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科开展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开展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新开展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值:1、PCT临床意义及参考范围解释:

2、N端脑纳肽(PBNP)参考范围解释:

②、怀疑心脏衰竭(HF)病患

3、D-二聚体(DD2):

4、心梗三项(超敏肌钙蛋白TNIU、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检验科开展的新项目意义

检验科开展的新工程意义 一、临床检验类 1.血型检测,微量法 二、免疫类: 〔一〕、优生四项 * 1.巨细胞病毒抗体IgM定性测定(CMV-IgM) * 阳性提示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 * 2.单纯疱疹病毒1型抗体IgM定性测定(HSV-1-IgM) * 阳性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急性感染。 * 3.风疹病毒抗体IgM定性测定(RV-IgM) * 阳性提示风疹病毒急性感染。 * 4.弓形虫抗体IgM定性测定(TOXO-IgM) * 阳性提示弓形虫急性感染。 〔二〕、免疫球蛋白 1.免疫球蛋白A〔IgA〕测定 IgA分为血清型与分泌型两种。Ig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质。如IgA合成障阻,对微生物的局部感染便增加易感性,很多病人常发生感染并发呼吸道感染是常及分泌型的IgA低下与缺乏有关。如反复的慢支感染、胃肠道疾患常及IgA缺乏有关。 2免疫球蛋白M〔IgM〕测定

•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高效能抗体、能固定补体,具有溶菌、抑菌、中与病毒作用。IgM是初次免疫应答反响中最早出现的抗体。临床上常以测定IgM的增高作为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3.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 IgG是血清中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的主要抗体。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外表具有IgGFc受体,可增强对细菌等物质的吞噬能力。 K细胞也含有IgGFc受体,可引起K细胞的ADCC作用。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出生数周内的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三〕、补体测定 1.补体C3测定 C3既是参及古典途径又是参及路旁途径的补体蛋白,有炎症反响时,是一急性时相蛋白,其值会升高,低值见于肾小球性肾炎与免疫复合物疾病。 2.补体C4测定 升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堵塞、Reiter综合症与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等。 降低:见于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IgA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 〔四〕、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 作为一种新的高特异性与高阳性预报率的抗体,抗CCP抗体可以成为辅助诊断RA的一个指标。

临床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项目是指医学检验科在临床实践中用于辅助诊断、判断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的一系列检验项目。它包括了常规检验项目和特殊检验项目。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血液学检验、尿液学检验、生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特殊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检验、细胞学检验、遗传学检验等。 1.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细胞形态学等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疾病。凝血功能检验可以评估血液凝固能力,帮助诊断与治疗凝血相关的疾病。 2.生化学检验:生化学检验主要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水平等项目。肝功能检验可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帮助诊断和监测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肾功能检验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功能和滤过功能,帮助诊断和监测肾脏疾病,如肾炎、肾功能衰竭等。血脂水平检测可以评估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脂症等疾病。 3.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免疫细胞等项目。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抗体检验可以帮助诊断感染性疾病,如HIV、乙肝、结核等。免疫细胞检验可以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免疫异常等问题。 4.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真菌检测等项目。通过细菌培养,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指导抗菌

药物的选择。病毒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流感、艾滋病等。真菌 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真菌性肺炎等。 总之,临床检验项目在临床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提 供客观、准确的实验室数据,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通过对临床检验项目的正确解读和合理运用,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引言 检验科项目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 提供医生们所需的关键信息和疾病诊断依据。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检验科项目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总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项目。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评价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白 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项目。这些项目可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贫血程度和出血倾向等情况。 1.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抵抗感 染能力的指标。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 骨髓功能异常。 2.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反映机体氧运输能 力,异常的红细胞计数可能与贫血、骨髓异常或出血有关。 3.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携带氧气的主要成分, 可以评估贫血程度。低血红蛋白可能与贫血、营养不良或 慢性疾病有关。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出血倾向, 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病、感染或药物反应有关。 生化指标检验 生化指标检验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机体代谢信息,对于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生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肝功能相关指标

–转氨酶(ALT和AST):转氨酶能够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异常的转氨酶可能与肝炎、肝病或药物 损害有关。 –总胆红素(TBIL):总胆红素是评估胆道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异常的总胆红素可能与黄疸、胆结 石或肝功能损害有关。 2.肾功能相关指标 –尿素氮(BUN):尿素氮可以反映肾脏排泄代谢产物的能力,异常的尿素氮可能与肾功能损害或脱 水有关。 –肌酐(Cr):肌酐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异常的肌酐可能与肾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或肾 炎有关。 3.血脂相关指标 –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可以评估血脂代谢情况,异常的总胆固醇可能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 糖尿病有关。 –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评估脂肪代谢情况的重要指标,异常的甘油三酯可能与高脂血症、肥 胖或饮食习惯有关。 免疫学指标检验 免疫学指标检验可以评估机体免疫功能和疾病状态,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免疫学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机体炎症 反应程度,异常的CRP可能与感染、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检验科新近开展项目

检验科新近开展的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为了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我科新近开展了以下检测项目,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凝血四项、凝血五项及其临床意义: PT 凝血酶原时间 1、名称:PT凝血酶原时间 2、参考值:PT 9-13 秒 3、临床意义:PT 延长:先天性见于因子I I、V、VII、X 缺乏和无(或)低纤维蛋白原血 症;获得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症、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以及抗因子I I、V、VII、X 的抗体存在等情况。 PT 缩短:见于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4、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当PT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时,则必须同时报告PT 的INR值。临床上,常将INR为2-4时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适宜范围。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名称: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参考值:APTT 20-40 秒 3、临床意义:a)APTT 延长: (1)、因子V III、IX 和X I 血浆中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 及凝血因子X I 缺乏症;因子V III 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症、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 素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及循环血液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V III 或I X 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b)APTT 缩短: (1)、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 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以及严重的灼 伤等。 c)监测肝素治疗: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 验室监测指标,此时,要注意APTT测定结果必须与肝素治疗范围的血浆浓度呈 线性关系,否则不宜使用。 FBG 纤维蛋白原测定 1、名称:FBG 纤维蛋白原测定 2、参考值:FBG: 2-4 g/l 3、临床意义:FBG 含量增高:FBG时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组织坏死和炎症时,在24 小时内可数倍增高。还可见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 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BG 含量减低:见于D 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 汇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 (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 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 HCT ) 临床意义: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6、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 临床意义: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着,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着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障 7、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临床意义: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 营养不良性贫血 8、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临床意义: 增大 : 急性溶血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减小 : 严重缺铁性贫血 ,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临床意义: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检验科各项目意义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临床意义】人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EC2.6.1.2)在肝脏中有较高的浓度,而在心肌、骨骼肌、肾、胰、脾脏中则含量较少。 (1)ALT升高通常是由某些与肝脏有关的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包括: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癌、脂肪肝、胆道疾患、阻塞性黄疸和肝硬化。在急性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时,ALT明显高于AST,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慢性肝炎病人ALT则低于AST。(2)ALT升高也见于广泛肌肉损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疾病和溶血性疾病。 【参考范围】 8~54U/L。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增高,在发病后6~12h之内显著增高,在48h达到高峰,约在3~5d恢复正常。血清中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AST的升高,有时可达1200U,中毒性肝炎还可更高。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的轻度增高。 【参考范围】8~45U/L。 3. 碱性磷酸酶(ALP) 【临床意义】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 (1)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 (2)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如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转移癌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参考范围】15~112U/L。 -谷氨酰转移酶(GGT) 4. 【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在肾脏、胰腺和肝脏中,此酶含量之比约为100:8:4。肾脏中GGT含量最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该酶活性增高却不明显。有人认为,肾单位病变时,GGT经尿排出,测定尿中酶活力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患。 (1)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血清GGT活力显著增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

检验科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一、生化部分 血清总蛋白液体(TP)双缩脲法测定 临床意义:总蛋白检测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都有价值。肝脏蛋白合成缺陷、肾功能损伤引起蛋白丢失、肠道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时总蛋白浓度下降。而在慢性炎症疾病、肝硬化和脱水时总蛋白浓度升高。 血清白蛋白(ALB)溴甲酚绿(BCG)法测定临床意义:白蛋白是血浆中多种物质重要的结合与运输蛋白,并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分。血清白蛋白可用于众多疾病的诊断。血清白蛋白升高通常见于脱水的。血清白蛋白降低多见于营养不良、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严重的烧伤和癌症。白蛋白的定量测定有助于对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的诊断与监

视。此外,白蛋白量反映了个体的健康与营养状况,因此可用于营养不良的诊断及老年住院患者的预后评估。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FCC推荐方法测定临床意义[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它们是氨基转移酶类的典型代表。氨基转移酶催化氨基从氨基酸转移给 -酮酸的反应。AL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仅在肝胆疾病时显著升高。而AST水平的升高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以及肝组织损害等都有关。因此同时进行ALT和AST的检测,可用于鉴别肝损伤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AST/ALT比率用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比率<1预示中度的肝损伤;比率>1和严重肝病有关,常见慢性肝病。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IFCC推荐方法测定临床意义[1,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T)。它们是氨基转移酶类的典型代表。氨基转移酶催化氨基从氨基酸转移给 -酮酸的反应。 AL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仅在肝胆疾病时显著升高。而AST水平的升高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以及肝组织损害等都有关。因此同时进行ALT和AST的检测用于鉴别肝损伤和心肌或骨骼肌损伤。AST/ALT比率可用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比率<1预示中度的肝损伤;比率>1和严重肝病有关,常见慢性肝病。

检验科生化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检验科生化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测项目临床意义一、生化检测项目临床意义项目标本参考值临床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 0-35U/ L 增高: 肝胆疾病: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 严重肝损伤时出现转氨酶与黄疸分离的现象,即黄疸日益加重,而 ALT 却逐渐下降。 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可有 AFP 升高,而 ALT 下降。 其他 ALT升高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瘀血、脑出血等)、骨胳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重症糖尿病、甲脏腺功能亢进)、服用能致 ALT 活动性增高的药物或乙醇等。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 5-35U/L 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 6-12 小时内显著升高, 48 小时内达到峰值, 3-5 天恢复正常。 1 / 3

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 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损害的药物等。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 39-125U/L 增高: 肝胆疾病: 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 ALP 与转氨酶同时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阻塞性黄疸, ALP 显著升高,而转氨酶仅轻度增加。 肝内局限性胆管阻塞(如肝癌) ALP 明显升高,而胆红素不高。 肝细胞性黄疸, ALP 正常或稍高,转氨酶明显升高。 溶血性黄疸 ALP 正常。 骨胳疾病: 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期。 ALP 可作为佝偻病的疗效的指标。 乳酸脱氢酶(LDH)血清 135-225U/L 增高: 见于心肌梗塞、肝炎、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溶血可致 LDH 假性升高。 r-谷氨酸转肽酶(r-GT)血清 13-86U/L 增高: 原发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壶腹癌等,血清-GT 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 90%。

医院检验科生化新项目临床意义

胆碱酯酶 正常范围:比色法:130~310U/L; 酶法: 儿童和成人男性、女性(40岁以上)5410~32000U/L;女性(16~39 岁)4300~11500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等。 减低:见于有机磷中毒、肝炎、肝硬化、营养不良、恶性贫血、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肺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皮炎及妊娠晚期等,以及摄入雌激素、皮质醇、奎宁、吗啡、可待因、可可碱、氨茶碱、巴比妥等药物 检查意义 人体内存在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或"特异性胆碱酯酶"主要作用于乙酰胆碱,存在于红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中;另一种为血清胆碱酯酶,特异性较差,除可用于乙酰胆碱外,还能作用于其他胆碱酯类,故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此酶主要由肝脏产生。正常人血清胆碱酯酶用比色法测得含量为 130~310单位/升。 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故此酶活性降低常常反映肝脏受损。 1、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活力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2、慢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变化不大,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此酶活力与急性肝炎患者相似。 3、肝硬化:若处于代偿期,血清胆碱酯酶多为正常,若处于失代偿期,则此酶活力明显下降。 4、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特别是肝昏迷病人,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且多呈持久性降低。 5、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正常,若伴有胆汁性肝硬化则此酶活力下降

前白蛋白 正常值 对于不同的人群,前白蛋白的正常值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1)1岁左右的儿童前白蛋白正常值是 100mg/L; (2)1-3岁的孩子前白蛋白的正常范围是168-281mg/L; (2)成年人则在280-360mg/L。 一般来说病越重,前白蛋白值越低。 生理功能 PA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视为一种运载蛋白,它结合T4与T3,而对T3亲和力更大,PA与视黄醇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 临床意义 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PA在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1.肝脏疾病时前白蛋白更敏感,有人认为有30%白蛋白正常的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减少,坏死后肝硬化几乎是零。肝硬化肝细胞坏死较轻,前白蛋白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前白蛋白亦迅速升高。 2.亚急性肝坏死前白蛋白一直在低值,故前白蛋白可用作判断肝病预后指标。肝癌以及阻塞性黄疸患者均可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病情有密切关系。 3.结合转氨酶、胆红素检测对不同类型肝脏疾病和非肝脏疾病有鉴别意义,如前白蛋白、转氨酶、胆红素均增高,多属急性肝脏疾病,如前白蛋白不增高,仅转氨酶、胆红素增高则应考虑非肝脏本身疾病。 4.肾病综合征前白蛋白不仅不减少,而且在饮食充分时还可以升高。营养不良负氮平衡时前白蛋白减少。 前白蛋白与其他蛋白的区别 检验科开展白蛋白和总蛋白,开展前白蛋白的意义在于: (1).前白蛋白分子量小,半衰期短,升高和降低更为明显,可作为早期肝功能损伤的指标,比白蛋白具有更高敏感性。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 肝功能:(1)ALT 谷丙转氨酶 以下情况会引起ALT的升高: 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都能使谷丙转氨酶高。 2.中毒性肝炎的各种药物可使谷丙转氨酶升高,但不吃药后,转氨酶就恢复了正常。 3.酒精性肝炎也可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另外大量或长期饮酒者及脂肪肝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炎病变发展成为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并处于活动期时,谷丙转氨酶都是高于正常水平,应该去医院进行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也会使谷丙转氨酶升高。 6.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也能使谷丙转氨酶升高,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应极的去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病因。 (2)AST 谷草转氨酶 由于AST分子量较ALT小,在肝脏中含量较ALT高,但半寿期较短。因此,在肝脏受损的不同阶段,二者增高的幅度及其比值也不同。根据其活性及比值变化,可用于肝脏病的鉴别和对肝细胞损伤的判断,健康人血清AST/ALT比值为1.15∶1。 (1)急性肝炎时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若该比值明显升高,则预示暴发型肝炎。 (2)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升高幅度大于ALT,故该比值测定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在慢性肝炎中,该比值按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该比值>2)的顺序依次升高。在肝炎恢复期,若ALT已恢复正常,而AST仍轻度升高,说明仍未痊愈。 (3)急性心肌梗死时AST活性显着升高,在发病4~12h开始升高,20~48h达峰值,因此AST测定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酶学指标之一。心绞痛时AST正常,故可用于鉴别诊断。 (4)其他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AST亦增高,其AST/ALT比值大于1。 (3)ALP 碱性磷酸酶 增高: 肝胆疾病:血清总ALP病理性升高,机会60%是由肝脏和胆道疾病引起的。ALP是胆汁淤积性疾病的敏感指标。 (1)肝外胆管阻塞:早期ALP即升高,临床常见:1.胰头癌、胆管癌等恶性梗阻。ALP显著增高。 2.胆道结石和炎症所致良性梗阻,其增高程度低于恶性梗阻。 3.胆囊炎、胆石症、硬化性胆管炎时,ALP 可升高。 (2)肝内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性肝炎及药物和乙醇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ALP增高程度往往低于肝外恶性胆道梗阻。 (3)肝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细胞癌时ALP升高比转氨酶升高明显;转移性肝细胞癌时可出现大分子量的ALP。 (4)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实质性病变:如无胆管系统阻塞和胆汁淤积,ALP一般正常或轻微增高。如果同时有胆管淤积和胆汁淤积发生,则黄疸的同时有ALP明显升高。 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细胞瘤、骨肉瘤等,碱性磷酸酶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科贺小利呼霞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HCT ) 临床意义: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检验科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检测工程临床意义 临床生化室: 临床意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增高见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中毒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心脏、骨骼肌等组织受损及其他肝胆疾病。尤其注意的是,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清中ALT可逐渐下降,故ALT活性不一定与疾病的重症程度成正比。 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急性心肌堵塞时6~12小时内血清AST显著升高,48小时内到达峰值,3~5天恢复正常。血清AST增高还见于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以及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损害的药物等。 血清 -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原发性肝癌、腺癌等,血清Υ-GT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

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安替比林等,口服避孕药会使 -GT值增高20%。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腺炎等也有增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增高见于①肝胆疾病,如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②骨胳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期。ALP可作为佝偻病疗效的指标。 血清总蛋白测定: 血清总蛋白增高见于脱水和血液浓缩,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 血清总蛋白降低见于肝脏疾病、消耗性疾病、 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肾病综合征、大量反复放胸腹水、溃疡性结肠炎、水潴留使血液稀释等。 血清白蛋白测定: 增高:脱水和血液浓缩。 降低:白蛋白合成障碍,如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慢性消化道疾病;白蛋白消耗或丧失过多,如消耗性疾病、恶病质、肾病综合征、

检验科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排泄率) [项目名称]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排泄率) [参考值] 40~100mg/24h尿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人尿液中可排出很微量的蛋白质,用通常的常规方法如尿蛋白定性实验不能够检测到,需要通过生化方法进行定量测定。尿蛋白排出量过多表明肾脏功能有问题,可参考尿常规检查部分。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对肾脏疾病的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一定意义。 AA [项目名称] 尿液氨基酸定性实验 氨基酸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体内的大部分氨基酸可用来合成蛋白质。血浆中氨基酸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被滤出到原尿中,其中绝大部分可通过近端肾小管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当肾小管功能减退时,尿中氨基酸排出增加。[英文缩写] AA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尿中氨基酸总量排泄增加或个别氨基酸排泄显著增多,称为氨基酸尿。引起氨基酸尿的原因很多,绝大部分属遗传性疾病,也有因药物或毒物导致肾损害引起。病理性氨基酸尿可分为溢出性氨基酸尿和肾性氨基酸尿。前者指血液氨基酸增加,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后者是由于先天性肾小管病变,如Fanconi’s综合征、肝豆状核病变等。 ACP [项目名称] 精液酸性磷酸酶测定 酸性磷酸酶产生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含量直接影响精子的活动和代谢。[英文缩写] ACP [参考值] >300U/L(金氏法) [临床意义] 1.病理性降低:前列腺炎。 2.病理性增高:前列腺肥大、前列腺梗阻或早期前列腺癌。AIDS HIV-1病毒抗原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标本吸光度值≥2.1倍阴性对照值时为阳性,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有诊断意义。 AIDS病毒核酸探针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AIDS病毒感染。用PCR技术来检测HIV病毒的敏感性相当高,用PCR结合寡核甘酸限制法(OR法)可直接检测出HIV病毒的DNA序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