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2. 提倡“清贫”并不是提倡困窘的生活,而是提倡一种坚持原则的生活态度。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致的。

3. 能力提高

本题自由思考

一、思考练习

1.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2. 作者把“原汁原味”的秦腔文化表现出来,从而打动、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这种“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作者把传统古文、农民的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文字质朴、浑厚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跞相得益彰。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是一致的。

2. 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通过这些,表现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的思想境界、朴素自然的态度,以及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的肯定。

一、思考练习

1. 什么是讲演?

2.讲演的特征是什么?

3.课文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4. 能力提高

在《家书二则》、《梵·高的坟茔》和本课中,作家都对艺术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优美的文字中浸润了他们对艺术深切的感悟。请结合本课所学到的讲演的知识,以“生活与艺术”为主题,写一篇5分钟

的讲演稿。

二、参考答案

1. 讲演稿也叫演说词,是在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2. A.针对性。讲演稿的内容多是听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和最想了解的。表达方式也因人而异,十分注意效果。B.情感性。讲演的目的是为了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宣传说服效果。C.通俗性。讲演稿要能将无声文字通过讲演者声情并茂的讲演变成有声语言,要好说、好听、好记、好懂。要写得朗朗上口,讲得悦耳动听,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幽默风趣。

3. ①表意与交流。②记录与记忆。③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④感染、推动情感的功能。⑤心理功能。⑥艺术功能。

4. 能力提高

关于讲演稿的体例,参见“提纲挈领”第2项第③点。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才点出学习国文的根本途径——“请多看书”。据你的理解,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叙写大量“轶事”,其意义何在?

2. 前些时候,不少学者重新提倡儿童“读经”、

“习经”。而作者谈到了自己幼年“读经”的经历,认为“干脆一句话,以前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那些主张读经救国的人真是无谓极了。”对于这两种矛盾的现象,你怎么看待?

二、参考答案

1. 这些细节的观察与描摹,穿插有趣的轶闻,看似散漫,与题旨不紧密,其实都是作者接受国文教育的过程中,各种有用的和无用的经历,走过的种种捷径和弯路,以讲家常似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读者

在体味中接受、理解,毫不生硬。

2. 首先,要了解周作人写作文章的时代。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态度,有贬抑过甚、不够客观之处。其次,关于“儿童读经”——对古代文化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背诵,目前争论很大。其好处自然在于让青年自小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主要思想,熟练掌握古代汉语,打下良好语文基础。而其弊端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由于年幼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反而增加反感心理,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文章结尾的最后一段,总结此文中“猪”的文化意义。

2. 结合本文,简述幽默笔触对于表达严肃题材的作用。

3. 王小波的文字充满了幽默的调侃,有些犀利得近于尖刻。结合课文的学习,体会王小波的写作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被他人(甚至还要包括被自己——当然是按照他人的意志)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因为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人们与此应当有所醒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的生活的“正义的”却是粗暴的设置。

2.严肃主题不必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围绕王小波文章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写作一篇短评。

3.王小波的文章间于文化随笔和杂文之间。严肃而幽默,平实而活泼,犀利而具温情和善意。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但又时时出之以幽默之语;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其批判相当犀利,当得起一针见血,但在这批判锋芒的背后,却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热切的剖析和关爱。王小波的尖刻并不只针对社会,其中也有对自我的深切剖析,因此,在尖锐的批判中又包含着一种宽容的态度。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韩少功的这篇文章,请谈一下评论的文体特色。

2.回顾全文,作者是通过哪几个角度来讨论“个人主义”的?

3.评论具有主题鲜明的特色,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4. 能力提高

有人说“形象是文学的生命”,结合课文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5. 能力提高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精

神面貌或文化生活,自拟题目,写作一篇短评。(600字)

二、参考答案

1. 时效性(针对当时社会上一种流行观念展开议论)、倾向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的“个狗主义”)、通俗性(不引用典故、名言,语言朴实)。

2. 一是从欧洲现代个人主义的发生,通过历史的考察,看个人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二是从个人和民族、国家、集体的辩证关系看个人主义的利弊得失;三是从当代中国的现状看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

3. 从对“个人主义”的正确认识出发,提出当代中国亟须重建精神的规范和秩序的大问题。

4. 能力提高

《个狗主义》具有语言形象化的特色。将自私的“个人主义”贬斥为“个狗主义”,使论说更为生动,使写作更具形象化,避免抽象的说理,从而容易为读者接受。请认真体会这种语言特色。

5. 能力提高

在600字中探讨某种文化现象难度很大,因此需要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出现象(评论对象)的本质,同时注意表述的逻辑性。亦可考虑以形象化、幽默的语言,采取反讽的方式,代替正面议论说理。

一、思考练习

1. 在本文中,余光中很好地控制了叙事的节奏,行文起伏迂回,结构清晰。请就自己的理解为本文划分层次。

2. 余光中是华语文学界第一个提出“学者散文”概念的人。请举例说明,在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余氏学者散文的书卷气。

3. 能力提高

女儿出嫁,本是人世间最寻常的事情。但余光中以幽默的比较、敏锐的感性和一种达观的心态,将这样一件“正常”、“平凡”、“细微”的感触刻画得细致入微。父亲那微微酸涩的笔调下流露出来的却是化不开的浓情。或许,当以宽容和爱的眼光重新品味生活时,平凡的日子也会散发出魅力。请以《趣》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部分(开头三个自然段),第二部分(从“我未用太空舱的冻眠术”至“早已有了前例”),第三部分(从“不过一切都太迟了”至“慢一点出现吧”),第四部分(从“袁枚写诗”至全文结束)。

2.A. 表现于作者对这一人生难题的理性思考,表现于对个人心态和人情世态的明快的剖析和表达。例如“而最可恼的,却是树上的果子,竟有自动落入行人手中的样子”一段。B. 三次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均都恰到好处,将一种普通的亲缘情感写得丰富雅致。C. 行文中自然形成了一些警句,如:“父亲和男友,先天上就有矛盾。对父亲来说,世界上没有东西比稚龄的女儿更完美的了,唯一的缺点就是会长大。” “人生的两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终于也结婚之后”

,等等。

3. 能力提高

本题自由思考

一、思考练习

1. 结合本文,体会梁氏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2. 梁实秋的这篇小品文,是否有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有,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

3. 能力提高

梁氏的散文擅用白描手法,雅淡冲和而又极富生活意趣。请仔细体会梁文之特色,以家乡的一种小吃为题,创作一篇400字左右的小品散文。

二、参考答案

1. 本题自由思考。

2. 成功的小品散文,自然有其要表达的思想,只是往往更加含蓄,不直接点明,需要读者细细体味。作家看似信笔写来,其实却有深意。作者笔下的“棋局”实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作者正借此表明人们还可以追求一种更加洒脱、真率、自然的生活态度。(请注意文章结尾的两段)

3. 能力提高

可参阅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关键是要体会梁氏文字中流露出来的那种从容、恬淡的生活态度。

一、思考练习

1. 请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

2. 鲁迅写作《复仇》的动机是什么?你知道鲁迅还有哪些同主题的作品吗?

3. 你如何理解课文中鲁迅的这种“复仇”的?你认为这种“至于

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的复仇有意义吗?

二、参考答案

1. 富有哲理性与象征性,即思与诗的结合。它通过大量的象征形象、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语言风格激越、悲壮、深沉迂回,表现出一种悲剧性情绪。

2. 鲁迅希望通过文学批判和疗救——“麻木旁观”这民族劣根性。《示众》、《药》、《娜拉走后怎样》、《且介亭杂文末编》、《坟》、《摩罗诗力说》等。

3. 在文中,鲁迅塑造了一对永恒对立的复仇者形象。奇崛的想象表现出鲁迅对于麻木的国人强烈的憎恶。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是梁启超代表性的政论文作品,请结合本文分析梁氏的写作风格。

2. 仔细阅读课文,评析这种“梁氏文风”的优点和缺点。

3. 请举例说明此文中运用的例证和类比论证方法。

二、参考答案

1. 其文风的基本特点是气势磅礴,条理分明,浅显易懂,而且笔端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和煽动力。

2. 梁氏曾自述其文章的特色:笔锋常带感情。本文正是如此,激愤之情灌注笔端、溢于言表,可谓“盛气凌文”——在充沛的气势驱使下,文章如长江大河,滚滚滔滔莫可抵御。当然,他对当时社会弊端及国民状况的熟悉,也使其宏文并未流于空疏。就政论而言,有时“理直而气不壮”的文章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而有些“气壮而理不直(或不甚直)”的文章,情感充沛,流畅易懂,往往具有极大的

煽动性,可以赢得大众的共鸣、认同。梁启超此文正是如此。实

际上,很多的说理文名篇中都有类似的情况(如韩愈的一些篇章),其情绪饱满、义正词严往往遮掩了某些逻辑上的缺点。虽不胫而走,传诵国中,其实更多是以情动人而非完全以理服人。

3. 例证论证方法(文中列举了六种“旁观者”,作者依次批驳)。类比论证方法(文中第5段,以家中之事进行说明)。

一、思考练习

1. 请分析本文水仙花“百叶”的意象,并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2. 文章最后让象征着女孩子的水仙在意外中倒在了蜡烛上,其意义何在?

二、参考答案

1. 简单地讲,“百叶”是女性的象征。但其意蕴是相当丰富的。“百叶”所象征的女子既单纯又复杂,女人连最微小的伤害也是不能忍受的,她们仅仅是为了感受爱、接受爱和吸引爱而生成的,她们最早预感到灾难,又最早在灾难的打击下夭亡;女人与男人相反,只要接受爱就是幸福。

2. 作为女孩子象征的水仙花开放了,她们拼命地开放所有的花朵,完全是为了她们自己,在努力地表现其美丽;她们短暂的花期分秒流逝,渐渐就要凋谢,但依然美丽;最后,在黑暗中,她们决绝地自尽了——这就是女孩子的花,刀一样的花。花所代表的女孩子一方面美丽、单纯而脆弱,另一方面却坚决而勇敢。这种意象揭示出女性意识崛起后的新的女性形象。

一、思考练习

1. 通过学习文章,请概括作者所试图表露的思想情感。

2. 请从本课出发,分析张爱玲的散文特色。

3. 能力提高

回忆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二十年写一篇小传。

二、参考答案

1.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自由发言。不过需要把握的是,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为世人理解的孤独感,又有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和喜悦。文章流露的心态有深切的伤感、无可奈何的哀伤,同时又带有几分自赏。

2. 张的散文,是一个精心营造的世界,里面充满趣味,亲切怡人。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是常人不及的,但也因为过于精致,没有了悲壮和博大的品格,只有苍凉幽深的美。这个世界有着舒缓的节奏,有着奇异的音响,有着浓郁的色彩。她对颜色、声音、气味的敏感,使她的散文如同在音乐中徐徐展开的一幅幅繁丽有味的图画;奇妙的比喻更是俯拾皆是。在现代散文家中,熟练地大量运用着“五官通感”技巧的,当首推张爱玲。

3. 能力提高

写人物小传,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必须实事求是,秉笔直书,避免出现失实、讳过、拔高之类的情况。应尽可能少地直接评论人物的性格和优劣,一切

通过记叙和描写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一、思考练习

1. 与一般的散文不同,本文具有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特色。请试着分析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并综述文意。

2.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叙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宽以待人”,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事例。

3.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写作主张是深表赞同的。这种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作者本人是如何在本文的写作中实践的?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 ① 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② 第四自然段:送客③ 第五自然段:复信④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3. ① 写话和简洁。② 本文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例一: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一、思考练习

1. 根据文中的描写,概括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

2. 举例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金岳霖人物性格的作用。

3. 文中第二段写到金先生外貌时,又写到了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的衣着,其意义与作用何在?

4. 能力提高

试写一位你身边“有趣”的人物。

二、参考答案

1. 一肚子学问,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对生活充满兴趣和热爱,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认真、机智、幽默和

从容不迫,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学生、对友人具有深厚情感。

2. 如写金先生有点“怪”的装饰和姿态,又写金先生对学生的幽默和深情,写他自得其乐的童心,等等。所选取的都是很能反映其个性的细节,因小见大,有平常之事显其不平常;不是面面俱到、细大不捐,而是留有空白和余地,反引人回味不尽。

3. 文章写金先生因为眼睛有病,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还有一副一白一黑的眼镜,从中看出主人公不矜细行,不惧物议,任性洒脱的性格。

文章同时提到闻、朱二先生的衣着,一方面显示了联大教授物质条件的困窘,一方面也说明联大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环境,联大教授穿着是各色各样的,而不为物累的脱俗则是一致的。

4. 能力提高

可以借鉴《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白描手法和本课中的细节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思考练习

1. 在本文中,沈从文以洗练、恬淡的语言勾勒了湘西的普通一夜。在精彩的景色描写中,作者自然地将自己的议论编织进去。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意义。

2. 在文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很多毫无关联的人和事,而且重点描绘了很多粗俗的水手和妓女,你觉得作者对他们抱有何种心态?这种写作有什么价值?请用简短的文字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

二、参考答案

1. 如开篇第一、二自然段:“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

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着意渲染了寒夜中鸭窠围河西岸上迷朦而充满生气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历久不能忘怀。在这种叙写中,环境的严酷而美丽、人的渺小而顽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对河岸房子的描述,为整篇文章奠定了环境的基调。这些在湘西水道上挣扎求生的人们,他们抗争着严酷的环境,顽强地活着,追寻着那一点点可以说是卑微的欢乐。这些无知、粗鲁的普通人在作者的笔下闪现出了光彩——体现出了生命最本色的光彩。

2. 本篇着重表现湘西下层民众于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普通生活的忠实与庄严。作者着力于具体入微、极富实感地描摹这些生活情状,而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普通所谓“同情”,更无丝毫猎奇之意;他融入了自己的生命,感同身受地“认识他们的哀乐”,痛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这种哀戚与悲悯的情思,源自作者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情状的深刻观照与反思,具有独到的哲理内涵,是深沉的动人心魄的人生感喟。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起首提到“烟”,还几次提到“熏”,有何用意?

2. 分析一下本文思路有几次转折?其间联系如何?

3. 作为青年读者,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你对秋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参考答案

1. “烟”的特点是可以“熏”人,则作者重在以之衬托,来描摹秋天给人带来的类似微醺的沉醉感。

2. 作者独坐黄昏,思绪如烟:与“大千世界”相浮沉,只有“情绪的况味”可以捕捉

;看缭烟明灭,香气漂浮,联想到缥缈、飞浮、静寂、温暖、和

煦的情调,以及温和、温香的感受,于是由烟而及秋;以多方比喻、象征来揭示秋的纯熟意味;以议论结束。

一、思考练习

1.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这种掌故笔记的价值何在?

2. 据文章中所摘引的材料看,李鸿章同时代的人对李氏轻侮洋人的做法很感兴趣,是非常认可的。你怎么看李鸿章的这种“外交”态度?

二、参考答案

1. 掌故笔记与一般的摘要、资料汇编不同。它既是利用前人有关著述进行引述、摘抄,但又不是单纯的“书抄”,需要加入作者自己的改写、理解和见识。对于读书而言,写作这种笔记性文章,对汇集资料、锻炼写作能力、总结思想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2. 本文批评有些前人笔记“多有此类记载”,“此类传闻颇多”,“甚至大肆渲染”等,都反映了当时的舆情。士大夫阶层目睹国难连连,无力回天,乃把李鸿章这类朝廷重臣的无谓之举加以美化,抑扬吹嘘,以出其胸中恶气,图个“痛快”。李鸿章之办外交以及士大夫对它的渲染,究其实质,正是本文所评议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一、思考练习

1. 蔡元培先生在文中提出的大学教育的三大原则是哪三项?你觉得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哪一项最具现实意义?

2.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指出大学生在专精专业之余,要旁涉各种学科。这种认识与《专家与通人》一课中的主张有何异同?

二、参考答案

1. 第一,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贡献于学术。这种研究,既不是单纯输入欧化,也不是一味保存国粹,而是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第二,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褊狭。第三,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的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

2. 两者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两位先生都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灌输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技能,还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思考练习

1. 本文为何要详述联大之始末?

2. 作为一篇碑铭,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

二、参考答案

1. 本文主旨为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史笔,所以要追溯联大之始末。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而有法度;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

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2. 该文以浅近文言体写成,叙事简洁而有法度,骈散相间,文采斐然,洵为名作。

一、思考练习

1. 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2. 通过学习这篇碑文,你认为作者推崇的是王国维何种精神?你认为王国维的自杀在中国文化史中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参考答案

1. 碑铭为中国古老文体之一种,历代均有佳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在《文赋》中区别不同文体特征时认为:“碑批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2. 陈寅恪先生此篇碑文,所推崇的是王国维先生对学术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第二问自由发挥。

一、思考练习

1. 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简述《专家与通人》的写作特点。

3. 就“专家与通人”的问题,写作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参考答案

1. 这是一篇谈论治学上的“专”与“通”关系的短文,同时也是一篇谈论治学与人生关系的大文章。

2. 作者既有西方学术的严格训练,又具深厚的旧学根底,所以其文立论正大,说理充分,逻辑严密,遣词运句言简意赅。

3. 注意把握议论文的特点,自由发挥。

一、思考练习

1. 胡适在文章中的三个防身锦囊是什么?

2. 胡适所提出的成长过程中两方面的堕落指什么?

3. 本文带有励志性,但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宣传语气,为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①“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②“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③“总得有一点信心” 。

2. “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被抛弃。

3. 本文以师长身份面对学子,却毫无盛气凌人之气,而是口气平和,字里行间蕴藏着诚恳与真情,使人感动。这正是为文的根本。

一、思考练习

1. 划分课文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2. 找出课文中体现主旨的语句。

3. 简要分析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

4. 这段文字除了叙述兰亭结集的目的外,别有一种对生命独特的思考孕育其中。请体会并概括之。

二、参考答案

1. 全文共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内心感慨,第二层次总结创作经验。

2.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3. 情感深沉,清新俊雅。

4. 作者首先讲兰亭山水景色之美和流觞曲水之乐,写出人生的情趣和欢乐。然后转而写内心的慨叹,认为良辰美景终归消散,何况人生短促,欢乐转眼间就成了往事,所以不能不回顾往事求取安慰。作

者感伤于生命短促与死亡,但又不肯消极地

对待生命,转而真心体会生命中真正的快乐。这就是作者对生命与死亡这个文学的永恒主题所作出的回答。

一、思考练习

1. 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2. 这段议论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 刘勰为什么认为知音难求?

二、参考答案

1. 文章共分为三层次。第一层,第1自然段。谈目前文学鉴赏习而不察的三大流弊,即贵古贱今、崇己抑人和信伪迷真。第二层,第3、4自然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为什么客观的文学批评不容易实现。第三层,第5、6、7自然段。提出“六观”,探讨如何进行客观的文学批评。

2. 主要采取了类比的论证方式。

3. 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

一、思考练习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夫文尚矣!……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这段话的主旨是什么?阐发了诗歌创作中的哪些要素?

2. 文中提到“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在这段话中,作者提到了诗歌的哪几种社会功能?

3.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与上两段选文对比,白居易对待自己诗歌的态度有何不同?应该如何看待?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哉!”

二、参考答案

1. ①全面而形象地描述了诗的特殊性征。②“根情”、“实义”属诗的内容要素,“苗言”、“华声”属诗的形式要素;“根情”是诗的根本,“实义”是诗的创作目的,“苗言”和“华声”是诗的表现手段。

2. ①“补察时政” ②“泄导人情” ③“著诚去伪” ④“裨补时阙”

3. 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心态,在以上这一段文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一方面,他承认自己所创作的《长恨歌》与自己“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主张不符,不过是雕虫小技。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这些诗歌又是相当的自负。文中列举了自己旅途三四千里的行程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吟诵自己诗篇的见闻,并自比于王褒、杨雄、李白、杜甫。

对于白氏的诗歌主张

,应该肯定其关注社会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但对他过于强调文学的现实功用,忽视文学艺术特性的一面也应该有客观的认识。实际上,白居易自己的很多创作都是辞采斐然、流丽婉转的作品,如其代表作《长恨歌》即是如此。白居易此类作品的广泛流传和讽喻诗的不行于世的对比,正说明了其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伎→被吴三桂娶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张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1、1.汉初,传讲《诗经》有三家,他们分别是鲁诗、()诗、韩诗。答案:齐诗;齐 -------------------------------- 2、2.《诗经》中《国风》有()篇? 答案:160 -------------------------------- 3、3.四家诗中,今天流传的《诗经》是()诗。 答案:毛 -------------------------------- 4、4.解读《诗经》,每篇诗前有一段解题的文字,被称作() 答案:小序 -------------------------------- 5、5.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解,书名是《》。 答案:诗集传

-------------------------------- 1、《诗经》中在宗庙祭祀的乐歌是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答案:颂 -------------------------------- 2、《左传》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编年体 --------------------------------

3、《诗经大雅》中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有 A、《生民》 B、《绵》 C、《皇矣》 D、《大明》 答案:《生民》; 《绵》; 《皇矣》; 《大明》 -------------------------------- 4、“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中心观念,有如下几种意义: A、构成世界的实体 B、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C、创造宇宙的动力 D、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答案:构成世界的实体; 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创造宇宙的动力; 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 5、孔子倡言“大同”的理想社会,向往“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三代之英”是指夏、商、周杰出人物,而“大道之行”从来就不存在。 答案:× -------------------------------- 6、《左传》作者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历史,是因为郑庄公和他的弟弟段有嫡庶之别,所以才发生了骨肉相争。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 7、《诗经》之首篇是《》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X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

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全篇课文思想内容的掌握。\胡适痛骂《西游记》\与\孔子诛杀少正卯\论述的是思想自由;\高尔文烧死科学家\论述的是宗教自由;\陈独秀提倡白话文\论述的是政治自由。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议,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又断言,在\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3.《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三次弹剑的真正目的是() A.展示才能 B.表示不满 C.试探孟尝君 D.争取好待遇 答案:C;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第一段中心思想的理解。冯谖三次弹剑表现冯谖怀才不露,巧于试探,其真正目的在于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1、1《红楼梦》中“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2、1《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3、“脍炙人口”中“炙”的读音是“jiǔ”。[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 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 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 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正确答案)

5、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下一句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6、2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的综合作用。 B.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正确答案)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挺向,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撑着zhǎng 彷徨páng 凄清qī雨巷xiàng B、彳亍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正确答案)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的sì泥古nì 8、1说话的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得体。[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 燕昭王求士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 【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 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 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 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 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 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 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 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 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 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 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 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 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 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 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 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 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答:闻一多 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 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 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 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 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答:是 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 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答:对思想的束缚 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 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 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 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答:是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 答:是 2、“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是()的观点。 答:维特根斯坦 3、红色文学的主题是()。 答:革命 4、“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的名言。 答:汪曾祺 5、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答:否 6、老一辈的人不懂玛丽苏、大叔控等词的意思,体现了语言()。 答:具有大众性 7、()曾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答:汪曾祺 8、艺术的真正魅力来源于()。 答:语言技术 9、语言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答:否 10、语言可以催生感情,即使是哈哈大笑也可能传递悲凉的情绪。()答:是 11、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社会生活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一)单项填空 1.《诗经·国风·邶风》中“何以解忧,______”,后面的词句是什么? A.唯有杜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正言》一诗中“左迁”是指______。 A.王昌龄下令将朝廷中央迁往左边 3.《三国演义》描述了_______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的历程。 A.刘备 4.《三字经》中最早提到“爸爸”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父母在,不愁吃 5.《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于心伤”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子路于心伤,不如齐视

6.《孟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 A.仁、义、礼、智 (二)多项选择 1.《荀子》的主张有以下哪些? A. 以智慧救亡 B. 全民推行聚落制度 C. 义政理政 D. 以德治天下 2.大学难度最高的书籍是_______。 A. 《诗经》 B. 《礼记》 C. 《易经》 D. 《论语》 3.以下哪块是古代四书的《大学》的特点? A. 心血来潮

B. 简明扼要 C. 集中而发 D. 尊重传统 4.以下何种要素构成了著名的四书五经? A. 《诗经》 B. 《春秋》 C. 《礼记》 D. 《易经》 5.《论语》的主要内容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君子的道德行为 B. 尊师爱友 C. 行行高下 D. 孝悌忠信 (三)判断题 1.《诗经》撰写了多尊神祇和记录西周王朝的宗教生活。 A. 正确

2.《礼记》和《春秋》同属于礼乐类书籍。 A. 正确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诸多教训、学生对孔子的问答、孔子对弟子的言教、孔子有关公案的案例等。 A. 正确 4.《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政令”——强调行政权力的重要性。 A. 错误 5.《孟子》中思想观念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同时主张以礼、义、智、仁等四种至理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统治社会。 A. 正确

大学语文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 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形神意兼备。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我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识繁用简,既要留住好的也好用好的。 第二章 1,中国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自然条件等是什么?答:1.私有制的建立,特别是封建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自然经济,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实在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自然条件: 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拥有世界最大的适宜农耕的区域,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十分适宜农耕。 农耕文化发源冲积平原,条件优越,可以自给自足,没有向外的需求,只是继续在同一地域反复不舍地耕种,是静定的、保守的、崇尚和平的。游牧民族源于草原地带,环境恶劣,内部不足,需要向外寻求掠夺,有战胜欲与克服欲,是流动的、进取的、崇尚武力的。 中国文化包含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田间,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耕民族唯重生产,生产有定期、定量,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缓慢向前运动;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敬天祈神,宗教信仰普遍,强盛和衰落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强烈的地域差异,也使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北方人粗犷,性格直爽、朴实,倾向于现实主义;南方人细腻,性格委婉、灵活,倾向于浪漫主义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减少它的面积,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农业民族对农业重视和对土地依赖,形成人与土地的结合,发展成为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但中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鹿鸣》 1、《鹿鸣》的文化涵 2、《鹿鸣》的写作特点 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 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 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与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 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至深XX的情感。 2、景。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 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 1、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 1.对吴三桂的态度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第一篇: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思考题思路提示 现代文《序二篇》 1.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 例如“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等。 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 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梵高的坟茔》 3.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 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

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 1.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女孩子的花》 1.本文就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发表了哪些见解,你是否赞同? 女人与男人不同,命运难卜,生命脆弱,善于沉默,既单纯又复杂;女孩子的一生幸福很难得到保证;女人连最微小的伤害也不能忍受,她们是为了感受爱和吸引爱而生的,接受爱就是幸福;她们最早预感到灾难,最早在灾难的打击下夭亡;女性追求爱没有成功,就成了一生一世的耻辱;因而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 2.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