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

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明确生字的音和形。

冢(zhǒnɡ)窦(dòu)雉(zhì)舂(chōnɡ)羹(ɡēnɡ)饴(yí)

3.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4.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5.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讨论交流。

(1)冢,坟墓。

(2)“饴”同“贻”,送给。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补充明确: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四、整体感知

1.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从题目中读出了从军之久。十五岁就从军了。

2.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你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

五、深入诵读,合作探究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路程的老兵,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指导朗读:读出回乡之喜。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朗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明确:

(1)听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着荒坟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2)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3)做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羮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指导朗读:读出悲苦凄凉孤独的语气。

3.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4.情景诵读:是啊,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当老兵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时,他更是———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他怎能不黯然神伤啊。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六、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2.这位80岁老兵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3.像《十五从军征》这样,描写战争题材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出示课件:不同诗人的战争诗句)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多媒体图片)

5.让我们唱响《让世界充满爱》,愿我们的世界充满和平,充满光明,充满爱。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3.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你知道哪些送别诗句呢?(幻灯片播放有关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出示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边塞诗尤多佳作。著有《岑嘉州诗》七卷。

2.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2.明确生字的音、形。

岑参

..cén shēn 白草折.zhé即.飞雪 jí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羌.笛qiānɡ冷难着.zhuó瀚.海hàn 掣.chè

3.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交流讨论。

6.请一位同学说诗意。

补充明确: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四、整体感知

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一)咏雪——瀚海雪景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送别——风雪送客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五、深入诵读合作探究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4.赏析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1.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等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2.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演奏饯别方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边塞奇寒背景)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送程之远,路之难行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目送归去之依恋)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4.(1)精妙的用词。“忽”显示塞外气候变换的奇特和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2)新奇的比喻。以梨花喻雪,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仿佛也闻到阵阵花香,将肃杀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3)春意盎然的意境和昂扬乐观的精神。只有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六、品诗悟情,探究主旨

1.再读诗歌,说说你从诗句中读到边塞哪些“奇”景。你可以用带“奇”的词语说话:我从xx 句中读到(或者发现)xx奇。

生讨论,交流,说发现的“奇”景。

示例:

我从“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中读到胡天气候奇冷,飘雪奇早。你看,“八月”胡天就下了雪,说明雪来得奇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说明胡天气候的奇冷。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奇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雪奇大,雪天奇冷。

2.请从诗中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完后在小组交流。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将白草拦腰折断。飞沙走石,铺天盖地。时值农历八月中秋,南方正是丹桂飘香、皓月增辉的时候,而这里却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雪花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变成银装素裹的世界。

3.诗人是怎样描述离别的呢?这些诗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担忧。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指导学生读:读出惆怅,依依不舍之情。

4.从这几句诗中,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一位重情重义、有着侠骨柔情的诗人形象。

5.【插入背景】唐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曾在诗中写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点拨:因为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6.这种情感能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呢?

指导读句子,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指导朗读:读出豪迈乐观之情。

7.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岑参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回答:岑参是一个热爱国家、有强烈报国之志的人,他渴望建立一番功业,实现人生抱负。他心胸开阔,气概豪迈。

七、诵读全诗,拓展延伸

在大唐盛世,像岑参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还有许多,他们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有诗为证:(屏显,生齐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八、学法总结

如何品诗悟情?

1.注意题目。

2.品味关键词、句,注意修辞。

3.关注背景资料。

4.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意境。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完成学案(三)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咏雪——奇寒奇丽奇趣以景衬情

送别——惆怅依依不舍情景交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出示课题、作者)“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写作背景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

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注意字音:年少万兜鍪(móu)

2.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交流讨论。注意:

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周山上,下临长江。

⑶望:眺望。

⑷神州:中原地区。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兜鍪(dōu móu):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万兜鍪:千军万马。

⑻坐断:占领,占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5.找一生来说说诗词大意。

明确: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四、细读品情

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4.你从词中体会到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全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生、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五、写法总结拓展延伸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让多少诗人豪情万丈,柔肠百结: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背诵诗歌

背诵大比拼。规定10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预习学案(四)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写作背景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写信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

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3.解题:经过零丁洋。

4.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干戈ɡē寥落liáo 飘絮xù惶恐huánɡ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4.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5.请一位同学简述诗意。

明确: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再读诗歌,感知内容

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已度过四年。

指导朗读:读出凄楚。

2.“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指导朗读: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3.“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指导朗读,读出悲愤。

4.前三联抒写了国破家亡之痛,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尾联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激昂慷慨,表明了诗人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

指导朗读:读出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5.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之痛和誓死报国的豪情。

五、品味探究,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故事和诗句?

2.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六、布置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学案(五)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出仕做官勤王抗元

颔联:国家局势个人命运

颈联: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以死明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结合特殊背景理解全曲。

2.反复诵读,理解感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3.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将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的题目“潼关怀古”,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山坡羊”是曲牌名。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

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2.简介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诗、文兼擅,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

4.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潼.关(tónɡ)峰峦.(luán) 踌躇

..(chóu)(chú)宫阙.(què)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理解诗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2)简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感知内容,品析诗歌

1.你从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明确:一个“聚”字,让我眼前呈现出群山耸立、峰峦重叠之状;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波涛汹涌澎湃。

2.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险要,山河表里。(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

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3.面对祖国如此的大好河山,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指导朗读:读出雄浑、直率气势。反复读。

4.作者看见此情此景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明确:踌躇。

指导朗读:读出痛心沉重。反复读。

5.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

明确: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原文“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看出劳动人民饱受辛苦,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体现这一点。

6.“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老师适时插入作者情况:

【创作背景】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决意不再涉仕途,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7.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展开讨论。

明确: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8.作者最终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五、拓展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

(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

附: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七、当堂背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曲。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写景——潼关(山、河)

抒情——怀古(望、行)

议论(主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案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反复朗

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诗词曲五首

23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与反思

24诗词曲五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每当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诗人都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文天祥于宋末帝赵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在这个过程中亲睹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就是在“关中大旱”之际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3.知识链接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 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 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ɡ)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 旅葵(kuí)舂谷(chōnɡ)羹饭(ɡēnɡ)饴(yí) (2)读对节奏。 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齐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每当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诗人都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文天祥于宋末帝赵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在这个过程中亲睹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就是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3.知识链接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特点:(1)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2)不同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冢.(zhǒnɡ)雉.(zhì) 羹.(ɡēnɡ) 饴.(yí) 岑.参(cén) 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海(hàn) 羌.笛(qiānɡ) 掣.(chè) 万兜鍪.(móu) 寥.落(liáo)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了解常识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

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交流点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交流点拨】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旅谷,井上旅葵 4.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交流点拨】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言之成理即可)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交流点拨】“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这句诗暗指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

江南”“江南好”。“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 (二)赏析《武陵春》 1整体感知 (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3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新课导入 二、互动探究

(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2)题解 (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 (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 3板书设计 (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 2深层探究 (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 一、赏析《渔家傲·秋思》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二)深层探究 1朗读上阕,思考: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上阕中“风景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下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怎样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千古名句? 5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一、《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利用对象描写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到唐代兴起的新兴文体——诗歌; 2、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流传千古的魅力; 3、通过作品的学习,学会欣赏其中的抒情内容和诗句精致; 4、学会将作品精彩景象再现在脑海中,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自主思考,获得宝贵的思想体会 二、《踏莎行》 教学目标: 1. 了解宋代的一种诗体——踏莎行; 2. 学习踏莎行诗词的写作特点:以押韵的双平句为主,含蓄的抒情多; 3. 在分析释义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让学生体会“君今去,何时复来, 心中恨,唯将无尽”的情思;

4. 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分析富有哲理意义的踏莎行; 5. 自主思考,获得宝贵的思想感受。 三、《静夜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最著名的诗歌——《静夜思》,体会其中表达“愁思无限心 只有一片”的情怀; 2.学习“念去去,重阳”等四句形成的循环联结,体会其中抒情效果; 3.欣赏诗中家乡的写照,感受“明月几时有”高扬的情思; 4.借助课堂教学以及自主思考,从文本中感受抒怀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5.引导学生发展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思维能力。 四、《西施赋》 教学目标: 1.利用历史资料,介绍西施的传说,让学生体会西施和王昭君被传唱千

古的芳踪; 2.利用西施赋作品学习,掌握“芳芳语”这一表达技巧,在文章中营造出浪漫洒脱的欢乐氛围; 3.分析珠箔梅的比喻,体会诗中艳丽,宰相女郎坐玉席的凄美图景; 4.培养学生的鉴赏技巧,增加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5.愿景与理想,获得文化熏陶,让学生对美好人生充满向往。 五、《声声慢》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创作的绝句格式及其千古流传的鲜活内涵; 2.借助师生共讨,让学生了解“画格言穷,一言双泪”的抒情深度; 3.运用细节分析技巧,体会“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深”的深情表达; 4.让学生从中汲取慰藉灵感,审视独自走向未来的脚步; 5.開展有效讨论,总结学习实验,获得崭新的文化体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