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对早期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分析74例疑似AMI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数值。结果Myo,CK-MB,cTnI三合一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96.6%。结论三者有效结合,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排除提供了更确凿的指标支持,为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I的患者做出正确和及时的诊断,进而为临床医师及时抢救和诊治患者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依据。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血清中有关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对于隐匿性AMI 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I的门诊和住院患者74例,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临床确诊AMI的有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

1.2试剂Myo、CK-MB、cTnI快速测试板,由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QMT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

1.3方法74例疑似AMI的患者均在接诊24 h内急查,抽取3 mL血液,30 min 后离心,取血清80 uL到反应区,15 min后判读结果。

2结果

三项检测结果按不同组合统计,见表1。

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40/41=97.5%,特异性为29/30=96.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常见且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1],在AMI 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有急性血栓形成,如能及时发现,对AMI诊断处理及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CtnI是横纹肌收缩调节蛋白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位于横纹肌丝的外周,由抑制性亚单位(TNI),钙结合亚单位(TNC),和一个将复合物结合到肌丝上的原

心梗三项

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检验科生化室|作者:高梅兰更新时间:2013-05-23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标。若患者具有CK—MB 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CKMB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CK-MB mass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 进行诊断。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2.2倍以上,前壁AMI 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2.5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上述标准的敏感度为85%,敏感度为100%。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肌钙蛋白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TP酶的抑制物。肌钙蛋白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形式,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应用抗cTnI单克隆抗体可以实现cTnI的特异性检测,所以cTnI已经作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标准诊断方法,特别是当心电图检测无异常时,可以用cTnI指标作为诊断手段。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不稳定型狭心症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在4-8小时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通常,AMI发病后12-18小时后,cTnI 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对于AMI患者,cTnI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增减情况与CKMBmass是类似的。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检测心肌障碍、特别是骨骼肌障碍上,cTnI 指标比CK-MB更有效。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检验科生化室|作者:高梅兰更新时间:2013-05-23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标。若患者具有CK—MB 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CKMB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CK-MB mass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全解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2010年10月25日阅读次数:674 默认字体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 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 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

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 肌红蛋白(Myoglobin)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等) 升高。 4、急慢性肾功能极度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休克等会升 高。 正常参考值 男 性 28-72ng/ml 女 性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2010 年10 月25 日阅读次数:674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较cTnI 有统一的cutoff 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 发病后3-4 小时,血清cTnT 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 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 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 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 成TNT 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 小时释放入血。cTNT有2 小时-14 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 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 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 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 和CK-MB 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 肌红蛋白(Myoglobin )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 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 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 要指标。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 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 到最高值。24 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等)升高。 4、急慢性肾功能极度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休克等会升高。 正常参考值 男性28-72ng/ml 女性25-58ng/ml 肌酸磷酸激酶—MB 同工酶(CK-MB)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

从心梗三项看心肌受损 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死)、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胸痛初期2-3h内脱离正常值,6-9h达到最高,24h左右又恢复正常值。 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min-2h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 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的建议认为,肌红蛋白是用于心肌损伤的最佳早期标志物。由于其为小分子物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可快速入血,故在AMI发生的1.5~6h内,通过动态检测二次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可早期诊断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如第二次检测值明显高于第一次检测值,则具有极高的阳性预报价值;如动态检测二次测定值间无差异,则具有100%的阴性预报价值,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但应注意的是,严重休克、严重的广泛性创伤、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心肌炎、急性感染、肌炎或肌病时肌红蛋白均可能升高。因而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诊断。由于肌红蛋白的窗口时间最短,故在疾病发生后该指标不能用于回顾性分析。 肌钙蛋白(CTnI)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I仅仅存在于心脏组织。已有报道指出,在诊断AMI、心挫伤患者的心肌特异性障碍性疾病时,检测cTnI浓度是非常有效。 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cTnT快速释放出来[1]。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在4-8h以内cTnI由于心肌受到障碍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浓度脱离健康人的浓度范围。通常,AMI发病后12-18h后,cTnI浓度达到最高,并且维持5-10日。 对于AMI患者,cTnI浓度在治疗过程中的增减情况与CK-MBmass是类似的。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检测心肌障碍、特别是骨骼肌障碍上,cTnI指标比CK-MB 更有效。在心肌没有受损时,血清中肌钙蛋白浓度很低,检测不到,而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浓度虽低但可检测,因此没有特异性。因此,心肌肌钙蛋白I 的微量改变更能反映心肌受损。 cTnI/cTnT被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协会一致评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高特 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确诊标志物。由于cTnI/cTnT具用心肌特异性,胸痛发生4h 后的患者,可直接采用cTnI/cTnT检测,其血清/血浆中水平升高具有诊断的特异性,AMI的早期诊断可为患者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对于一直不能通过心电图改变,又能无临床典型症状的微小心肌损伤患者,cTnI/cTnT的检测是目前的最佳辅助诊断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2010年10月25日阅读次数:674 默认字体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 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 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 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 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 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目前临床医生最信赖的AMI检测“金标准”,特异性较高。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 标。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CKMB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CK-MB mass 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进行诊断。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倍以上,前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上述标准的敏感度为85%,敏感度为100%。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

MYO、CK-MB、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MYO、CK-MB、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表现并且研究其临床意义,选择合适人群进行研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由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坏死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是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种高死亡率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吸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病等危险因素也持续增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断增加,从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负担。 据统计,全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为250万人。在未来10年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将持续攀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于肿瘤,是国民总死亡的首要原因,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欧美和国内都很高。特别是在中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并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虽然医疗机构的检测和治疗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努力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在全球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医院内,患者的病死率仍存在差异。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仍然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报告》表明从2010年起往后20年间,我国人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总死亡数将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占慢性病比重将过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出现以及饮食习惯不同等影响因素对人们身体健康存在较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电化学发光方法,测定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CK-MB﹑MYO和cTn 含量,并与5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CK-MB﹑MYO 和cTnI分别为27.04±57.72ng/ml,184.78±270.45ug/L,1.63±4.57ug/L,与健康人的2.18±1.08ng/ml,24.12±14.04ug/L,0.010±0.01ug/L比较,三者均呈显著性升高;在阳性率方面,以cTnI最高。结论CKMB﹑MYO和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三者联合检测对AMI的诊断及病情的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 临床上,心肌损伤标志物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酶及其同工酶已被作为心肌损伤标志,形成所谓的心肌损伤酶谱。本文通过对58例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CK﹣MB﹑MYO 和cTnI检测和分析,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检查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院AMI患者58例,年龄43~78岁,男35例,女23例。自述胸痛后2~4h入院,入院后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按WHO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58例(随机抽取),年龄38~75岁,已排除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1.2方法 采集本院胸痛发作入院的患者3ml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于当日测定完毕。三项均采用罗氏化学发光e411分析仪检测。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组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患者血清中的CK﹣MB﹑MYO和cTnI与对照组的比较 三、讨论 cTn组成横纹肌细丝的调控蛋白,包括3个亚单位I,T和C,共同参与肌

各种心肌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

据WHO的标准,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 胸痛或不适的临床表现、连续的心电图演变、心肌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其中以血清生化标志最为敏感和最为特异,对症状模糊、心电图改变不典型的病例要多依靠血清生化标志协助诊断。 心肌酶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一般有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后这些酶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ST分布很广,几乎全身各个组织都有。但是各器官和组织的含量有很大区别含量最多的是心机和肝脏,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7000~8000倍,其次是肾脏和骨骼肌,约为正常血清酶活性的5000倍。红细胞中的AST较血清高15倍,因此用于诊断的血液标本应避免溶血。 急性心肌梗死50~96%患者于发病后8~12h开始出现AST活性升高,24~48h内血清AST活性达到峰值,常为正常值的2~20倍,高活性维持3~5d后恢复正常,故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AST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内,故其特异性不高,在心肌梗死以外的一些疾病,如肺梗死、心包炎、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原发性肝胆疾病、骨骼肌疾病、外科手术和心脏转复术,以及传染病和口服避孕药后,AST均升高。由此表明,AST的特异性较差。 谷丙转氨酶(ALT) ALT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肝细胞为最多,整个肝脏内转氨酶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正常时,只有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其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血清ALT活性增高①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胆管炎等。②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和脑出血等。③药物和毒物:氯丙嗪、异菸肼、奎宁、水扬酸制剂及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同磷等引起ALT活性增高。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和AST,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因心肌内ALT活性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时ALT升高不明显活不升高,AST/ALT>1。由于肝细胞内ALT含量最高,在肝胆疾病等情况下,AST 和ALT活性均升高,AST/ALT<1。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时,需要同时测定AST和ALT活性。 乳酸脱氢酶(LDH) LDH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心肌、脾、脑、肺。心肌细胞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LDH活性的3000倍,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对早期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分析74例疑似AMI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数值。结果Myo,CK-MB,cTnI三合一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96.6%。结论三者有效结合,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排除提供了更确凿的指标支持,为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I的患者做出正确和及时的诊断,进而为临床医师及时抢救和诊治患者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依据。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血清中有关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对于隐匿性AMI 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I的门诊和住院患者74例,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临床确诊AMI的有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 1.2试剂Myo、CK-MB、cTnI快速测试板,由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QMT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 1.3方法74例疑似AMI的患者均在接诊24 h内急查,抽取3 mL血液,30 min 后离心,取血清80 uL到反应区,15 min后判读结果。 2结果 三项检测结果按不同组合统计,见表1。 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40/41=97.5%,特异性为29/30=96.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常见且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1],在AMI 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有急性血栓形成,如能及时发现,对AMI诊断处理及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CtnI是横纹肌收缩调节蛋白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位于横纹肌丝的外周,由抑制性亚单位(TNI),钙结合亚单位(TNC),和一个将复合物结合到肌丝上的原

心梗三项的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的临床意义 心梗是一种恶心的疾病,诊断得越早对病情越有利,而心梗三项就是诊断心梗的标准。心梗三项指标指的是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这三项。这三项是目前医学界中公认最好的检查心梗标志物,这三项的检查可以尽早的发现心梗,为下一步的治疗或抢救争取时间 ★一、肌红蛋白(MYO) 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标。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CKMB 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CK-MB mass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进行诊断。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2.2倍以上,前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2.5倍以上,前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2.5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肌红蛋白(Myo):存在于心脏骨骼的横纹肌中。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释放到血液中。测定血清肌红蛋白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诊断的早期最灵敏的指标。但特异性差 ,骨骼肌损伤、创伤、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都可导致其升高。Myo 阳性虽不能确诊 AMI ,但可用于早期排除 AMI 诊断的重要指标 ,如 Myo 阴性 ,则基本排除心肌梗死 ,还可用于再梗死的诊断 ,结合临床 ,如 Myo 重新升高 ,应考虑为再梗死或者梗死延展。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长期休克等。在心肌梗死后1.5h即可增高,但1~2d内即恢复正常。 (1)血中升高: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高醛固酮血症、肾功能不全、恶性高热以及剧烈运动后等。 (2)尿中升高:卟啉病、血红蛋白尿症、血尿等。 (3)血、尿中肌红蛋白均升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心肌病、肌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1:肌酸激酶(CK)是肌肉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催化肌酸进行可逆的磷酸化反应。肌酸激酶为二聚体,含有两个活性亚单位M和B。这两个亚单位形成三种同工酶,即CK-MM、CK-MB和CK-BB。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而CK-BB则主要存在于脑组织。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大约占心肌肌酸激酶的10–40%。 正常血清和心脏以外的组织中,CK-MB的浓度较低,这是CK-MB作为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被广泛应用的基础。心肌损伤时,CK-MB立刻被释放入血液循环,并在12至24小时内达到高峰,于48至72小时内恢复至正常水平。这种特征性的瞬时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有重要意义。大约98%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都有血清CK-MB 升高的表现,而仅有3%的非急性心肌梗塞患者CK-MB表现异常。

(完整word)心梗三项仪解读

紫色—-——D-二聚体——————————D—Dimer 橙色-———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 绿色———-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蓝色—--—心肌肌钙蛋白Ⅰ-——————cTnl 红色——-—肌红蛋白—-—-————-—Myo

【心梗三项】心脏标志物cTnI/Myo/CK-MB三项联用的临床意义 心脏标志物cTnI/Myo/CK-MB三项联用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损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种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心脏标志物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而绝大多数人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胸痛和胸闷憋气.其诱因一般为,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大手术后或大出血休克等。年龄上,四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中年男性是患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肌酸激酶同工酶MB、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产品越来越多,并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这三项的组合多被称为“心梗三项”。磁敏免疫分析仪根据临床需求提供了此心梗三项测试卡,可在床旁15min内完成三个项目的检测。其临床意义介绍如下: 肌红蛋白(Myo) 存在于心脏骨骼的横纹肌中。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释放到血液中。肌红蛋白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发病1~3h即可出现异常增高. Myo虽然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Myo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 AMI 的诊断。由于Myo在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 AMI 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Myo还是 AMI 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674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 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

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 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 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 肌红蛋白(Myoglobin)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 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 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 肌炎等)升高。 4、急慢性肾功能极度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休克 等会升高。 正常参考值

血清胆红素联合心梗三项检验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血清胆红素联合心梗三项检验在冠心病 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联合心梗三项检验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3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观察组, 同期未发生心血管疾病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Tbil、Dbil、Ibil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梗三项检验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 清胆红素联合心梗三项检验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评价其危险程度 和预后。 关键词:血清胆红素;心梗三项检验;冠心病;诊断价值 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起病急、症状危重,需要临 床医师迅速、准确的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预后效果会很差。“心梗三项”是心 肌损害的主要指标,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评价溶栓治疗效果,评估再梗 死或梗死的范围和危险性。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当中出现心肌梗死症状的概率 比较大,血清胆红素联合心梗三项检验,对于冠心病临床诊断准确性与全面性的 提升有重要助益。血清胆红素具有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因此冠心病和血清胆红 素浓度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讨论血清胆红素联合心梗三项检验在 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我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开展有关研究,结 果符合预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3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观察组,同 期未发生心血管疾病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

年龄区间55-89岁,平均年龄(55.73±7.9),平均病程(9.1±2.7)年。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区间56-88岁,平均年龄(56.1±8.1),平均病程(9.2±2.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比较性。 入选标准:①患者诊断结果与WHO的标准一致;②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 ③所有患者均有充分的临床信息,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无转院或退出。 排除标准:①排除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②排除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排除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脂质代谢疾病。 1.2方法 血清胆红素检验流程检测仪器为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为广州科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检测试剂盒,根据试剂盒提供的方法检测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检测方法为钒酸盐氧化法,直接胆红素检测方法为钒酸盐氧化法,间接胆红素为计算值。 心梗三项检验流程检测仪器为科方微测Ⅲ,检测试剂盒为广州科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配套的联合检测试剂盒,通过荧光免疫层析法对冠心病患者心梗三项指标进行检验。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s)表示,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梗三项检验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心梗三项】cTnICK-MBMyo三项联检的临床应用

【心梗三项】cTnICK-MBMyo三项联检的临床应用 cTnI/CK-MB/Myo三项联检的临床应用 博识生物石西增 在急性心梗诊断上,Troponin I(cTnI)、CK-MB、Myoglobin (Myo)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cTnI灵敏度和特异性最好,但是在血液中出现较晚。其半衰期长的特点对检测来讲是优势但也有不利之处。CK-MB出现在血液里的时间和cTnI相近,但是半衰期较短因而可以用来检测二次心梗的发生。Myo是唯一可以用来进行早期(< 2="" 小时)诊断的标志物。相对于ctni,="" ck-mb,=""> cTnI的突出特点 优势: 1. 灵敏度高 2. 阴性预测值高 3. 特异性强,只和心细胞死亡有关 4. 半衰期长,在血液里存留时间久 劣势: 1. 出现时间较晚(> 3小时),不利于早期检测。 2. 半衰期长,单次cTnI测试较难发现在第一次心梗发生后2-4天内的二次心梗事件。 3. cTnI升高不一定是由心梗引起,可能是因为: · 心房纤维性颤动 · 高血压 · 肾病 · 肝病 · 肺病 · 严重过敏

CK-MB的突出特点 优势: 1. 心梗发生后2-3天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如再次发生心梗会再次升高,所以对检测此期间内的二次心梗事件有其独特价值。在此期间,第一次心梗释放的cTnI还处在较高浓度水平,不利于二次心梗检测。 2. 可以用来评估心肌坏死程度【1】。 3. 在cTnI检测结果失常或者受干扰物干扰的情况下,CK-MB结果有参考作用。 4. 一定比例的病例显示cTnI阴性,CK-MB阳性【2,3】 劣势: 1. 出现时间较晚(> 3小时),不利于早期检测。 2. 除急性心梗以外的某些其他情况(如骨骼肌)损伤也会引起CK-MB升高【4】。 Myo的突出特点 优势: 1. 唯一可用于早期(心梗发生后< 3=""> 2. 心梗发生后< 3=""> 劣势: 1. 持续时间短(1-1.5天),不能用于对心梗发生已久、“迟到”就诊病人的检测。 2. 特异性较差,其他引起Myo升高的情况包括【6】: · 骨骼肌营养不良症 · 创伤、外伤、烧伤 · 肌炎 · 急性或慢性肾病 · 肌肉注射 · 剧烈运动 · 毒质或药物

心肌损伤指标(cTnT Mb CK-MB BNP)的临床意义

临床应用 心肌损伤指标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肌红蛋白(Myoglobin) 肌酸磷酸激酶—MB同功酶(CK-MB) 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cutoff:>0.1ng/ml 肌红蛋白(Myoglobin)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等)升高。 4、急慢性肾功能极度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休克等会升高。 正常参考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