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复习

比较文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卡雷比较文学定义马利・卡雷年在给他的学生基亚《比较文学》一书写的序言中写道:“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不同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创作之间所曾存在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这是“法国学派”最有代表性的、最明确的权威定义。

2.雷马克比较文学定义雷马克在196年2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这个定义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的特点: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3.歌德世界文学的含义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都书写共同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应没有民族、语言、文化等限制,所有文学都是相通的,彼此书写的是同一首歌,歌咏的是同样的感情。

4.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随着它们在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这些思潮和流派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

5.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6.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主要是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偏颇和不足而产生。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

“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强调文学首先是一种美学活动,它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因而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不同国别文学的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之上,据此,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7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指一个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因素是从本民族的传统或作家本人过去的创作中无法作出解释的。这些外来因素经过吸收、消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8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把并无事实关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出有价值的结论。以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得出某种具有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

教.堂山会议

195年8,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韦勒克宣读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对

法国学派提出了全面尖锐的批评。教堂山会议标志着美国学派的崛起,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者的宣言书,并引起了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10誉.舆学:“誉”通“举”,“举舆”就是“驾车”,意为运输、传送、传递等。这是站在“放送者”即影响的发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问题,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方面:集团对集团的影响,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对集团的影响,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11渊.源学:这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去追索“放送者”,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渊源可分为印象渊源、口头渊源和书面渊源。印象渊源主要是受到文化等的影响。口头渊源主要依据是作家的创作谈。书面渊源是以作品研究为依据。

12媒.介学这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分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字媒介。个人媒介即将一个民族文学翻译介绍给另一个民族的工作者。

环境媒介是指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等。文字媒介主要指译文,这是媒介学研究的重点。

13母.题较小的、具体的主题性单位,或作品中不可再分的组成部分,叫母题。所谓母题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空、山岳、江湖、光明、黑暗等等。母题经过作品的有机组合,便能提升为一定的主题,一部作品可以分列成多个母题。

14情.境

情境()也可译为“局面”、“形势”或“情景”。它通常被理解为“人的观点、感情或行为方

式的集合,它们产生或产生于几个个人参与的行动”,也就是说,指的是人物在某个时刻的交错关系,即情节、事件、行为方式的组合或者相关环境因素。如“三角恋”、“仇人子女相爱”、“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等。

15意.象

意象是指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6缺.类研究

即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缺类研究是文类研究中的特殊情况,它是从相反方面肯定不同文化、民族中独特文学形式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并为了解潜藏在“缺类”现象之后的深层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一个良好视角。

17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一种研究类型,是从比较文学中拓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它以某种理论批评模式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相互阐发、相互印证,以期在理解某种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方面获得新角度、新视野,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进行文学研究,得出具有某种借鉴价值和审美欣赏意义的新结论。

18套.话

“套话”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作这种文化的缩影。套话在对异国异族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的全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19社.会集体想象物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简言之,社会集体想象物就是“自我”对“他者”的阐释,而且是“双极性”——既有认同性也有相异性——的阐释。

20模.子理论

叶维廉针对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提出了文化“模子”寻根研究方法。叶维廉不仅谈到了文化“模子”寻根的重要性,还论述了具体的方法。他认为“模子”有不同的方式,有观念的“模子”,如宇宙观、自然观,有美感经验形态与语言模式,有创作中的文类、体制、主题、母题、修辞规律,人物典范等。我们不但要从两个文化“模子”的叠合处寻求共相,而且要从其不叠合处做寻根的认识,这样才能把握其精神。

二.简答

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观点的根本区别何在?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做“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了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大大扩张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2.在全球化语境中,比较文学有何价值意义?全球化是指个人、企业及团体等超越国内范围,在国际间追求理性选择而行动,并建构起广泛的市场与网络,对全球各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深刻影响的行为。在此形势下,比较文学强调不同文学间的相互比较,强调两者的差异和不同进行对比,强调打破地域性、学科性,更容易适应全球化语境,能为解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提供一些途径。

①在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优越的阐释角度。

②在全球化背景下倡导文化多元的时代,以及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后现代时期,比较文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③当今世界全球化时代存在着文化冲突问题,比较文学有利于化解这种冲突。

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世界,才是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看到的世界。文化之间不要建立太多的冲突,不要变成你死我活的屠杀和斗争,不能把其他文化赶尽杀绝,变成一个文化孤独的局面。比较文学在此方面有独特优势。

3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何在?

普遍性:受到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大影响。

独特性:西方比较文学发源于学院,而中国比较文学则与政治和社会上的改良运动有关,是这个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中国比较文学的另一个源头是“用西洋输入的理论来阐发中国文化和文学”。因.此,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是与振兴国家民族的愿望,更新和发展本民族文学的志向分不开的。它始于推介.外国文学,并在外国文学的语境下重新认识自己,以寻求发展新路,但它的根基始终是中国社会和悠久的.中国文学传统。

①中国比较文学是以小说的翻译和研究为开端的。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甚至夸大了小说的职能,认为新民必先新小说,要改造一个国家的道德、宗教、政治、风俗等,都要依赖小说,由此掀起了翻译小说的热潮。林纾作为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在其评述中西小说作法时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②比较文学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在五四初期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的。年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久雄

的《文学研究法》,发表于《新中国》杂志,从此在我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这个名词。192年1吴宓在

《留美学生季刊》春季号上发表《论新文化运动》第一次介绍了法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观点。

③从年代开始,比较文学讲座和课程也陆续开设。吴宓先生于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吴宓更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学比较文学、第一个校比较文学、第一个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他本人还在清华大学开设《中西诗之比较》和《文学与人生》两门比较文学课程,成为我国在高校开设比较

文学课的第一人。这标志着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

④年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又有所发展。年,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傅东华翻译的法国洛里哀的《比

较文学史》和戴望舒翻译的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在中国第一次系统介绍比较文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引起当时学术界人士对比较文学的兴趣和关注。193年6开明书店出版了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用双向阐发的方法,既应用西方文学理论阐发中国文学,也应用中国文学理论阐发西方文学,探索中西文学的共同规律。

⑤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并得到迅猛的发展是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为最具开放性、先锋性的学科之一。197年9,钱锺书的巨著《管锥编》的出版成为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的成果标志。卢康华、孙景尧的

《比较文学导论》的出版成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系统起步的标志。198年510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 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的范畴和内容是什么?

比较文学文类学,指的是对跨民族、跨文化或跨语言的文学作品中各个种类或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它属于文学批评的一支。

①第一,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文学作品样式划分的标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差异性很大。以中国为例,现代流行的三分法、四分法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在世界文学影响下形成的文类概念。中国传统的文类繁杂,文体演变的历史和文学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文体划分的模糊和混乱。

②第二,对于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维斯坦因讨论了实际存在的体裁以及确定它们在美学领域中的地位的各种方法:按照心理学标准,按照文学作品的预期效果,按照题材,按照形式与内容等等方法来区分体裁。

③第三,对于文类与风格的研究。风格是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给读者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美学格调,是给予读者作品的整体艺术氛围、艺术信息以及独特的艺术感受。比较文学对文学与风格的研究,就是在特定文类与特定风格相互关联的维度上,对作家作品及其美学追求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探讨。

5简.述比较文学研究中主题和母题的联系与区别?

①主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母题则具有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

题;在经过作者处理之后,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立场,便有了主题。【“农夫与蛇”——母题是“农夫被其所救的蛇咬死”。主题如“不应怜惜恶人”,“怜惜恶人应受恶报”,或“即使恶人遭

难也不应怜惜他”,或“恶人的本性不会因受到怜惜而改变”。】

②母题是一个常项,而主题则是一个变量。同样一个叙事基本结构成分,在不同的时代,随着文化的迁徙和观念的嬗变,呈现出来的主题会发生变化。也可以说,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而母题则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同时,它又在主题中获得再生。一般说来,母题的数目虽然不小,却是有限的,但它们可能的表现形式——主题的数目,从理论上说,却是无限的。【如“出游”母题,《西游记》中阐释的是弘扬佛法、追求灭欲、斩除妖孽邪恶的主题,而电影《大话西游》中则表达消解传统、欲望肆溢、解构英雄与妖孽的对立的主题。】

③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是叙事句中较小的基本单位,往往以词汇、概念的形式出现,主题是叙事句中的较大单位或复合句。【《俄狄浦斯王》中“命运”的母题和“命运不可战胜”的主题。】

6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①“寻根法”:探寻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化圈之间的相异之处,使各种文学在互相对比中更加鲜明地突出其各自的民族特色、文学个性及其独特价值,以便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②“阐发法”:单向阐发,即模仿和套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文学与文论;“双向阐发”,列举了钱锺书关于中西文艺思想的双向阐发的若干例证,并提出了“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阐发研究使中国文论真正介入国际间诗学的交流与对话,找到了中西融汇的最佳突破口,创造了多层面、多方向的沟通条件,扫清了中西文论互释与对比的一些障碍,为中西比较诗学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通道。

③“对话研究”:探讨中西两大文化系统的文学、诗学的互相理解与互相沟通。对话不仅是透视对方、了解对方的有效方式,而且由于这种方式始终强调平等沟通,有助于克服根深蒂固的文化对抗心态。建构和完善中国文论话语的第一步,应当是对传统话语的发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中国传统文论的内在逻辑构架与精神内蕴,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中西诗学之间的对话。

三.论述

1. 结合实例,说明主题研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文学即人学,文学以人类境遇和情感为核心,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往往呈现出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体验,从而蕴含着共同的主题。

①爱情与责任冲突的主题:中国《诗经》:女性追求婚姻自由与随顺父母之命;

②大家族沉浮的主题:中国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等大笔勾勒家族的盛衰起落,并进一步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历史变迁以及人生的无常。

2. 以影响研究角度,谈谈高行健戏剧是如何接受西方戏剧影响的。

表现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对高行健的影响。《绝对信号》(198)2是一部小剧场戏剧。该剧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实验戏剧的大胆尝试。

①借鉴了表现主义戏剧《琼斯皇》(2的手法,用各种音响技术将人物无声的内心活动通过有声的方

式表现出来。《绝对信号》模仿《琼斯皇》的声音处理,用火车飞驰的呼啸声,鸣笛声、风声、养蜂姑娘们的歌声、见习车长小号叭、叭、叭的吹号声、回忆中小号姐姐婚礼上欢快的圆舞曲声等将人物的心绪从现实拉向想象、回忆,又从遥远的地方回到现实。车轮行驶声多数时候是带切分的中板节奏,但当剧情发展到关键时刻,行车声则变成了急板。

②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用灯光营造出人物的回忆、想象等游离于现实之外的精神活动。舞台只有一个空间,但《绝对信号》中运用灯光,切换出另一个空间,扩大了戏剧表现的空间。如用蓝色的光圈表现小号姐姐的婚礼,表现了小号、蜜蜂和黑子之间的感情纠葛。光圈消褪后,黑暗的车厢则代表无情的现实。

3从.平行研究角度出发,谈谈中西诗歌的差异性。中西方在诗歌传统和追求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以自然诗为例: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比较,就会发现中国诗人总体偏爱微风细雨,湖光山色的柔性美,西方诗人则偏爱表现大海日出,狂风暴雨的刚性美。

①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多直抒胸臆,中诗却偏委婉含蓄;

②西诗以思想深刻胜,在诗中多探讨宏观、哲学大问题,而中诗则追求对意境微妙幽邃的玩味、雕琢。

③西诗以铺陈胜,故史诗成就高;中诗以简隽胜,简洁、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以简驭繁。

4什.么是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原理依据何在?跨学科研究,亦称为跨类研究、超文学学科研究、科际整合等,是经由美国学派倡导并逐渐得以推行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在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由文学内部延伸到文学的外部,探求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在跨越学科界限的基础上沟通文学和其他学科,并进而凸显文学审美的特性与价值意义。其研究对象一般包括三个领域:即文学与自然科学、文学与人文学科、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

原理依据:①是文类混生共存。文类的划分是在现代科学分类标准出现之后才开始明确的,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文学与其他门类、学科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处于一种混生共存的状态。例如中国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既是历史,也是文学。

②是作者身份混杂。中外文学史上无数的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数学家等。他们并非专业、专职的文学作家,如东汉的张衡,既是以《西京赋》、《两都赋》出名的文学家,又是天文学家,精通历法,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如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历史、美学都有很高的造诣。

③是学科交叉融合。近现代科学分类标准出现后,文学和其他门类区别开来,并且相对独立地发展,但文学并不是与其他学科完全绝缘,而是相互交叉融合,不断生成性的文学形式。如文学和历史结合而有史诗、历史小说、传记小说等,文学

和音乐结合则有歌剧、颂诗、音乐小说等。

5. 以诗与画或诗与音乐的关系为例,说明文学与艺术有怎样的联系?

文学与绘画:①文学和绘画可以功能互换。文学与绘画尽管运用的媒介不同,但二者表现的内容、技巧、效果以及功能却

能够互换,“画为不语诗,诗为能言画”。中外文学与绘画创作中在表现主题方面能够相互借鉴,彼此影响。西方美术史

之中,许多伟大的传世画作都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中国绘画也喜欢表现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和主题。同样,

也有很多诗人、作家也从绘画中获得创作灵感。

②文学和绘画可以彼此表现。文学的诗情与绘画的画意恰恰是中国审美意趣所追求的“诗情画意”,二者之间的相互表

现使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和生动。题画诗,追求“诗画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文学表现绘画的质感,追

求文学中的画面感。

③文学与绘画可以相互阐发。文学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既有“异中之同”也有“同中之异”。在对两者进行

相互阐发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辩证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应注意阐发文学与绘画共同的审美意趣,探求艺术发展的共同

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区别文学和绘画两种艺术形态的特质,在探求艺术发展共同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探究不同艺

术形态和门类的特殊规律。

6. 结合文学创作实例,说明巴柔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中审视者描述他者形象所持的三种态度。

①第一种是“狂热”,即一国文化被审视者一方视为优越于本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认为本土文化是低级的、必须改造的;所谓“乌托邦化的他者形象”就是巴柔所说的“狂热”态度的产物,将他者、异域描述为理想之邦,用以批判、否定

本土社会文化现实。【如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描述的苏联就是乌托邦化的异国形象,在基本纪实中掺

杂了跨“中”“俄”文化关系的社会想象,其社会实践意义,显然具有质疑颠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功能。】

②第二种是“憎恶”,异国文化被视为落后的、负面的,审视者提升了本土文化,使其优越于异国文化;所谓“意识形

态化的他者形象”则是巴柔所说的“憎恶”态度的结果,将异国贬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蛮荒之地,反衬出自我

文明的优越。【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

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

这个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③第三种是“友善”,审视者与被审视者相互认同、彼此尊重,双方处于平等地位。【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四.分析题1.运用形象学理论,分析一部或一篇你熟悉的中外形象学文学作品,字数在80字0左右。

2.从范存忠、周宁、朱光潜、钱钟书、王国维、秦佳琪、陆协新等学者的比较文学论文中任选一篇。

①分段,概括各部分主要观点;②对这篇研究案例进行评析(不少于三点);③字数不少于字。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时间和地点:19世纪后期的欧洲 原因:一、社会经济——决定作用 各民族文学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影响和接受的历史需要——首要前提; 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主义意识对学科的催生 (法)基亚:资本主义促成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世界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德)施莱格尔兄弟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时期,先后提出“文学开放性”和“文学普通性”;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主义意识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其表现是: (1)认为文学既是民族的,也是全体人类的; (2)不同民族或地区的文学既有共同性存在差异性; (3)各民族文学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三、科学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风靡欧洲,其内在本质就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真实与准确 第二节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学科形成的标志 第一次用“比较文学”这个词是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1816年主编的《比较文学课程》1829,维尔曼《比较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表明学科在理论上的成熟。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1886,英国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预示着比较文学从具体的研究实践向学科理论建设方向的发展;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学术论文、工具书的出现。1897,瑞士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老师提了这一点> (5)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书上的> 二、各个学派的观点(学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一)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戴克斯特(前驱)、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基亚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巴尔登斯贝格:1921《比较文学评论》杂志 梵.第根:巴黎大学教授,1931发表《比较文学论》(专著) 该书主要观点:(1)划出比较文学研究的界域。首次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2)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中,重点是探究互相影响的具体情况,方法必须是实证的。(3)将影响研究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领域:1、“物质”部分:主题学; 2、文学交流:誉舆学、源流学、媒介学。对象: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 (二)美国学派(第二阶段)亨利.雷马克、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1958.9,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 (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 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 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 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 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 “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 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 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 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 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B、边缘性、综合性; C、宏观性; D、理论性。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1、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途径,能够帮助人们全面、准确、深入地认识文学现象; 2、比较文学能够帮助人们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思维能力; 3、比较文学能够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改善人类生存的人文环境 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跨类研究”、“科际整合”)指对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一、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人类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 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二、跨学科研究的目的 1、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 2、把握文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利用的规律,促进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的利用。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一、总论 1、诞生时间 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2、三个学派填空 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 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 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5、四大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 1、辩证关系 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 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 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

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 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 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研究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叛逆”也就是“变异”现象;传统翻译学始终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 2、创造性叛逆名词解释 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三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举例:庞德)(错误文本深入人心有一定影响力) 3、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论述 现象: 独特语言现象,智慧和历史文化结晶,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放到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去就会形成跨语言传递中文化形象的错位,带来原先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和变形 举例: 扬州被John Turner漏译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学派及发展 1、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 2、“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 (1)、外在联系,即事实联系,可以进行影响研究 (2)、内在关系,即价值关系,可以进行平行研究 (3)、交叉关系,可以进行跨学科研究 4、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在研究视野上具有跨越性;其研究对象应具有文化性;其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其体系建构上是开放性的;其研究过程则是对话性的。 5、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最早提出“世界文学”Weltiliteratur概念,(1)、施德里希、雷马克: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如《荷马史诗》、《唐·吉诃德》、《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经典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2)、韦勒克:指一种未来的理想的文学,理想的文学时代。 (3)、韦勒克: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这里世界文学也指出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必需具有的历史意识。 (4)、歌德: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对于“世界文学”这一客观文学存在的认知和态度。 6、民族文学概念(national literature):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7、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8、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由法国梵·第根首先提出;总体文学专门研究许多国家中共同发展的问题,如综合研究在理查生和卢梭的影响之下的欧洲感伤小说的发展问题就属于总体文学。 9、比较文学的学派: (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学科创立之初,法国学者着重进行的是比较的文学史研究,立足于法国本土文学,通过发现法国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探讨法国文学的传统并奠定法国文学的核心地位。 伴随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日渐明晰,并将研究内容也勾勒出来。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布吕纳介、戴克斯特、巴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人。 (2)、美国学派: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文学应当研究两国或多国文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却能够呈现出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的文学性的研究。他们在文学性研究基础上扩张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并将跨学科研究纳入其中。 10、西方比较文学五大新趋势: 一、文学理论方面,民族文学的界限加速消除,甚至在具体批评实践上也是如此; 二、文学史的声望严重衰落; 三、以作品为中心的新批评研究方法被抛弃,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传统文学研究观念也遭到普遍拒绝; 四、普遍拒绝考虑审美问题,而注重文学研究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 五、热衷于所谓“科学”的方法以及种种关于文学的修正观。 11、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1)、传播研究法:对文学史上有关的历史事实加以收集、整理,通过文献考证和史料分析,梳理文学现象的跨文化事实联系,探寻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相互交流中从传播到接受的途径与路线,并预测相关文学现象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未来趋势。传播研究的主要任务,主要不在研究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是研究被传播者的传播过程和流转际遇。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 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 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

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 究__________ 。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 __________ 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 ______________ 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 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_ 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 5 .平行回现论

■三、简答题 ■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 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 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 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 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 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 1.影响存在的提出 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 3.假设的证明 4.影响的深入研究 ■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 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 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 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 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 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不同点:传统的影响研究着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重点在不同民族作家间的影响与接受上,而接受研究却把重点放在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的广大读者(听众、观众)产生的作用,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被外民族的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上,当然也可以研究作家作品被不同民族、社会接受的情况。 这里面的区别就是影响研究把视点集中在作家作品上,而接受研究把视线集中在读者身上。 7.如何理解平行研究的文学性问题? 文学性,是指我们研究的重点和内容都必须是有关文学的,而不是别的学科和领域的。 1)跨学科研究要强调文学性原则:A、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需在文学上,而不是在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 1. 比较文学学科萌芽于19 世纪30 年代,19 世纪70、80 年代正式产生,二战后繁荣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2.“比较文学”一词出处: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篡了一本各国文学选集,以《比较文学教程》命名。 法国学者维尔曼于1827-1830 年在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 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并在1829年出版著作《比较文学研究》。 1830年,安贝尔接替他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 3.中国的“比较文学” 1904年黄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及《比较文学》一书作过介绍。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戴望舒翻译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各种西文的“文学”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西文的“比较文学”中,“文学”实际上只是文学研究的意思。 中国的“文学”专指文学作品。 4.外国学者的定义法国学者最早提出定义。(卡雷、基亚)PPT 美国学者的定义。(享利雷马克)PPT 苏联学者的定义。(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PPT 5.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文学关系。三种文学关系:事实联系、价值关系、交叉关系 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6.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PPT 7.总体文学: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别称。是从多国文学现象中探讨一般规律。 8.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可比性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的比较文学 一)史前史贺拉斯、维吉尔、普鲁塔克;中世纪的欧洲(但丁);18世纪启蒙运动(伏尔泰)18世纪(……)PPT 二)学科史PPT 1 )学科的诞生: 1 ,杂志 1 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2,理论著作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3,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比较文学复习重点,简洁版

1、英国学者波斯奈特1886年出版《比较文学》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比较文学的专著。 2、意大利,桑克蒂斯1871年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其比较文学名称是效法法国。 3、中国黄人1904年在《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比较文学》一书做过介绍。真正使比较文学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的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 4、歌德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 5、卡雷:在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序言中写到,“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6、美国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干脆就称为文学研究或文学学术研究。” 7、主题学产生于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8、十四行诗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9、西方文体研究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10、文类学(来自法国,文艺的体裁、风格、类型)。 11、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1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 简答: 1、可比性表现在: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文学比较研究。在努力研究各种跨域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范围是:第一,比较文学包含了一种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实证性影响关系研究;第二,它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变异性的研究;第三,它包含没有影响关系的平行研究;第四,比较文学拥有宽广的世界性胸怀和学科理想,这体现在总体文学的追求上面。 3、史达尔夫人在《论文学》(1800年)中,把欧洲文学区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种类型,认为文学与地理环境如气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论德国》(1801完稿1809出版)以一个他者视角反观法国,让法国人认识了自己的民族偏见。早期的流传学研究偏重实证主义认识论,而不是在人文主义立场看问题,难免欧洲中心意识。造成比较文学巨大局限。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再次兴起,转而重视欧洲以外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经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了。”——基亚《比较文学》1978年)今天的流传学研究已经发生变异,交往、跨文明、多元文化观出现。 4、渊源学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首先,渊源学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与流传学对比,渊源学把研究的起点从放送者改为接受者,从文学的接受者出发,探寻它的异国文学的源头。流传学以文学发送者为起点,去考察文学跨越不同国界之后的具体传播和流变。 其次,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赏分析和论证。是一种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家间文学关系历史的研究范畴 5、类型学的定义: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然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6、主题学:主题学研究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7、主题学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8、文体学的定义:比较文学的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9、缺类现象指的是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中国古代有赋,而其他民族没有。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史诗,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

比较文学整理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Comparative Literature 法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日大冢幸男《比较文学原理》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瑞士弗·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法基亚《比较文学》 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罗亚历山大·迪马《比较文学引论》 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 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ies 平行研究:analogy studies 主题:theme 母题:motif 意象:image 套语:topos 情境:situation 比较文学诞生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77 匈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 德马克斯·科赫《文学比较杂志》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1886 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0 俄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彼得堡大学;1892 法戴克斯特里昂大学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进入高校。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工具书的出现:1895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同年;贝茨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1895 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工具书--3000条索引,比较文学研究必备 法国学派 中心:法国指导思想: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基本理论特征:1、把比较文学看成文学史的分支,强调从史学角度考察;2、以实证考据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而忽视美学意义;3、注重各民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研究对象:欧洲各国文学间的影响联系 研究方法:实证考据 代表人物:法国学派 布吕纳介、戴克斯特、贝茨、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局限:拘泥于时政而错过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东西;欧洲中心论;民族主义的倾向和文化记账现象 贡献:因为时政而积累了大量研究材料;许多观点具有开创性,并为学科建立了一个细密的理论体系 作品: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卡雷《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 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耶鲁大学的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标志美国学派取代法国学派成为比较文学中心;拉开美法两派的十年论争。 美国学派:两大重镇: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 指导思想:新批评思潮;研究重心:欧美各国的没有事实联系的现象研究方法:审美(细读)代表人物: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维斯坦因、哈瑞·列文、奥尔德里奇 韦勒克:《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史上划时代力作、《近代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的概念》 哈瑞·列文1972《比较的基点》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 比较文学概论 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要求举例说明) 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 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要求举例说明) 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10分) 四、论述题(共25分) 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3分) 具体的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两种文化相遇,也就是进入了同一文化场,两者便都与原来不同而进入了新的性质,两者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明显的对比,有时是潜在的参照关系。(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成和对方一样。(要求举例说明。共6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再次,“互补”还表现为以原来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或“误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因而获得对该文本全新的诠释和理解。(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 最后,“互补”还包括一种文化的文本在进入另一种文化之后得到了新的生长和发展。(要求举例说明。共5分,其中举例说明得3分)以上几方面的“互补”显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聊大《比较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学 2、比较文学 3、套话 4、创造性叛逆 5、跨学科研究 二、简答题 1、文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影响实现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3、简要回答媒介的三类主要承担者。 三、论述题 钱锺书先生指出:“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跨学科研究的理解。 《比较文学》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原因与规律。即, 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2、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3、套话: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的约定俗成的词汇。 4、创造性叛逆:法国学者埃斯卡尔皮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成功的创造性叛逆应是增值翻译。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 5、跨学科研究:即“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扩展,是一种在保持文学主体性的条件下,探讨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科际性研究。 二、简答题1、文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要点:(1)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2)对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比较研究。 (3)对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 (4)对于文类与风格的研究。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2、影响实现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要点: (1)影响者的条件:要有释放的能量 (2)接受国的条件: (3)被影响者内在条件 3、简要回答媒介的三类主要承担者。 要点:(1)个人媒介。“接受者”、“放送者”国家的媒介者;第三国的媒介者 (2)团体与环境媒介。外国文学研究者的集团、文学沙龙、新闻、杂志等;文学集会、官方的某些文化交流活动和开放城市 (3)文字与材料媒介。 三、论述题 钱锺书先生指出:“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渗透,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请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跨学科研究的理解。 要点: (1)对钱锺书这句话的态度及基本理解。 (2)这句话的主要内容是谈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式了解文学作品与文学规律不可缺少的工作。即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在论述开放性时,要有适当的例子来说明。主要是谈出自己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特性、未来的发展等的观点。 2

汉语言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一、ABCCA 二、1、法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家是(布吕纳介) 2、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的重要标志,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巨着(《管锥编》)于1979年出版。 3、整体的放送者可以是一国文学文学的整体,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还可以是一个文学流派和(某种思潮)。 4、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从法国比较文学家(卡雷)开始的。 5、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诗学发达的一共有三个大的地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印度),还有一个就是今天欧洲的广大地区。 三、YYNNY 四、名词解释 1、“母题”:指的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它好比是主题中的“基因”,能够从中生发出许多主题。 2、“缺类研究”: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 3.世界文学:所谓“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 4、“信达雅”:“信达雅”最早是严复提出来的一个翻译标准。所谓“信”即是要求翻译外国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意。“达”是指要尽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把外国原着的意思晓畅地表达出来。“雅”是指翻译的语言不仅要能把原意传达出来,而且要“美” 五、1、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往往受到其主观的影响,或者说期待视野的 影响,而其他主观的意识和期待视野又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因素的 制约,读者在接受译作时,由于其主观意识和期待也使语言产生更大的差异,因 此,他接受译作比接受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叛逆。

比较文学复习要点及题目

比较文学复习要点及题目 第一章 1、什么是比较文学?怎样理解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研究有什么不同? 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文学比较只是把不同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只能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这就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比较了。不同:(1)开放性、理论性: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大的自由,也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重心放在作家和作品上,而比较文学对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同样重视。在研究方法上也比传统文学研究更有优越性。(2)综合性、宏观性:比较文学从传统文学的范围里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并且也从文学内抽出身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察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2、为什么比较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简述其中的原因。 (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方具有催生比较文学学科的社会文化、文学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3)浪漫主义思潮与运动;(4)比较的意识与方法在学术界的广泛运用。 3、试述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对比较文学发展的贡献。 (1)19c70s至20c50s:这个阶段形成了法国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基亚等。法国学派认为:a、比较文学是以跨越为前提的研究;b、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史的研究;c、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 它排斥审美分析。法国学派开创了影响研究,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 一、名词解释 1、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称为“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及其姐妹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一项专门,运用来自许多社会的实地研究资料,检视人类行为的视野,并检视关于人类行为与文化的假设。 2、影响研究:主要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之后与之间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不排斥有意的影响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明显的影响。它是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凡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推测或判断都不属于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围。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对法英德诸国剧作的影响。 3、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 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 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 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 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2)严谨的定 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研究方法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通过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类同和差异的比较和对比,寻求文学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的美学基础。例如:杜十娘和茶花女,阿Q和堂吉诃德 5、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 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 的研究 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 究。 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 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 b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c列文对“主题学”的界定和实践 ⑥缺点:1)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2) 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原理是文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对比,探讨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学习比较文学原理的学生来说,一份全面且有深度的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新编的比较文学原理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比较文学原理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文学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比较文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主题思想。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人性的探索和揭示,从而探讨人性的本质和意义。 2. 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从而探讨时间和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文学作品的风格比较: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指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艺术风格,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揭示不同作品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例如,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对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从而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效果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之间的 共性和差异。这种方法可以从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 时空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 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异同。这种方法可以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因素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3. 作者比较法:通过对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家个体的 创作特点和风格。这种方法可以探讨作家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深入理 解作家的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 第三部分:比较文学原理的应用领域 比较文学原理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文 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比较文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达,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分析和解读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揭示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提供更深入的 思考和理解。 总结: 比较文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文学研究课程,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揭示作品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本文提供了一份新 编的比较文学原理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通过对比 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揭示作品的独特之处和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