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物理说课的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一)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

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

难点:负功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

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

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步子大一点,例如可以这样引入: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不“消耗”什么东西(例如,只要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重物挂起来,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些什么东西,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之所以这样做,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感到“已经学过了,没有新鲜感”而带来的懈怠感,使思维一下子就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急切希望知晓“下文”。

(二)新课教学:

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10分钟)

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

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

素。

例一: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

例二: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例:某同学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走了4米,然后提到3米高的二楼,该同学对水桶做功如何?

2.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15分钟)

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⑵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SCosα。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S Sinα,同样可以得出W=F.SCox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对开阔学生思路,摒弃“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意义非凡,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例:一同学用如图示中的力F=20N推一个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10m,求推力所做的功。

(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答W=F.SCosα=20×10×1/2=100J)

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指明,学生很少会独自“悟”出来。至于指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写出公式后马上开列“注意点”,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快很方便,但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并掌握,只是死记硬背。另一种方法是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即借助启发式教学。

[例1]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静止物体,受-1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动,运动8m时突然将此力反向,但大小不变,一直把物体推回原处(即全过程总位移为0),能否用W=F.SCos α算出此力在全过程中做的功等于零?总功为多少?

通过将运动分成如图的AB、BC、CA几个阶段,可以得出全过程中推力做功W=160J而不等于0,从而明白W=F.SCosα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同时还初步学会处理“变力”做功的方法之一,将运动分段,使每段都可以看作是“恒力”。

⑸在讨论公式时不要让学生单纯从数学形式上就α=0°、90°、180°得出结论,应启发学生从力做的功等于为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的乘积来分析几个特殊情况的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α=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就是S;α=9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α=180°时,物体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力做的功为负。

3.如何突破“负功”这一难点。(10分钟)

⑴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

⑵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S 克服力F做功F.S.

⑶通过力做负功的例子再加以强化。

例:一同学竖直上抛一物体,请问在上升、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

如何?

(三)巩固本节学习的新知识。(5分钟)

通过多媒体演示练习。

(四)布置作业。

板书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3.功的计算式:

⑴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W=F.S.

⑵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W=F.SCosα。

讨论:a.当0°≤α

b.当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c.当90°

⑶注意点:a.功是标量

b.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

c.公式的适用条件

4.功的单位:焦耳(牛。米),符号J.

1J=1N×1m 1J=1N×1m

人教版 九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十六章 第一节 电压 说课稿

一、电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完电路和电流概念以后进行的第二个概念电压的教学,主要内容是电压表的认识和使用。电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在初中物理学习的知识体系中,欧姆定律是一个核心地位的基本规律,也是一个难点,电压的教学是欧姆定律的基础。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电路和电流的认识,用电流表测电流的知识与技能。所以本节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另外电压表的使用相对安全,不象电流表容易出现短路而损坏电表的问题,而且用2节1.5伏的干电池,是不会出现触电危险的。可以说本节课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失败,体验成功的一个良好机会。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压表的正确使用,正确读书 难点:电压表的正确使用,以及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应该改变过去"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的传统误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的新观念,所以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由于学生已具备了对电流的知识体系,掌握了电流表的正确使用等基础,根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对比方法讨论式教学,合适时甚至可以把课堂的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为了突破电压表正确使用这难点,使用学生动手实践、讨论的办法,让学生 在使用中学会使用。为了突破电压表与电流表的区别这个难点,主要采用比 较、讨论然后列表的方式。 2、学法:为突出能力目标的实现,设计采取观察归纳、实验探索、提出问题、讨论问 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鼓 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检测矫正题(印成小篇子) 学生:干电池,手机电池,玩具车…家用电器说明书,手电筒,开关,小灯泡及灯座,电压表,电流表,导线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学期学过的电源引入新课 提问1:谁还记得我们讲过的电源?它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忆讨论后获得:提供电能或提供电路中有电流) 接着提问2:你还记得哪些装置就是电源。(学生可能回答:干电池、发电机等)教师出示要做的实验仪器,提问3:谁能让小灯泡发光?鼓励学生上台连接电路。(如果学生用了两节电池,教师再改为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若学生用一节电池,教师再加一节,实验观察比较) 提问4:你看到的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你想知道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说课稿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说课 步入九年级,学生对物理知识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渴望更加深入地研究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课本从第十章开始介绍“多彩的物质世界”,从宏观走向微观又从微观走向宏观是本节的主体脉络.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宇宙的宽阔无垠;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宽阔无垠的宇宙中认识到太阳系及整个宇宙的漫长经历.紧接着,课本从宏观宇宙谈到了微观的物质世界.分子、原子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以后的几节课中,谈了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如何测量质量、密度等的知识点,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本节的内容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浅显地介绍了宇宙的组成、原子的结构、纳米技术等,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授本节时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使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应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了解一些现象. 2.应用所学知识了解宇宙的构成,并会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介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为以后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 3.通过了解宇宙,认识人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物体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宇宙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活动,了解三态变化及其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具准备 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录像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上.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教材中图10.1-1和图10.1-2中的两幅图) [师]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生]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新课教学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初中物理课教学设计:(滑轮)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熟悉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和分析综合力量。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把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预备 分组试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拟简单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熟悉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洁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熟悉定滑轮的作用 (1)争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试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试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试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争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劲) (3)争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定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争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便利。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试验和争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便利。 3、指导学生熟悉动滑轮的.作用 (1)争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盼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便利,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试验(嬉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嬉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试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试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试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争论:通过以上讨论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熟悉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情景导入 通过两则报道《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导入新课 播放几个画面:(流动的水能够推动竹排前行、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 ),引入课题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观察,思考。 思考:下列三个现象 中都有哪些物体能够 做功? 从生活走向物理,特别 强调报道(一)中“车 窗飞出一只馒头”质量 之小,报道(二)中 “已经很慢”,为后面 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 素做铺垫。有助于学生 练习生活猜想到“速 度”“质量”对动能大 小的影响 二、进行新课1.能量 复习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演示:拉动木块 提问:有没有做功 根据课件展示:具有能量的事例。 打桩机上被举高的重锤落下来可以把桩打进地里 流动的河水能够推动木排做功 被压弯的跳板可以弹起运动员 提问:流动的河水、被举高的重锤空气)、被压弯的跳板等是否做功、对谁做功思考 思考,交流,回答问 题 使知识顺利迁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 体,便于学生接受 师启发能说明什么物理 问题?通过自然现象,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 生的兴趣,为本节的学 习提供良好的精神状

了?从而引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 能量。举出实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种类很多,从而引出最简单能量的初步概念。 (板书)1、能量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越大。 能的单位:焦( J )引导学生对这些具有 能量的现象进行总 结,并从生活中找出 类似的现象 态。 2.动能 继续出示物体由于运动对外做功具有能量的图片 共同特点:它们的能量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引导学生比较其共同特征(运动)得出动能的定义。 (板书)2、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学生思考,分析, 归纳出这类具有能量 的共同特征 ——运动 请同学小组内讨论举 出物体具有动能的实 例,找出生活中类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 培养兴趣 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 心理

最新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稿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为: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在任务学习中,我将课本内容分成四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巩固这一知识目标。并以PPT形式提供一些分子信息。课题二:学会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象及客观事实,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关键。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我为学生收集了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的实验视频。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决定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而教材中典型的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我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分享,一起来学习吧。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 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

条件。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因为在做实验和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教师要在实验时,注意提醒学生让他们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㈠引入新课 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 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③用手搅动水; 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 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 ⑥风吹树叶哗哗响…… ⑦做课本第25页图2-12所示的实验,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物理说课的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课件(一)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是当前初中物理教育体系中的主流教材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教材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材概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出的教材。该教材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内容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物理实验等多个学科领域,全套教材包括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共计18册。 二、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是根据我国《中小学物理课程标准》编写而成。该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物理学科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知识体系、科学素质和学习能力三个层面。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是根据这些要求编写而成的。 三、教材内容 1. 力学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力学部分共包含6个单元,分别是:物理量、运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力和运动、机械能。 2. 热学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部分共包含4个单元,分别是:温度与热量、热传递、物体的状态和热学定律。 3. 光学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光学部分共包含5个单元,分别是: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的成像、光的传播。 4. 电学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电学部分共包含5个单元,分别是:电学基本概念、电的起源、电路基本元件、串联和并联电路、电的磁效应。 5. 物理实验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物理实验部分共包含29个实验项目,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实验内容简单易懂,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点 按照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量、运动、力学基本概念、牛顿三定律、力和运动、机械能等力学基础概念的掌握。 2. 温度与热量、热传递、物体的状态和热学定律等热学 基本概念的掌握。 3.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光的成像、光的传 播等光学基础概念的掌握。

初中物理说课PPT

初中物理说课PPT 篇一: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模板__全套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功》,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功)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②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3.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

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投影仪、毛玻璃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毛玻璃片上放在投影仪上投影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 [生甲]毛玻璃片变干了。 [生乙]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 [生丙]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 [师]毛玻璃上的酒精、地上的水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师]看课本4.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尽量把塑料袋中空气排尽,然后再把口用线或橡皮筋扎紧。将塑料袋沉入80 ℃以上的热水中,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 [生甲]塑料袋鼓起来了。 [生乙]酒精到哪里去了? [生丙]凉一会儿又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 [师]现在根据观察和所提出问题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启发、鼓励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辩论。 [生甲]滴进的酒精是液体,放入热水中变成气体,所以看不见了。 [生乙]擦入皮肤上或放在盘子里的酒精,慢慢变干了,我们也

人教版物理说课课件

人教版物理说课课件 第1篇:人教版物理说课课件 物理说课课件应该要怎么进行科学的制定呢?下面人教版物理说课课件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系统*。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人教版初三物理课件 物理科对于不少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科目,因为它需要较好的抽象思维而又不仅仅依靠抽象思维。下面为大家提供了初三物理其

中一课的课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4-p75文字内容与*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学的实验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猜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答:电阻一定时,电流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要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 2.讨论:这个实验涉及到哪些量?为保*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哪些量? 答: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在这个实验中,应该保持电阻一定,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看对应的电流如何改变。 未完,继续阅读 >

2022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说课稿

《密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根底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根底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等,说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目标分析: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3、20m3、30m3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022年人教版初中物理《质量》说课稿

《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是初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根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了解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天平的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的兴趣,在使用操作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素养。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根底,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拟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 二、设计思想: 1、利用“最近开展区〞,提高探究活动的可参与性 由赞可夫理论:教学要立足于“最近开展区〞〔即学生智力水平正在形成,但不能独立完成,还需经过努力和帮助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开展,教学的最正确效果产生于“最近开展区〞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达成的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又不能全知〞的境地,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2、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研究,教师的角色也将随着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拟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根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四、教法分析 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拟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

2023最新-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 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3篇】

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3篇《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初中物理说课稿最新初中物理说课稿一等奖篇一《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精品说课稿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

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5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我的说课题目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见PPT),首先我们进入到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第三节。本节是几何光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在该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章教学的重点。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分析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基础:我分别从知识、技能基础,学习兴趣,能力基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究新知识,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欠缺。利用本节实验探究课创设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自身体验,直观的实验现象解决问题,找出规律,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重难点 同时,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接下来是 五、说教法学法。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

上述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记录、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交流与合作等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法归一于学法,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说教学过程。这是我的时间安排。首先是 第一步,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提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根据上节所学,学生很容易回答,接下来阐述: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不同的是,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呈放大正立的虚像。可见,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陈述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借此提出探究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引入新课。 第二步:实验探究,层层深入。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引导学生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几个要素,进行探究实验。 根据引课中学生的猜想我将引导学生 设计实验:之前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成像的仪器-光具座,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和5cm,光屏用来承接像,光源(物)是由发光二极管组 成的,光屏的方格大小与二极管大小一致,这样设计光源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再示范调节物、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演示像的位置的确定,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演示,扫清了实验中的障碍,再介绍物距、像距。 物移近(焦距内),到达某一位置时,开始找不到像了,这个位置大约在哪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想到焦点F处,是不是这样呢?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温度》说课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温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温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感悟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温度》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知识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环境分析 依据教学预想,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媒体在描述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具有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改变时空、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功能。因此我通过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整合物理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操作方法如下:1.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模拟"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作用,提高物理教学的演示效果。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高效课堂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节通过“合作实验”、“共同探究”等方式,达到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考虑到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现状,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中我将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设疑讨论法”、“分组合作法”;学生依托多媒体资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解决问题,体验学习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