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

升降散

白僵蚕(酒炒6蝉蜕3广姜黄9川大黄(生)12

为细末研匀,病情分四次服,重分三次服,最重分二次服.

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北京赵绍琴老先生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兹简述于下:

热郁少阳

寒热不已

袁XX :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

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痰热壅滞

咽喉肿痛

钱XX:男,43岁,农民。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漏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治宜疏调气机、芳化痰湿。蝉衣、姜黄、陈皮、木蝴蝶6克,白僵蚕、杏仁、苦桔梗、苏梗、茯苓、苍术、厚朴、牛蒡子各10克,甘草各5克。服7剂,咽喉稍感爽利,但局部红肿、漏泡未平,苔腻,脉细、重按弦数。湿滞见松,郁热已现,当清疏并进。山豆根、白僵蚕、黄芩、茯苓、竹茹、黛蛤散(包)、桔梗、牛蒡子各10克,蝉衣、姜黄、木蝴蝶、苏梗各6克,甘草5克。再14剂,咽喉红肿见退,梗阻不适轻减;原方去姜黄,加玄参,咽喉不适缓解;前方再去山豆根、蝉衣,加生谷麦芽、炙枇杷叶各12克以巩固。

慢性咽炎因雨湿外袭而甚,咽喉梗塞不适,杨氏升降散也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该患痰湿气阻,郁热内伏,先拟升降散去大黄疏调气机、升阳散火、祛风胜湿,合四七汤理气化痰、平胃散芳香化湿,加杏仁、木蝴蝶肃肺平肝,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气机一转,脾运有权,湿痰渐化,而郁热未清,症势未减。复诊再以山豆根、黄芩、黛蛤散、木蝴蝶清肝肺伏火,茯苓、竹茹渗湿涤痰,升降散升清降浊、疏利气机,获效甚速。后二诊酌加润肺助脾之品,意在固护湿火戕伤之气阴。

湿热内壅

口渴不已

邱XX:女,75岁,退休职工,2000年3月诊。素体基本健康,近时来杭帮助照看爱孙,感觉疲乏,时有头痛,胃纳少味,夜来口干,数次起来喝水,影响睡眠。苔薄黄腻,脉来弦细,沉取搏指有力。方拟苍术白虎汤合升降散加葛根、白芷、焦三仙、茅芦根各10克。服7

剂,口渴减,胃纳增,头痛偶作,原方再7剂,前症更有好转,但脘腹作胀。三诊见黄苔不见,白腻依然,脉虽弦但来势已缓,原方去生石膏、茅根,减大黄,加厚朴、陈皮各10克,平地木15克,原法增损又服14剂,诸症渐去。

该患年事已高,气阴两乏,易地劳累,三焦气滞,湿热内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津不上承,风阳上窜,以致头痛、夜来口干。治以苍术白虎汤清阳明湿热,合升降散调三焦气机。卑气机畅行,热减风阳平熄,湿祛津得上承,药中肯肇。复诊原方守进,石膏、大黄等寒凉之品滞碍中阳,故见脘胀。略作加减扶持胃气,脘胀即除,诸症亦复不见。

热郁湿滞

阳痿盗汗

徐XX,男,43岁,职工,2000年1月诊。素嗜酒醴,形体肥丰,寐劣盗汗,湿透内衣,神疲乏力,苔白根腻,脉来弦细,按之有力。拟玉屏风散合苍术白虎汤加藿佩、碧桃干、糯稻根、升麻,服7剂盗汗少,仍寐劣神疲;坦言半年来阳物难举,性事不能,屡服肾宝、御苁蓉乏效。问诊得悉曾因换岗心情不快,而寐劣性事淡漠,渐致阳事不用。苔薄根腻,脉仍弦细,前方去石膏、知母、碧桃干、升麻,合升降散加柴胡、川楝子各10克。服7剂,夜寐稍宁,阳物不应,改拟升降散、三妙丸合右归丸加减:苍术、黄柏、片姜黄、僵蚕、鹿角霜、茯苓、萸肉各10克,蝉衣5克,杜仲、巴戟肉、怀牛膝、石莲肉、车前子各12克。服7剂寐已宁,阳事亦有起色;原法加减又服14剂,精神大振,房事基本满意。嘱续五子衍宗丸巩固。

该患盗汗阳痿由气虚肝郁、肾亏湿热下滞所致。首诊仅诉盗汗神疲,据舌脉授以益气固表、燥湿除热;取效寄望医者,坦诚隐疾;又询得肝郁气滞缘由,虽有肾虚之本,但三焦气机不调,仅以补肾无济于事。《内经》说:“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过,宗筋驰纵,发为筋痿”。方拟升降散调畅三焦之气,三妙丸清利下焦湿热,合右归丸补肾填精壮阳,方见效应。阳痿由房事伤肾为多见,但湿热下滞为数不少,更有肝郁气滞或肝胆湿热者,临症当细辨之。

情感神伤

狂乱躁烦

刘X:女,43岁,病退职员,2001年7月诊。大学毕业自由恋爱遭父母反对,另给择婿成婚,育有一子。妹妹充当第三者导致其精神失常,屡治屡发,虽离婚碾转终与心上人(初恋情人)结合,病情仍难以控制。两年前病退来杭,丈夫悉心安慰照应,病情仍有反复。曾住身心病房调治两月,出院带维思通、氯氮平、氯硝安定、博乐欣等7种安神抗焦虑药品。来诊时神情木纳,头痛寐劣,诉症情绪亢奋,舌红苔黄根腻,脉象弦细而沉数。肝郁火炎,激若神经,治宜清肝泻火,镇静安神。方拟龙胆泻肝汤合当归龙荟丸意:龙胆草、川连、柴胡各6克,黄芩、炒栀子、芦荟、当归、车前子、生地、辰麦冬、酸枣仁各10克,龙齿、牡蛎各12克,通草3克。服7剂,头痛减,情绪稍宁;大便仍结,二三日一解。原方去川连、当归、车前,加蝉衣3克,白僵蚕、大黄各6克,片姜黄10克。服7剂,西药用氯硝安定每日2粒,也勉强能够入睡。原方再14剂,大便畅行,有时西药仅每晚1粒,睡眠尚安,面部晦色明显退去。苔转薄腻,脉来弦细,原方再去芦荟、大黄、牡蛎,加天竺黄、竹茹各10克,太子参12克。又服14剂,情绪基本稳定,睡眠亦可,但每晚1粒氯硝安定未能免去。后外出省亲,中药暂停。

患者初恋受阻,婚姻又遭第三者插足,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原本性格倔强,郁怒化火,无法消遣,冲击神经,精神错乱。西药虽能控制一时,长久服用难免毒副作用。首诊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疏肝胆郁火,安定情绪。二诊据其苔腻便结,脉来弦细而数,断为郁热内甚,三焦气机失调,合升降散疏调气机,清肝泻火,获效显著。

神经质症

人格使然

史XX:女,69岁,退休职员,1999年5月诊。生性拘谨,从事商业会计数十年,职业习惯促使其办事一丝

升降散妙用(一)

不苟。退休后血压偏高,习练太极拳十余年未缀,身体反觉康健。

后因盲目运气,内气逆乱,突然头昏目眩,不能自持,以练功偏差由女儿扶持来诊。服养阴平肝、镇逆潜阳方21剂痊愈。2000年1月又晨练后时有烘热、肢厥、躁烦来诊。诉症烦多,以为练功偏差又现,焦躁紧张,但纳佳便调寐可,拟丹栀逍遥散加减不应。舌红苔薄,脉弦细按之有力。拘谨内向性情导致多疑善感,内郁不伸,气机不调。着重心理疏导排解偏差不治的忧虑,方拟四逆散、升降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柴胡、僵蚕、姜黄各6克,白芍、鸡血藤、川楝子、牛膝、木瓜、红枣各10克,淮小麦30克,蝉衣、大黄各3克,生甘草5克。服用10余剂,诸症渐消,但不多时烘热、多虑又起,前方去川楝、牛膝,加丹皮、地骨皮、合欢皮各12克,断续服药半年余,焦虑情绪大减;偶尔仍有气逆、太息,脉虽弦细但来势已缓。郁热久羁,肺失治节,百脉失养,仿百合病治法,原方去丹皮、地骨皮,加百合、生地、夏枯草各15克,隔天一剂又服药30余剂,延绵年余渐愈。

该患生性拘谨内向,办事谨小谨微,甚至追求完美,不如意的些许小事都能让她耿耿于怀,思虑不已。郁滞不伸,气机不调,导致一系列无名的神经症状;太极拳出偏仅诱因而已。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升降散调理气机,合甘麦大枣汤和中缓急、调节神经;配合心理疏导解除精神顾虑,诸症渐次缓解。该案用升降散取其“一升一降,内外通和”,促使郁热杂气渐消。本例屡治屡复,延绵年余而痊,总因“未事而先意将迎,虽去而尚多留意”的人格气质使然。

湿热弥漫三焦

腹痛颜面疮疖

王XX:女,38岁,工人。十余年前产褥感染,身热,恶露不净,治未彻底,此后常有腹痛,妇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下腹隐痛,混身经脉拘紧不舒,颜面疮疖陈作,脚根刺痛,舌红苔薄黄腻,脉来细弦带数。此湿热弥漫三焦,气机不利。治宜疏调气机,清热利湿,通利三焦。方拟柴胡、黄柏、赤芍、白僵蚕、地榆各10克,蝉衣、片姜黄、制大黄各6克,野菊花、红藤各15克,土茯苓、米仁、忍冬藤各30克。服14剂,下腹挚痛减缓,大便较畅,经脉拘紧未除,且下身搔痒。原方去柴胡、僵蚕、地榆、红藤,加川楝子、台乌药、木瓜各10克,

苦参15克。再14剂,颜面疮疖平伏,气色红润,搔痒亦除。唯脚根刺痛依然,原方去蝉衣、野菊花、米仁、大黄,加制女贞、枸杞子、鸡血藤、五茄皮各12克。先后服药40余剂,缠绵十余年之疾渐得消除。

产褥感染失治,罹有慢性盆腔炎症,三焦湿热弥漫,气机受阻。杨氏谓“升降散升清降浊,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流毒顿消。”故拟升降散疏理气机、清热泄浊,加柴胡、赤芍、野菊花清疏肝热,地榆、红藤、忍冬藤败毒泄热,米仁、土茯苓淡渗利湿。三焦气畅,湿热下泄,便畅痛缓。复诊加川楝子、台乌药、木瓜理气祛湿和营,缓经脉拘急;苦参燥湿杀虫,止下身搔痒。又湿热久羁,肝肾精血受损,筋脉失养,脚跟刺痛,故后诊加滋补肝肾、养血舒筋通络之品,理虚扶羸。终以气机畅活,湿热无滞,营阴渐复而诸症悉除。

湿热浸淫

斑疹疮痒

沈XX:男,65岁,渔民。素体湿热痰浊内盛,有多发性眩晕之症。因服西药治眩致过敏反应,先有混身药疹,用西药抗过敏缓解;继而四肢手足斑疹红肿,搔痒流水,灼痛异常,纳食少味,两便赤涩,舌红苔厚腻粘,脉来弦滑。湿郁火淫,宜胜湿泄火、凉血祛风。方拟赤芍、紫草各15克,白僵蚕、地肤子、白藓皮各12克,苍术、姜黄、干蟾皮各10克,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蝉衣、大黄、草蔻仁各6克,甘草5克。服14剂,灼痛减而痒甚,手足皮肤燥裂,已无黄水流出,纳食渐增。再拟凉血祛风,原方去苍术、草蔻仁、大黄,加丹皮、紫地丁、乌梢蛇各12克,续服21剂,手足皮疹平伏,结痂脱皮,搔痒减缓但未除。原方去姜黄、土茯苓,加白蒺藜、白扁豆,先后服药50余剂,疮疹消退,搔痒亦除。

鱼腥为肴,酒蘖如饴,终年渔湿为伍。湿热素盛,痰浊上泛,故多眩晕纳迟;湿热浸淫,发为斑疹搔痒;气机阻滞,则两便赤涩不畅。《寒温条辨》升降散主治有“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治用升降散疏调气机、除湿泄热、凉血祛风,加苍术、白藓皮、地肤子、土茯苓燥湿化疹,紫草、赤芍、野菊花凉血解毒,干蟾皮以毒攻毒、

治湿淫疮毒。热泄湿祛,气机疏畅,灼痛减、渗水少,搔痒皮裂,血热风甚。后诊去温燥之苍术、草蔻仁,加紫地丁、丹皮、乌梢蛇、白蒺藜凉血祛风,白扁豆健脾利湿,搔痒渐平。湿热久羁,来之亦渐,去之犹抽丝剥茧,服药需有耐心。

心悟体会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笔者对升降散的应用也有些许体会:

1升降散是杨氏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淤滞,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火郁发之”,近代医家取其“升之、散之、扬之”之意,加减治疗火郁之证。笔者临床以此加减治疗肝胆郁热,或湿热郁滞,或痰湿内蕴,或三焦伏火等杂病诸证,无论身热之有无、湿热之熟重,但属气机不畅、邪郁不撤者,用之宣畅气机、撤外清里,均有良效。

2 杨栗山制升降散治温热病,疏清结合,以清为主。故制方蝉衣、僵蚕、姜黄、大黄的用量分别为一、二、三、四钱,并用黄洒、蜂蜜各一两调服。郁热杂症虽亦是疏清兼顾,但多的时候又是以疏为要,故大黄用量不必过重,3、5克即可;特别对虚实兼杂之症,该方总的剂量还宜适当减轻,方为合宜。

3 郁热杂症应用升降散着重在疏调三焦气机。热郁、湿郁明显,舌红苔黄腻浊,脉来弦滑而数、或弦涩,据症重用升降散加味无妨。若湿热、气郁症状并不突出,舌虽不红、苔不腻黄,只要苔见薄黄、或黄白相兼,舌干不滑,脉象沉取有力,证兼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散也可加减参用。北京三代御医之后、已故教授赵绍琴广泛、灵活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对笔者启发甚大。

4笔者临床应用该方也有失误的时候,出现不适反应,主要为胃脘不适,甚则泛泛欲呕。究之原因在于患者胃气亏乏,或虚实兼杂之证用量偏重。酌情减轻剂量,或在饭后服药可减轻不适反应。对湿热久郁者,一旦郁滞疏解,则配以柔肝敛阴,或扶脾助运,或气阴两顾,标本兼治,善后巩固,也很必要。临床若认证不真,不能把握,当避免滥用。

升降散治验三则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方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组成。功能辛凉宜泄、升清降浊、清热解毒、逐秽祛邪、表里双解、凉血荡涤。笔者取其宜泄、降浊、解毒、凉血,斡旋升降气机之功,用治过敏性紫癜、肺心病、心衰、面瘫等,收到卓效。

过敏性紫癜

赵某某,男,26岁,工人,2003年4月6日诊。全身发斑,其色鲜红、瘙痒难忍,尤以胸腹,背部明显,伴有肌肤灼热,面色潮红,咽干口渴。发病2月余,市中心医院诊断为:“过敏性紫搬”,治疗多日无效。观其中医治疗,有以湿热发斑论治者,有辨血热生风挟湿者,有认为肺经风热壅盛者,病情均未见好转。就诊于余,察其舌质红,舌苔厚黄,少津,诊其脉弦数。此系阳明伏热,内迫营血,郁蒸肌表,非升降散、清泄郁火、凉血荡涤不可。急投升降散加水牛角、紫草、生地。处方:蝉衣15g,僵蚕10g,姜黄5g,大黄5g,水牛角30g,生地15g,紫草l0g,服上方10剂,大便稀薄,红斑消散,瘙痒已退。诸症大减。惟见口干较盛、皮肤胱屑。此为病后津液枯槁,皮肤失其滋润所致。改用升降散原方为未,蜂蜜水送服。服用2周,病退痊愈。

按: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章虚谷云:“斑为阳明热毒……”本按由于阳明邪热较盛,内迫营血,血不循经,郁于肌表,欲出不出,发为斑块。叶天士云:“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所以采用升降散、辛凉宣泄、解毒化斑,伍用生地、紫草、水牛角荡涤血热,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得以治愈。

肺心病

郝某某,男,69岁,退体。2004年4月19日就诊。自述咳喘反复发作近20年。近3年来,逐渐加重,伴心悸、气短,运动时加剧。10天前不慎受凉致发热喘促,便干、少尿、腹胀,前来就诊。查T37℃,P100次/分,R25次/分,BP20/12kpa,口唇、颜面轻度紫绀,消瘦,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间及干湿、罗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间及收缩期杂音,下肢轻度浮肿。诊断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衰。”经抗菌消炎,解痉平喘治

疗5天,未见好转,邀余诊治。刻诊:咳喘频作、便秘、发热、腹胀、水肿不消、舌紫暗、苔黄腻、脉浮数。辨证为:痰瘀热毒阻滞,凌心射肺。予升降散加味:蝉衣10g,僵蚕10g,姜黄10g,大黄5g,西洋参10g,桑皮30g,葶苈子20g,丹参30g,车前子30g。前后增损服药20余剂,诸症消失。

按:经云:“人体贵在气血流通,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体津血水液的运行输布,有赖肺脾肾气机的调畅。长期咳喘,导致肺脾肾三脏俱虚,气机升降出入紊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变生痰浊、热毒,壅塞脏腑,复因外受风热之邪,宿疾再发。致升降失调,水血郁滞,凌心射肺而致咳喘、心悸、水肿。据瘀水互结理论,治水治血,当先治气,以促进气机的升降功能。故运用升降散,升清阳,降浊阴,散风热,斡旋气机,配合西洋参、丹参、桑皮、葶苈子、丹参、车前子,益气宜肺,化瘀利水,皮治脉,改善微循环。气血流通,呼吸通畅,咳喘自平,水肿亦消。

面神经麻痹

黄某某,男,46岁,工人。2005年6月5日诊。半月前,右侧头部突然晕痛,左面部舌尖麻木,眼睑拘急,牵引,闭合失灵,口角右斜,致流涎,语言蹇涩,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弦细。此系阳明脉络空虚,风热之邪乘虚侵袭而成。治以宜泄风热,化痰通络,拟升降散加减。处方:蝉衣10g,僵蚕10g,姜黄5g,大黄5g,防风6g,钩藤10g,白蒺藜10g,服用8剂,眼睑挛急,牵引减轻,稍能闭合,口角流涎减少,惟出汗不止,便干未行。此为余邪未尽。治宜益气养血,以充脉络,疏风散热,益气固表,以祛余邪。拟升降散合玉屏风散治疗10天,病告痊愈。

按:本例单见口眼歪斜,言蹇流涎,面舌麻木等症,乃由阳明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引动痰浊,阻滞脉络,发生牵引挛急所致。证属风热之邪“中络”之证。《金匮要略》云“中络则口眼歪斜”即此病。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上面颊至目下,风热内袭,痰浊内蕴为本病之机理。故用升降散宣泄阳明风热,配伍钩藤、白蒺藜、防风,以祛经络之风痰。后续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标本兼固,

攻邪而不伤正,获痊愈。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 升降散 白僵蚕(酒炒6蝉蜕3广姜黄9川大黄(生)12 为细末研匀,病情分四次服,重分三次服,最重分二次服. 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北京赵绍琴老先生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兹简述于下: 热郁少阳 寒热不已 袁XX :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

升降散的妙用

升降散的妙用 升降散的妙用(转载)发表者:张徽声1334人已访问 清代医家杨栗山推崇古方,运用古方升降散“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而活人无数,以该方为总方而著《伤寒瘟疫条辨》,从而使古方升降散广为后世医家所知,近代名医蒲辅周、赵绍琴等均对该方倚重有加,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等对该方也多有心得。1.述源许多医家在运用古方升降散时,多以该方源于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些医籍教材亦从此说。古方升降散虽籍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而名重后世,但非杨氏所创,杨氏在《伤寒瘟疫条辨》中明确记述:“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余更其名曰升降散”。 杨栗山(1705—1795),名璿,字玉衡,号栗山,清代乾隆年间名医,中州夏邑人,著有《伤寒瘟疫条辨》(又称《寒温条辨》)。书中刊有古方升降散:“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

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杨氏在《伤寒瘟疫条辨》中提到古方升降散在《二分晰义》中”改分两、变服法,名为赔赈散”。《二分晰义》,为清代雍正时人陈良佐所著,《二分晰义》内载”专治每年春分后秋前,但觉有病便是三十六般热疫时证中之证,但未曾服药过者,如法服下,下咽即苏,半日全愈。白僵蚕二十两,用黄酒炒,捣成细末.争蝉蜕十两,晒干,捣成细,嫩姜黄三十两,捣成细末锦纹大黄若小大黄,令人腹痛,切勿误用,四十两,捣成细末以上四味共和匀一处,每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冷黄酒五钱,蜂蜜五钱,调服此药。下腹即苏,半日全愈。宜于空腹时服之。服药后须忌半日不可吃茶水烟酒,饮食俟过半日,只宜常吃稀粥,以四五分饱即止。能如是则病永不发矣,否则饱食一餐,即时复发。至于荤腥,更不可吃,总宜滋味清淡。若贫苦人患热疫,虽经数日及半月,或一月未愈者,但服此药即愈,以其未曾误服他药故也。富贵人服之间有不效者,因其误服他药故也。凡热疫证,自春分以后秋分以前,得服此药,实卫生之仙剂,真捷效之神丹,切勿以有霸药而怀疑。此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酒为引,生蜜为导,六法俱备,无偏胜之弊,得中和之妙,故其效甚速而其功甚神也。若一交秋分后,未交春分前,即有疫证,此药便不可服。须知立方之旨专为热疫,因时制宜也。至如寒疫证,自有诸名家论说时疫瘟疫治法,详伤寒部中,无庸佐

方剂歌诀

妙用竹沥豁痰丸,桔草射干茯苓前,归杏枳壳定咳喘,知天蒌冬配石斛。冲和发背痈疽毒,冷热相凝此药敷,行气疏风能活血,紫荆独芷芍菖蒲。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二冬星贝茯神苓,菖志勾藤翘桔陈,制定饮名生铁落,丹玄参共酒煎吞。金沸草能去表寒,涕清喷嚏咳痰涎,复花芥芍前胡草,法夏麻荆咳可全。厚朴麻黄小青龙,去桂芍加麦杏膏,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苁蓉菟丝覆盆归,川芎牡蛎与乌贼,五味防风芩艾床,肾气虚漏此方随。 升麻鳖甲治疫毒, 蜀椒甘草雄黄涂, 阳毒面赤斑如锦, 咽喉脓肿望可除。 乌鲤鱼汤水气医, 四肢浮肿橘桑随, 白术葱茎赤小豆, 先服鱼汤药后施。 妇人良方小温经, 人参芎归桂通阳, 芍药甘草缓急痛, 莪丹牛膝引血良。 甘草附子汤 术附甘兮二两平, 桂枝四两亦须明, 方中主药推甘草, 风湿同驱要缓行。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绕。 肝脉浮弦参甲榔, 吴萸桔夏白沫痰, 姜枳前胡宣肺气, 神经痉挛用延年。 芍药勾藤木耳汤, 苣蝎麻草李蚕僵。 痢久不愈阴血伤, 驻车丸是最佳方, 连胶姜炭当归入, 虚坐努责腹痛康。 油脂粪便气阴虚, 沙麦连梅芍草参。 五法合一甲亢汤, 芍梅木瓜柴莲肉, 沙麦石斛同白术, 和阳熄风用桑栀。 补肝病久虚弱症, 归芎熟地木瓜宜, 萸肉山药五味子, 独活白术共枣仁。 荆防肾炎赤芍药, 半莲舌草槐地榆, 湿热之毒壅三焦, 苔腻脉滑肿胀消。 滋水清肝六味增, 柴芍栀归酸枣撑, 滋阴降火清肝热, 阴虚齿衄此方珍。 清暑益气参草芪, 当归麦味青陈皮, 曲柏葛根苍白术, 升麻泽泻姜枣随。 苍耳散治鼻渊病, 苍耳辛夷芷薄葱。 取渊汤中玄母归, 柴胡山栀辛夷并。 化肝煎将肝气化, 青陈白芍效不差, 泽泻利浊土贝母, 丹皮栀子结热下。 枇杷清肺枇杷叶, 参草黄连桑白皮, 黄柏同煎食远服, 肺风讽刺尽皆宜。 消痤汤用升麻君, 牛角生地共为臣, 白皮白芷白附子, 黄柏草蟾芩枇杷。 行滞畅便姜连梅, 青皮木香榔壳宜, 楂曲莱菔生白术, 温清泻燥法兼施。 竹皮大丸 呕而烦乱乳中虚, 二分石膏与竹茹, 薇桂一分草七分, 枣丸饮服妙徐徐。 金水六君熟地煎, 当归二陈与相参,

中医经验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心火 首先谈谈“心火”。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症状,如果我们看看患者舌象,多可见舌尖鲜红。 治疗上可以用莲芯泡茶喝。莲芯味苦,性寒,归心、肾经。 《温病条辨》中论述: “莲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又回环上升,能使肾水上潮于心。”

有的患者觉得莲心味道太苦,可以采用灯心草、竹叶煎水喝,这两味药一点也不苦。伴有心阴不足,口干,失眠的患者,可以用生地煎水喝,不仅可以清心火,还能凉血,养血。另外心火重的患者,中成药可以选用导赤散。 ★肝火 “肝火”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我们常常会对一些脾气不好的人说:“哎呀,你脾气这么差,是不是肝火又上来了?” 是的,肝火亢盛的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口苦目赤等症状。治疗上可以选择菊花、夏枯草等泡水服用。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夏枯草苦、辛,寒,可清火明目,清肝火,还可以散结消肿。 肝火重的患者,中成药可以选用夏桑菊颗粒,由夏枯草、桑叶、菊花制成,肝火亢盛的病人,适当饮用,会感觉非常舒服。 ★胃火 “胃火”:胃火旺盛的患者说话口中气味较重,同时会有牙龈肿胀溃烂、消谷善饥,渴喜冷饮,大便秘结等症状。治疗上可以使用芦根泡茶饮。芦根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作用。 “胃火”重的患者也可以采用食疗的办法,方法很简单,就是皮蛋拌豆腐。每天一个皮蛋,二两豆腐,凉拌后加少许盐、麻油、小香葱,作菜吃,效果挺好;对于胃火很重的病人,可以冲服生石膏粉,每次5克,每日两次,效果也不错。但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则寒凉过度,反而伤及脾胃。

升降散的妙用——春季过敏眼皮痒,中医对症疏风明目效立显

升降散的妙用——春季过敏眼皮痒,中医对症疏风明目效立显 温哥华的樱花开了,晓风拂面,万物生发,春天来啦! 可是也有一些人对春天“爱恨交加”,因为春天是过敏的季节,花粉、春风,很容易引起过敏,常见的症状有:流涕、打喷嚏、眼红、见风流泪、眼痒、眼肿等等…… 果然,这日我的好朋友来找我,脱下眼镜,只见她的双眼皮红肿,眼泪汪汪。 自诉这样已经两星期,看了家庭医生,医生只给了她一支激素药膏,没有其他任何治疗措施。眼皮非常痒,见风流泪,现在已经寝食难安,这才想起找我。 我网上找了一张图片,大概就是这样。 不得不吐槽,对于春天的过敏,西医除了抗过敏药类似扑尔敏之类的神经抑制类药物,和外用激素药膏,就没有太多其他招数了。这点,中医无论外治法还是内治法,花样可多了,而且不是治表不治根的哦! 看她舌象:红而发紫,苔薄,脉两寸脉浮,左手略弦,明显风热在上。大便正常略干,平时睡眠一直不好。 巧的是去年我女儿也患过此病,药箱里正好有两包升降散,又随手拿了一袋夏桑菊颗粒给她,想想她有点血虚,血虚也会生风,所以又让她煮药时放几片当归。为了更快地缓解她的眼痒,耳穴放血也是一个很立竿见影的方法,我选了耳尖、肝阳、过敏区放血。 见图 又找了一盒自己做的紫云膏,眼痒时可以涂一下,不含激素,是我用全天然的草药浸麻油熬制而成,专治皮肤过敏,婴儿可用。她涂了立刻表示眼皮不痒了,高高兴兴回去煎药了。 次日反馈,已经好多了,两天药吃完已经大好。看看,学点中医,出门在外还是很有用的。 医生有话说 我为什么用升降散?

升降散是出自清朝杨璇的《伤寒瘟疫条辩》,由蝉蜕、僵蚕、大黄、姜黄四味药组成。取蝉蜕、僵蚕的升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流毒顿消。 书里说: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 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湿除风, 清热解郁,其气属火,兼土和木,老得金水之 化而不腐,温病火炎土燥,焚木烁金,得秋分 之金气而自衰,故能辟一起怫郁之邪气。 而“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 出粪土之中,处极高之上,自甘风露,吸风得 清阳之真气。所以能祛风胜湿,涤热而解毒也。 蜕者,退也,盖欲使人退去其病。” 古人选药,很喜欢取类比象,观察一个事物的生长特点,来治疗相应的疾病,看着有些玄,但是却特别有效。 这春天属木,易感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现在初春时节,正是风木主气,所以也是荨麻疹、鼻炎、眼病高发的时期,如果很轻微的风热可以就吃夏桑菊颗粒,由夏枯草、桑叶、菊花三味药组成,疏风清肝明目,对于目赤、咽喉肿痛、频繁眨眼、还有一些过敏性的打喷嚏、荨麻疹都可以用,但是必须是热症,就是舌红、大便干、小便黄的人适合,如果本身怕冷便溏舌淡的人不适合哦! 不过多说一句,对于喜欢过敏的人,保护脾胃还是根本,土虚木摇,少食生冷、肥甘厚腻的食物才是正道。 今天就讲到这里。 #健康2021#

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腹泻验案

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腹泻验案 高热 屈某,女, 3岁, 1977年4月10就诊。发热5天,曾请某中医诊治,示其处方2张, 为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母述初服体温略降,继而发热加重。经医生介绍,来我处就诊。症见: 发热,体温40℃ ,无汗,烦躁,时惊惕,咽红,口渴,尿短赤,大便结,腹微胀, 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数。证属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治当辛凉清气,佐以通腑泄热。药用僵蚕、蝉蜕、薄荷、荆芥、牛蒡子各6 g , 姜黄、甘草各3 g ,大黄5 g, 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0 g ,水煎服。服上方1剂,次晨体温恢复正常。1984年10月其母因病就诊,谈及患儿幼年多病,时发高热,自从服中药1剂即热退后, 更加相信中药能退热,自此以后,凡见其发热, 均自用上方,多l~2剂热退。 按:本案前医曾用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治疗无效。辨证为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用升降散合银翘散1剂热退,证明升降散起了主要作用。郑老临床上运用升降散数十年,深深体会到对于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邪在卫气阶段),如采用外疏通、内畅达的治疗方法,使邪热内外分消,发热往往很快下降,与具有辛凉透邪、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作用的升降散甚为合拍。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病情灵活变通。表证重者,偏重辛凉,升降散合银翘散;热毒重者,偏重苦寒,黄岑、知母、板蓝根、草河车等可随症选加;腑气不通者,偏重泻下,可重用大黄。对于大黄的运用,不

一定要痞、满、燥、实四证具备,只要见到大便不通,或大便不畅,即可使用。对于体虚之人,可用虎杖代大黄,柴胡、黄岑同用,仿小柴胡汤柴岑同用和解退热之意,亦常选加。 腹泻 患者某,男,1岁6个月,2010年12月4日初诊,郑州市人。因发热、呕吐、泄泻2天,经社区给予头孢克肟颗粒等治疗1天,而呕吐、泄泻加重而来诊。诊见:发热(T:38.6℃),呕吐,时咳,泻下为蛋花汤样水便,每日10余次,气臭腐,舌红苔黄,指纹紫。查轮状病毒(+)。中医诊断:泄泻。辨证:邪毒内扰,升降失常。西医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治宜:升清降浊,和胃止泻。方投升降散加减:炒僵蚕6g,蝉蜕3g,生大黄1g,苏叶3g,黄连3g,生姜3g,甘草3g。1剂,水煎,少量频服。次日复诊,呕止,热减。上方去大黄、苏叶、生姜,加车前子3g,乌梅3g,茯苓6g,2剂,日1剂,水煎服。热退,泻止,神和而愈。 按:秋季腹泻以发热、呕吐、泻下如注,便下如蛋花汤样为主要表现,治不及时,易变生气阴两伤、阴竭阳脱之危证。郑老师认为该病虽发生在秋末冬初,但其临床表现大多为邪热内扰之象,当属中医温病范畴,邪犯胃肠,升降失常而吐泻大作。故用升降散合连苏饮加减升清降浊、清热和胃,药切病机,疗效显著。正如杨栗山所言,本方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本文节选自2014年6月第29卷第6期《中华中医药杂志》之《郑启仲运用升降散治疗儿科疾病经验》;2001年10月第22卷第10期《中医药学刊》之《郑惠伯主任医师妙用升降散验案举隅》。

治发烧用升降散

治发烧用升降散 文小叔:发热门诊爆棚,药店不卖退烧药,退烧神方请收好,最快一剂退烧![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非常时期,后台收到很多小伙伴们的抱怨与请求。抱怨的是,我就得了一个普通感冒,药店打死也不卖给我退烧药,要我去医院隔离收治。我自己很清楚自己就是普通感冒,硬要逼我去人满为患高风险的医院走一趟,太气人了。请求的是,希望小叔写一写普通感冒如何退烧的文章。 今天小叔就满足你们的要求,分享一个神奇的退烧方,这个方子是古人专门用来治疗瘟疫发烧的哦,普通感冒发烧包括流感发烧都可以用。这个方子来自《万病回春》,曾经是内府仙方,就是宫廷秘方,不外传的,效果极好。 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不直接退烧,而是曲线救国,通过调我们身体的气机,通过调我们身体的升降,让身体气机恢复通畅,让身体自己去退烧。这个方子思路与众不同,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都可以在原来的方子基础上加上这个方子,效果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这个方子就叫做升降散。 方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有区区四味药:白僵蚕6克、蝉蜕9克、姜黄9克、生大黄12克。 这个方子的服用方法是这样的:这是一剂的量,也是一天的量,把这个方子打成粉,用蜂蜜拌匀,发烧不怎么严重的可以分四次服用,发烧严重的可以分两次服用。 好,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到底妙在何处。 说这个方子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中医所说的升降到底是什么东西。 升降是大自然的法则,天地无处不升降,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没有升降就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地有大宇宙,人体有小宇宙,天地有大升降,人体有小升降。人体的升降就是人体的气机,就是说我们身体流动的气机一定要有升有降

郑家本“一方治多病”临证心得

郑家本“一方治多病”临证心得 一方治多病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在《谈专方》中曰:“目前中医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方、单药;二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未能称是。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方专药,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此皆有是病即用是药,故一病有一病之专方。这种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所在。。”据此,郑家本先生多年来对“专方”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今就升降散治疗儿科传染病初探如下。升降散源于明·张鹤腾《伤暑全书》,经清·杨栗山载于其著作《伤寒瘟疫条辨》曰“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衣,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也。”其方由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生大黄四钱。为末,病轻者分4次服,病重者分3次服,最重者分2次服。蜂蜜、黄酒调匀冷服。其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后世医家运用升降散治疗温热疾病和疑难杂症,常收奇效,报道甚多。针对升降散组方意义及药理机制与小儿传染病的病机十分吻合,因此,家本先生长期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传染病,如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秋季腹泻、手足口病、水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效果甚佳,但该方治疗小儿传染病报导鲜见,故对其探讨。家本先生认为,升降散所治之疾病总的病机,外感邪热、疫毒,内伤火郁,其发病主要是肺热自内达外。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多是发热、皮肤疹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心烦、失眠多梦、口干咽干、纳呆、咽红咽痛、口渴欲饮、头痛、舌红或舌尖边红或微红、苔黄或黄腻、脉沉弦数或弦滑数等。故临床时,不论病症如何复杂多变,只要抓着这个共同的病机和临床表现主症,即可拟升降散治之,定事半功倍。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药理作用广泛,对消化系统有导泻、利胆、保肝、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作用:对病原

升降散妙用

升降散妙用 原文作者: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粟山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有透达郁热、升清降浊之功效。本方在内科应用极为广泛,无论表里同病、上下同病、气血同病都可应用。笔者在临床中用此方治疗一些实证、热证,以及急重证皮肤病常获佳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脂溢性皮炎 案例1:患者,男,38岁,业务员,2006年8月5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颜面及胸背部出现数片淡红色斑片,略觉瘙痒。曾服用息斯敏及龙胆泻肝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皮疹逐渐发展融合成大片。患者平时多食肥甘厚味,嗜酒,3年前曾有过类似病史。患者现头面胸背部皮疹,胸腹胀满,纳差,口中粘腻,小溲短赤,大便溏薄量少灼肛。查:颜面、头皮、胸背可见大片湿润性红斑,上覆较多的油腻性鳞屑,有糜烂、流滋。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为脂溢性皮炎。辨证为脾胃运化不周,中焦枢机不利,湿热邪浊壅滞三焦,外迫肌肤。治以通畅三焦、运脾除湿、通腑泻热。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6g,僵蚕9 g,姜黄9 g,大黄9 g,茵陈30 g,苍白术各12 g,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2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患部已无糜烂、流滋,皮损色变黯淡,表面仅有少量糠秕样脱屑,略觉瘙痒;其他各项兼症尽除。舌红,苔薄黄,脉弦。此为三焦气机已畅,脾胃运化之功渐复,湿热之邪大部已除。前方去大黄,加苦参10g、陈皮10 g、枳壳10 g。连服半个月而愈。 按:脂溢性皮炎,中医称为“面游风”或“白屑风”,分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脂溢性皮炎由脾胃不运、枢机不利而致湿热邪浊内生,壅滞肌肤,而见皮损红斑湿润,大量油腻鳞屑,甚则糜烂、流滋。升降散中虽无清热除湿之品,但可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恢复脾胃运化之功能,脾胃得运,中焦枢机通利,则湿热自除。

(凉隔散)便秘、口渴、烦躁、口疮、睡卧不宁,一切风壅之证,用它一网打尽

(凉隔散)便秘、口渴、烦躁、口疮、睡卧不宁,一切风壅之 证,用它一网打尽 疫情来临时,令整个地球村都十分牵挂,医务人员在前线临床贡献力量挥洒汗水,他们还在临床治疗中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特点,认为胃肠道症状是除呼吸道症状外的又一主要表现,尤其在重型患者中,肺肠同治收效尤为明显[1]。肺肠同治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源于中医理论中那句非常耳熟的话——“肺与大肠相表里”,这昭示了肺系疾病与肠道疾病有紧密联系,历代中医都在临床实践中证实了这句话,还创造出许多名方,如唐凌[1]团队发现的适用于重型新冠肺炎肺肠同治的代表方就有承气汤类(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凉膈散、升降散等。 承气汤类中,医圣张仲景的三承气汤和清代名医吴鞠通的宣白承气汤都是调理肺与大肠系统疾病的良方;而升降散是明代医家张凤逵原创、并经过后世医家改良的具有升清降浊功能的良方;而凉膈散则是出自《局方》的一个经典良方,具有清上泻下的妙用,而且使用频率比医圣张仲景的承气汤系列还要高。对于凉膈散来说,虽然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但它的组方却是在张仲景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的[2],全方由川大黄、芒硝、甘草各二十两,薄荷(去梗)、黄芩、山栀子各一钱,连翘二斤半等7味药组成的。每次使用时,取药末二钱放入竹叶水中再加蜂蜜少许共同煎煮即可,如果是采用汤剂的话,可按照这个药物比例缩减至一剂的量。由于方内有泻下药,所以饭后半小时之后温服为宜,以免损伤人体正气。 那么,这个凉膈散究竟能治疗一些什么疾病呢?《局方》中关于本方的主治记载的比较多,不论是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还是舌肿喉闭、目赤鼻衄、口舌生疮,还或是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又或是肠胃燥涩、便溺秘结等症状都能奏效,这些症状归纳为“一切风壅”之症。 对于凉膈散的使用病机,后世医家在运用和分析中,将“一切风壅”细化为“上中二焦火热证”,点明了主要病位在上中二焦(心肺

升降散在妇科病中的妙用

升降散在妇科病中的妙用 付慧群 【摘要】升降散是杨氏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淤滞、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在本人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中,十分 重视气机失调的治疗,无论是月经病、带下、妊娠病、产后病还是妇科杂病,根据辨 证处方遣药的同时,加上升降散后疗效提高相当明显.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0(016)004 【总页数】3页(P27-29) 【关键词】升降散;妇科病 【作者】付慧群 【作者单位】321042,金华市金东区岭下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为治瘟疫15方之总方,方以僵蚕为君,蝉衣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黄酒为引,蜂蜜为导。本方药仅六味,配伍精当,君臣佐使引导六法俱备。其中僵蚕、蝉衣祛风解痉、散风寒、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气机条畅,表里双解,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

现代对升降散的研究甚广,用它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如复发性口鼻生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窦炎、颈部淋巴结炎等,收效显著。赵绍琴教授临床擅长应用升降散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特别是某些血液系统疑难病证有其独到的经验。根据赵老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如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痿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斑疹瘙痒等症。 本人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师,在认识到升降散是调畅气机的如此妙方之后,在临床上,根据辨证在妇科方面摸索出它的一大块用武之地。 1 升降散有着广泛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妇科诸疾与气血关系至密,而气尤为重要。气血失调,是妇产科疾病中一种常见的发病机理。由于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而且皆易耗血,所以机体常处于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状态。妇人多气者,情不能舒,忧思忿怒,肝火时动。朱丹溪所谓:“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气虚则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可致经行先期、月经过多、崩漏、产后恶露不绝;冲任不固,不能载胎,则胎动不安;气虚,冲任胞宫气弱,无力送胞,可致胞衣不下;气虚下陷,冲任不固,系胞无力,则子宫脱垂;气虚卫表不固,经期血气下注冲任,卫气愈虚,感受风热,而致经行先期;气虚卫表不固,产后腠理不实,而致产后自汗;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可致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气滞可以引起疼痛,其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气滞血滞,冲任失畅,血海失司,可致月经先后无定期;冲任失畅,血行迟滞,可致月经后期;气滞,冲任失畅,经期冲脉气血充盛,可致经行乳房胀痛;冲任失畅,产后阻滞乳汁运行则缺乳;气滞血瘀,冲任阻滞,可致痛经、闭经、瘕、不孕等;孕期血气下注冲任,冲脉气盛,则气逆冲上,可致妊娠呕吐;孕期冲脉气盛,气逆冲上,肺失肃降,而致妊娠咳嗽等。1.2 妇人与肝的关系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任何引起精神神志过分

临症秘要:升降出入全方位全角度详解!!!(升降思维很重要)

临症秘要:升降出入全方位全角度详解(升降思维很重 要)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1.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婴儿姹女:道家称铅为婴儿,水银为姹女,又分别含有阳、火、心与阴、水、肾之交。)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

止咳特效方及咽炎、咳喘的治疗

止咳特效方及咽炎、咳喘的治疗 止咳特效方及咽炎、咳喘的治疗 (2012-08-08 11:11:52)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一药一例 吉林(蛟河)·张伟自拟止咳特效方:柴胡10g、前胡10、桔梗10g、枳壳7g、白僵蚕10g、玄参7g、薄荷5g、牛蒡子10g、苏叶5g、蝉蜕5g、百部5g、陈皮5g、紫箢10g、荆芥5g、款冬花5g,共为细末,每次5g,日两次,温水冲服。( 道真) 风寒重加杏仁、防风、甘草;风热重加桑叶、金银花,气阴两虚加太子参15g。桔梗与枳壳、柴胡与前胡,一升一降,调畅上焦气机以治咳开胸,无不应手而愈。防风治咽痒剧咳效佳。《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甘草与天冬并用,最善润肺,此又屡试屡效者也。治气不降者又常用赭石四钱。(歌诀:柴前枳桔百咳方,僵玄牛薄款荆防,陈蝉苏叶配紫苑,加减内连杏花参。)另方:麻黄、石膏、百部,等分为末,装0、5胶囊,一次二粒,日三次,口服。 风寒咳嗽用细辛亦佳。防风治咽痒剧咳效佳。止咳必用百部。(声在先,痰在后为咳;痰在先,声在后为嗽sou。) 【对药】天冬—麦冬:二冬膏,出自清·张潞《张氏医通》。天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润肺止咳;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养阴润燥。二药伍用,清肺、心、胃、肾之虚热,有甘寒清润,金水相生(天冬兼入肾经),畅利三焦之妙用。丹皮—桔梗:北京·郭生白用丹皮配桔梗治疗咽喉肿痛效佳。 【病例1】于某某,男,9岁,咳嗽:柴胡10g、前胡10g、桔梗15g、枳壳10g、僵蚕20g、玄参20g、薄荷10g、牛蒡子20g、百部10g、紫苑15g、荆芥10g、甘草10g、陈皮15g、款冬花10g、

赵绍琴、李士懋医案讲升降散

赵绍琴、李士懋医案讲升降散 赵绍琴、李士懋等诸家医案讲透一个升降散 升降散 升降散用蝉僵蚕,姜黄大黄也开煎; 表里三焦郁热症,寒温条辨用之先。 【组成】 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 【用法】 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黄酒盅半、蜂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二盅,蜂蜜一两,调匀冷服。炼蜜为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来源】 升降散,源于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所载的内府仙方,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16:8:1: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 清·陈良佐,改分量变服法,易名为陪赈散,并记载于其所著《二分析义》之中。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十斤、僵蚕五斤、蝉蜕二斤半、姜黄十二两,用量比例为40:20:10:3,用法则去姜汁改为散剂,每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并以生蜜、冷黄酒各五钱调服,其主治为“三十六般热疫”,包括壮热、自汗、大渴、头痛、谵语、神昏、头面咽喉肿痛等数十种症状。陈良佐将其视为治疫专方,第一次分析了本方方义,明确指出本方治疫之功在于升阳散火、泻热解毒。 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卷四“余更其名曰升降散——又名太极丸,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杨栗山在外感病治疗方面有独到贡献。他提出“伤寒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治

疗,急以逐秽为第一义”。据此,他创立治温病15方,其中以升降散为总方,认为无论轻重均可酌用。叶霖在增订明·张鹤腾《伤暑全书》时从杨栗山著作中将此方引入,但升降散并非源出《伤暑全书》。 【功效】 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宣散郁火。 【主治】 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头痛眩晕,胸腹胀满,心腹疼痛,呕哆吐食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疼痛,饮水无度者”。 【方解】 本方以升浮之僵蚕、蝉蜕,配以沉降之大黄、姜黄为配伍要点。 僵蚕为君,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及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能避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为臣,气寒无毒,味咸且甘,能祛风胜湿,涤热而解毒也;僵蚕、蝉蜕皆升浮之品,纯走气分,二药相配旨在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大寒苦平,喜祛邪伐恶,理血中之气,利肝胆而散郁;大黄为使,味苦而大寒,力猛善走能直达下焦,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可补虚;姜黄、大黄皆苦寒降泄之品,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 升降散方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 【临床应用提要】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临床应用升降散,须掌握郁热这一关键。凡有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儿妇各科皆用之,不局限于治温的狭窄范围。[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1):40-44] 杨氏所列升降散之适应证,计有寒热、出血、吐利、癫狂等60余症。所列虽多,亦难尽述,仅举例而已。诸症虽异,然病机则一,皆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妙方三十四方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妙方三十四方 1,平萎汤Ⅰ号 【方药】藿香梗10g,紫苏梗10g,白术10g,枳壳10g,生姜3片,黄芩10g,蒲公英15g,川芎10g,香附10g,延胡索10g,莪术10g,薏苡仁15g,露蜂房10g,党参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健脾理气和胃。 【案例】周某,男,29岁。1987年12月19日胃镜病理(03418)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症见胃脘疼痛、胀满3年余,痛无规则,食少胸脘痞闷,大便不实,口苦,嗳气。脉小弦,苔薄腻。服上方4个月余,临床症状全部消失。1988年5月30日胃镜复查:肉眼下见胃黏膜显示正常;病理示:窦部黏膜浅表性炎。 【按语】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多为生活环境因素、情志因素等引起,饮食不节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精神活动对脾胃的“纳”与“化”功能有很大影响,故治疗时以肝脾为中心,用药以肝以散为补、胃以通为补的原则用药,从而收到良好效果。附:朱生梁平萎汤Ⅱ号,药用苏梗10g,藿梗10g,白术10g,枳壳10g,桂枝10g,黄连6g,黄芩10g,川芎10g,莪术10g,白蔻15g,党参12g,黄芪15g,大枣3枚,生姜3片,地榆10g,甘草3g,以活血祛淤,理气和胃。 ,2,加味金佛止痛方 【方药】太子参30g,白芍30g,蒲公英30g,沙参15g,麦门冬15g,山楂15g,郁金15g,佛手15g,延胡索15g,五灵脂15g,血竭3g,三七末3g(另冲),人工牛黄1g(另包)。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功效】行气祛淤,养阴清热。 【案例】黄某,女,62岁,退休干部。因胃脘疼痛反复10年,于1993年3月1日初诊。患者10年前因情绪不畅而经常胃脘疼痛,餐后明显,呈顶痛感,时伴嗳气,曾经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常服西药胃酶素、胃加强及中药煎剂治疗,但症状无减轻。近来胃脘疼痛加重,时有灼热感,口干。经纤维胃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舌质黯红、少津、苔少,脉细。中医诊断为胃痛,辨证属气滞血淤郁热,胃阴不足。治以行气祛淤,养阴清热。处方如上药。连服7剂,胃痛减轻,无灼热感,胃纳增进。此后用原方加减化裁调治1年,诸症悉除,复查纤维胃镜与病理活检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未见胃腺萎缩与肠上皮化生。 【按语】本案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类迁延不愈演变而成。且因气滞日久,累及血分,气血壅塞导致胃络淤阻。《临床指南医案》云:“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必然之理。”梁乃津宗法而创加味金佛止痛方,以郁金、佛手、延胡索、五灵脂、血竭、田三七等行气活血药借其辛通之性以促进气血运行,消散胃络淤血,使营血流畅,淤结消散,络通痛止。中药药理学证明,行气活血祛淤药不但有止痛作用,还可以调节血液循环,抑制病原体与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异常增生,从而起到逆转胃膜萎缩、防治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的作用。梁乃津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多为虚实挟杂,故治本病在“通”的同时,必施补法,寓补于通,通补兼施。胃为阳土,阴阳之虚所偏,以阴虚为多,故选用沙参、麦门冬、白芍等以生发胃阴,蒲公英、人工牛黄以解除郁热。因阴阳互根,胃之阴津有赖于脾气健运才得以生化,故用太子参以益气生阴。诸药相伍,共奏行气祛淤、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故获佳效。另外,梁乃津对脾胃虚弱型拟健脾和胃方,药用:党参30g,白术15g,法半夏15g,枳壳15g,佛手15g,石菖蒲12g,木香12g(后下),苏梗12g,柴胡12g,黄芩12g,黄连12g,陈皮6g。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薛东庆原创, 大纲: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经典论据: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李东垣),李时珍), 3“气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能升能降” 4“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6“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7“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达下焦;沉者引以酒,则浮而上巅顶”(李时珍) 药物升浮沉降举例:(仅供参考) 升浮:麻黄、桂枝、附子、肉桂,荆芥、防风、黄芪、党参、辛夷、荷叶、升麻、桑枝、升麻、苏叶、白芷、独活、柴胡、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 沉降:苁蓉、枳壳、冬瓜仁、大黄、黄连、黄柏、芒硝、知母,五味子、诃子、黄芩、黄连,龙骨、苏子、、磁石、牡蛎、牛膝、决明、瞿麦、车前子、白芥子、葶苈子、牛膝、通草、椿根皮、等。 说明一下:上述分类只是大概上的分类。因药物炮制、份量可影响升浮沉降之性,在配伍中更是变化多端。故上述分类,实在只能作参考。 临证主要采用的辩证立法大纲: 1,升降出入,纵横论治。 解说:纵者,静则可言三焦,动则升降也,横,静则阴阳六经也,动则出入也。 “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 2,病证合参,据证立法,方随法出,方随证变。 附本人总结的临床组方遣药的常用方法: 1君臣佐使组方法 2,主证+次证相合组方 3,脉舌相参,方证对应法。 4,系统组方。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全息汤等。 5相生相克法:例如升降并用、培土生金、泻南补北法、肝肾同治,肺肾同治,脾肝同治,心肾同治、寒温并用、表里并用、润燥相济、、、、等。 6,基本方出入组方法:一般以常用有效方方剂,根椐相关证侯进行加减。此法临床常用。 7,其他组方:相恶组方(此法少用)代表方剂:疡科心得录中的八反丸对药组方、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