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解读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解读与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解读与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在文学创作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它们在文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将对比较文学中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这两种方法,分析其应用和局限性。

文化解读是以文化为背景,通过批评和分析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文化含义和价值。文化解读有很多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批评、殖民主义解析、女性主义解读等等。文化解读在文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解读一部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揭示某个时期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体裁、文学方法和文学史等方面的学科。在文学理论中,常常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文学。文学理论有很多种,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通常是对文学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帮助读者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文学作品的结构。

比较文学中,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的相互作用非常密切。它们共同构成了对文学的全面研究。文化解读可以帮助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将文学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拓宽了文学研究层面。而文学理论则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帮助我们从深层次上解读文学。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深入了对文学的解析和理解。

然而,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文化解读可能会忽略文学内部的审美和文学价值,过于关注文学的社会作用,导致对文学的歪曲理解。而文学理论则可能过于强调文学的技巧和形式,忽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等方面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比较文学中的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文化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文学理论则有助于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当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文学,深化我们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的局限性,不能片面强调一种方法,而忽视了另一种方法的研究意义。同时,在进行文学研究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文学作品的多重性和深层次内涵的丰富性,以更好地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此外,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当前,文学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需要用开放的心态和超越国界的视野来进行文学研究。同时,还需要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话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比较文学中的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文学的全面研究。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局限性,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它们在文学研究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解读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揭示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理解文学作品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文学理论则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寻找其中普遍的艺术规律和美学价值,并将其归纳成一套通用的文学理论体系,用以指导文学创作和研究。

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文化解读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针对文化维度进行解读,更注重文本与文化的连接。而文学理论则更注重文本本身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追求普遍性和通用性,更关注艺术维度的解构和理解。在实际的文学研究中,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依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选择。

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部分专家学者更倾向于采用文化解读的方法,在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通过深入探讨传统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领域,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通过对于书中的人物、情节等进行解读,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

又有一些专家学者更倾向于采用文学理论的方法,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特征和美学价值在形式、语言、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和美学魅力。

在当下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文化解读和文学理论的结合,尤为重要。首先,“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文化差异越来越得到认识和重视。因此,在文化解读中,更需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更加自我定位、自我体现,更能给读者提供文化的启示。而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则应注重对其深层次的共性和普遍性进行探索,以让不同文化间能够建立联系,形成相互理解。通过两种方法的相互补充,文学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全面的展现其价值,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比较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理论》是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方汉文。 页数 348 定价 39.00 内容介绍21世纪初年以降,兴起了"世界文学新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转型,东方与西方、国学与西学、新学与旧说之间的对话是本书的语境。以本书作者为代表的中国"新辩证论"与美国新进学者达姆罗什等的"世界文学重构说"围绕世界文学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各自独立的理论 体系建构,重塑比较文学学科的主流规范。本书是在传统阐释中体现新理论观念的递进,建设中国化的学科理论体系与呈现东西方广阔的研究实践业绩。在跨文化跨时空的思理指导下,以十五章篇幅,区别囿分,层层递进。分别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的范畴板块,义理、辞章、考据、阐释等方法模式,提出新定义、新观念与新学说。以比较诗学、诗歌、小说、戏剧、比较叙事与比较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深刻例证论述,形成焕然乃珍的意义独照,从而在传统话语中抽绎出日新其业的观念。深度反思的目标正是以最通俗的语言来论述的,书中所征的各种文献都经过精心梳理爬剔,可供读者在教学与研究中采撷与借鉴。作为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也是新世纪的教材、参考书与辅导读物,适宜于各种层次的大专院校的语言文学、社会科学与文化文明的相关专业,社会各种阅读与研究层次的读者。 目录第一章比较文学的源流第一节文学中的跨文化比较意识第二节文学比较研究的高潮第三节从"世界主义"到世界文学第四节比较主义思潮与比较文学学科第五节比 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与分期第二章比较文学的新定义第一节定义方式的思维转换第二节比较文学的新定义第三节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第四节跨学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的概念第二节中国化体系的主要观念第三节中国化体系的价值与意义第四节中国化体 第二节比较文学认识论的建立第三节中国的易辩逻辑第四节西方后现代差异逻辑第五 第二节本体论的三个层次第三节道与存在:比较文学的观念融合及会通第四节比较文学本 世界与文本境界第一节客体世界的分裂第二节文本境界的多元化第三节语境的转换与文 本境界:移境、合境与造境第四节文本境界中的异域风物第八章文学关系的历史实证方法与"影响研究" 第一节世界文学中的影响与接受第二节历史实证方法的名与实第三节传统 的整体性观念第二节中国的"义理"与西方的"理念" 第三节义理与审美比较的真谛第十章 文本辞章的比较研究第一节文本中心论的极限第二节东西方的辞章研究第三节中西辞章分析对话第四节辞章研究的理论模式第十一章世界文学经典的阐释与评价第一节世界

最新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精品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 比较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比较文学概述 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自从西方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了比较文学,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到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文学已成为文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学科。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使得其文化、文学方面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且在日益紧密地进行着,从而使得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着,从欧洲的法国学派发展到美洲的美国学派,在发展到亚洲的中国学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比较文学具有明显的跨越性特征。可见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文学、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以及对文学跟其他门类学科或者跟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跨语言研究。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即使是同一语系的语言都会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系的两种文化了。因此语言是比较文学研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二是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对文学跟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跨科际比较研究,其所包括的学科有语言学、、宗教学、心、科学与等等。第三是跨文明研究。主要是指不同文明的文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综上,比较文学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文学的差异性、普适性研究。 二、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一)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随着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兴起,使得世界各国间出现了比较强的文学交流,从而促使了人们对外国文学跟本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__整理doc

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名称源于法国 2、1816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在《比较文学教程》中第一次使用“比较文学”一词; 3、傅东华于1931年在翻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一书时,第一次把法语的“Littérature comparée”翻译成“比较文学”,于是,汉语语境中的这门学科名称也就这样确定下来。 4、比较文学的特点:跨越性开放性 5、在比较文学的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中,跨民族和跨学科最为重要 6、卢康华、孙景尧合作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著作《比较文学导论》 7、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是以一种民族文学或一种国家文学作为研究客体的,它们的研究视域或语境是单项度的、一元的,而比较文学是以两种以上的民族或国别文学的关系作为研究客体的,其研究视域是双项度或多项度的、二元或多元的。彼此的区别是明显的。世界文学指称的是总量上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学,也容易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8、总体文学也研究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但它并不强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同时,总体文学强调共时性,即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横断面上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仅限于诗学。 9、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文学比较报》;同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这两份杂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确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0、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11、1895年,戴克斯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也是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2、巴尔登斯贝格在巴黎大学创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还创办了法国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评论》。他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他的理论影响了整个“法国学派”。 13、1931年,巴黎大学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影响研究”。 14、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文学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15、卡雷在理论上继承了前辈的观点,把研究国际间文学上的事实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但是他更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他还认为,影响研究往往不可靠,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是作品的成就、作家的景遇、“各民族之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并在以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16、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是一本影响颇大的教科书,代表了法国学派的观点。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国际关系的媒介(书和人),然后是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和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等。 17、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 在会上,耶鲁大学的教授雷纳·韦勒克(英美“新批评”的代表理论家,注重文本审美),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对法国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8、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提出了一个比较文学的定义,主张比较文学应该“跨国界研究”;还主张应该把文学与人类的知识与活动的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 19、哈瑞·列文,在1972年出版的《比较的基点》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首先提出“主题学”这一术语,开创了“主题学研究”——研究“为什么某一主题为某一时期某一地或某一作家所采纳”,研究主题如何借助形象、意象将观念表达出来,便触及人类创作思维的规律。 20、法国学者艾田伯(又译金伯勒),1963年发表《比较不是理由》,反思法国学派的某些狭隘认识,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观点;主张“将历史方法与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 21、1982年出版的由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合著的《何谓比较文学?》一书,更明确地接纳和融合了各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相当宽泛的比较文学观 22、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 23、20世纪中期,日尔蒙斯基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政治上的解冻,比较文学开始复苏。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面临着新的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法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 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 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 2、美国学派 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 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 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 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 3、比较文学 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 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 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 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分为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平行研究:比较诗学类型学、主题学、文类学 跨文明研究:异质比较研究异质对话研究、文化探源研究、总体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的必须要求:跨越性要求、文学性要求、可比性要求 定义:是指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 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 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 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 中论诗时提出。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 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 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比较文学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一、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首先,把“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所不能取代的。这有助于克服比较文学研究史上出现的“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学术偏向。第二,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也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事实上的广泛的联系性。第三,比较文学的比较必须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是跨越两个以上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学的比较,是在不同文学体系中的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联系性,并将它们加以比照、对照、参照和借鉴。第四、“各种文学关系”指的是人类文学现象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联系,“文化”是指民族文化,即相对稳定、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自成传统的文化单元。 二、国民文学 国民文学是以“国家”为依据界定的文学单位,在数量上指的是某个国家作家作品的总和,在质量上指的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特质的作家作品。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民文学与民族文学具有同一性。在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民族文学小于国民文学,如中国;当一个民族分成两个以上的国家时,民族文学大于国民文学,如朝鲜民族的文学。鉴于“民族”现代化后成了“国家”,“民族文化”现代化后成了“国民文化”,在指称现代主权国家的文化、文学现象时、应以“国民文化”“国民文学”的概念。 三、区域文学 所谓区域,是指由若干民族和国家形成的集合体。由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关联,使某一区域内的各民族文学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联系性、共通性和相似性。这就形成了区域文学,或称“文学圈”。地理上的毗邻、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宗教的纽带和推动作用、语言上的关联与翻译文学的媒介促进区域文学的形成。区域文学的形成是某一文明中心国的文学向外辐射的结果,是区域特征与民族风格的辩证统一,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当今世界主要有东亚文学区域,南亚、东南亚文学区域、中东文学区域、欧洲文学区域、拉丁美洲文学区域和黑非洲文学区域。 四、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是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在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全球化现象。 作为宏观比较文学的世界文学史研究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以是世界文学史的方式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研究,另一种是涉及世界文学的专题研究。 世界文学史研究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世界各国文学,这是它的研究范围;一个是能够

关于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1.跨越性:“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文学性:比较文学最本质的规定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 4.开放性和宏观性:开放性体现在:①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如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与北欧史诗。②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宽泛的内容。传统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之间,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从作家、世界、读者等方面到文本。③兼容并包的方法,比较文学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谈、传记互证。宏观性体现在: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 然而我们学习比较文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有助于视野的拓展和治学方法的改进拓宽知识视野①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不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②打磨我们的立体目光(曹禺话剧的西方来源;对郭沫若诗作的多元思考;边缘地带的创新性本体要求) 比较文学是以一种跨越国界的视野研究文学现象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它要求人们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胸怀去看待文学。比较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去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和联系。眼界的开阔,杜甫有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较文学就是提供一副望远镜。视野开阔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也才会有几分宁静和宽容来对待争议和分歧。 比较文学在思维方式上提倡一种整体思维,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换句话说,主张从单向思维走向立体思维。比较文学吸收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的思想,主张文学发展的多元决定,既有纵向的历史继承,也有横向的多因素的渗透和互动。 这种整体化的思维方式必然带来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传统的文学研究立足于国别文学研究,将对象限定于一个特定范围之内。在研究中,人们习惯于用切割的方式,先以国别为界将各国文学分割开来,再以历史分期为线将国别文学又加以划分,以致最后人们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某一时期某一作家甚至某一部作品上。这是一种原子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分工过细,使文学之间缺乏沟通。比较文学将采用一种联系的和比较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考察文学现象。 二、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同类比较更加清

比较文学

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平行研究平行贯通法:平行指的是没有事实关系的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类同互衬和对比的研究;贯通指将这些不同的文学现象打通贯穿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逻辑上理论上的关系。阐发研究: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最先由我国台湾学者提出,包括用外来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来阐发本民族的(外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别的学科及理论来对文学进行阐发、解释文学现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视域融合:作者的原始视域与理解者的当下视域对话、融合,产生新的意义。并且对话的不断进行会使融合持续,呈现出理解的开放性特征。 阐发研究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1作品阐发: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现象、作品进行阐发,或者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对西方文学现象、作品进行解读2理论阐发: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3科际阐发:跨越文化界限借用其它学科理论来展开对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阐发。(单向)(4)综合阐发:将中、西以及一些学科加以打通,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文学观点、哲学观点以及文学作品等,探讨某些共同规律。接受研究接受屏幕:当作品与读者相接触,首先遭遇的就是读者的“接受屏幕”。每一个读者都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中,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水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哪些可以激发他的想象力而加以再创造,哪些被排除在外。期待视野:是由德国美学家姚斯提出的概念。它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期待视野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批评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属于文学本文中的虚拟性存在,是文学本文中设定的能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形态。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比较研究流传学:又称为“誉舆学”。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思潮、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情况。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解释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按影响方式可分为印象渊源、口传渊源和笔述渊源。 渊源学与流传学的的异同点:同:都注重实证性关系研究,需要文献、资料的支持,基础都是同源性。异:流传学研究的焦点在于接受者,渊源学的焦点在于放送者。流传学是在知道源头的情况下求终点,而渊源学是在清楚终点的情况下求起点。A →B / A ←B 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媒介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的三大类研究。信达雅:最早是严复提出来的一个翻译标准。所谓“信”即是要求翻译外国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意。“达”是指要尽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把外国原著的意思晓畅地表达出来。“雅”是指翻译的语言不仅要能把原意传达出来,而且要“美”。

比较文学

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 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2)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 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 (2)评价: 优点: 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 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 1)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 价值和审美价值; 2)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 得不可能 法国学派的正式形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 法国学派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比较文学家布吕纳介(布吕纳季耶)是一位文学史家,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文学史研究. 后继者戴克斯特(1865—1900,35岁)和贝兹(贝茨)(1861—1903,42岁)都是布吕纳介的学生。戴克斯特出版有《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贝兹出版有《海涅在法国》《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戴克斯特去世之后,法国比较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6),他是戴克斯特的学生。是法国学派的领袖人物。 1、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2、巴尔登斯贝格接替戴的事业,是第一个系统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的影响的学者。 3、梵·第根: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著作《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入门书) 4、法国学派诸人师承关系: 布吕纳提埃尔→→戴克斯特/贝兹→→巴尔登斯贝格→→伽列→→基亚 5、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相应分为三类:史诗、抒情诗、戏剧。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雷马克的贡献哈瑞·列文(Harry Leuin 1912—)曾任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和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在美、法两派的论争中,他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1)主要观点: 1)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2)提倡跨学科研究 3)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浅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增长,比较文学与文化研 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中文学作品的异同 之处,而文化研究则着眼于更加广泛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两者都是探究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工具,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从历史上看,比较文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对古希 腊和罗马文学的研究,而文化研究则更加跨学科,包括了众多领域, 如人类学、历史、社会学、视觉艺术、音乐等。两者的研究对象也有 所不同。比较文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探究作品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而文化研究则在更广泛的领域里进行研究,涉及文化、社会、艺术、 音乐等多个方面。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和主张,这对于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以及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价值。比如在中国和印度的古典文学中, 都有许多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作品,但其中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却 大不相同。在文化研究方面,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所承载的人们的价值观。 此外,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比如在西方理论研究中,经常会引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故和象 征意义,这也让中国古典文学在全球学术领域中受到更多关注。而在 文化研究中,也可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和影响,揭示文化传递的 历史和途径。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也是 文化交流的纽带,众多的文化成果就在这条路上进行了传播和互通。 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不同文化间的比较需要遵循一些严格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简单 地进行表面上的对比,更不能因表面相似而轻易地下结论。其次,当

比较文学学习体会

比较文学学习体会 作为一门比较研究国际文学的学科,比较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与跨学科整合方面有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在我个人的文学学习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比较文学的启示和启发。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比较文学境界的开拓 在传统文学研究中,往往是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体系内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来得出某些结论。而比较文学则是以跨越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作品和文学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和体系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探索出更深层次的人类文化共性和差异性。比较文学的境界并不仅仅限于国际间,还包括跨时空和跨艺术门类的文学比较,如中西方古代文学、文学与电影、文学与绘画等,这些领域也为我们展开了文学研究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拓展“I”与“他者”的关系 比较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文化交流和对话,良性的交流和对话能够促进跨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我意识到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不是唯一的,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不是唯一的。当我们与他者进行文化交流时,不能单纯地以自己的文化观点来评价对方,而应该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

态度去欣赏和接纳他者的文化。只有通过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我们才能更好地拓展与他者的关系。 三、文学学习与人文素养 比较文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学现象的研究,更是人文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在比较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文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和方法将为我们今后的职业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与此同时,比较文学的学习也可以拓展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学艺术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而比较文学的学习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化不同文化下的人生和生命体验,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比较文学的学习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类文化和人生,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境界,同时帮助我们拓展与他人的交流与对话。唯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在比较文学领域中有所收获。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比较文学是从整体上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学作品及其相互影响的学科,其研究有两种方法:整体比较和局部比较。整体比较主要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放在一个整体中,从而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差异点和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出不同文化的价值和思维方式。而局部比较则是针对某个方面深入研究某些文学作品的局部,比较细致和具体。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理论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理论是支配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比较文学理论主要有文化比较、文学批评、符号学、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文化比较是以不同的文化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文化的之间的相似与差异,探索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从而指导研究者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文学创作。例如中国和西方文化比较,可以研究其文化心理差异导致的文学价值取向、文学题材等方面。 文学批评理论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将某个作品放在其时代的特定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和批评,比较其与其他作品的异同。目的是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意义,从而推理出作品的创作动机、作者的思想倾向等。文学批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文学创作背景和意义。

符号学是关注人类语言与文化现象的学科,其关注点在于符号制度,包括语言、图像、手势、音乐和数字。符号学适用于比较文学研究,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图像等等都可以成为符号进行理解和解读。符号学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作品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性,从而揭示作品的文化和社会含义。 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则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规律,探索文学作品的普遍性。例如对比不同文化的叙事结构,可以反映这些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结构主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进行解剖,可以有力地推断作者的意图、价值观等。 后殖民主义则是近期兴起的比较文学理论,主要探讨如何理解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反思历史中的殖民主义和认同问题。后殖民主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化间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冲突,以及文学作品背后的种族、民族和性别等问题。后殖民主义强调基于文化和历史上的平等视角进行文化比较。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涉及方面较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很大差异。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同的方法和理论都有各自的应用价值,可以互相印证和推进。当然,选择何种方法和理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和文学。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 (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 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 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 1 .译介学(误读) 2 .形象学(“他者” ) 3 .接受学(重视接受) (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 2 .文类学 3.比较诗学 (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 (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 ◆跨学科的研究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 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 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 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 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1.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一、引言 跨文化理解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话题之一,其中比较文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比较文学是研究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的一门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全球性而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学科之一。本文将讨论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二、跨文化理解的概念 跨文化理解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的相互理解的过程,涉及了语言、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跨文化理解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文学理论中,跨文化理解指的是在翻译、评介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作品时产生的相互理解。可以说,跨文化理解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比较文学的研究面向不同的文学体系,比如欧洲文学、东亚文学、非洲文学等。这些文学体系之间存在着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差异,这就需要跨文化理解的能力。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翻译

翻译是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也是文学翻译的核心之一。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跨越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将原著中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的读者。在这个过程中,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理解的能力,通过对原著文化的深入了解 和分析,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翻译。翻译过程中还需 要注意到文学作品的特殊性,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丢失原著的文学 价值。 2. 评介 文学作品的评介涉及到了文学理论、东西方文化传承和审美趣 味等多方面的问题。跨文化理解是进行评介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评介时需要对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进行透彻分析,并将其 与目标语言的文化、审美趣味和文学传统进行对比。评介者在进 行跨文化理解时,也需要对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文化和历史差异 有清晰的认识。 3. 比较分析 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是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跨越不同文化背 景和语言的障碍,找到并阐述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跨文化 理解是进行比较分析的重要能力之一,还需要将其与本土文学传 统进行对比,将其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以便更 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含义。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 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听鲜事物。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

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比较文学重点

题型:填空(10个,20分)单选(5个,10分)名词解释(4个,16分)简答(2个,14分)论述(3选1,15分)综合分析(1个,25分) 第一编 1、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1)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者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2)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 2、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从跨文化角度对分别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多种文学现 象之间的外在联系或内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问。 3、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叫国别文学或国家文学,是在某个民族文化土壤里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本民族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反映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4、外国文学:顾名思义是指外国语言文学,包括了英国语言文学、俄国语言文学、法国语言文学等非本国语言的其他各国文学。 5、世界文学:指一系列文豪巨匠的文学作品和文学遗产,以及经过时间考验并获得了世界声誉和永久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 6、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或普通文学,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它要求从多国的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 7、到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诞生,其标志是: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8、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比较文学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 美国学派建构的基础就是平行研究。 9、(1)比较文学对象的基本属性: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 (2)“可比性”指那些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价值的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 (3)“可比性”关系类型: ①“亲缘关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同源性——事实关系); ②“类同关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某些相关之处,主要是其中的相同相异(类同性——价值关系); ③“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孕育、阐发、影响、借鉴、渗透等关系;(跨学科关系) 10、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