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

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

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5.齐读。

6.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三、品读鉴赏

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预设:

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

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

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XXX,中庭生旅谷,XXX。”(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看到这一切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繁华的故里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魂牵梦萦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然而65年前,我分开家时,我的家并不是这样的啊。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繁华的故里也是一片荒凉破败,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这番荒凉的情景,怎不让人悲戚难过呢!(板书:悲)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糊口的呢?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联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6.“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十五从

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板书:泣)

7.揭示悲剧原因。

8.小结白描手法。齐读诗歌。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担着这种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痛苦?(联系写作背景)(不是,不仅仅只有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第二课时

研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首XXX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希望这首诗能让我们在盛夏感受到丝丝凉爽。

二、介绍作者

XXX(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XXX齐名,并称“XXX”。XXX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三、诵读,整理感知

1.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2.学生再读诗歌。

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风景、抒发感情的特性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设想,勾勒出一幅塞北雪景图,品味一份浓浓离别情。

3.诗句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XXX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者的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XXX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XXX;穿着狐裘盖着XXX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

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叉,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作者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XXX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XXX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XXX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XXX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XXX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需我们专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专心去比较,你会发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全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写雪,既有大处落笔,又有细节勾勒。为“送别”做了很好的陪衬和铺垫,抒发出作者因为同伙返京而产生的无穷惆怅之情。

第三课时

研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XXX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XXX,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XXX有什么不同?

2、识人知境

自由说说对XXX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XXX(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求恢复国家同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忿,也有不少吟咏故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XXX并称为“XXX”。

2.背景:XXX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光复河山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终身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没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地。XXX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品词析情

全词以三问、三答组成,问答贯串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考虑: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XXX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

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XXX。”

思考:三问为何由XXX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XXX”一句?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XXX 不可一世的XXX,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XXX和XXX。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句话,本是XXX的语言,而由XXX口中说出,倒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振奋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 说说作者想借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1.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

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地,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对中原故土不克不及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这份“怀”是“为国伤怀”的怀。)

2.下阕怀古:万兜鍪、XXX、XXX。

XXX曾在此建功立业。这句话隐含着当朝不如当时的东吴XXX,并寄希望于下一代。这一愿望代表了南宋子民的呼

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交流。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的感怀。) 小结:感慨兴衰、赞美XXX、讽刺当朝。今天,读罢XXX的这首词,我想你一定对XXX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对当朝的不满、对失地难收的忧伤以及壮志难酬的不甘心。

四、回顾品鉴

说说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是把借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

二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三是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其分明。

五、拓展提升

自读XXX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内容、风格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第四课时

研究《过零丁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生

回答:虎门销烟林则徐,抗倭英雄XXX,抗金英雄XXX,收复台湾的XXX。)大家知道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南宋英雄XXX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2、材料助读

XXX(1236—1283),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履善,又字XXX,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XXX南下时,XXX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XXX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强制XXX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XXX,XXX坚定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卑躬屈膝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研究诗歌

一)划节奏读诗歌

1.过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

板书:干戈寥落飘絮惶恐

2.请一名同砚范读,注意节奏。

3.师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二)了解诗歌情感

分小组会商交流,布置义务:

2.XXX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3.颈联是如何巧妙地借地名写心情的?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品味其中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2.师读首联:辛苦/遭遇/起一经,干戈/零落/周围星。

然后思考:

本诗首联写了小我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明白:写了作者经由进程科举考试入仕仕进、国家起兵抗元这两件事。

辛苦”“零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小结:起兵抗元以后,XXX不遗余力,苦苦支持,可是国家却危在夙夜迟早,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戚!

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请一男生朗读)

3.过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哪两个词语来抒情?写了什么内容?

明白:这两句以比方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飘絮”“浮萍”。

大家见过柳絮吗?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风中柳絮呢?

有一句诗说:“流落浮萍本无根。”浮萍飘在水面上,而它的水中部分是没有根的,这是描述人四处流落没有依赖的意思,XXX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预设:因为XXX被俘以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克不及主宰自己的方向

小结:XXX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自杀未成。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XXX俘获,自己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师: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作者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明白:腔调低落,语速要慢。(请1-2生朗读)

4.师:找学生读颈联。读出感情。

师: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诗人在这两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什么?颈联是如何巧妙地借地名写心情的?

明确:惶恐滩、XXX。

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押解到零丁洋。

说惶恐”“叹零丁”内里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惶恐”“零丁”有双层寄义那还指什么?

预设: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忿难以描述。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师请一名学生读)

5.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不能挽回,面对敌人的逼迫,XXX死也不屈服,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白:舍身殉难、宁死不屈的爱国肉体。

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由悲愤转为激昂,高亢。(生再次齐读尾联)

师:老师请一名同砚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终身读,全场掌声)

小结: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齐读) 第五课时

研究《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复引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让我们一起研究元代另一位散曲家XXX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指名说出“山坡羊”与“潼关怀古”分别是这首曲的什么,并介绍“怀古”:为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二、明确研究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曲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其中的名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作者简介:XXX(1270—1329),字XXX,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婉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3.作品背景:XXX天历二年(1329年),XXX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事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魔难。山坡羊:曲牌名;XXX注古:题目。

四、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示范朗读;

2.学生自在朗读;

3.指名读、齐读。

五、研读理解粗心

1.联合注释研读小令,理解这首小令的粗心;

2.教师指导点拨,翻译理解小令大意;

大意: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机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址,引起无穷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还是庶民;无论是哪一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庶民。

六、品读理解赏析

1.出示研究提纲:

1)把这首散曲划分为三个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伎俩?

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学生汇报,师点拨:

1)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险要雄伟的形势。

第二层(中央4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4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庶民的都是灾祸和魔难。

2)以动写静、拟人手法。

如聚”描述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当中。

如怒”描述黄河之水汹涌彭湃。

3)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倒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

5)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3.小结:这首散曲揭示了一个什么历史规律?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4.名句赏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炼字角度赏析)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黄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内容与主旨角度赏析)

亡,庶民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生灵涂炭;“兴,庶民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庶民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沉重,庶民就受尽了苦。“兴,庶民苦;亡,庶民苦”深刻而警策,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庶民。

七、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结合特殊背景理解全曲。 2.反复诵读,理解感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3.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我们将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的题目“潼关怀古”,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山坡羊”是曲牌名。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2.简介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诗、文兼擅,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

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 4.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潼.关(tónɡ)峰峦.(luán) 踌躇 ..(chóu)(chú)宫阙.(què) 三、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理解诗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然后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2)简述诗意。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四、感知内容,品析诗歌 1.你从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 明确:一个“聚”字,让我眼前呈现出群山耸立、峰峦重叠之状;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波涛汹涌澎湃。 2.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作品。 2. 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二【体验与活动】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 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瀚海( 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 辕门(yuán) 【阅读感知】 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内省与分享】 (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亭”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瞰只写滚滚江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一首词中包含如此众多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 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以乐府诗导入。(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 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 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5.齐读。 6.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三、品读鉴赏

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预设: 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 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 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XXX,中庭生旅谷,XXX。”(凄凉)(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他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 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 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 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 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 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 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 →“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 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 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教案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3. 诗词曲五首 含反思

23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研讨课教案_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经历。 2、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2、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一、背景导入 南宋是一个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朝代,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安于现状、沉迷享乐,尤其是当朝皇帝像极了后主刘禅“此间乐,不思蜀”的样子,但也有一些仁人志士,他们心怀家国,力主北上恢复中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大英雄的作品——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二、资料准备 1、对于辛弃疾的作品,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习过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没同学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 2、那么对于辛弃疾本人,你又了解多少了,有没同学能简介一下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师补充:是的,辛弃疾出生于沦陷区,21岁他参加了抗金义军,以武起事,怀着满腔热血投归南宋,希望可以实现自己收复山河的抱负。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在他作为南宋臣民的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任

用的20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南宋朝廷只图现时安乐享受,并不想收复失地,自然也不会重用辛弃疾。 3、写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于1205年担任镇江知府所作,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此词。 三、诵读理解 1、师范读,生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 神州:中原地区 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据 3、两位同学翻译上下片 上片:哪里能看到中原地区?我站在镇江的北固楼上,只能看到满眼的江南美景。古往今来发生了多少朝代兴亡更替的大事?不知道,只有滚滚的长江水不停的奔涌向东。 下片:三国时吴国君主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不满足于占据东南一方,仍努力进取北伐。天下的英雄谁是他的对手?只有曹操和刘备。生儿子就要生像孙权那样的儿子。 四、品味赏析 1、文中有三次提问,请找出来并用文中词句作答 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赏析上片 师:诗人站在北固楼上想看到什么?实际看到了什么? 生:想看到神州(中原地区)却看不到,只能看到北固楼附近“满眼风光”。师:你能想象一下,诗人眼前是什么样子?神州又是什么样子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每当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诗人都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文天祥于宋末帝赵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在这个过程中亲睹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就是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3.知识链接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特点:(1)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2)不同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冢.(zhǒnɡ)雉.(zhì) 羹.(ɡēnɡ) 饴.(yí) 岑.参(cén) 狐裘.(qiú) 锦衾.(qīn) 瀚.海(hàn) 羌.笛(qiānɡ) 掣.(chè) 万兜鍪.(móu) 寥.落(liáo)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 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了解常识 “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

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交流点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交流点拨】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中庭旅谷,井上旅葵 4.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交流点拨】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言之成理即可)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交流点拨】“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这句诗暗指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大意,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反复朗读,品读诗句,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3. 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诗词曲五首》解析 人文主题: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从征之苦,有的表达边塞军旅的豪迈,有的体现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通过学习,感受这些不同的情感。 语文要素: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 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 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积累文学常识 1. 乐府诗 “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2. 作者及写作背景 岑参(715 -- 770 ),江陵(今湖北)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初读诗歌 教师语言: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课件出示字音) 冢(zhǒng)雉(zhì)舂(chōng)羹(gēng) 裘(qiú)衾(qīn)阑(lán)掣(chè)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_9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曲这种文体。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转过弯来。教师要用教学手段和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每个朝代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我们也曾学过《天净沙.秋思》,那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大家还有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元代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板书课题) 二、揭示题解 1.体裁介绍。 唐诗——宋词——元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小令。 “山坡羊”是曲牌名,相当于词牌,规定了曲子的句式、字数、平仄。 “潼关怀古”是这首曲子的题目。 2.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教案_11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品味法。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用心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点拨法。合作研讨,互动探究,引领学生鉴赏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默默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士,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诗《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二、知经典:

1.走近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了解背景: 元军占领临安后,但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控制。元军诱降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元军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逃走,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1276年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命为右丞相。1278年冬,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 1279年2月,南宋与元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域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投海而死。10万南宋军民追随皇帝跳海自尽。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南宋灭亡。 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崖山会战。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蒙古人之手。 这首诗是作者在被俘的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诗作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 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课程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古人的政治生活”,《十五从军征》便是这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八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首诗,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出示图片,展示汉字“家”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楷体) 二、讨论:在你心中,家是什么? 三、诵读小诗《家》。 教学流程: 一、读懂题目 1.齐读诗题,板书诗题。 2.理解诗题,再读诗题。 3.介绍“小资料”,了解“乐府”相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理解字词在诗句的意思。 4.再次自由读诗。要求:争取做到将诗读懂。 三、初读诗歌 1.师生合作读。 2.指名学生读诗,初步体会读诗后的感受。 这首古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和丰富的想象,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3.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人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呀,离愁别恨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因此也留下无数动人的诗篇。你知道哪些送别诗句呢?(幻灯片播放有关诗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大漠边关,与诗人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感受一下他们的深情厚谊。(出示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边塞诗尤多佳作。著有《岑嘉州诗》七卷。 2.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初读感知,感受诗歌音乐美 1.师配乐范读,提醒生听读时注意重音和节奏。 2.明确生字的音、形。 岑参 ..cén shēn 白草折.zhé即.飞雪 jí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羌.笛qiānɡ冷难着.zhuó瀚.海hàn 掣.chè 3.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4.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_16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课前我们已经听了《十五从军征》的朗读,我国诗词经典源远流长,浩若繁星,按照类型来分有:思乡、爱国、送别、战争等,你能将自己积累的战争诗句今天在这儿展示一下吗?(学生汇报)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重温“乐府”文学常识,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内容。 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赏析重点语句,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重温“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朗读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对朗读中注意的语句进行讲解,同时通过学生个体朗读和集体朗读等方式对整首诗的内容有整体感知。 五、品词析句,小组合作探究 四人一小组合作汇报提示: 1.可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关键字、人物描写方

法等角度入手赏析。 2.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正确流利朗读该句子。 学生汇报: 1.从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和八十中能感受到老兵的服兵役时间之久,战争持续的时间之长,可以从他一个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中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兵多年未回到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想很快见到自己的亲人,那种迫切之情在朗读中就能感受到。 3.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中运用烘托的手法写出从乡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亲人已经和自己阴阳相隔,这位老兵的心情由激动喜悦变为悲伤,难过。 4.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会想做什么?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六、写作手法归纳 1.情景交融 2.白描 3.烘托 4.动静结合 七、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交流汇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出示课题、作者)“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其词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写作背景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诗歌 1.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注意字音:年少万兜鍪(móu) 2.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交流讨论。注意: ⑴南乡子:词牌名。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_14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当代当兵入伍的图片进行导入。那你们知道古代的入伍当兵是什么样的吗?(用当代当兵自主选择,脸上洋溢的笑容,引出古代的征兵制度。)导入本节课,板书题目:十五从军征。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解诗题。 十五从军征,什么意思?有明确作者吗?那选自哪里?《乐府诗集》。什么是乐府诗呢?PPT链接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2.赏析重点诗句。 3.体会诗歌情感。 过渡:接下来,我们分三个环节展开本节课,只要大家认真听,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没有信心? 三、读诗文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内停顿;争取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自由诵读。 2.播放范读,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误音。 3.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4.出示PPT。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四、入诗境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认真读诗文,画出诗句并作批注。(3分钟)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个老兵回家的故事。 2.主人公是谁?生:一个饱经沧桑的老翁。(一翁) 3.他听到了什么?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一言) 4.他亲眼看到了什么?生: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景) 5.他做了什么?生: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羮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一行) 6.他的心情如何?(一泪) 家,就成了冢。冢是什么呀?(坟墓)这个坟墓埋葬了老兵的亲人,埋葬了老兵的希望。他的心里只剩下……(悲痛、孤独、) 五、悟诗情 再读古诗,细细体会老兵归乡情感先后的变化。(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这是一位征战了多年、渴望归家的老人,生:一翁思归家;师:与乡里人的谈话让他心生不安,生:一言知亲讯; 师:过去温馨的家园如今却变得荒凉破败,生:一景满悲情; 师:他做好了饭和汤却无人分享,生:一行余悲痛; 师:泪水打湿了他破旧的衣衫,生:一泪心茫然 赏析诗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神态描写。 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畅所欲言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吗?一个家庭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万恶的兵役残酷的战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