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的文献综述

比较文学的文献综述

比较文学的文献综述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的学科。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来揭示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这种综合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讨论和应用。首先,比较文学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体作品的独立研究。通过将作品置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共同主题和意义。另外,比较文学也关注作品之间的对话和互文性。作品之间的引用、影响和回应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常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论框架的分析。学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理论来解读和比较作品,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跨文化研究等。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发现和解释作品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此外,比较文学研究还涉及到跨文化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这也有助于推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和理解。

尽管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比如,如何选择比较的文学作品和方法可能是一个难题。另外,由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较文学研究往往需要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分析,这需要研究者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相似与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在今后的研究中,比较文学将继续发展和演进,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文学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最新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精品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 比较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比较文学概述 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自从西方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了比较文学,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到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文学已成为文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学科。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使得其文化、文学方面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且在日益紧密地进行着,从而使得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着,从欧洲的法国学派发展到美洲的美国学派,在发展到亚洲的中国学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比较文学具有明显的跨越性特征。可见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文学、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以及对文学跟其他门类学科或者跟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跨语言研究。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即使是同一语系的语言都会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系的两种文化了。因此语言是比较文学研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对文学跟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跨科际比较研究,其所包括的学科有语言学、、宗教学、心、科学与等等。第三是跨文明研究。主要是指不同文明的文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综上,比较文学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文学的差异性、普适性研究。 二、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一)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随着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兴起,使得世界各国间出现了比较强的文学交流,从而促使了人们对外国文学跟本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07016409华隽]文献综述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对于高本汉氏的这种见解,吴世昌先生曾于一九五九年的第十二届世界青年汉学家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论文《红楼梦中的若干问题》,从语言学的观点上作了反驳,指出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并非一人所作。 西方各国的《红楼梦》研究者中,有的人是用语言学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用字法,更多的人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写作技巧和全书的内容,有的人还探讨《红楼梦》中的原型和作者的讽喻笔法。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注意研究《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家世。如j·d·斯佩恩对曹寅和康熙皇帝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自从脂评本发现之后,西方学者还运用脂评来考证《红楼梦》的版本,并对脂砚斋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西方学者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一书以它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成为一部不朽的古典名著。它不仅博得了中国人民的喜爱和高度评价,而且它还得到了西方各国人民的珍视和好评。东方文化研究者阿瑟·韦利说过:“《红楼梦》或许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内容富有叛逆性,是作者生活和经历的艺术再现。《红楼梦》是世界文学的财富,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学增加了荣誉,它使世界文学创作者都受惠不浅注释(21)”。弗兰茨·库恩在他的德文译本序言中也曾说道:“《红楼梦》的内容是迷人的,它的人物描写是生气勃勃的和充分个性化的,它的故事背景是令人难忘的。”英国人大卫·霍克思在他的英文全译本中对《红楼梦》也作过类似的评论,他说:“《石头记》是中国文学中一部伟大的世俗小说,它叙述了百年望族贾家的盛衰。书中两位主角宝玉和黛玉活动的背景,是一幅用幽默、实际生活细节和优美诗歌织成的绚丽的锦绣。 反映了中国家庭生活的繁文褥节。此外,书中还常常暗示,人间以外存在着另一理想的王国。这一主题就是肯定了对佛教的信仰,即信仰存在一个超尘凡的天国。”应该说,霍克思的评论中说《红楼梦》一书的主题“肯定了对佛教的信仰”是值得商榷的。从《红楼梦》全书看,曹雪芹及他在小说中塑造的贾宝玉,对儒、道、佛三教是持批判态度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尽管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它并非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佛国”,而是可以得到实现的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未来社会。这就是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以敏锐的眼光“在天尽头”所看到的一线曙光。 西方读者对《红楼梦》一书的高度评价,不仅表现在某些个人的著述中,而且还反映在一些具有权威性的百科全书中。一九七○年法国《通用百科全书》在介绍《红楼梦》一书时写道:《红楼梦》“既不是一部描写真人真事的小说,也不是一部神怪小说或自传小说。这是一部反映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现实主义古典作品。厌世和痴情并不是小说的主导思想。曹雪芹根据自己对几千年传统势力的亲身感受,通过贾家的兴衰,说明剥削人民的封建阶级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中的贫富不均,揭示了隐藏在表面繁荣背后的种种弊病,所以它是世界文坛上的一座丰碑。”注释(22)这个评介并非言过其实,它反映了西方读者和研究者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深刻认识。正如马克·万·多伦所说:“《红楼梦》在中国以外的读者中不会感到生疏和奇怪,因为它的人物传达了人类的心灵与思想,它的故事内容真实生动,不会由于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其价值。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比较文化的学科,它研究多个文化地区之间 的文学相互影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异同,从而构建一个跨越不同 时间和地域的文学对话。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加剧,中国比较文学的发 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 发展和未来前景。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文学革命”。 当时的中国,西方文学进入,中国的文艺界陷入了“新与旧、洋与中”的分裂状态。为了摆脱“洋奴化”和复兴中华文化,一批文学家开始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西文学进行对比研究。蔡元培、鲁迅、钱 钟书、陈独秀、胡适等名家,都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他们在阐 述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借鉴西方文学成果,以全球性的角度审视中国 文学的发展。这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比较文学逐渐由政治宣传工具转向学术研究 领域。1952年,《比较文学》这本刊物在中国正式创办,比较文学逐 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加速。70年代以来,中国加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团体,与全球比较文学 界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中国学者开始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以 世界范围内的规模和角度综合比较分析多个文化体系之间的异同。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它既是一门文学研究方法,又是一项跨 学科的学术研究。它跳脱了学科的界限,以开放性、综合性、交叉性 的研究风格,为文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域。 1. 开放性。中国比较文学以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比较为基础, 借鉴西方比较文学成果,并结合中国文化现实,从而形成了民族特色

张贤亮小说文献综述

学界在张贤亮的小说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整个研究梯队包括了老、中、青几代学者。这里综述一下研究的现状。 80 年代以来,对于张贤亮小说研究可以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分类描述: 1.社会历史批评 该批评方法在张贤亮小说研究中一直处于主流位置,可以说是代有其人。代表性的批评家有丁玲、曾镇南、谢永旺、季红真、张志忠、郎业成等。曾镇南高度评价了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创作态度,并认为张贤亮的小说深沉而广泛地反映时代的生活风貌。他将之 1984 年前的小说创作分成两个创作阶段加以评论,指出其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征,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张贤亮小说中的男、女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细致周详。季红真指出,在张贤亮的创作中存在两个彼此参照的世界:一个是底层劳动者朴素、健康的情感世界,另一个是知识分子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这两部分人物彼此参照的命运,构成了张贤亮反思历史的两个基本视点”;同时指出作者的文化构成导致他的小说美学风格的欠缺。她认为《河的子孙》和《肖尔布拉克》是张贤亮作品中最成功的两个中篇。张志忠认为《河的子孙》塑造出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魏天贵,并对其的性格特征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关联。评论最后,张志忠觉得小说为了塑造完美的人物,有人为地弥合痕迹,这样“不仅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更破坏了作品‘缺陷美’的美学风格的一致性”。此外,陈文坚、刘贻清、龙化龙、周致中、郎业成的文章值得一读。 1984 年后,伴随《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发表,张贤亮的小说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对《绿化树》的研究一时学者云集,就人物形象、性描写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胡畔率先指出,“《绿化树》对于知识分子的贬低显然是错误的,而其中有关苦难的种种教益的描写则主要是把握分寸不准确的问题。这两方面的缺陷都表现出‘左’的影响或痕迹。”胡畔写道:“《绿化树》没有回避当年的艰苦环境及其给人的精神带来的严重痛苦,同时力图用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苦难的得失。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其间却又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种对苦难的病态崇拜,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又一问题。”简单地说,胡畔主要就《绿化树》中对知识分子的贬低和对苦难的病态崇拜提出了自蓝翎首先反驳了胡畔的观点,认为“胡畔那样指责赞扬《绿化树》的人,是没有充分的根据和说服力的”,蓝翎在文章中认为章永璘产生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之感,“正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章永璘认识的畸形性”。指出“章永璘的形象既丰富又复杂,他是在不能超越历史的条件下,开始了‘超越自己’的思想旅程”。黄子平回应胡畔观点,认为《绿化树》显然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对苦难的“神圣化”和对农民的“神圣化”,同时指出《绿化树》并没有从艺术上解决由于二十年的时间差而带来的内在矛盾,表现在作品用章永璘的第一人称自叙的角度展开,读者很难把今天的作者与二十年前的章永璘区分开来,把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人物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作者把“过去”也作为“现在”来看待,并没有从艺术上显示出时间进展的阶段性,再次《绿化树》用正剧的抒情语气展开,这种语气不可能使用嘲讽、幽默、反语等艺术手段来拉开作品内容与作品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同样,掀起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讨论热潮的是作品中的性描写。蔡葵指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较好地描写了性爱的三个层次:自然的、社会的、审美的。李树声也认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通过性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作品的主旨的,对性的描写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而李劼则对作者的性观念进行了抨击,他认为小说所展示出的性爱关系毫无美感可言,因为它所描写的性爱过程并不是男人和女人的互相创造,而是黄香久单独地“创造”章永璘的拯救过程。他们之间是满足与顺从的关系。李贵仁则认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作者借主人公名义代作的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性的描写只是作者“作为见证人,从一个不该忽视的重要侧面人手,流着眼泪真实地陈述了那个特定时代所造成的人的悲惨命运。李书磊从接受角度认为读者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接受是因为性的压抑,正是因为读者自身的性

大数据文献综述范文写比较文学的文献综述范文

大数据文献综述范文写比较文学的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

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 ___,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茶花女》的比较文献综述

《茶花女》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比较文献综述 作者:林文琴 《茶花女》是外国文学殿堂里的一部动人之作,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翻译到中国来的外国文学作品,从1899年被林纾介绍到中国来以后,茶花女一直是中国读者非常喜爱的女性形象。而杜十娘是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女主人公。杜十娘是东方京城教坊的名姬,原名杜薇,排行第十,所以被称为杜十娘。杜十娘与茶花女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200多年,同是红极一时的首都名妓;都美丽聪颖,敢于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奋斗。结局同样悲惨,都是因为爱情而死。但是这两个女子还是有许多差异性。 我所搜集到的材料是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安排、社会背景、文体风格和作者的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的理论有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阐发研究等几个方面。但是,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经过整理,我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1、从主题学的角度切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属于主题学研究的叙事文学中的复仇母题的“三类模式”的第二类——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复仇。杜十娘把价值连城的珠宝一件一件丢入江中,并嗤之以鼻的谩骂,脍炙人口。无非都是对李甲负心的报复。读到此处不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茶花女》的一味隐忍,在这方面并没有上升到杜十娘的高度。我认为可以从这点差异性切入进行研究。 2、从脱胎于影响研究的形象学方面进行研究。杜十娘和玛格丽特是中西方文学中的两个典型人物。我们可以通过对着两个人物的比较,从形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中方法的研究可以避免西方人(东方人)对东方(西方)形象的误解和夸饰。让我们正视潜在语言、情感、行为背后的种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3、我们还可以从意象、象征、格律和接受研究等方面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并且,这两部作品还可以与其他领域进行比较研究。 我通过上网,进入中国期刊网中的国际学术文献总库。通过输入关键词“杜十娘”和“茶花女”进行搜索。搜索到了75篇相关的论文,但是对我研究的这个课题有比较大的价值的只有11篇。并且参照了陈惇和刘象愚编辑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我阅读后,对这些学者的研究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百年孤独文献综述定稿

《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文献综 述 中文系2005级 围绕着《百年孤独》这部著作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可谓是络绎不绝各执一词。现将这些研究整理做一简要的综述。 国外学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涉及到方方面面,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从各方面收集资料来看除了有大量论文,还有很多著作问世。中国的研究者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百年孤独》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汲取有益的营养。其中以论文为主,专著很少,论文272篇左右,专著只有6部.现将国内外关于《百年孤独》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归结如下:比较文学研究,史诗性研究,神话原型研究,叙事学研究,历史的实证的方法,传记研究,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一、国外研究状况 1、比较文学研究 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呈现出来的是在影响研究方面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马尔克斯受到欧美文学大师的影响而形成的各种艺术手法在《百年孤独》中的体现,以及马尔克斯对西方当代作家的影响,如托妮·莫里森等,究《百年孤独》与《所罗门之歌》之间的关系。日本作家认识到《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的影响。 2、叙事学的研究 叙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百年孤独》中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的两个方面。如胡利奥·科塔萨尔评价《百年孤独》所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再次证实,他恢宏的创作才力之中,有着一种非凡的想象力,它以锐不可挡之势闯入了南美小说领域,并使其摆脱了令人乏味的叙事状物的呆板陈旧模式。”①1叙事时间曾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处理小说故事最棘手的问题。 3、传记的研究 在传记研究这一块有马尔克斯的传记、回忆录、访谈、作品的各种版本、注释本、研究著作等发表。如《番石榴飘香》就马尔卡斯同一个哥伦比亚作家,新闻记者门多萨的谈话记录。书中详尽地叙述了马尔克斯的生平,创作实践及 ①[美国]马·巴尔加斯·略萨著,林一安译.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拭神者的故事 [M]. 云南: 云南人 民出版社,1993:84

文献综述

关于陆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高级文员) 080104028 余艳娟 指导教师于玉贤教授 一、前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时期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无数,今存有九千多首,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爱国是陆游诗歌的主导思想,主要表现在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这类题材诗歌风格雄浑豪放,沉郁悲壮,是最能反映南宋时期爱国热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 二、对陆游研究的现状 陆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以其显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从他成名到后代,一直颇受关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陆游的认识和评论、研究侧重都不同。以下就所阅读、了解的材料予以整合综述,望能有一个统一性。 一、从南宋到清代 从图书馆收集资料,知道这一时期的资料基本上都收集在孔凡礼、齐治平编写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资料汇编》中,资料中大多数片言只语、散论方式对陆游给出评价。 (一)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相关资料除了对陆游家世、生平经历的介绍,对陆游一些具体诗句的评述外,还涉及陆游的地位、陆游对前代诗歌的继承、陆游诗歌的特点等方面。 1.关于陆游的地位。陆游在南宋当时就有很大的名声,有“小李白”之称,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被视为“中兴之冠”。陈振孙认为他的诗“为中兴之冠”【1】,戴复古说“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1】周必大说他“高处不减曹思王、李太白,其下犹伯仲岑参、刘禹锡”【1】,林景熙将其与杜甫相比较:“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1】2.关于陆游对前代诗人的继承。杨万里说他“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1】,周必大说他“得李、杜之文章,居严、徐之侍从”【1】,姜特立认为他“不蹑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1】,指出陆游学习前辈诗人,融入自身,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3.关于陆游诗歌的特点。姜特立在《应致远谒放翁》中说:“此翁笔力回万牛,淡中有昧枯中膏,有时奇险不可迫”【1】指出陆游诗的平淡和奇险。杨万里称其特点为“敷腴”【1】,姜夔称为“俊逸”【1】。戴复古在《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日:“人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奇。”【1】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也可见陆游诗的意味醇厚而又自然的特点。 (二)元代 元代只有方同对陆游的评论最多也是最恰当。方回指出了陆游诗的渊源还有中晚唐。他说:“学唐人丁卯桥诗,逼真而又过之者:王半山、陆放翁。集中多有其作。”【1】“放翁诗出于曾茶山,而不专用江西格,间出一二耳。有晚唐,有中唐,亦有盛唐。”【1】在《瀛奎律髓》中,方回指出了陆游诗歌的特点。他反复用“熟”和“新”这两个词语来评价陆游诗。与“熟”相关的评语有“熟之又熟”、“烂熟”、“律熟”、“平熟”等,与“新”相关的词语有“生新”、“新美”、“新诡”、“新异”等。“熟”是随手拈来,自然妙成的;“新”是不落俗套,刚健清新。他还指出陆游诗歌善于描绘景物的特点,如“颇能道钱塘风物”、“此景未易得也”、“新冬野景,搜抉无遗”【1】等等。 (三)明清时期 明代评陆游的人相对较少,评者对陆游多持敬意。如祝允明《书新本渭南集后》日:“放翁文笔简健,有良史风,故为中兴大家。”【1】文彭《题放翁帖》日:“放翁以诗名天下,受知周益公、范文穆,为中兴大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 Introduction 比较文学是一门文学研究的学科,通过比较各种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人类文化做出重要贡献。本论文主要探讨比较文学的对象和方法。 I. 比较文学的对象 比较文学的对象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中,文学作品是指涉及到文学艺术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主题等方面;文学现象是指文学现象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包括文学的地位、影响等。比较文学的对象不仅是特定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也包括全球文学的现象和趋势。 在比较文学的对象中,最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比较文学的研究者需要考虑作品的多样性、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比较文学中,文学作品被看作是各个民族、国家和文化群体表达其文化特征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因此,通过比较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模式。 II. 比较文学的方法 比较文学有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对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史料的比较研究,以及对跨文化、文学流派、文学创作前后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 1.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流派的比较,我们可以找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比较文学还需要使用对比观点,将作品和现象与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研究的关键是将两个或多个对象进行比较,并基于

相似或差异但发现文学作品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2. 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比较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现象,发现他们之间的发展路径、影响力和共性。同时,历史方法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化传统,了解他们对于当时的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影响。历史方法也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宏观视角,使我们能更好地探索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3. 文化方法 文化方法是比较文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化差异和文化分析,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化性。通过文化方法,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特点,对文学作品的不同面向做出深入分析。文化方法也能将文学作品和本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诠释地更加深入,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作品表述的文化内涵及其表达方式。 4. 意识流方法 意识流方法是比较文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是对人的意识和思想的探索。通过对比和分析意识流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洞察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和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藉此能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解读,从而洞察文学作品本质和它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 5. 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它结合了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如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等,衍生成为装备了更加严谨的技术和科学方法的新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在人类思想、历史的价值,启示性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对人类社会的演变和未来发展做出探索和猜测。 总结 比较文学是一种极具创造性和分析性的研究形式,研究重点主要是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比较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经 典论文 浅谈我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大学论文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正式接触它以前,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比较,然后找出它们所表达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学科。可是,对此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门有着其自身的“原则”和“态度”的学科,并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在大一到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了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从不同的方面和领域来学习和研究文学,而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不同于以上的视角和途径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呢?从该学科诞生至今,这个问题在国际学术界几乎从未中断过。回顾历史上对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法国学派为核心的“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比较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其主要代表人是梵·第根、卡雷和基亚。在不断的发展中,影响研究确立了由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三大支柱构成的实证性研究方法。这三大方法分别从接受者、放送者和中介者的角度出发,纵向研究国别文学史,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国家文学体系之间的国际文学关系史,形成人类文学发展的网状结构。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孙悟空,有学者就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可能渊源于《罗摩衍那》中工巧神猿“那罗”造桥渡海故事的影响。此类例子甚多,可以看出文学的世界性必定会带来各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此学派抛弃了“文学性”的分析,试图从文学艺术外部研究来揭示其内部的规律性的这种方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判。第二、美国学派为核心的“平行研究”。平行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马克和韦勒克,主张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点,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及文学发展规律性的东西,以及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出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文学性。平行研究以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等为研究方式。比如在主题学的意象研究中,中国文化中的“狗”多是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一种称赞别人,表示衷心的意义。可见平行研究有利于扩宽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但是存在的缺陷是过于注重“不同中的同”,以及研究的范围太 1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 文化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不同文化之间, 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信仰和文学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 比较文学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本文以中西方 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探讨比较 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 一、两部作品概述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中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代表 作之一,同时也是两个文化之间的重要对比。两部作品均是爱情悲剧,讲述了其主人公为爱而痛苦和牺牲。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 该剧讲述了清官张生与美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由于阶级和地位的差 距,两人最终无法在人间长相厮守,李香君最终选择入道修行,并在 灵界与张生再续前缘的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以及两个青年罗密欧和朱丽叶相爱却 遭遇种种挫折的故事。最终,两人决定在一起,但因各种原因,最终 双双死去。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源于两个文化之间的背景不同。早期中国文化 注重道德规范和家族观念,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西方文 化则源于古希腊文化,重视个人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这两种文化观 念的根本区别导致了两种文学的不同。

在《牡丹亭》中,人们的观念固定于唐宋时期的礼数与习惯。其中,家族的观念、长者的权威和生死离别的思想在剧中非常丰富。自然亦被赋予灵性和超自然的魅力。在剧中,灵界与人间常常交错,让“隔世情缘”的情感得以实现。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青年的个体自由以及崇尚热情的文化观念被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讲述了浪漫主义的理念。 三、角色定位的差异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式文学中,男性角色通常代表正义和权力,而女性角色则代表婉约和谦虚。而在西式文学中,角色的性别和权力并不相关。 在《牡丹亭》中,张生的身份为清官,是具有权利和地位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故事最初的阶段,张生的形象显得十分大气和阳刚。李香君的身份则相对较低,是一位妓女。然而,随着剧情的展开,张生的形象也被柔化,成为一个真正的才子佳人;而李香君也成为了一个不受拘束、善于表达自我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主人公的性别和身份则是相对平等的。两个青年讲述了一段充满着挑战和热情的爱情故事。在剧中,两个人的形象都被塑造成如火如荼、崇尚独立的年轻人形象。两个青年的美丽和纯洁成了该剧传承下来的经典形象之一。 四、文学审美观念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也导致了两种文本的审美观念的差异。在古典西方文学中,个性和自由是最受欢迎的审美元素之一。而在中国文学中,人物性格与情感的表达则更受到重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热情和爱情的表达成为整个故事的精髓。在该剧中,年轻人的心情和激情都被赋予了浓郁的色彩,使得整个剧情的感情张力与时代的背景十分相符合。 但是,在《牡丹亭》中,感情的表达显得更为含蓄和细腻。与西方文学强调思想和个性化表达不同,中国文学更注重形式和情感的表达。例如,在《牡丹亭》中,作者使用了太平乐、舞蹈和身体语言等形式,来刻画人物的情感和角色的形象,使得整部剧十分深刻生动。 结语:

对比中外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对比中外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比较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中外文化文化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之上, 中外审美各有优劣势, 中国文学要想他凸显出自身的魅力所在, 必须对中外文化和审美加以比较, 明确认识中外文学的交流和融合, 他通过比较中外文学文化和审美, 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汉语言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促文学趋于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外文学; 文化; 审美比较; 中外文学自古以来就存在差异, 其深层原因是:不同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差异, 也是不同民族的审美差异, 能够充分表现出民族审美表达的独特性[1]。诸多学者通过中西方文学, 再联系生活环境和民风民俗等立足于文化市场, 比较中外文学的差异。中外文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中外审美取向也表现各有不同, 而不同的审美取向也体现在中外文学的交流、融合之中。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的作用是来传播文化和承载文化的, 文学是通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作家

特点的文化产物, 文学来源于文化, 但是不受文化制约, 文学既可以是超前的, 又可以是复古的。在对比中外文学作品时, 不能简单地将文学作品比做成文化的缩影, 将次研究展开来看, 辩证思考才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研究结果。笔者通过中外文学作品的审美比较, 分析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2]。 1. 多元美 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文学特点, 国外文学作者出类拔萃, 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精神, 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悲惨世界》写人类与之间不懈的, 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巴黎圣母院》中描述人们对于封建势力的反抗, 将主人公爱斯美拉达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 体现了真善美的深刻含义, 使得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想要更多的人来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聂晗, 必须要了解作品当时所处的背景和环境, 从而体会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反应在不同时代之中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等。我国文学在历史长河发展之中有着很大差别,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 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旨在比较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探讨它们的异同与交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中西文化交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中西两个文化的交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体现和意义来深入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 一、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1. 唐宋时期的中西交流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西交流的黄金时期。唐朝时期,伊斯兰教进入丝绸之路,伴随而来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文化,它们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气息。据历史记载,唐朝时期有许多西亚人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饮食和文化,如金扁豆、羊肉串、胡椒等。当时还有许多异域奇观,如鹰犬戏、狮子舞等,它们是中国戏曲艺术和西方马戏表演之间交流的产物。 上述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沿线国家间,更进入到了欧洲。随着基督教从欧洲传入中国,文化也随之而来,使得汉文学、佛教、基督教、传统阿拉伯文学与哲学的交流发展日益深入。 2. 元明时期的中西交流

元朝时期,蒙古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保留、包容和推广,使得中西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潮。元朝时期,欧洲的游历家、冒险家和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在文章、日记、信函等文献中大量地记录了他们对中国的观察和描述。如马可·波罗《杭州游记》、《大都篇》等。 同时,在明朝时期,中国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接纳和推广。明代将基督教引入中国,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方便。明朝还在对外交流中大力推广中国文化,如《永乐大典》就在交流中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交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体现和意义 1. 艺术上的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在艺术上的交流,可以体现出两个文化之间艺术的异同和并存。比如,中国的“风景画”在西方有“山水画”之说,但东西方对于“风景”的体会和表现方式却有所不同。在中国,人们会从风景画中寻找超然于尘世的感觉;而在欧洲,山水画则更多的是在艺术上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另外,在文学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很显著。如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影响西方的作品,如罗马人的琵琶行、法国人的《天净沙·秋思》等, 都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2. 思想上的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在思想方面也有很深的交集。每个国家都有其独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

关于比较文学的要读的书籍 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门学科。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以下是一些关于比较文学的经典书籍,供大家参考阅读。 1.《比较文学导论》- 雷蒙德·威廉姆斯 这本书是比较文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文学比较研究导论》- 周作人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学者,他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学之间的异同和互补。 3.《东西方文化比较与批评》- 廖义生 这本书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文学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范式》- 陈丽娟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比较文学研究

的实践过程和成果。 5.《比较文学研究导论》- 罗志军 这本书从比较文学的历史演变、研究范畴和方法论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建立对比较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6.《比较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 李学勤 这本书从比较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7.《文学比较与文化对话》- 郭宏安 这本书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8.《比较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张晓群 这本书介绍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个性化。 9.《比较文学批评导论》- 刘建勇 这本书从比较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比较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

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 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将不同语言、文化、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包括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两个方面。 内部比较是指对同一文学体裁中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比如,研究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意义、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等等,通过比较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内涵。内部比较可以是在同一文学语言的不同作品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同一文学语言中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外部比较则是指对不同语言、文化、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它通过跨越不同的文化区域、语境和经验,探索文学作品具有的普遍价值,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外部比较可以是跨越不同文化之间,也可以是跨越国界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而比较研究的切入点也可以是作品的形式和主题。 比较文学的内外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内部比较能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语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同一文学体裁中作品的异同。如多位学者针对五四时期初期新诗运动中的一些重要的新诗家们的作品进行内部比较,找出了

不论是在新诗的艺术风格上,还是在题材思想上,甚至在出版传播方面都存在的诸多差异。外部比较则能够促进人们对各种文化和文学形式的认识和理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有助于增加文学跨界创造的可能性。如,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和诗歌等多样的文学形式常常被中西方文学家所对比,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比较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意义或许是在于其促进了各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在文学研究领域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一个整体。比较文学研究既有内部比较,也有外部比较。无论是那种比较,都是对文学发展道路上的文化历程的探究,是为建构一种超越单一文化、单一民族的综合性、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价值观做出了贡献的。其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促进了各种文化语境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文学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和新价值。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文化、语言的文学研究方法,从其兴起起便得到 了广泛的关注与发展。与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以国内文学为中心、以单一文学体制作为切入点不同,比较文学通过对不同文学体系中多元文本的分析,从而深入挖掘文学的共性与异同,探讨文学形式与文化交融的本质。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范式入手,探讨其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 比较文学:对文化的批判性认识 百年风雨变幻,比较文学所囊括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与深化。从最初的 欧美文学到现如今的东亚文学、亚非文学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在逐渐扩张的同时,其核心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创始人安东尼·佛洛伊德曾提出过,“比较文学是 一种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对文化的批判性认识。”可见,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不是单 一的文本,而是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正如著名比较文学学者何光毅所言“比较 文学是面对我们所拥有的多元文学,及其共性与特殊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 比较文学并不是为了满足于文本的表层现象进行浅尝辄止的研究,而是要通过对文本间普遍存在的相似与差异的探讨,深入挖掘文学的本质所在。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 相较于单一文本的研究,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更注重各个文学体系之间的交流。在研究过程中,方法本身也是相对开放的。尤其是在跨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文学注重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转化的研究方法。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意味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无固定不变的研究模式,是一种寻求对比文学共性与差异的不断适应、修正以及更新的动态研究。在实际研究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国际性的

国际性是比较文学最显著的研究特点之一。比较文学跨越国界、文化以及语言,将不同的文学体系进行融合。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学者可以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研究各自国家的文化特性。 2. 多文本性的 多文本性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具备 掌握不同文学体系、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之处、相似之处的能力。 3. 交叉与弥合的 比较文学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交流,还能对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 合起到一定的承接与桥梁作用。通过对比从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现象,比较文学能够创造新的文化或者解决跨文化交流的矛盾。 较文学研究的范式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促使了比较文学范式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在实际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范式。 1. 总体性比较 总体性比较即将多种不同的文学体系对应起来,理论上是从整体上去比较不同 文学体系的共性与差异。其特点是强调跨文化比较,从而达到反映整体文化差异和共同点的目的。同时,这种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试图去揭示一定的比较文学规律。 2. 文笔性比较 文笔性比较是把几个文学体系相似或者不同方面的现象,通过对单一文学体系 的文本进行比较,得出统计规律性的结论。这种方法具有具体性和选取灵活性的优势,但是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限。 3. 开放性比较

文献综述

段建珍在《<红楼梦>林黛玉形象探讨》认为,它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并从“超凡脱俗的美天仙”、“多愁善感的病西施”、“聪慧过人的可人儿”、“至纯至真的痴情女”、“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等五个角度对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赵玉芬别出蹊径,在她的《林黛玉“封建叛逆”形象质疑》对文学界上长期以来对林黛玉是“封建叛逆形象”进行了反驳,全文从出身、经历看,未接受系统的封建礼教教育,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从对封建教育的反应上看,虚心接受,大为感激,自觉地接受宝钗的教育和影响;从她对宝玉读书的态度看,一般不劝,但决不支持他的叛逆;从她对爱情的态度看,爱情至上,痴心守望,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后绝望而死等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就是这样一个希望作封建淑女讨好家长的女孩,一个纯洁爱情的守望者,只因爱上了“封建逆子”贾宝玉,就说她是“封建叛逆”,“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思想基础上”,不如说林黛玉是在不经意间,蒙后人“错爱”成了“封建叛逆”的典型。 高兰梅在《悲也,才也,美也——试论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一文中,从姿压群芳的先天优势、孤标傲世的凄美人格魅力、独领风骚的一世才情三个角度对黛玉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随着西方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的发展,对黛玉文学的艺术形象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程福菊、程福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黛玉进行了研究。在他们共同署名的《林黛玉的焦虑情绪》一文中,从焦虑这一心理角度,分析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从中解读出与以往颇不相似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更为具体生动地揭示出这部小说高超的写作艺术。 董亚萍在《浅析林黛玉的幽默》一文当中,对黛玉的幽默特质加以分析和研究,其实《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都很复杂, 林黛玉最大的特点当然是爱哭, 但幽默也是其很显著的一个性格方面, 此篇文章从林黛玉的语言幽默入手, 分析其幽默运用方法。幽默的特点, 并分析从中表现出的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并认为,黛玉所独有的幽默,有其活泼欢乐的性格, 有其冰雪聪明的睿智, 有其突显自己的自尊, 有其不入世俗的空灵乐中也有哀, 泪中却含笑,在这笑声中让我们能看到她的“孤高自许”, 她所处的环境,更映照出悲剧的人生。 付海艳在《香消玉殒话痴颦——论林黛玉的“凄美”形象》一文中,从身世、经历的因素以及社会、时代的因素对林黛玉的“凄美”形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林黛玉没有自足,她始终生活在爱与被爱,自洁与合群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另一方面,她的爱必须对象化,必须在对象上去实现,必须与社会连结在一起,于是,她的感情便与他人相关。她本来自足的世界向宝玉打开了一个缺口,容纳了这个混世魔王,因此,她便与宝玉所属的那个世界相连结,她与那个世界的感情、意志、欲望息息相关。所以,不得不受沉沦之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