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诗词,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古人根据不同内容表达需要,先后创造这三类诗歌体式以满足不同时代生活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出示“古代诗歌”思维导图,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了解三者源同流分的关系。

过渡:《诗词曲五首》一课我们将学习这三种不同体裁的诗歌,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初中学段古诗词曲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明确诗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

1.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冢(zhǒng)累累(lěi)雉(zhì)舂(chōng)谷冷难着(zhuó)

瀚(hàn)海饮(yìn)归客掣(chè)兜鍪(móu)

(3)自由朗读

引导:请你朗读这五篇作品,感受其内涵和情感,说说这五篇作品分别是什么诗歌类型,这五篇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这五篇作品分别是汉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相同点:内容上有共同主题——战争。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过零丁洋》展现战败不降的气节。

《山坡羊·潼关怀古》在潼关这个军事要地抒发历史兴衰的感慨。

不同点:不同的是每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时代、体裁不同。

2.文学常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设计意图:形成整体感知和基本认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结合课下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五篇作品的大意,并将大意用优美的语言朗诵给大家听。

2.探究步骤

(1)全班分为5/10组,每1/2大组选定一篇作品进行解读。

(2)组内全员反复诵读全篇,整体感知内容。

(3)交流讨论,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4)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

(5)选一位代表,将小组成果朗诵给大家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十五从军征》

十五岁就应征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遇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且看远处那是您的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与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东张望,泪水洒落在衣服上。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铺天盖地能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八月就纷飞着大雪。

像一夜间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梨树开满了花。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铠甲冷得难以穿上。

沙漠纵横交错结了百丈冰,愁云暗淡无色万里凝滞。

中军帐里摆酒席宴请归客,酒席上有胡琴、琵琶、羌笛演奏的乐曲。

时过黄昏,纷纷大雪积满军营门,红旗冻僵在劲风中不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分手时大雪已覆盖了天山路。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行的蹄印。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之事?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奔流不息。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与刘备。生儿子就应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

(4)《过零丁洋》

自幼刻苦研读经书,方才取得出仕功名,武器兵源严重不足,奋力抗敌四年未停。

山河已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自身同样安危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

当年撤离,曾在惶恐滩头述说南宋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壮烈捐躯,留赤诚之心彪炳青史。

(5)《山坡羊·潼关怀古》

群峰众峦像在这里聚集,大浪巨涛像震怒了,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

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经秦汉故地,万间宫殿都化作了泥土。

唉!一朝兴盛,老百姓受苦;一朝衰亡,老百姓仍受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大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朗读诗歌,思考:《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描写的返乡经历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

2.探究步骤

(1)全班分为4/8组,找出返乡的几个阶段,说说这几个阶段分别写了什么。

(2)赏析每个阶段的相关诗句,结合意象及表现手法,说说写出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第1至2句是返乡的第一个阶段,写了主人公久战始归。从“始得归”三个字可以看出主人公急切地想回家,心中充满了与亲人团聚的希望。

预设2:第3至6句是返乡的第二个阶段,写主人公归途询问的场景。主人公问乡人“家中有阿谁”,体现他十分期盼与家人团聚。然而乡人却回答“松柏冢累累”,没想到家中已是坟墓相连,松柏混杂。八十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没想到亲人早已不在了,希望落空,此时的老兵内心十分忧伤。

预设3:第7至第14句是返乡的第三个阶段,写主人公回到家中的场景。这几句先是运用跳兔、飞雉、中庭、旅谷、水井、旅葵等意象,描述了举目无亲,一派破败凄凉的景象,以哀景写痛苦之情。接着运用动作描写,描述了老兵做饭的场景,好不容易饭菜做好了,却不知道该给谁吃。此时的老兵心中彻底失望,痛苦万分。

预设4:最后两句是返乡的第四个阶段,写主人公出门东望的场景。出门向外张望,等了半天,竟没有一个可以和自己一起吃饭聊天的人,思及此,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更是一片茫然。

教师点拨:本诗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应征多年的老兵的回乡见闻。作者选取非常有表现力的意象,层次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老兵归乡的凄惨景象,并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令人感伤。通过动作与语言描写,作者塑造了一个饱受战争摧残、家破人亡、晚景凄凉的老兵形象。本诗控诉了战争使人家破人亡,控诉了兵役制度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及表现手法,体会人物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合作探究三

过渡:多年在外征战,盼归故乡乃人之常情。可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兵败被俘后只求一死,他就是南宋的文天祥。接下来学习文天祥的代表作《过零丁洋》。

1.探究任务

阅读补充资料,思考:《过零丁洋》这首诗每联写了什么,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探究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联系全诗和背景资料,结合表现手法,说说每联写出了什么,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分享,选择小组代表,在班级内汇报展示。

资料链接: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南宋末,全力抗战,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这首七律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1279)。当时,元军元帅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在崖山抗击元军的宋军元帅、爱国将领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辞:“我自己救父母(祖国)不得,怎么能教人背叛父母?”并奋笔疾书此诗,表明心志并作答。张弘范看文天祥意志坚决,连称“好人!好诗!”不再追逼。

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文天祥押送大都。在大都,文天祥被囚禁四年,面对种种诱惑,他毫不动摇,即使面对降元的宋恭帝和当时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亲自劝降,他也一概严词拒绝,即使许以丞相之位也不为所动。最终忽必烈下令处死文天祥,以成全其气节。

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衣襟上发现了以下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3.成果展示

预设1:首联介绍诗人出身和四年抗元战争。诗人一生,遭遇辛苦,因精通一种经书而获得杀敌报国的机会。在兵荒马乱的战争中,又历尽艰难,整整度过四年。首联两句充满了慨叹与感伤。

预设2:颔联总写国破家亡和身世坎坷。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作者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充满了凄凉之感。

预设3:颈联写以往艰险的战斗生活和当前的不幸被俘。这两句诗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孤苦心情。

预设4:尾联写捐躯报国的决心。诗人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抒发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教师点拨: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分析关键诗句,理解作者心态。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诵读了诗词曲五首,了解了大意,重点分析了《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的内涵,并抓住意象及表现手法解读了诗歌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亦用以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辞以入乐的诗歌,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后者仿效乐府诗之作非但不入乐,有时连旧题亦弃置不用,而仅从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上继承汉乐府的特点,是所谓“新乐府”。此外,唐绝句小诗,因多配乐而行,亦被称作“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均配合音乐,有时亦称“乐府”。

(选自《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了解乐府诗。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

(2)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成果展示:

(1)指名学生背诵《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并组织全班默写。

(2)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2.课后作业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哀景:远景、近景(白描)

哀情:兵役、战火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主查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游戏导入:进行“雪”字诗词飞花令。

预设: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诗歌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与雪有关,诗中有许多写雪的经典名句。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已有阅读经验,重温名句中“雪”的意象,从而导入新课。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朗读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诗人描写了哪几幅雪景图,并赏析相关诗句。

2.探究方法

(1)全班分为4/8组,找出描写雪景的诗句,说说诗人描写了哪几幅雪景图。

(2)每1/2小组选择一幅雪景图,赏析相关诗句,可从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3.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一共描绘了四幅雪景图:八月野外飞雪图;饯别之时奇寒图;临别时期雪景图;送别之后雪景图。

预设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句描绘了一幅八月野外飞雪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卷”字生动地写出了北风的猛烈和强劲,将北地坚韧的白草都吹折了;“飞”字不仅写出了白雪漫天飞舞的景象,更写出了雪下得猛,下得急。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狂雪骤的特点。“即”字突出了风雪之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忽”“一夜”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惊讶和赞叹;“千树万树”写出了雪景的壮阔;“梨花”不仅写出皎洁悦目的白色,而且传神地表现了雪花成簇的形态。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铺天盖地的雪花比作千树万树的梨花,新奇生动地表现了雪景明丽的特点。

预设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描绘了一幅饯别之时奇寒图。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是写雪天的军帐、军营。四个反常细节“狐裘不暖”“锦衾嫌薄”“角弓难控”“铁衣难着”,刻画出塞外风雪的威严风骨,突出北方雪天之奇冷。这四句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观察角度由近及远,一写千里冰封的沙漠雪景,一写万里凝云的天空景色。运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描写沙漠雪景,表现环境之奇冷。此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愁”“惨”二字不仅为饯别场面渲染气氛,而且暗写了武判官归京路途艰辛。

预设4:“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描绘了一幅临别时期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写饯别酒宴,有人、有事、有乐声,饯别酒宴虽有离愁别绪,但不失热闹、悲壮,渲染了以苦寒为美的边疆将士的豪迈之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归客起程的情景。一个“掣”字生动地写出了辕门外雪大风寒的特点。“纷纷暮雪”和“不翻红旗”相互映照,一白一红,一动一静,创造出一种庄严沉滞的气氛,深切地表现出人们送行时刻的沉重心情。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送别的情景,景中含情。诗人将好友送出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只看到雪满天山,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暗含作者的担心与牵挂。

预设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一幅送别之后雪景图。

一个“空”字,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驻立在东门,遥望友人远去的方向,曲折的山路上已看不到友人的身影,只留下雪地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痕,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情状跃然纸上。

教师点拨:作者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送别之情。作者既大笔挥洒,又擅用细节描写,比喻新奇,将残酷严寒写得奇丽壮美,使得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作者融雪景的真实摹写和想象于一体,描写四幅雪景图,四处描写巧妙转换时空,雪中意象寄托作者奇情妙思,无处抒情而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不可直观的别情。

作者通篇在写雪景,其实是为了烘托一种气氛,告诉我们这不是一般的送别,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氛围、对特定人的送行。

小结:这节课,我们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了解读,了解了诗歌内容和情感。还梳理了诗词曲的异同,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提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请你再次朗读诗歌,结合材料,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歌行体诗歌,说说歌行体有什么特点。

材料: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其形式较自由。大抵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此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鲍照所独创。起初,歌行体模拟两汉乐府,并自创格调,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可用于歌唱。

教师点拨:

1.篇幅可长可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多达一百二十句。

2.表达方式类似于古乐府的叙事方法,将刻画人物、记录言谈、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催人肝肠,令人唏嘘不已。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因为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不过二十四

句,却换了好几个韵脚。可见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韵脚的设置主要由内容决定。

4.句式灵活,多为七言,有些以七言为主,穿插三、五、九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间以二言——“呜呼”,也有九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扩展视野,了解歌行体。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五首诗歌。

(结合情境背诵视频,背诵五首诗歌,熟练后脱离视频直接背出诗歌。)

2.课后作业

从初中所学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中任选出一首作品,运用本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朗读,并写一篇鉴赏心得。

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锻炼写作能力。【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与送别、不舍与担忧、乐观与豪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怀念故国、感伤时势、借古讽今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案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反复朗

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作品。 2. 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二【体验与活动】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 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瀚海( 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 辕门(yuán) 【阅读感知】 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内省与分享】 (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诗词,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古人根据不同内容表达需要,先后创造这三类诗歌体式以满足不同时代生活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出示“古代诗歌”思维导图,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了解三者源同流分的关系。 过渡:《诗词曲五首》一课我们将学习这三种不同体裁的诗歌,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初中学段古诗词曲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明确诗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 1.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 冢(zhǒng)累累(lěi)雉(zhì)舂(chōng)谷冷难着(zhuó) 瀚(hàn)海饮(yìn)归客掣(chè)兜鍪(móu) (3)自由朗读 引导:请你朗读这五篇作品,感受其内涵和情感,说说这五篇作品分别是什么诗歌类型,这五篇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这五篇作品分别是汉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相同点:内容上有共同主题——战争。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过零丁洋》展现战败不降的气节。 《山坡羊·潼关怀古》在潼关这个军事要地抒发历史兴衰的感慨。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一、教材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 五首》中的一首元曲,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创作的散曲。八年级的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元曲题材以及作者生平;掌握重点字词如“峦”、“踌躇”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吟咏诵读,理解层层深入、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理解散曲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设计:了解怀古咏史诗的相关知识,梳理诗、词、元曲的发展,熟悉生字词。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初一上册学习过一首元代小令吗?——《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表达的游子之伤,那咱们一起来回忆回忆,会背的同学跟着老师一起背一背,不会的同学就看PPT(出示PPT),老师来给大家起头;我看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看PPT,看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那今天,我们又将走进元曲的

世界,去探寻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大声告诉老师,今天学习课文叫做——《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在课前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那么在进入课堂之前,老师要来检查检查了,这里有一些疑难字词,有没有同学敢来挑战一下(出示字词PPT)?这位同学读得准确吗?——准确;老师也这样认为,不过啊,老师刚刚看有些同学也想起来读一读,那么接下来咱们就一起齐读这些字词;同学们读得不错,但是单个的掌握字词不是真正的掌握,在具体的文章当中能够把它读准才是真正的掌握,那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在课文中去检查检查是否读得准确。 一读正字音,把句读; 刚刚我们掌握疑难字词,为我们进入课堂奠定了基础,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首小令描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作者在潼关看到的景色以及见到古迹所抒发的感慨。 望潼关、忆古迹、叹兴亡。 (三)精读课文,全面理解 我们刚刚对文章大意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课文进行学习,首先请同学们: 1、找出文中“望潼关”的句子? 明确: 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请同学回答,同学们找的 都是这句吗?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们刚刚读过之后,有同学对句 话的意思有所理解与体悟的吗?请同学回答;通过刚刚这位同学对这 句话文意的梳理,老师发现这句话中有两个字写得特别的美丽,你们 知道是哪两个吗?——“聚”“怒”,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讨论讨论,找出它们美在哪里?) ②“聚”、“怒”:山本是静止的,“聚”则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 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3.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时能背诵和准确默写。 4.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难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时能背诵和准确默写。 教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战争可以说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里,和平时期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

年看作一天的话,那么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同样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花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十五从军征》 二、常识再现——乐府诗 1.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2.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 3.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三、背景介绍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朗读停顿,重点字词读音。 2.请同学们根据听读,放声朗读诗歌两遍。 大屏幕展示诗歌及朗读停顿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1.《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语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痛苦,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在古代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二、预学交流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专门官署(自秦汉时设立,专事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文笔自然朴素,打动人心,有很强的叙事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3、《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1、朗读词作,注意字音、停顿。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骊山怀古》教案

《山坡羊·骊山怀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优秀的古代诗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乘坐一叶扁舟,徜徉在抒情的汪洋大海中,品鉴诗词之美。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老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三、背景简介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

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 四、文体知识 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五、读音停顿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六、疏通文意 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见荒草疏落,凄水回旋弯曲。到现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烟雾弥漫的林间。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赢了的,都变成一抔黄土;输了的,也都变成一抔黄土。 七、诗歌赏析 1.赏析“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2.赏析“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此两句承上写景。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3.赏析“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意境之奇绝,揣摩写作手法之奇妙,领悟作者情怀之奇伟。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诗句,体味诗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语 雪,大自然的骄子,人们灵魂的伴侣,它洁白美丽。或纷纷扬扬,或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给我们的世界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一番在大雪中送别的深情。 二、预学交流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太宗朝功臣岑文本重孙。代宗时,曾任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2、背景资料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在西北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时,他的同僚武判官要回京述职,诗人便在军帐中设宴为武判官送行,于是有了这首咏雪送人的名作。这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中期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1、朗读诗作,注意字音、停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3.《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辛弃疾词中的智慧,体会词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字里行间渗透的思想情感,感受其中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语 南宋王朝时,面对北方金国、西夏的侵扰,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无意收复中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然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二、预学交流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 3、解题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有怀,有感而发。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明了。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1、朗读词作,注意字音、停顿。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部编版语文教材阅读按双线组织课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本词是辛弃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所作。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学情分析: 在以往诗词教学中,学生们已经了解宋词的特点,并且已经学习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学生们能够初步辨别词中的写景、叙事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近年中考,词的考察已由原来简单的默写填空,增加对诗词理解甚至赏析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诗歌时,结合课标,要深入文本教学,加深学生的词的内容理解以及主旨的把握,写作特点的分析,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通过“读出一幅画面,读懂一段故事,读出一份情怀”等环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比较、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读懂词的特点,理解词的内涵,学会比较归纳,掌握辛弃疾词的特点,突破写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教学重难点。从而让学生达到知人论世,提高词的鉴赏能力,领略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领悟主旨,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领略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感受他的爱国情怀,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法点拨法 教师准备:课件、微课、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 1.预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文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

江南”“江南好”。“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 (二)赏析《武陵春》 1整体感知 (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3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新课导入 二、互动探究

(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2)题解 (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 (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 3板书设计 (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 2深层探究 (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 一、赏析《渔家傲·秋思》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二)深层探究 1朗读上阕,思考: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上阕中“风景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下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怎样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千古名句? 5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精美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 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 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ɡ)累累(lěi)狗窦(dòu)雉(zhì) 旅葵(kuí)舂谷(chōnɡ)羹饭(ɡēnɡ)饴(yí) (2)读对节奏。 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齐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壮烈的胸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型:中考复习。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由九年级上册课本毛泽东咏雪佳作《沁园春*雪》中写雪景的句子导入本诗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标题理解: 文题中“白雪歌”是指咏雪的诗作,“武判官”是诗人的同僚,“归京”是武判官要回京述职。从文题看全诗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部分,描写了边塞壮美的雪景,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放,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岑参工诗,与高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其边塞诗想象丰富,变化万端,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为其代表作。 2、背景简介 选自《岑嘉州集》。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3、正音:电子白板显示重要及易错字音并进行强调。 4、学生齐读全诗,电子白板显示诗歌原文及相关字词解释,讲解诗意。 5、诗歌一逗一句编一个号,共9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5句写景咏雪 6-9句抒情送别 四、细读品味,诗歌赏析(口头讲解,电子白板课件展示):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这两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以上四句从视觉角度写塞外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里写白天穿的是狐裘,也不觉暖和,夜晚改的是锦囊,也觉得太薄了。用反衬手法写出天气的奇寒难忍。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这里指边塞最高军事长官。上下句互文见义。着,穿。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用这种反常的情形极写边塞的苦寒。 以上四句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从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帐内又写到帐外,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2、名句鉴赏,把握本诗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字词深意,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把握作者忧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完成背诵。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偶、双关、直抒胸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当益壮有南山,家国情怀把责担。 阻击瘟神无所惧,精忠报国写新篇。(这首诗写的是哪位英雄呢?) 从古至今,像这样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守护国家的英雄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七律《过零丁洋》。(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二、简介作者背景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39岁起兵抗元,42岁兵败被俘。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零丁洋是一个地名,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这首诗是文天祥在经过伶仃洋时有所感悟而做的,那么此时文天祥为何会在伶仃洋呢?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伶仃洋时,他面对浩瀚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写下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书上的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4、过渡语: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可以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诗歌,这将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生齐读诗意解析。 5、总结诗化的语言翻译诗歌的要点。 四、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师:在感知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我们怎样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呢?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在反复吟咏中品味诗人的情感。 1、安排学生合作探究导学案上的四个问题。 出示小组合作任务单: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四个问题,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 将探究的结果写在导学案上,组长安排同学发言(含朗诵展示)。讨论时间为5分钟。 首联:律诗四联“起承转合”,思考首联从哪两件事“起”,首联哪两个词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如何朗读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颔联:颔联承前启后,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颈联:“文喜看山不喜平”,颈联是诗歌的“转”,这首诗的颈联巧用了两个地名,巧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朗读这两句诗? 尾联: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2、讨论之后交流展示。 3、教师点拨。(在朗读、情感、写法上予以指导。) (交流完每一联的问题之后,进行师生共读的环节。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这一联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