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及参考答案食品071班

注:由于字数原因。具体分析及古文诗歌翻译请参见老师教案

一.大同

练习题

1.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答案:C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答案:D

2.填空题

《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àn_ _。

3.翻译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4.论述题

(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

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

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

(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七、思考题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

(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

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注:另附《墨子·尚同》由于字数太多,再次就不整理在内,大家可以去老师的教案中看。二.七月

练习题

1.选择题

(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诗篇共有( A )。

A.305篇 B.300篇 C.350篇 D.298篇

(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 B )。

A.《生民》B.《七月》C.《氓》D.《大明》

(3)《七月》反映的是( C )的历史。

A.夏民族 B.商民族 C.周民族 D.原始社会

(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莎鸡”是( D )。

A.公鸡B.蝉C.蝗虫 D.纺织娘

(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A )。

A.内容B.地区C.音乐D.作者

2.填空题

(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风、雅、颂。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七月》。

(5)《七月》全诗以时间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3.翻译题

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案见译文)

4.简答题

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答:①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②共有305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③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七、思考题

1.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曾说:“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见《吕氏春秋》和《礼记》,是战国时期一部行政历法)。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汉书》中始设《五行志》,叙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历史和政治生活的影响)。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织、狩猎、

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实为)天下之至文也。”试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

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

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

四月:

五月: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食瓜

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

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

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

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

(注:均用夏历标示。)

2.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3.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

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我们认为传统的说法在没有充足理由否定时仍可采用。

三.萧萧

《萧萧》分析

沈从文中国二十世纪其中一位杰出而重要的作家。这位曾经表示自己“对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作家,出生于湘西落后的穷乡僻壤,在其散文与小说总是流露出对湘西的人与物的关爱,对家乡的真朴感情有十分直接的流泄。代表作《萧萧》一著便着重于沈从文家乡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命运。

1.小说的三个主要线索

(1)萧萧嫁作童养媳

萧萧出嫁:别人哭,她不哭——原因从这家转那家。

童养媳:丈夫三岁。婚后任务:看丈夫。

日常休闲:晚饭后闲暇时光。议及女学生

“女学生”:从本地过身,打球、读书、花钱、坐车、自由结婚、男女平等---城里人的生活

对比:城里人与乡下,不可理解!(咬人)

城里人:软绸衣服、精美饮料、好事情

乡下人:得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

萧萧:照料丈夫、绩细麻四斤

(2)萧萧被花狗诱奸

花狗大教萧萧弟弟唱山歌

挑逗萧萧:唱开心红脸的歌

萧萧怀孕

花狗逃走

(3)乡下人对萧萧失身的反应

处罚萧萧:沉潭、改嫁、生儿子

作品在赞美:生命的美、人性的美、人情的美

2.萧萧人物形象的意义

萧萧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浑然不觉的可悲状态加重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力量。小说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种种违反人性的陈规陋习。能促使自我意识苏醒,进而激发人追问“自由”、“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的绝好契机就被萧萧在糊里糊涂中轻易放过了。这也注定了她难以成就一个“新我”,只能是无数童养媳中平凡的一个,这也是萧萧的可悲可叹之处。

作者对萧萧的命运的态度:萧萧天真、善良的天然之美,在那种偏僻的山村吸引了人们的原始的爱美之心,但这种美经过人性糟蹋,被摧残,是萧萧不可对抗的命运。

3.“女学生”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给小说一个时代的背景,她们暗示着一种对于制度的自觉的反省与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小说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可是它们是否有可能相结合?在天性的自然发展中,同时以教育使人脱离蒙昧?从而人能够对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对抗的能力。

4.《萧萧》的思想意义: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以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答案:1.北宋。2.《资治通鉴》,编年

(二)字词解释题

⒈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侵夺。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用绳子捆绑,指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中原之地。则效: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功。

七、研习与思考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国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然而历史却一次次地证明没有冲突的变革,便没有文明的前进与发展。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异曲同工,一个是主张胡族向汉人学习,一个是主张汉族向胡人学习,前后相映成趣,都遭到了巨大的困难,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资治通鉴》对魏孝文帝迁都汉化也有详细的记载,阅读下列文字,谈谈孝文帝是怎样让大臣们听从他的主张的。

(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二月)壬寅,魏主北巡;癸卯,济河;三月,壬申,至平城。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燕州刺史穆罴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尚书于果曰:“臣非以代地为胜伊、洛之美也。但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平阳公丕曰:“迁都大事,当迅之卜筮。”帝曰:“昔周、邵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且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卜而龟焦,天老曰‘吉’,黄帝从之。然则至人之知未然,审于龟矣。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何为独不得迁乎!”群臣不敢复言。

……

魏主欲变易旧风,(十一月)壬寅,诏禁士民胡服。国人多不悦。(卷一百三十九)

(建武二年五月)甲午,魏太子冠于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因顾冲曰:“卿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女犹服夹领小袖,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卷一百四十)答:第一步,说服尚书于果和平阳公两位要臣,讲明治国不应墨守陈规,也不能诉诸迷

信。第二步,在朝廷上,当众问明群臣意见;采用严厉的措施,命令全国上下坚决执行,违者治罪。

孝文帝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是最主要的;其次,他能抓住主要官员进行劝说,讲明道理;对一般臣民,则采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迫令执行。

五.晋公子重耳之王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答案:⒈编年。2.晋文公。

(二)字词解释

⒈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进棺,指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依仗、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校: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

贰:不专心,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不谷:君王自谦之称。

六、研习与思考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答:突出描写的有详有略。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

3.晋文公重耳得以成就霸业,《左传》连续记述了他从出亡到通过城濮之战取得霸业的全过程。课外选读《左传》有关晋公子重耳的其他几则故事,以“晋文公称霸”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短文。

答:此可用《左传选》或其他,扩展学生课外阅读。

六.长恨歌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A.香山居士B.醉吟先生C.白乐天 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贞观之治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D.玄武门之变

答案:1.D 2.B

(二)填空题

1.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2.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玲肠断声)。

4.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5.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6.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7.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

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

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又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七、研习和思考

1.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

答:见思想分析部分。诗人以宣扬至情至性与美感为主旨,其他理解诸如“丽色误国”等均是次要的,更多后人渲染的成分。这首诗打动人,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也在此。

2.试结合诗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

答:文中极力铺写美景与萧条相映衬,通过两者穿插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以烘托极度的悲伤。如“春风桃季”与“秋风梧桐”。另外,通过当下的孤零的回忆昔日的欢愉,同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池苑依旧”、“落叶不扫”。第三,通过孤景的直接抒发与联想,如“萤飞”、“孤灯”。突出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课外阅读清人洪升的《长生殿》,比较该剧本与白居易诗歌中所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答:

(1)由单线描摹到宏大的历史剧;

(2)由重景物描写到以人物演唱为主;

(3)更加大了对李、杨爱情的同情与抒写;

(4)后半出有长段的唐明皇个人内心独白。

可观赏昆曲《长生段·惊变》、《迎像·哭像》两折。

七.老子五章

练习题

(一)填空题

⒈道可道,;名可名,。(非常道非常名)

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⒊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⒋老子,姓,名,字,春秋末期楚国人。是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称《》,是道家思想的经典。(李耳聃道家道德经)(二)词语解释题

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边,尽头。

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与:和人相处。

⒊夫唯不争,故无尤.。尤:过失。

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破败。

⒌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空虚。

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讷:拙于言辞。

⒎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奉:供给。

⒏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见:显露。

(三)翻译题

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答: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答: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实在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

(四)简答题。

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一”“二”“三”万物

“有”

⒉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之间的不同。

答:孔子的“道”: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是万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⒊理解并背诵课文所选篇目。

答:略。

五、研习与思考

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

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

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八.秋水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2.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________主义的。(相对)

3.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_________ 。(《庄子》)(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B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和乃

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下列各句中“乃”可译为“方”、“才”的是 ( A )

A.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左,乃陷大泽中。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C )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4.庄子在《秋水》中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 D )

A.孔孟之道博大精深

B.孔孟之道微不足道

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字词解释题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旋:(改变)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秋水》)时:(按季节)

(四)简答题:

1.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首先,在整体构思上,庄子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方式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中河神代表了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海神则是作者的化身。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北海的描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河水暴涨的景象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北海浩瀚的景象构成对比,以诗画般的景象引出河伯与海若情趣盎然的对话,直观地说明了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道理,而且为下文即将展开的由于环境等的不同而造成认识上的差异做了铺垫。

2.在先秦散文中,《庄子》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结合本文,谈谈表现。

答:(1)本文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河神与海神都具人性,通人情,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2)善用连类比喻以及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八、研习与思考

1.《秋水》中共设了多少譬喻来说明人类的无知?

答:(1)河伯与海若(第一段);(2)海若所举的部分包含若干则(第二段)。

2.《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反映“小大之辩”的

譬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

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秋水》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推衍。请从《庄子》一书中再找出一些反映“小大之辩”的譬喻或寓言。

答:这在《庄子》中随处可见,因为“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大”、“小”正是最基本的一组相对概念。

3.清人林云铭评论《秋水》:“是篇大意,自内篇《齐物论》脱化出来,立解创辟,既踞绝顶山巅,运词变化,复擅天然神斧,此千古有数文字,开后人无数法门。”(见《庄子因》)请结合阅读《庄子·齐物论》谈谈你对林云铭评论的理解。

答:《齐物论》是《庄子》论述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甚至可以说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作。此篇认为客观事物本来就不分彼此,是齐同的,而人们关于是非、然否的争论都是出于私心成见所致,故万物应该齐同。

九.湖光水色

练习

1.选择题

(1)梭罗深受美国著名作家的影响。(A)

A.爱默生

B.佐拉

C.杰克·伦敦

D.海明威

(2)梭罗的家乡是美国的首义之城。(B)

A.内战

B.独立战争

C.农奴起义

D.西进运动

(3)《瓦尔登湖》出版于。(B)

A.1830年

B.1854年

C.1860年

D.1861年

2.填空题

(1)梭罗对于当时美国奴隶制度的态度是。(反对)

(2)《瓦尔登湖》最著名的中文译者是我国的著名散文家。(徐迟)3.简答题

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答:深邃,清澈。

研习与思考

1.请阅读《瓦尔登湖》中的《冬天的湖》,试比较该文与《湖光水色》在叙述描写艺术上的异同?

答:(1)相同点:对象相同,都是写瓦尔登湖;哲学旨趣相同。(2)不同点:《冬天的湖》有更鲜明的季节特点,以“议论”说理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得更频繁,强化了散文的哲理性特征。

2.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方式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摹状,是对叙述描写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情态、气味等进行描摹状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描写的基本手段。它通常以抓住这几个方面的恒定的静态特征为目的,意在达到“真知”,梭罗却以此写出对象的瞬间变幻,从静中写出动来,这是由他的超验哲学旨趣决定的。比喻的修辞方式,也可以从求“变”这一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很多,这里从略。

十.回答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河、杨炼

等。(北岛、舒婷、顾城)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诗人______ 的笔下,诗题名为______ 。(北岛《回答》)

(二)选择题

(1)北岛的诗作《回答》首先发表于 ( B )

A、《北岛顾城诗选》

B、《今天》

C、《诗刊》

D、《北岛诗歌集》

(2)北岛离开祖国的时间是( B )

A、1989年11月

B、1987年10月

C、1988年3月

D、1989年4月

(三)判断题:

1.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是他的代表诗作。

2.《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的代表诗作,表现了女性独立、自尊、自强的品质。

(四)简答题

1.《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壮的历史情怀和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对于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反思,并以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战士一般勇敢不屈的挑战者状态,提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充满愤激的质疑与指控,在此基础上,又以豪迈激越的感情表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以《回答》为例,谈谈北岛对于意象的运用。

答:《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时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

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还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

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五、研习与思考

1.分析《回答》的精神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人格形象。

答:

(1)怀疑、理性和批判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2)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战斗精神和青年战士勇敢不屈的人格力量。

2. 谈谈这首诗意象创造的特点。

答:

(1)鲜明、独特和坚实;

(2)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

(3)通过意象表达感情。

3.为什么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答:这是诗人的荒诞而又丑恶的历史与现实的冷峻概括,也体现了诗人不同流俗的、勇敢的战斗豪情与牺牲精神。

十一.命若琴弦

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史铁生创作的?()

A.《务虚笔记》 B.《我的丁一之旅》

C.《活着》 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伎→被吴三桂娶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张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1、1.汉初,传讲《诗经》有三家,他们分别是鲁诗、()诗、韩诗。答案:齐诗;齐 -------------------------------- 2、2.《诗经》中《国风》有()篇? 答案:160 -------------------------------- 3、3.四家诗中,今天流传的《诗经》是()诗。 答案:毛 -------------------------------- 4、4.解读《诗经》,每篇诗前有一段解题的文字,被称作() 答案:小序 -------------------------------- 5、5.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解,书名是《》。 答案:诗集传

-------------------------------- 1、《诗经》中在宗庙祭祀的乐歌是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答案:颂 -------------------------------- 2、《左传》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编年体 --------------------------------

3、《诗经大雅》中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有 A、《生民》 B、《绵》 C、《皇矣》 D、《大明》 答案:《生民》; 《绵》; 《皇矣》; 《大明》 -------------------------------- 4、“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中心观念,有如下几种意义: A、构成世界的实体 B、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C、创造宇宙的动力 D、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答案:构成世界的实体; 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创造宇宙的动力; 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 5、孔子倡言“大同”的理想社会,向往“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三代之英”是指夏、商、周杰出人物,而“大道之行”从来就不存在。 答案:× -------------------------------- 6、《左传》作者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历史,是因为郑庄公和他的弟弟段有嫡庶之别,所以才发生了骨肉相争。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 7、《诗经》之首篇是《》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X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

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全篇课文思想内容的掌握。\胡适痛骂《西游记》\与\孔子诛杀少正卯\论述的是思想自由;\高尔文烧死科学家\论述的是宗教自由;\陈独秀提倡白话文\论述的是政治自由。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议,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又断言,在\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3.《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三次弹剑的真正目的是() A.展示才能 B.表示不满 C.试探孟尝君 D.争取好待遇 答案:C;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第一段中心思想的理解。冯谖三次弹剑表现冯谖怀才不露,巧于试探,其真正目的在于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1、1《红楼梦》中“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2、1《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3、“脍炙人口”中“炙”的读音是“jiǔ”。[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 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 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 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正确答案)

5、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下一句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6、2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的综合作用。 B.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正确答案)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挺向,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撑着zhǎng 彷徨páng 凄清qī雨巷xiàng B、彳亍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正确答案)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的sì泥古nì 8、1说话的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得体。[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一)单项填空 1.《诗经·国风·邶风》中“何以解忧,______”,后面的词句是什么? A.唯有杜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正言》一诗中“左迁”是指______。 A.王昌龄下令将朝廷中央迁往左边 3.《三国演义》描述了_______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的历程。 A.刘备 4.《三字经》中最早提到“爸爸”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父母在,不愁吃 5.《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于心伤”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子路于心伤,不如齐视

6.《孟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 A.仁、义、礼、智 (二)多项选择 1.《荀子》的主张有以下哪些? A. 以智慧救亡 B. 全民推行聚落制度 C. 义政理政 D. 以德治天下 2.大学难度最高的书籍是_______。 A. 《诗经》 B. 《礼记》 C. 《易经》 D. 《论语》 3.以下哪块是古代四书的《大学》的特点? A. 心血来潮

B. 简明扼要 C. 集中而发 D. 尊重传统 4.以下何种要素构成了著名的四书五经? A. 《诗经》 B. 《春秋》 C. 《礼记》 D. 《易经》 5.《论语》的主要内容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君子的道德行为 B. 尊师爱友 C. 行行高下 D. 孝悌忠信 (三)判断题 1.《诗经》撰写了多尊神祇和记录西周王朝的宗教生活。 A. 正确

2.《礼记》和《春秋》同属于礼乐类书籍。 A. 正确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诸多教训、学生对孔子的问答、孔子对弟子的言教、孔子有关公案的案例等。 A. 正确 4.《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政令”——强调行政权力的重要性。 A. 错误 5.《孟子》中思想观念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同时主张以礼、义、智、仁等四种至理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统治社会。 A. 正确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 燕昭王求士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 【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 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 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

大学语文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鹿鸣》 1、《鹿鸣》的文化涵 2、《鹿鸣》的写作特点 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 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 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与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 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至深XX的情感。 2、景。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 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 1、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 1.对吴三桂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形神意兼备。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我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识繁用简,既要留住好的也好用好的。 第二章 1,中国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自然条件等是什么?答:1.私有制的建立,特别是封建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自然经济,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实在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自然条件: 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拥有世界最大的适宜农耕的区域,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十分适宜农耕。 农耕文化发源冲积平原,条件优越,可以自给自足,没有向外的需求,只是继续在同一地域反复不舍地耕种,是静定的、保守的、崇尚和平的。游牧民族源于草原地带,环境恶劣,内部不足,需要向外寻求掠夺,有战胜欲与克服欲,是流动的、进取的、崇尚武力的。 中国文化包含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田间,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耕民族唯重生产,生产有定期、定量,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缓慢向前运动;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敬天祈神,宗教信仰普遍,强盛和衰落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强烈的地域差异,也使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北方人粗犷,性格直爽、朴实,倾向于现实主义;南方人细腻,性格委婉、灵活,倾向于浪漫主义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减少它的面积,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农业民族对农业重视和对土地依赖,形成人与土地的结合,发展成为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但中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第一篇: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思考题思路提示 现代文《序二篇》 1.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 例如“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等。 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 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梵高的坟茔》 3.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 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

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 1.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女孩子的花》 1.本文就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发表了哪些见解,你是否赞同? 女人与男人不同,命运难卜,生命脆弱,善于沉默,既单纯又复杂;女孩子的一生幸福很难得到保证;女人连最微小的伤害也不能忍受,她们是为了感受爱和吸引爱而生的,接受爱就是幸福;她们最早预感到灾难,最早在灾难的打击下夭亡;女性追求爱没有成功,就成了一生一世的耻辱;因而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 2.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 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 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 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 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 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 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 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 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 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 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 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 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 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 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 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答:闻一多 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 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 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 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 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答:是 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 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答:对思想的束缚 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 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 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 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答:是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 答:是 2、“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是()的观点。 答:维特根斯坦 3、红色文学的主题是()。 答:革命 4、“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的名言。 答:汪曾祺 5、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答:否 6、老一辈的人不懂玛丽苏、大叔控等词的意思,体现了语言()。 答:具有大众性 7、()曾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答:汪曾祺 8、艺术的真正魅力来源于()。 答:语言技术 9、语言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答:否 10、语言可以催生感情,即使是哈哈大笑也可能传递悲凉的情绪。()答:是 11、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社会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