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二、写作背景: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四、细读感悟:

1.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3.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五、深读课文:(PPT展示)

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明确: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现实。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

二、朗读诗文,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

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明确: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明确:“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诗词五首《过零丁洋》 【教材解读】 《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过零丁洋》是写诗人触景生情,表现坚定志向,重在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意境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点: 1.会读会背会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涵泳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相关介绍: 1.“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2.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作品。 2. 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二【体验与活动】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 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瀚海( 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 辕门(yuán) 【阅读感知】 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内省与分享】 (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教案

24.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意境之奇绝,揣摩写作手法之奇妙,领悟作者情怀之奇伟。教学难点:品味重点诗句,体味诗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语 雪,大自然的骄子,人们灵魂的伴侣,它洁白美丽。或纷纷扬扬,或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给我们的世界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去感受一番在大雪中送别的深情。 二、预学交流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太宗朝功臣岑文本重孙。代宗时,曾任嘉州(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2、背景资料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在西北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时,他的同僚武判官要回京述职,诗人便在军帐中设宴为武判官送行,于是有了这首咏雪送人的名作。这首诗可以说是唐代中期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1、朗读诗作,注意字音、停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骊山怀古》教案

《山坡羊·骊山怀古》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疏通诗词大意,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优秀的古代诗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乘坐一叶扁舟,徜徉在抒情的汪洋大海中,品鉴诗词之美。 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老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三、背景简介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

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 四、文体知识 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形式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有小令、套数。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曲,称为套曲。 五、读音停顿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六、疏通文意 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繁华之景,现在在哪里?只见荒草疏落,凄水回旋弯曲。到现在,那些憾恨已消散于烟雾弥漫的林间。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赢了的,都变成一抔黄土;输了的,也都变成一抔黄土。 七、诗歌赏析 1.赏析“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2.赏析“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此两句承上写景。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3.赏析“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与反思

24诗词曲五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每当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诗人都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文天祥于宋末帝赵祥兴元年(1278)被元军所俘。次年,文天祥过零丁洋(即“伶仃洋”,今广东珠江口外),写了这首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在这个过程中亲睹了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就是在“关中大旱”之际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3.知识链接 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诗词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材解读】 《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写景抒情,表达了兴亡感慨,重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元曲简介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一、教材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 五首》中的一首元曲,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创作的散曲。八年级的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元曲题材以及作者生平;掌握重点字词如“峦”、“踌躇”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吟咏诵读,理解层层深入、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理解散曲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怀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设计:了解怀古咏史诗的相关知识,梳理诗、词、元曲的发展,熟悉生字词。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初一上册学习过一首元代小令吗?——《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表达的游子之伤,那咱们一起来回忆回忆,会背的同学跟着老师一起背一背,不会的同学就看PPT(出示PPT),老师来给大家起头;我看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看PPT,看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非常牢固,那今天,我们又将走进元曲的

世界,去探寻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大声告诉老师,今天学习课文叫做——《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在课前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那么在进入课堂之前,老师要来检查检查了,这里有一些疑难字词,有没有同学敢来挑战一下(出示字词PPT)?这位同学读得准确吗?——准确;老师也这样认为,不过啊,老师刚刚看有些同学也想起来读一读,那么接下来咱们就一起齐读这些字词;同学们读得不错,但是单个的掌握字词不是真正的掌握,在具体的文章当中能够把它读准才是真正的掌握,那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在课文中去检查检查是否读得准确。 一读正字音,把句读; 刚刚我们掌握疑难字词,为我们进入课堂奠定了基础,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首小令描写的是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作者在潼关看到的景色以及见到古迹所抒发的感慨。 望潼关、忆古迹、叹兴亡。 (三)精读课文,全面理解 我们刚刚对文章大意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概括,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课文进行学习,首先请同学们: 1、找出文中“望潼关”的句子? 明确: 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请同学回答,同学们找的 都是这句吗?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我们刚刚读过之后,有同学对句 话的意思有所理解与体悟的吗?请同学回答;通过刚刚这位同学对这 句话文意的梳理,老师发现这句话中有两个字写得特别的美丽,你们 知道是哪两个吗?——“聚”“怒”,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讨论讨论,找出它们美在哪里?) ②“聚”、“怒”:山本是静止的,“聚”则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部编版语文教材阅读按双线组织课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本词是辛弃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所作。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学情分析: 在以往诗词教学中,学生们已经了解宋词的特点,并且已经学习了几首辛弃疾的词。学生们能够初步辨别词中的写景、叙事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近年中考,词的考察已由原来简单的默写填空,增加对诗词理解甚至赏析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诗歌时,结合课标,要深入文本教学,加深学生的词的内容理解以及主旨的把握,写作特点的分析,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通过“读出一幅画面,读懂一段故事,读出一份情怀”等环节,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朗读、比较、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读懂词的特点,理解词的内涵,学会比较归纳,掌握辛弃疾词的特点,突破写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教学重难点。从而让学生达到知人论世,提高词的鉴赏能力,领略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理解内容。 2.引导学生领悟主旨,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领略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感受他的爱国情怀,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法点拨法 教师准备:课件、微课、教学设计 学生准备: 1.预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文章;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感受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壮烈的胸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描写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课型:中考复习。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由九年级上册课本毛泽东咏雪佳作《沁园春*雪》中写雪景的句子导入本诗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标题理解: 文题中“白雪歌”是指咏雪的诗作,“武判官”是诗人的同僚,“归京”是武判官要回京述职。从文题看全诗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部分,描写了边塞壮美的雪景,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放,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岑参工诗,与高适齐名,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其边塞诗想象丰富,变化万端,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为其代表作。 2、背景简介 选自《岑嘉州集》。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3、正音:电子白板显示重要及易错字音并进行强调。 4、学生齐读全诗,电子白板显示诗歌原文及相关字词解释,讲解诗意。 5、诗歌一逗一句编一个号,共9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5句写景咏雪 6-9句抒情送别 四、细读品味,诗歌赏析(口头讲解,电子白板课件展示):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这两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以上四句从视觉角度写塞外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里写白天穿的是狐裘,也不觉暖和,夜晚改的是锦囊,也觉得太薄了。用反衬手法写出天气的奇寒难忍。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这里指边塞最高军事长官。上下句互文见义。着,穿。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用这种反常的情形极写边塞的苦寒。 以上四句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从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帐内又写到帐外,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诗词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材解读】 《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登临北固亭的感触,重在抒情与议论。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下面几句诗词的作者是谁吗?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4-1.《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大意及感情基调。 3、抓关键诗句,理解作品内涵,领会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语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痛苦,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在古代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二、预学交流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专门官署(自秦汉时设立,专事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文笔自然朴素,打动人心,有很强的叙事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3、《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意 1、朗读词作,注意字音、停顿。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24 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2、名句鉴赏,把握本诗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分析字词深意,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把握作者忧国之痛和愿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并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完成背诵。 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偶、双关、直抒胸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当益壮有南山,家国情怀把责担。 阻击瘟神无所惧,精忠报国写新篇。(这首诗写的是哪位英雄呢?) 从古至今,像这样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守护国家的英雄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七律《过零丁洋》。(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二、简介作者背景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39岁起兵抗元,42岁兵败被俘。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

等。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零丁洋是一个地名,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就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这首诗是文天祥在经过伶仃洋时有所感悟而做的,那么此时文天祥为何会在伶仃洋呢?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伶仃洋时,他面对浩瀚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写下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书上的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4、过渡语: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可以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诗歌,这将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生齐读诗意解析。 5、总结诗化的语言翻译诗歌的要点。 四、再读诗歌,品味诗意 师:在感知了诗歌的大意之后,我们怎样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呢? 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在反复吟咏中品味诗人的情感。 1、安排学生合作探究导学案上的四个问题。 出示小组合作任务单: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四个问题,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 将探究的结果写在导学案上,组长安排同学发言(含朗诵展示)。讨论时间为5分钟。 首联:律诗四联“起承转合”,思考首联从哪两件事“起”,首联哪两个词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如何朗读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情感? 颔联:颔联承前启后,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颈联:“文喜看山不喜平”,颈联是诗歌的“转”,这首诗的颈联巧用了两个地名,巧在何处?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之《十五从军征》(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4.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 【教材解读】 《诗词曲五首》是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从文体上看,本文包含诗词曲五首,品类较全;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都以征战生活为题材,表达了爱国和爱乡的主题;从艺术风格上看,他们或叙述,或描写,或情景交融,或抒情议论相结合,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堪称是诗、词、曲中的经典之作。《十五从军征》写征夫“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形和情感,以叙述为主; 【教学目标】 1.查找资料,学习有关诗词曲的知识,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并背诵这几首诗词曲。 2.反复阅读,体会诗词曲的用词,从情感、修辞、手法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3.精读,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诗词曲的特点;反复阅读作品,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曲的思想感情。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 教法:1.启发法。结合阅读和课后习题,启发学生理解诗句、诗意、诗情。 2.范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学会并热爱朗读诗词曲。 3.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直观的画面或视频资料,增强诗情画意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 学法:1.批注法。反复阅读、多做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写下自己的联想和补充。 2.合作法。小组成员共同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文中诗词曲作者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诗词曲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讲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八师石河子东城教育集团 第九中学赵成玲 《过零丁洋》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 《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 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不错,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应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法学法构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

江南”“江南好”。“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 (二)赏析《武陵春》 1整体感知 (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3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新课导入 二、互动探究

(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 1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2)题解 (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 (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 3板书设计 (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 2深层探究 (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 一、赏析《渔家傲·秋思》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二)深层探究 1朗读上阕,思考: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上阕中“风景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下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怎样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千古名句? 5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