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降散的使用

升降散的使用

升降散的使用

升降散的使用

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赵绍琴赵老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兹简述于下:

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袁XX :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按: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

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钱XX:男,43岁,农民。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滤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治宜疏调气机、芳化痰湿。蝉衣、姜黄、陈皮、木蝴蝶6克,白僵蚕、杏仁、苦桔梗、苏梗、茯苓、苍术、厚朴、牛蒡子各10克,甘草各5克。服7剂,咽喉稍感爽利,但局部红肿、滤泡未平,苔腻,脉细、重按弦数。湿滞见松,郁热已现,当清疏并进。山豆根、白僵蚕、黄芩、茯苓、竹茹、黛蛤散(包)、桔梗、牛蒡子各10克,蝉衣、姜黄、木蝴蝶、苏梗各6克,甘草5克。再14剂,咽喉红肿见退,梗阻不适轻减;原方去姜黄,加玄参,咽喉不适缓解;前方再去山豆根、蝉衣,加生谷麦芽、炙枇杷叶各12克以巩固。

按:慢性咽炎因雨湿外袭而甚,咽喉梗塞不适,杨氏升降散也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该患痰湿气阻,郁热内伏,先拟升降散去大黄疏调气机、升阳散火、祛风胜湿,合四七汤理气化痰、平胃散芳香化湿,加杏仁、木蝴蝶肃肺平肝,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气机一转,脾运有权,湿痰渐化,而郁热未清,症势未减。复诊再以山豆根、黄芩、黛蛤散、木蝴蝶清肝肺伏火,茯苓、竹茹渗湿涤痰,升降散升清降浊、疏利气机,获效甚速。后二诊酌加润肺助脾之品,意在固护湿火戕伤之气阴。

湿热内壅口渴不已

邱XX:女,75岁,退休职工,2000年3月诊。素体基本健康,近时来杭帮助照看爱孙,感觉疲乏,时有头痛,胃纳少味,夜来口干,

数次起来喝水,影响睡眠。苔薄黄腻,脉来弦细,沉取搏指有力。方拟苍术白虎汤合升降散加葛根、白芷、焦三仙、茅芦根各10克。服7剂,口渴减,胃纳增,头痛偶作,原方再7剂,前症更有好转,但脘腹作胀。三诊见黄苔不见,白腻依然,脉虽弦但来势已缓,原方去生石膏、茅根,减大黄,加厚朴、陈皮各10克,平地木15克,原法增损又服14剂,诸症渐去。

按:该患年事已高,气阴两乏,易地劳累,三焦气滞,湿热内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津不上承,风阳上窜,以致头痛、夜来口干。治以苍术白虎汤清阳明湿热,合升降散调三焦气机。卑气机畅行,热减风阳平熄,湿祛津得上承,药中肯肇。复诊原方守进,石膏、大黄等寒凉之品滞碍中阳,故见脘胀。略作加减扶持胃气,脘胀即除,诸症亦复不见。

热郁湿滞阳痿盗汗

徐XX,男,43岁,职工,2000年1月诊。素嗜酒醴,形体肥丰,寐劣盗汗,湿透内衣,神疲乏力,苔白根腻,脉来弦细,按之有力。拟玉屏风散合苍术白虎汤加藿佩、碧桃干、糯稻根、升麻,服7剂盗汗少,仍寐劣神疲;坦言半年来阳物难举,性事不能,屡服肾宝、御苁蓉乏效。问诊得悉曾因换岗心情不快,而寐劣性事淡漠,渐致阳事不用。苔薄根腻,脉仍弦细,前方去石膏、知母、碧桃干、升麻,合升降散加柴胡、川楝子各10克。服7剂,夜寐稍宁,阳物不应,改拟升降散、三妙丸合右归丸加减:苍术、黄柏、片姜黄、僵蚕、鹿角霜、茯苓、萸肉各10克,蝉衣5克,杜仲、巴戟肉、怀牛膝、石莲肉、车前子各12克。服7剂寐已宁,阳事亦有起色;原法加减又服14剂,精神大振,房事基本满意。嘱续五子衍宗丸巩固。

按:该患盗汗阳痿由气虚肝郁、肾亏湿热下滞所致。首诊仅诉盗汗神疲,据舌脉授以益气固表、燥湿除热;取效寄望医者,坦诚隐疾;

又询得肝郁气滞缘由,虽有肾虚之本,但三焦气机不调,仅以补肾无济于事。《内经》说:“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过,宗筋驰纵,发为筋痿”。方拟升降散调畅三焦之气,三妙丸清利下焦湿热,合右归丸补肾填精壮阳,方见效应。阳痿由房事伤肾为多见,但湿热下滞为数不少,更有肝郁气滞或肝胆湿热者,临症当细辨之。

情感神伤狂乱躁烦

刘X:女,43岁,病退职员,2001年7月诊。大学毕业自由恋爱遭父母反对,另给择婿成婚,育有一子。妹妹充当第三者导致其精神失常,屡治屡发,虽离婚碾转终与心上人(初恋情人)结合,病情仍难以控制。两年前病退来杭,丈夫悉心安慰照应,病情仍有反复。曾住身心病房调治两月,出院带维思通、氯氮平、氯硝安定、博乐欣等7种安神抗焦虑药品。来诊时神情木纳,头痛寐劣,诉症情绪亢奋,舌红苔黄根腻,脉象弦细而沉数。肝郁火炎,激惹神经,治宜清肝泻火,镇静安神。方拟龙胆泻肝汤合当归龙荟丸意:龙胆草、川连、柴胡各6克,黄芩、炒栀子、芦荟、当归、车前子、生地、辰麦冬、酸枣仁各10克,龙齿、牡蛎各12克,通草3克。服7剂,头痛减,情绪稍宁;大便仍结,二三日一解。原方去川连、当归、车前,加蝉衣3克,白僵蚕、大黄各6克,片姜黄10克。服7剂,西药用氯硝安定每日2粒,也勉强能够入睡。原方再14剂,大便畅行,有时西药仅每晚1粒,睡眠尚安,面部晦色明显退去。苔转薄腻,脉来弦细,原方再去芦荟、大黄、牡蛎,加天竺黄、竹茹各10克,太子参12克。又服14剂,情绪基本稳定,睡眠亦可,但每晚1粒氯硝安定未能免去。后外出省亲,中药暂停。

按:患者初恋受阻,婚姻又遭第三者插足,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原本性格倔强,郁怒化火,无法消遣,冲击神经,精神错乱。西药虽能控制一时,长久服用难免毒副作用。首诊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清疏肝胆郁火,安定情绪。二诊据其苔腻便结,脉来弦细而数,断为郁热内

甚,三焦气机失调,合升降散疏调气机,清肝泻火,获效显著。

神经质症人格使然

史XX:女,69岁,退休职员,1999年5月诊。生性拘谨,从事商业会计数十年,职业习惯促使其办事一丝不苟。退休后血压偏高,习练太极拳十余年未缀,身体反觉康健。后因盲目运气,内气逆乱,突然头昏目眩,不能自持,以练功偏差由女儿扶持来诊。服养阴平肝、镇逆潜阳方21剂痊愈。2000年1月又晨练后时有烘热、肢厥、躁烦来诊。诉症烦多,以为练功偏差又现,焦躁紧张,但纳佳便调寐可,拟丹栀逍遥散加减不应。舌红苔薄,脉弦细按之有力。拘谨内向性情导致多疑善感,内郁不伸,气机不调。着重心理疏导排解偏差不治的忧虑,方拟四逆散、升降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柴胡、僵蚕、姜黄各6克,白芍、鸡血藤、川楝子、牛膝、木瓜、红枣各10克,淮小麦30克,蝉衣、大黄各3克,生甘草5克。服用10余剂,诸症渐消,但不多时烘热、多虑又起,前方去川楝、牛膝,加丹皮、地骨皮、合欢皮各12克,断续服药半年余,焦虑情绪大减;偶尔仍有气逆、太息,脉虽弦细但来势已缓。郁热久羁,肺失治节,百脉失养,仿百合病治法,原方去丹皮、地骨皮,加百合、生地、夏枯草各15克,隔天一剂又服药30余剂,延绵年余渐愈。

按:该患生性拘谨内向,办事谨小谨微,甚至追求完美,不如意的些许小事都能让她耿耿于怀,思虑不已。郁滞不伸,气机不调,导致一系列无名的神经症状;太极拳出偏仅诱因而已。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升降散调理气机,合甘麦大枣汤和中缓急、调节神经;配合心理疏导解除精神顾虑,诸症渐次缓解。该案用升降散取其“一升一降,内外通和”,促使郁热杂气渐消。本例屡治屡复,延绵年余而痊,总因“未事而先意将迎,虽去而尚多留意”的人格气质使然。

湿热弥漫三焦腹痛颜面疮疖

王XX:女,38岁,工人。十余年前产褥感染,身热,恶露不净,治未彻底,此后常有腹痛,妇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下腹隐痛,混身经脉拘紧不舒,颜面疮疖陈作,脚根刺痛,舌红苔薄黄腻,脉来细弦带数。此湿热弥漫三焦,气机不利。治宜疏调气机,清热利湿,通利三焦。方拟柴胡、黄柏、赤芍、白僵蚕、地榆各10克,蝉衣、片姜黄、制大黄各6克,野菊花、红藤各15克,土茯苓、米仁、忍冬藤各30克。服14剂,下腹挚痛减缓,大便较畅,经脉拘紧未除,且下身搔痒。原方去柴胡、僵蚕、地榆、红藤,加川楝子、台乌药、木瓜各10克,苦参15克。再14剂,颜面疮疖平伏,气色红润,搔痒亦除。唯脚根刺痛依然,原方去蝉衣、野菊花、米仁、大黄,加制女贞、枸杞子、鸡血藤、五茄皮各12克。先后服药40余剂,缠绵十余年之疾渐得消除。

按:产褥感染失治,罹有慢性盆腔炎症,三焦湿热弥漫,气机受阻。杨氏谓“升降散升清降浊,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流毒顿消。”故拟升降散疏理气机、清热泄浊,加柴胡、赤芍、野菊花清疏肝热,地榆、红藤、忍冬藤败毒泄热,米仁、土茯苓淡渗利湿。三焦气畅,湿热下泄,便畅痛缓。复诊加川楝子、台乌药、木瓜理气祛湿和营,缓经脉拘急;苦参燥湿杀虫,止下身搔痒。又湿热久羁,肝肾精血受损,筋脉失养,脚跟刺痛,故后诊加滋补肝肾、养血舒筋通络之品,理虚扶羸。终以气机畅活,湿热无滞,营阴渐复而诸症悉除。

湿热浸淫斑疹疮痒

沈XX:男,65岁,渔民。素体湿热痰浊内盛,有多发性眩晕之症。因服西药治眩致过敏反应,先有混身药疹,用西药抗过敏缓解;继而四肢手足斑疹红肿,搔痒流水,灼痛异常,纳食少味,两便赤涩,舌红苔厚腻粘,脉来弦滑。湿郁火淫,宜胜湿泄火、凉血祛风。方拟赤芍、紫草各15克,白僵蚕、地肤子、白藓皮各12克,苍术、姜黄、干蟾皮各10克,野菊花、土茯苓各30克,蝉衣、大黄、草蔻仁各6

克,甘草5克。服14剂,灼痛减而痒甚,手足皮肤燥裂,已无黄水流出,纳食渐增。再拟凉血祛风,原方去苍术、草蔻仁、大黄,加丹皮、紫地丁、乌梢蛇各12克,续服21剂,手足皮疹平伏,结痂脱皮,搔痒减缓但未除。原方去姜黄、土茯苓,加白蒺藜、白扁豆,先后服药50余剂,疮疹消退,搔痒亦除。

按:鱼腥为肴,酒蘖如饴,终年渔湿为伍。湿热素盛,痰浊上泛,故多眩晕纳迟;湿热浸淫,发为斑疹搔痒;气机阻滞,则两便赤涩不畅。《寒温条辨》升降散主治有“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治用升降散疏调气机、除湿泄热、凉血祛风,加苍术、白藓皮、地肤子、土茯苓燥湿化疹,紫草、赤芍、野菊花凉血解毒,干蟾皮以毒攻毒、治湿淫疮毒。热泄湿祛,气机疏畅,灼痛减、渗水少,搔痒皮裂,血热风甚。后诊去温燥之苍术、草蔻仁,加紫地丁、丹皮、乌梢蛇、白蒺藜凉血祛风,白扁豆健脾利湿,搔痒渐平。湿热久羁,来之亦渐,去之犹抽丝剥茧,服药需有耐心。

心悟体会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笔者对升降散的应用也有些许体会:

1升降散是杨氏论治“温病郁热内伏”十五方之“总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淤滞,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火郁发之”,近代医家取其“升之、散之、扬之”之意,加减治疗火郁之证。笔者临床以此加减治疗肝胆郁热,或湿热郁滞,或痰湿内蕴,或三焦伏火等杂病诸证,无论身热之有无、湿热之孰重,但属气机不畅、邪郁不撤者,用之宣畅气机、撤外清里,均有良效。

2 杨栗山制升降散治温热病,疏清结合,以清为主。故制方蝉衣、僵蚕、姜黄、大黄的用量分别为一、二、三、四钱,并用黄洒、蜂蜜各一两调服。郁热杂症虽亦是疏清兼顾,但多的时候又是以疏为要,

故大黄用量不必过重,3、5克即可;特别对虚实兼杂之症,该方总的剂量还宜适当减轻,方为合宜。

3 郁热杂症应用升降散着重在疏调三焦气机。热郁、湿郁明显,舌红苔黄腻浊,脉来弦滑而数、或弦涩,据症重用升降散加味无妨。若湿热、气郁症状并不突出,舌虽不红、苔不腻黄,只要苔见薄黄、或黄白相兼,舌干不滑,脉象沉取有力,证兼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散也可加减参用。北京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广泛、灵活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对笔者启发甚大。

4 笔者临床应用该方也有失误的时候,出现不适反应,主要为胃脘不适,甚则泛泛欲呕。究之原因在于患者胃气亏乏,或虚实兼杂之证用量偏重。酌情减轻剂量,或在饭后服药可减轻不适反应。对湿热久郁者,一旦郁滞疏解,则配以柔肝敛阴,或扶脾助运,或气阴两顾,标本兼治,善后巩固,也很必要。临床若认证不真,不能把握,当避免滥用。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方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中药组成。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升降散加味,治疗一些邪热内郁、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男,52岁,2000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诉5天前不慎受凉,而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全身酸痛;自服感冒冲剂后,症状好转,后出现发热、口干、咽痛、咳嗽、咯白黄痰,故来求治,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测T38.9℃,汗出,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全身酸痛,咳嗽,咯白黄痰,纳呆,小便黄,大便3日未解,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查血常规:白细胞7.4×10 9 /L;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Ⅰ°大。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辨证为外感风寒,郁而

化热。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降火,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10g,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荆芥10g,防风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杏仁12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口干咽痛、咳嗽、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二诊,原方去生石膏、知母,加陈皮12g、炒麦芽15g,改生大黄(后下)3g,续服3剂后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症状均消失,纳食、大便、舌脉均恢复如常。

本例患者为外感风寒,治不彻底,风寒入里化热,热毒袭咽致口干咽痛;热郁于肺,出现咳嗽、咯黄痰;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大便干结。治疗时用升降散加味疏风清肺、泻热通腑,宣上与清下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女,30岁,2000年11月17日初诊。患者因咳喘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咳嗽频作伴喘憋,咯黄痰,口干舌燥,咽痒,气短乏力,纳呆,大便干燥,排出不畅,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诊断:喘证,辨证为痰热蕴肺,兼气阴不足。治以清肺化痰为主兼益气养阴,方用升降散合生脉散加味。方药: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蝉衣6g,黄芩12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炙麻黄5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生

甘草5g。服7剂后咳喘明显改善。二诊:原方续服7剂,患者喘憋咳嗽消失,饮食、大便、舌脉恢复正常。

升降散治疗咳喘,既能止咳平喘,祛风解痉,又能调畅肺气,行气活血,对于咳喘属于痰热内郁,气血失调,气机不畅者疗效颇佳;尤其是伴有咽痒、胸闷、憋气等气道高反应状态或过敏性咳嗽,更是效如桴鼓。

例3,女,63岁,2002年6月5日初诊。主诉:间断性眩晕、耳鸣2年余,复发1月。诊见:头晕、胀痛,眼胀视物模糊,耳鸣,口干苦,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纳食欠佳,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65/113mmHg (1mmHg≈0.133kPa),眼科测双侧眼压正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以平肝潜阳、清肝火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方用升降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蝉衣6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菊花10g,生地30g,寄生15g,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川芎15g,甘草5g。服药7剂后,头晕头胀痛、口干苦、耳鸣明显好转,大便已通,测血压135/90mmHg,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二诊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夜交藤30g,连服14剂,除时有耳鸣、视物模糊、腰酸外其余症状消失。后改用杞菊地黄丸进行调理。

本病例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用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升降气机,行气活血,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清肝火,平肝阳,滋肝肾,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而收效。

例4,男,62岁,2002年4月19日就诊。主诉:排尿不畅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诊见:排尿不尽,点滴而下,尿量少,少腹痛,会阴部不适,夜尿4~5次,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中医诊断:癃

升降散之应用

升降散

【来源】《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 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

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方中以僵蚕为君,僵蚕辛苦气薄,性轻浮可生阳中之阳,清热解郁为主,“能辟一切拂郁之气”;蝉衣气寒,以清热解毒;姜黄气味辛苦,以行气解郁为主;大黄大寒大苦可降浊阴。书中谓此方"升阳中之清阳,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故名升降【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

升降散又名太极丸,为清代温病名家杨栗山所创,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北京赵绍琴老先生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赵绍琴先生80年代用升降散恒为白僵蚕10g蝉蜕10g片姜黄6g酒制大黄3g,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兹简述于下:

一。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袁XX: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

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二。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钱XX:男,43岁,农民。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漏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治宜疏调气机、芳化痰湿。蝉衣、姜黄、陈皮、木蝴蝶6克,白僵蚕、杏仁、苦桔梗、苏梗、茯苓、苍术、厚朴、牛蒡子各10克,甘草各5克。服7剂,咽喉稍感爽利,但局部红肿、漏泡未平,苔腻,脉细、重按弦数。湿滞见松,郁热已现,当清疏并进。山豆根、白僵蚕、黄芩、茯苓、竹茹、黛蛤散(包)、桔梗、牛蒡子各10克,蝉衣、姜黄、木蝴蝶、苏梗各6克,甘草5克。再14剂,咽喉红肿见退,梗阻不适轻减;原方去姜黄,加玄参,咽喉不适缓解;前方再去山豆根、蝉衣,加生谷麦芽、炙枇杷叶各12克以巩固。

慢性咽炎因雨湿外袭而甚,咽喉梗塞不适,杨氏升降散也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该患痰湿气阻,郁热内伏,先拟升降散去大黄疏调气机、升阳散火、祛风胜湿,合四七汤理气化痰、平胃散芳香化湿,加杏仁、木蝴蝶肃肺平肝,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气机一转,脾运有权,湿痰渐化,而郁热未清,症势未减。复诊再以山豆根、黄芩、黛蛤散、木蝴蝶清肝肺伏火,茯苓、竹茹渗湿涤痰,升降散升清降浊、疏利气机,获效甚速。后二诊酌加润肺助脾之品,意在固护湿火戕伤之气阴。

三。流行性腮腺炎

孙某某,7岁初诊

初春患感,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千,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

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薄荷2克(后下),杏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前胡6克,片姜黄6克,浙贝12克,茅芦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付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付而愈。

[按]:痄腮多见于儿童,颌下肿硬作痛,伴发热恶寒,此为温毒之一种,必素体蕴热,复感温邪,热毒上攻,结于少阳之分,少阳乃枢机所在,枢机不利,则邪结不散澈治之以升降散疏调气机,运转枢机,合杏仁、前胡、薄荷宣肺散邪,浙贝母消肿散结,茅芦根泄热利水道,焦山楂和胃助消化。药合病机,故能两剂而愈。其外用热敷之法乃先生独到经验,取“温则消而去之”之意,亦《内经》“火郁发之”之一法也

四。病历摘要

例1,男,52岁,2000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诉5天前不慎受凉,而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全身酸痛;自服感冒冲剂后,症状好转,后出现发热、口干、咽痛、咳嗽、咯白黄痰,故来求治。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测T38.9℃,汗出,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全身酸痛,咳嗽,咯白黄痰,纳呆,小便黄,大便3日未解,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查血常规:白细胞7.4×109/L;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Ⅰ°大。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辨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降火,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10g,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荆芥10g,防风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杏仁12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口干咽痛、咳嗽、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二诊,原方去生石膏、知母,加陈皮12g、炒麦芽15g,改生大黄(后下)3g,续服3剂后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症状均消失,纳食、大便、舌脉均恢复如常。

本例患者为外感风寒,治不彻底,风寒入里化热,热毒袭咽致口干咽痛;热郁于肺,出现咳嗽、咯黄痰;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

大便干结。治疗时用升降散加味疏风清肺、泻热通腑,宣上与清下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女,30岁,2000年11月17日初诊。患者因咳喘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咳嗽频作伴喘憋,咯黄痰,口干舌燥,咽痒,气短乏力,纳呆,大便干燥,排出不畅,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诊断:喘证,辨证为痰热蕴肺,兼气阴不足。治以清肺化痰为主兼益气养阴,方用升降散合生脉散加味。方药: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蝉衣6g,黄芩12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炙麻黄5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生

甘草5g。服7剂后咳喘明显改善。二诊:原方续服7剂,患者喘憋咳嗽消失,饮食、大便、舌脉恢复正常。

升降散治疗咳喘,既能止咳平喘,祛风解痉,又能调畅肺气,行气活血,对于咳喘属于痰热内郁,气血失调,气机不畅者疗效颇佳;尤其是伴有咽痒、胸闷、憋气等气道高反应状态或过敏性咳嗽,更是效如桴鼓。

例3,女,63岁,2002年6月5日初诊。主诉:间断性眩晕、耳鸣2年余,复发1月。诊见:头晕、胀痛,眼胀视物模糊,耳鸣,口干苦,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纳食欠佳,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65/113mmHg (1mmHg≈0.133kPa),眼科测双侧眼压正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以平肝潜阳、清肝火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方用升降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蝉衣6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菊花10g,生地30g,寄生15g,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川芎15g,甘草5g。服药7剂后,头晕头胀痛、口干苦、耳鸣明显好转,大便已通,测血压135/90mmHg,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二诊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夜交藤30g,连服14剂,除时有耳鸣、视物模糊、腰酸外其余症状消失。后改用杞菊地

黄丸进行调理。

本病例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用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升降气机,行气活血,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清肝火,平肝阳,滋肝肾,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而收效。

例4,男,62岁,2002年4月19日就诊。主诉:排尿不畅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诊见:排尿不尽,点滴而下,尿量少,少腹痛,会阴部不适,夜尿4~5次,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中医诊断:癃,辨证为气滞血瘀;治以活血行气,通瘀利水,方用:升降散合沉香散加减。处方:酒大黄6g,蝉衣12g,僵蚕10g,姜黄10g,沉香面(冲服)3g,王不留行12g,当归12g,茯苓皮15g,土茯苓12g,冬葵子12g,猪苓12g,香附12g,泽兰15g,炙甘草5g。服7剂后,小便通,夜尿次数为2次,其余症状改善。二诊:原方加牛膝15g,续服14剂,小腹及会阴部不适症状消失,余症悉除。

本病例证属气滞血瘀,水道不利。方中蝉衣、僵蚕辛散肺气,宣肺利水,以通调水道起到提壶揭盖作用;姜黄、酒大黄破血活血,散结止痛;配以茯苓皮、冬葵子、沉香、泽兰等活血利水,行气止痛,以达气机升降有序,气血得行,水道得通。

例5高热张某某,男,9岁,1997年8月5日初诊。

高热6天,体温波动于39~40℃,无汗,面红,目赤,手足凉而手足心及胸腹灼热,口干喜饮,大便2日未行,小便黄,舌红、苔黄少津,脉沉弦数。

证属卫气郁遏,火郁于里。处方:蝉衣8g,僵蚕10g,菊花10g,连翘12g,大黄3g(后下),片姜黄1g,竹叶10g,银花15g,石膏15g。每日1剂,水煎服。患儿服1剂后遍体微汗出,体温由39.7℃降至37.1℃。2剂尽即热退身凉。

按:本例患儿虽有高热、面红、目赤、口干、喜饮、便干、尿赤等一派热在气分之象,但同时伴无汗,手足凉,胸腹灼热等火郁于里的症状,故治疗上不宜单用寒凉之品,而宜用轻宣之品,导邪外出。方中蝉衣、僵蚕、连翘、菊花轻清宣透,导邪外出;片姜黄行气散郁,

通达全身,以助邪气外出,但本例热象较重,故片姜黄仅用1g,以防其性燥,反助火势;大黄通腑,竹叶清心利尿,二药均导热自下而出;石膏清内热。诸药合用,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使郁火外达而热退身凉。

例6.头痛肖某某,女,47岁,1997年9月8日初诊。

半月前因心情不畅出现全头胀痛,午后加重,伴头晕目憋,心烦不寐,口干苦喜饮,大便3日未行,舌红、苔白厚,脉沉细。证属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处方:僵蚕10g,蝉衣10g,片姜黄3g,大黄3g(后下),柴胡10g,郁金10g,菊花10g,薄荷6g(后下),丹皮10g,栀子10g,川芎15g,白芍20g。每日1剂,水煎服。服2剂后,诸症大减,后继服3剂,头痛已失

按:本例由情志不畅引起,气滞日久,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故头痛、头晕、目憋;扰乱心神则心烦不寐;热灼津伤则口干、喜饮、便干、尿赤。舌红、口苦为肝火盛之表现。脉沉为气机郁滞之象。综观其证,皆由气郁而起,故以升降散调畅三焦气机。方中片姜黄、蝉衣、僵蚕、菊花、薄荷调畅气机,宣泄郁火;柴胡、郁金、川芎、白芍舒肝解郁,条达气机;丹皮、栀子以增清肝之力;大黄通腑,使火自下泄。诸药合用,使气血畅达,通则不痛。

例7五心烦热赵某某,女,60岁,1997年7月22日初诊。

五心烦热1月余。现症:手足心及左胸自觉灼热,心烦懊浓少寐,胸以上烘热汗出,口苦,胸胁胀满,喜叹息,大便3~5日一行,小便黄热,舌红、苔黄厚少津,脉沉弦数。证属木郁化火。处方:僵蚕10g,蝉衣10g,大黄3g(后下),片姜黄4g,柴胡10g,黄芩10g,郁金10g,栀子10g,生地15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尽诸症减轻,继服3剂而愈。

按:患者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则胸胁胀满叹息;郁久化火,火热内郁则五心烦热、口苦,郁火扰心则心烦不寐;两脉沉弦,主气机阻滞;数乃郁火内逼之象。故方以蝉衣、僵蚕、片姜黄宣畅气机,疏解郁火;生地清热养阴;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大黄清泄郁热,黄芩、栀子以泄火。诸药合用,气机得畅,郁火外达,故愈。

2体会

升降散由4味药物组成。方中僵蚕味辛气薄,能升阳中之清阳,既可祛风除湿,清热解郁,又可化痰散结、解痉;蝉衣甘咸能疏风清热,通散郁热,是祛风解痉、宣肺止咳良药;姜黄辛苦温,能行气散结,活血通络,宣通气血,用于气血不畅的全身酸痛效佳;大黄苦寒,能解毒祛火,攻里通下,活血化瘀,使热去毒解瘀化。总之升降散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气分血分药物并用,能宣畅卫、气、营、血,调理三焦;既能升清阳又能降浊邪,既宣肺气又散郁火,使邪热去,腑气通。该方泻热通腑,升降同施,气血并治,调节人体气机出入,使人体气血调和,升降畅通。临床运用该方以外有表邪,里有郁热,以口干、便干、脉数为辨证要点,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以其他方药,以求标本同治,虚实兼治,收效更速。现代药理也认为,僵蚕有镇静、抗惊厥,抗凝血,降脂之作用;蝉衣有解热、抗惊厥、镇静、抗过敏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降脂等作用;大黄有导泻、利胆、抗炎止血、活血等作用,说明升降散用于以上临床诸证有一定的药理依据。

外科名方,如意金黄散,按照《医宗金鉴》,药味多达十几味。据太老师张大昌先生经验,大黄、姜黄、白芷三味即可。我曾试用过多次,外敷痈肿,疗效确切。看来大黄、姜黄这二味药是不可分隔的一对。

升降散的使用

升降散的使用 升降散的使用 杨栗山升降散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诸症,根据诸多老中医、特别是赵绍琴赵老的经验,只要见有气机郁滞诸证升降散加减用之,均有良效。应用该方加味治疗寒热如疟、口渴不已、咽喉肿痛、阳萎盗汗、狂乱躁烦、神经质症、盆腔炎症、斑疹搔痒等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兹简述于下: 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袁XX :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克,蝉衣、片姜黄、薄荷各6克,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克,大黄、甘草各5克。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克,蝉衣、片姜黄各6克,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克,生甘草5克,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按: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

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钱XX:男,43岁,农民。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滤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此湿郁气阻,酿痰成浊。治宜疏调气机、芳化痰湿。蝉衣、姜黄、陈皮、木蝴蝶6克,白僵蚕、杏仁、苦桔梗、苏梗、茯苓、苍术、厚朴、牛蒡子各10克,甘草各5克。服7剂,咽喉稍感爽利,但局部红肿、滤泡未平,苔腻,脉细、重按弦数。湿滞见松,郁热已现,当清疏并进。山豆根、白僵蚕、黄芩、茯苓、竹茹、黛蛤散(包)、桔梗、牛蒡子各10克,蝉衣、姜黄、木蝴蝶、苏梗各6克,甘草5克。再14剂,咽喉红肿见退,梗阻不适轻减;原方去姜黄,加玄参,咽喉不适缓解;前方再去山豆根、蝉衣,加生谷麦芽、炙枇杷叶各12克以巩固。 按:慢性咽炎因雨湿外袭而甚,咽喉梗塞不适,杨氏升降散也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该患痰湿气阻,郁热内伏,先拟升降散去大黄疏调气机、升阳散火、祛风胜湿,合四七汤理气化痰、平胃散芳香化湿,加杏仁、木蝴蝶肃肺平肝,桔梗、甘草宣肺利咽。气机一转,脾运有权,湿痰渐化,而郁热未清,症势未减。复诊再以山豆根、黄芩、黛蛤散、木蝴蝶清肝肺伏火,茯苓、竹茹渗湿涤痰,升降散升清降浊、疏利气机,获效甚速。后二诊酌加润肺助脾之品,意在固护湿火戕伤之气阴。 湿热内壅口渴不已 邱XX:女,75岁,退休职工,2000年3月诊。素体基本健康,近时来杭帮助照看爱孙,感觉疲乏,时有头痛,胃纳少味,夜来口干,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

一起学学升降散,理解前辈临床运用经验 升降散对温病的治疗,历代创立了许多有效方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在诸多方药中,本书首推杨栗山之升降散。杨氏以升降散为治温总方,其余14方,皆升降散之加减。对杨氏治温15方,蒲辅周先生甚为赏识,于《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悉予转录。赵绍琴老师对升降散倍加赞誉,加减灵活,应用极广。余受老师影响,应用升降散也颇多,疗效确切。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组成主治 龚廷贤《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杨栗山于《伤寒温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炼蜜丸又名太极丸。”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黄酒两盅,蜜一两,调匀冷服。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主治病证计有:“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如身热如火,烦渴引饮,头面浮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涌盛,滴水不能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杂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呕如血汁者;如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如血从大便出甚如烂瓜肉,屋漏水者;如小便涩淋如血滴点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大便火泻无度,腹痛肠鸣如雷者;如便清泻白,足重难移者;如肉筋惕者;如舌卷囊缩,或舌出寸许,绞扰不住,音声不出者;如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热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无常;如手舞足蹈,

升降散在临床中的运用

升降散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 2049 期 作者 / 1李先行2刘爱华1河南中医学院2河南省中医院 编辑 / 段瑞⊙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 家正规医学图书、杂 志、报刊等,文底有 具体来源出处。文章 标题为原标题、文中 内容提取。无丝毫夸 大、诱惑、违背客观 事实的文字、图片、 视频等内容,无丝毫 恶意煽动、混淆、误 导用户等内容。一切 均为原文展现,追求 真实、可靠、权威。 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 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升降散乃临床常用名方,组方精当,疗效显著,为世代医家所推崇。本文将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讨论。 1 理论基础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代温病学家杨睿(号栗山,河南夏邑人)所著《伤寒瘟疫条辨》。杨氏称:“瘟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杨氏推崇吴又可的杂气学说和王璐的内伤理

论,认为杂气由口鼻而入,伏郁三焦,再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为瘟病之源;并参照刘河间的外感火热论,创立了自己的诊疗体系。杨氏以逐秽解毒、三焦分治为法,化裁古方,并重点发展了吴又可的杂气理论,创立了升降散一方。方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共研细末,以黄酒、蜂蜜为引导,有升清降浊之效,故称为升降散。杨氏自云:“用治瘟疫,服者皆愈。”故此方值得大家重视。 1.1 组成:全蝉蜕一钱,白僵蚕二钱,广姜黄三钱,川大黄四钱。药量:蝉蜕3g,僵蚕6g,片姜黄9g,制大黄12g。方义:蝉蜕、僵蚕升阳中之清阳;片姜黄、制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功用:祛风透邪,疏达三焦,清泻里热,涤痰化浊。 1.2 主治:源于《伤寒温疫条辨》:“升降散主治温病中杂气所致,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如头痛眩晕,胸隔胀闷,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烧作渴,上吐下泄身不发热者,如憎寒壮热,如身热如火,一身关节酸痛,烦渴引饮,饮水无度者;如四肢厥冷,身凉如冰,而气喷如火,烦躁不宁者;头面猝肿,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如斑疹难出,有似丹毒风疮者;如胸高胁起胀痛,……,外证不同,受邪则一,凡未曾服过他药者,无论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无不辄效。” 2 现代发展 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蒲辅周认为,升降散可防治瘟疫之表气郁闭、里气郁结、热闭膀胱,并用升降散加味治疗痄腮(病毒性腮腺炎)、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治疗烂喉痧(猩红热)、升降散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急性重症肝炎。2003年SARS流行期间,著名中医薛伯寿也推崇此方。SARS是传染病,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治疗SARS的过程中,早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两型,都用升降散加减治疗。如湿热阻遏型,用升降散合三仁汤加减;表寒里热夹湿型,用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现代研究表明该方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对传染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意义。赵绍琴以本方加减治疗泄泻与便秘,嗜睡与失眠,阳痿与阳强,高血压与低血压等4组互为对立的病症,获效甚佳,因而认为本方具有多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夏永良运用升降散治疗内外妇儿疾病验案举隅 汪天宇;夏永良 【摘要】夏永良认为治病当以辨证为先。瘾疹、尿浊、小儿上感、不寐、耳鸣、妇女痛经等内外妇儿疾病,皆由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而生。谨遵异病同治之法,予调畅气机之方。升降散,以调畅气机为首要功能。气机畅,五脏和,则五行脏腑经络之气充沛,正能胜邪,其病乃愈。根据临床实际病情变化,兼以凉血、疏风、退热等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临证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05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升降散;夏永良;异病同治 【作者】汪天宇;夏永良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05;[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Abstract:XIA Yong-liang’s think that the dialectics is the first thing to cure disease. Mos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ases such as nettle rash, cloudy urineare,children's common cold, insomnia, tinnitus, women dysmenorrheadue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qi and disturbance in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In compliance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the method is to adjust activities of qi.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Shengjiang powder i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f qi.Qi running unobstructed, internal organs reconcile, the abundant qi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way to win evil, the disease can be c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linical condition changes, and to increase the cooling blood, expelling wind, cooling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tients’ weak body at the meanwhile remove evil.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XIA Yong-liang;Homotherapy for Heteropathy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四医方辨引》[1]。书中解释到:升降散以僵 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毒,宣毒透达;姜黄为佐,气辛味苦,善能行气活血解郁,畅达气机,透发郁热;大黄为使,苦寒降泄,通腑逐瘀,清热泻火,擅降浊阴,推陈致新。目前此方临床多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咽炎等肺系疾病[2]。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夏永良临证多重视气机升降之调畅,对玉衡之书深研精思,另辟蹊径,圆机活法而暗合《内经》之妙旨。认为此方不仅可用于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之急性热病,更是具备调畅气机、凉血散瘀、祛风退热等功效之良方。临床可根据需要,辨证加减化裁,即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疾病。现将其临证运用升降散之验案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女,24岁。2014年7月21日初诊。诉皮肤瘙痒,风团反复出现。见疹块潮红,扪之有热感,瘙痒难忍,遇热则剧,烦躁。平素易疲劳,嗜睡,腹胀,便溏。观其体型肥胖,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滑数。诊断:瘾疹。辨证:脾虚湿热,血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于志强教授运用升降散经验 作者:黄丹妮朱林平吴昀张嘉琨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 摘要:升降散一方载于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治疗阳热怫郁,气机失调的重要方剂。于志强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认为本方的病机关键是“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从异病同治角度出发,谨守病机,化裁新方,扩大了升降散的治疗范围,灵活运用于治疗荨麻疹,口腔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全国名老中医;于志强;升降散;气机之郁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08-04 于志强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多种内科疑难杂病[1-6],临证强调抓主症、守病机,推崇“郁滞论”,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为先[7],并善用升降散,于教授认为凡病不论外感和内伤,只要证见内有郁热,气机升降失调者,皆可予升降散加减。有幸跟师于教授门诊学习,受益匪浅。现结合于教授“郁滞论”思想与“异病同治”理论,举其灵活运用升降散治疗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偏头痛的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1 于教授基于“气机之郁”理论简述升降散 1.1 郁滞伊始,开郁为务于教授认为“郁滞”为百病之始,尤以“气机之郁”贯穿疾病始终,倡导“宣通郁滞,調气为先”,“恢复气机平衡”[7],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8]。气机指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9],说明气机维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素有“百病生于气”,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病乃丛生。朱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体气机中,中焦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四圣心源》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如此则五脏六腑安和,反之气机逆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阴在上,则生瞋胀”。于教授强调气郁常化火,致火郁(郁热),无论内伤杂病郁热还是外感三焦郁热,常由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临证善察郁热诸象,注重舌脉二便,主抓“气机郁滞”病机,使临床指针更确切,对于“郁热”诸症,火郁发之,以开郁为务,开郁理气,气畅则郁热自消。于老主张病机十九条中“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在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中,要注意分析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抓住病变脏腑之根本,疏通气血,畅达气机。

清代名方——升降散薛伯寿教授应用经验

清代名方——升降散薛伯寿教授应用经验 应用升降散要在火热郁闭以之“开窗散热” 凡外感内伤,郁久多变为热、热极为火,内迫气机,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火热内郁,升降失常是诸多外感内伤疾病共有的病机焦点,谨守病机,可以应用升降散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薛师治疗火热郁闭升降失常者,强调清宣与清泻并举, 喻之为“开窗散热”反对一见热象即迭进苦寒之品以致冰伏。 活用升降散着眼于调理气机升降 以升降散调理气机升降出入,是导师遣方特点之一。升降失常分为虚实两个方面, 升降散乃攻邪之方,主要用于阳、热、实证。薛师运用升降散,体现了以气不以质的思想,“气”指气机升降之势,如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质是指有形物质,如汗、二便。对升降散配伍的认识上,白僵蚕、蝉蜕意不在强责其汗,乃透气于外。引清气上达之意;姜黄、大黄意不在强通其便,乃凉降郁热,引浊阴下行之意,取辛以开郁,用凉以清热,旨和其阴阳,调其升降。 应用升降散的用药变化

薛师应用升降散的用药变化特点上,常以辛苦凉之片姜黄代“大寒”之姜黄, 以酒大黄代替生大黄,一者使升降散寒性有减,且缓其攻下之性,避免冰伏伤正之弊, 更有利于郁热的解散,有用寒勿远热之意,二者原方有酒,用酒军有尊原方之义。对于热入营血而见斑疹者,以焦大黄易酒军,取其清热凉血消瘀,外感热病初起或湿热内郁、大使不爽者,以炒栀子代替大黄,以其清利三焦而不易冰伏。对于儿童合部分老年患者,主用蜂蜜送服药,亦属尊原方之义。薛师使用升降最常用药量僵蚕8-10g,蝉蜕4-6g,片姜黄8-10g,酒大黄5-6g。用药量轻,意在调理气机,不在大汗峻下,可免药物过量致郁之弊。 升降散的使用原则 升降散的使用范围较广,所治病证复杂,临证宜以病邪、病性、病机;病位统之。通过分析升降散的配伍原则,所用药物的作用、涉及的脏腑、结合导师治验认为升降散的使用原则如下:凡由火(热)为主、兼挟风(内风、外风)、湿(内湿、外湿)、痰、瘀所致者,具有阳、热、实性质,以郁为病机特点的表现为心、肺、脾、胃、肝气机升降失常的一类病证均可辨证运用升降散。 在外感温热病疫毒方面运用升降散 薛老认为,温热、疫毒之邪,充斥内外,痰浊湿热郁滞中焦,阻碍气机而使三焦不能畅达而发诸病。应用升降散之蝉蜕、白僵蚕宣表达邪;姜黄辛散升达上焦之郁遏, 使气机流畅,热有去路;大黄清火热,通腑泄浊,诸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应用体会 摘要搜集跟师学习期间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验案,结合医学文献探讨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有效机制。阐述杨京慧主任医师应用升降散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经验,拓宽升降散临床应用范围。结果显示升降散对证治疗湿疹皮炎等多种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有效良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湿疹;特应性皮炎;中药治疗 湿疹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中医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病名,“浸淫疮”、“四弯风”、“胎敛疮”等属于该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瘀阻,郁而化热生风,日久伤阴耗血,顽固难愈。杨师认为苦寒药物或可解一时之热,但易伤脾胃阳气,祛风之剂应用中把握不准又易耗伤阴血,导致瘙痒无度。其临症应用升降散加减治疗急慢性湿疹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浅述如下,以飨读者。 1 临床资料 1. 1 病例1 患者,男,41岁。全身红斑、渗液、瘙痒3周。自述3周前因食鱼虾腥发之物,全身出现红斑瘙痒,继而渗出,在外院诊断为急性湿疹,口服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维生素C,外用尤卓尔等药物,瘙痒减轻,但皮疹不见改善故来诊。刻诊:颜面潮红,躯干四肢红斑渗出,瘙痒不休,遇热尤甚,大便干,小便黄,食欲欠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浸淫疮。证属湿热内郁,毒蕴肌肤。治宜清热散郁,祛湿解毒。处方:僵蚕12 g,蝉蜕9 g,姜黄9 g,生大黄9 g,赤芍9 g,生地12 g,云苓皮10 g,银花9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服药3剂,诸症减轻,继服6剂,临床治愈。 1. 2 病例2 患者,男,45岁。全身泛发红斑、丘疹,反复发作3年,加重7 d。自述3年来辗转求治,均诊断为湿疹,遍服扑尔敏、氯雷他定、息斯敏、西替利嗪等药物,外用药物不计其数,疗效不显。刻诊:全身瘙痒,腰以下为重,下肢皮肤呈轻度苔藓样变,搔痕累累,瘙痒夜间尤甚,伴有身重乏力,大便溏,日二行,舌淡,苔白腻微黄,脉沉缓。中医诊断:浸淫疮。证属脾虚湿蕴,升降失调。治宜宣降气机,健脾除湿。处方:僵蚕6 g,蝉蜕9 g,姜黄9 g,苍术9 g,炒白术12 g,茯苓9 g,薏苡仁12 g,泽泻9 g,陈皮6 g,炒黄柏9 g,牛膝9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水煎400 ml,分2次服。服药7剂,瘙痒症状减轻,守方加减服药30剂,临床治愈。 1. 3 特应性皮炎验案病例3 患者,女,11岁。父母代述出生后1个月患有婴儿湿疹,应用抗过敏药物减轻,但反复发作,始终未有痊愈。现皮损加重,瘙痒剧烈来诊。刻诊:皮损主要发生于肘窝和腘窝,累及面颈及躯干部。分布对称。皮肤干燥、变厚,伴有苔藓样变。实验室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升高。白色划痕症阳性,过敏原检测示尘螨过敏。伴有大便干,2日

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腹泻验案

运用升降散治疗小儿高热、腹泻验案 高热 屈某,女, 3岁, 1977年4月10就诊。发热5天,曾请某中医诊治,示其处方2张, 为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母述初服体温略降,继而发热加重。经医生介绍,来我处就诊。症见: 发热,体温40℃ ,无汗,烦躁,时惊惕,咽红,口渴,尿短赤,大便结,腹微胀, 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数。证属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治当辛凉清气,佐以通腑泄热。药用僵蚕、蝉蜕、薄荷、荆芥、牛蒡子各6 g , 姜黄、甘草各3 g ,大黄5 g, 金银花、连翘、芦根各10 g ,水煎服。服上方1剂,次晨体温恢复正常。1984年10月其母因病就诊,谈及患儿幼年多病,时发高热,自从服中药1剂即热退后, 更加相信中药能退热,自此以后,凡见其发热, 均自用上方,多l~2剂热退。 按:本案前医曾用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治疗无效。辨证为温邪已入气分,而卫分之邪未尽,用升降散合银翘散1剂热退,证明升降散起了主要作用。郑老临床上运用升降散数十年,深深体会到对于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邪在卫气阶段),如采用外疏通、内畅达的治疗方法,使邪热内外分消,发热往往很快下降,与具有辛凉透邪、清热解毒、攻下逐秽作用的升降散甚为合拍。在具体运用时,应根据病情灵活变通。表证重者,偏重辛凉,升降散合银翘散;热毒重者,偏重苦寒,黄岑、知母、板蓝根、草河车等可随症选加;腑气不通者,偏重泻下,可重用大黄。对于大黄的运用,不

一定要痞、满、燥、实四证具备,只要见到大便不通,或大便不畅,即可使用。对于体虚之人,可用虎杖代大黄,柴胡、黄岑同用,仿小柴胡汤柴岑同用和解退热之意,亦常选加。 腹泻 患者某,男,1岁6个月,2010年12月4日初诊,郑州市人。因发热、呕吐、泄泻2天,经社区给予头孢克肟颗粒等治疗1天,而呕吐、泄泻加重而来诊。诊见:发热(T:38.6℃),呕吐,时咳,泻下为蛋花汤样水便,每日10余次,气臭腐,舌红苔黄,指纹紫。查轮状病毒(+)。中医诊断:泄泻。辨证:邪毒内扰,升降失常。西医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治宜:升清降浊,和胃止泻。方投升降散加减:炒僵蚕6g,蝉蜕3g,生大黄1g,苏叶3g,黄连3g,生姜3g,甘草3g。1剂,水煎,少量频服。次日复诊,呕止,热减。上方去大黄、苏叶、生姜,加车前子3g,乌梅3g,茯苓6g,2剂,日1剂,水煎服。热退,泻止,神和而愈。 按:秋季腹泻以发热、呕吐、泻下如注,便下如蛋花汤样为主要表现,治不及时,易变生气阴两伤、阴竭阳脱之危证。郑老师认为该病虽发生在秋末冬初,但其临床表现大多为邪热内扰之象,当属中医温病范畴,邪犯胃肠,升降失常而吐泻大作。故用升降散合连苏饮加减升清降浊、清热和胃,药切病机,疗效显著。正如杨栗山所言,本方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本文节选自2014年6月第29卷第6期《中华中医药杂志》之《郑启仲运用升降散治疗儿科疾病经验》;2001年10月第22卷第10期《中医药学刊》之《郑惠伯主任医师妙用升降散验案举隅》。

【中医名方】升清降浊之升降散运用

【中医名方】升清降浊之升降散运用 升降散见于清·杨濬所撰之《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来源】《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在临床上,升降散运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国医大师路志正在运用这个名方中的心得: 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河北藁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行医七十余年,擅长治疗各科疑难病,被称为“杂病圣手”。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师承制导师,继承制博士后导师,国医楷模,首都国医名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生命与疾病认知)代表性传承人,中央保健工作突出贡献者,第五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获得者。

路老认为,所谓升降散,系根据中医学中的升降学说而来。方中以僵蚕为君,其味辛苦,轻浮而升,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蝉衣为臣,味甘性寒,可清热解表,宣毒透疹。二药轻清,能升阳中之清阳;姜黄为佐,气味辛苦,无毒,能行气解郁,祛邪避疫;大黄为使,味苦大寒,可泻火解毒,通腑逐瘀,推陈致新。二黄味厚气薄,能降阴中之浊阴。药虽四味,而升清降浊,轻重二法均在其中。 原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如“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如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如头痛眩晕,胸膈胀满,心腹疼痛,呕哕吐食者;如憎寒壮热,一身骨节痠痛,饮水无度者”等十九种证候。 至于原方的用量和服法,僵蚕6克,蝉衣3克,姜黄9克,生大黄12克,共为细末,病轻者,分四次服,用无灰酒一盅,蜂蜜25毫

读方与用方(35)升降散治内伤病

读方与用方(35)升降散治内伤病 升降散治内伤病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升降散本为治疗温疫而设,治疗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以及内伤病,俱属方剂的扩展应用。当代医家赵绍琴教授使用升降散不仅治疗温病,同时广用于内伤杂病,可谓善用升降散者。 赵绍琴教授在《温病浅谈》中指出:“火郁当发。发,谓令其疏散也。重在调其气机,可用升降散、栀子豉汤之类,气机输转则郁开火散,切忌寒凉滋腻……升降散可宣全身之气机,使郁热多从大便而去。其加减变化,用于杂病亦效。曾治一人,女,年32岁,四末不温,心烦梦多,面色花斑,舌红起刺,苔腻脉弦涩,曾服四逆汤,附子用至两余不效。改用升降散去大黄加荆芥炭、防风、苏藿梗,服二剂大便泻下秽浊甚多,服十余剂四末转温,面色花斑亦退。” 赵绍琴教授在《谈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见《中医杂志》1980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清代医家杨粟山制'升降散’一方,载于其所著之《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传之于世,启迪后人。其方虽为温病而立,然用治外感及杂病诸多火郁之证,亦颇为效验。本人治火郁证每多师其法而加减化裁用之,得心应手,疗效甚佳。” 笔者早期治疗内伤病见郁而偏热者,喜用升降散加减,或对证方中合用升降散方。临证较久,发现升降散方使用不合适,有使舌苔转腻之弊。究其原因,与方中大黄伤脾有关。其后,笔者在内伤病中使用升降散,每每在使用大黄或酒大黄时,配用厚朴或炒莱菔子,且大黄用量尽量偏小,或者去大黄不用,随证加用炒莱菔子、瓜蒌仁、桃仁、枳实、厚朴等一二味或二三味,虽于理不太恰和,疗效倒也满意。 曾在皮肤科会诊一银屑病患者,一派血热见证,屡用犀角地黄汤类方及大剂量清热凉血解毒之品达数月之久,热象依然较甚,且脾胃无损。笔者认为热为标象,需要治热之来源,主张从郁热论治,合用升降散,且小剂治疗。虽然未被采纳,但至今深以为然。

孩子高烧反复不退——对症使用升降五根汤疗...

孩子高烧反复不退——对症使用升降五根汤疗... 展开全文 近来,发烧患儿明显增多,尤其是无名原因高烧,多在39.5℃左右,反复难退,令家长们身心憔悴,各大儿童医院人满为患。 患儿高某男,6岁,2019年12月17日初诊,无名发热1天,初期体温39.5℃,发于夜半,家长着急,给予布洛芬加头孢口服退热,服药半小时汗出热退到38.2℃。3小时候体温又到39.6℃。 遂来我科就诊,症见发热,无汗,恶寒,身体灼热,手足心冰凉,伴有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咽喉红,精神差,纳眠差,大便不利,小便黄,舌质红,舌苔白腻稍黄,脉滑数。 诊断为外感风邪,内伤饮食积滞,给予升降五根汤加味,处方如下: 僵蚕,蝉蜕,芦根,白茅根,葛根,板蓝根,山豆根,桔梗,藿香,红花,大黄,鱼腥草等14味药,3剂。 用法:每袋药开水冲100毫升,每次50毫升,1日分4到8次次服。服药后盖被子发汗,汗出热降至38℃停服观察,体温超过38℃可再服用。。 次日下午患儿复诊,家属自述:从医院回家后体温升到了39.5℃,就一次服药两袋,3小时后体温没有升高也没有下降。 继续又服两袋,大约2小时后,排便一次,量多,质黏稠气味臭秽,身体微微汗出,体温降至38.9℃。 看到病情减轻,家属退烧心切,又服药一袋,药后1小时左右,

又排便一次,全身汗出较多,体温降至37.6℃,咽喉肿痛等症状也明显减轻,停药观察。 当夜体温没有再升高,患儿安眠一夜。次日晨起体温37.1℃,咽喉已红肿,精神恢复,思饮食,略有咳嗽,咳痰。 于初诊方去藿香、红花、大黄、山豆根等。加干姜,五味子,细辛,姜半夏等。3付,开水冲服,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3付药喝药,家属电话反馈,症状解除,扁桃体也不红不肿,二便正常,纳眠可。嘱控制饮食量,停药观察。 升降五根汤:僵蚕,蝉蜕,大黄,柴胡,芦根,白茅根,葛根,板蓝根,山豆根,藿香等13味药组成。 主治:小儿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发炎(乳蛾证),猩红热所致的发热,还可解无名热等症。无论寒热,均可酌情加减应用。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蒲辅周、赵绍琴两位大家对该方赞誉有加!李士懋老中医说,“余用升降散,主要掌握郁热这一关键,而不囿于温病一端”。 而五根汤为内蒙古老中医李凤林所创,载于《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作者说:李凤林这个方子,是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琢磨着创制的一个药方,以不变应万变。 既能治疗小儿因感染所致发烧,又能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自然调节虚实寒热而研制出的闻名遐迩之“五根汤”。 经过李老30年10万多患者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五根汤”不

读方与用方(31)升降散方的出处与组成

读方与用方(31)升降散方的出处与组成 升降散方的出处与组成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升降散为温病名方,见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后学者熟知升降散,源于《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但据该书记载,升降散方名出自该书,而升降散方并非出自杨栗山之手。“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两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有学者指出,升降散方出自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的《伤暑全书》。但翻阅该书,升降散方见于该书的“增补诸方”中,显为后人所加,不足信。读《丹溪心法》,见“瘟疫”附方中有“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便清凉。”不知是否与升降散有关。 升降散原方中的用量,大黄四钱,占全方四味药总量一半以上。考虑到原方为散剂,与黄酒、蜂蜜同服,且用治灾民之热病。如改用汤剂,是不是仍需用原方的剂量比呢?杨栗山说:“温病总计十五方……而升降散,其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分析十五方,可以看出升降散方中诸药的使用情况和大致用量。 考十五方中,其余十四方均为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平常使用升降散,以汤剂多用。十四方中都用到了白僵蚕、蝉蜕。其中十三方中僵蚕用量为三钱,一方中用量为一钱;五方中蝉蜕用量为十二个,八方中用量为十个,一方中用量为五个。十四方中,有七方中用到了

韩明向用升降散治内伤发热经验

韩明向用升降散治内伤发热经验 升降散最早载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而成其方。方中僵蚕、蝉蜕有升浮之力,能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有降泄之功,可降阴中之浊阴。全方升降相成,可调气机升降出入,使清阳之气升发上行,浊阴排出体外,使人五脏调和。全国名中医韩明向在近60载的临床、科研工作中治学严谨,抉微探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跟随韩明向临诊中发现其运用升降散治疗内伤发热每收佳效。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韩明向指出阴虚、阳虚、脾虚、血虚、食积、郁火、湿热或外感余邪等多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内伤发热,而升降散轻灵流动,升发清阳,舒畅气机,透达郁结,尤其适用于因脾虚、湿热、郁火等原因所导致的内伤发热,现详述如下。 脾虚发热 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使体内气血阴阳失衡,阳气浮动,气火失调而导致的内伤发热即可归于脾虚发热的范畴。人们恣食生冷及食饮不节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得人群中脾胃虚弱者不在少数,此类患者常伴有身热倦怠、腹满不适等表现,为劳倦伤形气所致,更有甚者,气阴俱亏,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阴水不及,阳气蒸腾,多见午后发热。 韩明向对于脾虚发热常以补中益气汤合升降散治之,笔者曾就为何要用升降散这一问题与韩明向探讨,他指出,对于脾虚所导致的发热,临床单用补中益气汤亦可收效,然临床常见病人虽有气虚,然每用参芪之类反有上火之虞,此时若于方中加用升降散,一则可免重用黄芪易导致上火之弊,使补中之效甚速,此为经验之谈。二则补中益气汤虽可培补脾胃,然脾胃同居中焦,为升降之枢纽,病人脾虚日久,脾胃所产生谷气困于中焦,不能输布,热气郁滞胸中,兼脾生痰湿滞于中焦,中州水滞影响气机运行,故脾虚多兼升降失调。升降散中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蝉蜕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姜黄气辛味苦,行气活血;大黄苦寒走下,通腑逐瘀。四药合用,推

大黄用量有讲究,不同剂量效不同,用好大黄见奇功

大黄用量有讲究,不同剂量效不同,用好大黄见奇功 大黄 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大黄味苦寒。生山谷。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明代杜文燮《药鉴》载:“大黄乃荡涤之将军,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壅,破瘀血而下流。” 张景岳称人参、大黄、熟地、附子为“药中四维”,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八维药纲”,即:里肉桂,表麻黄,寒黄连,热干姜,虚人参,实大黄,熟地阴,附子阳。大黄作为“八维”之一,临床运用得当,常有非常之效。 笔者临床运用大黄剂量灵活,不囿于常,不同剂量大黄功效不同:0.5~1g引经;3~6g轻泻;9~15g泻下。小剂量引药入肾,中剂量泄热泻浊,大剂量急下通腑。 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两许用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用治“癫狂其脉实者”。 展开剩余85% 对于大黄常见炮制品,根据笔者经验:生大黄泻峻,熟大黄次之,酒大黄又次之。大约生大黄(后下)通便作用的产生在4小时、熟大黄在6小时、酒大黄在8小时以上。脾胃弱者,宜饭后服,配伍山药可减大黄刺激胃的不良反应。 大黄运用之机巧在于把握量的变化,重用轻用效用不同,现将笔者及其他名家经验枚举如下。 张琪认为,大黄苦寒,泄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为临床治疗急性危重病之良药。生大黄能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泄壅滞水气,利大小便,去五脏湿热秽浊,临床用于邪毒入里,郁而化热,结于肠腑,阻滞不通者,如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时行热疫等病症,屡获良效。在治疗危急重症病人,症见壮热如潮,腹胀腹痛,腹满拒按,

神昏谵语,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之时,当大剂量施用大黄,少则15g,多则用至50g。危急关头,生死一线,此类病人虽多为因虚致实,但正所谓急则治其标,有是证则用是方,故重用大黄,方显峻下存阴之关键。 老年夜尿多,辨治要点在益肾缩泉。笔者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肾小管功能也必然减退,表现为夜尿多和夜尿频。而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可加速肾小管功能减退。本病核心病机是肾气不足,开合失司。一般临床常用的缩泉丸力量较弱,针对肾小管功能减退,即所谓肾络不通的情况,笔者常轻用大黄0.5g,佐以水蛭有情之品贯通肾络,药物配黄芪、肉桂、山萸肉、芡实、金樱子、水蛭粉(分冲)。临床一般在2周左右见效。正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欲较快见效,宜先用汤剂,见效后,为巩固疗效,可将此方10剂做成水丸或研细粉,1次6g,1日3次。需连服4~8周。笔者认为,老年人之肾络,必有瘀滞,故用小量大黄和水蛭以通肾络,大黄大苦大寒,易削伐中气,老年气衰,中气本虚,故须量小,以防戕伐正气之弊。 三、大黄在常用方中的剂量 01、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治疗肝、胆、脾、胰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方,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脂肪肝等,作为辨病的基本方加减应用。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15~30g可作为常规剂量。便秘是本方重用大黄的症状靶,与枳实合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另发热时重用柴胡、黄芩,呕吐重用半夏、生姜;伴黄疸时合茵陈蒿汤,伴结石合四金化石丸,伴疼痛合金铃子散。 02、大承气汤 《伤寒贯珠集》有云:“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之属,涤荡脾胃,使糟粕一行,则邪热毕出,地道既平,天气乃降,诸宁复旧矣。”笔者临床常用生大黄3~15g,芒硝15g,枳实15g,其中,生大黄使用时宜予单包,根据患者每日泻下次数调整大黄用量,以每日1~2次

【杨黎黎用经方】小柴胡合升降散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杨黎黎用经方】小柴胡合升降散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第20200427期 《经方》精品班通知:2020春季(清明)类病线上班明天结业,《2020初夏(劳动节)类方线上班报名通知》近日即将发布,短时间就会爆满,敬请留意~《经方》精品班。 小柴胡合升降散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 作者/杨黎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洄溪草堂同致中医诊所 S男孩,8岁,身材瘦小,面色黄暗。202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发热伴咽喉肿痛2天。现病史:患儿于两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5℃,家长给与退烧药(美林),热退,6小时后,又开始发烧,体温40℃,无汗咽痛,扁桃体肿大,这已经是患儿第7次扁桃体肿大了,之前每次都是西医点滴治疗,反反复复,家长很焦虑,因为孩子高烧很担心会烧出肺炎,这次经别人介绍来找中医治疗。来诊时患儿精神状态还好,摸着皮肤发热,食欲差,吃饭会恶心,早晨吐了一次,大便三天未解,咽痛,咽红,扁桃体三度肿大,散在白色脓点,饮水正常,睡眠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处方:小柴胡合升降散加桔梗柴胡30g 姜半夏15g 太子参10g 甘草6g 黄芩10g 生姜2片大枣5g 炒僵虫10g 姜黄6g 蝉蜕6g 大黄6g(后下)桔梗10g,2剂,水煎服。 3月13日复诊,服药第一剂药时,大便排了两次后热退,咽部也不疼了,焦虑的家长终于安心了。但孩子食欲不是很好,开小柴胡汤2剂。柴胡12g 姜半夏10g 太子参10g 甘草6g 黄芩6g 生姜两片大枣10g,2剂水煎服。 按:1、《经方》精品班讲授了小柴胡汤合升降散的应用,学员们也都学会了灵活应用,分享了自己用此方治疗过敏性紫癜,外感咳嗽等医案。【经方故事】杨萍萍《小柴胡合升降散速治过敏性紫癜》【经方故事】韩其茂《小柴胡合升降散速治感冒发热后咳嗽案》 2、这个病案“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升降散,通利三焦,清化郁热,升清降浊。用于邪气郁于里不得张越,多表现为发热,烦

猴痘6张治疫名方

治猴痘6张名方 9月16日,重庆市发现了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猴痘病例,在此之前,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于6月印发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全文见文末)。其中列出了中医治疗方案,并根据不同症状给出了6个推荐方: “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升麻葛根汤 《阎氏小儿方论》 宋·阎孝忠著,其为钱乙的学生。又云此方出自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但方名为升麻汤,组成用法与升麻葛根汤相同,乃异名同方也。 【组成】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同为细末,每服四钱(12克),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

【主治】麻疹:俗称痧子。时行: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时令病,古称时行。目赤流泪:眼泪汪汪,并非真流泪也。 【方解】芍药当用赤芍,取凉血泄热之效。麻疹由内发于外,病在阳明肌肉,升麻、葛根入阳明胃经,既清阳明热毒,又透发麻疹。芍药、甘草也有凉血、解毒、和中之效。 升降散 《伤暑全书》 【组成】白僵蚕二钱(酒炒),全蝉蜕一钱(去土),川大黄四钱(生),广姜黄三分(去皮,不用片姜黄)。 【用法】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冷黄酒一杯,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与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一杯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杯,蜜一两,调匀冷服。如1~2帖未愈,可再服之,热退即止。 【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

高热60日—经时方合用一剂见效

高热60日—经时方合用一剂见效 2016年8月12日,薛伯寿名医传承工作站来了位奇怪的患者,正值暑热天气,此人却穿着羽绒裤、厚外套。原来此病人因间断高烧两月不退,多方就诊无果,遂请薛老诊治。 逯某,男,62岁,主诉:高烧两月。今年6月11日患者受风后出现发热,体温38.8℃左右,伴乏力、肌肉酸痛。曾于协和医院及社区医院多次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予以口服头孢克肟、输液等治疗未效,最高体温40℃。 舌齿痕、苔白腻微黄;脉象:浮滑数诊断:暑温初起兼风湿郁闭 中药处方:银花20g 连翘15g 香薷10g 厚朴8g 扁豆花10g 炙麻黄8g 杏仁9g 生薏仁15g 生甘草8g 蝉衣6g 僵蚕9g 姜黄8g 炒栀子10g 豆豉15g 7剂 一周后(8月19日)复查,患者描述,回家服完汤药,半小时后周身有汗出不断,体温开始下降,服一剂后,自称终于感受到了正常的体温。每天服药后皆微微汗出,关节肌肉酸痛消失,大便通畅日2-3次,自此以后,除了每日中午体温略高(37.6℃左右)以外,其他时间体温正常。患者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不怕冷(穿着长袖长裤,不似上次穿羽绒裤)。 二诊处方:在上方的基础上,改香薷为6g,炙麻黄6g,加茯苓15g。 三诊以后,患者体温已基本正常、稳定。

医案分析: 病机:暑温兼风湿。 对治:“夏季大青龙汤”加减 薛老称用经方麻杏苡甘汤合新加香薷饮为“夏季大青龙汤”。对治“形似伤寒”之暑温初起,复感于风寒湿,其效必宏;高热日久,大便欠畅,心烦、口渴,苔腻黄,浊毒内生故合升降散而升清降浊,以达表里双解、上下分消。 薛老称用经方麻杏苡甘汤合新加香薷饮为“夏季大青龙汤”。对治“形似伤寒”之暑温初起,复感于风寒湿,其效必宏;高热日久,大便欠畅,心烦、口渴,苔腻黄,浊毒内生故合升降散而升清降浊,以达表里双解、上下分消。 薛老开出的首诊处方: 新加香薷饮+麻杏苡甘汤+升降散+栀子豉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