒久不得解而致心悸,自觉心跳怦然有力,心中懊恼,夜不能寐。曾先后以柴胡疏肝散和温胆汤调理,始尚有效,继服则不佳,又以西药普萘洛尔、盐酸维拉帕米等口服,效果亦不理想。舌红,边尖红赤,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示频发房早。中医诊断:心悸,热结于心。此病乃因郁怒而发,气急化火,内扰心神故心悸,虽以柴胡疏肝散及温胆汤,然内结之火不能散解,以致病情反复。宗“火郁发之”之意,以升降散加减。僵蚕10克,蝉蜕6克,姜黄10克,大黄6克,栀子10克,黄连6克,淡豆豉10克,远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诸症大减,前方去黄连加莲子心12克,调理4剂而愈。

按语心悸一证,多因心气虚,又加惊吓,痰热、虚火扰心而作,属本虚标实之证。此例因郁怒而发,郁久化火扰心。《素问玄机原病式·惊》云:“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而,此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而喜惊也。方中僵蚕、蝉蜕、淡豆豉、姜黄解散郁热,使热结得散,黄连、栀子、大黄清泻火热,使热得除,远志宁心安神。故上清下达,升降相因。

[孙增涛.升降散治验举隅.天津中医,1999,16(4):44.]。

11.升降散的双向调节作用举例

(1)低血压(头晕肝经郁热)李某,男,36岁,1992年5月7日初诊。自述血压偏低已近2年,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心慌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干,脉沉细滑数, BP 10/7kPa。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

方药:蝉蜕、片姜黄、川楝子各6克,僵蚕、藿香、佩兰、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水红花子各10克,大黄1克。嘱其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

服药7剂后,诸症减而大便偏稀, BP 13/9kPa,原方加荆芥炭10克,防风6克,灶心土30克(先煎)。以此方加减服用20余剂后,精神爽,纳食香,血压维持在13~16/9~10kPa,而告病愈。

(2)高血压(头晕肝经郁热)韩某,男,39岁,1992年8月14日初

诊。患高血压病已半年,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等,血压仍24~26/15~17kPa。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弦滑数。证属肝经郁热,气机阻滞。治以清泻肝经郁热,调畅气机。

方药:蝉蜕、片姜黄、白芷、防风各6克,僵蚕、苦丁茶、晚蚕砂、炒槐花各10克,大黄2克。

服药7剂后, BP 18/13kPa,余症减轻,停用西药,原方加川楝子6克,服药7剂,血压正常。又以前方加减每周3剂,连服3周以巩固疗效。于1993年2月12日复诊,血压稳定在16/11kPa。

[杨连柱,彭建中.从赵绍琴教授临床经验看升降散的双向调节作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41.]。

12.肝癌(肝癌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 周某某,40岁,1985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因胃脘部肿块伴疼痛呕吐于1984年11月经某省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全切除术。1985年因肝区疼痛来北京某医院检查,B超提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转移性肝癌。

1985年3月14日超声所见:左肝外段及内缘均见低回声区,分别为0.2cmx 2.1cm、3.0cmx 2.9cm大小,边界尚清楚。右肝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区。提示:左肝内多发实性占位病变。患者自觉右胁下胀满不适,阵阵作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干咽燥,舌红瘦,苔白而干,右脉弦细滑,左脉弦细。此为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良由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所致。先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蝉蜕6克,僵蚕10克,旋覆花10克,片姜黄6克,香附10克,木香6克,丹参10克,焦三仙各10克,20剂。

并嘱其注意忌食辛辣厚味,只吃清淡素食,并每日坚持散步运动,不可间断。

二诊:1985年6月10日。胁下渐舒适,疼痛大为减轻,诊脉仍弦细,舌红苔白且干,心烦梦多。气机渐调,郁热未清,继用疏调气机方法。

蝉蜕6克,片姜黄6克,僵蚕10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焦三仙各10克,6剂。

三诊:1985年6月17日。脉弦细而数,夜寐欠安,仍属肝经郁热未清、络脉失和之象,再以疏调,参以凉血化瘀。

半枝莲10克,白头翁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竹茹6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10克,6剂。

四诊:1985年6月24日。夜寐渐安,心烦亦减,右脉弦细而滑,左脉濡软,郁热渐轻,仍用前法进退。

半枝莲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蝉蜕6克,片姜黄6克,僵蚕10克,焦三仙各10克,6剂。

五诊:1985年7月1日。脉象滑软,舌红苔白,嗳气不舒,再以清血化瘀通络方法。

半枝莲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陈皮6克,片姜黄6克,蝉蜕6克,僵蚕1克,焦麦芽10克,6剂。

六诊:1985年7月8日。脉象濡软且滑,舌白腻润,诸症皆减,仍用凉血化瘀方法。

半夏10克,陈皮6克,半枝莲10克,半边莲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焦三仙各10克,12剂。

七诊:1985年7月22日。脉象濡软,舌红且绛,肝区不舒,用益气化瘀方法。

沙参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生黄芪10克,茜草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6剂。

八诊:1985年7月29日。复查B超,结果如下:肝左内叶见1.3cm×1.2cm低回声团,边界清晰规则。超声提示:左肝内叶窦性占位病变。

诊脉弦细滑数,夜寐梦多,仍属郁热未清在阴分,继用凉血化瘀、益气活络方法。

生黄芪2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蝉蜕6克,五味子10克,赤芍10克,茜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半边莲10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30剂。

患者携上方返回山东老家,续服3个月,一切症状消失,身体日渐强壮。于1985年11月来京复查,1985年11月9日超声所见:肝内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团,血管清晰。胰腺显示不清。超声提示:肝内未见明显异常。1986年8月患者再次返京复查,结果仍未有异常发现。

按语初诊、二诊以疏调气机、解肝郁热为主。术后脾胃运化失司日久而致气阴两伤,但其病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肝经郁热,因其得知自己患得癌症后心情沉重,情绪低落。肝郁日久必然化热,故表现为心急烦躁,夜寐梦多。郁热在里必然伤阴,故又有口干、脉细、舌瘦等表现。比较起来,肝郁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故治以疏调气机,解肝郁热。三诊到六诊,气机渐畅,症状渐减,治疗重点逐渐转移到凉血化瘀方面,肝藏血,肝经郁热日久,必然造成热入血分而致瘀滞,疏调气机和凉血化瘀结合,气血双调。从七诊开始,在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增入益气扶正之品。因为本病之初就存在气阴两伤,属正虚邪实之病,况诊其脉象濡软,气分已显不足,若一味专以清化方法并非上策,此时选用扶正祛邪法最为恰当。

[张林国.赵绍琴治肝癌医案.中国中医药报,2006,12.]。

13.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温毒热毒痰瘀互结、阴液耗损) 练某,男,56岁。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放疗后2个月余,于2009年10月28日就诊。患者2009年6月发现左耳下肿块,逐渐增大,至当地医院就诊,行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转移性癌。鼻咽部核磁共振(MRI) 检查提示:鼻咽癌。遂接受放射治疗(具体剂量不详),肿块稍见缩小,但放疗反应明显,左耳内胀痛,伴有渗液,口腔干燥,患者拒绝继续放疗。3个月后复查MRI,仍见左颈后三角窝内肿大淋巴结,最大约2.2cmx 1.8cm,至肿瘤医院就诊,建议再行放疗,患者拒绝而来求诊。刻下症见:左耳内胀痛不适,时有渗液,口干欲饮,纳谷不馨,大便秘结,2~3日一行,小便黄。左侧耳后肿块隆起,质地较硬,约乒乓球大小。舌质暗两侧瘀斑明显,舌苔黄薄腻,脉细弦滑数。西医诊断: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医辨证为热毒痰瘀互结、阴液耗损。治法:化痰软坚、清热解毒,兼以养阴。

处方:生大黄5克(后下),川芎10克,蝉蜕5克,天花粉15克,片姜黄10克,天冬12克,菝葜15克,漏芦12克,山慈菇10克,僵蚕15克,蜈蚣3条,全蝎5克,北沙参12克,生地黄15克,龙胆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009年11月26日二诊:患者服药1个月,病情有所改善,左耳下肿块缩小,高凸较前稍平,耳胀痛减轻,未再渗液,精神食纳改善,大便通畅,但仍觉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质瘀象好转,苔腻稍化,脉濡滑。

处方: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川芎10克,蝉蜕5克,天花粉15克,片姜黄10克,菝葜15克,漏芦12克,山慈菇10克,僵蚕15克,蜈蚣3条,全蝎5克,生地黄15克,龙胆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010年1月21日三诊:患者左耳后肿块明显减小,仅有枣核大小,食纳睡眠俱佳,声音嘶哑亦见好转,稍觉口干咽燥,夜间明显。舌质暗紫,舌苔白腻,脉滑。仍宗原法调治。

按语头颈部肿瘤多由忧思、患怒、气郁、血逆与火凝结而成。《外科正宗》谓“郁火所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气血失和,络脉不通,见肿胀、疼痛等症,特别是一些接受放疗的患者可见咽痛、汤水难咽,检查见咽部黏膜充血、红肿溃疡、口舌生疮等火毒上壅的表现,或见火毒伤阴表现,如口渴咽干、便结尿黄、张口受限、部活动不利、麻木等诸多放疗毒副反应。治疗可升散郁火、清泻热毒、化痰消瘀c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谓此方“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

故笔者在上案中予升降散加减,以疏动气机、调节升降,同时,可根据火热伤阴的特点,加入甘寒凉润、养阴生津之品,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热去阴复,因而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霍介格,李灵常.升降散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8(5):39-40.]。

【现代研究】

瞿融等人的实验观察表明升降散对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渗出和水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抗增殖作用不明显。且升降散能显著降低足渗出物中前列腺素E,的含量,表明其抗炎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组织前列腺素E的产生和释放有关。

[瞿融,马世平,徐向伟,等.升降散的抗炎作用.中成药,1996,18(4):28-30.]。

魏凯峰等研究结果表明,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NF-kB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放大,对抗细胞凋亡,从而达到组织保护的目的。

[魏凯峰,耿义红,常加松,等.升降散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NF-kB表达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341-343.]。

南淑玲等研究证实升降散通过抑制致炎因子IL-1B等,促进抗炎因子IL-10等的产生,有利于体内致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平衡,可能是其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发生效用的机制之一。

[南淑玲,潘杰,章健,等.升降散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血清IL-1B、H-10含量的影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70-71.]。

朱亮等人的研究说明升降散能抑制LPS诱导的VECs活性物质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不同剂量升降散的治疗结果显示,中、高剂量升降散的作用效果更显著。

[朱亮,郭健,周雄根,等.升降散对内毒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ET-1和NO表达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2):72-74.]。

滕立霞等研究表明升降散可能通过下调CTGF、a-SMA的表达,抑制系膜细胞与基质增生,以减轻和延缓肾脏纤维化的发展,从而起到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滕立霞,于俊生.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及a-SMA表达

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358-1360.]。

于俊生等研究结果提示升降散可能通过下调TLR表达以减少蛋白尿,减轻系膜区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系膜细胞增殖,起到保护肾脏的

作用。

[于俊生,王强,于惠青.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TLR a表达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5):390-391.]。

周刚等研究结果表明,升降散能有效清除TNF-α、IL-6及内毒素,使患者SIRS的治愈率升高。与此同时,在治疗早期,升降散组和大黄对照组对TNF-a、IL-6及内毒素水平的改变,没有显著差异(P>0.05) ;而后期升降散组与大黄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其分析认为升降散的早期疗效主要还是大黄的降浊排毒的药理特性带来的,这也足以证明大黄为升降散使药,而后期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考虑为升降散的降浊以升清,升清以降浊,相辅相成的药理特性发挥了作用。如此调整了抗炎因子与致炎因子的平衡,帮助恢复免疫功能的自稳,达到治疗的效果。

[周刚,张朝晖,龚勋,等.升降散治疗重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研究.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537,569.]。

【临证提要】

杨氏治疗瘟疫非常重视升降散的运用,以其为十五方之总方,“轻重皆可酌用”。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云:“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余治瘟疫多灵活运用杨氏瘟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升降散重在开郁宣气的基础上泄热,体现温病清热法的一大特色。同时,因其调畅气机的特点,又可与其他清热方相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拨云见日的功效。由于郁热导致的阳气不能正常敷布而致的身热肢冷,由于瘀热导致的月经紊乱、痛经,由于热结气郁导致的痰多、胸闷、头痛、咽痛、便秘、精神倦怠等皆可以之化裁施治。

四味药中,蝉蜕、白僵蚕主升,广姜黄、生大黄主降;从归经看,皆归肝经,肝主疏泄,主藏血,能调畅人体气机,而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平衡,气机协调的结果,阴平阳秘,升降有序,气机调畅则无疾。升降散恰有调节人体气血升降之功,故能治疗多种疾病。

[王茅.升降散的临床运用.河南中医,2003,23(6):59-60.]。

已故名医蒲辅周先生在治疗时病中,常采用升降散随证化裁,得心应手,立起沉疴。蒲老认为:“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遏胸中,大气不行,以致升降失灵,诸窍闭滞。”强调治法重以“透表宣(膈)肺,疏通里气而清小肠”,不使热邪内陷或郁闭为要点。其在治疗风热闭肺中投予桑菊饮加僵蚕、蝉蜕宣肺祛风,轻清透表,3剂而愈。

赵绍琴先生根据杨氏的学术思想,阐其精华而有所发挥,治疗温病时多着眼于“郁热”上,每多投以升降散而取效。如治“麻疹内闭”一症,辨为温热郁遏肺卫,内迫营血而见疹点隐隐,出而不透,急投宣肺开郁、解毒透疹之品,以升降散加连翘、赤芍、钩藤、芦根急煎。药后1剂气平疹出,神清热减;2剂大便畅通,麻疹透足,诸症一扫而愈。

[韦大文.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与升降散.河南中医,1997,11(3):139-140.]。

升降散方剂配方

升降散方剂配方

升降散【方剂名】升降散,出自清·《伤寒温疫条辨》。 【组成】白僵蚕二钱(6克)、蝉蜕一钱(3克)、大黄四钱(12克)、姜黄三钱(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每服10~15克,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每日2次一也可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斟酌。 【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虚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症见憎寒壮热,或头痛如破,或烦渴引饮,或咽喉肿痛,或身面红肿,或斑疹杂出,或胸膈胀闷,或上吐下泻,或吐衄便血,或神昏谵语,或舌卷囊缩。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细菌性肺炎、高脂血症、胀毒性脑病及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等病症。 1.扁桃体炎:本方作汤剂随症加减治疗150例,其中急性扁桃体炎94例: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56例。以临床症状及体征判定疗效,结果:痊愈121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6例。治愈天数,最短2日,最长4日。(《光明中医》1996年第1期) 2.细菌性肺炎:本方作汤剂治疗57例,与先锋霉素静滴治疗33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正常。X线胸片示肺部炎症全部吸收为治愈。

结果:治愈25例,好转30例,无效2例。(《河北中医》2000年第11期) 3.高脂血症:以本方汤剂治疗60例,与辛伐他汀治疗60例对照。两组均给予低脂饮食及适当运动。用药均为8周。疗效评定以直脂指标达到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TG 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即为显效。结果:总有效率93.3%。(《陕西中医》2010年第{1期) 4.脓毒症性脑病:以本方汤剂浓煎口服或鼻饲结合常规治疗22例,与单纯常规治疗(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调节补液量,必要时选用盐酸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胞二磷胆碱改善脑功能等)20例对照。连续用药均为14日。在治疗前和治疗第7、第14日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同时检测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第14日中药组患者的GSC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下降大于对照组。(《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年第6期) 5.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以本方汤剂加味治疗46例,与抗痨治疗加小剂量激素治疗23例对照。疗程均为21日,以症状定量计分法及B超胸水定量判定疗效。经治主症积分减少70%以上,胸胁胀满及寒热往来消失为临床症状显效;胸水消失或胸水减少70%为胸水定量显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85%。(《陕西中医》2007年第6期) 【方解】本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 纪念李士懋先生逝世2周年系列优秀学术论文 ★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不仅为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运用此方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升降散颇多,其命名、主治、剂型、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加升降散”是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多年临床实践的再创新。本文将具体阐明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上运用升降散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本文就升降散的发展沿革,新加升降散的创立、方义和如何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进行阐述。 1升降散的发展沿革 升降散在中医学史上以不同的方名存在,其主治、剂型、用量、服法等方面有着多种演变。升降散的雏形是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

瘟病”[1],为丸剂,有白僵蚕、全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剂量比为2∶ 0.25∶ 0.25∶ 4。1623 年,明代医家张鹤腾在《伤暑全书》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升降散”。清代的陈良佐所编《二分晰义》名曰“赔赈散”,用治瘟病。与陈良佐同时期的医家杨栗山鉴于其治疫病效佳,遂取而用之,易名“升降散”,并在《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蒲辅周先生曾云: “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2]瞿文楼先生则准确把握病机,常以升降散少佐通阳之品以解郁开闭,疗效甚佳。师承瞿老的赵绍琴先生,擅用升降散,发挥其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升压与降压,止泻与通便,醒神与安眠等,疗效确切。 2新加升降散的创立 李士懋老师承前启后,擅用自拟新方“新加升降散”,并充分阐明了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使升降散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 “新加升降散”是李老师在前人所纳效方升降散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升降散加栀子豉汤为老方新用,栀子豉汤源自《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临床上既用治热扰胸膈证,又用治阳明郁热证。入栀子、淡豆豉,辛开苦降,增其宣泄郁热之力。方中所重用之连翘,性味苦凉,入心经,以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又可散结消肿,更助以调畅气机,透热外达,正如近代医家张锡纯言: “升浮宣散,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3]“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有甚绵长。”[4]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方中少入,取其辛凉宣散,解郁清热之功。 李老师用升降散,恒加淡豆豉10 g、栀子7 g、连翘15 g、薄荷4 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 新加升降散。[5]加栀子、淡豆豉,乃受叶天士治风温诸案之启发。《临证指南医案·风温》共10 案[6],

湿热咳嗽

-------舌心疼痛3天<属心脾湿阻火郁>----藿香,防风,黄芩,黄连,竹叶,生甘草(泻黄散合导赤散加减) 喉源性咳嗽:麻烦杏仁荆芥桔梗蝉衣浙贝母地龙甘草。 湿热咳嗽,常用甘露消毒丹方而不加任何止咳药,效果很好 心法四:三仁汤宜与小柴胡汤合用(去方中之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引申:三仁汤也确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功。“轻开上焦肺气”。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湿热治肺,千古不易”这句后世名言的含义 《伤寒论》小青龙汤条文:“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认为,麻黄确有平喘之功效,然小青龙汤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本已鼓动肾中真气温化在肺之寒饮,若再以麻黄妄动肾气,恐怕喘息愈加难平。 -----患者每于凌晨四点半到五点左右咳喘加重,此时正是阳升阴降的时候。清阳不能升,浊阴不能降,故咳喘加重。吴茱萸降浊阴最速。 -用小青龙汤治疗哮病时,常加射干,疗效不错。射干麻黄汤中还有紫菀、款冬花,这两味药有敛肺的作用,临床应用注意敛邪,并且在哮病发作时平喘的作用不大,止咳还可以。 用苍麻丸加味治疗慢性咽炎而见舌苔腻者,尚觉应手。银翘、玄地多为增湿之品。 咳嗽遗尿方:金水六君煎、增液汤、芍药甘草汤合方。 8.过敏性咳嗽---而这种类似于过敏的体质,偏寒的较多一些-----------桂附地黄丸辅助长期调体。 7.痰粘不利非小青龙汤证表现-----风邪、沉寒郁津化痰化热------用僵蚕、蝉衣、射干、浙贝母等-------而我应该会用小青龙加石膏最纯正哈哈,热不单靠清,温散也厉害``` 6.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有“本病无一定之方,然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金匮以小青龙汤加减五方,大有意义。小柴胡汤自云:‘咳嗽。去人参加干姜、五味子’。人多顺口读过,于此悟透全书之旨,而得治咳嗽之秘钥”。 27.经常凌晨4、5点左右咳嗽的厉害,可以辅助加一位吴茱萸,来降阴浊```国医大师朱良春也说过吴茱萸最擅长降泡沫痰。 三仁汤”一类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 19. 都气丸-----用于肾咳-----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了一味五味子。 20.金水六君煎,张景岳在二陈汤基础上加了熟地、当归,-----徐灵胎狂骂之的方子,但张景岳这张方子成名了。上海的裘沛然却说有的病人痰老是去不了,用了熟地却真的少了。这个个痰是由下焦水泛而来的。他还认为熟地剂量小了会腻膈,量大了反而直奔下焦去了,古人用熟地时喜欢配苍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

中医方剂顺口溜 目录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 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香苏散(香苏葱歧汤) 大青龙汤(越婢汤)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射干麻黄汤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十二甘草石膏汤 升麻葛根汤 三、扶正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人参败毒散(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 加减葳蕤汤(于金葳蕤汤) 升阳散火汤 第二章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苍术汤,羚犀白虎汤,化斑汤)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三、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 清瘟败毒饮 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 四、升散解热 升降散 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升麻清胃汤) 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清胃散

泻黄散 泻白散 苇茎汤 玉女煎 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白头翁汤) 黄芩汤(黄芩芍药汤。黄芩半夏生姜汤四苓芩芍汤 芍药汤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 第三章散寒剂 一、温中祛寒 理中汤(桂枝人参汤、连理汤,附子理中丸,枳实理中丸,理中化痰丸) 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 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浆水散) 真武汤(附子汤) 黑锡丹 三、渴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加味黄芪五物汤 阳和汤 第四章泻下剂 一、寒下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三化汤) 大黄牡丹汤 凉膈散 二、温下 大黄附子汤 三、逐水 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 己椒苈黄丸 四、攻补兼施 温脾汤 第五章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 香附旋覆花汤 二、调和肝脾 四逆散(柴胡舒肝散) 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 化肝煎 痛泻要方 延年半夏汤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一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适应症】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瘩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蛤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方解】升降散以宣泻郁火为原则。其中白僵蚕辛苦咸平,清热解郁,散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既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蜕辛咸凉,宣肺开窍以清郁热;姜黄辛苦温,行气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大黄苦寒,攻下热结,泻火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四药相伍,其中僵蚕、蝉蜕祛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药至病所,阴阳升降得复。两两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之效,宜泻三焦火热之邪,升降常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故名“升降散”。 【方论】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黄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窃尝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

升降散方剂配方范文

升降散方剂配方范文 升降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升阳降降、祛寒温中、益气健脾等功效。适用于肝肾阳虚所致的头晕、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以下是一种 升降散方剂的配方。 【方剂组成】: -当归6克: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的功效,对于肝肾阳虚所致的 头晕、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巴戟天9克:能够补肾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肾阳不足引起 的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有效。 -枸杞子12克:具有滋补肝肾、明目补精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阳 虚引起的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白术15克: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有一定 的改善作用。 -炙甘草6克:能够补脾和胃、调和药性,增加方剂的温和性,减少 副作用。 【方剂用法】: 将上述药物洗净,放入研钵中轻轻研磨成细末,再加入适量的开水调 成糊状。每次5克,早晚温开水送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方解】:

-用药原则:升降散主要是通过补肝肾阳以益气健脾的方式调理身体,所以处方中选用了当归、巴戟天和枸杞子等具有补肝肾阳的药物。同时, 为了增强脾胃功能,加入了白术和炙甘草。 -药物配伍:当归对于肝肾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有一定的疗效,与 巴戟天和枸杞子配伍可以共同补益肝肾阳。白术能够温中益气、健脾益胃,与前几味药物配伍可以增强脾胃功能。炙甘草能够调和各药的药性,减少 副作用。 -用药剂量:当归、巴戟天和枸杞子的剂量比较高,因为它们是本方 的主药,主要负责升阳、益肾的功效。白术和炙甘草的剂量相对较低,主 要起到辅助作用。 【方剂方解】: 升降散是一种温阳益气的方剂,适用于肝肾阳虚引起的头晕、眩晕、 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方剂中的当归、巴戟天和枸杞子具有补肝肾阳的 作用,可以增加体内阳气的生成,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白术和炙甘草则 能够温中益气、健脾养胃,提高脾胃功能,增加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效果。【方剂注意事项】: -本方剂适用于肝肾阳虚所致的症状,不宜用于阳虚外感、阴虚火旺 的人群。 -在服用本方剂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 加重阳虚症状。 以上是一种升降散方剂的配方及相关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请在专 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赵绍琴、李士懋医案讲升降散

赵绍琴、李士懋医案讲升降散 赵绍琴、李士懋等诸家医案讲透一个升降散 升降散 升降散用蝉僵蚕,姜黄大黄也开煎; 表里三焦郁热症,寒温条辨用之先。 【组成】 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 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黄酒盅半、蜂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二盅,蜂蜜一两,调匀冷服。炼蜜为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来源】 升降散,源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所载的内府仙方,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16:8:1: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 清·陈良佐,改分量变服法,易名为陪赈散,并记载于其所著《二分析义》之中。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十斤、僵蚕五斤、蝉蜕二斤半、姜黄十二两,用量比例为40:20:10:3,用法则去姜汁改为散剂,每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并以生蜜、冷黄酒各五钱调服,其主治为“三十六般热疫”,包括壮热、自汗、大渴、头痛、谵语、神昏、头面咽喉肿痛等数十种症状。陈良佐将其视为治疫专方,第一次分析了本方方义,明确指出本方治疫之功在于升阳散火、泻热解毒。 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卷四“余更其名曰升降散——又名太极丸,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杨栗山在外感病治疗方面有独到贡献。他提出“伤寒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治

疗,急以逐秽为第一义”。据此,他创立治温病15方,其中以升降散为总方,认为无论轻重均可酌用。叶霖在增订明·张鹤腾《伤暑全书》时从杨栗山著作中将此方引入,但升降散并非源出《伤暑全书》。 【功效】 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宣散郁火。 【主治】 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头痛眩晕,胸腹胀满,心腹疼痛,呕哆吐食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疼痛,饮水无度者”。 【方解】 本方以升浮之僵蚕、蝉蜕,配以沉降之大黄、姜黄为配伍要点。 僵蚕为君,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及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为臣,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胜湿,涤热而解毒也;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大寒苦平,喜祛邪伐恶,理血中之气,利肝胆而散郁;大黄为使,味苦而大寒,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可补虚;姜黄、大黄皆苦寒降泄之品,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 升降散方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临床应用提要】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临床应用升降散,须掌握郁热这一关键。凡有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儿妇各科皆用之,不局限于治温的狭窄范围。[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1):40-44] 杨氏所列升降散之适应证,计有寒热、出血、吐利、癫狂等60余症。所列虽多,亦难尽述,仅举例而已。诸症虽异,然病机则一,皆

中医温病学派常用抗癌名方:升降散周志远

中医温病学派常用抗癌名方:升降散周志远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学派的一张经典名方,本方出自《伤寒瘟疫条辨》。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味药组成,原书谓:“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升降散配方:白僵蚕(酒炒)二钱(6g),全蝉蜕(去土)一钱(3g),广姜黄(去皮)三分(1g),川大黄(生)四钱(12g)。用法: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现代用法,作散剂,亦可作汤剂,用量酌定)。升降散是一张应用非常广泛的方子,是温病学派的中医师最常用的经典名方之一,不但可以用来治疗很多常见的疑难杂症,也可以用来治疗肿瘤。此前,笔者也曾专门撰文介绍了当代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用升降散治疗癌症的两个经典案例。此方治疗“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临床可见憎寒壮热、头痛目肿、咽喉肿痛、头目眩晕、胸膈胀满、心腹疼痛、呕哕吐食等症。之所以将此方命名为升降散,主要是因为他根据中医药学“升降浮沉”理论制方。本方构思巧妙,法度谨严。方中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有清热解郁,息风止痉、消痰散结之功;蝉衣味甘性寒,清肃透发,有清热发表,透达肺窍,驱毒外散之效;姜黄辛苦性温,有行气解郁、活血通络的作用;大黄味苦寒,善通泄,有攻积聚,消死血,泻火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诸药升降并用,升清降浊,畅达气机,有泻火祛邪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升降散中的四味药均有抗肿瘤的作用,所以本方在大量的治疗肿瘤类疾病的医案中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笔者经常用升降散与五味消毒饮等方合方治疗各种有阳证体征的肿瘤患者,效果令人满意。也见过裴永清教授等老大夫将此方与抵挡汤、三仁汤等方合方治疗癌症,也有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案例。笔者常用的量为:片姜黄6g,蝉衣6g,炒僵

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研究

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疗效及可 能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100名亚甲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名接受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另外50名接受常规治疗。治疗方案为口服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每日3次,连续4周。观察指标包括甲状腺功能指标、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显示,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组在甲状腺功能指 标改善、症状缓解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但存在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 良反应。结论认为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亚甲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存在的不良反应问题,并探讨更合理的治 疗方案。未来研究可拓展样本量和研究期限,深入探讨该治疗方法的 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 升降散合消瘰丸、亚甲炎、临床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 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治疗方案、观察指标、结果分析、临 床效果、存在问题、展望研究方向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亚甲炎,又称为颈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 部淋巴结肿胀、疼痛等症状。亚甲炎通常由感染引起,可能是细菌、 病毒或真菌等引起的。当前临床上常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且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副作用。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资源,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和理 论体系。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作为中药方剂,已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于亚甲炎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关于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 疗亚甲炎的临床研究仍较少,临床效果和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亚甲炎的临床观察, 探讨该方剂的临床疗效和可能的治疗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 据和参考。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中药在治疗亚甲炎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疗效 及安全性,旨在为亚甲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系统观察 和分析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 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在治疗亚甲炎中的作用和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本 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中医药治疗亚甲炎的临床经验,以提高 亚甲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 升降散合消瘰丸加味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亚甲炎治疗中的应 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希望通过本研究,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汪天宇;夏永良 【摘要】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5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升降散;夏永良;异病同治 【作者】汪天宇;夏永良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Abstract:XIA Yong-liang’s thin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the first thing to cure disease. Mos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ases such as nettle rash, cloudy urineare,children's common cold, insomnia, tinnitus, women dysmenorrheadu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qi and disturbance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In compliance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the method is to adjust activities of qi.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qi.Qi running unobstructed, internal organs reconcile, the abundant qi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way to win evil, the disease can be c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linical condition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blood, expelling wind, cooling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eak body at the meanwhile remove evil.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XIA Yong-liang;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引》[1]。书中解释到:升降散以僵 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毒,宣毒透达;姜黄为佐,气辛味苦,善能行气活血解郁,畅达气机,透发郁热;大黄为使,苦寒降泄,通腑逐瘀,清热泻火,擅降浊阴,推陈致新。目前此方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咽炎等肺系疾病[2]。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夏永良临证多重视气机升降之调畅,对玉衡之书深研精思,另辟蹊径,圆机活法而暗合《内经》之妙旨。认为此方不仅可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之急性热病,更是具备调畅气机、凉血散瘀、祛风退热等功效之良方。临床可根据需要,辨证加减化裁,即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现将其临证运用升降散之验案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女,24岁。2014年7月21日初诊。诉皮肤瘙痒,风团反复出现。见疹块潮红,扪之有热感,瘙痒难忍,遇热则剧,烦躁。平素易疲劳,嗜睡,腹胀,便溏。观其体型肥胖,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滑数。诊断:瘾疹。辨证:脾虚湿热,血

升降散临证心得

升降散临证心得 李莉;朱庆文 【摘要】升降散原为温病所设的名方,久传于世,可应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因其组 成精妙,疗效显著而应用广泛,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从气机升降的理论角度探讨分析升降散,谈谈临证心得体会.升降散病机关键为三焦火热内郁、气机失畅,其辨证应用的重点在于气机升降失常,其愈病的机理在于“升降”二字,是以气机升降失调为治 疗出发点,故疏通气机、调节气机升降为治疗关键.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06 【总页数】3页(P54-56) 【关键词】升降散;气机升降;临证 【作者】李莉;朱庆文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基 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名方升降散传之于世,启迪世人,其方虽为温病而设,但可应用外感及多种内伤杂病,由于其疗效相当,组成精良,受到历代医家推崇。笔者将从气机升降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升降散。 升降散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名方,对于它的出处世人颇具争议,多数人认为此方是出自于杨栗山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或出自于明代医家张鹤腾编著的《伤暑全书》,

而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经考证,根据邵雷等[1]文献研究目前认为升降散是源自并首载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中的“内府仙方”。龚廷贤,字子材,号云林,其父为明代太医院的御医,故龚氏父子深受太医院的影响,他们的著作中除了家传方及前代医家的名方外,还收录了大量太医院的方子,而内府之意即为皇宫,故可推测升降散其实是出自明代太医院之方。随后由清代陈良佐收录于著作《二分晰义》中,改分量变服法并更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杨栗山(又名杨璇,字玉衡)发现此方,将赔赈散收录于《伤寒瘟疫条辨》并更名为升降散,该方受到杨栗山的推崇,强调了实用性及重要性,并将升降散推为治疗瘟疫的方子之首。在杨栗山的强烈推荐下,升降散倍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叶霖增订张鹤腾的《伤暑全书》时将杨栗山著作中的升降散一方收录其中,故升降散又见于《伤暑全书》。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将升降散所适证候归纳为四大方面:其一为火热闭阻、无机外达;其二为火热煎灼、筋脉挛缩;其三为火热奔迫、夺路而逃;其四为火热盛极、内扰心神。升降散本为瘟疫而设,其病机总属三焦火热内郁、气机失畅,其辨证应用的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故凡三焦,如咽喉、肌肤、头面、胸膈、脘腹等处,风痰、湿热、热毒瘀滞,与气机升降失调互为因果而产生的病证,均可用升降散治之。根据方子组成可看出该方功效为辛凉宣透、升清降浊、攻下逐瘀。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升,谓上升,是升其清阳之气;降,谓下降,是降其浊阴之气;升与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的生命活动是通过脏腑之气的运动而体现的,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是功能活动的根本机理,正如《素问·刺禁论》中所言:“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之气的升降平

【名方研习】《伤寒瘟疫条辨》升降散医案10则

【名方研习】《伤寒瘟疫条辨》升降散医案10则 关于升降散 陈勇毅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最早见于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内府仙方”,后在清代医家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中,将其列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备受近代中医名家蒲辅周、赵绍琴推崇。病机即三焦火郁、气机失畅。(公众号:经方世界) 王邦才 升降散原方出自杨粟山的《伤寒瘟疫条辨》,谓升降散“一升一降,内外通知……名升降,亦双解之义”。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应、表里双解之妙,原为治疗温疫而设。王老师认为,此方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升降,亦双解之义,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杂病,但凡郁火内伏,邪毒不能透达,气机升降失调,皆可以升降散加减用之。临证可用来治疗三叉神经痛、顽固性不寐、皮疹、风湿痹痛、口舌生疮等。观郁热证

多由于外感邪气、七情所伤、饮食不节致使气机郁滞不畅,热郁于内不能透达,治疗以宣畅气机,清透郁热为要。王老师临证常根据致郁热原因不同,热邪轻重之殊,正气强弱之别,将升降散灵活加减化裁。因外邪犯肺而致肺热郁痹者,可合栀子豉汤,或加连翘、牛蒡子、金银花等;流感高热者,或加桑杏石甘汤,或合白虎汤;湿遏热郁者,可合六一散,或加佩兰、薏苡仁、赤小豆等;情志不舒致郁火内炽者,可合柴胡疏肝散,或加郁金、生山栀、丹皮、香附等;瘀血而致热郁者,可合桃红四物汤,或加川芎、当归、丹参等;痰浊蕴阻致热郁者,可合小陷胸汤,或加瓜蒌皮、浙贝母、杏仁、竹茹等;热郁入络,肢体或身疼痛者,可加忍冬藤、赤芍、炒秦艽、生地,重者加虫类药地龙、蜈蚣、全蝎等;食积而致郁热者,可合保和丸,或加六曲、鸡内金、枳壳、连翘等;热郁津伤加芦根、天花粉、石斛、麦冬等;热郁兼气虚者,减少大黄的剂量降低破气之力,佐生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肝经郁热上扰者,加桑叶、菊花、龙胆草、夏枯草、栀子等。 王玉霞 升降散出自清朝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片姜黄、大黄等组成,具有升清降浊、疏散郁热、表里双解等功效。 方中白僵蚕咸辛平,归肝、肺经,具有清热解郁、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功效,既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蜕甘寒,归肺、肝经,具有散风热,息风止痉、凉肝息风功效,既能宣散肺热又能疏散肝经风热;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既能内行气血,长于行肢臂而活血利痹止痛,又能外散风寒;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等功效,既清胃肠道之火,又能泻心火,活血化瘀。杨栗山云:“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临床上通过加减化裁,运用升降散治疗多种疾病,皆能取得满意效果。究其原因,笔者思考有四:一是要准确辨证,这是重中之重。升降散既可治疗外感火郁,又可治内伤之病。只要是升降失调,热郁血瘀痰阻,皆可灵活运用升降散。如“阳虚则生内寒”,虚寒证中配伍养阴药时一定要重用温阳药。二是在准确辨证的

河北名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80个自拟方、经验方、秘方以及用药独到经验

河北名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80个自拟方、经验方、秘方以 及用药独到经验 1、感冒群药(自拟方)。赵老曾使用本方防治过“非典”,很多单位大锅煎煮供职工服用,反映良好。 羌活6~10g、蒲公英15g、板蓝根20g、大青叶6g、贯众6g。 本方为治疗流感效方,亦是治疗和预防感冒的有效方剂。 2、加味香薷饮(自拟方) 银花15g、连翘15g、香薷6g、黄连3~6g、藿香10g、佩兰10g、荷叶6g、苡仁10g、白豆蔻10g(新加味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扁豆花、厚朴) 治疗暑湿感冒。暑天外感合香苏散效果更佳。 3、抗流感六药(自拟方) 银花藤20g、连翘20g、银柴胡10g、青蒿10~20g、黄芩9g、桔梗6g、治疗内有郁热的各种感冒发热病的效方,合感冒群药可用于预防流感。治疗期间,停食肉蛋奶,疗效更佳。本方为赵老治疗外感经验方,临床已作为防治流感之协定方,重复有效,疗效优于西药。 临床应用: (1)咳嗽合止嗽四药(桑叶、苏叶、浙贝、前胡)。 (2)咽肿痛合白蛇合剂(白花蛇舌草、赤芍、白茅根)。 (3)体温达30度以上时,青蒿可用至30g。 (4)高热不退合白虎汤(石膏50~100g,知母10g,粳米15g)。 4、加味清震汤(自拟方) 荷叶30g、升麻6g、半夏6g、炒榔片6g、苍术10g、羌活2g、藁本2g 治疗暑湿感冒或外感后表证已解,湿邪留滞者。症见头晕,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口黏,口干而不欲饮或纳呆者。荷叶、升麻、苍术、半夏、槟榔片,具有升清降浊、健胃化湿作用;羌活、藁本少用,有引药上行于脑,清脑开窍的作用。

5、感冒四药(即《中药方剂临床手册》中之羌蒡蒲薄汤) 牛蒡子6~15g、薄荷3~9g、蒲公英15~30g、羌活6~9g、治疗普通感冒的代表方,是风寒、风热感冒的通用方。对内有郁火兼便秘者,可适当加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升降散)。本方可用于流感、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均有良效。 6、三(四)根汤(自拟方) 姜、葱、香菜、(白菜)取根,各适量,煎水服用,也可加红糖,夏季可加豆豉20g,冬季可加白萝卜。 治外感风寒,用之见汗即效,使用方便,随手可取,连续饮用,越早越好;空调病亦效。本方对雾霾天上呼吸道疾病有预防作用。本方对儿童外感发热初期,体温高,手足逆冷者有奇效。 7、柴胡三仁蛇舌草汤(自拟方) 柴胡12g、黄芩9~12g、半夏6g、党参3~10g、杏仁6g、苡仁10g、白豆蔻9~12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6g 主症:头晕、头重、头脑不清、乏力、心烦、失眠、胸闷、纳呆、舌苔白腻,颈筋部(胸锁乳突肌)拘急疼痛。 用于外感后阴阳失调症。重叠感冒,用药不当,使邪居少阳,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或热病后期气机失调。方取小柴胡汤和解阴阳,三仁可调达气机,白花蛇舌草可清热解毒,增加机体免疫力。上述主症用补法则助邪,祛邪则伤正,故八法中唯有和法有疗效。 8、白蛇合剂(石家庄市中医院老中医效方) 白花蛇舌草15~60g、白茅根15~30g、赤芍9~15g 本方又称抗炎合剂,为石家庄市中医院邢须林老中医方,原方本意用于治腮腺炎。 赵老经临床使用,发现本方对西医诊断的呼吸道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或消化道的某些炎症,均有疗效,特别对腮腺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有肯定疗效。 临床应用: (1)呼吸道感染见发热,加感冒群药、青蒿20~30g。 (2)若腮腺肿大坚硬者,加浙贝10~30g、海藻30g、连翘30g。

老中医验证了的14条临床经验妙方,珍贵难求

老中医验证了的14条临床经验妙方,珍贵难求 【文末有电子书赠送福利】 1.退热经验方:本人验证黄煌——我的退热经验方,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希望大家使用。夏帆,男,18岁,感冒发烧已四日,在别处输液四次,每次都是输液之后感觉舒服,但时隔不久旋又发烧。面红,咽痛音哑。微恶寒。因已输液多次。我想也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机会。就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生甘草10克、连翘40克,青蒿30,《后下》一剂即愈。用青蒿是邱志济经验。 2.解热冲剂治流感: 中医解热冲剂在学习中实践,就是我其中的一个学习方法。在看了赵俊欣老师的《十一师秘要》,就有了对其中的方剂应用的想法。正巧,来了一个感冒病人,他自己说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患者自述:病得之于淋雨之后,现在周身困痛,头蒙,口苦,吃饭不香。温烧。予中医解热冲剂:苏叶30克,葛根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槟榔10克,黄芩6克,赤勺6克,知母6克,厚朴6克,桔梗3克,大黄3克,甘草3克,大青叶30克,草豆蔻6克,用原方不作任何加减。一剂煎6杯,每次一杯,2小时一次。结果一剂就愈。 作者原注:本方治四时流感,发冷发热;寒热往来,发热恶寒等症状。症状有:头痛,腰痛,骨节疼痛无力,胸满胁痛,心腹痛,泻痢,呕吐,喘咳,口苦,食欲不振等,如症状不具备,可以只根据口苦,或苔白,或食欲不振用药。原作者是用散剂的,我改成汤药也照样效佳。希望大家在临床上多做验证。我用了6个感冒病人,都取得了好效果。所以也推荐给大家。 3.桂忮汤治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性鼻炎已经三月,面白体瘦。一般是早上的时候流清涕,打喷嚏。鼻痒。劳动汗出则舒服。上肢怕风吹。一般人喜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我开了桂枝汤加砂仁: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3片。炙甘草15克,大枣5个。砂仁6克。服

升降散的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做法副作用

升降散的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做法副作用升降散是一种中药配方,主要由人参、黄芪、生地黄、白术、枸杞子、茯苓、泽泻、山药、川断和柴胡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它被广泛用于中医中 药理论中的“气虚阳落”症状的治疗,如困乏无力、少气懒言、腰膝酸痛等。升降散有以下的功效和作用: 1.补气升阳:升降散中的人参和黄芪具有补气之功,可以改善气虚症状,增加人体的能量。 2.补肾壮阳:黄芪、人参和枸杞子等成分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可以改 善肾虚引起的性功能减退、阳痿、早泄等问题。 3.益精益血:升降散中的人参、黄芪和山药等成分对于补益精血有一 定的作用,可以改善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4.健脾养胃:升降散中的白术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加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问题。 5.利水消肿:茯苓和泽泻等成分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 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浮肿症状。 6.清热解毒:柴胡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病邪,改 善病情。 具体配方组成和做法: -人参:10克 -黄芪:10克 -生地黄:12克

-白术:8克 -枸杞子:15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山药:10克 -川断:10克 -柴胡:6克 以上草药材料洗净,加水煎煮30分钟,去渣后,分成两次服用。每 日服用2次,连续服用7天。 副作用: 升降散作为一种中药配方,一般来说副作用较小,但还是有一些需要 注意的事项。 1.对一些人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因为每个人对于草药的耐受性不同, 个别人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红肿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升降散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作用,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此时应减少剂量或者停药。 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升降散的安全性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尚 未得到明确的研究,因此在这些人群中的使用应谨慎。 总之,升降散在一定的使用剂量范围内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是相对 安全的。但要注意个体差异,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经方医案集锦

经方医案集锦 三麻二妙散治疗湿疹一则 作者/王群 徐某某,男,62岁。2021年04月11日就诊。 主诉:周身丘疹伴瘙痒3月余。 现病史:患者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红色丘疹,伴瘙痒,抓挠后瘙痒减轻,伴红色渗出明显,逐渐向上发展为腹部、胸部及背部,每日瘙痒难耐,必抓挠破溃渗出后症状稍缓解,遇热及夜间入睡后症状加重,于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口服及外用各类药物,症状暂时缓解,停药即发。 今日中医门诊就诊,刻诊见:颈背部、胸腹部及双下肢散在红色斑丘疹,瘙痒,全身皮肤散在斑片状色素沉着。饮食可,眠差。小便可,大便黏腻。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7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四诊:神清语利,面色略潮红,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破溃渗出。舌质淡,苔中黄厚腻。脉弦滑略沉。 辨证:患者一派阳热炽盛之象,脉诊合参,属阳明湿热范畴,湿疹遇热或夜间加重,更是热盛的表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综合判定,属阳明湿热泛发于太阳之表,瘙痒难忍及夜间加重,考虑热已伤及阴分。辨为阳明湿热兼系太阳。 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湿疹。 治则:清利阳明湿热,透散太阳郁热。 处方:麻杏薏甘汤合二妙散加味。 麻黄6g,杏仁10g,薏苡仁30g,荆芥10g,苍术15g,黄柏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5g,丹皮15g,赤芍15g,蝉蜕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温服。 二诊:2021年04月18日,胸背部丘疹明显减轻,瘙痒好转。双下肢略有改善。洗澡时仍感瘙痒。嘱停用沐浴产品。舌脉同前,继服药物。

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30g,荆芥10g,苍术15g,黄柏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0g,丹皮15g,赤芍15g,蝉蜕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温服。 三诊:2021年04月25日,胸背部及腹部丘疹基本消失。双下肢较前加重。洗澡后加重。(网诊)。舌脉缺。湿热下行,血分余热未清,调方继服。二麻汤合二妙散加味。 麻黄12g,杏仁12g,薏苡仁30g,生石膏20g,苍术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0g,苦参10g,地肤子15g,丹皮15g,赤芍20g,蝉蜕10g,大青叶30g,甘草10g。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温服。 四诊:2021年05月05日,下肢斑丘疹明显好转,瘙痒减轻。上半身未再新发。洗澡加重,夜间睡眠中未再发作。舌质淡,苔薄略黄,脉滑。继服药物。 麻黄12g,杏仁12g,薏苡仁30g,赤小豆30g,连翘10g,苍术15g,土茯苓30g,白鲜皮15g,苦参10g,丹皮20g,赤芍20g,蝉蜕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温服。 2021年05月24日,患者门诊反馈,服药后湿疹未再发作,洗澡及夜间均未再出现瘙痒。双下肢遗留散在色素沉着。临床治愈。 诊后思考: (1)湿疹的治疗,多从湿热论治。该例患者亦是如此,舌脉俱符合湿热的临床表现。全方以麻杏薏甘汤、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合用二妙散,或利湿为主,或清热为主,加减调治25天治愈。效果比较理想。 (2)整个治疗过程,遵循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病机以阳明湿热为核心,太阳郁热为外症,热盛入营血,故在清利阳明湿热、宣散太阳郁热的基础上,合用清透营分热邪的药物,应该是辨证治疗有效的核心机制。 (3)该患者的治疗思路,来自于王彦权老师《麻杏二三汤治疗湿疹》的一篇医案。笔者受其启发,结合六经八纲及卫气营血辨证,验之临床,效果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