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主要针对郁热证而设,具有条畅气机、宣郁散火之功。后世医家将其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每获良效。该文将笔者临床应用升降散体会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关健词]升降散;临床经验

升降散方出自清代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由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组成。具体用法为细末研匀成散,以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杨氏方解如下:本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而胜湿,饮露得太阴之精华,所以能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其驱邪伐恶,行气散郁。大黄味苦,苦寒无毒,上下通行。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1]。升降散是杨氏治疗外感温热病的基本方,杨氏将其作为治疗瘟疫十五方之首。后世医家对升降散评价甚高,认为该方用药精当、配伍严谨,主要针对郁热证而设,具有条畅气机、宣郁散火之功,并将其灵活化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多种疾病,每获良效[2-5]。本文将笔者临床应用升降散体会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1 郁证

邹某,女,23岁,未婚,2013年4月21日初诊。病人自述因近期压力大,出现轻度抑郁、失眠,伴心烦急躁、脱发、斑秃、夜间磨牙、张口困难、口干而苦、大便干燥,体质肥胖,舌尖红、舌苔黄厚腻,脉沉而躁数。诊断:郁证(痰火郁结证)。治法以宣郁散火,化痰散结为主。处方:僵蚕10 g、蝉蜕6 g、片姜黄10 g、制大黄6 g、半夏10 g、夏枯草15 g、淡豆豉10 g、栀子6 g;10剂,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2013年5月2日,患者自述服药7剂后,大便次数增多,睡眠好转,心烦急躁消失,口能张开,夜间磨牙消失。现自觉身体轻松,心情舒畅,脱发减少。继用前方,7剂,2日1剂。后随访病愈。

按: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或心烦易怒,或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本病初病多因气滞而挟痰湿、食积、热郁多见。本案中的心烦急躁、口干而苦、大便秘结、舌红、脉沉而躁数等均为火郁证之象。火郁证的病机是气机郁滞,百病生于气,气有余便是火,火热遏伏于内而不得透发,而见火

热内郁之证。火郁证的治疗当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的“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升降散是治疗火郁证的代表方,其具有清透之功,用于治疗火郁证或湿热郁滞,或痰湿内蕴,或三焦伏火等杂病诸证,无论身热之有无,湿热之孰重,但属气机不畅,邪郁不解者,用之宣畅气机,解郁清里,均有良效。鉴于患者体质肥胖、舌苔厚腻,合半夏、夏枯草以化痰散结;郁热在内,心神被扰,合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清心除烦。诸药相合,郁热得清,痰湿得化,心神得安而病愈。

2 痛经

马某,女,34岁,已婚,2012年9月20日初诊。患者自述痛经8年。2004年开始出现经期腹痛,当地医院B超提示:双侧附件巧克力囊肿,遂于2005年行双侧附件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术后痛经消失。2007年顺娩一女婴。2009年痛经再次发作,于外院治疗未见明显缓解。3年来,经来腹痛剧烈难忍,肛门坠胀疼痛,服“芬必得”稍能缓解。遂于我院就诊,刻下:两胁及乳房胀痛,心烦急躁,大便偏干,舌质红,有瘀斑,脉沉涩。末次月经2012年8月22日,5天经净,当日B超示:子宫腺肌症。诊断:痛经(气滞血瘀证)。因经将来潮,依“急则治其标”原则,立法:条畅气机、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处方:僵蚕10 g、蝉蜕10 g、片姜黄10 g、熟大黄3 g、丹参10 g、炒灵脂10 g、生蒲黄10 g、元胡15 g、乌药15 g、川牛膝10 g;五剂,日一剂,早晚分服。二诊:2012年10月5日。服药2剂后月经于9月22日来潮,5天经净。两胁及乳房胀痛、心烦急躁症状消失,经量偏多,血块多,有烂肉样组织排出,小腹疼痛较前缓解,伴下坠,但能忍受。鉴于经已净,可用治本之法,条畅气机,活血调经。处方:僵蚕10 g、蝉蜕10 g、片姜黄10 g、熟大黄6 g、当归15 g、川芎10 g、赤芍10 g、川牛膝10 g,10剂,2日1剂。三诊:2012年10月17日。用前药后自觉身体轻松,小腹微寒,经将来潮,再次求药。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滑。守9月20日方,5剂,日1剂,早晚分服。四诊:2012年10月28日。月经于10月20日来潮,经量正常,无腹痛,血块少量,5天经净。嘱守前治疗方案,巩固2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痛经未再发作,外院B超提示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病愈。

按: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傅青主女科》云:“肝属木,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可见肝郁是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木郁达之,关键在于调达肝气,顺其性而治之。本案选用条畅气机之升降散为基础方,经期合失笑散、丹参以活血化瘀,元胡、乌药理气止痛,全方共成条畅气机,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之功;非经期可合用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调经之品,以条畅气机,活血调经。中医理论认为,僵蚕、蝉蜕2种虫类药物具有解痉止痛之功,片姜黄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针对重度痛经多有奇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僵蚕、蝉蜕有抗惊厥、镇痛、镇静等药理作用[6]。纵观以上两案,笔者认为,火热内郁、升降失常是升降散临床运用的病机要点,临床运用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或以升降散为主治疗,或合用升降散以增效。同时,临床使用时尚需根据不同病情,加减灵活变化,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升降散的使用范围,而且也提高了其治疗不同病证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璇.伤寒瘟疫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8.

[2] 杨连柱,张征宇.赵绍琴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中医教育,1996,15(6):39.

[3] 杨连柱,彭建中.从赵绍琴教授临床经验看升降散的双相调节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19.

[4] 刘文军,薛燕星,胡东鹏.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75.

[5] 刘明坤,吕文良.浅议升降散的临床应用[J].环球中医药,2002,5(9):689.

[6] 刘文军,薛燕星,胡东鹏.升降散的现代药理机制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2,31(12):939.

Example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engjiang pulvis(SJS)

JING Lu1,WANG Ting2*

(1. Eye Hospital of China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40,China;

2. China Drug Evalution Centre of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Originated from Shanghan Wenyi Tiaobian written by Yang Lishan,Shengjiang pulvis(SJS)is a famous prescription of plague and is used to treat heat-obstruction.The great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odern times widely used it to treat kinds of disease of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department of gynecology,pediatrics,five sense,dermatology,and clinical curative is well.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at example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engjiang pulvis (SJS)are used by author.

[Key words] Shengjiang pulvis(SJS);clinical experience

doi:10.4268/cjcmm20131439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升清降浊(降浊,姜黄,僵蚕,蝉蜕,大黄)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 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值得注意的是,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俱有不同认识,有谓性温,有谓性寒。升降散中所用姜黄是以“大寒”使用的。“姜黄(广产),性味与郁金相似,然较烈。下气最捷,破血立通,调月信,消瘴肿。但稍损真气,用宜慎之”。至于后人有用片姜黄者,性温,与原方广姜黄有别。

关于蜂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方中当为生用。 杨栗山对升降散的评语:“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当代医家蒲辅周对升降散的评语:“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那么,方中僵蚕、蝉蜕之升,可否用别的升药代替,就这一问题,笔者在北京参加“2011年国际经方论坛”时请教过李士懋前辈,李老的答复是僵蚕、蝉蜕轻清化浊,别的升清药无此作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2012-08-04 15:42:25)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国医大师李士懋新加升降散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 纪念李士懋先生逝世2周年系列优秀学术论文 ★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不仅为温病之总方,更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运用此方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历代医家临床运用升降散颇多,其命名、主治、剂型、用法、用量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加升降散”是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经多年临床实践的再创新。本文将具体阐明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升降散是治郁热之总方。临床上运用升降散的典型脉象是沉而躁数,然凡气机郁滞,需展布气机、祛其壅塞的众多情况亦可使用且可取速效。本文就升降散的发展沿革,新加升降散的创立、方义和如何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进行阐述。 1升降散的发展沿革 升降散在中医学史上以不同的方名存在,其主治、剂型、用量、服法等方面有着多种演变。升降散的雏形是明代龚廷贤所著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载的“内府仙方”。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

瘟病”[1],为丸剂,有白僵蚕、全蝉蜕、广姜黄、川大黄四味药物,剂量比为2∶ 0.25∶ 0.25∶ 4。1623 年,明代医家张鹤腾在《伤暑全书》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升降散”。清代的陈良佐所编《二分晰义》名曰“赔赈散”,用治瘟病。与陈良佐同时期的医家杨栗山鉴于其治疫病效佳,遂取而用之,易名“升降散”,并在《伤寒温疫条辨》书中尊之为“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用治“表里三焦大热”,即温热弥漫内外之证。蒲辅周先生曾云: “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2]瞿文楼先生则准确把握病机,常以升降散少佐通阳之品以解郁开闭,疗效甚佳。师承瞿老的赵绍琴先生,擅用升降散,发挥其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升压与降压,止泻与通便,醒神与安眠等,疗效确切。 2新加升降散的创立 李士懋老师承前启后,擅用自拟新方“新加升降散”,并充分阐明了火郁证的形成机理以及临床诊断标准、治则治法、取效征象等,使升降散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广泛地运用。 “新加升降散”是李老师在前人所纳效方升降散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升降散加栀子豉汤为老方新用,栀子豉汤源自《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临床上既用治热扰胸膈证,又用治阳明郁热证。入栀子、淡豆豉,辛开苦降,增其宣泄郁热之力。方中所重用之连翘,性味苦凉,入心经,以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又可散结消肿,更助以调畅气机,透热外达,正如近代医家张锡纯言: “升浮宣散,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3]“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发汗之力甚柔和,有甚绵长。”[4]薄荷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方中少入,取其辛凉宣散,解郁清热之功。 李老师用升降散,恒加淡豆豉10 g、栀子7 g、连翘15 g、薄荷4 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 新加升降散。[5]加栀子、淡豆豉,乃受叶天士治风温诸案之启发。《临证指南医案·风温》共10 案[6],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悉予转录。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余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组成主治 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炼蜜丸又名太极丸。”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浮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涌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如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如肉筋惕者;如舌卷囊缩,或舌出寸许,绞扰不住,音声不出者;如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如手舞足蹈,

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 升降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该书中还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言天地之气升降。又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此言人体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此言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主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是言三阴三阳之出入。《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又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臏胀。”则又是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等等,又表明在治则治法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上可见,在《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散在于各篇章之文字中,确存在着升降出入学术理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内容之一。 一、理论探讨 升降学说运用于临床,时代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体现,仲景太阳病治以汗法,是太阳主开的理论指导;阳明病用下法治疗,是阳明主阖理论的应用;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是少阳为枢理论的体现。他如治疗痞证的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治疗太阳中风的调和营卫桂枝汤等,都是结合临床运用升降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平疫祛邪、解毒散结之功,对内科诸多疾病有疗效,笔者以咳嗽变异性哮喘、肠易激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为例阐述了其具体临床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咳嗽;哮喘;肠易激综合征;高血压Abstract:Shengjiang Powder can rise clear and lower turbid,remove pestilence and pathogeny,dispel toxin and mass,and has cure effect on many internal diseases.Here it expounds its detailed application exampled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IBS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cough asthma;IBS;hypertension 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平疫祛邪、解毒散结之功,原为“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而设。笔者用其治疗内科诸多疾病,疗效显著,现举数则如下。 1 咳嗽变异性哮喘 患者,男,35岁。2006年11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月。患者系饮酒后感冒风寒致咽痒咳嗽,呈阵发性干咳,且以夜晚咳嗽为多,不伴恶寒发热,饮食及精神状态良好。曾服抗菌消炎药及化痰止咳糖浆治疗,均未见好转。血常规、胸片检查正常。诊见颜面潮红,咳嗽阵作,呈单声咳嗽,乏痰,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根微

腻,脉弦数。本病为风邪恋肺,肺胃蕴热,气机升降失司。治以祛风宣肺,化痰止咳。以升降散加味,僵蚕、蝉衣、蜜麻黄、杏仁各10g,制大黄、姜黄、炒黄芩各10g,姜半夏、桑白皮各15g,蜜枇杷叶20g。1剂/d,水煎服。7剂后咽痒咳嗽减少,大便通畅,夜寐安,惟遇冷风仍有咳嗽,二诊加防风、干姜各5g调治2周,咳嗽消失。 按:各种原因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产生不伴有明显喘息的慢性咳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点,临床较为常见。西医常规抗炎止咳化痰治疗收效甚微。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肺之气机升降失常为其主要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不断地通过升降出入运动而达到宣降平衡。太过不及皆令人作咳喘息。故选升降散方,蝉衣、僵蚕、麻黄祛风宣肺;姜黄、大黄、黄芩、半夏、桑白皮清泄肺热,化痰下气;枇杷叶,杏仁宽胸润肺,共奏化痰止咳之功。使久咳顿然而除。 2 肠易激综合征 患者,男,29岁。2008年4月初诊。系贵州来本地务工之人。患者诉腹泻已3年。两次肠镜检查,已排除直结肠肿瘤。在当地服中西药治疗均无显效。证见形体瘦长,面色少华,头晕,倦怠乏力,腹满矢气,嗳气频作,辨证属脾胃气滞,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司。选方升降散合四神丸加味:炒僵蚕、炒白术各15 g,姜黄、蝉衣、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各10g,制大黄、炮姜各5g,蜜升麻、焦六神曲各15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嘱忌油腻生冷。7剂后复诊诉大便渐成形,腹泻次数减少,惟腹鸣仍存,遂在上方加防风15g,大枣10g,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是一种中医药方,药材组成复杂,主要成分是甘草、黄柏、黄芩、黄连、北京柴胡等,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咳嗽、肺炎、腹泻、痢疾等疾病的常用方剂之一。升降散由于其良好的疗效,被广泛的运用于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成为了儿科医生的常用处方之一,那么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近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等对升降散进行剂量和配方的调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更倾向于为小儿思维、情绪等的调整,特别是对婴幼儿的情绪调节有很好的疗效。例如,一些小儿常伴有易激动、易哭闹等情况,在服用升降散后,往往能够显著改善,有助于小儿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良好的生长发育。 除此之外,在治疗实际操作中,升降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粉剂、颗粒、丸剂等,由于不同的制剂在成分和用途的区别,善加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例如,升降散煤球具有清热化痰、宣肺的功效,常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咳嗽等病症,而升降散口服液主要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按照小儿不同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升降散作为一种中药,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不足。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升降散不能完全取代西医,有时

需要结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升降散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评估,以确保小儿的治疗安全和效果。 总体来看,升降散作为一种治疗小儿常见病的中药方剂,已经有了广泛的临床应用,特别对于调节小儿情绪有着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还需要更加客观地评估升降散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在实际操作中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以更好的服务于小儿患者的健康和成长。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一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适应症】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瘩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蛤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方解】升降散以宣泻郁火为原则。其中白僵蚕辛苦咸平,清热解郁,散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既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蜕辛咸凉,宣肺开窍以清郁热;姜黄辛苦温,行气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大黄苦寒,攻下热结,泻火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四药相伍,其中僵蚕、蝉蜕祛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药至病所,阴阳升降得复。两两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之效,宜泻三焦火热之邪,升降常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故名“升降散”。 【方论】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黄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窃尝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汪天宇;夏永良 【摘要】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5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升降散;夏永良;异病同治 【作者】汪天宇;夏永良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Abstract:XIA Yong-liang’s thin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the first thing to cure disease. Mos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ases such as nettle rash, cloudy urineare,children's common cold, insomnia, tinnitus, women dysmenorrheadu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qi and disturbance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In compliance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the method is to adjust activities of qi.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qi.Qi running unobstructed, internal organs reconcile, the abundant qi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way to win evil, the disease can be c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linical condition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blood, expelling wind, cooling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eak body at the meanwhile remove evil.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XIA Yong-liang;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引》[1]。书中解释到:升降散以僵 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毒,宣毒透达;姜黄为佐,气辛味苦,善能行气活血解郁,畅达气机,透发郁热;大黄为使,苦寒降泄,通腑逐瘀,清热泻火,擅降浊阴,推陈致新。目前此方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咽炎等肺系疾病[2]。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夏永良临证多重视气机升降之调畅,对玉衡之书深研精思,另辟蹊径,圆机活法而暗合《内经》之妙旨。认为此方不仅可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之急性热病,更是具备调畅气机、凉血散瘀、祛风退热等功效之良方。临床可根据需要,辨证加减化裁,即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现将其临证运用升降散之验案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女,24岁。2014年7月21日初诊。诉皮肤瘙痒,风团反复出现。见疹块潮红,扪之有热感,瘙痒难忍,遇热则剧,烦躁。平素易疲劳,嗜睡,腹胀,便溏。观其体型肥胖,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滑数。诊断:瘾疹。辨证:脾虚湿热,血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

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他认为:温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是此意。 升降散临证表现: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或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心烦不宁;或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上吐下泻,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或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其表里上下见症虽各不相同,但受邪则一,均由杂气内郁所致。其次温病初起,过用寒凉,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摘要搜集跟师学习期间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验案,结合医学文献探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有效机制。阐述杨京慧主任医师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经验,拓宽升降散临床应用范围。结果显示升降散对证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有效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湿疹;特应性皮炎;中药治疗 湿疹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中医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浸淫疮”、“四弯风”、“胎敛疮”等属于该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瘀阻,郁而化热生风,日久伤阴耗血,顽固难愈。杨师认为苦寒药物或可解一时之热,但易伤脾胃阳气,祛风之剂应用中把握不准又易耗伤阴血,导致瘙痒无度。其临症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慢性湿疹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以飨读者。 1 临床资料 1. 1 病例1 患者,男,41岁。全身红斑、渗液、瘙痒3周。自述3周前因食鱼虾腥发之物,全身出现红斑瘙痒,继而渗出,在外院诊断为急性湿疹,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维生素C,外用尤卓尔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疹不见改善故来诊。刻诊:颜面潮红,躯干四肢红斑渗出,瘙痒不休,遇热尤甚,大便干,小便黄,食欲欠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浸淫疮。证属湿热内郁,毒蕴肌肤。治宜清热散郁,祛湿解毒。处方:僵蚕12 g,蝉蜕9 g,姜黄9 g,生大黄9 g,赤芍9 g,生地12 g,云苓皮10 g,银花9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服药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临床治愈。 1. 2 病例2 患者,男,45岁。全身泛发红斑、丘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7 d。自述3年来辗转求治,均诊断为湿疹,遍服扑尔敏、氯雷他定、息斯敏、西替利嗪等药物,外用药物不计其数,疗效不显。刻诊:全身瘙痒,腰以下为重,下肢皮肤呈轻度苔藓样变,搔痕累累,瘙痒夜间尤甚,伴有身重乏力,大便溏,日二行,舌淡,苔白腻微黄,脉沉缓。中医诊断:浸淫疮。证属脾虚湿蕴,升降失调。治宜宣降气机,健脾除湿。处方:僵蚕6 g,蝉蜕9 g,姜黄9 g,苍术9 g,炒白术12 g,茯苓9 g,薏苡仁12 g,泽泻9 g,陈皮6 g,炒黄柏9 g,牛膝9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服药7剂,瘙痒症状减轻,守方加减服药30剂,临床治愈。 1. 3 特应性皮炎验案病例3 患者,女,11岁。父母代述出生后1个月患有婴儿湿疹,应用抗过敏药物减轻,但反复发作,始终未有痊愈。现皮损加重,瘙痒剧烈来诊。刻诊:皮损主要发生于肘窝和腘窝,累及面颈及躯干部。分布对称。皮肤干燥、变厚,伴有苔藓样变。实验室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升高。白色划痕症阳性,过敏原检测示尘螨过敏。伴有大便干,2日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完,大便已下,痰涎减少,体温降到39.2℃,咽喉水肿减轻,能饮绿豆稀汁。前方去大黄,继续治疗三天痊愈。 佐凉血化瘀瘙痒息 赵某,女,54岁。以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已年来诊。症见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舌暗红、无苔,脉细涩。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处方:僵蚕、蝉蜕各6克,大黄、牡丹皮、赤芍、姜黄各10克。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守方加生地黄25克,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按:升降散结构严谨,药味简精,只要切中病机,功效卓著,方中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辟疫解毒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作者:黄丹妮朱林平吴昀张嘉琨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 摘要:升降散一方载于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治疗阳热怫郁,气机失调的重要方剂。于志强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认为本方的病机关键是“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从异病同治角度出发,谨守病机,化裁新方,扩大了升降散的治疗范围,灵活运用于治疗荨麻疹,口腔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升降散;气机之郁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08-04 于志强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病[1-6],临证强调抓主症、守病机,推崇“郁滞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为先[7],并善用升降散,于教授认为凡病不论外感和内伤,只要证见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者,皆可予升降散加减。有幸跟师于教授门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于教授“郁滞论”思想与“异病同治”理论,举其灵活运用升降散治疗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的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1 于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简述升降散 1.1 郁滞伊始,开郁为务于教授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贯穿疾病始终,倡导“宣通郁滞,調气为先”,“恢复气机平衡”[7],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8]。气机指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9],说明气机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素有“百病生于气”,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病乃丛生。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体气机中,中焦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四圣心源》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如此则五脏六腑安和,反之气机逆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阴在上,则生瞋胀”。于教授强调气郁常化火,致火郁(郁热),无论内伤杂病郁热还是外感三焦郁热,常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临证善察郁热诸象,注重舌脉二便,主抓“气机郁滞”病机,使临床指针更确切,对于“郁热”诸症,火郁发之,以开郁为务,开郁理气,气畅则郁热自消。于老主张病机十九条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在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要注意分析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抓住病变脏腑之根本,疏通气血,畅达气机。

赵绍琴、李士懋医案讲升降散

赵绍琴、李士懋医案讲升降散 赵绍琴、李士懋等诸家医案讲透一个升降散 升降散 升降散用蝉僵蚕,姜黄大黄也开煎; 表里三焦郁热症,寒温条辨用之先。 【组成】 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 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黄酒盅半、蜂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二盅,蜂蜜一两,调匀冷服。炼蜜为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来源】 升降散,源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所载的内府仙方,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16:8:1: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 清·陈良佐,改分量变服法,易名为陪赈散,并记载于其所著《二分析义》之中。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十斤、僵蚕五斤、蝉蜕二斤半、姜黄十二两,用量比例为40:20:10:3,用法则去姜汁改为散剂,每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并以生蜜、冷黄酒各五钱调服,其主治为“三十六般热疫”,包括壮热、自汗、大渴、头痛、谵语、神昏、头面咽喉肿痛等数十种症状。陈良佐将其视为治疫专方,第一次分析了本方方义,明确指出本方治疫之功在于升阳散火、泻热解毒。 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卷四“余更其名曰升降散——又名太极丸,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杨栗山在外感病治疗方面有独到贡献。他提出“伤寒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治

疗,急以逐秽为第一义”。据此,他创立治温病15方,其中以升降散为总方,认为无论轻重均可酌用。叶霖在增订明·张鹤腾《伤暑全书》时从杨栗山著作中将此方引入,但升降散并非源出《伤暑全书》。 【功效】 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宣散郁火。 【主治】 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头痛眩晕,胸腹胀满,心腹疼痛,呕哆吐食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疼痛,饮水无度者”。 【方解】 本方以升浮之僵蚕、蝉蜕,配以沉降之大黄、姜黄为配伍要点。 僵蚕为君,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及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为臣,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胜湿,涤热而解毒也;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大寒苦平,喜祛邪伐恶,理血中之气,利肝胆而散郁;大黄为使,味苦而大寒,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可补虚;姜黄、大黄皆苦寒降泄之品,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 升降散方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临床应用提要】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临床应用升降散,须掌握郁热这一关键。凡有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儿妇各科皆用之,不局限于治温的狭窄范围。[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1):40-44] 杨氏所列升降散之适应证,计有寒热、出血、吐利、癫狂等60余症。所列虽多,亦难尽述,仅举例而已。诸症虽异,然病机则一,皆

壬辰年水肿验案举隅——跟师顾植山学用五运六气经验

壬辰年水肿验案举隅——跟师顾植山学用五运六气经验 《黄帝内经》提出治病要“必先岁气,勿伐天和”,临床必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常参天地之理,调运气之方,临床效果显著。我们跟师顾植山教授,试学用于临床,某些疑难杂症,或囿于辨证论治层次而难取效者,试用五运六气理论思路,常收意外惊喜之效,此举二例,冀作引玉之砖尔。 病案1 卜某,男,71岁,2012年5月7日初诊。 左膝以下肿胀,活动不利5天。 患者20余天前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诊为“脑血栓”入住神经内科。十余日未见明显好转,要求出院。出院后第二天,即发现左小腿肿胀,5天来肿势急骤,B超示:左膝深静脉瓣未见回流。拒绝住院,转诊中医。观左下肢肤色正常,按之凹陷时久始起,肤温略高,触之胀痛。舌红,苔白稍厚,脉沉弦有力。 处方:玄参 90克,当归 60克,赤芍 30克,金银花 30克,忍冬藤 90克,粉甘草 15克,熟附子 10克。1剂,水煎服。 2012年5月8日,服上方肿消三分之一,效不更方,3剂。 2012年5月11日,三剂尽,肿消,唯晚睡前稍见水肿。服上方第三剂后腹泻水样便数次,随后自愈。舌淡,苔白,脉弦缓。予“三因司天方”之静顺汤善后。 宣木瓜 20克,牛膝 20克,茯苓 15克,炮姜片5克,熟附子10

克,防风 10克,诃子肉7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服。 案例2 李某,女,59岁。2012年5月10日初诊。 卵巢癌近1年,左下肢肿胀疼痛 2个月。患者近1年前查出卵巢癌,经治病情一度稳定后复发。左少腹及下肢疼重,经山东省某医院仅予镇痛剂。近2个月来出现左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且疼痛益甚。诊见整个左下肢水肿,比右下肢粗约一倍,触之硬,按之深度凹陷,肤温略高,肤色不变。以活血化瘀、温肾利水之品治之,肿势未再增;后加用火针速刺患肢之足三里、阳陵泉、风市、三阴交等穴位,水随针出,数日乃止,水肿减轻,但减不足言。舌暗红,苔白稍厚,脉数。 结合当时运气,拟方:玄参90克,当归60克,金银花30克,忍冬藤90克,炙甘草30克,熟附子15克(先煎半小时),细辛 7克。7剂,水煎服。 2012年5月19日。患者服上方后小便量增多,服第3剂时泻下3次水样便、量多,未做特别处理自愈,左下肢水肿大消,疼痛也有减轻,大喜,药用罄来诊。查其左下肢水肿尽消,按之无凹陷;自述乏力、欲眠,左侧少腹及左下肢疼痛较前减轻,止疼剂已减少三分之一量,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弦。 拟黄芪加静顺汤。药用:黄芪50克,宣木瓜30克,川牛膝30克,熟附子15克(先煎半小时),西防风10克,淡干姜 10克,云茯苓30克,诃子肉6克,炙甘草10克。7剂,水煎服。 按以上两案中医皆辨为“水肿”。案1源于“左膝深静脉瓣未见回流”,案2肿因不明,或与肿瘤压迫有关,均属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升降散加味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升降散加味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中的 应用分析 摘要: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病毒性甲状腺炎、巨 细胞性甲状腺炎等[1],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 逐年递增的情况,同时由于该疾病临床变化较为复杂,在临床中易出现误诊及漏 诊现象,具有易复发性,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该疾病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颈部有明显疼痛感,全身发热、乏力、心悸、汗出等症状,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还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甲状腺毒症相关表现。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无需进 行过多的治疗,病情可自行好转,但是针对病情较重者,一般需要采用药物进行 干预和治疗。在我院,治疗甲状腺疾病常应用升降散,使气机升浮、沉降,达到 气机调畅,体现升清降浊的治法。以下将从升清降浊法的内涵、升降散的运用及 临床验案分享对升降散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应用做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升降散;升清降浊;瘿病;亚急性甲状腺炎 1升降散加味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内涵 在中医学中,亚甲炎归属中医学的“瘿病”、“瘿痈”范畴。病因病机为素 体情志内伤、卫外不固,感受风热外邪,气机不畅,升降失常, 蕴滞交结于颈前,发 为本病。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与气机升降失常有关,其中亚急性甲状腺炎亦是如此.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气的运动又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根本,其中升降运动是其常见的运动形式。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清”和“浊”是相对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 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 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2]。 2升降散加味治疗亚甲炎及病例举隅

皮下脂肪瘤效验良方

皮下脂肪瘤效验良方 脂肪瘤多发生于成人,起源于皮下脂肪组织,属于良性肿瘤,临床很少见到瘤体恶变。由于本病好发于身体各处,且大小不一,故手术切除有一定局限性,且术后易复发,效果欠佳。多发性脂肪瘤属于中医“肉瘤”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肥甘厚腻,或忧患思虑、七情内伤,或劳倦,日久伤脾;脾伤则水液运化失司,营卫郁滞,湿阻痰凝,聚而为肿为瘤,故治疗当以化痰消结为本。 方一温胆汤合升降散 【主治】:皮肤多发性脂肪瘤,症见质偏硬,可移动,边缘整齐,无疼痛,无压痛。 【方药】:橘红5g、清半夏6g、竹茹5g、茯苓15g、枳壳6g、柴胡10g、白芍10g、甘草5g、昆布10g、海蛤壳10g(碎)、太子参10g、白术10g、天麻6g、蝉蜕10g、僵蚕10g、大黄5g、姜黄10g、天山雪莲1包。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验案】:患者,男,38岁,2016年5月17日初诊,因“发现脂肪瘤2年余'就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患者近2年余来,肢体及背部皮肤有多发数个大小不等的脂肪瘤,质偏硬,可移动,边缘整齐,2cmx3cm,无疼痛,无压痛。伴疲劳困倦,头晕,脾气易烦躁,

干,纳眠可,大便偶有秘结。舌质淡胖,苔白厚,脉细。中医诊断:痰饮(脾虚痰湿);西医诊断:脂肪瘤。治则:健脾祛湿,软坚化痰散结。上药7剂,二诊:患者疲倦乏力,大便秘结等症状较前改善,脂肪瘤体如前,胃纳睡眠一般,二便调。舌质淡胖,苔白,脉细。继予健脾化痰,软坚散结为法治疗。患者随后复诊近1年,脂肪瘤新发减少,质渐变软,后逐渐消退,继予辨证巩固治疗。 【编按】:冯崇廉教授治疗脂肪瘤以健脾益气、理气化痰、软坚化痰散结为主,临床上常以温胆汤合四逆散为底方,共奏健脾化痰、调畅气机之功。若病者疲倦,便秘等气机不畅之证,予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添以党参、天山雪莲加强扶正之功;佐以昆布、海蛤壳软坚化痰散结;病者头晕不适,乃痰浊阻络,予天麻驱风化痰,疏通经络。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化痰散结、分消走泄之功。[聂钊源,冯崇廉,刘佳,李凌云,罗美婷,潘伟钰.冯崇廉教授应用温胆汤验案举隅[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15):162-166] 方二二陈汤加味 【主治】:皮下脂肪瘤 【方药】:姜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12g,炙甘草6g,煅牡蛎30g,炒白芥子10g,三棱15g,莪术15g。 【用法】:水煎服,1剂/d,分3次服。 【加减】:气虚型在基本方上加黄芪30g,人参15g;气滞型加香附、青皮、木香各10g。4周为一疗程。 【验案】:患者甲,女,32岁,就诊日期2012年7月6日。主诉:双侧臀腰部可触摸到多个肿块4年余,因生长缓慢且无任何不适感而未在意,近来因感到臀腰部酸胀不适,并伴有乏力、少气懒言而来院就医。查体,在患者双侧臀腰部可触摸到多个圆形肿块,柔软,活动,无压痛,结合彩超检查诊断为多发性皮下脂肪瘤。中医辨病为痰核,辨证为气虚型,给中药5剂(黄芪30g,人参15g,姜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12g,

任国顺运用升降散治疗杂病四则举隅

任国顺运用升降散治疗杂病四则举隅 任国顺运用升降散治疗杂病四则举隅 任桂华 (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 关键词:升降散; 临床运用; 老中医经验; 任国顺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76(2001)05-0507-02 升降散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四药加米酒、蜂蜜为引组成,为清代名医杨粟山创制,载于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家父任国顺擅用本方治疗杂病,每获良效。现结合病案将其运用本方配合其它方药治疗杂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案介绍 〔例一〕耳痛失聪李某,男,45岁。2000年10月19日初诊。患中耳炎1月,经用消炎药后,耳内流脓虽止,但左耳仍疼痛不适,听力下降,伴恶心,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此乃外邪郁于少阳,耳窍郁闭以致失聪。治宜清热泄火、通络开窍,先以栀子清肝汤加味:柴胡、黄芩、当归、栀子、石菖蒲、牛蒡子、法半夏、路路通各10g,黄连、丹皮、甘草各6g,生姜3片,红枣10枚。10月29日复诊:诉3剂药后恶心消失,但疼痛依旧,并连及左侧头痛。综合脉证和病史,乃郁热清之不尽,宜佐以升降散透达郁热。遂在上方中加白僵蚕10g,蝉蜕、姜黄各6g,制大黄4g。11月6日复诊:诉药后耳痛即止,但停药后又发。守方去法半夏加延胡索30g。12月4日送其妻就诊,言5剂药后耳痛未发作。 按:风热之邪上犯清窍,清浊不分,浊邪上干,随气壅塞,不通则痛。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本属正治,所以不效者因邪热郁于内窍不得透达,非单用清法所能治疗。方取升降散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以增强栀子清肝汤的清肝泻火作用。栀子清肝汤中,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以开耳之郁闭,通达清窍;黄连、丹皮、栀子清泻肝胆之热;石菖蒲擅长开窍,加用功善通利的路路通,以逐经络之留滞,两药并用,更善通耳窍。两方合用,即可清肝泻火,郁火得以清透,清窍得以通利,耳痛自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