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理论》是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方汉文。

页数 348 定价 39.00

内容介绍21世纪初年以降,兴起了"世界文学新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转型,东方与西方、国学与西学、新学与旧说之间的对话是本书的语境。以本书作者为代表的中国"新辩证论"与美国新进学者达姆罗什等的"世界文学重构说"围绕世界文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各自独立的理论

体系建构,重塑比较文学学科的主流规范。本书是在传统阐释中体现新理论观念的递进,建设中国化的学科理论体系与呈现东西方广阔的研究实践业绩。在跨文化跨时空的思理指导下,以十五章篇幅,区别囿分,层层递进。分别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的范畴板块,义理、辞章、考据、阐释等方法模式,提出新定义、新观念与新学说。以比较诗学、诗歌、小说、戏剧、比较叙事与比较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深刻例证论述,形成焕然乃珍的意义独照,从而在传统话语中抽绎出日新其业的观念。深度反思的目标正是以最通俗的语言来论述的,书中所征的各种文献都经过精心梳理爬剔,可供读者在教学与研究中采撷与借鉴。作为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也是新世纪的教材、参考书与辅导读物,适宜于各种层次的大专院校的语言文学、社会科学与文化文明的相关专业,社会各种阅读与研究层次的读者。

目录第一章比较文学的源流第一节文学中的跨文化比较意识第二节文学比较研究的高潮第三节从"世界主义"到世界文学第四节比较主义思潮与比较文学学科第五节比

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分期第二章比较文学的新定义第一节定义方式的思维转换第二节比较文学的新定义第三节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第四节跨学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的概念第二节中国化体系的主要观念第三节中国化体系的价值与意义第四节中国化体

第二节比较文学认识论的建立第三节中国的易辩逻辑第四节西方后现代差异逻辑第五

第二节本体论的三个层次第三节道与存在:比较文学的观念融合及会通第四节比较文学本

世界与文本境界第一节客体世界的分裂第二节文本境界的多元化第三节语境的转换与文

本境界:移境、合境与造境第四节文本境界中的异域风物第八章文学关系的历史实证方法与"影响研究" 第一节世界文学中的影响与接受第二节历史实证方法的名与实第三节传统

的整体性观念第二节中国的"义理"与西方的"理念" 第三节义理与审美比较的真谛第十章

文本辞章的比较研究第一节文本中心论的极限第二节东西方的辞章研究第三节中西辞章分析对话第四节辞章研究的理论模式第十一章世界文学经典的阐释与评价第一节世界

文学经典的"重构"与中国文学第二节"重构"的经典观与中国传统文学第三节20世纪中国

文学经典评价第四节世界文学"安理会"与文学想象第十二章比较形态学:思潮、主题与意象第一节比较形态学的基本构成第二节象-言形态:世界神话比较研究第三节意-言形态:现实主义叙事比较第四节意-象形态:世界浪漫主义思潮第五节言-意形态:形式主义文学思潮及其传播第六节言-象形态:西方与东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第十三章世界文学的历史观第一节比较视域中的世界文学史第二节文化差异与文学史评价第三节比较文学史的模式与历史分期第四节文学"进化论"的"再现" 第五节如何评价"进化论"的世界文学史观第六节文学史论中的"情节"与"风格" 第七节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史第十四章世界文学新建构中的跨文化翻译第一节跨文化的语境转换第二节异类文化的名物阐释第三节文本观念、形象与意象的翻译第四节翻译语境与叙事话语第五节世界文学的跨文化翻译活动第十五章比较诗学与世界诗学体系第一节比较诗学的主要观念与世界诗学体系划分第二节中国诗学的历史与东西方诗学比较第三节世界诗学中的印度体系第四节波斯-阿拉伯诗学体

系与西方诗学的比较参考文献后记[1]

20世纪末,英国女学者波斯奈特博士,在她《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一书的开头也说:“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回答是,比较文学是关于跨越两个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对跨越了时空的两个以上文学相关模式的关系研究。

最新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精品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 比较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比较文学概述 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自从西方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了比较文学,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到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文学已成为文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学科。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使得其文化、文学方面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且在日益紧密地进行着,从而使得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着,从欧洲的法国学派发展到美洲的美国学派,在发展到亚洲的中国学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比较文学具有明显的跨越性特征。可见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文学、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以及对文学跟其他门类学科或者跟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跨语言研究。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即使是同一语系的语言都会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系的两种文化了。因此语言是比较文学研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对文学跟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跨科际比较研究,其所包括的学科有语言学、、宗教学、心、科学与等等。第三是跨文明研究。主要是指不同文明的文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综上,比较文学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文学的差异性、普适性研究。 二、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一)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随着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兴起,使得世界各国间出现了比较强的文学交流,从而促使了人们对外国文学跟本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法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 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 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2、美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 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 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3、比较文学 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 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 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 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平行研究:比较诗学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 跨文明研究:异质比较研究异质对话研究、文化探源研究、总体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的必须要求:跨越性要求、文学性要求、可比性要求 定义: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一)、同源性。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时,既可以由起点向到达点追溯(流传学),也可以从到达点出发,向起点探源(渊源学),总之,在路线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所以,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四)、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三、比较文学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其范围包括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 四、比较文学研究四大领域 (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1流传学、2渊源学、3媒介学 (二)变异研究,包括1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2译介学、3形象学、4接受学、5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三)平行研究,包括1类型学、2主题学、3文体学、4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 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 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 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比较文学的定义: 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 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 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1937戴望舒中译本)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 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 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与法 最大不同:跨学科)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 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 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跨学科比 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 独立性消亡。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一、整体总论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形象学突破了原有的文学阵地,从文学形象转向文化形象的研究,异国形象的文化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如吴鸿志、蔡艳明的《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姜智芹的《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姜源的《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杜平的《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等文章探寻了异国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认同、误读、过滤等现象,揭示了这些现象形成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动机,阐释了不同文化中异国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一种描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成分,形象学的文化转向和异国形象的文化研究只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审视,二者都不能脱离“文学性”这个根本。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决定着学科的定位。具体来说,国内的形象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出三种形态:一是基本沿袭欧洲形象学理论。这是国内早期形象学研究的常见形态,并被大部分比较文学教科书所采纳。二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一些观点的确为形象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如周宁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也有一些观点表面上充实了形象学理论,但缺乏坚实的个案研究,经不起深入推敲。三是在形象学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如孟华等著的《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这种个案研究对形象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形象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对形象真伪的辨析转向形象建构者的讨论,从实证主义“是什么”的关系考证转向审美批评“为什么”的本质探求,从注重求同的个体研究转向注重差异的总体研究,这需要我们坚持经验和批判并重的立场,在一种宏观的视域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形象学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二、基本问题探究 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究。形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形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范畴、方法、意义功能、学科归属等问题。 形象学的界定是形象学理论的首要问题,而形象学定义的核心在于对“形象”的理解。国内对形象的定义和理解或者直接沿用法国学者巴柔的形象学定义:“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或者是对此定义的进一步阐释,如李勇的《形象:想象的表意实践》、王瑜嘉的《中国之“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比较》,褚蓓娟、徐绛雪的《“他者”在注视中变异———论比较文学中的“形象”》、张月的《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与异国形象》等论文都对形象有所界定,观点大同小异,大多是对巴柔定义的替换和延伸,形象学的不同定义直接影响着研究对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一些教材有时将研究对象和方法相互包含,有时又将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混为一谈。如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认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他者”形象,“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国别文学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学科,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 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明文学现象的内在规律与文学价 值的多元性,以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交流。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跨文化比较、历史比较、形 式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群体学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后现代主 义分析等。 跨文化比较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从而 揭示文学现象的本质。例如,比较中西文学的爱情观,可以发现中西 文学之间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表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差 异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学作品可能会表达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 学观。 历史比较是指通过历史时期的比较,揭示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与 文化影响。例如,比较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在古代社会下,

文学作品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下,文学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和价值观的多样化。 形式主义分析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形式手法等的分析,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主题。结构主义分析则更加注重于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的分析,认为 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与社会文化,认知和心理意义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 群体学分析的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和情节进行群体 分析,其中要考虑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社会和政治内容。 意识形态分析着眼于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背景,认为文学作品反 映了一定的社会思潮与政治权力,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 隐藏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分析则更加注重于对文学作品中的声音、视觉、交互和故事性的分析,认为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是文化 多样性和社会多元性的表现。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既包含具体的文学分析 方法,也覆盖了跨文化和历史比较的宏观理论,这些方法在文学分析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 体系初探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和理论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创造出 一种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比较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本文旨在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进行初 步探讨。 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主要以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为主要特征,其 基本理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的全球视野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以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为基础,同时借鉴了跨 文化研究、文化翻译、文化心理学、折衷主义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全球视野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跨学科的全球视野 使得比较文学研究得以超越传统的文学研究视野,将社会文化、历史 背景等多种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使得研究得以更为全面深入地进行。 2、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比较特点,其 所关注的文学作品跨越时空和文化背景,既包括西方文学经典,也包 括东方文学诸如中国、日本、印度等传统文学,这在传统文学研究中 是比较罕见的。此外,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不只局限于文学、文艺领域,与其紧密联系的当然还包括历史文化、哲学文化等。 3、本土化的研究理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机械地将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移植到中国文 学研究中,而是以本土化方式进行知识的汲取和创新,建构出一套具

有本土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不但有助于西方学术范式应用于本土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于本土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发掘。 4、融合的研究范式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研究范式也体现了严谨的融合特点,它是一种将异质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思维模式。融合的思维范式是以西方各种文学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加之对本土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思维方式,这也使得该理论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方法论体系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是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它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证性。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方法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比较研究模式 文学比较研究模式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核心方法之一,它以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核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叙述其文化传承与转化过程。 2、文化转换研究模式 文化转换研究模式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传承、文化转化等进行探讨,以揭示文化变革产生的深层次规律和机制。 3、文本翻译研究模式 文本翻译研究模式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以及通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交流问题。该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 4、文化传承研究模式 文化传承研究模式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重要研究所长,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探讨文化传承中文学作品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比如文学作品是如何传承、演化,以及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互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在文学研究领域,比较文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比较文学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体裁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文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文学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也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首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对同一作家、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演变过程的研究,或者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的思想变化、作品的演化过程,以及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横向比较则是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影响。横向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普遍主题和情感,揭示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次,比较文学的研究理论包括接受性理论、对比理论和文化转译理论等。接受性理论关注文学作品的接收和阅读过程,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情况和不同读者的阅读感受。通过接受性理论,我们可以了解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和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以及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和影响。对比理论则强调文学作品之间的对比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文化转译理论关注跨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中的文化转换过程,研究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化和演变。通过文化转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形和融合,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此外,比较文学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揭示作品背后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比较文学之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1.法国学派的成因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这一学派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维尔曼、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等等,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之所以将他们归为一派,原因在于他们都提倡一种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2.比较文学的先驱 (1)1829年,维尔曼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 (2)1830年,安贝尔在巴黎大学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史”的课程; (3)1836年,基内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 3.开创性人物:戴克斯特 (1)1895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论文在全面考察卢梭前后英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卢梭为促进法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所做的贡献。 (2)1897年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近代比较文学研究院”。从此,比较文学在法国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法国学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4.法国学派形成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 5.法国学派的形成和巴尔登斯伯格工作密不可分 (1)他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到外国文学影响法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2)他的方法更加严密,材料更加充分。 (3)著作:《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1787~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增补了他的前辈学者贝茨的《比较文学目录》 (4)巴尔登斯伯格还在多所大学主持或开设过比较文学讲座 (5)1921年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该杂志刊登了大量反映法国学者观点的文章,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6.第一个系统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 在出版于1931年的《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梵·第根详细地探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总结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理论。 7.伽列和基亚继承、发展梵·第根的理论,确定法国学派的体系 (1)1951年基亚的《比较文学》出版时,伽列为该书写了一篇纲领性的序言,他认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 (2)基亚的《比较文学》更进一步地明确了该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影响研究的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这些理论和方法反映了不同学者对于文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也影响着他们在实际研究中的选择和运用。本文将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些主要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传统方法、和文化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之处。 1.结构主义方法 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种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它强调文本的结构和形式,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符号系统中的差异和关联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结构主义方法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对于符号、象征等要素的解构和批判。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解,使得文本的意义得以清晰地呈现。然而,结构主义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人们指出它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导致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不够全面。

2.后现代主义方法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产生的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它批判了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在文学研究中提出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后现代主义方法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受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分析。后现代主义方法扩大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使得文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然而,后现代主义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人们指出它过于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研究变得模糊和主观化。 3.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和外在特点的分析,认为通过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风格、思想等方面,可以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传统方法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长期的影响和作用,它使得我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支撑。然而,传统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三个阶段,学科,理论,发展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简介:摘要: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历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涟漪式"的理论结构。这是一种层叠式、累进式的发展态势。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局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内容: 摘要: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历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涟漪式"的理论结构。这是一种层叠式、累进式的发展态势。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认为,中国学派跨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将会使比较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 1▪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比较文学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在领域内有着许多理论体系,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便是其中一种。形象学是一种以艺术为基础的文化研究方法,其核心理论是形象,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则是对形象进行跨文化比较和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学术价值以及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实践应用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一个非常新颖而有意义的学科,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象学是指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探究以及对形象语言和思维等多个方面的比较,力求 达到跨文化的理解和理论推进。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则是基于形象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它是将传统的比较文学方法与形式主义的论述相结合,通过对比较文学对象中体裁、文化和历 史背景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以及基于对比较文学对象中形象的分析,来探究各种文化中形象的异同和交叉,从而得出跨文化和 跨地区的研究结论。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旨在寻找并解释各文化间的异同、共性、变化和对比,是一个针对比较文学对象中形象进行跨文化探究的若干理论准则的总称。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在解释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方面特别出色,它巧妙而全面地揭示了文学形象作为某种文化价值体系的文学意义,侧重于将文学形象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

过符号的破解进而分析文化的多元意义,展示出文学形象的深层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所以,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对于研究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等角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体系之一。 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学术价值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术研究领域,它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为特征。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学术价值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尝试将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和形式主义方法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是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文学形象,同时也注重了文学形象本身的格式和艺术价值,丰富了文学研究的维度。 其次,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以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形象出发,通过跨文化比较和分析,将文化形象价值转化为比较文学上的成果,为跨文化与跨艺术间的交互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 第三,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一种尝试将艺术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研究,这一理论格外有意义。 第四,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一种符号学理论,它将文学形象作为符号来研究和分析,这不仅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形象的形成和文化价值的传承也有所帮助。

比较文学理论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比较文学理论考核试题 一、选择题 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总体来讲,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单选题]。 异质性与变异性√ 异质性与统一性 同一性与变异性 契合性与变异性 2.美国学者()不同意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一旦跨文明,很多问题就“很难言之成理”[单选题]。 韦勒克 巴尔登斯贝格 韦斯坦因√ 雷马克 3.比较文学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必须通过实证的方法,事实论证,找出文学影响“三点一线”的影响路径[单选题]。 国际文学交往史 国际文学关系史√ 国际文化沟通史 国际文化论证史 4.下面是典型的渊源学研究的是()[单选题]* 《赵氏孤儿》18世纪以来在西方的传播

寒山及其诗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美国的传播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可能来自于印度神猴哈努曼√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之间的类同性 5.一般来讲,译介学与翻译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单选题]。 文字转换方式 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 不同类型的研究主体 研究成果的显著差别 6.()的著作《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是典型的()研究[单选题]。 卢康华,主题学 卢康华,形象学 孟华,主题学 孟华,形象学√ 7.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单选题]* 东西方悲剧的平行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缺类现象。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8.华裔学者()的《中国的文学理论》,是西方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较诗学论著[单选题]。叶维廉 刘象愚 余虹

刘若愚√ 9.以下在世的国内比较文学著名学者是()[单选题]。 钱钟书 杨周翰 乐黛云√ 谢天振 10.以下最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知名学者为(),他指出,西方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架书都抵得上中国2000年来的传统文明[单选题]。 康德 黑格尔√ 海德格尔 弗洛伊德 11.以下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学者中,不是美国学者的是()[单选题]。 韦勒克 韦斯坦因 达姆罗什 莫哈√ 12.提出著名的“文化模子论”的台湾知名学者为()[单选题]。 李达三 黄维樑 叶维廉√ 颜元叔

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主题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主题学 主题学(thematology)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主题学能否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有过争议,关于主题学的定义也不尽一致,但主题学以它特有的研究领域、明确的国际意识和它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终于得到学界的承认,成为比较文学的又一分支学科。 第一节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 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 主题学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中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起初民俗学家关注的是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演变,在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故事总有一些大致相同但又有区别的若干说法,于是感到有必要加以整理,以描绘出故事的谱系图。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扩大了研究范围,着手探讨诸如友谊、时间、别离、自然、世外桃源等与神话传说关系不大的主题,发表了“多得不可胜数”的博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由此在德国形成了一门可观的主题学研究。又由于要给这些流传中发生变异的民间文学主题正本清源,学者们在方法上转向比较,其研究视野随着流传的路线遍及欧洲,于是主题学便与比较文学结缘。 主题学研究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巴登斯贝格不赞成主题学,他力图证明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认为在这类研究中,链条的各个环节“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地重

建起来,必然会有许多断裂”。法国的另一学者保罗·阿扎尔认为主题学不可能把研究限定在“事实联系”的范围内,因此持拒绝态度。法国学者所持的立场与他们的实证主义倾向相关。在美国,主题学也受到冷落。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不设“主题学”,在谈到文学史时,他们认为“材料史(Stoffgesehiehte)是最少文学性的历史”①,因为它主要与社会、历史、心理等因素有关,所以理所当然遭到形式主义批评的否定。韦勒克还认为,作家的创造性只存在于处理材料并使之成形的过程中,借鉴来的主题或题材只是作家用来创作的材料,而不是作家的创造。 这些学者的确看到了主题学研究的某些先天性缺陷,但尽管如此,主题学研究仍继续进行,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在德国,主题学研究十分活跃,保尔‘梅克尔于1929年至1937年间编辑出版了一套主题学丛书。196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弗兰采尔出版了《世界文学的题材:创作史纵剖面典》,这部文学题材词典为研究各国文学题材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比利时学者雷蒙。图松于196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一个问题:主题研究》一书是主题学研究的个案分析。他专门讨论了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的演变,并把这一人物的研究同认识人类的历史联系起来,他说:“研究这些传说的历史,深人探讨这些传说各种变体的隐秘,也就是了解人类祖先发展演变的奥德赛,其中有得意的欢乐,也有失意的悲哀。”②美国学者哈利·列文于1968年出版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一书则肯定了主题学的文学性,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 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 涵的文化意义。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 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 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 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 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 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 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早在

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 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 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20 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 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 的任务。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1951年,卡雷的弟子基亚出版《比较文学》,该书虽未运用“形象学”一词,但以“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为题设专章讨论。基亚一方面坚持实证研究,主张以大量鲜活的文学事实为基础,同时又主张“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的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 下去的”①。基亚在谈及个人、集体、民族这些名词时,实际上已将异国形象的研究由“事实联系”延伸到“文学、文化”,表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 (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 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 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 1 .译介学(误读) 2 .形象学(“他者” ) 3 .接受学(重视接受) (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 2 .文类学 3.比较诗学 (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 (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 ◆跨学科的研究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 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 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 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 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1.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比较文学基本原理-四川大学

绪论 小引无所不在的比较 “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 )①的确,无论我们是否知晓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其实文学的比较早已无所不在;无论在普通民众的阅读中,在学生的文学鉴赏中,还是在文学教学中,在文学学术研究中,文学的比较几乎随处可见。 例如《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开篇就描绘了文学艺术鉴赏中常常会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比较意识: 朋友,您一定读过不少西方和中国的文艺作品,曾在那绚丽多姿的中西艺术珍品中探幽揽胜吧。或许,《蒙娜〃丽莎》那神秘微笑之中的艺术魅力,让您如醉如痴,流连忘返;莎士比亚的悲剧令您荡气回肠,痛不欲生!或许,那空灵悠远、宁静淡泊的水墨画,让您物我两忘,心清气爽;屈原的《离骚》,令您一唱三叹,涕泪满襟!还有那宏博壮丽的古希腊史诗,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仪态万千的西方小说,意境深远的唐诗宋词…… 不过,在探幽揽胜之时,您可曾深思过中西文学艺术那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在蕴含着素淡含蓄的品格,积淀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征,包蕴着空灵悠远的神韵意境的中国诗画面前,您可曾感受到中华艺术的脉搏?在宏大奇伟的古希腊史诗中,在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中,在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中,你是否感受到西方古代艺术中那‚日神‛的崇高如‚酒神‛的狂欢?如果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那您就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进一步深思:为什么中国与西方的文学艺术趣味迥异?为什么中国上古没有宏大壮丽的史诗和悲剧?为什么西方没有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为什么中国古代小说被斥为‚小道‛,而西方小说则被视为文学正宗?为什么西方绘画讲究远近透视,而中国绘画却不求形似而专注于神似?为什么西方古代注重摹仿现实,将文艺视为反映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抒情言志‛和‚载道‛之工具?为什么西方文艺那么富于创新精神,而中华文艺却较为保守,总是‚子云‛、‚诗曰‛?为什么西方文艺热衷于爱情的讴歌,而中华文艺却偏重于道德与气节的赞颂?这诸多的问题,都涉及到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