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要点•难点解析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及其与结构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二)态度的结构

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二、态度的特性

态度有如下特性:

(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

(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一)社会因素;(二)团体因素;(三)宣传因素;(四)个性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说服者的条件;(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第四节流行、流言及舆论

一、流行

(一)流行的概念

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流行有三方面的涵义:(1)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3)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

(二)流行的特点

流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奇性;2.时效性;3.周期性;4.两极性。

另外,人们追求某种生活方式呈正态曲线分布,有人以革新性为标准把追求流行的人们分为五种类型:

1.先驱者;2.早期采用者;3.前期随者;4.后期追随着;5.落伍者。

(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流行并不具有社会的强制力,它与风俗不同,违反风俗往往会遭到社会的反对,而不追随流行并不会遭到人们的指责,人们追求流行基于心理上的种种需要。

1.从众与模仿;2.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二、流言

(一)流言的定义及其类型分析

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流言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愿望流言;2.恐怖流言;3.攻击流言。

(二)流言传播的消极影响

流言一经发生,传播极迅猛,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面目全非,越来越离奇、荒诞,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故流言对个人对社会都会发生消极影响.

(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流言内容的变化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一般化;2.强调;3.同化。

(四)流言的制止

1.建立流言研究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立了“流言诊所”。

受“流言诊所"启发,美国又成立了“流言控制中心”。

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Nape)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对付流言的六种方法,对我们从事公关工作很有启发:

(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使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心理条件。(6)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

2.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

政府和企业的公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流言的流传。在国家发生危机时,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地将正确的情报传达给每一个人.充分利用国民对政府已有有信任感,问题会更容易解决。

三、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舆论至少包括四个因素:(1)必须有一个问题;(2)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4)这种一致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舆论具有如下特征:

1.舆论是为多数人赞成与支持的;

2.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

3.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

4.舆论是有效的;

5.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

(二)舆论的结构

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作为舆论对象的人或事件;二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三是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一个完整的舆论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1.舆论对象

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情。

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对社会有重要意义;二是新异性,对人们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功利性、新异性越强,越容易形成舆论。

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1)社会事件;(2)社会问题;(3)社会冲突;(4)社会运动.

2.舆论主体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称之为舆论主体者的公众,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

3.意见

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

一是认识成分,如事实陈述,价值评价,思维观点,信仰和信念等,统称为见解;

二是情感成分,如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取舍,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等,称之为偏好;

三则是意志成分,如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等,称之为意向。

(三)舆论的作用

舆论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1.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2.舆论的鼓动作用;

3.舆论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即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四个因素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人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推崇什么。这种追求和向往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2.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3.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

4.对目标的接近程度。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一)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团体方面;

2.个人方面;

3.问题本身。

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1.对自由的期望;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

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

公共关系(公关)作业 公关心理分析方法

学生课堂活动心理分析及影响方法 一、运用公众含义及其分类知识指明在学校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 显而易见在学校中,广义上讲学校的教职工、领导是组织,而学生就是公众。这一点在书上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从公众关系学的一般意义上说,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这个概念涵盖了公共关系的所有对象,凡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都可称之为公众。因此公众是公共对象的总成。 对于“学生”公众身份的更近一级划分: 根据公众的分类依次分类。 第一,根据组织公关活动内外的对象分类:学生作为学校的消费者,交纳学费在学校学习知识,虽然不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等问题,但学生公众所进行的活动与“学校”这个组织所进行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应化为内部公众。 第二,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分类:学校主要以教学为主,而教学的对象为学生,所以根据重要程度,学生应该化为首要公众。 第三,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分类: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会只有仅仅一到两年,至少会是三年的时间,但每年又会有新生入校,并且综合实际每年的教育政策又有所改动。所以根据“事先制定公关计划,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处理”这个概念,学生应被归类为周期公众。 第四,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学生因被化为顺义公众,课本上对该项分类的定义标准是“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把定义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指的是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教学(或管理)方式和教学质量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学生,但这样定义未免有些绝对,因为在所有学生中不可能会全部是“顺意公众”的身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个人原因对学校有个人的意见,所以这部分人我认为应该划为“边缘公众”或“逆意公众”。 第五,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划分:对于学校这个组织,学生公众是完全迎合组织的需要的,而且会主动表示对学校的沟通意向,所以学生公众在这点上应该被划分为“受欢迎的公众”。 第六,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在这点上,对于学生公众在校学习期间,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对未来的计划,针对自身有所意识,所以会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自身问题有关的所有问题,并开始向学校组织提出有关权益的需求(例如高职院校的专升本等)。因此学生公众应被划分为“知晓公众”。 二、运用公众心理分析技术,分析“学生”公众的课堂心理特征: 对于该问题,因为作为公众群体的学生有形形色色的人组成,所以需要分析的要素就不只是单一的一种类型,对于该问题的分析应保持相对大众化并涉及相对较为普遍的的小因素。所以对于该问题的分析,应该划分为:学生公众个性心理特征、学生公众心理倾向、学生公众群体心理与行为和学生公众心理定势,这四项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①学生公众个性心理特征: 首先在单方面分析该问题之前,应该先明确何为“个性心理特征”?简单的来说,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整体特性。具体来讲,它包括人的能力、性格和气质。而正因为这点才难以对“公众心理”进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1.什么叫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源于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简称公关.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塑造组织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信任、合作的管理艺术和社会科学 2.公共关系的特征 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传播过程,它又与其他传播形式。 概括起来有6个方面:(一)以公众为对象:公共关系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二)以美誉为目标:在公众中树立社会组织的美好形象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三)以互惠为原则:公共关系不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而是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四)以长远为方针: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获得美好的声誉,让公众获益,所有这一切,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五)以真诚为信条:公共关系活动需要奉行真诚的信条。(六)以沟通为手段:没有沟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存在,社会组织的美誉就无从产生,互惠互利也不可能实现 3.公共关系与广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的联系:公共关系与广告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都要借助于传播媒介才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都是为特定组织目标服务的。由此而形成的相互联系有如下几类: (1)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每种广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公共关系性质,因为每一种广告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公众宣传组织形象,都能从一定方面为扩大组织影响作贡献; (2)公共关系常常要借助广告的形式去实现其传播信息、建树组织形象的职能。特别是那种以宣传企业为中心,旨在推销企业、塑造形象的公共关系广告,本身就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 (3)广告可以借助公共关系去增强它的说服力,因为公共关系往往可以为广告作铺垫,可以通过公共关系形成有利的环境气氛,使广告更快地得到公众的认同。 二者的区别: (1)公共关系与广告的行为导向不同。 (2)使用范围和活动领域不同。 (3)传播信息的原则和特征不同。 4.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 .二者的相同性: (1)人际交往是自古有之的最基本的社会行为。 (2)公共关系不仅要借助于人际交往的形式去实现自身的任务,而且其本身就具有人际交往的特点。 (3)公共关系必须遵循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 二者的区别性: (1)公共关系是对简单人际交往的一种扬弃形式; (2)公共关系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比人际交往复杂得多; (3)人际交往主要依赖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协调人际关系,它采用的基本手段是人际间直接的语言传播;公共关系的交往手段要复杂得多,它往往需要大规模地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现代传播技术,策划各种专门活动才能产生效果。

公共关系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状态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形和状况。P13 2、从众心理是指公众放弃自己个人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公众成员一致的态度和行为。P155 3、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公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过程。P196 4、潜在公众指的是虽然面临着组织行为引起的某一问题,但是由于问题本身尚未暴露,或者他们本身还没有意识到问题存在的公众,潜在公众是组织将来的公众。P133 5、公共关系计划是根据组织发展需要,确定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公共关系目标,并根据公共关系目标来编制公共关系活动方案的过程。P252 1、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管理。P4 2、公共关系危机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或组织自身因素引起的危及组织形象和生存发展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或事故。P35 3、逆反心理是个体对外界的劝导做出抗拒的反应,这种相反的反应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了习惯的思维轨迹,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P157 4、优先公众是对特定公众进行一定标准的排序筛选,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必须优先予以考虑的工作对象。P131 5、公共关系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检测公关活动,以便总结经验和成绩,发现问题和差距,从而调整组织的公关目标、政策和行为。评估是公关运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攻关计划的起点和依据,它发挥着总结性作用。P261-262 二、简答题: 1、何谓公众P128?简要归纳公众概念六个基本特征P131-135 答:公众是公共关系的作用(接受)对象,是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 公众的六个基本特征如下:1)公众的重要性程度;2)公众对组织的态度;3)公众的组织状态;4)公众形成和发展过程;5)公众对于问题的介入程度;6)组织的价值取向。 2、何谓公共关系活动P15?简述公共关系动作的四个基本阶段P230? 答:公共关系活动是组织自觉地运用各种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公众关系、引导组织的公众舆论、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所进行的一系列实务性工作。 公共关系运作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230): 公共关系调查——公关的基础性工作; 公共关系计划——公关的核心性工作; 公共关系实施——公关的关键性工作; 公共关系评估——公关的总结性工作; 四个阶段相互衔接、不断循环,体现了公共关系运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公共关系策划与管理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 制定公共关系活动计划的过程就叫公共关系策划。 策划也可以被理解为“出谋划策”,就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设计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特征★★★ (一)目标性 确定目标作为公共关系策划全过程的首要环节,是策划的前提。 (二)思想性 公共关系策划是高级的公共关系工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公共关系策划的思想性较强。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公共关系策划的生命力。要将创造性思维方法贯彻到公共关系策划的始终。 (四)程序性 公共关系策划是一种程序,它是管理活动、决策活动和计划活动之前的一种制度化的程序。同时,公共关系策划本身也是一种科学程序。 (五)灵活性 由于公共关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它的成功与否要受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公共关系策略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动态策划。 (六)时机性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时间和速度是策划的重要因素。 三、公共关系策划的作用★★ 1.公共关系策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 (1)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2)公共关系策划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 3.公共关系策划是塑造组织形象的关键 4.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保证 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活动科学化、健康化的重要保证。 四、公共关系策划的原则★★★ 1.利益性原则 公共关系策划必须事前弄清组织公共关系行为的深层次动机。马克思说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的获取。”利益应当是公共关系策划和公共关系行为的原动力。组织的利益由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构成。 在公共关系策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应当是公众的利益。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公共关系策划运作过程中,策划者通过各种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意志自觉地、能动地符合客观实际。主观指导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是公共关系策划的一条根本原则。 3.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公共关系策划中,应将公共关系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按系统的观点与方法进行谋划与运筹。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关联性、有序性等特点。 4.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策划方案可被实施并能取得科学有效的效果。具体要求是: (1)进行可行性分析。

《公共关系学》第6章-分类公共关系工作自测题答案

《公共关系学》第6章-分类公共关系工作自测题答案 判断题: 1.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内部公众,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 2.内部公共关系有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学会与组织内的非正式团体打交道。非正式团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公关部门如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就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 3.消费者公众也称服务对象公众,是各类组织主体服务对象的总和。对 4.企业要扮演消费者的市场教育、引导和组织的角色,与消费者一起设计生活、美化生活,从而形成和谐的消费者关系。对 5.媒介关系也称新闻界关系,是指组织与新闻传媒机构的关系。错 6.根据美国报纸的调查,报纸上40%的内容都是从社会各界寄来的,在新闻不够时便可刊登。经验表明,凡是多发送新闻稿的社会组织,其稿件被采用的概率较高。错 7.社区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区域关系”、“地方关系”、“邻里关系”。对 8.组织在社区内要树立一个“好居民”的形象,维护社区的环境,努力保持生态平衡。对9.政府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各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包括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错 10.政府关系是社会组织可以回避的一种关系。错 11.政府公共关系的具体工作有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和做“模范公民”两项。错 12.股东关系又称投资者关系,是一种分散于外部的内部关系。对 13.搞好股东关系的具体工作之一,就是让股东成为企业最有消费能力的“客户群”。对 14.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能够借助于名流的知名度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提升组织的外在形象。对 15.社会组织要寻求政府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就必须充分认识公众利益对于组织利益、社会责任对于组织责任的重要性,做一个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倡导者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要点•难点解析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及其与结构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二)态度的结构 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二、态度的特性 态度有如下特性: (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 (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分析评点:(1)舆论影响、社会效应,堪称“中国公关史上值得一书的大手笔”。(2)精妙的创意:倒计时版设置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公关策划找到了一个最佳着落点。(3)高层次、长跨度、大规模:①规模最大倒计时牌面积达153.6平方米);②受众面最广;③活动时间最长,前后历时925天;④新闻媒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频率最多。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1、A2、C3、D4、A5、D6、A7、D8、B9、C10、C11、A12、A13、D14、A15、A16、D17、B18、A19、A20、B 二、多项选择题1、DE2、ABCE3、ABC4、ACDE5、ABCD6、ACDE7、ABD8、ABD9、BCD10、CD11、DE12、BC13、DE14、AD15、BC 三、名词解释 1、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P31) 2、报刊宣传活动指某公司、某组织所雇佣的人员为了本公司、本组织的利益在报刊上进行的宣传活动。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是巴纳姆时期的显著特点。(P27) 3、门户开放原则(P29) 4、“便士报”运动(P27) 5、“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上出现了报刊宣传活动,报界掀起了一场“便士报”运动,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满,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实业界那些“强盗大王”的恶劣丑闻,发表了两万多篇揭丑文章,同时还有社论和漫画,这就是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P28) 四、简答题 1、简述艾维·李对公共关系的贡献?P29-30 2、简述爱德华·伯尼斯对公共关系的贡献?P30 3、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的卓越传播的三个层次是什么?P31 4、简述公共关系在西方的发展?P32-33 5、现在国际公共关系的趋势是什么?P44 6、为什么说古代时期是公共关系产生的

公共关系学复习讲义

公共关系学复习讲义 1、公关的组成三要素: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就是社会上按一定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各种群体,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 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因此,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公共关系的实施者、承担者。 组织的分类:盈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公共性组织,互利性组织 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对象)):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是指与某个组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他们对该组织的目标和发展具有实际潜在的利益关系和影响力。传播(联结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唯一手段(公共关系的媒介)):包括传播 工具、传播媒介、社会交际等手段。 2、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在组织机构的内部和外部 形成双向的信息流通网络,从而不断地改善管理与经营,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支持,取得自身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完美统一的政策与行动。它是一种管理职能、经营策略、传播行为和现代交往方式。 3、公关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巴纳姆时期――“公众受愚弄”时代: ① 特点:信条“凡宣传皆好事”,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 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 ② 清垃圾运动(扒粪运动) 第二个阶段: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时期――“说真话”时代,也是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时代: ① 1903年,他开办了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成为向客户提供劳务而收取费用的第一个职业公共关系人。 ② 特点:代表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把对公众有影响且为公众乐闻的课题,向报界 和公众提供准确的新消息。 ③ 他的“公众必须被告知”“说真话”等命题使公共关系这门学科从对一些简单问 题的探讨上升为探求带有某些规律性的原则和方法,大大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第三 个阶段:爱德华・伯内斯时期――“投公众所好”时代,也是公关关系学科化的成熟时代: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单选:30分,多选:10分,名解:15分,简答:25分,论述:20分。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公共关系七种不同的学说及各自的侧重点(选) 1、管理说:代表—美国:雷克斯·哈罗博士,(卡特利普和森特) 2、传播说:代表—英国:弗兰克·杰夫金斯 3、传播管理说:代表—美国: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 4、咨询说:代表—《墨西哥宣言》 5、关系说:代表—美国:蔡尔兹 6、协调说: 7、形象说: 二、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是:组织、传播、公众。 三、公共关系观念的内容: 1、形象观念, 2、公众观念 3、传播观念 4、协调观念 5、互惠观念 6、服务观念 四、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有何联系和区别? 联系: 1、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 2、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 区别: 1、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 2、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 3、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 4、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可见,公共关系并不等于人际关系。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一、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是?(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 1、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 2、社会政治——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 3、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4、物质技术——大众传播超越个体传播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职责和功能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职能)是什么? 1、收集信息 2、辅助决策 3、传播推广 4、协调沟通 5、提供服务 二、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1、公关理论整合化 2、公关实务专业化 3、公关手段现代化 4、公关教育层次化 5、公关地位战略化 三、公共关系职能应用的新趋势 1、市场公共关系的热潮 2、金融公共关系的动态 3、政府公共关系的焦点 4、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全球性沟通与合作的大趋势。

公共关系学讲解

1.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 第二,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 第三,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 第四,公共关系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管理行为。 2.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③管理和传播沟通活动——公共关系管理的本质。 3.公共关系,是一项综合性的职能管理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关系战略管理; (2)公众关系管理; (3)传播沟通管理; (4)企业形象管理; (5)公共关系活动策划与管理; (6)公共关系基础管理。 4.公共关系的职能: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 ㈠监测环境;【收集本组织的产品形象信息和本企业的组织形象信息】 ㈡传播沟通; ㈢决策咨询; 公共关系的咨询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对本组织方针、政策、计划的咨询, 第二,有关提高社会组织形象评估的咨询。 第三,关于公众心理预测的咨询。 第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趋势预测的咨询。 ㈣教育培训 5.⑴儒略·恺撒的《高卢战记》被誉为“第一流的公关著作”; ⑵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成立,总部设在北京; (3)“说真话”时期:艾维·李(Ivy Lee):1903年,他在纽约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宣传顾问事务所”,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的诞生。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4)2000年3月,劳动社会保障部第6号令将公关员正式列入持证上岗的90种职业之一。2000年11月3日,我国第一次举行了全国统一的公关员资格鉴定,这标志着我国公关业已走上了职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6.公共关系部的地位: (1)部门所属型。 (2)部门并列型。 (3)总经理直接领导型。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三)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三)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 1.下列属于社会热点的有______ ∙ A.出国热 ∙ B.经商热 ∙ C.气功热 ∙ D.文凭热 ∙ E.股票热 (分数:2.00) A. √ B. √ C. √ D. √ E. √ 解析:[解析] “社会热点”是近年来人们创造的一个新的语汇,题中五个选项均属于热会热点。 2.现代传播媒介主要包括______ ∙ A.广播 ∙ B.电视 ∙ C.卫星通信 ∙ D.光电通信 ∙ E.传真技术 (分数:2.00) A. √ B. √ C. √ D. √ E. √ 解析:[解析] 现代传播媒介为在大范围内调动和组织公众提供了条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谈论同一个人物、关注同一个事件。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光电通信、传真技术等都属于现代传播媒介。 3.按照人口结构,可以将舆论主体划分的类别有______ ∙ A.性别 ∙ B.文化水平 ∙ C.年龄和职业 ∙ D.经济状况 ∙ E.种族和民族

(分数:2.00) A. √ B. √ C. √ D. √ E. √ 解析:[解析] 舆论主体虽然表面看来各个散在、自我独存,但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分析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按照人口结构可分解为性别、年龄、职业、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政治面貌、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等类别。 4.下列符合“意见”的含义的有______ ∙ A.对特点事物的观点 ∙ B.普遍接受的观念 ∙ C.专家们的想法 ∙ D.弱于知识、强于印象的信念 ∙ E.专家们的劝告 (分数:2.00) A. √ B. √ C. √ D. √ E. √ 解析:[解析] 意见有很多含义,例如:“对特点事物的观点、判断或评价”,“弱于知识、强于印象的信念”,“被作为确实的东西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观念”以及“专家们的想法、判断和劝告”等。 5.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认为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以下哪几种成分?______ ∙ A.认识成分 ∙ B.情感成分 ∙ C.意志成分 ∙ D.理智成分 ∙ E.价值成分 (分数:2.00) A. √ B. √ C. √ D. E. 解析:[解析] 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包含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6.意见的认识成分主要包括______ ∙ A.事实陈述 ∙ B.价值评价 ∙ C.思维观点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一、名词解释(5) 1、【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规范。 2、【公关策划】是公关人员在调查的基础上,具体制定公关活动方案的过程。 3、【社会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有较稳定的组织成员和一整套管理体系、机构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 4、【公众】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公关主体开展公共关系的对象。衡量公关工作成败的标准是公众的满足程度。 5、【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最深刻,不易改变,甚至左右后来获得的新消息的接受的效应。 6、【头脑风暴法】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神经病患者的神经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二、单项选择(15)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美国铁路协会编写的《铁路文献年鉴》】。 2、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的著作《公共舆论之凝结》出版,此为公关理论的奠基之作。 3、在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中,“双向对称”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卡特李普】。 4、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开办公共关系本科专业的是【中山大学】。 5、【1999】年,公共关系职业载入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6、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流行的生活样式,指的是【时尚】。 7、一个社会组织被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指的是【认知度】。 8、态度层次的传播对象是【知晓公众】。 9、行为层次传播的目的是【引起公众的消费行为】。 10、【1997】年,美国公共关系效果测量联合会在马里兰大学成立。 11、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直接功能【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目标】。 12、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的方法【委婉法】。 13、社会组织为发布重大新闻而邀请新闻记者参加的一种公共关系专题活动【新闻发布会】。 三、多项选择(10) 1、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的原因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人性文化、传播技术】。 2、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整体性、稳定性、适应性】。 3、公众的特征有【同质性、群体性、相关性、多样性、多变性】。 4、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5、影响性格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家庭、学校教育、职业、社会文化】。 6、组织形象定位的三要素是【主体个性、传达方式、公众认知】。 7、文字传播的运用【新闻稿撰写、广告文词设计、宣传资料制作、内部报刊编辑、公关常用文书】。 8、赞助活动的类型【体育事业赞助、教育事业赞助、文化事业赞助、福利和慈善事业赞助】。 9、危机处理的原则有【三“T”原则、公众至上原则、维护声誉原则】。 10、一般公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包括【写作、联络、制作、情报收集、组织活动、接待来访、出访等】。 11、外国近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巴拉姆时期,愚弄公众时期、艾维李时期,说真话时期、伯纳斯时期,投公众所好时期、斯科特卡特李普时期,双向对称时期】。 12、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诚实守信、双向传播、言行一致、形象致上、全员公关】。 13、公共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间接功能【对个人素质的提高,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社会互动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 14、公众按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内部与外部公众】;按组织构成分类【个体与组织公众】;按关系的

《公共关系学》 讲稿(新)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关系的几个相关概念 1、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活动所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 的总称。 3、人际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关系。 4、公共关系: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与个人发生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的涵义 1、公共关系是什么——对公共关系的多种表述 1.争取对你有用的朋友 2.使自己的成就让别人知道 3.保证事业成功的学问 4.就是说服和左右大众的技术 5.就是讨公众喜欢 6.是广结人缘的艺术 2、PR解析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形容词:公开的,公共的,社会的 名词:公众,群体 Relations ——关系,联系 3、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协调各种公众关系,争取社会舆论支持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科学和艺术。 主体客体手段目的宗旨 4、结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凡有人存在的地方都有公共关系状态存在。 三、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 社会组织公众传播 四.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1.以公众为对象 2.以美誉为目标 3.以互惠为原则 4.以长远为方针 5.以真诚为信条 6.以沟通为手段 四、公共关系的应用范围 1、在政界宣传立国之本培养爱国精神 塑造国家(政府)形象提高地位影响 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 2、在实业界塑造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美誉度 宣传企业精神 3、在非赢利组织扩大影响争取理解、支持争取资金

六、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 1、公关理论 2、公关历史 3、公关实务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古代公共关系——准公共关系: 人物中国孔子、孟子西方亚里士多德、凯撒 范围政界商界 二、发展阶段 近代公共关系——起源于十八世纪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人物巴纳姆、艾维﹒李、伯内斯 1、巴纳姆时期 身份马戏团长报刊代理人(宣传员) 事件便士报运动免费宣传 公关思想一切为了个人和组织,不顾公众利益,不讲职业道德(说假话) 2、艾维﹒李时期身份记者地位现代公关之父 贡献创办世界上首家公关事务所 公关思想向公众尽可能的提供真实的信息(说真话) 事件揭丑运动 3、伯内斯时期 身份学者、专家 公关思想投公众所好 贡献公关实践著作授课学科创始人 《芝加哥论坛报》1924年社论 三、成熟阶段 现代公共关系——20世纪50年代 标志 1.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1955.伦敦) 2.公共关系专家、大师诞生 3.公关巨型企业出现 4.最新科技手段在公关中的运用 5.公关教育蓬勃发展 6.公关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确立 7.公关工作重点的变迁50年代推销产品60年代处理股东关系 70年代树立企业信誉80年代宣传企业文化 90年代与CIS相结合新世纪 四、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全球统一市场

公共关系学各章节重点

公共关系学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1、“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的定义: A、管理说: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美:雷克斯·哈罗) B、传播说: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英:费兰克) C、传播管理说:强调PR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 美,詹姆斯·格鲁尼格:PR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D、咨询说:PR的决策咨询功能。《墨西哥宣言》 E、关系说:公众性或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美:蔡尔兹) F、协调说:是关系说的深化,指协调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 G、形象说:为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 3、美国《公共关系季刊》详细罗列了公共关系的14种特征。 4、确定PR本质的依据和方法: A、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PR三要素:组织、传播、公众) B、分析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本质联系。 组织传播沟通公众 (主体)(客体) 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是: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 “传播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5、理解公共关系本质属性的三个角度: A、PR的“关系”性质: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 B、PR的“职能”性质: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手段、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传播(沟通)管理。 (现代组织经营管理的“四大支柱”:资金、技术、人才和PR) C、PR的“科学”性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一门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主要依托的传播管理学或组织传播学。 (总之,PR是组织的“传播沟通关系”,组织的“传播沟通职能”,组织的“传播管理学科”,“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是其本质属性。) 6、公共关系状态:一个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基础、结果) 7、公共关系活动(实务):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和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工作。(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是否有现代的公共关系意识和科学的公关理论作指导。) 8、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指导着公关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9、组织:是PR活动的主体,即PR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10、公众:是PR传播沟通的对象。 11、传播沟通:是PR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R的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言语沟通、文字沟通、非语言文字沟通的方法等;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实物媒介的技术等。 组织与公众联结的方式、公共关系的运行机制就是传播沟通。 12、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两个主要特征:一是特指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二是特指信息交流的关系。) 13、舆论:在PR中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总和,是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14、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5、与PR相关的两个“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人群关系:指群体内部活动和组织管理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16、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区别: 联系: A.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

《公共关系学》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一、公共关系定义: 七种定义表述了国内有关公共关系定义的精华,其中最具权威的是《有效公共关系》定义如下: “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这个定义简单地说:“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的互利互惠关系”。公关具有管理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把定义列为“关系说”。 这里,要特别注意蔡尔兹的观点:公共关系的基本作用是协调或调整公共利益中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公共关系在协调(或调整)组织与其内外关系方面发挥作用,目的是帮助各种组织适应它所处的环境。他的这种观点(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已成为当代公共关系核心概念,构成了当代公共关系的理论基础。 关于“形象说”的观点,在我国公关界影响比较大,可是国际公关界的在师们,如伯内斯,卡特李普,杰夫金斯等都不赞成“形象说”的观点,主要原因是“形象”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给公关带来消极的东西。大师们主张,公共关系主要是讲“信誉”,讲诚信,而不是“形象”。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 根据公关定义和这些定义的共同要素,把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概括为: 1、公关是一种利益互惠的关系; 2、公关是一种战略行和传播活动; 3、公关是双向信息交流; 4、公关具有管理职能; 5、公关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三、公共关系的要质属性 关于公关的本质属性有多种说法,有的说: “塑造形象是公关本质属性”(深大熊源伟) “传播沟通是公关的本质属性”(中山大学廖学建) 本教材采用了《有效公关关系》最新观点: “公共关系主要是处理组织与其环境中其他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帮助组织调整并且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这就是公关的本质属性。 四、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不管公关有多少定义,多少个说法,但公关所研究的内容是很清楚的:公共关系是研究一个组织在其所处

《公共关系》讲义

第一章什么是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缩写为“P.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埃里克·戈德曼教授认为,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882年多尔曼·伊顿律师的一篇演说辞中,伊顿是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这一概念。一般认为“Public Relations”的正式使用是在1897年美国铁路联合会编辑的《铁路文献年鉴》一书中。但国际公关协会主席桑那特·拉希里则认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Public一词可译作“公共的”、“公开的”。Relations则译作“关系”,是英文的复数表示。 Public Relations 的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译作“公众关系”在涵义上更为直接,因为这个词的本义就是指一个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但“公共关系”一词已经在国内广为流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公共”一词与“私人”一词相对应,准确地表达了“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的不同性质,因此我们使用“公共关系”的这种译法。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 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1. 管理说 这类定义突出公共关系的管理属性。比如,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Rex L. Harlow)所提出的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公众舆论,并对之作出反映;它明确并强调管理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变化趋势的监视系统,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并有效地利用社会变化,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它运用健全的、正当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的工具。” 2.传播说 “传播说”这类定义侧重于公共关系的传播属性。比如,英国著名公关学者弗兰克·杰夫金斯(Frank Jefkins)认为: “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它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一切向内和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3. 传播管理说 “传播管理说”这类定义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职能。当代美国公共关系学术权威,马里兰大学的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James E. Grunig,Ph.D.)认为: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4.咨询说 “咨询说”着类定义侧重于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功能,最有代表性的是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于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 “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它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机构领导人提供意见,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以服务于本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5.关系说 “关系说”这类定义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