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伎→被吴三桂娶

为妾→被刘宗敏掳获→复为吴三桂所得→遭正妃悍妒,独居别院,后乞求削发为尼→自沉池水。

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作者对陈圆圆寄与了深切的同情。

2 吴三桂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赞赏他对爱情忠贞,有人谴责他断送了大明江山,还有人认为他的人生历程根本就是一个悲剧。对这些,你有何看法?

2 梳理全诗的叙事线索。

答:帝死-降清-初识-入宫-遭弃-相恋/为妾-(分别)-再遇-随军-(评论)《系辞》

1 什么是《易》与《传》?

答:“易”是变化的意思,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即《连山》、《归藏》、《周易》。“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2 如何理解《周易》中的“十翼”

答:古人把《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等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3 简述《周易》的基本内容。

答:《周易》的整体内容包括“经”、“传”(即《易经》、《易传》)两个部分。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阳八卦的著作。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周易》内容十分丰富,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徐文长传》

1袁宏道在这篇传记中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处处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存在。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

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1)才能奇异。

(2)性情奇怪。

(3)遭际奇特。

3 徐文长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你对此如何让看待?

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

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

《霍小玉传》

1 论述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作者通过这出爱情悲剧的描写,最深刻、最尖锐、最无情地揭露了唐代门阀制度的罪恶,为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提出了血泪控诉。

2 试析霍小玉、李益的人物形象。

霍小玉:首先,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这就决定了她不会再有更好的命运。

其次,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痴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小玉是有反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

李益:首先,这无疑是一个负心人的形象。

其次,这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李生在长安待试拔萃时确有博求名妓, 玩弄女性的思想。然而当他和霍小玉见面后,便被霍小玉的才貌品德所征服,故而自始至终对她是怀有感情的,对自己的负心,感到羞愧,对同小玉的割舍也感到痛苦。他在个人意志和家长权威对立中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由重情到薄情、绝情,绝情后仍复有情。从他这个形象上,作者也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丑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出生高贵,富有才华,但庸俗自私,虚浮不实。

3 本篇传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此传奇结构,有两条线索和三个层次。李益是一条线索,小玉又是一条线索,两条线索时分时合。三个层次即定情、负心、死别。这一切又是由许多场景和细节组成的。由于作者善于剪裁衔接,前后照应,全文就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4对霍小玉的复仇方式有何看法?

《货殖列传》

1 如何理解司马迁用经济现象说明社会问题的思想观点。

2 结合现实,如何看待司马迁财富占有决定道德水平的观点

应该一分为二。

积极的一面,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重视社会经济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财富占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道德水平。

消极的一面,就每个具体的个体来看,个人的道德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财富占有之外,还有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教育水平、个人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人的道德水平。不能搞单一论,过分重视财富对人的道德的影响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因素。

《预言》

作者:何其芳(1912—1977),四川省万县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收集有《预言》、《画梦录》、《刻意集》等,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并因与李广田、卞之琳合出《汉园集》而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诗歌所表达的思绪和情怀

《预言》是何其芳的成名作,是一首爱情诗,全诗共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倾诉了诗人每一刻的痴情。诗人心中的爱神形象是光彩动人的,诗人深深地眷恋着她,充满柔情地想象着她的到来,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同时也倾诉失去她的惆怅。

二、诗歌的主题

《预言》抒写了个人的思绪与情怀,一方面流露着抒情主人公辨别不清前行方向的怅惘,另一方面又暗示出企盼获得某种超现实力量伴行、引导的夙愿;但希望最终不愿驻足,与之擦肩而过,留下的只有无奈与空寂。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上世纪30年代初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社会混乱、国家贫弱的真实心境。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1、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

2、意境朦胧恍惚、扑朔迷离,但是抽象的情思却具体可感。

3、遣词用语细腻、缠绵。

4、语言上,形式整齐一致,富于音乐性,全诗六节,每节六行。每行的长短也落差不大。六行大体押韵(第一、四、五、六节基本押相同的韵脚,二、三节又改用了其他),属于半自由半格律诗体。读起来使人产生平和、愉快的感觉。

《手推车》

一、这首写于抗战初期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全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

第二部分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作者通过它刻画了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民族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

二、《手推车》的审美特征(艺术特征)

1、颜色、声响与线条的有机调配,是诗作最突出的艺术创造。诗人本有的绘画根底赋予作品以白、灰、黄相间的色彩浸染,使文本具备了鲜明的画面感,再辅之车轮尖音的描摹、交错辙迹的刻画,令人获得了多种审美感受。而贯穿其间的诗人独有的忧郁,更令人感到韵味的沉厚、绵长。

2、语言方面,单片句子错落有致,上下两片之间则形成对应、对称,别显出一种整齐、和谐与工稳、凝练。

三、为什么说艾青标志着我们民族有了自己成熟的诗人?

艾青是当时已完全站在先进阶级立场上的诗人,他进一步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发掘创作宝藏,用自己的诗歌思索着民族的命运,传达着人民的心声。在这篇作品里,诗人以飞扬的神思在作鸟瞰,北国严冬下的肃杀与阴冷、干涸与荒凉被尽收眼底;进而把生成的思绪汇聚在一架落后的却又是北方人民最常使用的运载工具手推车上,景象与物象随即融为一体,营造出诗歌厚重的思想内涵:这块肃杀、阴冷、干涸、荒凉的土地,何不是我们古老、贫穷祖国的缩影呢?手推车承载的则是存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我们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悲戚——只有一个轮子的它所负太重了,以至于轮轴都发出刺耳的尖音,过后留下深深的碾痕!

《铸剑》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等。

一、眉间尺的形象分析

十六岁少年,开始性情柔弱,后听母说仇变得坚决。但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宴之敖者)的形象分析

(1)貌如其人:黑(夜的颜色、冷峻、庄重、死亡的颜色、复仇者的颜色),瘦得如铁,表现出坚定有力。

(2)善于复仇:设计了“诱敌深入”的复仇方式,不仅有复仇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十分懂得复仇的策略和方法。

二、复式主题结构(复仇、批判国民性)

(1)艺术地再现折射了20世纪初期中国现实的世界,主要人物宴之敖者不仅具有现实人生的依据,更具有鲁迅的人格烙印和精神风范,表现了鲁迅的向害人者、害人社会的坚决复仇的思想。

(2)状写出悲壮、崇高的复仇却终究被“庸众”、“看客”消解为无。体现了鲁迅一以贯之的对国民性的批判的现代思想。

三、对鲁迅复仇精神的理解

从现实背景来看,《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非凡的文学才华,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革命者。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 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四、《铸剑》的艺术特色

(1)超凡的想象力,荟萃了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浪漫、写实、象征被间或运用,奇谲、怪异、魔幻被融为一体,使得作品具有怪诞的意象和神秘的气氛。(2)令人品味到刻意的调侃,辛辣的嘲弄、讥讽,乃至冷酷的“黑色”幽默。

《乡愁四韵》

一、用来表达乡愁的感受的四种意象之间的关系

长江水——比起黄沙沉沉的黄河水来,长江取于天上,让人感到神圣,从而显示了对祖国思念不是普通的思念,是高于其他思念的一种情感。海棠红——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诗人倍受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同时,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雪花白——诗歌一二两章选取“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与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第三章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家信的等待”说明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腊梅香——“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

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五点)

1、意象独特,寓意深远。诗人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用来表达思乡爱国之情。以象征中华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

2、联想自然,环环相扣。《乡愁四韵》围绕中心展开层层联想。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与此类似。

3、一咏三叹,感情浓烈。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愿望的迫切程度。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

4、选词用语,别出心裁(无理而妙,富于别趣)。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联想就无法展开。

5、运用了比喻、反复、通感的修辞手法

总结: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依恋和认同,是诗人长期在香港台湾美国等地漂泊,对大陆故土的一种怀恋。

《夜航船》

余秋雨

一、作者介绍:余秋雨(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从此打出“学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的旗帜,其作品沉静而具有文化底蕴,有人称他“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著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本文选自《文化苦旅》。

二、夜航船所折射出的中国文人形态特征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

第一重象征——象征一种交通工具,“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第二重象征——象征一种摆脱闭塞,走向开放;挣脱苦难,走向富裕的希望,“外出的山民很少有回来的。有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就在丈夫上船的河滩上,抱着儿子投了水。这种事一般发生在黑夜,惨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涟漪,很快什么也没有了。过不了多久,夜航船又来了,依然是笃笃笃、笃笃笃,慢慢驶过。”

第三重象征——象征一种残酷的、无奈的、苦难的生活,“偶尔也有些叫人羡慕的信息传来。乡间出现了远途而来的老邮差,手中拿着一封夹着汇票的信。于是,这家人家的木门槛在几天内就会跨进无数双泥脚。夜间,夜航船的敲击声更其响亮了,许多山民开始失眠。”

第四重象征——象征着财富与荣耀,象征着命运的终于扭转。“几张汇票使得乡间有了私塾。

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一个身,侧耳静听。”

第五重象征——象征一种文明。“缉查人员拦住夜航船,见到的常常是神态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点头哈腰连忙放行。船老大也就以利言相讥,出一口积压多年的鸟气。”

第六重象征——象征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国:入世,进而入仕,“船头的浪,泼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的微笑。”“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

第七重象征——象征中国古代文化、文人,甚至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夜航船文化的特征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征:

(1)对外的封闭性

(2)进程的缓慢性

(3)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因循守旧

(4)脱离实际和民众

三、夜航船笃笃声的象征意义

夜航船上笃笃的击打声,又像笃笃的木鱼声,祖母分不清,我也分不清。也许出世(出世指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笃笃的木鱼声象征出世)、入世(入世指投身到社会里,夜航船上笃笃的击打声象征入世)原本就是一个循环。出世的功夫,要往入世做;入世的目的,要向出世寻。笃笃声永不停息,响在有心人的梦里,像是长远的召唤和引诱。夜航船里也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空间——也对,旅人的故事,本就在于旅途。

四、《夜航船》的主题思想

文章以南方水乡夜航船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展示了“夜航船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对具有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等诸多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化、文人进行了批判,同时对“夜航船文化”在现代终于开始被具有新的色泽和气氛,的文化逐渐替代进行了展望。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文化、学术进行的思索。

五、《夜航船》的艺术特色

1、意蕴深邃

2、语言简朴流畅,娓娓道来

3、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和议论穿插运用

《未来世界》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1952~1997 年),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课文选自“白银时代”包括《白银时代》,

二、主题思想

作品展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这是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了趣味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特立独行的价值观是主题,“我”就具有特立独行的精神。作品展示了“假正经”世界的荒唐、荒谬和可笑,讽刺了集权制度的种种卑劣面目。通过“神经质”式的语言展示了真实面目和道貌岸然之间的对立关系,让我们在欢笑中体会些许的悲凉。

《公园里》(法)普列维尔

一、主题:永恒的爱

诗歌通过瞬间的一个吻,表达了永恒的(超越时空的)爱。

在时间的维度里,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吻只是一瞬间的,但是人因为有了爱情,瞬间便变为永恒。所以诗人将两个时间进行对比:一千年一万年——瞬间的永恒.

在空间的维度里,公园是微小的,人只是处在公园的一个角落。但是公园因为有了人类的爱情,微小也就变得伟大。所以诗人将两个空间进行对比:天上~公园的伟大。

二、巧妙的构思

一千年一万年——瞬间

蒙苏利公园——巴黎——地上——天上

问题:为何采取这样的层次?

全诗只有一个特写的瞬间——情人间的亲吻,这一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朽。小诗先用时间来对比,再用空间来衬托,时间上由远及近,空间上又由近及远,以至于无穷。亲吻这一场景定格后被迅速推远,这一戏剧化的视角变化,使得这个永恒的瞬间的重要性得到足够的表现,这一手法还给予这首隽永的小诗某种装饰性。

《窗前晨景》

【美】T.S.艾略特

作者介绍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出生在美国,后期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荒原》(1922) 《四个四重奏》(1935-1941)等,强调通过“客观对应物”,即用象征和暗示的方法来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荒原》揭示了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干涸如“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一、艾略特《窗前晨景》描写现代城市怎样的病态征象?

刻画了现代城市生活的无意义与沮丧。艾略特悲观地看到,欧洲文明在物质生活的欲望中日益崩溃,人们精神世界庸俗、空虚如同一片荒原,价值观念的破灭造成了心灵的异化。二、请体会分析诗歌意象(“潮湿的灵魂”“沮丧地发芽”“撕下一个空洞的微笑”等)的表达效果。

《窗前的清晨》奇特的意象之中寓含着颇为深刻的内涵。作者选取了清晨时刻似乎毫无关联的两幅画面,一是女仆在地下窒的厨房里准备早餐,一是街头一个过路人被掠入作者视线时那一刹那的印象。全诗基调十分阴郁,即使那有着一丝亮色的“微笑”都是“茫然的”,况且还是“扯来的”,勉强至极。艾略特主张用客观对应物间接地暗示作者的情感,以引发读者的情感。第一节那在伦敦地下室厨房里劳作的女仆终年不见阳光,她们接触到的外界惟有地下室透进的光线与空气。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甚至连灵魂都被渗透成阴湿状态!她们内心残存的某些希冀与切盼,如种子般还在想方设法地抽出幼苗,但却是如此忧郁、沮丧甚至绝望!刻画出物质世界里现代人心灵的贫瘠。“灵魂发芽”这一表述就是一个典型的客观对应物,也是艾略特创造的奇迹而形象的意象之一,第二节描写了一个在伦敦大雾中走过的身着泥污的裙子过路人。她茫然地、麻木地向别人挤出笑意。这微笑轻飘飘的,没有重量,它只在空中浮了一会儿便消失于视线之外。诗人把个人情感系在这场雾之中,雾如棕色的浮波,不是人们想象中那种纯洁的白色,它显得很不洁净,不仅阻碍了视线,而且隔绝了人与人的相互沟通,给人心灵抹上一层阴影。

三、诗歌写作手法

1.远距离取譬

2.思想直觉化

《禽兽为邻》

【美】梭罗

一、描写潜水鸟一段,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潜水鸟的表演,被描写得精彩绝伦。演出以瓦尔登广阔的湖面为舞台,作者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潜水鸟的形态美:“姿态堂皇”“身段矫健”“胸羽雪白”。作者更以大量笔墨渲染潜水鸟最显著的特征——一种奇特的叫声:“奔放的笑声”、“狂笑一阵”、“恶魔般的狞笑”、“怪笑”……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本领——潜泳,作品对此做了重点描述。最有意思的是,作品中出现了一人一鸟在湖面追逐斗智的场面。在捉迷藏的游戏中,表面上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潜水鸟,却意想不到地机灵,给文章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

二、梭罗笔下的鸟类与鸟类科学报告有怎样的区别?作者叙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情景,字里行间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情感?

《瓦尔登湖》一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以至于同时代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于哲学的内容。其实,梭罗的贡献是建立在这两方面之上的。

在自然观察方面,但是只有当梭罗的著作出版后,大家承认他才是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描写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书信”、“插叙”和“杂志文章”的形式出现,报道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发现。是梭罗使自然散文独立门户,赋予了它新的概念。梭罗是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在哲学思考方面,如果我们把梭罗《瓦尔登湖》中关于鸟的段落与奥杜邦《美国的鸟类》一书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奥杜邦的书仅仅是科学报告,而梭罗的文章则是关于自然的艺术创作。把关于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

《致青年诗人的一封信》

(奥地利)里尔克

一、如何进行创作?

(一)——后期象征主义的创作主张

后期象征主义的艺术主张:坚持凭借直觉把握内在真实的创作方法,主张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象征、意象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正如里尔克在课文的主张:写出自己的东西……描写您的悲哀和愿望,描写……思想和……信念。……撷取您身旁的事物,您梦中的景象和您记忆中的事件。

(二)要具有审美眼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唤醒记忆深处的东西,设法把这种从前被淹没的感受挖掘出来。正如里尔克在课文的主张:“对于创造者来说,世界上没有平凡,没有平凡而无关紧要的地方。”

二、如何评价作品

好的作品必然是作家内心世界的体现和表达。正如里尔克在课文的主张:“从这种转向内心,潜入个人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出诗来……您将把它们视为您的可爱的天然财富,您的生命的一部分,您的生命的声音。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是从必要性中产生的。在它的这种起源中,蕴涵着对它的判断,世界上没有别的判断。”

三、本文的写作风格

语重心长,谦虚和蔼,坦率诚恳,情感真挚,使人油然而生亲近感,处处体现出他对青年人的关心和帮助。

附录:

文学常识

张若虚:与贺之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战国策》:有名《国策》、《国事》、《长书》。记载了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由汉代刘向编集,属国别体杂史。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余光中:在古典文学史上,写雨最出色的词是蒋捷的《虞美人》,在现代散文史上,写雨写

得最出色的散文大概要数余光中的《鬼雨》和《听听那冷雨》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分水岭上》、《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以及《隔水呼吸》等。

《春江花月夜》:全诗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江月永照,明月长圆来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借落花、流水、残月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与钱谦益、龚鼎并称“江左三大家”

《圆圆曲》:歌行体长诗。袁枚评价全诗“用元白叙事之体,拟王骆用事之法,调既流转,语复奇丽,千古高唱矣。”

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公安派”领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享盛名,世称“三袁”

二、翻译

7.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翻译: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会奉行。”这说的是李广啊。

8.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翻译: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9.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翻译:正因为没有什么不奇异,因此没有什么是顺顺当当的。可悲啊!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山鬼》 1 分析山鬼的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率真,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2 本诗在刻画人物时又何特点? ①在刻画女神形象时采用人神杂糅的艺术手法,诗中的女神既有神的身份和生活习惯,又有人的容貌体态和七情六欲,人神融为一体。既真实生动,又浪漫感人。 ②诗人还善于借景抒情,把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描写完满和谐地统一起 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将描写与女神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紧密融合。 3 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里变化。 全诗分三个部分,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女神赴约过程中细腻的心态。 ①先写女神收拾打扮,准备与心爱的人约会,并采摘芳香的花草以“遗所 思”,表达对爱情的憧憬、痴情。 ②接着写女神等待心爱的人来约会的过程,在久久等待中怅然若失,在怅然若失中仍为对方寻找失约的理由,着重表现其焦虑、希望和矛盾。 ③最后女神终于明白对方失约了,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神失恋后烦乱、痛 苦、失望、哀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全篇展示了女神喜悦——惆怅——哀怨的心灵波动,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神 的美丽、痴情和忠贞。 《春江花月夜》 1 本诗在写景抒情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手法,你能找出这样的诗句吗? 答:“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2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答: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诗人由景引入,用对照的手法,一方是流落江畔孤栖舟中的游子,一方是隐现高楼,夜夜伤怀的思妇。彼此仰望,有情无法倾诉,最后发出空有春江花月夜的感慨,以及诗人思乡,思妇思夫的感伤之情。但与此同时,诗人又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生动描述,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 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诗中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花林、白沙、白云等,这些景物又都在皎洁的月光下获得了和谐统一的色调,造成了一个绚丽优美而又宁谧柔和的诗境。 3 诗的韵律节奏也富有特色,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形成整齐有致而又错综变化的韵律。 4、诗歌语言自然流畅,旋律圆润悠扬,语言上采用了一些顶真连环句式,如“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情味无穷。 《圆圆曲》 1 作者对主人公陈圆圆抱着怎样的态度? 陈圆圆——幼年丧母,为苏州名妓→被强征入宫,遭冷遇→入田府为歌伎→被吴三桂娶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 又呈吴郎 6秋水 7张中丞传后叙 8婴宁 9蒹葭 10湘夫人 11春江花月夜 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秋兴八首 14长恨歌 15无题 16苦恼 17饮酒 18赤壁赋 19哭小弟 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

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精编第二版刘洪仁课后题及答案 1、1.汉初,传讲《诗经》有三家,他们分别是鲁诗、()诗、韩诗。答案:齐诗;齐 -------------------------------- 2、2.《诗经》中《国风》有()篇? 答案:160 -------------------------------- 3、3.四家诗中,今天流传的《诗经》是()诗。 答案:毛 -------------------------------- 4、4.解读《诗经》,每篇诗前有一段解题的文字,被称作() 答案:小序 -------------------------------- 5、5.宋代朱熹为《诗经》作注解,书名是《》。 答案:诗集传

-------------------------------- 1、《诗经》中在宗庙祭祀的乐歌是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答案:颂 -------------------------------- 2、《左传》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答案:编年体 --------------------------------

3、《诗经大雅》中表现周人史诗的作品有 A、《生民》 B、《绵》 C、《皇矣》 D、《大明》 答案:《生民》; 《绵》; 《皇矣》; 《大明》 -------------------------------- 4、“道”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中心观念,有如下几种意义: A、构成世界的实体 B、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C、创造宇宙的动力 D、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答案:构成世界的实体; 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创造宇宙的动力; 人类社会行为的准则 -------------------------------- 5、孔子倡言“大同”的理想社会,向往“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三代之英”是指夏、商、周杰出人物,而“大道之行”从来就不存在。 答案:× -------------------------------- 6、《左传》作者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历史,是因为郑庄公和他的弟弟段有嫡庶之别,所以才发生了骨肉相争。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 7、《诗经》之首篇是《》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一、思考练习 1. “序”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2. 在陈省身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西文化的不容,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你怎么理解这话? 3. 你认为季、陈两位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相互冲突吗? 4. 能力提高 请就你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理解,试为这本大学语文教材写一篇短序。(500字) 二、参考答案 1. 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 2. 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 3. 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4. 能力提高 序言可叙事、可议论,是一种相当自由的文体。可以从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个人对这种教学的感受、目前教学的不足和需求谈起。不过写作时,应注意结合书的特色去谈问题。

一、思考练习 1. 简要评述傅雷对东西方文化之差异的观点。 2. 本文采用书信日记体写作有什么好处?在阅读、欣赏此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什么? 二、参考答案 1. 西方文化受宗教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西方文化中自我的觉醒和传统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形成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矛盾。自我对无限自由的争取和人对神的臣服两者之间的矛盾折射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中国文化则更加自然、健康,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2. 笔调亲切,读书信日记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出版时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思考练习 1. 作者在文章中将古今画家分为哪三种类型?作家最欣赏哪一种?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 2.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罗曼·罗兰的名言:“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你如何看待清贫?在今天的社会里,清贫是否应当提倡呢? 3. 能力提高 分析此文并写作一篇对某位艺术家或某个艺术作品的欣赏文章,自拟题 目,字数不限。 二、参考答案 1. 范曾先生将古今画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置好坏于度外。作家最欣赏第三种。作者的观点是否偏颇请自由思考。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X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 (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

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课文论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与根本措施。论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只要考生熟读课文,是很容易回答出来的。 2.《容忍与自由》论析\绝对之是\时援引的事例是() A.胡适痛骂《西游记》 B.孔子诛杀少正卯 C.高尔文烧死科学家 D.陈独秀提倡白话文 答案:D;试题难度:较难;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全篇课文思想内容的掌握。\胡适痛骂《西游记》\与\孔子诛杀少正卯\论述的是思想自由;\高尔文烧死科学家\论述的是宗教自由;\陈独秀提倡白话文\论述的是政治自由。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一面赞同\容纳异议,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又断言,在\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3.《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三次弹剑的真正目的是() A.展示才能 B.表示不满 C.试探孟尝君 D.争取好待遇 答案:C;试题难度:易; 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第一段中心思想的理解。冯谖三次弹剑表现冯谖怀才不露,巧于试探,其真正目的在于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全军院校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1、1《红楼梦》中“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2、1《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3、“脍炙人口”中“炙”的读音是“jiǔ”。[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g 为小相xiàng B、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g喟然kuì C、鼓瑟sè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 D、哂之xí浴乎沂yí铿尔kēng(正确答案)

5、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下一句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6、2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的综合作用。 B.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朗诵,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正确答案)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挺向,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撑着zhǎng 彷徨páng 凄清qī雨巷xiàng B、彳亍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长篙gāo(正确答案) D、斑斓lán 沉淀dìng 似的sì泥古nì 8、1说话的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得体。[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形神意兼备。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我就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识繁用简,既要留住好的也好用好的。 第二章 1,中国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自然条件等是什么?答:1.私有制的建立,特别是封建制度的建立,主要是自然经济,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实在封建社会发展壮大起来的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自然条件: 中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拥有世界最大的适宜农耕的区域,夏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十分适宜农耕。 农耕文化发源冲积平原,条件优越,可以自给自足,没有向外的需求,只是继续在同一地域反复不舍地耕种,是静定的、保守的、崇尚和平的。游牧民族源于草原地带,环境恶劣,内部不足,需要向外寻求掠夺,有战胜欲与克服欲,是流动的、进取的、崇尚武力的。 中国文化包含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田间,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耕民族唯重生产,生产有定期、定量,生生不息、源源不绝,缓慢向前运动;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敬天祈神,宗教信仰普遍,强盛和衰落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强烈的地域差异,也使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北方人粗犷,性格直爽、朴实,倾向于现实主义;南方人细腻,性格委婉、灵活,倾向于浪漫主义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减少它的面积,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农业民族对农业重视和对土地依赖,形成人与土地的结合,发展成为重农抑商和安土重迁的保守思想,但中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版课后题及答案 (一)单项填空 1.《诗经·国风·邶风》中“何以解忧,______”,后面的词句是什么? A.唯有杜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正言》一诗中“左迁”是指______。 A.王昌龄下令将朝廷中央迁往左边 3.《三国演义》描述了_______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的历程。 A.刘备 4.《三字经》中最早提到“爸爸”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父母在,不愁吃 5.《论语》中孔子最早提出“于心伤”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 A.子路于心伤,不如齐视

6.《孟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 A.仁、义、礼、智 (二)多项选择 1.《荀子》的主张有以下哪些? A. 以智慧救亡 B. 全民推行聚落制度 C. 义政理政 D. 以德治天下 2.大学难度最高的书籍是_______。 A. 《诗经》 B. 《礼记》 C. 《易经》 D. 《论语》 3.以下哪块是古代四书的《大学》的特点? A. 心血来潮

B. 简明扼要 C. 集中而发 D. 尊重传统 4.以下何种要素构成了著名的四书五经? A. 《诗经》 B. 《春秋》 C. 《礼记》 D. 《易经》 5.《论语》的主要内容以下哪项不正确? A. 君子的道德行为 B. 尊师爱友 C. 行行高下 D. 孝悌忠信 (三)判断题 1.《诗经》撰写了多尊神祇和记录西周王朝的宗教生活。 A. 正确

2.《礼记》和《春秋》同属于礼乐类书籍。 A. 正确 3.《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诸多教训、学生对孔子的问答、孔子对弟子的言教、孔子有关公案的案例等。 A. 正确 4.《孟子》的主要思想是“政令”——强调行政权力的重要性。 A. 错误 5.《孟子》中思想观念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同时主张以礼、义、智、仁等四种至理的道德规范来指导和统治社会。 A. 正确

大学语文课后题及答案(完整版)

1、王蒙的()这部作品给使他被错划为右派。 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2、大学语文主要培养的是()。 答:语感 3、《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王蒙的一篇演讲词。 答:是 4、一般来讲,作家的理论思考能力都很好。 答:否 5、王蒙第一部作品是()。 答:《青春万岁》 6、()真正带来了长篇小说的繁荣。 答:电脑写作 7、()因写作京剧《沙家浜》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答:汪曾祺 8、王蒙写作的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校园小说是()。 答:《青春万岁》 9、画国画的对墨色的分辨能力要强于画油画的。() 答:是 10、王蒙提出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 答:否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黑格尔提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 答:语言 2、《人论》是()的作品。 答:卡西尔 3、“幸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源于()国家的影响。 答:苏联 4、语言有帮助思想、推动思想的功能。 答:是 5、王蒙认同语言工具论的提法。 答:否 6、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答:区别功能 7、()提出了“如果说不清楚就说明没有想清楚,如果写不清楚就说明没有说清楚”。答:闻一多 8、下面诗句中的月亮不代表思乡之情的是()。 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很多时候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答:是 10、作家写作都是事先在脑子里构思好情节大纲才开始写的。() 答:否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的作品。 答:李商隐 2、“言不尽意”最早是()意识到的问题。 答:老子 3、《日喻说》是()的文章。 答:苏轼 4、语言的“狗屎化效应”指语言说得多了,语言往往就失去意义了。答:是 5、语言会激发思想,但也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答:是 6、《侠客行》中,只有不识字的小孩认出了蝌蚪文,这体现了语言的()。答:对思想的束缚 7、下面()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 答:老子 8、下面不能体现语言性别歧视的是()。 答:女人不能骂人 9、任何时候言过其实都会让人反感,要尽量避免言过其实。() 答:否 10、“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体现了言不尽意的魅力。() 答:是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艺术的真正魅力来自于语言。 答:是 2、“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社会生活”是()的观点。 答:维特根斯坦 3、红色文学的主题是()。 答:革命 4、“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的名言。 答:汪曾祺 5、语言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否则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答:否 6、老一辈的人不懂玛丽苏、大叔控等词的意思,体现了语言()。 答:具有大众性 7、()曾说过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答:汪曾祺 8、艺术的真正魅力来源于()。 答:语言技术 9、语言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答:否 10、语言可以催生感情,即使是哈哈大笑也可能传递悲凉的情绪。()答:是 11、想像一种语言,就是想像一种社会生活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鹿鸣》 1、《鹿鸣》的文化涵 2、《鹿鸣》的写作特点 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 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 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与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 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至深XX的情感。 2、景。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 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 1、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 1.对吴三桂的态度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 《大同》(精读) 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 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_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 燕昭王求士 【思考练习题答案】 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 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 【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司马迁有满腹经纶,却因无人知荐而没世受辱,他希望有人知荐他,渴望自己能象管仲那样遇见鲍叔、晏婴一样的人物,施展自己的抱负。 二、司马迁赞扬管仲得荐于鲍叔而发挥个人才智,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也赞扬晏婴正直果敢、知贤善荐而使齐国强大。在这些赞评中,既流露了司马迁对管晏的企慕和向往, 也流露了自己品德高尚而遭祸害,才能卓绝而毫无建树的满腔幽愤,还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责怨。 三、这段话体现了管仲的治国思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以上两句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思想。“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则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总体而论,管仲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 管仲的思想在今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实力,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制定

大学语文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孙昕光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第一篇:大学语文第二版答案 思考题思路提示 现代文《序二篇》 1.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 例如“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等。 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 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语言的功能与陷阱》 2.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 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梵高的坟茔》 3.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 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

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 1.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 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女孩子的花》 1.本文就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发表了哪些见解,你是否赞同? 女人与男人不同,命运难卜,生命脆弱,善于沉默,既单纯又复杂;女孩子的一生幸福很难得到保证;女人连最微小的伤害也不能忍受,她们是为了感受爱和吸引爱而生的,接受爱就是幸福;她们最早预感到灾难,最早在灾难的打击下夭亡;女性追求爱没有成功,就成了一生一世的耻辱;因而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 2.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