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心梗三项与 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

的临床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

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针对研究对象心梗三项与

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

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疑似患者实施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能够

比较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梗三项;D-二聚体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具有比较高的致死率。在临床上,该

疾病具有发病急和病情恶化速度快等特点[1]。针对该疾病,需要在实施急救的基

础上进行准确地诊断,从而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在这一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

治疗方案。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

数据以及与D-二聚体数值都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研

究对象24人,女性研究对象16人。研究对象年龄47—75周岁,平均年龄

58.1±5.7周岁。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心梗三项

仪器:雷度(RADIOMETER)AQT90 FLEX

试剂:肌钙蛋白I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酸激酶MB同工酶测试

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红蛋白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标本:全血,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

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

2

1.

二聚体联合检测

仪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

试剂:INNOVANCE*D-Dimer试剂(免疫比浊法)

标本: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的血浆。通过仔细混合1分柠檬酸钠(0.11mol/L或3.2%)和9份静脉血,获得血浆。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

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

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在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体检时以及实验组患者入

院治疗24小时之后,于清晨采集其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2)心梗三项标本: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

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D-二聚体标本:

2

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

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获得血浆。(3)在完成血浆分离之后,于第

一时间检测心梗三项和D-二聚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检测指标为心梗三项以及D-二聚体。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n I)、肌红蛋白(Myu)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参考范围为23-112

ng/mL。肌钙蛋白参考范围为0.010-0.023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参考范围为

2.0-7.2 ng/mL。若患者上述指标中的某一项检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则该项目

检测结果为阳性。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为﹤5.5 mg/L。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

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率(%)

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心梗三项指标对比

对比发现,实验组心梗三项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心梗三项阳性率对比(n,%)

组别例数Tn I Myu CK-MB

对照组4040

(100.0%)39(97.5)40

(100.0%)

实验组401(2.5)0(0.0%)0(0.0%)x2-76.09872.20076.098

P-0.0000.0000.000

2.2研究对象测结D-二聚体检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数据明显处于较高水平(P<

0.05)。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比(n,%)

组别例数D-二聚体(mg/L)

对照组400.37±0.02

实验组400.68±0.04 t-8.269

P-0.041

3.讨论

3.1心肌梗死患者心梗三项指标上升幅度明显

在针对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在患上心

肌梗死之后,其血液中的部分指标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3]。具体来说,在各种

出现异常变化的指标中,心梗三项指标的变化幅度最大。一些医学专家研究证实,

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上述三星指标的检测结果数值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因此,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心梗三项指标检测作为心肌梗死检测和诊断的重要手段[4]。

通过对心肌梗死缓和的心梗三项指标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

死之后,绝大多数患者的三项指标均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且超过正常范围。

因此,针对患者实施心梗三项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同

时也能够确定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5]。

通过对本研究中两组调查对象的心梗三项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实

验组研究对象中,有39人三项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名患者2项检测结果为

阳性。而在对照组中,只有1名研究对象1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研究对象三

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这一角度上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阳性

率远远超过健康人群,且接近100%。因此,对心梗三项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比较准

确地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6]。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梗死患者的心梗三项指标虽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但是三项指标的上升都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在患者刚刚发病时进行心梗三项

检测,并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因此需要在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之后对其进行

心梗三项检测。

3.2心梗患者D-二聚体增幅明显

D-二聚体在血液中存在,能够保障人体血液中具备正常的凝血功能[7。但是

在D-二聚体大幅度升高的前提下,人体的凝血功能也会超过正常水平,并由此导

致其患上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疾病。因此,在临床上针对检测对象的D-二聚体数

值实施检测也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在本文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数值明显较大,且超过D-

二聚体在人体中的正常范围[8]。因此,在针对检测对象实施D-二聚体检测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出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在实施D-二聚体与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过程中,需要首先针对研究对象实施

D-二聚体监测,确定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9]。在这一基础上,针对D-

二聚体超过正常范围的检测对象实施心梗三项检测,能够确定其所患的心脑血管

疾病是否为心肌梗死。在这一基础上,就能够实现对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10]。

4.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针对检测对象进行D-二聚

体检测能够确定其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一基础上实施心梗三项检测,则

能够诊断出检测对象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因此,针对心肌梗死检测对象实施D-二

聚体与心梗三项联合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其是否患有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Jing-Yun B U.The Value of D-dimer, cTnI, and Myocardial Zymogram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Systems Medicine,2018,15(31):7-9.

[2]Reihani H,Shamloo A S,Keshmiri A.Diagnostic Value of D-Dimer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ardiol Res,2018,09(01):17-21.

[3]田国祥,武云涛,姚璐,张薇.D-二聚体在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血栓性

疾病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9):1055-1058.

[4]刘海燕,吴其明,宋毓青,杨柳.低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与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7):2872-2875.

[5]杨世映,闾广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与GRACE评

分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3):51-53.

[6]朱丽娟.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实

用检验医师杂志,2020,12(02):95-99.

[7]王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在急诊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

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6):728-730.

[8]陈润真,刘臣,周鹏,谭宇,盛兆雪,李健楠,周金英,吴元,杨艳敏,宋莉,赵汉军,颜红兵.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D-二聚体、高

敏C反应蛋白及LDL-C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05):359-366.

[9]汪文月,刘海莉,刘方,杨鹏会.D-二聚体联合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05):408-413.

[10]朱秀英,吴畏,李广鹏,梁万前.血清PCT、D-二聚体及BN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04):455-459+463.

5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 2010年10月25日阅读次数:674 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 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较cTnI 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 肌红蛋白(Myoglobin) 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3、多种肌病(如急性肌损伤、肌营养不良、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等)升高。 4、急慢性肾功能极度衰竭、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休克等会升高。 正常参考值 男性 28-72ng/ml 女性 25-58ng/ml

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心梗三项与 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 的临床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 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针对研究对象心梗三项与 D-二聚体进行联合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 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疑似患者实施心梗三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能够 比较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梗三项;D-二聚体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具有比较高的致死率。在临床上,该 疾病具有发病急和病情恶化速度快等特点[1]。针对该疾病,需要在实施急救的基 础上进行准确地诊断,从而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在这一基础上制定进一步的 治疗方案。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患上心肌梗死之后,患者的心梗三项检测结果 数据以及与D-二聚体数值都会出现一定的异常变化[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研 究对象24人,女性研究对象16人。研究对象年龄47—75周岁,平均年龄 58.1±5.7周岁。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本次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心梗三项

仪器:雷度(RADIOMETER)AQT90 FLEX 试剂:肌钙蛋白I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酸激酶MB同工酶测试 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肌红蛋白测试卡(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标本:全血,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 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 2 1. 二聚体联合检测 仪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 试剂:INNOVANCE*D-Dimer试剂(免疫比浊法) 标本:使用枸橼酸盐抗凝的乏血小板的血浆。通过仔细混合1分柠檬酸钠(0.11mol/L或3.2%)和9份静脉血,获得血浆。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 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 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在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体检时以及实验组患者入 院治疗24小时之后,于清晨采集其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2)心梗三项标本:静脉采血2~3ml,注入黄色EDTA·K 抗凝管,颠倒混匀数次。D-二聚体标本: 2 3.8%(w/v)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在采集血液后,以1500xg- 2500xg直接离心血液试管15分钟,获得血浆。(3)在完成血浆分离之后,于第 一时间检测心梗三项和D-二聚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检测指标为心梗三项以及D-二聚体。心梗三项包括肌钙蛋白(Tn I)、肌红蛋白(Myu)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参考范围为23-112 ng/mL。肌钙蛋白参考范围为0.010-0.023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参考范围为 2.0-7.2 ng/mL。若患者上述指标中的某一项检测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则该项目 检测结果为阳性。D-二聚体的参考范围为﹤5.5 mg/L。 1.4统计学方法

心梗三项仪解读

紫色————D-二聚体——————————D-Dimer 橙色————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 绿色————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蓝色————心肌肌钙蛋白Ⅰ———————cTnl 红色————肌红蛋白——————————Myo

【心梗三项】心脏标志物cTnI/Myo/CK-MB三项联用的临床意义 心脏标志物cTnI/Myo/CK-MB三项联用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损伤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各种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炎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衍变及心脏标志物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而绝大多数人心肌梗塞的症状是胸痛和胸闷憋气。其诱因一般为,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大手术后或大出血休克等。年龄上,四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中年男性是患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 近年来肌酸激酶同工酶MB、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产品越来越多,并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这三项的组合多被称为“心梗三项”。磁敏免疫分析仪根据临床需求提供了此心梗三项测试卡,可在床旁15min内完成三个项目的检测。其临床意义介绍如下:肌红蛋白(Myo) 存在于心脏骨骼的横纹肌中。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释

放到血液中。肌红蛋白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发病1~3h即可出现异常增高。 Myo虽然心肌特异性不高,但心肌梗死后迅速地从坏死的心肌中释放出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Myo阴性特别有助于排除AMI 的诊断。由于Myo在血中半衰期短,所以又有助于观察AMI 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Myo还是AMI 溶栓治疗中评价再灌注与否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 肌酸激酶(CK)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即CK-MB(creatine kinase-MB)。当心肌损伤时,CK-MB立刻被释放入血液循环,在心肌损伤后3~4h开始升高,48~72小时降至正常范围。 CK-MB属于传统的实验室“心肌酶谱”项目,在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但是其检测的是酶的活性(单位U/L),酶学检测的特异性较差,容易受到CK-BB、CK-MM等亚基及巨CK的干扰,使结果偏高出现假阳性。近年来,卫生部要求有条件的实验室应检测CK-MB质量,质量的测定避免了其它亚型的干扰,特异性较高。 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中建议,CK-MB应作为心肌肌钙蛋白的替代,当不能检测心肌肌钙蛋白时使用CK-MB。有些CK-MB 正常但心肌肌钙蛋白已升高的患者心脏事件的风险较高。所以CK-MB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心梗三项(Myo、CK—MB和cTnI)检测心肌梗死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对早期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意义。方法分析74例疑似AMI的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联合检测数值。结果Myo,CK-MB,cTnI三合一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7.5%,特异性为96.6%。结论三者有效结合,对AMI的早期诊断和排除提供了更确凿的指标支持,为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I的患者做出正确和及时的诊断,进而为临床医师及时抢救和诊治患者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依据。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血清中有关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对于隐匿性AMI 早期、快速、准确诊断具有特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胸痛发作或临床可疑为AMI的门诊和住院患者74例,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临床确诊AMI的有4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 1.2试剂Myo、CK-MB、cTnI快速测试板,由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QMT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 1.3方法74例疑似AMI的患者均在接诊24 h内急查,抽取3 mL血液,30 min 后离心,取血清80 uL到反应区,15 min后判读结果。 2结果 三项检测结果按不同组合统计,见表1。 心梗三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40/41=97.5%,特异性为29/30=96.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常见且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1],在AMI 发展过程中,冠状动脉有急性血栓形成,如能及时发现,对AMI诊断处理及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CtnI是横纹肌收缩调节蛋白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位于横纹肌丝的外周,由抑制性亚单位(TNI),钙结合亚单位(TNC),和一个将复合物结合到肌丝上的原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Fb)特异的降解产物,它是反映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 指标,它对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D-二聚体含量的测定已成为排查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TE)、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DIC)、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溶栓治疗后以及严重感染等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 D-二聚体的基础理论,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1 D-二聚体的生成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Fg)的α(A)链上精(16)-甘(17)键和Fg的β链上精(14)-甘(15)键先后被裂解,分别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 剩余的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单体及大分子复合物,此时形成的纤维蛋白为非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也可降解尚未交联的纤维蛋白,形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中有α(A)链上的极性附属物(A、B、C、H片段),Bβ15~42和X、Y、D、E片段。非交联纤维蛋白在 FⅩⅢa的作用下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使之产生交联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其中有极性附属物的多聚体、D-二聚体、r-r 二聚体等。 2 D-D的检测方法 2.1胶乳凝集法 其是将抗D-二聚体的单克隆抗体共价吸附在胶乳颗粒上,其可用于定性或根据其稀释度半定量测定标本中的D-二聚体的含量。该法快速、特异、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特别适用 于急诊测定[1]。 2.2自身红细胞凝集法即SimpliRed测定法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性能也得到公认的自身红细胞凝集D-D检测方法。其优点是可在全血中 检测,省去了离心制备血浆的繁琐。 2.3 ELISA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的ELISA法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其包被抗体和酶标抗体均采用离纯化后 筛选出来的单克隆抗体,该法灵敏度10μg/L,正常范围<300μg/L[1]。 2.4酶免疫吸附结合荧光测定,如VIDAS测定法 是基于酶免疫法的荧光抗体检测法。在VIDAS免疫分析仪上进行。 2.5免疫比浊法,如Tinaqant测定法 是利用包被抗人D-二聚体抗体的儒教微粒进行的D-二聚体免疫比浊定量测定方法,可在5 分钟内获得结果。 2.6胶体金免疫渗透法,如Nycomed测定法 本法将单抗吸附在多孔薄膜并粘放在有多曾吸收垫的塑料盘上,被检标本加入后即与该抗体 相结合,然后加入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在薄膜上产生红色斑点,通过肉眼观察或用折射仪读数,与提供的标准色价或者测定标准品的折射读数,可计算出标本中D-二聚体的含量。 3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D -二聚体临床意义

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00:2 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着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

心梗三项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快速检测试验的临床意义 心梗三项快速诊断实验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目前心肌受损后最早发生异常增加的心肌蛋白标志物,急性心梗(AMI)心梗三项(CTNI,CKMBmass,MYO)检测的临床意义 心梗发作2h后的血清Myo即开始升高,4-6h达高峰。由于Myo无心肌特异性,肌红蛋白的阴性有助于排除AMI的诊断;使用该标志物的最佳战略是利用它的高阴性预测值和灵敏度以排除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CTn I):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高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诊断心梗的可靠指标,金标准。心肌肌钙蛋白一般在心肌损伤后4-8小时在外周血中逐渐增高,最高值在12-24小时出现。在心肌损伤后7-10天外周血中仍可探测到增高的心肌肌钙蛋白。急性心梗病人的血中cTnI浓度可高达100-300ng/ml。主要用于对心肌损伤-特别是微小损伤的诊断,还可用于心脏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可用于评价心肌的保护性措施。急性心梗后溶栓治疗的指示物;判断再灌注效果。 CK-MB:是多年前临床医生AMI检测“金标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渐渐被肌钙蛋白取代,。 在进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时应该同步检测相关标志物。三种标志物Myo、cTnI、CK-MB释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时快速测定三种标志物,较单独测定更方便,更快速,时间上同步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

肌红蛋白MYO主要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在骨骼肌及心肌受损(急性心肌梗塞)、过度运动及肌肉疾病时,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心肌组织障碍导致血清中肌红蛋白浓度在心痛初期2-3小时内脱离正常值,6-9小时达到最高,24小时左右又恢复正常值。血液中肌红蛋白浓度对监视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是有效的,并且,也可以作为血栓溶解疗法的冠脉再疏通情况的指标,在疏通30分钟-2小时后肌红蛋白浓度达到最高。肌红蛋白浓度可以作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 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上是一种很有效的指 标。若患者具有CK—MB活性升高和下降的序列性变化,且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2倍,又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时,应考虑AMI。CKMB质量(CK-MB mass)用于心梗的诊断时,所用诊断界值推荐为正常人参考数值上限的99%分位。CK-MB mass 胸痛发作3小时后的诊断AMI阳性率可达50%。6小时的诊断阳性率可达到80%。AMI发作后如未进行溶栓治疗,CK-MB通常在3~8小时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小时,于48~72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总CK测定比较,CK-MB的峰时稍有提前,且消失也较快。由于诊断窗较窄,无法对发病较长时间的AMI进行诊断。临床上也可利用这一点对再梗死进行诊断。溶栓治疗时,CK-MB早期升高及短时间内达峰是AMI的征兆。下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CK-MB增加2.2倍以上,前壁AMI在治疗2小时后增加2.5倍以上,均提示心肌出现再灌注,上述标准的敏感度为85%,敏感度为100%。 肌钙蛋白是由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C和肌钙蛋白I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肌钙蛋白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横纹肌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

FDP、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FDP、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FDP:是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的产物的统称。 参考范围 D-二聚体:0-1.5μg/mL。 FDP:0-5.0μg/m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测定纤溶系统主要因子,对于诊断与治疗纤溶系统疾病(如DIC, 各种血栓)及与纤溶系统有关疾病(如肿瘤, 妊娠综合症), 以及溶栓治疗监测, 有着重要的意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实验数据表明:FDP和D-二聚体进行组合检测,对于DI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诊断效率均达到最高。FDP、D-二聚体和PLT是诊断DIC的基本实验。 动态监测溶栓治疗中FDP和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的特异性指标。 FDP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可以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FDP和D-二聚体均阳性为继发性纤溶,FDP阳性而D-二聚体阴性为原发性纤溶。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 夹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王青雷 【摘要】目的:分析检测血浆 D-二聚体(DD)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肺栓塞(APE)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D)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12例胸痛住院 ACS 患者(ACS 组),其中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210例,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8例;28例 APE 患者作为 APE 组,12例 AD 患者作为 AD 组,行冠脉造影正常者35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 DD 并进行比较。结果APE 组、AD 组、ACS 组、对照组患者的 DD 水平分别为(3.98±3.49)、(4.13±3.56)、(0.17±0.17)、(0.12±0.08)mg/L, APE 组、AD 组高于 ACS 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 组、NSTEMI 组、UAP 组的 DD 水平分别为(0.16±0.11)、(0.15±0.10)、(0.14±0.09)mg/L,三个亚组的 DD 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 水平的高低有助于 ACS、APE 与AD 的鉴别诊断。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6(011)020 【总页数】2页(P58-59) 【关键词】D- 二聚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 【作者】王青雷

【作者单位】272000 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ACS、APE及AD是三种以急性胸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危及生命的突发性疾病[1]。尽管三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在治疗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基于此, 本研究对ACS、APE与AD患者的DD水平进行了鉴别诊断, 探讨其应用价值, 并进一步探讨DD水平在不同类型的ACS亚组间的差别,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5年9月因急性胸病入院且最终确诊为ACS的患者312例(ACS组), 其中男198例, 女114例;年龄35~72岁;平均发 病时间(7.23±6.89)h。其中STEMI组210例, NSTEMI组54例, UAP组48例。 将同期进行DD检查的APE(28例, APE组)及AD(12例, AD组)患者纳入研究。入选标准:①STEMI、AD与APE患者, 自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24 h;②NSTEMI 与UAP患者在24 h内出现≥2次的胸痛。选择同期冠脉造影正常者35例作为对 照组。 1. 2 DD水平检测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法, 测定选择特种蛋白金标检测仪(Ny-co CardR EADER Ⅱ)。采用DD检测试剂盒及配套试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检测采用干化学荧光免疫法进行检测。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 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PE组、AD组、ACS组、对照组的DD水平分别为(3.98± 3.49)、(4.13±3.56)、(0.17±0.17)、(0.12±0.08)mg/L, APE组、AD组高于ACS组及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NSTEMI组、UAP组的DD水平分别为(0.16±0.11)、(0.15±0.10)、(0.14±0.09)mg/L, 三个亚组的DD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 引言 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在血液中存在的特殊蛋白质片段。它的产生主要是由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在凝血过程中被酶解而得到。在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水平很低。然而,在某些疾病状态下,D-二聚体的水平会显著增加。因此,D-二聚体检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评估工具,特别是在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 D-二聚体检测的机制 D-二聚体的产生主要源于纤维蛋白原的酶解过程。当凝血 系统被激活时,纤维蛋白原会被凝血酶(Thrombin)酶解为 纤维蛋白(Fibrin),形成血栓网。在血栓溶解过程中,纤溶酶(Plasmin)会作用于纤维蛋白,将其酶解为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的水平反映了体内血栓生成和溶解的程度。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在临床上,D-二聚体检测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血栓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以及其他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DVT和PE是血栓形成的两个主要类型,常常伴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因此,通过测量D-二聚体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栓性疾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预测血栓形成风险 除了诊断血栓性疾病外,D-二聚体的水平还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的风险密切相关。高水平的D-二聚体意味着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因此,对于那些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监测其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血栓形成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血栓溶解治疗的指导 对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溶栓治疗通过促进纤溶系统活化,加速血栓的溶解。在进行溶栓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是凝血检查中很常见的两个项目,随着临床对血栓和止血专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医院将这两个项目纳入常规凝血组合中。在生理条件下,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这两个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从而保证血液在血管内处于流动的状态。此平衡一旦被打破,若抗凝系统占优势,则会诱发出血事件;若凝血系统占优势,则易发生血栓事件。而纤溶系统对血栓溶解等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D-二聚体和FDP这两个纤溶系统的重要指标,了解一下从凝血酶生成到止血再到到纤维蛋白溶解启动的血栓演变的全过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等)。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在体内处于纤溶亢进的状态时,在产生的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总称。FDP包括纤维蛋白原(Fg)和纤维蛋白单体(FM)的产物也就是FgDPs,以及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FbDPs,而FbDPs又包括D-二聚体和一些其他的片段,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机体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原发性纤溶或继发性纤溶)。 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对于凝血-纤溶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溶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1、用来排除深静脉血栓(DVT)、肺静脉血栓栓塞(PTE)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DVT和PTE是同一疾病静脉血栓(VTE)在不同脏器中表现的状态。临床上,在诊断DVT时必然会考虑到PTE,在诊断PTE时也会考虑到DVT,来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 二聚体是指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 力等)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生物学中,二聚体广泛存在于蛋白质和其 他生物大分子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生 物学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生物物理学方法 1.X射线晶体学:通过晶体学方法可以解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 确定其是否形成二聚体。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纯化蛋白质并生长合适的晶体,然后利用X射线进行结构解析。X射线晶体学方法在发现和研究二聚体相 关的蛋白质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核磁共振(NMR):NMR方法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样品进行谱学分析,可以获得蛋白质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信息。通过对蛋白质NMR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蛋白质是否为二聚体。 二、生物化学方法 1.凝胶过滤色谱:凝胶过滤色谱是常用的二聚体检测方法之一、通过 调整凝胶孔径大小,可以将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离开来。如果目标蛋白质 是二聚体结构,则它将形成相对较大的峰,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峰来确定是 否为二聚体。 2.蛋白质交联:蛋白质交联是利用交联剂将蛋白质分子中的两个或多 个结合位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通过蛋白质交联反应可 以直接观察到蛋白质是否发生了二聚化。

三、生物学方法 1.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是通过抗体特异性地与目标蛋白质结合, 然后利用沉淀方法从混合物中沉淀出来。如果目标蛋白质是二聚体结构, 可以通过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一起被沉淀下来,从而证明其为二聚体。 2.双杂交法:双杂交法是一种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来检测蛋 白质二聚体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目标蛋白质与一个报告基因(如荧光素酶)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可以观察到荧光素酶 活性的改变。这种方法常用于筛选新的蛋白质二聚体对。 在临床应用方面,二聚体检测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二聚体在许多疾 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二聚体的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 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些临床应用包括: 1.肿瘤诊断:二聚体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肿瘤中二聚体的存在和表达水平,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肿瘤的恶 性程度。 2.免疫系统疾病诊断:二聚体在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二聚体在炎症反应中起到调节作用,通过检测二聚体的水平可以评估炎症 程度和疾病进展。 3.药物研发:许多药物靶点是通过蛋白质间的二聚体形成进行信号传 导和调节的。因此,对二聚体的研究可以帮助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研发新 的药物。 总结起来,二聚体的检测方法包括生物物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和 生物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测定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测定在冠心 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sdLDL-C)是血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蛋白胆固醇,其分子大小较小、密度较低,与传统的LDL-C相比,具有更高的致病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人体内一种氨基酸代谢产物,高水平的Hcy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而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体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血液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探讨这些指标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 意义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sdL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相较 于传统的LDL-C,sdLDL-C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和亲和力,更容易穿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动脉壁内,导致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sdLDL-C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 程度及病变数量呈正相关,是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检 测sdLDL-C水平对于冠心病的筛查、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高水平的Hcy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血管壁增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研究发现,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水平的Hcy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 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一种体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受血液凝固系统的影响。在冠心病 患者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测定D—二聚体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小而密LDL-C、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的测定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冠心病患者的风险,指导临 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监测。小而密LDL-C、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的测定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将会越来越趋 向于个性化和精准化。小而密LDL-C、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的测定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这些指标的广 泛应用,为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我 们也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为这些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 据和临床指导,让其真正成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D-二聚体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D-二聚体(D-D)浓度,探讨D-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530例及健康体检者10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中D-D浓度。结果:心血管疾病组、脑血管疾病组(急性脑梗死)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D-D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的特有代谢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1]。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高D-D血症与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及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本文通过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和健康人血浆D-D水平,以进一步了解血浆D-D水平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为更好地防治心脑疾病的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30例,年龄42~72岁,其中男286例,女244例;心血管疾病310例(冠心病心绞痛160例、急性心肌梗死150例),脑血管病患者220例(急性脑梗死),健康对照组104例,为笔者所在医院健康体检者。 1.2纳入标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参照WHO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脑梗死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 1.3方法采用美国VIDAS的Mini VIDAS分析仪,配套D-二聚体测定试剂,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D-D浓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 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浆D-D浓度冠心病心绞痛组治疗前(1789.4±38.76)μg/L, 治疗后(326.4±21.22)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1836.1±37.52)μg/L,治疗后(301.3±20.03)μg/L,脑梗死组治疗前(1698.2±37.61)μg/L,治疗后(211.2±19.58)μg/L,健康对照组(126.5±9.72)μg/L。三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01);三组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0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分子学水平研究的不断深入,D-D在心血管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血液中升高的D-D刺激血管壁导致动脉血管损伤,引发炎症和管壁的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心脏血流变缓,高浓度D-D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关系。据报道,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时可有器官脏器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溃破,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出现出血或持续性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此时患者体内可能处于高凝状态,促使患者血液D-D增高[2]。研究表明,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D-D的阳性率为76.9%,不稳定性心绞痛阳性率为55.6%,稳定性心绞痛阳性率为30%,D-D检测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之一[2]。此外血浆D-D的含量还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D-D含量的升高有助于区别ACS的存在[3]。

最新: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最新: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D-二聚体(D-dimer)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已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从实验室检测方法、质量要求与性能评价、样本处理与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报告,以及在不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问题分别进行了阐述,共提出了12条推荐意见。 01实验室检测 1. 检测方法 推荐意见1: (1)同一医疗机构应采用同一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强推荐); (2)不同检测系统间D-二聚体检测结果难以相互比较,连续检测建议使用同一检测系统(强推荐); (3)检验工作者应熟悉本实验室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等(强推荐)。 2. 质量要求与性能评价

(1)D-二聚体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正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变异系数(CV)应≤15%,异常质控品或血浆标本CV应≤10%;日间精密度CV应≤15%,当D-二聚体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排除诊断时,应设置质控靶值水平在cut-off值附近的室内质控,且cut-off值检测结果的日间精密度CV 应≤7.5%(强推荐); (2)D-二聚体在cut-off值浓度水平处的敏感度应≥97%,阴性预测值应≥98%(可信区间的下限≥95%)(强推荐)。 3. 样本处理与分析影响因素 推荐意见3: (1)实验室应根据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的方法学、制造商声明和自己的验证结果来确定标本的拒收原则(强推荐); (2)解读D-二聚体检测结果时,应始终考虑样本因素、生理状态及药物的影响(强推荐)。 4. 结果报告

(1)实验室应使用来源明确且经本地验证的正常参考区间,同时标注当前检测系统用于VTE排除诊断的cut-off值(强推荐); (2)使用μg/L或mg/L作为D-二聚体的测量单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测量单位应与D-二聚体统一(推荐); (3)D-二聚体报告应提供的要素包括:正常参考区间、VTE排除诊断cut-off值(如已验证)、报告方式[纤维蛋白原等价单位(FEU)或D-二聚体单位(DDU)]和计量单位(μg/L、mg/L)(强推荐)。 02临床应用 1. D-二聚体在VTE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5: (1)对于无明显血栓发生诱因、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临床可能的患者,高敏感度D-二聚体定量检测阴性的结果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阳性者推荐进一步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Wells评分为中、高度可能的患者,首选血管超声检

急诊快速床旁心梗五项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应用

急诊快速床旁心梗五项检测在急性心肌 梗死的诊断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心梗五项心肌肌钙蛋白T(TnI)、肌红蛋白(Myo)及血清钠尿肽前体(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价值,为临床上早期诊断AMI 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急诊科与门诊2019 年1至2020年8月收治的200例急性剧烈胸痛患者,对患者确诊时间、首次服 药时间、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均可以达到100% 诊断率, 但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疾病确诊时间短;此外实验组患者首次用药时间也提前于 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快速床旁心梗五项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快速床旁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是一种高发的心血 管疾病,为急诊科最为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如未及时控制病情,将会增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病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安全[1]。因此如何更早确诊及治疗AMI,直接关系着患者的 预后及生命安全。床旁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 POCT)各项心肌损伤标 志物能够缩短AMI 确诊时间,可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2]。本研究肌酸激酶同工 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D- 二聚体(D-Dimer), 及B型钠尿肽(BNP)探讨其在快速诊断AMI 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了本院急诊科与门诊2019年1至2020年8月收治的200例急 性剧烈胸痛患者,急诊收治的胸痛患者为实验组,门诊收治的胸痛患者为对照组,

D-dimer 意义

D-二聚体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目录 展开 正常范围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检查介绍

血浆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本试验的影响因素很多,结果判断时须加以考证。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生理学背景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 如t-PA, 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 antiplasmin)。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 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其中, 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F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品的D-二聚体检测手段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中D-二聚体的胶体金免疫过滤检测法,由于其快速测定、灵敏度高、阴性预报值高,重复性良好,临床医师较多采用。 二、D-二聚体测定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