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时效性的

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时效性的

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

结果时效性的

资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资阳,641301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时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常规医护工作流程就诊的78例行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的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3月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后的82例行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的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医护工作流程就诊,观察组按照优化的医护协作流程就诊。根据患者心肌三项采血时间及出结果时间评估优化医护协作流程的时效性,同时调查评价患者满意度及医护相互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三项采血时间及出结果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医护相互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診医护协作流程明显缩短了患者心肌三项采血时间及出结果时间,缩短了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辅助诊断高危胸痛患者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满意度。

【关键词】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床旁心肌三项;时效性;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CTnl)、肌红蛋白(Mb)是具有特异性

和灵敏度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它们在临床中常常一起联合检测,称为“心肌(梗)三项”[1]。床旁心肌三项联合检测能早期发现阳性患者,利于胸痛患者危险度

分层和处理,并且能预防漏诊和误诊情况发生[2],为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

脉夹层等急诊高危胸痛患者的早期鉴别诊断、治疗指导提供临床依据[3];而对于

高危胸痛病人来说,时间就是心肌,任何可以缩短病人时间窗的方法,都是急诊

医护人员努力改进的方向[4]。2018年4月我科创建国家级基层版胸痛中心以来,医护人员不断改进胸痛病人就诊流程,缩短病人诊治时间。对此我科在开展《床

旁心肌三项检测辅助急性心梗快速诊断》院级新技术项目过程中,对心肌三项检

测结果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在床旁心肌三项检测辅助诊断急性胸痛患者过程中,

病人心肌三项结果时间除病人首次就诊时间外,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FMC)至床

旁心肌三项标志物采血时间(采血时间)及采血时间至检测结果时间(出结果时间)

均可以通过优化医护协作流程来完成,以达到缩短床旁心肌三项结果辅助诊断急

性高危胸痛患者时间的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

检测结果时效性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采取2018年10-12月在常规医护工作流程下就诊的78例行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的急诊胸痛患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6.9±3.6)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STEMI患者4例,NSTEMI患者1例,ACS患者15例,UA患者2例,主动脉夹层 1例,其它胸痛患者55例。2019年1-3月在优化医

护协作流程后的82例行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的急诊胸痛患者为观察组,平均年龄(57.2±4.8)岁,男性48例、女性34例, STEMI患者7例,NSTEMI患者2例,ACS患者13例,UA患者1例,肺动脉栓塞 1例,其它胸痛患者58例。两组患

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1.2 医护人员均具有急诊科3年以上工作经历人员,均按国家胸痛中心要

求进行了规范培训并科室考核合格人员。

1.2仪器与试剂

1.2.1 检测仪器:广州万孚飞测免疫荧光检测仪。

1.2.2 检测试剂:①试剂卡: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单

克隆抗体;硝酸纤维塑膜、吸水纸、PVC板及其他试纸条支持物; ②缓冲液:磷

酸盐缓冲液(PBS)及表面活性剂及防护剂;③ID芯片

1.3方法

1.3.1常规急诊医护协作流程:胸痛病人在急诊分诊后到相应就诊区,就诊

区护士问询后通知医生,医生查看病人,医嘱行心电图检查;护士执行心电图并

请医生查看结果,上传心电图至胸痛中心微信群会诊;医生根据会诊结果医嘱床

旁心肌三项检测;护士到物品区域拿取采血物品,采血、检测、登记;

1.3.2优化医护协作后流程:根据急诊胸痛临床路径表,明确各时间段医护人员

各自职责与分工,进行相应的准备并密切协助配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制作“胸痛”标识、设置胸痛专用抢救床,备用胸痛物品箱[5];优化医护协作流

程: 急诊分诊处护士接待胸痛病人,完成分诊,呼叫诊疗区护士并引导患者到就

诊区域,启动胸痛就诊流程,诊疗区护士立即完成心电图,医生阅读心电图并拍

照上传胸痛中心微信群,电话通知会诊医师,开具心肌三项床旁检测医嘱;护士

迅速完成核对、采血、检测、记录;医生交代病人病情及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根据FMC至床旁心肌三项标志物采血时间、采血时间至检

测结果时间作为观察指标,评价时间效果,作对比分析;根据科室自制调查问卷

测评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相互满意度,其中患者满意度通过电话回访后有效问

卷统计获得;医护满意度根据科室每月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中工作能力、协作等评

价统计获得。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

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分析均以P<0.05为显著

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床旁心肌三项检测时效观察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的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时间对比(min)

组别例数FMC-采血时间采血时间-结果时

对照组7815:16±8:0618:15±3:23

观察组8213:08±4:38*17:09±2:14

P值P<0.05P<0.05

表2两组患者就诊期间的满意度对比(%)

组别患者满意度医生对护士满

意度

护士对医生满意度

对照组62(84.9)10(89.6)12(86.7)观察组75(90.5)10(93.8)12(90.8)P值P<0.05P<0.05P<0.05

3讨论在心肌三项床旁快速检测辅助诊断急性高危胸痛患者过程中,缩

短心肌三项结果时间,能更快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等高危患者,为一系列后续

各项抢救措施顺利开展赢得更多时间。已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

过程中,通过优化急诊医护协作流程,可避免急救延迟,对于提高医护团队协作

能力及医护患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

组的基础上,优化急诊医护理协作流程,缩短了床旁心肌三项结果辅助诊断急诊

高危胸痛患者的时间。相对常规医护协作流程,优化急诊医护协作流程主要有以

下改进:①分诊护士分诊后立即按铃或对讲机快速通知诊疗区医护人员并护送至

就诊区域,节省了常规流程患者自行寻找到就诊区域后,护士再接诊、问诊及通

知医生的时间。②优化后的医护协作流程能使医生护士紧密配合,明确各自职责

和分工,提高医护配合默契度,减少诊治过程中等待时间,缩短了心肌三项采血

时间。③在各就诊区域配备胸痛患者物品箱[8],节约了护士外出拿取采血物品的

时间。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首次医疗接触至床旁心肌三项采血时间、采血至检测

结果时间,为缩短床旁心肌三项检测辅助诊断急性高危胸痛患者的时间具有重要

作用;通过表一表二可见:优化急诊医护协作流程在缩短床旁快速心肌三项检测

辅助诊断急性高危胸痛患者的时间中具有明显优势。综上所述,通过对急

診医护协作流程优化,能够对各个环节进行协调[10],明显缩短了首次医疗接触

至床旁心肌三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时间,缩短了心肌三项标志物检测辅助诊断高危胸痛患者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相互之间的满意度;对减少胸痛患者的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有积极作用,因此可缩短整体的抢救时间,这对于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钟乔华,卢松耀,陈琦,等.心肌三项(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胸痛患者的诊断意义[J],智慧健康,2019,5(21):13-14

[2] 胡丰林,心梗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快速诊断中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2):113-114.

[3] 范立荣,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心血

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6(04):331.

[4] 李伟,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的效果影响[J],临床

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4):81-82.

[5] 徐小红,李文佳,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7):114.

[6] 李朝政,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0):1752-1753.

[7] 柳巧云,李素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4):251-252.

[8] 刘亚娟.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J].健

康大视野,2019,33(16):9

[9] 胡晓群.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影响效果[J].临床

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0):121.

[10] 李贤侠,周玮芳,韦余艳,等.精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9,35(14):2219-2221.

护理实践指南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早期护理病例报告

护理实践指南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早期护理病例报告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oedema, ACPO)是心内科急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迅速发生或恶化,患者临床症状严重,急性期病死率高,需要紧急救治。针对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AHF)的早期处理,近年来陆续出台的系列诊疗指南和共识都有涉及,提供了科学化、系统化的循证管理策略等。然而,临床指南是帮助医护人员处理临床问题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不是法规文件,是推荐应用而非强制应用,应与个性化临床处理相结合。本文报告了我院1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基于循证指南的救治过程,分析了指南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提示,以期推动护理人员将知识转化为行为,开展循证临床决策。 1.临床病例 患者男性,77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闷痛,持续约10min左右,向左上肢放射,当时未在意,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自行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入院前10天提重物时上述症状再发并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以“发作性胸闷痛8个月,加重10天”于8月30日上午11am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压史20年。进一步完善检查后,给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及血糖、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拟择期行介入手术治疗。手术当日(9月2

日)11:00am患者入厕排便后,主诉心前区不适、气喘、端坐呼吸,血压180/112mmHg,呼吸急促30次/分,床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7次/分。 2.循证临床决策 2.1提出临床问题对于该例可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首先,评估患者的情形后提出临床问题:护理人员应如何协助医生明确诊断、实施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开展病情监测,包括心电监护,密切关注心率、心律、血压、脉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以及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神志变化。 2.2寻找证据可参考的指南有四个:《2014中国心力衰竭指南》[1, 2]、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急性心力衰竭循证指南》[3]、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前及院内早期管理的建议》[4]以及《急性心力衰竭护理实践指南》[5]。指南给出有关明确诊断、实施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开展病情监测的推荐意见若干条。 2.3评价证据前期有学者对上述四部指南的质量运用AGREE量表进行了评价[6],结果提示急性心力衰竭相关指南质量较高,推荐级别均为B 级,指南均收集了最新的证据,并进行了分析评价,对每一条推荐意见标注了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床边快速Myo、CK-MB、cTnI三项联合检测对心肌挫伤急诊早期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床边快速Myo、CK-MB、cTnI三项联合检测对心肌挫伤急诊早期诊 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床边快速Myo、CK-MB、cTnI三项联合检测对心肌挫伤急诊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08年10月~2010年1月在创伤急诊室就诊的钝性胸部外伤患者或合并钝性胸部外伤并除外诊断明确的原发性心脏疾病或肺部疾病的患者和开放性胸部创伤的患者120例,对收住院的患者进行追踪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Myo、cTnI、CK-MB三项酶学变化、心电图改变、彩色超声检查做出明确诊断。比较床边快速三项酶学联合检测与同期结合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对心肌挫伤急诊室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床边快速三项酶学联合检测与入院后确诊为心肌挫伤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CK-MB、cTnI对心肌挫伤有较高的特异度,Myo升高时间最快,并且达到峰值时间和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时间均最短。结论笔者所在科室应用床边快速心梗诊断仪能提供快速的床旁诊断平台,操作简单、方便,检验结果快速准确,对心肌挫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Rapid bed-bedside Myo Ck-MB cTnI three combined detection in emergency early diagnosis for myocardial contusion.MethodsSelecting 120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trauma room of our hospital during October 2008-January 2010,including blunt chest trauma except for a clear diagnosis of primary heart disease or lung disease and open chest trauma.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observated with symptoms and signs,Myo,cTnI,CK-MB three kinds of enzyme changes,ECG changes,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were made a clear diagnosis by these.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contusion in the emergency room between Rapid bed-bedside Myo,CK-MB,cTnI three combined detection and combined with ECG, echocardiography test during the same period.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Rapid bed-bedside Myo,CK-MB,cTnI three combined detection myocardial contusion after the inpatients were final diagnosed.ResultsCK-MB,cTnI had a high specificity for myocardial contusion.Myo rised fastestly,and the peak time and the time returned to control group s levels were both shortest.ConclusionOur department can provide rapid bed-beside platform by Rapid bed-bedside Myo,CK-MB,cTnI three combined detection.The Cardiac Panel contains Myo,CK-MB,CTnI and other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 simultaneously quantitative analysis.It is convenient and have fast and accurate test results,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contusion. [Key words]Rapid bed-bedside Myo,CK-MB,cTnI three combined detection;Myocardial contusion;Emergency early diagnostic value 在闭合性胸部损伤中,合并有心脏损伤的发生率约占10%~16%,而在钝性

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时效性的

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 结果时效性的 资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资阳,641301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对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时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12月常规医护工作流程就诊的78例行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的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3月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后的82例行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的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医护工作流程就诊,观察组按照优化的医护协作流程就诊。根据患者心肌三项采血时间及出结果时间评估优化医护协作流程的时效性,同时调查评价患者满意度及医护相互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三项采血时间及出结果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医护相互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急診医护协作流程明显缩短了患者心肌三项采血时间及出结果时间,缩短了床旁心肌三项检测结果辅助诊断高危胸痛患者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满意度。 【关键词】优化医护协作流程;床旁心肌三项;时效性;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CTnl)、肌红蛋白(Mb)是具有特异性 和灵敏度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它们在临床中常常一起联合检测,称为“心肌(梗)三项”[1]。床旁心肌三项联合检测能早期发现阳性患者,利于胸痛患者危险度 分层和处理,并且能预防漏诊和误诊情况发生[2],为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主动 脉夹层等急诊高危胸痛患者的早期鉴别诊断、治疗指导提供临床依据[3];而对于 高危胸痛病人来说,时间就是心肌,任何可以缩短病人时间窗的方法,都是急诊 医护人员努力改进的方向[4]。2018年4月我科创建国家级基层版胸痛中心以来,医护人员不断改进胸痛病人就诊流程,缩短病人诊治时间。对此我科在开展《床 旁心肌三项检测辅助急性心梗快速诊断》院级新技术项目过程中,对心肌三项检 测结果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在床旁心肌三项检测辅助诊断急性胸痛患者过程中, 病人心肌三项结果时间除病人首次就诊时间外,首次医疗接触时间( FMC)至床

急性心梗应急预案(共8篇)

急性心梗应急预案(共8篇) 第1篇: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预案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急预案 1、协助取平卧位,通知医生。 2、氧气吸入。 3、心电监护,做心电图。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速度宜慢,剧烈疼痛烦躁不安者,遵医嘱肌注吗啡或哌替啶、监测生命体征。 5、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 6、发病在6小时之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常规化验大小便、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并作全导心电图。 7、溶栓后定期做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8、注意观察有无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的表现,观察心律呼吸尿量的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 9、绝对卧床休息一周,保持情绪稳定、减少探视、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10、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第2篇:心梗猝死应急预案(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时的风险预案及程序 【风险预案】 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生的同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氧气持续吸入3~4 L/min,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2、遵医嘱给予利多卡因50~100 mg静推,必要时可5~10 min重复使用,而后以1~ 3mg/min静滴维持48~72 h。 3、准备好器械及药物,如除颤器、无菌手套、生理盐水、注射器、镇静剂等,药物治疗无效、无禁忌症时,可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4、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5、患者病情好转,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护理人应安慰患者和家属。必要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工作流程】

立即抢救→通知医生→继续抢救→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必要时转院→记录抢救过 (二)、突然发生猝死的应急预案及程序【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1、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定时巡视患者,尤其对新患者、重患者应按要求巡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抢救措施。 2、急救物品做到“四固定”,每日清点,同时检查急救物品性能,完好率达到100% ,确保随时投入使用。 3、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常用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仪器及时充电,防止电池耗竭。 4、发现患者在病房内猝死,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第一发现者不要离开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5、增援人员到达后,立即根据患者情况,依据本科室的心肺复苏抢救程序配合医生采取各项抢救措施,同时向医务科和院办报告。 6、抢救中应注意心、肺、脑复苏,开放静脉通路,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 7、发现患者在走廊、厕所等病房以外的环境发生猝死,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后立即就地抢救,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同时请旁边的患者或家属帮助呼叫其他医务人员。 8、其他医务人员到达后,按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迅速采取心肺复苏,及时将患者搬至病床上,搬运过程中不可间断抢救。 9、在抢救中,应注意随时清理环境,合理安排呼吸机、除颤仪、等各种仪器的摆放位置,腾出空间,利于抢救。 10、参加抢救的各位人员应注意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紊,严格查对,及时做好各项记录,并认真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安慰等心理护理工作。并注意对同室患者进行安慰。 11、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在抢救结束后 6h内,据实、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品管圈在床旁检测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床旁检测管理中的应用 一、床旁检测管理的重要性 床旁检测是指在患者的床旁或临床现场进行的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检测方式,主要用于急诊、ICU、手术室、病房等现场检测。与传统的实验室检测相比,床旁检测具有以下优势: 1.快速:床旁检测仪器通常可以在几分钟内获得结果,有利于尽早评估患者的病情。 2.准确:床旁检测仪器的精度高,能够提供准确的测试结果,有助于医生及时判断患者病情。 3.方便:床旁检测无需将样本输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时效性较高,节省了诊断时间。 床旁检测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床旁检测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床旁检测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规范操作:医护人员需要遵循标准的操作流程和操作程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遵循原则:不断优化床旁检测流程,并加强质量控制,让患者或实验室等第三方看到流程的透明度。 3.保障质量: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检验检测设备,确保检测设备的正常运行。 品管圈是一种常见的管理工具,其本质是通过以质量为导向的方法进行持续改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品管圈采用的是“PDCA”(Plan-Do-Check-Action)的方法,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循环优化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持续改进。品管圈在床旁检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 1.规范流程:品管圈可以将床旁检测的流程进行规范化,并对规范操作进行标准化。 2.优化流程:采用品管圈的方法,可以通过实时监测检测效果、评估床旁检测的有效性、检测设备、重新设计检测标准的方式,对检测流程进行持续的优化。 3.提高效率:通过品管圈的不断循环,可以更好地利用患者信息获取、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提高床旁检测的效率。

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管理

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管理 摘要:从急诊绿色通道的内涵,探讨急诊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建设的 重要性。通过对急诊绿色通道流程管理对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实行优化、再造, 完善,形成规范、合理的急诊绿色通道流程模式。 关键词:单病种;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管理;护理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en channel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en channel of single diseases.Through management process for emergency green channel of single diseas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lement the optimization and reengineering,perfect,form a specification,reasonable emergency green channel flow pattern. Key words:single disease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green channel management;nursing 一、急救绿色通道的概念及内涵 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其工作是由医院急诊科承担[1]。由于抢救生命需要争分夺秒,因此通道必须快捷、畅通无阻、无障碍,就如同 道路交通的绿色信号一样,畅通无阻,因而有“绿色”之称。目的是使患者赢得最佳治疗特别 是专科治疗的宝贵时间,降低死亡率[2];同时也体现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人文关怀理念。 (1)“绿色通道”首先是时间第一的概念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使病人得到救治。 急诊病人最需要的是跨入医院的第一时间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危重症病人都有其最佳的抢救 时间,如伤后1小时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3],所以要牢固树立“抢救生命,分秒必争”的意识,夺取抢救病人的最佳时机,确保以最快的速度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2)“绿色通道”是生命至上的概念医院的“绿色通道”也被理解为“生命绿色通道”,是 生命的保障线。除了快以外,第一时间各种措施的准确、有效,是抢救成功的保障。救死扶 伤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要从人道主义出发,只要是病情严重的病人就要及时、全力实施 救治。不论病人的身份、地位,医务人员都有责任、义务治疗[4]。 (3)“绿色通道”要敢于打破常规“绿色通道”不能循规蹈矩,即要改变常规,免去众多 的规矩条例的束缚。这样可大大缩短病人就诊、治疗时间,使病人得到及时抢救。“绿色通道”要体现3个原则:先抢救,后挂号;先抢救,后交费;先抢救,后及时完善、补记医疗文书 的原则。 (4)“绿色通道”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反应快捷、处理及时、判断准确、措施得当、治疗显效。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的建设有助于规范治疗、加快速度、培养人才、提高成功率。 二、急诊单病种绿色通道的建立 为了快速、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不少学者提出了针对特殊疾病实施重点病种急救绿色通道建设[5],在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一套快捷有效的急救服务。我们在院领导指导和协作科室的配合下,在院内针对脑卒中、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 衰竭等建立了相应的重点病种绿色通道,保证上述类别的患者到达医院后能够快速得到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急性心梗病例的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的管理为例,介绍单病种绿色通道建设 的重要性。 三、单病种急性心梗绿色通道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oinfraction,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病,也是在三甲综合医院急诊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病。早期充分持续的 再灌注治疗是减少心肌坏死、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关键[6],泵衰竭是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48%,病死率高达52.2%[7]。其治疗目的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 作者:李华蔡艳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32期 【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路径的优化,提升急救的有效率。方法本次实验选取对患者进行了疾病的确认,在专业检查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针对2018年1月~2018年12月这一年的就诊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改善,在符合要求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为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分析患者的抢救情况,以及治疗预后。结果从护理质量上看,观察组患者在心率、血压、呼吸状况上更加平稳。此外,观察组患者在复发率上为 5.4%(2/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 6.2%(6/37)。在患者进出急诊室和PCI时间上,观察组的控制程度更好,患者的治疗更为满意。结论采用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升急救的有效率,并有助于患者改善预后,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2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减少而引起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具有后发病速度快、病情危险的特点,在临床上则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1],而是用急救护理措施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压力,给予康复治疗。本次实验选取对患者进行了疾病的确认,在专业检查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针对2018年1月~2018年12月这一年的就诊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改善,在符合要求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在讨论分析下对急救护理策略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流程化管理在床边紧急置入IABP导管术的应用

流程化管理在床边紧急置入IABP导管术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流程化管理在床边紧急置入IABP导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床边紧急置入IABP导管术患 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常规按照医护置管配合流程与医 生配合完成IABP置管术,实验组采取流程化管理配合医生完成IABP置管术。结果:虽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 用物准备时间,用物准备的遗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边紧急置入IABP导管术中采取流程化管理,可以有效缩短用物准备时间,减少用物准备的遗漏率,提高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达到优化资源,为患者创造 优质护理服务。 【关键词】流程化管理;主动脉球囊反搏;紧急置管术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0-0355-02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以左心辅助功能为主的机械性循环装置。此治疗广 泛应用于各类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进展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循环衰竭[1]。当 患者病情危重,出现循环衰竭,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IABP治疗时,床边紧急进行IABP置管成为医生的首选。患者病情危急,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护士与医生的默契配合能为患者争取救治的时间和机会。为了更快更好的配合医生置管,结 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IABP置管术流程化管理制度。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紧急床边IABP置管,置管时予流程化管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急床边IABP置管患者46例,随机 分为对照组23例,实验组23例。4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4~75岁,1例主 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余45例均为冠心病,其中合并肺结节1例,合并二尖瓣前 叶脱垂4例。术前置管12例,术后置管34例,其中3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 脉成形术,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1例左上肺楔形切除术+冠 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3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 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 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接到IABP置管医嘱后按常规紧急准备用物,然后按照医护置 管配合流程与医生配合完成IABP置管术。 1.2.2实验组实施流程化管理:(1)置管前准备:首选科室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IABP置管的全套流程,然后组织所有护士进行IABP置管术 医护配合流程的培训,做到人人掌握。当患者需要紧急置IABP导管时,一名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部分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对于侵入性操作 患者会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手术的大致 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指导患者配合及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检查患者各项 生化指标、输血系列等是否正常。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穿刺部位予清洁备皮。另 一名护士根据流程准备术前用物,由于时间紧迫,即刻准备用物比较匆忙,而且 用物较多容易遗漏,所以流程中加入IABP置管术用物备用箱,这样方便快捷,还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目的: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救治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另选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手术时间、急诊总时间、静脉采血、静脉给药、心电图等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院内AMI再发、院内再PCI比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充分发挥了优势,极大的争取了抢救时间,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效果研究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对急诊的心肌梗死患者开展实施了全程优化护理,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 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2016年1-12月收治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者。观察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8~76岁,平均(54.8±3.3)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8~76岁,平均(54.6±3.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及时送入抢救室,行常规心电监护和各项生命指标检测,采集血液样本,建立静脉通道。观察组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操作如下:(1)建立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小组。护士长作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小组的组长,小组内部商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形成急诊、分诊、初诊、抢救等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将接诊护士作为第一责任人[1-2] 。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检查相关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第一时间确诊患者的病情。(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开放绿色通道,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患者入室2 min内吸氧,3 min内完成血压血氧检测,5 min内建立静脉通道,8 min争取获得检查结果,确诊后立即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治疗过程中监测各项生命指标,积极处理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做好护理记录。(3)术前准备流程。患者确诊病情后准备实

POCT与急诊医学科建设及流程优化(全文)

POCT与急诊医学科建设及流程优化(全文) 一、POCT概念及发展 床旁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中的一种新的快速检验模式,是在患者床旁开展的即时检验医学技术。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在其制定的“POCT循证指南”中[1],将POCT定义为“在患者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科学训练的临床医务人员或者患者(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包括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检验结果。 POCT作为一种新的检验模式,与传统检验相比,其优势在于:①无需标本运送和预处理、简化了操作流程,结果报告快速即时化,大大缩短了从采集标本到获得检测结果的时间,即检测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实现了短时间反馈;②检测结果与传统或中心实验室一致或近似; ③检测仪器小巧便携,操作方法简单,试剂和试纸使用方便,可即时操作; ④POCT不需要专业检验人员完成,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⑤无检测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满足急诊24小时检测要求。 公元1500年前,医生根据某些消瘦患者的尿液能够吸引蚂蚁的现象诊断糖尿病,这是记录最早的POCT。2000年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 开始在会议中发起了POCT研究,2003年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博览会增加了POCT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2007年AACC出版了《POCT循证医学指南》。POCT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在欧美开始广泛应用。

POCT概念及技术引入我国是从2004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自2006年起举办了三届POCT高峰论坛,促进了POCT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2009年我国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明确要求急诊科应当开展POCT,急诊医务人员应当掌握POCT技术。 二、POCT与急诊医学科建设 急诊医学主要是针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和意外伤害进行及时、快速评估、有效预防和抢救治疗。急诊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各种急危重病的救治都有“黄金时间”,如心肺复苏、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EGDT 等等。因此急诊抢救强调时限性,要尽可能在发病早期“黄金时间”内早期识别,及早干预,缩短救治时间窗,控制病情恶化,保护器官功能,改善临床预后,降低病死率。在急诊临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生要通过有限的临床资料,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救治患者。快速获取临床资料除常规查体外,其瓶颈主要是临床检验。传统急诊医学模式中,临床检验通常是由中心实验室完成。传统检验方法操作流程繁琐,需要经过标本采集、标本转运、标本预处理、结果分析、危急值上报等过程,耗时较长。随着物理、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的发展,一种能够现场检验且即时报告的检验方法POCT应用而生并不断完善。POCT节省了标本转运和复杂的预处理程序的时间,现场即时检验,极大地缩短了TAT,快速准确地将检验结果反馈到医生,使患者尽早得到诊疗,给传统急诊医疗模式带来了机遇[1]。

POCT概述

POCT概述 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也称床边检测,指在患者身边,由非检验专业人员(临床人员或患者)利用便携式仪器快速分析患者标本并准确获取结果的分析技术,或者说测试不在主实验室而在一个可移动的系统内进行。 即时检测的优势: •大型自动化仪器的补充 •节省分析前、后标本处理步骤 •缩短标本检测周期 •快速报告检验结果 •节约综合成本 第一节POCT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 一、POCT的基本原理 POCT技术的基本原理大致可分为四类: 1、把传统方法中的相关液体试剂浸润于滤纸和各种微孔膜的吸水材料中,成为整合 的干燥试剂块,然后将其固定于硬质型基质上,成为各种形式的诊断试剂条; 2、把传统分析仪器微型化,操作方法简单化,使之成为便携式和手掌式的设备; 3、将上述两者整合为统一的系统; 4、应用生物感应技术,利用生物感应器检测待测物。 二、POCT的主要技术 1.简单显色(干化学法测定)技术 将多种反应试剂干燥、固定在纸片上,加上检验标本(全血、血清、血浆、尿液等)后产生颜色反应,用肉眼观察定性或仪器检测(多为半定量)。 2.多层涂膜(干化学法测定)技术 由感光胶片制作技术移植而来.将多种反应试剂依次涂布在片基上,制成干片,用仪器检测,可准确定量。 3.免疫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这一反应可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 4。免疫荧光技术 通过检测板条上激光激发的荧光,定量检测以pg/ml为单位的检测板条上单个或多个标志物. 5.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离子选择电极,底物特异性电极,电导传感器等特定的生物检测器进行分析检测。 6.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最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其特点是在小面积的芯片上同时测定多个项目。 7.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

POCT概述

POCT概述 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也称床边检测,指在患者身边,由非检验专业人员(临床人员或患者)利用便携式仪器快速分析患者标本并准确获取结果的分析技术,或者说测试不在主实验室而在一个可移动的系统内进行。 即时检测的优势: •大型自动化仪器的补充 •节省分析前、后标本处理步骤 •缩短标本检测周期 •快速报告检验结果 •节约综合成本 第一节POCT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 一、POCT的基本原理 POCT技术的基本原理大致可分为四类: 1、把传统方法中的相关液体试剂浸润于滤纸和各种微孔膜的吸水材料中,成为整合 的干燥试剂块,然后将其固定于硬质型基质上,成为各种形式的诊断试剂条; 2、把传统分析仪器微型化,操作方法简单化,使之成为便携式和手掌式的设备; 3、将上述两者整合为统一的系统; 4、应用生物感应技术,利用生物感应器检测待测物。 二、POCT的主要技术 1.简单显色(干化学法测定)技术 将多种反应试剂干燥、固定在纸片上,加上检验标本(全血、血清、血浆、尿液等)后产生颜色反应,用肉眼观察定性或仪器检测(多为半定量)。 2.多层涂膜(干化学法测定)技术 由感光胶片制作技术移植而来。将多种反应试剂依次涂布在片基上,制成干片,用仪器检测,可准确定量。 3。免疫金标记技术 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这一反应可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 4.免疫荧光技术 通过检测板条上激光激发的荧光,定量检测以pg/ml为单位的检测板条上单个或多个标志物。 5.生物传感器技术 利用离子选择电极,底物特异性电极,电导传感器等特定的生物检测器进行分析检测。 6.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最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其特点是在小面积的芯片上同时测定多个项目. 7.红外和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

2023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15篇

2023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15篇 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1 __年是继往开来的崭新一年,伴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工作,检验科的全体工作人员也愿意为医院的改革试点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与努力。__年的这场肺炎风波,也让我们的医护人员跟检验科的各成员有了全新的认识。__年中我们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以及知识水平,更好的帮助到中国患者。今天我就对我本年度的工作做出如下的工作计划。 一、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科室在不断的壮大,患者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中国的各种病患问题也在不断的升级。身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平时我会不断的参加院内组织的一些培训活动,并且不断的学习网络上的先进知识,丰富自身的阅读能力。只有当我们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以及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全面的检查结果。 二、努力完成领导下发的任务。 随着__年这场肺炎席卷全国,我们医护人员也认识到了身为自身职责的重要性。只有在健全的规则制度以及各种流程措施的规范化管理下,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服务群众。身为检验科的医生,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不断的按照要求来落实工作的每一个责任。并且严格遵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系统的学习。在岗位上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各司其职,定期进行考核,检查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在严格要求自己下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及得一分并且圆满的完成领导下发的工作任务,才是做好一个医生应尽的职责。 三、增加自身的忧患意识。

__年的肺炎让很多医护人员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安全防护认知,在未来的一年中身为检验科的医生,我也会不断的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安全方面的保护。尤其是对于一些传染病的保护,我也会加强护理,注重自身的安全以及患者的安全。检验科是非常容易传染疾病的一个科室,如果自身安全条件不够注意就很容易感染疾病,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注意细节。并且有严格的跟身边以及所有的朋友宣传安全的防护意识,通过这种的系统传达以及有效的防能,能够极大的减少身边人患病的概率。 医院检验科工作计划2 一、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临床沟通 1、与医务科协调,组织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双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广泛征求各相关科室对检验科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检验科的工作。 3、定期举行检验科各检验项目介绍会,宣传检验科开展项目之意义,使检验科开展的检验项目能够与临床诊疗紧密结合。 二、加强与院领导沟通争取各方支持 1、争取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引进2—3名专业人员,以弥补科内人员紧缺状况。达到合理分工,科学发展。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购置: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1台(约9万元),可以提高现有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和增加开展更多的实验检测项目,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诊断价值的检验项目。 细菌自动鉴定仪1台(约30万元),可以提高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细菌鉴定工作由现在的3天提前为8—12小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