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血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缺血再灌注一般指缺血-再灌注损伤,又名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是指由于局部肌肉组织缺血,肌肉出现溶解,释放出肌红蛋白和钾离子等物质,进而造成肾脏及其他器官损伤的疾病,如肺栓塞、急性肾衰竭等疾病。

一般主要考虑是由于急性动脉阻塞、缺血性坏死以及非创伤性疾病导致,多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以及恶性肿瘤等患者。该病常见的症状为患肢僵硬、水肿、肌红蛋白尿(樱桃红色尿)。若酸性代谢产物进入脑内,还可能导致躁动和神志不清,还可引起高钾血症,进而导致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可感到心慌气短,严重时可突然昏厥。

建议如果出现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的情况时,患者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积极配合做相关检查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其他更多:

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内氧自由基的损伤有关,当人体器官发生缺氧就会导致局部代谢产物堆积,无法及时运走。缺血再灌注损伤分为两种情况:

1、脑梗之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般采用降颅压脱水来进行治疗。

2、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肢或下肢动脉栓塞之后进行取栓血管再通,术后会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的出现筋膜综合征,必要时进行骨筋膜综合征切开减压。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缺氧: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3.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5.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6.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7.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8.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9.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10.裂体细胞: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1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12.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左心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13.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14.呼吸衰竭:是指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

再灌注损伤

教案 第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一、概述(15分钟,熟悉)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提出 缺血性损伤(Ischemia injury) 冠心病、脑血栓、休克缺血的组织重新恢复血液灌注时,部分动物或 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原因 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 休克经治疗后、冠脉痉挛的缓解、心脏停跳后心肺复苏; 一些新的医疗技术的应用: 动脉搭桥术、冠脉血管成形术、溶栓疗法、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器官移植、断肢再植 3、影响因素 缺血时间长短: 缺血时间过长、缺血时间过短都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器官发生再灌注损伤所需时间不一样: 缺血后组织侧枝循环的形成情况、组织需氧的程度: 再灌注条件: 高温、高压、高钙、高钠灌注易诱发、加重再灌注损伤

。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1、自由基的概念与类型(20分钟,掌握) 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自由基特性:化学性质极为活泼,易于失去电子(氧化),也易于获得电子(还原),特别是氧化作用强。 主要有两类:氧自由基、脂性自由基 氧自由基:由氧所诱发的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氧化活性最强)。 活性氧:包括氧自由基、单线态氧(1O2)、过氧化氢(H2O2),化学性质比基态氧更活泼的含氧物质。 2、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产生的机理: (1)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大量耗氧的生理现象称为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导致细菌膜的脂质过氧化,也导致细胞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等细胞的损害。 (2)线粒体产自由基增多:缺氧时,大量钙离子进入线粒体,使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以致于进入细胞内的氧,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氧自由基增多,经四价还原成水减少。 (3)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 (4)黄嘌呤氧化酶增多 3 、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1)膜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与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使之发生过氧化,破坏膜的正常结构: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膜的液态性、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增加。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 1. 缺血性损伤: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造成的细胞损伤。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简称再灌注损伤。 3. 氧反常: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经过定时间的低氧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反而使组织细的损伤更趋严重的现象。 4. 钙反常:用无钙溶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含钙溶液壠流,组织细胞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5. 自由基: 是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6. 氧自由基:指由氧诱发的自由基,例如超氧阴离子( )和羟自由基(0H· )。 7. 活性氧:指一类由氧形成的、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发的含氧物质,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含氧物质。 8. 呼吸爆发: 再灌注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的短时间内,微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量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又称为氧爆发,这是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9. 膜脂质过氧化: 自由基与膜内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作用使之发生过度氧化,造成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比例失调从而使磷脂膜的功能与结构发生改变。 10. 钙超载: 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11. 无复流现象: 缺血组织恢复血流后,部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血液施流的现象。 1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心肌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最为多见,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 13. 心肌顿抑: 遭受短时间可逆性缺血损伤的心肌,在流恢复或基本恢复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暂时性收缩功能降低。 二、简答题 1、简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①黄嘌呤氧化酶的形成增多,催化次黄嘌岭、黄嘌呤产生氧自由基; ②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摄入的氧经细胞内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催化形成氧自由基; ③线粒体功能受损,氧经单电子还原形成氧自由基; ④儿茶酚胺增加和氧化产生氧自由基。 2、简述缺血与再灌注受损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 缺血-再灌注时的钙超载主要发生再灌注早期,主要是由于钙内流增加,其机制为: ①Na' /Ca''交换反向转运增强:缺血再溜注时细胞内高Na'高H'、PKC激活可直接或间接激话Na' /Ca''交换蛋白反向转运,可将大量Ca''运入胞浆; ②生物膜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及肌浆网膜损伤,导致膜通透性增加、ATP生成减少和肌浆网Ca''泵失灵,可使钙内流增加和细胞膜、肌浆网Ca''转运功能障碍,促进钙超载的发生。 3、为什么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 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过快,组织间液H'浓度迅速下降,而细胞内H'浓度仍然很高,使细胞内外形成PH梯度差,由于Na'-H'交换,使细胞内Na'增加,后又通过Na' -Ca"交换而使细胞外钙大量内流,造成细胞内钙超载。所以,再灌注时纠正酸中毒的速度不宜过快。4、简述白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时微血管损伤的机制? ①微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使其流动减慢甚至与内皮细胞发生粘附,极易嵌顿、堵塞微循环血管,易形成无复流;

第二十三讲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论

第二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自由基、活性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钙超载、无复流现象和呼吸爆发的概念, 重点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各种原因造成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可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再灌注具有两重性,多数情况使缺血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结构得以修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是,部分患者或动物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氧反常、钙反常和pH反常。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不同种属和各种组织器官均可发生,具有普遍性。 ( 二)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再灌注损伤取决于缺血时间、侧支循环、需氧程度以及电解质浓度。 ( 三)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 自由基的作用 (1) 自由基的概念、特性、类型、体内代谢和生物学意义(熟悉和了解) (2) 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掌握) 1)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2) 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3) 线粒体损伤,氧分子单电子还原增多;4) 儿茶酚胺增加,自氧化增强。 (2) 自由基的损伤作用(掌握) 1) 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增强导致①膜结构破坏──膜的液态性和流动性减弱,通透性增强;②抑制膜蛋白功能──离子泵失灵和细胞内信号传递障碍;③线粒体功能受损──A TP 生成减少。 2) 细胞内Ca2+超载源于自由基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膜上Na+-K+-ATP酶失活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3) DNA 断裂和染色体畸变外面无组蛋白保护的线粒体DNA对氧化应激敏感。 4) 蛋白质变性和酶活性降低自由基可引起蛋白质分子肽链断裂,使酶的巯基氧化。 5) 诱导炎症介质产生自由基可导致脂质过氧化和胞内游离钙增加,激活磷脂酶,脂加氧酶及环加氧酶。 2. 钙超载 (1) .细胞内钙稳态调节(熟悉和了解) (2) 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掌握) 1) Na+-Ca2+交换异常;2) 细胞膜通透性增高;3) 线粒体功能障碍;4) 儿茶酚胺增多。 (3) 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掌握) 1) 线粒体功能障碍;2) 激活钙依赖性降解酶Ca2+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多种钙依赖性降解酶(磷脂酶,蛋白酶,核酸内切酶);3) 促进氧由基生成;4) 引起心律失常;5) 肌原纤维挛缩和破坏细胞骨架。 3. 白细胞的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疾病: ●心脏:心肌梗死、冠心病 ●脑:脑梗、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狭窄 ●四肢:血栓、骨折 ●外伤:休克、DIC ●手术:止血带 现代的主要治疗手段:溶栓、介入(支架,冠状动脉成形术)、动脉搭桥术、休克治疗的进步。 缺血带来的损伤:缺血带来的原发性损伤,缺血——再灌注带来的继发性损伤。 临床意义: 1)器官缺血后恢复血供:休克、冠脉痉挛、心脏骤停后复苏 2)血管再通术后、动脉搭桥后 定义: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 一:原因和条件 氧反常(低氧-缺氧——正常氧供——损伤加重)、钙反常(无钙——含钙——损伤加重)、PH反常(酸中毒——纠正酸中毒——损伤加重) 1.原因: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新医疗技术的应用 2.影响因素: 1)缺血时间(时间依赖性):过短——功能恢复;过长——坏死 2)再灌注条件:压力、温度、PH、离子浓度 3)侧支循环:缺血后容易形成侧支循环的组织,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4)组织器官对氧的需求:需氧高的组织器官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一)自由基(free redicals): 参与排出毒素、传递能量、杀灭细菌和病毒、寄生虫 ●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活性氧ROS:氧自由基和非自由基(H2O2、单线 态氧)的总称,即含有氧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的总称。】 ●脂性自由基:氧自由基和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如烷氧自由基、烷 过氧自由基等。 ●其他自由基 1)自由基的清除:98%~99%的氧通过线粒体接受电子被还原成水,并释放能量。但也有 形成超氧化物或者过氧化物的,此时机体内存在的抗氧化物如维生素C、E,以及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可以及时清除他们。 2)氧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黄嘌呤氧化酶增多机制:正常时,体内黄嘌呤氧化酶占10%,黄嘌呤脱氢酶占90%。 缺血情况下。ATP缺乏导致细胞内钙离子聚积,激活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促使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将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再氧化为尿酸。这个过程中以分子氧为电子接受体,生成了大量的活性氧。 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缺血——再灌注使得补体系统和内皮细胞被激活,产生白三烯等趋化因子,吸引并激活中性粒细胞摄取大量氧气,通过呼吸大爆发的形式释放大量自由基。 线粒体功能受损:大量钙离子进入线粒体,导致线粒体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代谢

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治疗

关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治疗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它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如炎性反应,钙离子超载,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等。各个环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CIRI后脑梗死灶的形成及神经功能的破坏。本文,我们将从CIRI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两方面进行阐述。 标签:CIRI;发病机制;药物研究 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残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它在脑血管病中的发病概率最高。患者脑缺血持续一段时间后,虽然供血量恢复,但功能尚未恢复,且并发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称为CIRI。CIRI具有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等特点。CIRI不仅危害患者生命及健康,还会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现今,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1,2]。故而,研究及探讨疾病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此进行综述。 1疾病的发病机制 1.1自由基自由基损伤脑组织多发于缺血再灌注期[3]。①氧自由基氧自由基过多,可造成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的过氧化,破坏机体膜结构,增加膜结构的通透性,促进核酸断裂、线粒体变性及蛋白质降解。氧自由基过多,还可诱导RNA,DNA,氨基酸等物质交联,减低物质活性。缺血时,机体内源性的抗氧化系统常无显著改变,而脂质过氧化物将显著上升,致使机体氧化、过氧化失衡。再灌注时,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促使脂质过氧化过程继续,加重细胞的损伤。②NO自由基它在CIRI发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及神经毒性。过量的NO自由基可与超氧阴离子结合,促进DNA氧化,抑制其修复,损伤线粒体,促进机体细胞凋亡。 1.2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EAA)EAA是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4,5]。脑缺血时,EAA对脑细胞产生毒性作用。EAA是CIRI的重要环节。EAA 包括天冬氨酸及谷氨酸等。脑缺血时,谷氨酸起主要作用。大量谷氨酸激活AMPA 谷氨酸受体,继而激活了磷脂酰肌醇(与Gq蛋白耦联)的信号转导系统,致使细胞的通透性改变,Cl-和Na+大量进入脑细胞,随之,水也被动性的进入细胞,造成脑水肿,最终诱导脑细胞凋亡。 1.3钙离子超载脑缺血时,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缺乏ATP,钙离子泵功能失调,钙离子外流减低。谷氨酸大量释放,NMDA受体被激活,致使钙离子内流。细胞无氧代谢,使产H+增加,促进Na+内流,细胞内高浓度的Na+,激活Ca2+/ Na+交换蛋白,进一步加重钙离子内流。细胞内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将破坏脑细胞防御体系[6,7]。①细胞内Ca2+浓度过高,Ca2+积聚于线粒体,损伤线粒体膜,抑制ATP的合成,继而导致能量合成障碍。②Ca2+可激活C和A2,促进磷脂分解,产生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对脑细胞产生毒性作用。③Ca2+含量过高,使钙调蛋白含量增加,继而促进弹性蛋白酶、5-羟色胺释放,致使脑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1、内毒素血症: 2、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下降的酸碱平衡紊乱。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呼吸衰竭。 5、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 6、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上有单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的总称。 7、功能性分流: 8、MODF 9、代碱 10、高容性高钠 11、心衰 12、假性神经递质:指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肝功能障碍时,由肠道产生的苯乙胺和酪胺进入中枢后,经 非特异性B羟化酶催化生成。假性神经递质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十分相似,但生理效能很弱,在替代真性递质后,出现意识障碍和扑翼样震颤。 13、休克肺 14、肾性骨营养不良:指慢性肾衰竭时,因钙、磷及VitD代谢障碍引起的骨骼病变,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 病,成人的纤维性骨炎、骨软化病、骨硬化、骨质疏松等。 15、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常是细 胞死亡的共同通路。 16、心肌顿抑:心肌并未因缺血发生不可逆损伤,但在再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

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17、非少尿性ARF :指无少尿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每日平均尿量在1280ml左右,尿渗透压、尿 相对密度较低,尿钠明显高于正常,但较少尿型低。GFR下降,程度比少尿型轻,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和髓质形成高渗状态的能力低下则较GFR降低更为显著,所以无少尿发生。预后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转化为少尿型。 18、hyperthermia 19、热休克蛋白 20、粘附分子:由细胞合成的,促进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如整 合素、选择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在维持细胞结构和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21、死腔样通气 22、白细胞致热原 23、独特型抗体 24、肺性脑病 25、死腔样通气 26、无复流现象 27、SARS 28、发热 29、二氧化碳结合力 30、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 31、多器官功能障碍 32、促红细胞生成素 33、一氧化氮合酶 34、细胞增殖 35、缺氧诱导因子HIF 36、核黄疸 37、水中毒、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它是指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导致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网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可促使进一步的组织损伤。那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缺血心肌组织。那为什么会产生缺血的心肌组织呢?这就与临床上的疾病有关了。一些心脏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他们会使心脏发生缺血的症状,其基本的生理过程就是心肌缺血。 Ⅱ.心肌缺血的危害: 心肌缺血:指单位时间内的冠脉血流量减少,供给组织的氧量也减少,缺血必定存在缺氧表明缺血缺氧。心肌缺血比单纯性心肌缺氧无血流障碍要严重,因为前者除了缺氧的影响之外,缺血组织也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又不能及时清除各种代谢产物带来的有害影响。 一、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是冠脉血流量的绝对不足。这种情况是由自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2是冠脉血流量的相对不足:包括供氧降低或耗氧增加,比如高原高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吸入氧减少;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可致血氧含量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等。 二、缺血对心肌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2是导致心肌舒张功能降低。3是心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比如说血流的阻力增加等。4是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比如说静息点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室颤阈降低等。5是导致心肌形态学的改变。当然还有其他的危害,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心肌缺血存在这么多的危害,临床上针对这一疾病采取了再灌注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临床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英文缩写为MIRI,最早由詹宁斯等于1960年提出,发现其临床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现象。随后又有学者在临床手术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发现在冠脉搭桥术完成后,心肌坏死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接着布朗沃尔德教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 1 9 6 0年J e n n i n g s等,第一次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证实再灌注会引起心肌超微结构不可逆坏死,并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后,病情反而恶化,引起超微结构、功能、代谢及电生理方面发生进一步的损伤,是由于在缺血损伤的基础上再次引起的损伤,因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i s e h e m i a — r e p e r f u s i o n i n j u r y ,I R I ) k 2 J 。临床上表现为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梗死区血液灌流重建后一段时间内,有的病例发生血压骤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一系列病情反而恶化的现象。因此, I R I 的发生机制与防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一直试图寻找能对 I R I 产生确切保护作用的药物。现就 I R I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与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1 . 1 氧自由基( F R) 生成正常细胞内有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使氧自由基转变为过氧化氢,后者又通过触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还原为水和分子氧,故小量氧自由基不造成损伤。再灌注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不能被清除,其中包括非脂质氧自由基和脂质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过氧化氢等。缺血再灌注后,它可与各种细胞成分,如膜磷脂、蛋白质、核酸等发生反应,造成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C a s t e d o 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再灌注后细胞内膜脂质过氧化增强,形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栓素、前列腺素等,促进再灌注损伤。 1 9 8 6年,M u r r y等,首次在犬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中发现反复短暂缺血发作可使心肌在随后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提出了缺血预适应( I P C) 心脏保护的概念,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其机制探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自由基可能参与了预适应保护的触发机制。Z h o n g等证明预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自由基对延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冉擘力等从细胞水平证明早期产生的氧自由基能诱导延迟保护作用产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早期氧化反应一方面改变S O D形态结构而提高酶的活性,诱导延迟相S O D合成增加,另一方面诱导热休克蛋白信使核糖核酸转录和持续合成,保护心肌细胞对抗细胞外氧自由基的损伤;氧化氮合酶( N O S ) 产生的一氧化氮能有效对抗氧自由基的损害,延迟期心肌 N O S活性增加。延迟保护作用增强,其机制可能是氧自由基诱导了后期 N O S信使核糖核酸转录和合成增加,因为在缺血等应激状态下,氧化氮能够调控心脏基因的表达。总之,热休克蛋白、抗氧化酶和 N O S等不是孤立地对抗氧自由基损伤,而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1 . 2 钙超载。生理状态下,胞浆内钙浓度约为 l 0-7 m o l / L ,而细胞外及胞浆内的钙储存系统( 如内质网和线粒体) 中钙浓度为1 0 -3m o l /L 。正常状态下,细胞通过一系列转运机制可以保持这种巨大的浓度梯度,以维持细胞内低钙状态。但是再灌注后,钙离子向线粒体转移,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离子浓度升高,可激活多种酶( 如激活膜磷脂酶 A , )同时促使心

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引言 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由于缺血引起的损伤加上再灌注时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的细胞和组织受损。再灌注损伤在多种疾病和医疗操作中都可能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器官移植等。本文将对再灌注损伤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定义 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由于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细胞和组织受损。缺血是指某一组织或器官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缺氧和营养不足,再灌注是指在缺血后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再灌注损伤通常发生在缺血时间较长后再灌注时,血液和氧气突然重新流入组织或器官,导致细胞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发生机制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以下是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 1. 氧化应激反应 再灌注时,血液和氧气重新进入组织或器官,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加。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外的氧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物质超过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情况。氧自由基和活性氧物质可引起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损伤等,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2. 炎症反应 再灌注损伤时,缺血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后,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白细胞黏附分子等。这些炎症介质可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3. 钙离子紊乱 再灌注时,缺血组织或器官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发生变化。钙离子是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再灌注时,钙离子的紊乱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进而引发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4.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缺血导致组织或器官缺氧和营养不足,细胞代谢和功能受到抑制。再灌注时,血液和氧气重新进入组织或器官,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临床表现 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因受损组织或器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 1.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时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升高等。 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中风后再灌注时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临床表现包括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等。 3. 肾脏再灌注损伤 肾脏再灌注损伤是指肾脏缺血再灌注时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临床表现包括尿量减少、尿液异常、肾功能不全等。 预防和治疗 针对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缺血时间 缺血时间是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减少缺血时间,可以降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可以采取紧急介入治疗、早期血管重建等方法来缩短缺血时间。 2. 抗氧化治疗 氧化应激反应是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给予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3. 抗炎治疗 炎症反应在再灌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给予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缺血预处理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肌缺血预处理 心脏是一个机械作功的器官,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高耗能、高耗氧、高代 谢率的特点。心肌的氧摄取率高达70%,当心肌耗氧增加时,再提升氧摄取率的潜力很小,需靠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以增加氧的供应。任何造 成心脏耗氧增加和/或供氧减少的因素都影响心脏作功。心肌有氧氧化 的水平强而耐缺氧水平差。正常情况下,心肌的代谢基本上全是需氧的。代谢物(底物)的氧化持续地为心肌作功提供高能磷酸键;当氧供应受限时,则通过刺激无氧糖酵解产能。产能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耗能过程 主要用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结合以及各种离子泵的活动。 (一)产能减少:心肌缺血使心肌组织氧供减少,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 弱,ATP生成减少。即使无氧糖酵解增强,但产能效率低。心肌的能量代谢状态与心肌缺血损伤水准有直接关系,当缺血心肌ATP含量在正常的35%以上时,缺血性损伤是可逆的;当ATP含量降至正常的20%,则产生不可逆性缺血性损伤。 (二)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缺血时糖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CO2的蓄 积可转化为H2CO3;ATP分解过程中产生H+;Ca2+与线粒体内磷酸根结合释放H+。这些变化均可使细胞内H+浓度升高。 (三)细胞内钙超载:下列因素可造成细胞内钙超载。 1.心肌缺血时氧供和氧化底物均减少,则ATP生成减少,使各离子泵 (包括钙泵)的功能减弱,导致细胞内Ca2+浓度(Ca2+i)增加。 2.细胞内酸中毒启动Na+-H+交换,以减轻酸中毒水准;但同时细胞内 Na+浓度的升高又激活Na+-Ca2+交换,导致Ca2+i升高。 3.缺血时儿茶酚胺释放增加,通过细胞膜上的a、b受体激活Ca2+通道,使Ca2+内流增加;同时还刺激肌质网释放Ca2+。二者使Ca2+i升高。 (四)自由基生成:缺血、缺氧时ATP代谢产物(AMP和次黄嘌呤)堆积;同时,细胞内钙超载,激活Ca2+依赖性蛋白水解酶,使黄嘌呤脱氢酶(XD)

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机制及和防治

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机制及和防治 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是Jennings第一次提出的,是指组织或器官在缺血后紧接着得到血液供应,但是这时血液的供应不利于缺血的组织、器官的功能的恢复,甚至加重了代谢的障碍、结构的破坏。本文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术后肝功能异常、原发性肝移植无功能、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1】。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后果往往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肝脏储备功能的强弱等【2】。目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的研究热点,普遍认为其病理机制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主要是缺血预处理、药物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 1.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肝脏缺血过程中的损伤,另一部分原因是当缺血的肝脏得到血流再灌注时产生一系列损伤。研究指出,缺血再灌注使得肝细胞和kuffer细胞、中性粒细胞、肝窦状隙内皮细胞、贮脂细胞等细胞之间发生相互作用【3】。另外,血小板、补体也有参与。活化的细胞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脂质炎性因子,导致炎性介质反应和细胞的凋亡。损伤会使得肝窦状隙内皮细胞被破坏,肝脏微循环障碍,进而加重肝脏微循环的缺血且导致肝细胞再生受阻【4】。 2.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 研究指出,氧自由基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候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来源于kuffer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黄嘌呤氧化酶,主要包括超氧化物自由基、氢氧根离子、过氧化氢等。氧自由基造成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细胞膜磷脂双分子结构中脂质的氧化,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及流动性,从而直接损伤肝细胞;同时氧自由基损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特别是肝窦状隙内皮细胞,引起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粒细胞等在微血管中聚集,阻碍肝脏微循环,氧自由基还可抑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使肝细胞供能减少。 3.肝脏缺血与细胞内钙超载

第十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第十章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复习提要 一、概念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或称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征。 二、发生原因 凡能引起血流重新恢复而导致组织损伤的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原因。 三、影响因素 缺血时间 侧枝循环 对氧的需求程度 电解质浓度 四、发生机制 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 1. 自由基的概念及分类 自由基(free radical, FR):指外层轨道上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OFR): 包括:超氧阴离子(O·2 )、羟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O·2是其它氧自由基产生的基础。 一氧化氮(NO) 脂性自由基: 是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如烷自由基(L.)、烷氧自由基(LO.)、烷过氧自由基(LOO.)等。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自由基 ②激活的白细胞经NADPH氧化酶途径产生自由基 ③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单电子还原生成氧自由基增多 ④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3. 正常机体清除自由基的机制: ①抗氧化酶类: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 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 ②抗氧化剂: 维生素E、维生素C、辅酶Q等。

4. 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损伤生物膜 ②蛋白质和DNA分子结构的变化 (二)钙超载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是指Ca2+在细胞内大量积聚。 1. 细胞内Ca2+的稳态调节(homeostasis ) ①Ca2+进入胞液的途径 质膜钙通道:包括①电压依赖性Ca2+通道(VOC)②受体操纵性Ca2+ 通道(ROC):又称配体门控钙离子通道(ligand gated calcium channel )。 胞内钙库释放通道:包括三磷酸肌醇(IP3)操纵的钙通道(IP3受体通道)、ryanodine敏感的钙通道。 ②Ca2+离开胞液的途径 Ca2+泵(又称Ca2+-Mg2+-A TP酶)的作用: Na+-Ca2+交换: Ca2+-H+交换: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钙超载的机制 A TP合成减少 pH反常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试题 [A型题] 1.以下哪一条不是白细胞浸润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A.消耗大量ATP,加剧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 B.机械嵌塞在微循环,引起无复流现象 C.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组织水肿 D.释放溶酶体酶,消化组织细胞 E.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破坏组织 2.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哪一条无关: A.组胺与激肽的作用 B.C3a与C5a的作用 C.LTB4作用 D.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 E.趋化性炎症介质的作用 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钙代谢障碍不表现为: A.胞浆钙超载 B.肌浆网摄钙能力下降 C.线粒体钙聚集 D.肌浆网钙聚集 E.线粒体中磷酸钙沉积 4.缺血后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 A.钠的平衡障碍 B.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C.溶酶体酶的释放 D.线粒体受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 <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 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3.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 <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6.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7.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18.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19.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20.假性高钾血症: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21.去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细胞内钾与细胞外钾比值减小,静息电位负值减小,当静息电位接近或等于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

(整理)缺血再灌注损伤

八、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组织器官缺血一段时间,重新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Reperfusion injury refers to damage to tissue caused when blood supply returns to the tissue after a period of ischemia. 原因:缺血+血流重新恢复1.全身循环障碍后恢复血液供应2.组织器官缺血后血流恢复3.某一血管再通后发生机制 条件;1、缺血时间的长短(过短功能恢复,过长坏死)2、组织器官缺血前的功能状态(侧支循环,需氧程度)3.灌注液高压、高温、高pH、高钠、高钙液灌注可诱发或加重再灌注损伤 钙反常、氧反常、pH反常(pH paradox) 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1、自由基(free radical):外层轨道上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自由基性质活泼;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形成新的自由基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化学性质较基态氧活泼的含氧物质,包括氧自由基和非氧自由基的含氧产物。 氧化应激:活性氧生成过多或机体氧化能力不足。 自由基的生成:(1)线粒体是O·-2生成的主要场所(2)某些物质自然氧化:(3)酶催化:XO、NADPH氧化酶、醛氧化酶(4)毒物作用于细胞 自由基的清除:(1)低分子清除剂(细胞内外水相:半胱氨酸、Vit C、谷胱甘肽;细胞脂质:Vit E、Vit A ;胞浆:还原性辅酶Ⅱ)(2)酶性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 CuZnSOD) 过氧化氢酶(CAT)其辅基含4个血红素过氧化物酶(H2O2)(3)蛋白性抗氧化剂铜篮蛋白 2、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1)黄嘌呤氧化酶途径 缺血:ATP↓,Ca离子泵功能↓,Ca离子进入细胞激活Ca离子依赖蛋白酶,促使大量的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转化酶;再灌注:ATP分解代谢增强,组织中次黄嘌呤大量堆积。大量氧分子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进而催化黄嘌呤转变为尿酸,释放出大量电子,以氧分子(脱氢酶途径以NAD+)作为电子受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和H2O2 (2)中性粒细胞激活 缺血:补体系统激活或经细胞膜分解产生多种趋化因子,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 再灌注:氧供应迅速、大量↑,产生大量自由基——呼吸爆发或氧爆发。 (3)、线粒体 缺血:A TP↓,Ca离子进入线粒体↑,线粒体功能受损,氧分子经单电子还原形成超氧阴离子↑;Ca离子进入线粒体↑,SOD、过氧化氢酶减少和活性↓。 再灌注:氧供应迅速、大量↑,超氧阴离子↑ (4)儿茶酚氨的自身氧化 (5)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适应低氧环境,突然高氧) 3、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自由基可与脂质、蛋白质、核酸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 (1)膜脂质的过氧化,损伤生物膜双键氧化、脂质交联(①破坏膜的正常结构:脂质过氧化使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膜的液态性、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增加。②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脂质过氧化使膜脂质之间形成交联和聚合,可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造成离子泵功能异常和受体信号传导障碍。③促进自由基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生成。膜脂质过氧化可激活磷脂酶C和磷脂酶D,降解膜磷脂,形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PG、TXA2、白三烯等,促进再灌注损伤。④线粒体膜损伤,减少ATP生成。进一步损伤线粒体

缺血_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1~10) 1.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2.氧反常(oxygen paradox) 3.钙反常(calcium paradox) 4.pH值反常(pH paradox) 5.自由基(free radical) 6.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或氧爆发(oxygen burst) 7.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8.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9.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 10.氧自由基抑制剂 (二)选择题A型题(1~43) 1.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痉挛,组织缺血;B.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D.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 E.以上都不对。 2.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D.缺氧后再用富氧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E.以上都不对。 3.下述何种不会有缺血-再灌注损伤? A.冠脉搭桥术后;B.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D.心肌梗塞后; E.心肺复苏后。 4.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A.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灌注液的PH有关;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5.脑缺血-再灌损伤,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的变化为: A.cAMP↓、cGMP↓;B.cAMP↑、cGMP↑; C.cAMP↑、cGMP↓;D.cAMP↓、cGMP↑; E.两者均正常。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 机体组织器官正常代谢、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常常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 ischemia injury ),但在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中也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因而将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 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的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氧反常( oxygen paradox )。用无钙溶液灌流大鼠心脏后,再用含钙溶液进行灌流时,心肌细胞的损伤反而加重,称为钙反常( calcium paradox )。缺血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是细胞功能及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但在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称为pH 值反常( PH paradox )。 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一、原因 (一)、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疏通、冠状动脉痉挛的缓解、心脏骤停后心脑肺复苏等。 (二)、动脉搭桥术、 PTCA 、溶栓疗法等血管再通术后,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器官移植及断肢再植等。 二、条件 并不是所有缺血的组织器官在血流恢复后都会发生缺血 - 再灌注损伤,但许多因素可影响其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常见的原因有: (一)、缺血时间缺血时间的长短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否相关,缺血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例如:大鼠心肌缺血 2min 以内或 20min 以上进行再灌注,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狗心肌缺血 15min 以内或 40min 以上进行再灌注,再灌注损伤不易发生,缺血 15-20min 再灌注,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高达 25%-50% 。 (二)、侧支循环缺血后侧支循环容易形成者,因可缩短缺血时间和减轻缺血程度,不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如肺脏。 (三)、需氧程度对氧需求量高的组织器官,如心、脑等,易发生再灌注损伤。 (四)、再灌注条件一定程度的低压、低温( 25℃)、低pH 、低钠、低钙溶液灌流,可减轻组织器官的再灌注损伤、使其功能迅速恢复。反之,高压、高温、高钠、高钙灌注可诱发或加重再灌注损伤。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一)、自由基的概念及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