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

升降散在皮肤科临床中应用体会【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丹毒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

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为脂溢性皮炎。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 g、陈皮10 g、枳壳10 g。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2 过敏性紫癜

案例2:患者,15岁,男,学生,2006年8月25日初诊。4 d 前因咽痛发烧后双小腿出现较多的小出血点,且迅速增大成斑,逐渐增多向上扩散至大腿及臀部。患者现口干,咽痛,全身烘热,腹痛阵作,溲赤便干。查:双下肢可见散在粟粒至榆钱大小的紫红色斑片,略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以双侧胫前较为密集。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腹软,无压痛点。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体温38.7 ℃,血、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辨证为气血两燔,血溢成斑。治以散热透邪、通腑泄热、

气血两清。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 g,僵蚕9 g,姜黄12 g,大黄9 g,山豆根6 g,紫草根15 g,板蓝根20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月28日二诊: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咽已不痛,大便潜血转阴,下肢皮疹颜色变黯,无新疹出现,但仍时有腹痛。前方去山豆根、板蓝根,大黄减量为6 g,加白芍15 g、木香10 g。

8月31日三诊:服上方3剂后,腹已不痛,双下肢皮疹明显减少,疹色黯淡。用8月28日方去木香,加鸡血藤20 g,连服10剂而愈。

按: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为“斑毒”、“葡萄疫”。总由禀赋不耐,外受风热毒邪,致脏腑蕴热,邪热弥漫三焦,气病及血,气血两燔,络伤血溢,发而为病。若只选清营凉血之品,则气分之热不能兼顾,并有顾此失彼之嫌;专用凉血之品,又有血止瘀留之虑。升降散用僵蚕、蝉衣可疏散风热,辛凉开达,透热转气;大黄苦寒降泄导热下行,可澄本清源,消除引起出血的原因,配合行气活血之姜黄,又可活血除瘀。诸药合用既可降热止血,又防血止瘀留,治疗邪热壅遏、迫血妄行的各种出血证候皆可取得良效。 3 颜面丹毒

案例3:患者,女,41岁,公司职员,2006年5月17日初诊。患者于2 d前不明原因出现右颧部红肿灼痛,病情发展迅速,现已波及整个右侧面部,并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口渴,胃纳欠佳,

溲赤便干。自述有慢性鼻炎病史和青霉素过敏史。查:整个右侧颜面部可见大片鲜红色水肿性斑片,表面紧张发亮,有灼热感,触之疼痛。右侧眼睑及口唇肿胀,目不能开。咽红,右侧可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体温38.9 ℃;白细胞总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84%。诊断为颜面丹毒。辨证为风热外袭、化火化毒、壅滞头面肌肤。治以散风败毒、通腑泄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9 g,僵蚕12 g,姜黄9 g,大黄12 g,金银花12 g,黄芩12 g,板蓝根20 g,牡丹皮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口服罗红霉素150 mg,每日2次。

5月20日二诊:患者服药3剂后,身热已退,头部不痛,身已觉爽,颜面肿胀减轻。白细胞总数9.2×109/L,中性粒细胞76%。前方去大黄,蝉衣减为6 g,僵蚕减为6 g,加玄参15 g、淡竹叶12 g,罗红霉素继续服用。又连续治疗1周而愈。

按:颜面丹毒中医称为“抱头火丹”,重者也称为“大头瘟”。本病多因皮肤破损,风热火毒之邪入侵,熏蒸搏结于肌肤之间而发。因本病病位在上,故重用蝉衣、僵蚕轻浮升散,透邪外出直达病所;姜黄、大黄降泄,通腑泻热,取釜底抽薪之意;再配以金银花、黄芩、板蓝根、牡丹皮清热解毒凉血,切合病机,故收效迅捷。

4 体会

升降散临床应用广泛,尤为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所推崇。方中以僵蚕祛风化痰,蝉衣疏风清热,二味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用此旨在升发三焦清阳之气;姜黄行气活血,生大黄泄火凉血、逐瘀通便,二味相合苦寒降泄,既走气分,又行血分,用此旨在降泄亢盛之阳。正如杨粟山所云:“僵蚕以清化而升阳;蝉衣以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清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本方在临床上可广泛地用于丹毒、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皮肤病,湿疹、药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以及痤疮、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症、红皮病等的治疗。主要用于邪热内郁,热迫血分;或湿热壅盛,升降不畅;或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枢机不利;或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津液输布失常等证。表现为急性发病或加重,皮损较为广泛,皮疹色红、油腻,或渗出较多,或有瘀点、瘀斑,炎症反应比较明显;常伴有发热、烦躁、脘腹胀满、口干或口中粘腻、溲赤、大便干燥或便溏灼肛等全身症状。其治疗的基本机理在于宣泄三焦郁热、调畅气机,使邪热有外透下行之路,湿浊、痰、瘀有外达内消之机。但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进行适当的加减,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 升降散 白僵蚕(酒炒6蝉蜕3广姜黄9川大黄(生)12 为细末研匀,病情分四次服,重分三次服,最重分二次服. 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北京赵绍琴老先生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兹简述于下: 热郁少阳 寒热不已 袁XX :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 最被低估的一首名方——升降散!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广姜黄、川大黄等四味药组成,用蜂蜜、黄酒调匀后冷服。 因为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中所有方剂均以此方为基础方,使得此方名扬天下。 但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善用此方的医家却寥寥无几。 昨晚读到《郑启仲儿科经验撷粹》,其中专立一章讲述《升降散运用经验》,发现升降散合方加减可以治疗传染病、肺系疾病、心肝疾病、脾胃病、各种杂症等,具体如下: 1、升降散合升麻葛根汤治猩红热; 2、升降散合连苏饮治秋季腹泻; 3、升降散合二妙散治手足口病、水痘; 4、升降散加味治流行性腮腺炎; 5、升降散加味治麻疹; 6、升降散合银翘散治上呼吸道感染; 7、升降散加味治扁桃体炎; 8、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之肺炎喘嗽; 9、升降散合苇茎汤治大叶性肺炎; 10、升降散合安宫牛黄丸之疱疹性咽峡炎; 11、升降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支气管炎; 12、升降散合牵正散治儿童抽动障碍; 13、升降散加味治抽动秽语综合征; 14、升降散合黄连阿胶汤治失眠; 15、升降散合温胆汤治儿童精神分裂症; 16、升降散合礞石滚痰丸之脑炎后狂躁; 17、升降散加味治癫痫; 18、升降散合封髓丹治复发性口疮; 19、升降散合生姜泻心汤治口臭;

20、升降散合清胃散治牙痛; 21、升降散加味治便秘; 22、升降散合芍药甘草汤治慢性腹痛; 23、升降散合黄连温胆汤治呕吐; 24、升降散合黄连解毒汤治过敏性紫癜; 25、升降散合三仁汤治长期发热; 26、升降散合补阳还五汤治慢性荨麻疹; 27、升降散加味治痤疮; 28、升降散合龙胆泻肝汤治突发性耳聋; 29、升降散加味治麦粒肿。 郑启仲先生真乃善用升降散的名医[赞] 大家请牢记神方——升降散!收藏备用吧 (全身皮肤肿胀溃烂发痒)升降散能散上焦伏火,四逆散能散下焦伏火。 (全身皮肤肿胀溃烂发痒) 2015年4月份,胡先生从四川来济南,想通过我寻找吴老师。因为去年我编辑了一些吴老师的诊病记录和中医理念,内部印刷了一些小册子。胡先生优购了一本,很是喜欢,有些章节他反复研读,居然都弄的有些脱落了。见到我时,他很是不好意思,说,你看,我翻看阅太多,都给弄的破旧了。我笑着说,只要有益,翻烂了也没有关系啊,这都有点韦编三绝的意思了。 胡先生最有感觉的是其中关于伏火的那些论述,反反复复地看,想从中找到些东西。因为他一家人都深受疾病的困扰,他已经试了很多种思路,都没有解决。尤其是他女儿,今年才八岁,可是已经深受皮肤病的折磨,已经三年了。刚开始找中医治疗,效果不著,到后来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浑身上下的皮肤肿胀、溃烂、流水、痒的无法入睡,现在已经夜不成眠,妻子也跟着煎熬,似乎苍老了很多。 胡先生很是内疚,一方面因为女儿的病没有治好,当父亲的于心难忍;另一方面则是了解的中医知识越多,内心中越怀疑女儿是给误治成越来越重。所以当他再提出找医生给女儿看看时,他妻子就坚决

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营口市中医院张玉芳王鹏115000 关键词:升降散皮肤病 升降散是清代名医杨栗山所创温病十五方中的基本方剂,具有很高应用价值。升降散主要由蝉衣、僵蚕、姜黄、生大黄四位药组成,主要以宣泄郁火,升清降浊为主。其升阳降火,升降并用,使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则三焦火热之邪得以清散。笔者在皮肤科临床工作多年,常将升降散用在治疗皮肤科疾病当中,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风热性荨麻疹 王某,女,14岁,2001年6月14日来诊。主诉每年夏季全身散在红色风团已三年,服用各种中、西药效果不佳,均于立秋前后可自行缓解。此次已发病两周,自行口服中西药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全身起红色大片风团,时起时消,伴瘙痒、口干、口渴欲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予以升降散加减,药用:蝉衣15g、僵蚕10g、姜黄5g、酒军5g、荆芥10g、防风10g、生甘草10g、生石膏30g、知母10g、连翘15g。进药4付,症状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继服前方4付,全身症状消退。两年后因其他疾病来诊,述其未再复发。 按:本方系升降散加疏风清热之品组成,具有泄热透疹之效,故适用于内有蕴热、外有风邪之荨麻疹,因此对于风热型荨麻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湿疹

赵某、男、38岁,2002年8月7日初诊。主诉:一周前不明原因面部及上肢灼热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起小丘疹,自行外用皮炎平霜未见好转,蔓延至肩背及双上肢,皮肤呈潮红灼热肿胀,上覆密集鲜红色丘疹,抓破后有少许黄色液体渗出,伴有口渴、心烦,大便两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西医诊为湿疹,中医认为湿热内蕴,热胜于湿。方用蝉衣15g、僵蚕10g、姜黄10g、生大黄10g、板蓝根30g、黄芩15g、胆草10g、栀子10g、生地20g、丹皮10g、双花20g。服用上方六剂后,红肿灼热明显减轻,皮疹色淡,瘙痒减轻,以上方去胆草、黄芩,加白术15g、枳壳10g,继服六剂后,皮疹大部消退,瘙痒明显减轻,心烦除,二便如常,上方减生大黄,加当归10g、竹叶5g,服六剂后,皮疹全部消退。 按:本方系升降散加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品组成,具有泄热利湿、宣泄郁火的作用,所以对于体内湿热内蕴之证,以升降散宣泄在内之郁火,以清热利湿之品清利在内之湿热,达到清宣并用之效。对于湿热内蕴、热重于湿的急性湿疹,效果较好。 3、寻常痤疮 李某,男,18岁,2002年3月28日初诊。主诉:颜面部呈红色丘疹及囊肿三年,三年来颜面部经常出现黑头粉刺,并伴面部多油,及红肿、脓疱、囊肿,时轻时重,缠绵难愈,伴口苦、口干、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为囊肿性痤疮,中医诊为肺风粉刺热毒壅盛型,予以升降散加减,方用蝉衣15g、僵蚕15g、姜黄10g、酒军10g、双花30g、防风15g、桑白皮15g、黄芩15g、全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是一种中医药方,药材组成复杂,主要成分是甘草、黄柏、黄芩、黄连、北京柴胡等,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咳嗽、肺炎、腹泻、痢疾等疾病的常用方剂之一。升降散由于其良好的疗效,被广泛的运用于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成为了儿科医生的常用处方之一,那么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近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等对升降散进行剂量和配方的调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更倾向于为小儿思维、情绪等的调整,特别是对婴幼儿的情绪调节有很好的疗效。例如,一些小儿常伴有易激动、易哭闹等情况,在服用升降散后,往往能够显著改善,有助于小儿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良好的生长发育。 除此之外,在治疗实际操作中,升降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粉剂、颗粒、丸剂等,由于不同的制剂在成分和用途的区别,善加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例如,升降散煤球具有清热化痰、宣肺的功效,常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咳嗽等病症,而升降散口服液主要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按照小儿不同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升降散作为一种中药,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不足。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升降散不能完全取代西医,有时

需要结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升降散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评估,以确保小儿的治疗安全和效果。 总体来看,升降散作为一种治疗小儿常见病的中药方剂,已经有了广泛的临床应用,特别对于调节小儿情绪有着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还需要更加客观地评估升降散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在实际操作中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以更好的服务于小儿患者的健康和成长。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升降散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配方组成方解 【来源】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一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适应症】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瘩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蛤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方解】升降散以宣泻郁火为原则。其中白僵蚕辛苦咸平,清热解郁,散风除湿,化痰散结,解毒定惊,既能宣郁,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蝉蜕辛咸凉,宣肺开窍以清郁热;姜黄辛苦温,行气散结,破瘀逐血,消肿止痛;大黄苦寒,攻下热结,泻火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四药相伍,其中僵蚕、蝉蜕祛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药至病所,阴阳升降得复。两两相伍,升清降浊,寒温并用,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共奏行气解郁之效,宜泻三焦火热之邪,升降常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故名“升降散”。 【方论】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黄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窃尝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完,大便已下,痰涎减少,体温降到39.2℃,咽喉水肿减轻,能饮绿豆稀汁。前方去大黄,继续治疗三天痊愈。 佐凉血化瘀瘙痒息 赵某,女,54岁。以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已年来诊。症见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舌暗红、无苔,脉细涩。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处方:僵蚕、蝉蜕各6克,大黄、牡丹皮、赤芍、姜黄各10克。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守方加生地黄25克,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按:升降散结构严谨,药味简精,只要切中病机,功效卓著,方中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辟疫解毒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

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腹泻验案

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腹泻验案 高热 屈某,女, 3岁, 1977年4月10就诊。发热5天,曾请某中医诊治,示其处方2张, 为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母述初服体温略降,继而发热加重。经医生介绍,来我处就诊。症见: 发热,体温40℃ ,无汗,烦躁,时惊惕,咽红,口渴,尿短赤,大便结,腹微胀, 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数。证属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治当辛凉清气,佐以通腑泄热。药用僵蚕、蝉蜕、薄荷、荆芥、牛蒡子各6 g , 姜黄、甘草各3 g ,大黄5 g, 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0 g ,水煎服。服上方1剂,次晨体温恢复正常。1984年10月其母因病就诊,谈及患儿幼年多病,时发高热,自从服中药1剂即热退后, 更加相信中药能退热,自此以后,凡见其发热, 均自用上方,多l~2剂热退。 按:本案前医曾用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治疗无效。辨证为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用升降散合银翘散1剂热退,证明升降散起了主要作用。郑老临床上运用升降散数十年,深深体会到对于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邪在卫气阶段),如采用外疏通、内畅达的治疗方法,使邪热内外分消,发热往往很快下降,与具有辛凉透邪、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作用的升降散甚为合拍。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病情灵活变通。表证重者,偏重辛凉,升降散合银翘散;热毒重者,偏重苦寒,黄岑、知母、板蓝根、草河车等可随症选加;腑气不通者,偏重泻下,可重用大黄。对于大黄的运用,不

一定要痞、满、燥、实四证具备,只要见到大便不通,或大便不畅,即可使用。对于体虚之人,可用虎杖代大黄,柴胡、黄岑同用,仿小柴胡汤柴岑同用和解退热之意,亦常选加。 腹泻 患者某,男,1岁6个月,2010年12月4日初诊,郑州市人。因发热、呕吐、泄泻2天,经社区给予头孢克肟颗粒等治疗1天,而呕吐、泄泻加重而来诊。诊见:发热(T:38.6℃),呕吐,时咳,泻下为蛋花汤样水便,每日10余次,气臭腐,舌红苔黄,指纹紫。查轮状病毒(+)。中医诊断:泄泻。辨证:邪毒内扰,升降失常。西医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治宜:升清降浊,和胃止泻。方投升降散加减:炒僵蚕6g,蝉蜕3g,生大黄1g,苏叶3g,黄连3g,生姜3g,甘草3g。1剂,水煎,少量频服。次日复诊,呕止,热减。上方去大黄、苏叶、生姜,加车前子3g,乌梅3g,茯苓6g,2剂,日1剂,水煎服。热退,泻止,神和而愈。 按:秋季腹泻以发热、呕吐、泻下如注,便下如蛋花汤样为主要表现,治不及时,易变生气阴两伤、阴竭阳脱之危证。郑老师认为该病虽发生在秋末冬初,但其临床表现大多为邪热内扰之象,当属中医温病范畴,邪犯胃肠,升降失常而吐泻大作。故用升降散合连苏饮加减升清降浊、清热和胃,药切病机,疗效显著。正如杨栗山所言,本方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本文节选自2014年6月第29卷第6期《中华中医药杂志》之《郑启仲运用升降散治疗儿科疾病经验》;2001年10月第22卷第10期《中医药学刊》之《郑惠伯主任医师妙用升降散验案举隅》。

升降散临证心得

升降散临证心得 李莉;朱庆文 【摘要】升降散原为温病所设的名方,久传于世,可应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因其组 成精妙,疗效显著而应用广泛,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从气机升降的理论角度探讨分析升降散,谈谈临证心得体会.升降散病机关键为三焦火热内郁、气机失畅,其辨证应用的重点在于气机升降失常,其愈病的机理在于“升降”二字,是以气机升降失调为治 疗出发点,故疏通气机、调节气机升降为治疗关键.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6(014)006 【总页数】3页(P54-56) 【关键词】升降散;气机升降;临证 【作者】李莉;朱庆文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基 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名方升降散传之于世,启迪世人,其方虽为温病而设,但可应用外感及多种内伤杂病,由于其疗效相当,组成精良,受到历代医家推崇。笔者将从气机升降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分析升降散。 升降散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名方,对于它的出处世人颇具争议,多数人认为此方是出自于杨栗山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或出自于明代医家张鹤腾编著的《伤暑全书》,

而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经考证,根据邵雷等[1]文献研究目前认为升降散是源自并首载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卷二·瘟疫》中的“内府仙方”。龚廷贤,字子材,号云林,其父为明代太医院的御医,故龚氏父子深受太医院的影响,他们的著作中除了家传方及前代医家的名方外,还收录了大量太医院的方子,而内府之意即为皇宫,故可推测升降散其实是出自明代太医院之方。随后由清代陈良佐收录于著作《二分晰义》中,改分量变服法并更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杨栗山(又名杨璇,字玉衡)发现此方,将赔赈散收录于《伤寒瘟疫条辨》并更名为升降散,该方受到杨栗山的推崇,强调了实用性及重要性,并将升降散推为治疗瘟疫的方子之首。在杨栗山的强烈推荐下,升降散倍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叶霖增订张鹤腾的《伤暑全书》时将杨栗山著作中的升降散一方收录其中,故升降散又见于《伤暑全书》。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将升降散所适证候归纳为四大方面:其一为火热闭阻、无机外达;其二为火热煎灼、筋脉挛缩;其三为火热奔迫、夺路而逃;其四为火热盛极、内扰心神。升降散本为瘟疫而设,其病机总属三焦火热内郁、气机失畅,其辨证应用的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故凡三焦,如咽喉、肌肤、头面、胸膈、脘腹等处,风痰、湿热、热毒瘀滞,与气机升降失调互为因果而产生的病证,均可用升降散治之。根据方子组成可看出该方功效为辛凉宣透、升清降浊、攻下逐瘀。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根本。升,谓上升,是升其清阳之气;降,谓下降,是降其浊阴之气;升与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故《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的生命活动是通过脏腑之气的运动而体现的,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是功能活动的根本机理,正如《素问·刺禁论》中所言:“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之气的升降平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作者:黄丹妮朱林平吴昀张嘉琨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 摘要:升降散一方载于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治疗阳热怫郁,气机失调的重要方剂。于志强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认为本方的病机关键是“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从异病同治角度出发,谨守病机,化裁新方,扩大了升降散的治疗范围,灵活运用于治疗荨麻疹,口腔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升降散;气机之郁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08-04 于志强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病[1-6],临证强调抓主症、守病机,推崇“郁滞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为先[7],并善用升降散,于教授认为凡病不论外感和内伤,只要证见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者,皆可予升降散加减。有幸跟师于教授门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于教授“郁滞论”思想与“异病同治”理论,举其灵活运用升降散治疗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的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1 于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简述升降散 1.1 郁滞伊始,开郁为务于教授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贯穿疾病始终,倡导“宣通郁滞,調气为先”,“恢复气机平衡”[7],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8]。气机指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9],说明气机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素有“百病生于气”,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病乃丛生。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体气机中,中焦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四圣心源》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如此则五脏六腑安和,反之气机逆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阴在上,则生瞋胀”。于教授强调气郁常化火,致火郁(郁热),无论内伤杂病郁热还是外感三焦郁热,常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临证善察郁热诸象,注重舌脉二便,主抓“气机郁滞”病机,使临床指针更确切,对于“郁热”诸症,火郁发之,以开郁为务,开郁理气,气畅则郁热自消。于老主张病机十九条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在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要注意分析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抓住病变脏腑之根本,疏通气血,畅达气机。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

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他认为:温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是此意。 升降散临证表现: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或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心烦不宁;或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上吐下泻,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或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其表里上下见症虽各不相同,但受邪则一,均由杂气内郁所致。其次温病初起,过用寒凉,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它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升阳提气、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等功效。我曾经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过升降散,下面是 我对升降散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升降散具有升阳提气的功效。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是身 体能量的源泉,一旦阳气不足,身体就会感到疲倦乏力。升降散中的一些 成分如防风、白术等具有升阳作用,可改善人体阳气不足的状况,增加身 体的活力和抵抗力。在实际应用中,我经常会选择升阳不足的患者使用升 降散,经过一段时间的服用,患者通常能够感到体力增加,疲倦感减轻, 整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 其次,升降散有健脾祛湿的作用。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脾胃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身体的营养吸收和废物排泄。升降散中 的一些成分如炙甘草、高良姜等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可帮助人体恢复脾 胃功能的平衡,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减轻湿气的困扰。在治疗一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滥等症状的患者时,我通常会选择升降散作为辅助 治疗药物,其效果显著。 另外,升降散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血液循环畅通 对于维持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一旦血液循环不畅,就容易导致瘀血的产生,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升降散中的一些成分如桃仁、赤芍等具有活血化 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在治疗一些瘀血型疾病 如痛经、瘀血性疮疡等时,我通常会选择升降散作为治疗药物之一,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升降散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中药制剂,具有升阳提气、健脾 祛湿、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通过实际应用,我认为升降散在以下几个方 面具有优势:一是成分组成合理,药效明显,适用范围广。二是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患者容易接受。三是价格相对较低,比较经济实惠。当然,升降散也有一些局限性,如需要注意禁忌症、剂量等问题,患者在使用时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探索升降散的 应用,提高疗效,为患者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升降散治皮肤病的经验

升降散治皮肤病的经验 简介: 皮肤病困扰着许多人,但是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本文分享一些不同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有皮肤问题的人们。 1. 规律护理 定期洗澡和保持皮肤清洁是皮肤健康的关键。选择温和、不含刺激成分的洗护产品,并用温水洗澡,避免使用热水。每天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并确保彻底去除湿气。 2. 注意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皮肤健康。尽量减少摄入油炸、辛辣食物和甜食,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健康的蛋白质和整粮食品。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皮肤保持湿润。 3. 避免过度清洁 尽管清洁很重要,但过度清洁也可能破坏皮肤的保护层。不要频繁使用烈性护肤品和肥皂,避免过度搓洗皮肤。保持适度的清洁,避免磨损和刺激皮肤。 4. 保持适度湿润 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疼痛和瘙痒。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湿产品,并在洗澡后立即使用。对于局部瘙痒,可以使用温和的抗过敏药物或草本制剂,但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5. 避免诱发因素 有些皮肤病可能与特定因素相关,如过敏原、某些食物、紫外线、寒冷或压力。了解自己的个人诱发因素,并尽量避免接触或触发它们,有助于控制皮肤病的发作。 6. 加强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强弱与皮肤病有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有助于改善皮肤病症状。 7.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您的皮肤病症状严重或持续不退,请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可以根据症状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并提供更准确的建议。 总结:

治疗皮肤病需要综合的护理和正确的方法,以上经验可以帮助改善和控制皮肤病症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请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及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 的意见。

升降散合清营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3例

升降散合清营汤治疗慢性荨麻疹33例 赵彦 【摘要】目的:观察升降散合清营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方法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氯雷他定口服,治疗组同时口服升降散合清营汤。疗程6周,第8周做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升降散合清营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hengjiang powder combined with Qingying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Methods 63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Both of groups took orally Loratadine table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Shengjiang powder and Qingying decoction .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6months for each ca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s 8 weeks.Resul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 7 cases convalesced, 14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9 cases were effective, 3 cases were invalid,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9%.In the control group, 4 cases convalesced, 10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8 cases were effective, 8 cases were invalid,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Shengjiang powder combined with Qingying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has significantly therapeutic effect .

杨栗山与升降散

杨栗山与升降散 杨栗山与升降散云海邹易 升降散,一般认为是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实际上可能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伤暑全书》。此书收集了历代医家的治暑良方,升降散是其中之一。张鹤腾指出,“凡患温疫,未曾服他药,或一二日,或七八日或至月余未愈者”,皆可用升降散治疗。《中医方剂大辞典》云:“升降散,方源《伤暑全书》卷下……炼蜜为丸,名太极丸。”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可见升降散并非杨栗山创制,但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与杨氏的发挥运用是分不开的。 杨栗山,名璿,字玉衡,今江苏溧阳人。杨氏学有渊源,上溯《内经》、《伤寒》,于诸家经验亦融会贯通。在温病病因学上,继承和发挥了吴又可《温疫论》之杂气学说,并且指出杂气的病理特性为毒火兼秽浊,使笼统的杂气概念更加明确具体。但在阐发温病病机时,杨氏并没有附会吴又可的“膜原说”,大胆指出:“又可《温疫论》以温病本与杂气,彻底澄清,看得出与伤寒判若云泥……独惜泥在膜原半表半里,而创为表证九传之说,前后不答,自相矛盾,未免白圭之玷。”杨氏深受《伤寒论·平脉篇》中“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和张璐《伤寒缵论》中“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的启发,提出“杂气由口鼻而入三焦,怫郁内炽”的病机说,认为“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走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形成脏腑经络、上下内外一切毒火之证。” 杨氏认为,温病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内之郁热为重,外感为轻,治疗上“非泻即清,非清即泻”,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因此,杨氏师法刘河间、王安道,以双解散、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摘要搜集跟师学习期间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验案,结合医学文献探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有效机制。阐述杨京慧主任医师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经验,拓宽升降散临床应用范围。结果显示升降散对证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有效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湿疹;特应性皮炎;中药治疗 湿疹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中医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浸淫疮”、“四弯风”、“胎敛疮”等属于该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瘀阻,郁而化热生风,日久伤阴耗血,顽固难愈。杨师认为苦寒药物或可解一时之热,但易伤脾胃阳气,祛风之剂应用中把握不准又易耗伤阴血,导致瘙痒无度。其临症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慢性湿疹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以飨读者。 1 临床资料 1. 1 病例1 患者,男,41岁。全身红斑、渗液、瘙痒3周。自述3周前因食鱼虾腥发之物,全身出现红斑瘙痒,继而渗出,在外院诊断为急性湿疹,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维生素C,外用尤卓尔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疹不见改善故来诊。刻诊:颜面潮红,躯干四肢红斑渗出,瘙痒不休,遇热尤甚,大便干,小便黄,食欲欠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浸淫疮。证属湿热内郁,毒蕴肌肤。治宜清热散郁,祛湿解毒。处方:僵蚕12 g,蝉蜕9 g,姜黄9 g,生大黄9 g,赤芍9 g,生地12 g,云苓皮10 g,银花9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服药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临床治愈。 1. 2 病例2 患者,男,45岁。全身泛发红斑、丘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7 d。自述3年来辗转求治,均诊断为湿疹,遍服扑尔敏、氯雷他定、息斯敏、西替利嗪等药物,外用药物不计其数,疗效不显。刻诊:全身瘙痒,腰以下为重,下肢皮肤呈轻度苔藓样变,搔痕累累,瘙痒夜间尤甚,伴有身重乏力,大便溏,日二行,舌淡,苔白腻微黄,脉沉缓。中医诊断:浸淫疮。证属脾虚湿蕴,升降失调。治宜宣降气机,健脾除湿。处方:僵蚕6 g,蝉蜕9 g,姜黄9 g,苍术9 g,炒白术12 g,茯苓9 g,薏苡仁12 g,泽泻9 g,陈皮6 g,炒黄柏9 g,牛膝9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服药7剂,瘙痒症状减轻,守方加减服药30剂,临床治愈。 1. 3 特应性皮炎验案病例3 患者,女,11岁。父母代述出生后1个月患有婴儿湿疹,应用抗过敏药物减轻,但反复发作,始终未有痊愈。现皮损加重,瘙痒剧烈来诊。刻诊:皮损主要发生于肘窝和腘窝,累及面颈及躯干部。分布对称。皮肤干燥、变厚,伴有苔藓样变。实验室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升高。白色划痕症阳性,过敏原检测示尘螨过敏。伴有大便干,2日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汪天宇;夏永良 【摘要】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5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升降散;夏永良;异病同治 【作者】汪天宇;夏永良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Abstract:XIA Yong-liang’s thin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the first thing to cure disease. Mos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ases such as nettle rash, cloudy urineare,children's common cold, insomnia, tinnitus, women dysmenorrheadu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qi and disturbance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In compliance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the method is to adjust activities of qi.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qi.Qi running unobstructed, internal organs reconcile, the abundant qi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way to win evil, the disease can be c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linical condition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blood, expelling wind, cooling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eak body at the meanwhile remove evil.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XIA Yong-liang;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引》[1]。书中解释到:升降散以僵 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毒,宣毒透达;姜黄为佐,气辛味苦,善能行气活血解郁,畅达气机,透发郁热;大黄为使,苦寒降泄,通腑逐瘀,清热泻火,擅降浊阴,推陈致新。目前此方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咽炎等肺系疾病[2]。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夏永良临证多重视气机升降之调畅,对玉衡之书深研精思,另辟蹊径,圆机活法而暗合《内经》之妙旨。认为此方不仅可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之急性热病,更是具备调畅气机、凉血散瘀、祛风退热等功效之良方。临床可根据需要,辨证加减化裁,即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现将其临证运用升降散之验案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女,24岁。2014年7月21日初诊。诉皮肤瘙痒,风团反复出现。见疹块潮红,扪之有热感,瘙痒难忍,遇热则剧,烦躁。平素易疲劳,嗜睡,腹胀,便溏。观其体型肥胖,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滑数。诊断:瘾疹。辨证:脾虚湿热,血

升降散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体会

升降散治疗五官科疾病的体会 第 1177 期 作者 / 张燕平 编辑 / 许红⊙ 校对 / 钱秀华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是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其余十四方皆为升降散之加减。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具备。四药相伍,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既宣肺气,又散郁火。本人体会对肺经郁热,或肺胃热盛,或风痰内阻,气机郁滞的五官科疾病,运用该方,灵活化裁,每获良效。 1、面瘫、耳带状疱疹 周某某,女,50岁。主诉:左耳痛3天,伴口角歪斜半天。3天前患者因劳累受凉后出现左耳疼痛难忍,西药治疗后,疼痛稍有缓解,但今晨起嘴角向右侧歪斜,伴左眼流泪、酸胀而就诊。查体:体胖,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居中,左侧鼻唇沟及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暴露下方球结膜,泪液外溢,鼓腮漏气,不能皱额,左耳甲腔至耳道口间见小簇状疱疹,鼓膜无明显异常。有高血压病史2年。 诊断为面瘫、耳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静滴、维生素B12、B1肌注,局部理疗等治疗1周后,疼痛有减轻,疱疹缩小,但面瘫好转不显,舌质黯红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予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蜕、胆南星各10g,姜黄6g,丹参、鸡血藤各30g,板蓝根20g。7剂。每日1剂,水煎口服。守方随症加减治疗2周后面瘫明显好转。再守方加减配以针灸治疗1月后诸症悉除。 按:患者肥胖之躯,素有痰湿,久则痰热内蕴,外感风邪引动内蕴痰热,风痰热三邪上扰,为痰热内郁,脉络淤滞之征。病性属实,病位在面。治宜祛风化痰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用升降散正中其病机。

2、病毒性角膜炎 陈某某,男,61岁。主诉:左眼涩痛10天。患者10天前因感冒后感左眼涩痛,畏光,流泪,西药治疗不效而来就诊。专科检查:左眼睫状充血,角膜荧光素染色有片状、点状着色,余一。舌尖红,苔薄白,脉弱微数。治拟疏风散邪,退翳明目,予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蜕、连翘、赤芍各12g,姜黄6g,银花15g,黄芪20g。5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药渣加生大黄30g,煎水外敷。 药后症状好转,守方再进5剂,症状消失,但觉左眼视力较病前略有下降,眼干不适。舌淡红,苔白,脉细数。专科检查:视力OS0.6,左眼无明显睫状充血,角膜中央偏颞侧在自然光线下可见约0.2mm×0.4mm大小斑翳,角膜荧光素染色体一。至此表邪已解,阴津不足,后遗角膜斑翳。治拟养阴清热,退翳明目,仍以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蜕、沙苑蒺藜各12g,姜黄6g,谷精草10g,女贞、生地各15g,草决明3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加生大黄30g煎水外敷,药后眼干不适症消失。 按:患者因卫表不固,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风性轻扬,热性上炎,风热上犯于目而致黑睛生翳为病。升降散中僵蚕、蝉蜕是治疗黑睛生翳的常用药;生大黄煎水外敷可清热退赤,加强退翳明目之功。 3、急性咽炎 王某,男,33岁。主诉:咽痛、发热1天。患者1天前熬夜后感咽痛难忍,吞咽尤甚,自服西药后,疼痛无减轻,继之发热而来诊。查体:T38.9℃,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患者3日未解大便。专科检查:咽部粘膜急性充血,悬雍垂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色红。治拟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予升降散加减:僵蚕、蝉蜕各9g,姜黄6g,生大黄3g,生石膏(先煎)15g,射干、银花各10g,泽泻12g。1剂。水煎温服,先口含汤药,片刻后再咽下。另予柴胡注射液4ml双曲池注射,1小时后体温开始下降,2小时后便通,体温正常,咽痛减轻。上方去生大黄、生石膏,加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善后。 按:过度劳累,耗伤正气,风热邪毒乘虚侵犯,致肺经热盛,伤及咽部而为病。治取升降散宣肺气、祛风邪、散郁火、通腑气,加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