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儿科升降散传染性内科升降散乃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治温十五方之总方,药仅4味,配伍精良,现代医家常以升降散随证化裁,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多种疾病,同时也展开了许多关于升降散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现概述如下。

1治疗内科疾病

1.1心包积液朱氏运用升降散加味治疗心包积液2例,取得较好效果。1例被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包大量积液,在予以抗炎、强心、利尿、激索等治疗2个月未见好转的情况下,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瘀阻心脉型,用升降散加两洋参等药物,守方随症加减,服药2个月余诸症基本消失,好转出院。另1例为癌性心包大量积液伴双侧胸腔积液,予抗癌、抗炎、利尿等对症疗法,治疗半月余症状未解,辨其证属水气凌心射肺、瘀血阻滞、肺失宣降所致,遂投以升降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味,共服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心界明显缩小,好转出院.

1.2支气管哮喘崔氏等用升降散为基本方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64例,随症加减,观察 2周,总有效率90.6%。

1.3胆囊炎张氏用此法治疗胆囊炎40例,疼痛明显者加柴胡、玄胡索、苏子;呕吐加竹茹、枳壳、半夏;湿盛苔膩加茵陈、黄芩、焦三仙。

1.4慢性肾功能衰竭林氏以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化裁治疗本病34例,I期(肾功能不完全期)10例,III期(氮质血症期)14例,III期(尿毒症期〉10例。严重呕吐不能服药者,保留灌肠。1个月为1个疗程,2 -3个疗程统计疗效,总有效率为73%。

1.5非淋菌性尿道炎孔氏用薏琥升降散(薏苡仁、蒲公英、琥珀、大黄、甘草、蝉蜕、地肤子、姜黄、石菖蒲、黄柏、僵蚕、车前子、土茯苓)加味治疗本病24例,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1.7%。

1.6糖尿病并发症孙氏等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1例,治疗组31例,在用足量降糖药物的同时加用升降散治疗,对照组10例单用降糖

药物治疗,疗程4

周。结果:治疗组对消化不良症状总有效率为80.27%,对照组仅21.3%,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1.7发热陈氏用竹叶石膏汤合升降散加青蒿、石斛药液与猪肤汤混合淋浴全身,治疗夏季热14例, 3日为1个疗程,全部痊愈,一般1个疗程即可。王氏投柴胡桂枝汤合升降散治疗外感高热辨证为三阳合病1例,3剂身热尽解,继服3剂,病告痊愈。吕氏治疗寒热间作1例,证属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方拟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加减,5剂寒热除,继佐以养阴之品退虚热,7剂,未再来诊。舒氏治疗低热1例,证为肝气郁结、久郁化火,以升降散合逍遥散加减,10剂痊愈。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9335304.html,

1/3页

学习辅助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9335304.html,

1.8感冒杜氏等以升降散加板蓝根、贯众为基本方治疗时行感冒56例,未愈1例,发热病人平均退热天数

2.3d,平均治愈天数

3.2d。

1.9头痛包氏等1投升降散加川芎、蔓荆子为基本方治疗血管及神经性头痛67例,服药期问停用其它中西药物。痊愈率68.6%,总有效率96.89%,疗程最短3d,最长20d。

1.10便秘舒氏治疗1例便秘10年,经养血、润肠、通腑等法治疗收效甚微。综合四诊,辨证为邪热内郁、升降失常,拟升降散加白芍、牛蒡子,7剂之间,大便通畅,守原方,逐渐停药,经随访大便正常。黄氏等治疗习惯性便秘1例,乃因产后津亏肠胃积热,长期服泻药致津亏热结所致,投升降散加减,3剂便通腹满减轻,2个月痊愈。

2治疗传染性疾病

2.1 流行性腮腺炎颜氏等治疗本病30例,以升降散加黄芩、石膏,黄洒调匀,冷服,痊愈24例,5例好转,1例无效。

2.2流行性出血有报道治疗本病在发热期内,温毒兼痧郁于太阳营分,用双解散合升降散加减急以散杨透表,活血解毒。外用刮痧法,内外结合治疗3 ~ 5日,可缩短少尿期、休克期的病程,或不出现少尿、休克的症状。

2.3流行性感冒蒋氏等用升降解毒汤(僵蚕、蝉蜕、姜黄、熟大黄、鱼腥草、虎杖、板蓝根等)治疗本病92例,疗程为3d。服药后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 62例,占67 .4%总有效率为96.7%。 3治疗妇科疾病

月经病杨氏以升降散为基本方加味治疗辨证属于肝经郁热或血分郁热者,每获良效。举痛经、逆经、闭经、崩漏各1例,随证加减调治1~3个月,均月经正常。

4治疗儿科疾病

4.1扁桃体炎刘氏用升降散为基本方治疗慢性乳蛾急性发作215例疗效显著。4.2小儿春季发热马氏用升降散加减冶疗小儿春季发热,临床疗效满意。

4.3脑积水何氏等以内服升降散化裁方,外用封囟散处方调服于前囟处,配以常规静滴,治疗该病21例,除1例(交通性脑积水)无效外,治愈20例,治愈率为9

5.2%。

4.4小儿出疹性传染病郑氏等用升降散加牛. 地、丹皮玄参、金银花、连翘、生甘草、青黛,治疔疫疠毐燔气营之猩红热1例;用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麻疹证属疫毒闭肺且有陷营之势1例。 5治疗五官科及皮肤疾病

急慢性咽炎郝氏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慢性喉炎任氏用淸音升降散(全蝉蜕、白僵蚕、赤芍、丹皮、藏青果、桔梗、大黄、甘草)为基本方治疗本病38例,辨证加减,10d为1个疗程,根据病程长短治疗3-6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4.79%。

带状疱疹薛氏治疗1例,此病辨证为肝邡气滞、湿热邪毒蕴结头面,药用升降散加黄芩、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9335304.html,

2/3页

学习辅助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9335304.html,

黄连、金银花、连翘、野菊花、枯梗、防风、生石膏、生甘草、栀子、豆豉、薄荷,4剂后热退,咽痛痒愈,部分水疱千涸,上方加全竭,2剂而愈。

综上所述,升降散在临床上多系统多病种的广泛应用,再一次证明了中医辨证论治、方址对应、异病问治等原则在诊疗疾病屮的优势,也说明了升降散临床疗效确凿。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升清降浊(降浊,姜黄,僵蚕,蝉蜕,大黄)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 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值得注意的是,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俱有不同认识,有谓性温,有谓性寒。升降散中所用姜黄是以“大寒”使用的。“姜黄(广产),性味与郁金相似,然较烈。下气最捷,破血立通,调月信,消瘴肿。但稍损真气,用宜慎之”。至于后人有用片姜黄者,性温,与原方广姜黄有别。

关于蜂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方中当为生用。 杨栗山对升降散的评语:“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当代医家蒲辅周对升降散的评语:“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那么,方中僵蚕、蝉蜕之升,可否用别的升药代替,就这一问题,笔者在北京参加“2011年国际经方论坛”时请教过李士懋前辈,李老的答复是僵蚕、蝉蜕轻清化浊,别的升清药无此作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2012-08-04 15:42:25)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摘要】对升降散治疗小儿多种疾病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升降散在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治疗上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升降散小儿疾病临床应用综述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为治瘟疫15方之总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药仅六味,配伍精当,君臣佐使引导六法俱备。近年文献陆续报道使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证明在儿科应用甚广。笔者现就近年该方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李孔就[1]应用升降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以小儿及青壮年居多。方药:姜黄10g、蝉蜕10g、大黄12g、僵蚕10g,随证加减。痊愈91例,无效9例,治愈率91%。其治愈者最少服1剂,最多服7剂,平均服4剂。赵新芳等[2]应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5例,治愈13例(52%),有效8例(32%),无效4例(16%),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刘建军等[3]运用

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生石膏、金银花、连翘、蝉蜕、僵蚕、黄芩、大黄、姜黄、甘草)治疗重症肺炎11例(年龄最小10岁),均告痊愈,服药最多15剂,最少10剂。郑惠伯[4]治疗1例1岁病毒性肺炎患儿,药用僵蚕、蝉蜕各6g,姜黄、大黄、麻黄、甘草各3g,杏仁5g,石膏30g,水牛角(先煎)15g,牡丹皮、生地黄、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0g,2剂后咳减,随证调整上方,继服3剂而愈。孙定隆[5]治疗1例6岁重症肺炎患儿,辨证属风温之邪侵犯肺胃,方用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釜底抽薪,加露蜂房、黄芩以助解毒清热之力,加薄荷以助僵蚕疏散,加小蓟以制姜黄之温而添活血之力,故一剂中的,便通、热退、咳减。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临床应用近况儿科升降散传染性内科升降散乃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治温十五方之总方,药仅4味,配伍精良,现代医家常以升降散随证化裁,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多种疾病,同时也展开了许多关于升降散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现概述如下。 1治疗内科疾病 1.1心包积液朱氏运用升降散加味治疗心包积液2例,取得较好效果。1例被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包大量积液,在予以抗炎、强心、利尿、激索等治疗2个月未见好转的情况下,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瘀阻心脉型,用升降散加两洋参等药物,守方随症加减,服药2个月余诸症基本消失,好转出院。另1例为癌性心包大量积液伴双侧胸腔积液,予抗癌、抗炎、利尿等对症疗法,治疗半月余症状未解,辨其证属水气凌心射肺、瘀血阻滞、肺失宣降所致,遂投以升降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味,共服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心界明显缩小,好转出院. 1.2支气管哮喘崔氏等用升降散为基本方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轻、中度患者64例,随症加减,观察 2周,总有效率90.6%。 1.3胆囊炎张氏用此法治疗胆囊炎40例,疼痛明显者加柴胡、玄胡索、苏子;呕吐加竹茹、枳壳、半夏;湿盛苔膩加茵陈、黄芩、焦三仙。 1.4慢性肾功能衰竭林氏以升降散合小柴胡汤化裁治疗本病34例,I期(肾功能不完全期)10例,III期(氮质血症期)14例,III期(尿毒症期〉10例。严重呕吐不能服药者,保留灌肠。1个月为1个疗程,2 -3个疗程统计疗效,总有效率为73%。 1.5非淋菌性尿道炎孔氏用薏琥升降散(薏苡仁、蒲公英、琥珀、大黄、甘草、蝉蜕、地肤子、姜黄、石菖蒲、黄柏、僵蚕、车前子、土茯苓)加味治疗本病24例,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1.7%。 1.6糖尿病并发症孙氏等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1例,治疗组31例,在用足量降糖药物的同时加用升降散治疗,对照组10例单用降糖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是一种中医药方,药材组成复杂,主要成分是甘草、黄柏、黄芩、黄连、北京柴胡等,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咳嗽、肺炎、腹泻、痢疾等疾病的常用方剂之一。升降散由于其良好的疗效,被广泛的运用于儿科的临床实践中,成为了儿科医生的常用处方之一,那么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近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来说,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等对升降散进行剂量和配方的调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升降散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更倾向于为小儿思维、情绪等的调整,特别是对婴幼儿的情绪调节有很好的疗效。例如,一些小儿常伴有易激动、易哭闹等情况,在服用升降散后,往往能够显著改善,有助于小儿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良好的生长发育。 除此之外,在治疗实际操作中,升降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粉剂、颗粒、丸剂等,由于不同的制剂在成分和用途的区别,善加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例如,升降散煤球具有清热化痰、宣肺的功效,常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咳嗽等病症,而升降散口服液主要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按照小儿不同的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升降散作为一种中药,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不足。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升降散不能完全取代西医,有时

需要结合西医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升降散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评估,以确保小儿的治疗安全和效果。 总体来看,升降散作为一种治疗小儿常见病的中药方剂,已经有了广泛的临床应用,特别对于调节小儿情绪有着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还需要更加客观地评估升降散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在实际操作中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以更好的服务于小儿患者的健康和成长。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完,大便已下,痰涎减少,体温降到39.2℃,咽喉水肿减轻,能饮绿豆稀汁。前方去大黄,继续治疗三天痊愈。 佐凉血化瘀瘙痒息 赵某,女,54岁。以左下肢暗红色瘀块伴瘙痒已年来诊。症见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红色丘疹,阵发性瘙痒,受热更甚,心烦,夜寐不安,大便虽如羊屎,然颇通畅。舌暗红、无苔,脉细涩。脉症合参,乃瘀热为患,治以活血祛瘀泄热,处方:僵蚕、蝉蜕各6克,大黄、牡丹皮、赤芍、姜黄各10克。2剂后瘙痒大减,大便已成条状,丘疹及瘀块消退过半。效不更方,又服3剂后瘀块已退,但受热后仍皮肤灼热瘙痒。守方加生地黄25克,5剂药后,痒疹全消,至今未发。 按:升降散结构严谨,药味简精,只要切中病机,功效卓著,方中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辟疫解毒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汪天宇;夏永良 【摘要】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5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升降散;夏永良;异病同治 【作者】汪天宇;夏永良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Abstract:XIA Yong-liang’s thin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the first thing to cure disease. Mos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ases such as nettle rash, cloudy urineare,children's common cold, insomnia, tinnitus, women dysmenorrheadu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qi and disturbance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In compliance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the method is to adjust activities of qi.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qi.Qi running unobstructed, internal organs reconcile, the abundant qi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way to win evil, the disease can be c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linical condition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blood, expelling wind, cooling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eak body at the meanwhile remove evil.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XIA Yong-liang;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引》[1]。书中解释到:升降散以僵 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毒,宣毒透达;姜黄为佐,气辛味苦,善能行气活血解郁,畅达气机,透发郁热;大黄为使,苦寒降泄,通腑逐瘀,清热泻火,擅降浊阴,推陈致新。目前此方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咽炎等肺系疾病[2]。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夏永良临证多重视气机升降之调畅,对玉衡之书深研精思,另辟蹊径,圆机活法而暗合《内经》之妙旨。认为此方不仅可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之急性热病,更是具备调畅气机、凉血散瘀、祛风退热等功效之良方。临床可根据需要,辨证加减化裁,即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现将其临证运用升降散之验案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女,24岁。2014年7月21日初诊。诉皮肤瘙痒,风团反复出现。见疹块潮红,扪之有热感,瘙痒难忍,遇热则剧,烦躁。平素易疲劳,嗜睡,腹胀,便溏。观其体型肥胖,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滑数。诊断:瘾疹。辨证:脾虚湿热,血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作者:黄丹妮朱林平吴昀张嘉琨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 摘要:升降散一方载于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治疗阳热怫郁,气机失调的重要方剂。于志强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认为本方的病机关键是“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从异病同治角度出发,谨守病机,化裁新方,扩大了升降散的治疗范围,灵活运用于治疗荨麻疹,口腔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升降散;气机之郁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08-04 于志强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病[1-6],临证强调抓主症、守病机,推崇“郁滞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为先[7],并善用升降散,于教授认为凡病不论外感和内伤,只要证见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者,皆可予升降散加减。有幸跟师于教授门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于教授“郁滞论”思想与“异病同治”理论,举其灵活运用升降散治疗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的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1 于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简述升降散 1.1 郁滞伊始,开郁为务于教授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贯穿疾病始终,倡导“宣通郁滞,調气为先”,“恢复气机平衡”[7],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8]。气机指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9],说明气机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素有“百病生于气”,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病乃丛生。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体气机中,中焦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四圣心源》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如此则五脏六腑安和,反之气机逆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阴在上,则生瞋胀”。于教授强调气郁常化火,致火郁(郁热),无论内伤杂病郁热还是外感三焦郁热,常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临证善察郁热诸象,注重舌脉二便,主抓“气机郁滞”病机,使临床指针更确切,对于“郁热”诸症,火郁发之,以开郁为务,开郁理气,气畅则郁热自消。于老主张病机十九条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在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要注意分析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抓住病变脏腑之根本,疏通气血,畅达气机。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

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他认为:温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是此意。 升降散临证表现: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或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心烦不宁;或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上吐下泻,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或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其表里上下见症虽各不相同,但受邪则一,均由杂气内郁所致。其次温病初起,过用寒凉,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它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并伴有心、脑、 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的进行性损害,起病及经过缓慢,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1]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源远流长,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少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 显示了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广泛前景。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初起可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随病程发展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胸 痹”“饮证”“水肿”及“脑卒中”的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也指出:“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认为肝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枢纽。《灵枢·海论》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可见本病与肾虚也有一定关系。朱丹溪则从痰论之,“无痰不作眩”,高血压病与胖人痰湿体质也有内在联系。刘河涧提出“热 极生风”的理论。叶天士认为“肝胆风阳上冒”所致,这又提出了风致此病的病机。张锡纯善用 中西合璧,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上逆”,虞转则倡:“血瘀致眩”。《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晕,非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认为血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 原因。瘀血致眩成为近来医家研究“眩晕”的新方向。 最新研究表明,痰、瘀是高血压发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钱岳晟等[2]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为痰湿质、阳亢质两组,经过临床研究,提示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可能容 易发生靶器官损害。程志清[3]则指出,老年高血压病的病机特点是肝肾亏虚为病之本,阳亢 痰瘀为病之标;由于脏气虚衰,本病证候多变,易兼胸痹、中风等并发症。罗善佑[4]认为,高血压病与工作紧张,生活奔波,饮食改善有密切关系,致使体内出现痰、热、风、虚等,特 别是虚与风易使人体冲、任一脉不调,损害肝肾气血致其虚而成病。李云伦[5]则认为高血压 病的病因复杂多变,但总以风、火、痰、虚为主线,而风、火、痰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其中 风火证出现较多,同时认为“热极生风,火极为毒”,热毒炽盛,上攻头目,清窍不利而发本病。陈琼[6]认为,高血压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浓、孰、聚、凝的异常变化和微循环障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脏腑体表都息息相关,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也应该从整体 而论之,其发生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气机失调,病变以阴虚为始,阳亢为病,互为因果,阴损及阳,则阴阳两虚,气机失常,兼 证乃升,故常挟痰、挟湿、挟食、挟瘀等。 2 中医证型 目前,高血压病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卫生部于1993年《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 研究指导原则》中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等4型。杨峰[7]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痰浊中阻、阴虚阳亢和气阴两虚5型。张氏[8]参考((中医诊断学)和《内科学》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阻滞、阴阳两虚、气 虚血瘀5型,并认为认识高血压病气虚血淤型的存在,掌握其特点,不仅能丰富高血压病辨 证分型的内容,而且对于临床论治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程氏等[9]参考10版《实用内科学》并结合临床,把高血压病分为4型:阴虚阳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痰浊中阻。并指出:城 市高血压患者痰浊中阻型高于农村,农村肝肾阴虚和阴虚阳亢型则高于城市。 3 中医药治疗 3.1分型论治 邓氏[10]分8型治疗: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肝肾阴虚型,治 以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阴虚阳亢型,治以滋阴潜阳,柔肝熄风,自拟杞寄龙牡 汤(药物由枸杞子、桑寄生、龙骨、牡蛎、牛膝、熟地、杜仲、钩藤、泽泻、蒺藜等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