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肺功能检查指南概述及一般要求

最新肺功能检查指南概述及一般要求

肺功能检查指南概述及一般要求

一、概述

肺功能检查是运用呼吸生理知识和现代检查技术探索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包括肺容积检查、肺量计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肺弥散功能检查、气道阻力检查及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等。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对胸肺疾病诊断、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

二、肺功能检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呼吸功能检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有70多年历史。1939年,蔡翘等首先报告大学生及中学生肺活量的检测。195 1年,吴锦秀等检测了6 414名健康学生的肺活量。1956年,吴绍青等发表了通气功能检查方法以及中国人通气功能的数据。此后,吴绍青、张仲扬、汪士、高启文、何国钧、薛汉麟、王鸣歧、陈民孝、朱蕾、郑劲平等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2年穆魁津等编写了《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和《肺功能检测原理与临床应用》,2004年朱蕾等编写了《临床肺功能》,2007年郑劲平和陈荣昌编写了《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2009年郑劲平和高怡编写了《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2010年赵立军和李强编写了《实用肺功能临床解读手册》,同年贺正一等编写了《简明临床肺功能检查与应用》,2012年周怡编写了《肺功能检查临床病例分析》等,这些肺功能专著的陆续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发展。

近30多年来,国内召开了多次肺功能学术专题会议。1979年卫生部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肺功能学术讲座”,1986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解放军医学杂志》在杭州举办了“血气分析与肺功能座谈会”,199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和上海分会肺科学会在上海主办了“第三届全国肺功能学术交流会议”,1994年在天津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1997年中华医学会在西安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肺功能与呼吸监护学术会议”,2004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同时成立了中国肺功能联盟。

这些肺功能学术会议的召开为肺功能检查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呼吸生理及肺功能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医疗科研水平的提高,呼吸生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肺功能检查仪器不断更新,检测技术不断改进,检查项目不断增加,应用范围日趋扩大。

但能够开展肺功能检查并不意味着肺功能的普及率很高。与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检查相比,目前国内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仍相当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更为突出。

郑劲平曾于2002年对我国肺功能临床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肺功能的开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中小型医院肺功能的临床应用很多处于空白状态,部分大型教学医院的肺功能质量控制有待提高。何权瀛等也曾调查我国部分省市医院中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时检测肺功能(FEV1/FVC占预计值%)的只占34%,提示慢阻肺的漏诊、误诊情况严重,这与肺功能检查不普及密切相关。

此外,能够开展肺功能并不代表着肺功能检查的质量控制符合要求。郑劲平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医院对于肺功能检测中的质量控制认识不足,甚至对最基本的质量控制指标也不了解。不同医院之间,不但使用的仪器不同,采用的正常值标准也不同,引用国人预计值的医院仅16·3%,大多数医院仍以国外的正常值为标准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高怡等对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肺量计检查报告质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时符合ATS和ER_S的肺活量检查4项质量控制标准的仅占7.2%。因而,同一受试者在不同医院检查的结果可能相差较大;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仪器、同一操作者,其可重复性也较差。

因此,肺功能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也大打折扣。为此,1986年在杭州召开的“血气分析与肺功能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就已经提出肺功能检查不论作为科研工作还是临床常规检查都应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只有严格质量控制,检查结果才能准确可靠,并对如何搞好质量控制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如技术人员的培训、肺功能检查仪的维护、定时检查等。

同年,王鸣岐对基层医院肺功能检查中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包括每月校正容积1次、误差<2%、FEV。和FVC检测操作技术要点等。2004年在包头召开的“全国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学术研讨会”上,郑劲平对“用力肺活量测试和一口气法弥散功能检测的质量控制标准”作了专题报告,对临床常用肺功能测试和一口气法肺弥散功能测试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何权瀛也撰文“规范肺功能检查技术,提高肺功能检查水平”,呼吁加强我国肺功能检查工作的质量控制。尽管2012年国内的肺功能专家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的肺功能专题知识讲座,但国内至今尚缺少严格、规范、统一的肺功能检查操作标准,亦无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的工作指南或指导意见。

近10余年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多次举办了肺功能检查技术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班,卫生部更将“肺功能检查技术"作为十年百项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对规范肺功能检查及其质量控制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国内至今仍缺乏统一的肺功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更没有技术准人标准。这不但影响了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肺功能检查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肺功能检查质量的关注,促使我国肺功能检查技术的规范化,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参考ATS和ERS 2005年共同发布的“肺功能检查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国内专家的意见,以目前我国最为常用的临床检查为重点,起草了本系列肺功能检查指南。由于肺功能检查方法和指标众多,本专业组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秉承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并力求在执行中不断完善。

三、本系列指南的主要内容

目前本系列指南初定为8个部分和1个附录:(1)概述及一般要求;(2)肺量计检查;(3)支气管激发试验;(4)支气管舒张试验;(5)肺弥散功能检查;(6)肺容积检查;(7)气道阻力检查;

(8)肺功能检查项目的合理选用。附录:肺功能检查常用缩略语及其中英文名称。其他检查如六分钟步行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呼吸振动成像检查等部分,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补和推出。

第一部分肺功能检查概述及一般要求,对肺功能检查的定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检查中对环境的要求、肺功能仪器的标化、人体生理参数如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以及相关病史的采集、检查中有共性的注意事项,以及检查中交叉感染的防控措施等方面给予了详细的指引。

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阐述了肺量计的定义、肺量计仪器的技术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检查前受试者的准备、时间肺活量和最大自主通气量的操作程序、检查指标及曲线特点、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的选取及肺量计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处理等内容。

第三部分支气管激发试验,介绍了气道高反应性的概念、激发试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激发试验的分类及常用激发物,重点介绍了组织胺与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包括激发物的制备与储存,受试者的准备,雾化吸人装置的种类,手捏式玻璃雾化器吸人、潮气吸人、自动定量雾化吸人、连续吸人等常用激发试验方法,激发试验的流程、结果的判断与报告格式规范、质量控制、安全措施以及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第四部分支气管舒张试验,介绍了气道可逆性的定义、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支气管舒张剂的选择,重点介绍了吸人舒张药物的方法,如定量气雾剂(MDI)单剂量吸人法、干粉剂吸人法、射流雾化与超声雾化吸入法,以及各种吸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试验前准备,特别是影响舒张试验结果的药物停用、试验流程、结果判断与报告规范,重点规范了试验中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第五部分肺弥散功能检查,介绍了弥散功能的定义、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对各检查方法做了概述,并重点介绍了一口气法检查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如检查前的仪器准备和受试者准备、具体测试方法中对受试者呼吸动作的指引、测试指标及质量控制标准、测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弥散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等。

第六部分肺容量检查介绍了肺容量检查的基本概念、适应证和禁忌证、肺量计慢肺活量检查的原理与操作方法步骤,间接检测功能残气量、残气量及肺总量的体积描记法及气体稀释法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及质量控制标准,并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肺容量检查的影响因素、各项肺容量指标的临床意义、引起肺容量改变的常见疾病等。

第七部分气道阻力检查,对呼吸系统阻力的物理特性分类及解剖部位分类进行了介绍,重点关注与气管通畅性关系最为密切的黏性阻力(或称气道阻力)的定义、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常用的体积描记法和强迫振荡法的检测原理,检查前准备、测试程序及步骤、主要参数测试曲线及图形的特征、两种检查方法的特点、测试中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注意事项,以及对气道阻塞性疾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气道反应性评估和疗效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第八部分肺功能检查项目的合理选用,通过结合临床表现、诊疗过程的变化,提出合理选用肺功能检查项目的临床思路和建议,以利于临床肺功能检查的正确开展。

附录:肺功能检查常用缩略语及其中英文名称。主要介绍肺功能检查中常用指标的中英文缩略语及其词汇解释。

四、肺功能检查的一般要求

为保证能够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真实状态,肺功能检查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控制及环境要求。肺功能实验室的配置及准备是开展肺功能检查的首要条件。

(一)肺功能实验室的配置要点

肺功能检查室房间的大小可依据检查仪器和检查项目的多少、检查对象以及各医院的实际情况而配置。

1.场地不宜过于窄小。每个肺功能室面积应≥10 m2。如果有多台肺功能仪,不同的检查仪最好独室放置,以减少多个患者同时检查时的相互影响。

2.室内的温度、湿度应当相对恒定。一方面,多数肺功能仪对检查的环境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若超出工作范围,仪器的误差则会增大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宜人的温度、湿度会使受检者感觉良好,有利于其对检查的配合。因此,肺功能室最好有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设备,保证肺功能室的环境参数稳定,最理想的温度为1 8~24 ℃,湿度为50%~70%。

3.易于抢救。尽管肺功能检查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仍有发生突发意外而需进行抢救的情况发生,如急性支气管痉挛、晕厥等。肺功能室最好设置在易于抢救患者的地方,如靠近病房或急诊室。部分医院的检查室设置在功能检查科并且远离病房和急诊室,不利于患者的及时抢救。此外,肺功能室应配备抢救药物、设备和有经验的医护人员。

4.肺功能室应有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的措施。肺功能检查要求受试者进行反复呼吸的动作,检查过程中还常常会引起患者的剧烈咳嗽,患者用力呼气或咳嗽时产生的飞沫可在空中悬浮数小时,可污染检查环境、仪器和周围物品,若受试者患有呼吸道传染病则易于发生交叉感染。为此,肺功能室应设置在通风良好之处,最好有窗户。

其实,打开窗户透气是最简便而有效的通风方法,另外也可选用一些通风设备,如排气扇、空气过滤净化消毒器等。使用肺功能检查专用的呼吸过滤器可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肺功能仪器的技术要求

仪器准确,测试结果才可靠。肺功能仪器测量的流量、容积、时间、压力、气体浓度等指标的量程、精度、重复性、零位计算标准、误差允许范围等参数应达到一定的技术质控标准,并且定期进行标化以确保其工作处于正常状态之中。具体技术要求详见指南各部分。

(三)受试者的注意事项

1.了解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前应详细询问受试者病史,判断是否符合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并注意排除有无检查的禁忌证。如近3个月内患心肌梗死、休克者,近4周内严重心功能不稳定、心绞痛、大咯血、癫痫大发作者,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00 mmHg)、心率>120次/min、主动脉瘤患者等禁忌用力肺功能检查;气胸、巨大肺大疱且不准备手术治疗者、妊娠期患者等慎做用力呼气的肺功能检查;鼓膜穿孔患者需先堵塞患侧耳道后;气胸或脓胸闭式引流术后,如确实必须要做肺功能检查,应夹闭引流管,并禁做最大自主通气量检查。

2.检查前需排除的影响因素:检查前需了解受试者最近的用药情况,包括使用的药物名称、类型、剂量、最后使用的时间等,判断是否会影响检查结果。支气管舒张剂(如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胆碱能受体拮抗剂、黄嘌呤类药物)、支气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激素类药物、抗过敏类药物等均应根据检查的目的、项目及药物的半衰期而停药。如果检查目的是为了评价气道的反应性或可逆性,则应避免用药。

但如果是为了观察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则可继续用药。此外,检查前2h应禁止大量进食,检查当天禁止饮用可乐、咖啡、浓茶等,检查前1h禁止吸烟,检查前30min禁止剧烈运动。预约检查时就应告知患者具体的停药方法以及禁止从事的活动。

3.年龄、身高和体重:肺功能检查前应记录受试者的年龄(岁)、身高(m或cm)和体重(kg),便于计算肺功能预计值。测量身高时应赤脚,双脚并拢,尽量站直,双眼平视前方,并选用准确的量尺。避免选用折叠的标尺,以减少标尺使用失误导致的误差。胸廓畸形的患者,如脊柱后凸者,可通过测量臂距来估算身高。测量体重时应脱去厚重衣服。

4.体位:坐位或立位均可进行检查。临床上主要采用坐位检查,更为安全,可避免因晕厥而摔伤。应注意双脚必须能平踏实地,双脚悬空者不能达到最大力量的呼吸配合。选用有靠背而无轮子的椅子,靠背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方便受试者不适时休息。

但在测试时受试者不应靠在靠背上,这不利于受试者的用力呼吸动作。如需使用轮椅时应锁住轮子。年幼儿童检查时可采用站立位。肥胖者立位可能更利于深呼吸,因此这些受试者立位时用力呼气量及流量更大。正常体重者立位与坐位时的检测值往往相差不大,但复查时要求每次都采用相同的体位。如采取立位,应在受试者身后放置椅子,一旦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感到头晕等不适时可随时坐下来休息。

有些受试者因受伤或其他原因不能站立或坐起来,只能采取卧位检查,这种情况下所检查出的结果偏低,应在报告中记录检查时的体位。

(四)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

操作者的指导是影响肺功能检查质量的重要因素,为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操作者应具备以下素质。

1.检查技术:操作者应具备呼吸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各项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掌握肺功能检查的正确操作步骤和质量要求。此外,操作者还应接受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课程了解肺功能检查标准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检查技术,掌握质量控制标准。

2.服务态度:操作者应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耐心地向受试者解释,以取得受试者的信任与配合。

3.指导技巧:良好的示范也是检测成功的关键之一。操作者可向受试者演示完全吸气和用力连续呼气动作,让受试者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并在指导受试者测试的过程中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来不断提示和鼓励受试者完成测试动作。也可让受试者等候检查时观看肺功能检查视频教学课件,模仿检查动作,以较好、较快地掌握呼吸动作的要领。

4.质控方法:操作者应掌握肺功能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在检查过程中,操作者应对受试者的努力及配合程度做出迅速判断,最好能实时观察受试者的测试图形,判断测试是否达到质控标准。测试后,操作者应能迅速读取数据,并判断其变异,以了解测试的重复性,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撰写组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高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韩江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蒋雷服(江苏省人民医院);李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梁斌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志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阙呈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宋元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兴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能检测中心);汪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惠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燕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杨文兰(上海肺科医院);赵桂华(河南省人民医院);赵海涛(沈阳军区总医院);郑劲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周明娟(广东省中医院)

文章摘自《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年6月第37卷第6期P402-405 文章作者:郑劲平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肺弥散功能检查 一、概述 肺弥散功能是指某种肺泡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由肺泡上皮及其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底膜以及2个基底膜之间的结缔组织所构成)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到血液,并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的能力。在肺泡–毛细血管膜中进行交换的气体主要是氧气(O2)和二氧化碳(CO2)。由于直接计算氧气的弥散量需测定肺毛细血管血氧平均分压,方法复杂;而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O2大210倍,生理范围内的氧分压不是一个主要干扰因素;除大量吸烟者外,正常人血浆中一氧化碳含量几乎为零,便于计算检查中一氧化碳的摄取量;而且,一氧化碳在转运过程中极少溶解在血浆中,所以一氧化碳成为测定肺弥散功能的理想气体。1915年,Krogh[1]根据弥散原理,最先提出用一氧化碳测定肺弥散量(DLCO)。 利用一氧化碳进行肺弥散功能检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2,3,4],包括一口气呼吸法、一氧化碳摄取法、恒定状态法、重复呼吸法[5]以及最近发展的操作简单无须屏气的内呼吸法[6],但以Ogilvie等[7]建立的一口气呼吸法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 single–breath method, DLCO–sb)最为常用,本指南主要介绍DLCO–sb的检查标准。 二、肺弥散功能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1)辅助诊断、定量评价和随访累及肺间质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肺气肿、肺水肿、肺部肿瘤等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间弥散障碍或通气–血流比率失衡的疾病[8,9,10,11]。(2)鉴别肺气肿是否合并弥散功能障碍。(3)呼吸困难或活动后气促查因、不明原因低血氧、怀疑有肺

肺功能检查指南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 肺量计检查是肺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采用肺量计测量呼吸容积和流量,两者可通过呼吸时间的微分或积分相互转换。肺量计分为两种:容积型肺量计通过密闭系统直接测量呼吸气体的容积,直观易懂,但仪器体积大,易于交叉感染,且呼吸阻力高,测定参数少;流量型肺量计则测量气体流量,呼吸阻力低,操作简单,体积小,清洁和维护方便,已逐渐取代容量型肺量计。

(一)肺量计技术标准 见。

1.测试环境的校准: 由于气体容积受环境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肺量计检查时需将测试环境校准为生理条件,即正常体温(37 ℃)、标准大气压(760 mmHg,1 mmHg=kPa)及饱和水蒸气状态(BTPS)。若仪器已内置温度计和压力计,需确认其可靠性。2.肺量计校准: 是对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进行校准。用于校准肺量计的校准仪,常称为定标筒,须精确到总量程的±%。校准时应确保肺量计与定标筒的连接无漏气、无阻塞。若校准超出范围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请专业人员检修。关键措施见。

容量计的质量控制:①每天检查是否漏气:封闭容量计的出口,给予≥ cmH2O(1 cmH2O=kPa)的持续正压,若1 min后容积减少>30 ml则存在漏气。②每天用定标筒检查容积精确度,误差应≤±3%。③每个季度检查容积线性,方法有2种,一种以1 L 容积递增,连续注入肺量计,如0~1、1~2、2~3、……、7~8 L;另一种初始容积以1 L递增,以3 L容积分次注入肺量计,如0~3、1~4、2~5、3~6、4~7和5~8 L。比较相应的累积容积与实测容积的差异,若误差均符合容积精确性要求,则其容积线性可接受。 流量计的质量控制:①校准:每次启动流量计均需经定标筒校准,误差应≤±3%,校准后可获得一个校准系数。流量计检查的结果是以传感器计量的数值乘以校准系数所得的。②校准验证:每天都应用定标筒在~L/s范围内以不同流量进行校准验证,至少操作3次,误差应≤±3%。③线性验证:每周还需以低、中、高3种不同的流量~、~和~L/s)进行流量线性验证,每种流量至少操作3次,每种流量对应的容积误差均应≤±3%。 标准呼吸模拟器校准:某些肺功能实验室和厂家还会采用微机控制的气泵,称为标准呼吸模拟器,产生多种标准波形(如ATS 的24个FVC波形和26个PEF波形)的气流,气流通过肺量计,对比肺量计的测量值与模拟器的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即为肺量计的误差。我国的肺功能仪校准规范推荐定期用标准呼吸模拟器对肺功能仪进行质量检测,并可获得权威机构签发的证书。 1.检查前应详细询问受试者的病史,判断肺量计检查的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并了解受试者的用药情况。 2.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详见肺功能指南第一部分。 3.体位:取坐位,测试时应挺胸坐直不靠椅背,双脚着地不翘腿,头保持自然水平或稍微上仰,勿低头弯腰俯身。正确的坐姿有助于受试者获得最大的呼吸量。若采用站位或卧位,应在报告中说明。 4.检查动作的练习:检查前应先向受试者介绍及演示检查动作,并指导受试者进行练习。也可播放演示录像,有助于受试者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肺量计检查主要包括慢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及最大自主通气量3部分内容,其中慢肺活量检查将在肺容量检查部分详细介绍,本章主要介绍用力肺活量和最大自主通气量检查。 (一)FVC FVC是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TLC)位后,做最大努力、最快速度的呼气,直至残气量(RV)位所呼出的气量。用力呼气时单位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又称为时间肺活量。 1.检查程序分为4个阶段()。 图1 FVC检查的程序 2.测试曲线和指标:容积-时间曲线(V-T曲线)是呼气时间与容积变化的关系曲线()。流量-容积曲线(F-V曲线)是呼吸气体流量随肺容积变化的关系曲线()。曲线形状和指标大小取决于呼气力量、胸肺弹性、肺容积及气道阻力对呼气流量的综合影响。在F-V曲线的起始部分,呼气肌的长度最长,收缩力最大,流量也最大,图形上表现为流量迅速增至峰值,其值与受试者的努力程度有关,故称为用力依赖部分。在曲线的终末部分,呼吸肌长度显着缩短,收缩力显着降低,呼气流量与用力无关,流量的大小与小气道的通畅程度密切相关,故称为非用力依赖部分。T-V曲线和F-V曲线上的常用指标:(1)FVC:指完全吸气至TLC 位后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做呼气,直至残气量位的全部肺容积。在正常情况下,VC与FVC相等。但在气流阻塞的情况下,用力呼气可致气道陷闭,VC可略大于FVC。(2)t秒用力呼气容积(FEVt):指完全吸气至TLC位后在t秒以内的快速用力呼气量。按呼气时间,可分为、、FEV1、FEV3和FEV6等指标,分别表示完全吸气后在、、1、3、6 s的用力呼气量。(3)一秒率(FEV1/FVC ):是FEV1与FVC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是判断气流阻塞的主要指标。气流阻塞时,给予充足的呼气时间,受试者可充分呼

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一):概述(完整版)

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一):概述(完整版) 呼吸系统的疾病占儿童所有疾病的首位,其病死率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儿童经历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年龄跨度以及身体迅速发育的过程[1],有着特有的生长发育规律。肺功能测定对于判断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在喘息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肺功能检查是指运用特定的手段和仪器对受检者的呼吸功能进行检测、评价[3],是描述呼吸功能的一种重要方法,牵涉呼吸力学、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等,理论上复杂。但经过一定的测试和计算机计算后,能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回答临床问题[4]。 目前,国内儿童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不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更低,检测质量参差不齐,亦无统一规范的儿童肺功能指南。故中国儿童肺功能协作组经过多年努力,就目前较为成熟的检测方式推出如下系列指南。本系列指南将从概述、肺容积和通气功能法、潮气呼吸法、脉冲振荡法、气道反应性测定(激发试验、舒张试验)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等领域进行阐述。 1 儿童肺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 肺功能技术最早是在古罗马时期,希腊医生Claudius Galen进行了最简单的肺容量测试。19世纪中期,伦敦的John Hutchin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定标的肺容量计。20世纪初期,丹麦的Christian Bohr提出弥散学说,并采用静态法完成了使用一氧化碳作为测试气体的弥散测定。

一氧化碳弥散测定法现在仍然是大多数肺功能设备的首选方式。21世纪,气道阻力(Raw)的测定理论和测试技术逐渐成熟。 在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方面,1890年Eckerlein成功测定每分通气量(MV);1970年第一台婴幼儿体描仪问世;1980年Turner等发明强迫呼气(Squzee);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儿童肺功能技术才开始广泛普及。 肺功能检测仪中,流速-容量传感器至关重要。最早出现的是水封式容量传感器,然后在水封式传感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干式滚桶式,之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涡轮式、热丝式及压差式、超声式流量传感器,并一直使用至今,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压差式的流量传感器。 2 儿童肺功能工作的开展 1991年欧洲呼吸协会/美国胸科协会(ERS/ATS)婴幼儿肺功能协作组成立,1996年发表标志性的"INFANT RESPIRATORY FUNCTION TESTING"一书[5]。2009年5月中国儿童肺功能协作组在苏州成立,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1次全国儿童肺功能学术会议。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 ,同时成立了中国肺功能联盟[6]。2014年肺功能协作组纳入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目前全国共有60个协作单位,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并聘有顾问和秘书。2015年12月"中国儿童肺功能网站"正式启动。 3 相关的代表性文章和书籍 2002年,万莉雅等[7]发表的"3~14岁天津地区脉冲振荡正常值的测定"是中国最早涉及儿童脉冲振荡肺功能技术的大样本量正常预计值的文

肺功能检查指南——体积描记法肺容量和气道阻力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体积描记法肺容量和气道阻力检查 正文 一、概述 体积描记法检查是完整的肺容量检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2,3,4,5,6]。在本系列指南的肺容量检查部分已经详细介绍了气体稀释法肺容量测定的方法[1],本部分将介绍基于体积描记技术的肺容量和气道阻力检查方法。 体积描记(plethysmography,体描)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lethysmos',原意为'扩大,扩展'。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提出,通过测量呼吸过程中胸腔容积'扩大'引起的人体体积的变化来测定功能残气量(FRC),但直到1956年,DuBois等才发展出第一套基于波义耳定律(Boyle's law)的实用的人体体描技术,用于测定胸腔气体容积[7]。 体描法检测是基于波义耳定律,即在密闭和恒温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气体被压缩或膨胀后其体积会减少或增加,而气压的改变遵从于在任何时候压力与体积的乘积保持恒定的规律[8,9,10]。 二、体描法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年龄≥6岁且配合良好的儿童和成人。婴儿体描检查可参照儿童肺功能检测及评估专家共识[11]。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体描法测量肺容积和气道阻力必须与肺量计检查组合进行,才能够对受试者的肺功能状态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估,所以两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大致相同[2,3,4,5,6]。 (一)适应证 除肺量计和气体稀释法肺容量检查的适应证[1,7]以外,体描法肺容量检查尤其适用于气道阻塞严重、气体分布不均的受试者[8,9,10,12],肺容量检测的同时还可以测定气道阻力。 1.用于准确测定肺容积:目前认为体描法是检测肺容积最为准确的方法。 2.评估阻塞型肺疾病:如大疱型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化等在氦稀释法或氮冲洗法检测中得到过低的检测值(伪差)[13,14,15,16,17,18]。有了同时

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

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成员共同制定的《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内容包含了临床较为常用的慢肺活量检查、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呼气峰值流量等检查方法和质控标准,可用于基层医务人员对呼吸慢性病筛查和初步诊断,判断肺功能的损害程度,区分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还可以用于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治疗期间的肺功能随访。 以下主要为该指南中关于常规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检查内容。 常规肺功能检查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外科手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在基层医疗机构,肺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诊断幔性气道疾病(如慢阻肺和哮喘),评价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损害程度、类型、治疗效果和病情发展程度;在综合医院,它还用于评估外科手术,特别是胸腹部手术和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和耐受性;评估职业病患者的肺功能损害程度。肺通气功能检查的主要适应证见表1。 肺功能检查虽然是非创伤性检查项目,但仍有其禁忌证。在实施肺功能检查前,要严格把控其禁忌证,以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肺功能检查交叉感染的防范 应避免患者之间及患者与肺功能操作技师之间的交叉感染。

接触传播:当肝炎、HIV的患者有口腔黏膜的伤口或牙龈出血时,存在经管路传播病原的可能。 间接接触传播:结核、呼吸道病毒及其他病原可随气溶胶颗粒经管路进行传播。 因此所有硬质直筒形口器为一次性使用,技师应戴手套接触患者的口器,避免人为造成交叉感染。 流速传感器应按照生产厂家的规定定期消毒。 常规肺功能检查内容 常规肺功能检查的项目包括肺容积(潮气容积、慢肺活量曲线及相关参数)、用力通气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及其参数),部分患者需在常规用力通气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后者通常在综合医院进行)。 最常用的仪器是肺量计型肺功能仪(广义上不论是单筒肺量计、机械流量计或电子肺量计都统称为肺量计,以下统称“肺量计”),其核心装置是流量计和呼吸管路,可进行肺容积、肺通气功能等常规肺功能项目的检查。 1.肺容积 常规肺功能检查中测量的肺容积检查指标包括彼此互不重叠的3种基础肺容积[潮气容积(VT)、补吸气容积(IRV)、补呼气容积(ERV)]以及由2个或2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叠加组成的肺容量[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见图1。这些肺容积指标可通过肺量计直接检查。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一部分概述及一般要求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一部分:概述及一般要求 郑劲平1、高怡1、宋元林2、孙兴国3、蒋雷服4、王惠妩5、李琦6、阙呈立7、韩江娜8、赵桂华9、杨文兰10、周明娟11、赵海涛12、梁斌苗13、刘志军14、汪涛15、谢燕清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肺功能检测中心,4 江苏省人民医院,5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 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7北京大学第一医院,8 北京协和医院,9河南省人民医院,10上海肺科医院,11广东省中医院,12沈阳军区总医院,1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4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15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通讯作者:郑劲平()、高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510120 一、概述 呼吸生理功能研究的迅速进展是近代医学科学的重要成就之一。疾病诊断从病理诊断、病因诊断进一步深入至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诊断,因而更趋完善。胸部X线影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呼吸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检查反映的是静态的组织学改变,而呼吸生理却是研究活体动态的功能学改变。生理功能的维护与修复是疾病诊治的重要环节。 肺功能检查是运用呼吸生理知识和现代检查技术来了解和探索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包括肺容积检查、肺量计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肺弥散功能检查、气道阻力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等方法。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对胸肺疾病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内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 二、肺功能检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呼吸功能检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有70多年历史。1939年,蔡翘等首先报告大学生及中学生肺活量的测定。1951年,吴锦秀测定6414名健康学

最新肺功能检查指南概述及一般要求

肺功能检查指南概述及一般要求 一、概述 肺功能检查是运用呼吸生理知识和现代检查技术探索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检查包括肺容积检查、肺量计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肺弥散功能检查、气道阻力检查及运动心肺功能检查等。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对胸肺疾病诊断、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外科、麻醉科、儿科、流行病学、潜水及航天医学等领域。 二、肺功能检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呼吸功能检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已有70多年历史。1939年,蔡翘等首先报告大学生及中学生肺活量的检测。195 1年,吴锦秀等检测了6 414名健康学生的肺活量。1956年,吴绍青等发表了通气功能检查方法以及中国人通气功能的数据。此后,吴绍青、张仲扬、汪士、高启文、何国钧、薛汉麟、王鸣歧、陈民孝、朱蕾、郑劲平等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1961年,吴绍青等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肺功能检查的专著——《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我国肺功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2年穆魁津等编写了《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和《肺功能检测原理与临床应用》,2004年朱蕾等编写了《临床肺功能》,2007年郑劲平和陈荣昌编写了《肺功能学——基础与临床》;2009年郑劲平和高怡编写了《肺功能检查实用指南》,2010年赵立军和李强编写了《实用肺功能临床解读手册》,同年贺正一等编写了《简明临床肺功能检查与应用》,2012年周怡编写了《肺功能检查临床病例分析》等,这些肺功能专著的陆续出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的发展。 近30多年来,国内召开了多次肺功能学术专题会议。1979年卫生部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肺功能学术讲座”,1986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解放军医学杂志》在杭州举办了“血气分析与肺功能座谈会”,199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和上海分会肺科学会在上海主办了“第三届全国肺功能学术交流会议”,1994年在天津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1997年中华医学会在西安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肺功能与呼吸监护学术会议”,2004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了“第六届全国肺功能(临床呼吸生理)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肺功能学术会议",同时成立了中国肺功能联盟。 这些肺功能学术会议的召开为肺功能检查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呼吸生理及肺功能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我国医疗科研水平的提高,呼吸生理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肺功能检查仪器不断更新,检测技术不断改进,检查项目不断增加,应用范围日趋扩大。 但能够开展肺功能检查并不意味着肺功能的普及率很高。与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检查相比,目前国内肺功能检查的普及率仍相当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更为突出。

肺功能检查指南

肺功能检查指南 ( 第二部分 ) ––肺量计检查 一、概括 肺量计检查是肺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采纳肺量计丈量呼吸容积和流量,二者可经过呼吸时间的微分或积分 互相变换。肺量计分为两种 [1,2,3,4 ,5,6]:容积型肺量计经过密闭系统直接丈量呼吸气体的容积,直观易懂,但仪器体积大,易于交错感染,且呼吸阻力高,测定参数少;流量型肺量计则丈量气体流量,呼吸阻力低,操作简单,体积小,洁净和 保护方便,已渐渐代替容量型肺量计[ 4,5, 6,7] 。 表 1 肺量计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诊疗 监测 伤害 /致残评论鉴识呼吸困难的原由 鉴识慢性咳嗽的原由 诊疗支气管哮喘、慢性堵塞性肺疾病等胸腹部手术的术前评估监测药物及其余干涉性治疗的反响 评估胸部手术后肺功能的变化 评估心肺疾病痊愈治疗的成效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检查 运动、高原、航天及潜水等医学研究 评论肺功能伤害的性质和种类 评论肺功能伤害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 职业性肺疾病劳动力判定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近 3 个月患心肌梗死、脑卒中、休克 近 4 周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态、不稳固性心绞痛 近 4 周大咯血 癫痫发生需要药物治疗 未控制的高血压病 (缩短压 >200 mmHg 、舒张压 >100 mmHg) 主动脉瘤 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

相对禁忌证心率 >120 次/min 气胸、巨大肺大疱且禁止备手术治疗者 孕妇 鼓膜穿孔 (需先拥塞患侧耳道后测定) 近 4 周呼吸道感染 免疫力低下易受感染者 其余: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流感等 ) 注: 1 mmHg=0.133 kPa 二、肺量计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表 1 ) [4,5] 三、肺量计的仪器标准 (一 )肺量计技术标准[1,4,5] 见表 2。

肺功能检查指南

肺功能检查指南( 第二部分) ––肺量计检查 一、概述 肺量计检查是肺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采用肺量计测量呼吸容积和流量,两者可通过呼吸时间的微分或积分 相互转换。肺量计分为两种[1,2,3,4,5,6]:容积型肺量计通过密闭系统直接测量呼吸气体的容积,直观易懂,但仪器体积大,易于交叉感染,且呼吸阻力高,测定参数少;流量型肺量计则测量气体流量,呼吸阻力低,操作简单,体积小,清洁和 维护方便,已逐渐取代容量型肺量计[4,5,6,7]。 表1 肺量计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诊断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 鉴别慢性咳嗽的原因 诊断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胸腹部手术的术前评估监测监测药物及其他干预性治疗的反应 评估胸部手术后肺功能的变化 评估心肺疾病康复治疗的效果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调查 运动、高原、航天及潜水等医学研究 损害/致残评价评价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和类型 评价肺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 职业性肺疾病劳动力鉴定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近3 个月患心肌梗死、脑卒中、休克 近4 周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 近4 周大咯血 癫痫发作需要药物治疗 未控制的高血压病(收缩压>200 mmHg 、舒张压>100 mmHg) 主动脉瘤 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

相对禁忌证心率>120 次/min 气胸、巨大肺大疱且不准备手术治疗者 孕妇 鼓膜穿孔(需先堵塞患侧耳道后测定) 近4 周呼吸道感染 免疫力低下易受感染者 其他: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流感等) 注:1 mmHg =0.133 kPa 二、肺量计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表1)[4,5 ] 三、肺量计的仪器标准 (一)肺量计技术标准[1,4,5] 见表2。

2022肺功能检查技术规范:脉冲振荡技术检查全文

2022肺功能检查技术规范:脉冲振荡技术检查(全文) 脉冲振荡(IOS )检查技术是一种基于强迫振荡技术的测量呼吸阻力的方法,检查过程中患者仅需自然平静呼吸,操作简便,适用人群广泛,提供呼吸生理参数丰富。为促进IOS检查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和推广,本文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并参照国外指南建议,对IOS检查规范的制定背景、适应证和禁忌证、仪器校准、检查方法和标准操作流程、可接受测试和重复性等质量控制要求、各检查指标及图形含义、检查结果解读、预计值及正常值参考范围、报告格式模板以及在评估气道通畅性、气道可逆性及反应性、小气道功能及新兴研究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相关诊断和评估阈值给予了建议。 脉冲振荡(impulse oscillometry , IOS )检查技术是一种无创、非用力依赖的测量气道阻力等呼吸系统力学特性的方法。其检查原理基于强迫振荡技术(force impulse oscillometry , FOT ),即在自然平静呼吸过程中给呼吸系统外加振荡波(压力信号),并测量呼吸系统在该振荡压力信号下产生的对应流量变化,振荡压力与流量的比值即为呼吸系统阻抗[L2]。1956年FOT被首次应用于呼吸阻抗的测量13】,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先后发展出单频正弦信号、多频信号、伪随机信号、矩形脉冲信号等振荡技术14 5 ],其中使用矩形脉冲信号并经傅里叶转换为不同频率正弦波的FOT测量即为IOS检查。 IOS法测量气道阻力的过程中受检者仅需平静呼吸,无需用力或浅快等呼吸动作,且仪器构造简单,无需体积庞大的体描箱,因此其适用人群

广泛,尤其适用于无法完成肺量计检查等传统肺功能检查的受检者,如老年人、儿童及重症患者等,且提供丰富的呼吸生理指标(黏性阻力、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可更深入掌握呼吸疾病的功能变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旦 IOS检查在我国应用已有20余年,相关的研究报道已超300篇[6], 但因一直缺乏技术规范的指导,部分研究质量欠佳,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堪忧,也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欧洲呼吸协会(ERS)曾发布111和更新[7〕了FOT技术规范。近年来,我国呼吸专业学会等制定了一系列肺功能检查指南[8,9,1。],对规范化应用、结果解读及强化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该系列之一,本规范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报道,借鉴ERS的FOT 技术规范对IOS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检查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结果解读、报告单格式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IOS检查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和推广。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IOS检查制定相关规范,其他FOT测量的操作要求及结果评估等也可资参考。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 .适应证:了解气道通畅性和呼吸力学变化,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气管和支气管肿瘤或异物等; 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改变和支气管舒张剂作用的评价;气道反应性检查和支气管激发剂作用的评价;小气道功能评价;主观上或因病情因素等无法配合肺量计检查者[4]。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 一、概述及一般要求 (一)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1、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协助诊断。 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在疾病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临床不适往往不显著。同时,大多数疾病的发展是缓慢的,人体能够逐渐对此适应,也因而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后,肺功能只要轻微的继续下降,就会导致非常明显的气促加重,呼吸困难程度呈指数型上升。肺功能损害越重,则其呼吸困难越重、生活质量也越差,其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应在疾病的早期,即在肺功能损害的早期,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前及时地发现和治疗,对预防疾病的不可逆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COPD、哮喘。 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防治倡议( GOLD,2011 版) 将COPD 的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确的相关性。如COPD 肺功能损害严重者其临床症状增多、急性加重频发、生活质量恶化、合并症增多、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但需注意,肺功能损害的程度并不完全等同于呼吸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除肺功能外,还需综合考虑众多因素的影想。 3、评估疾病的病情进展。

肺功能的追踪能反映疾病的进展速度与预后,对追踪随访疾病的发展或转归有很大的帮助。如呼气峰流量( PEF) 的监测可实时监控哮喘患者的气道功能状况,了解哮喘的变化规律。当PEF 下降且变异率增大时,提示临床有可能出现哮喘的急性加重,需要给予积极的平喘抗炎治疗。又如TORCH 研究及UPLIFT 研究分别对COPD 患者进行了3 年和4 年的追踪观察,发现中度气流受限的患者其肺功能年下降率比重度和极重度的更快,即疾病的进展速度更快,而更早期的治疗可促进其肺功能恢复和延缓疾病进展,张富强等的研究同样显示COPD 越早期治疗其气道可逆的成分越大,说明通过肺功能监测和评估对预防疾病的进展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4、评定药物和其它治疗方法的疗效。 如支气管舒张剂有β2受体激动剂、M 受体拮抗剂、茶碱类药物等多种药物,期中以哪种药物的支气管扩张效能为最强? 通过采用随机交叉试验方式,以肺功能的改善为主要研究指标,比较了上述3 种药物不同顺序叠加的支气管舒张效果,结果显示β受体激动剂的支气管舒张效果最强,M 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次之,而茶碱的支气管舒张作用最弱。因此,肺功能检查,可更好地对患者的治疗加以正确的指导。又如部分间质性肺疾病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相当好,但另一部分却几乎没有作用。另一方面,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许多副反应,有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如何判断是否应该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肺功能检查,通过了解治疗前后肺容量、肺通气功能的改变,特别是肺弥散功能的改变,能够敏感地反映治疗对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