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

主张以“礼法”治国,更多关注人之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以“善”或“恶”界

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全面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

第2课老庄录真

一、请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祸”与“福”相互“倚、伏”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事物处在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老子这一观点,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有深刻意义。

二、有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小国寡民”等观点,有助于解决现代社

会之“病”,请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社会确有诸多病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诚信缺失,其回归“自然”、无为而

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人类生活的社会性、全球化成为

必需,因此,其“小国寡民”的观点显然不合实际。

三、请选出上述《老子》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略。

四、你过去所学的《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文章,是否合乎《庄子》

的原意?请就此谈谈你如何看待对古典文献的“断章取义”

可将中学阶段所学《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课文,与《庄子》中

的完篇及庄子基本思想观念相结合,进行解答。

五、“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一节文字,表现了庄子的哪些观点

“批判统治阶级”、“反对儒家学说”等。

第4课法家治术

一、韩非的法制思想,明显受到商鞅的影响,请加以说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理论;二是法制实践。商鞅的法制实践对韩非影响

很大,韩非的法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是对商鞅变法实践的理论总结。

二、不少人喜欢将王安石与商鞅比较,请你谈谈二人的异同

1、皆为变法革新的思想家与实践家,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2、商鞅的成效更为显著;商鞅的结局远惨于王安石。

三、归纳“今有不才之子,……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一节文字的主要含义,并对其

作出分析评价

1、主要含义:法制作用强大、法律须严酷、赏罚要严明。

2、韩非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应附之以教育等方式,方可取得更好效果。

四、你如何认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此比照,我们的社会

还有哪些不足

1、管子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礼仪修养提高的重要性,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

是,丰衣足食与知“礼节、荣辱”并无必然的联系。

2、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向小康、中等发达水平迈进。但是

,我们的精神文明、个人修养不容乐观。

第11课喝旁观者文

一、文中指出:“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你认为形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

何在

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强调君主即国家,国民的权益则来自于君主的恩

赐,普通国民基本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可能性,成为“旁观者”在所难免。

二、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

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有哪些

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大致有:(1)专制者和奴才的双重性格;(2)瞒和骗;

(3)爱面子;(4)中庸妥协;(5)精神胜利法。

三、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

看法

1、现今的中国的国民性已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呜

呼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暴弃派、为我派仍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

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则大多仍有所延续。

2、较明显的不足为: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

第12课论睁了眼看

一、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具有延伸性的,请结合社会及你本人的实际,谈谈“睁了眼看”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篇文章,是对国人常常忘却事实、忽视本质、不敢面对现实的情况而发的。时

至今日,我们仍需睁开眼睛、直面现实,不要被各类假象所蒙蔽。同时也要去除自身的

怯弱心理,去面对并解决问题。

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何理解

这句话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唤醒民众,不做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从

文,认为文学创作可以认识人生,改良人生。鲁迅延续了五四的启蒙主义精神,希望唤醒

蒙昧状态的国民,认为可用文学艺术,来揭示事实、针砭现实、讥刺世人。另外,他还认

为先进的文学艺术也是精神上的指引,可以唤醒、提升国民的心智。

三、分析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鲁迅杂文的语言,是文言的简洁凝练与西化的曲折句式相结合,深刻、犀利而不无偏

激;指摘事实,揭露真相,一语中的;表达情感或极热诚、或极冷峻;不露声色的讽刺与

兴致盎然的幽默穿插其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意味。

第15课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一、谈谈你对“坚守理想”的认识和体会

1、理想是人生不懈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2、坚守理想是一生不变的选择。

二、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功不唐捐”的含义

略。

三、论述“三个药方”对当今大学生的意义

1、选择正确方向,持之以恒;

2、训练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技能;

3、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17课敬畏生命

一、“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一切生物,包括人、动物的生命都

是有价值的,各种生命生存在一种互相影响和必然的联系之中。人应该像敬畏自己的生命

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体验其他生命,这样人类自身才可以做到幸福

的生存,才可以和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和谐的发展。

二、“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具有理想色彩,请问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

尊重生命的价值;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有积极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使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相互尊重,

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各种生命相互依存又使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和自

然和谐相处。

第19课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重耳本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一次次的磨难使其在世态炎凉中成熟

起来,逐步具有了国君的素养,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

不会有历史上的晋文公。磨难是一笔财富。

二、子犯在重耳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

慈父、严师、贤臣、诤友。

三、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晋文公有负于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隐于绵山,文

公悔悟而求之不得,于是烧山逼令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百姓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

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这一节日将悼念介之推成为防

火与怀逝结合,后来由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

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

第22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作者阐释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思想,这对你有何启示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二、从苏轼与文与可以画相交往的叙述中,谈谈苏轼的个性

生性诙谐、反应机敏。

三、本文是怎样以“画竹”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以文与可论画竹始,继以二人因画竹而相交,结尾以曝晒画作作结,始终未离开画竹

这个线索。

第24课马伶传

一、李伶的演技在当时被认为是“无以易”了,但他为什么会输给三年后的马伶

1、李伶的“无以易” 只是相对的,并未达到神形兼备的高度。

2、马伶是一个不肯轻易认输之人,他做了三年佣人,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揣摩

一个真正宰相的言行举止、行动坐卧,表演出来自然逼真。

3、李伶三年没有竞争对手,难免滋生骄傲和懈怠。

二、为什么说“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具有讽刺意义

表面是说顾秉谦和魏忠贤都是宰相,其举止作派有相似性;实则具有讽刺意义——顾

秉谦是明代昆山(今江苏)人,曾依附魏忠贤,残害过左光斗等忠臣,是和魏忠贤一样的

大奸臣。因侯方域曾和朝廷中的阉党进行过斗争,故借魏忠贤讽刺顾秉谦,意在说明二人

为一丘之貉。

三、马伶当初败给李伶,毅然“走事昆山”;李伶后来技输马伶,却“匍匐前称弟子”。

你如何看待这个差别

马伶比李伶的境界追求更高——马伶败后能够主动向生活学习,而不是为了演技而学

演技。他不惜投入当朝奸相的门下为佣,三年学成,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此时马

伶的演技确实达到了真正的“无以易”的高度,李伶自觉难以企及,所以才“匍匐前称弟子”。

四、当代社会同样充满着竞争,马伶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略)

第27课鸭窠围的夜

一、文中是如何描写湘西风土人情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湘西,是一个风俗人情都还保持着素朴模样的地方。作者特别善于发现故

乡的风景之美,也特别善于体察故乡的人性、人情、民风、民俗之美。作者对家乡有特别

的情感,特别的关注,对家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温暖的爱意。作者带着感情去描绘家乡的

景色,如同山水画一般,吊脚楼是那么古朴;作者描绘了家乡下层人民的哀与乐,又与他

们一样品尝这哀与乐。

二、本文的主体部分是水手的“夜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描写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湘西是水乡,水手是当地人数较多且十分重要的社

会群体,水手的漂泊生活、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作者的夜宿小船、与水手近距离接

触等,使得水手及其“夜生活”成为描写主体。

三、作者几次写到“声”与“光”,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这篇散文具有诗的韵味,作者几次写到声音:有待宰的小羊哀鸣的声音、有吊脚楼女

人推窗的声音、有水手和妓女对话的声音。尤其是两次写到羊叫,在寂静的雪夜夜泊环境

下,渲染出悲哀、凄婉的情境。而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行人所持火炬的红

光等,则增添了生活气息。

第35课答李翊书

一、试分析“无望于速成,无诱于势利”的现实意义

学习上应不畏艰辛,不怕非议,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工作中不急功近利,踏实认

真,则可事半功倍,取得圆满的结果。

二、你如何认识“气盛言宜”?请予说明

文章的气势强大,则语言节奏短长与声调高低皆相宜;作者的学养制约着文章的气势,

作者学养深厚,文章气势自然壮盛。

三、“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其皆醇也,然后肆焉”一节文字,总结了作者学文的

三个阶段,请加以划分并谈谈你的体会

1、(1)苦读阶段;(2)初效阶段;(3)大成阶段。

2、人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有如此过程、如此决心,否则万难有成。

四、“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

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段文字的这段文字描述了两种人的人生选择:一是把命运完全交给别人,自己犹如被使用的“器物”;

一是具有人生准则,明辨世情,行事有度,“达”则“立功”,“穷”则“立言”。作者是

遵循后者人生方式的。

第39课伯兮

一、试将本诗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思妇形象

进行比较,指出其各自特征

1、情感:《伯兮》——直露;《君子于役》——质朴;《一剪梅》——婉转。

2、身份:《伯兮》——贵妇;《君子于役》——农妇;《一剪梅》——知识女性。

二、古代诗歌中,“思妇”与“弃妇”形象引人注目。试以本诗及《诗经卫风氓》、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为例,分析思妇与弃妇形象的异同

《伯兮》:深陷思念之中;喜剧。《氓》:爱恨交织;正剧。《孔雀东南飞》:爱而不

得;悲剧。

三、本诗女主人公对丈夫应征,从最初的由衷自豪到离别后的痛苦思念,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

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情状。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1、就女主人公而言,一方面希望丈夫能够建功立业,为己增光;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孤独

之中虚度时光而苦痛。

2、人生难免“两难”之境遇,应当这样抉择:两种选择中择其重大者;一旦选择,则应

无怨无悔。

第42课春江花月夜

一、“明月”在本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予具体说明

1、结构作用:以月升为始、月落为结,借时间与空间之转换,逐次展开了画面情思。

2、生发统摄作用:月光统摄自然景物;月光勾起离人思绪、寄托离人相思之情。

二、请找出本诗中反映宇宙意识的诗句,试分析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

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中意寓着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有情与无情。

三、本诗是如何构筑朦胧柔美之意境的?谈谈你对这种“阴柔美”的看法

春、江、花、月等节候意象,男女间相思之情及离别之苦的婉转表达,属于阴柔范围。全

诗之诗情、画意、哲理交融为一,空灵优美,令人陶醉,从而构成了朦胧柔美之意境特征。阴

柔美是公认之美,而朦胧之柔美最美。

第43课梁甫吟

一、本诗主要体现了李白诗歌那些方面的艺术特色

本诗集中体现了李诗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

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想象大胆,夸张独特,神话色彩奇

幻瑰丽;情绪、意象象之间常有大跨度的衔接转换。

二、李白在诗中是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为何会有这种态度

李白在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是坚守理想,充满自信,这样的态度与李白所处的

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白一生大部分时段处在盛唐时期,外患的翦除,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相

对清明,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盛唐社会特有的尚武精神使得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前景、

个人的命运大多报有乐观的态度,李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三、本诗涉及大量历史人物事典,请予以列举并分析其作用

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实、神话传说、引用典籍等。这些事典都是围绕“虽遇困苦而不

丧失理想”的主旨而来的。它们强化了主题,丰富了内容,显示了李白渊博的知识。

第44课新婚别

一、联系《兵车行》及“三吏”、“三别”等作品,谈谈作者是如何看待“从军”“用兵”之

事的

1、反对不义战争(包括玄宗发动的扩边战争)。

2、反对“安史之乱”,对唐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持以客观的态度,对因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报以极大的同情。

二、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女公人公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表现在始于诉说不幸命运,继而关心丈夫的生死,再

到劝慰丈夫杀敌、为国立功。

三、具体说明本诗的叙述视角及方式

本诗采用独白形式。

四、本诗体现了哪些文化礼俗

婚姻礼俗;女子教养之俗;“三从”之礼;行军之俗。

第48课定风波

一、谈谈苏轼改革词风的主要成就。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

主要方向。“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方式。苏词中较成功地运用了题序和典故。突

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二、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皆作于黄州,试比较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异

同:这些作品均为作者被贬后的自我反思、宽解之作,表现了从容人生、通达乐观的思想

观念。异:《念奴娇》旷达中不免悲观;《赤壁赋》从哲学高度洞察人生;《定风波》再现作

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境界。

三、《定风波》体现了苏轼应对挫折的心态,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吟啸且徐行”的行为;“烟雨任平生”的定位;“斜照却相迎”慰勉;“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结论。概之为:从容洒脱。

第50课贺新郞

一、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谈谈你对辛词擅长“掉书袋”(用典)的看法

1、词中运用了杜鹃啼血、昭君出塞、阿娇失宠、卫妾归国、苏李永别、荆轲赴秦等著名

典故。

2、典故的使用增加词的容量;丰富词的内涵;表情达意更加婉转。

二、本词着眼于“别离”,表现出“摧刚为柔、沉郁悲凉”的突出特征,请联系辛弃疾本人情

况予以分析说明

1、作者离别中原故土数十年而回归无望,因此特别执着于“离别”。

2、“归正人”身份及朝廷的“和戎”之策,使其不能尽言尽行,故而表现为“摧刚为柔”

的创作特征。

3、壮志难酬、年已老大、功业无成,这一切造成其情感的“沉郁悲凉”。第64课高加索灰阑记

一、分析剧中法官阿兹达克的性格特点,作者安排这样的人物担任法官有何寓意

1、阿兹达克原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乡村小文书。在一个偶然的机遇当上法官之后,他逢场作

戏、贪污受贿、与贵妇人调情,表面上总是胡作非为。但是他内心善良,同情穷人和弱者憎恨富

人,所以在审判中从来不让富人获胜。

2、阿兹达克通过很偶然的因素当上法官,说明当时社会公理是不存在的;而格鲁雪的胜利,

是因为遇上了阿兹达克这样一个“荒诞”的法官。这样的戏剧性安排,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

合理性。

二、格鲁雪不是孩子的生母,但是最后孩子判给了她,作品中这样的审判结果蕴含着样的社会意

义?其中与中国文化观念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1、格鲁雪有着真正的慈母心,为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审判最关键的时刻也不愿伤害

孩子。而总督夫人虽为孩子生母,但在逃跑时孩子是她的负担,和平之后孩子又成为她取得财产

的工具,在她身上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母爱。孩子判给格鲁雪是和孩子患难与共的自然结果,“一

切归善于对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剧主旨,赋予了母爱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

2、本剧对“母爱”的描述,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以社会相互依存关系为主的原则,而中国传

统文化则更注重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

三、仔细阅读作品,结合作品体会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是什么意思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陌生化效果”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化的方法,将生活以一种不同

于寻常的形式展示给观众,揭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从而使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作品中阿兹达

克偶然当上法官和格鲁雪最终要回孩子都是“陌生化效果”的体现。就表演方法来说是指演员

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容为一体,演员应表演角色给观众看,以便启迪观众,使其有所

感悟和思考。

第66课窦乂

一、窦乂是通过哪些方法积聚财富的?你从中领悟了什么

窦乂十三岁时从转卖一双赠获的鞋子,掘得了自己从商生涯的“第一桶金”。接着经历了开

荒种榆、热卖“法烛”、填池建店、买宅得玉、赠地攀贵、巧伐大树等几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之后,

窦乂的财富快速增长起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巨富。窦乂所拥有的受惠持敬、脚踏实地、勤

俭节约、救助贫穷的优良品质,见微知著、化腐为奇、物尽其用的视角眼界,以及由原始积累、

商品制造再到开发房地产的兴业规划,无疑会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二、窦乂具有的哪些品质素养值得我们学习

商人独特眼光与识见,精明过人的经营策略,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三、你对窦乂所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略。

第69课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秦可卿去世,凤姐与之生前交好;贾珍要大办丧事;宝玉推荐;王熙凤乐于担纲。

二、宁国府在秦氏丧事期间的混乱状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混杂;事无专执;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有脸者不

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树立自己的权威,强调公平原则。

2、建立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3、对任务有布置、有检查,并有严格要求。

四、王熙凤能够担当重任的自身气质和素质有哪些?这对你有何启示

1、临危受命的勇气。

2、迅速而准确地诊出宁国府的病症。

3、提出严密的整顿思路。

4、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

5、不畏勤劳,有责任感。

五、《红楼梦》中的女子,不乏优秀管理人才,请予列举并比较她们与王熙凤的不同

如:探春(坚持原则,不畏强暴)、宝钗(巨细不遗,虑事周全)、平儿(控制局面,

息事宁人)。

第71课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具体说明“马路”、“旅店”和“汽车”的象征意义

马路:人所共知的必经之路;旅店:人生旅途中的暂居之所;汽车:改善人生境遇的乘载工具。

二、分析汽车抛锚后“我”心态变化的过程

疑惑、惊讶、愤怒、失望、恐惧、温暖。

三、作为刚刚走出家门、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请你谈谈目前有何感受

略。

第81课文化是什么

一、有人说有知识的人有文化,没有知识的贩夫走卒没有文化,你怎样认为?你如何理解知识

与文化的关系

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素养。学生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不只是死读书。

二、当今商业社会,消费享乐成为时尚,文化与品味缺失,甚至有人称现在是文化的沙漠。举

例说明并分析这一现象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追求物质享受,抛弃优良传统,满足于快餐文化。如影视剧中的“戏说”、

民间的“恶搞”等等。文化的素养一旦缺失,人们就会失去信念,变得浮躁与浅薄。

三、你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什么?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提高文化素养

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百家争鸣,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各种学生文化团体积极活动,使学生得

到全面的锻练与发展。培养品味要从小处着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如:上课手机要关机,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等。文化品味并不是听几次音乐会,看几次画展就能提高的。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伎→被吴三桂娶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张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1、1.汉初,传讲《诗经》有三家,他们分别是鲁诗、()诗、韩诗。答案:齐诗;齐 -------------------------------- 2、2.《诗经》中《国风》有()篇? 答案:160 -------------------------------- 3、3.四家诗中,今天流传的《诗经》是()诗。 答案:毛 -------------------------------- 4、4.解读《诗经》,每篇诗前有一段解题的文字,被称作() 答案:小序 -------------------------------- 5、5.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解,书名是《》。 答案:诗集传

-------------------------------- 1、《诗经》中在宗庙祭祀的乐歌是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答案:颂 -------------------------------- 2、《左传》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编年体 --------------------------------

3、《诗经大雅》中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有 A、《生民》 B、《绵》 C、《皇矣》 D、《大明》 答案:《生民》; 《绵》; 《皇矣》; 《大明》 -------------------------------- 4、“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中心观念,有如下几种意义: A、构成世界的实体 B、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C、创造宇宙的动力 D、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答案:构成世界的实体; 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创造宇宙的动力; 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 5、孔子倡言“大同”的理想社会,向往“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三代之英”是指夏、商、周杰出人物,而“大道之行”从来就不存在。 答案:× -------------------------------- 6、《左传》作者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历史,是因为郑庄公和他的弟弟段有嫡庶之别,所以才发生了骨肉相争。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 7、《诗经》之首篇是《》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山海经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山海经 1、《北山经》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山上有许多桤qi树,花草丰茂。 [单选题] * A、单孤山(正确答案) B、求如山 C、带山 2、石者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豹子,但额头生有花纹,身子是白色的,这种野兽叫()。 [单选题] * A、耳鼠 B、孟极(正确答案) C、song竦斯 3、太行山的第一座高大山峰叫(),山上蕴藏着大量的金属矿和玉石。 [单选题] * A、归山(正确答案) B、王屋山 C、天池山 4、《发鸠山》中有一种名叫()的鸟,它常常衔来西山的碎木和碎石来填埋东海。 [单选题] * A、朱雀

B、青鸟 C、精卫(正确答案) 5、泰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小猪却可以从嘴里吐出珍珠来,它的名字叫()。[单选题] * A、酸与 B、凿齿 C、狪狪dong(正确答案) 6、()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兽多㸲zuo牛,羬qian羊,奇鸟多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 [单选题] * A、升山 B、夸父山(正确答案) C、谷山 7、南方第一山系,名叫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名叫() [单选题] * A、姑瑶山 B、堵山 C、招摇山(正确答案) 8、天池山上有一种兽,形状似兔子,头部像老鼠,它能借助自己的背部飞行,这种兽叫做()。 [单选题] * A、飞鼠(正确答案) B、飞狐 C、飞兔

9、崇吾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猕猴,上肢有花纹,有豹子一样的尾巴,擅长投掷,名字叫做() [单选题] * A、蛮蛮 B、凿齿 C、举父(正确答案) 10、夫夫山中居住着一位叫()的神,这位神长着人的身子,手里握着两条蛇,常常在长江的深潭里巡游,出入时身上发出闪闪的光亮。 [单选题] * A、祝融 B、后羿 C、于神儿(正确答案) 11、青丘山上有一种野兽叫(),形状像狐狸,长着九条尾巴,发出的声音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能吃人。 [单选题] * A、九尾狐(正确答案) B、鹿蜀 C、旋龟 12、杻阳山中有一种兽,形状如马,头为白色,身上有老虎一样的花纹,而且还有红色的尾巴,发音就像唱歌一样,它的名字叫做()。 [单选题] * A、九尾狐 B、鹿蜀(正确答案) C、长右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X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

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全篇课文思想内容的掌握。\胡适痛骂《西游记》\与\孔子诛杀少正卯\论述的是思想自由;\高尔文烧死科学家\论述的是宗教自由;\陈独秀提倡白话文\论述的是政治自由。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议,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又断言,在\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3.《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三次弹剑的真正目的是() A.展示才能 B.表示不满 C.试探孟尝君 D.争取好待遇 答案:C;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第一段中心思想的理解。冯谖三次弹剑表现冯谖怀才不露,巧于试探,其真正目的在于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 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 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 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 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 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 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 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 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 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 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 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 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 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 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答:闻一多 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 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 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 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 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答:是 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 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答:对思想的束缚 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 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 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 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答:是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 答:是 2、“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是()的观点。 答:维特根斯坦 3、红色文学的主题是()。 答:革命 4、“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的名言。 答:汪曾祺 5、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答:否 6、老一辈的人不懂玛丽苏、大叔控等词的意思,体现了语言()。 答:具有大众性 7、()曾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答:汪曾祺 8、艺术的真正魅力来源于()。 答:语言技术 9、语言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答:否 10、语言可以催生感情,即使是哈哈大笑也可能传递悲凉的情绪。()答:是 11、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社会生活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一)单项填空 1.《诗经·国风·邶风》中“何以解忧,______”,后面的词句是什么? A.唯有杜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正言》一诗中“左迁”是指______。 A.王昌龄下令将朝廷中央迁往左边 3.《三国演义》描述了_______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的历程。 A.刘备 4.《三字经》中最早提到“爸爸”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父母在,不愁吃 5.《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于心伤”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子路于心伤,不如齐视

6.《孟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 A.仁、义、礼、智 (二)多项选择 1.《荀子》的主张有以下哪些? A. 以智慧救亡 B. 全民推行聚落制度 C. 义政理政 D. 以德治天下 2.大学难度最高的书籍是_______。 A. 《诗经》 B. 《礼记》 C. 《易经》 D. 《论语》 3.以下哪块是古代四书的《大学》的特点? A. 心血来潮

B. 简明扼要 C. 集中而发 D. 尊重传统 4.以下何种要素构成了著名的四书五经? A. 《诗经》 B. 《春秋》 C. 《礼记》 D. 《易经》 5.《论语》的主要内容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君子的道德行为 B. 尊师爱友 C. 行行高下 D. 孝悌忠信 (三)判断题 1.《诗经》撰写了多尊神祇和记录西周王朝的宗教生活。 A. 正确

2.《礼记》和《春秋》同属于礼乐类书籍。 A. 正确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诸多教训、学生对孔子的问答、孔子对弟子的言教、孔子有关公案的案例等。 A. 正确 4.《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政令”——强调行政权力的重要性。 A. 错误 5.《孟子》中思想观念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同时主张以礼、义、智、仁等四种至理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统治社会。 A. 正确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 燕昭王求士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 【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 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 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红楼点滴 (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 “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 (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 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 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第三版)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鹿鸣》 1、《鹿鸣》的文化涵 2、《鹿鸣》的写作特点 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 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 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与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 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至深XX的情感。 2、景。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 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 1、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 1.对吴三桂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 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2

第二单元课后题参考答案2-1大同 一、阅读和理解2-1. 1.1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2-1.1.2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1.1. 3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同与之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拟,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表现在: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一一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等。 二、思考和应用2-1. 2.1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 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 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2-1. 2. 2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有何异同,有何关系?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要实行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这是一幅美妙的理想蓝图,但是,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开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开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经济更加开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由此看来过去的大同社会理想,虽然也是具体的,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而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那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开展等诸多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并且在生产力高度开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今天的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