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优质文档]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优质文档]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这样的写作既通过援引秦王心中的偶像的做法,增强了秦王内心对李斯的认同感,同时又避免了直接论述秦王逐客的过失而引起秦王逆反心理。很讲策略!

说古论今,由远及近,看来接着该分析当今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了,作者再次荡开一笔,从君王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开始写起。大家来看看,秦王对待对待外来物品的态度是怎样的?(悦之)文章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是“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那么,秦王对待人才是否也是这样的态度呢?(不是)那是什么样的态度?(去、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接着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里显然加重了批驳的力度,有助于秦王醒悟。当然,如果秦王的确没有“跨海内制诸侯”的想法,李斯这个推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但是,整个秦国朝廷都有着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勃勃雄心,因此,这个结论不只秦王,而是整个秦国朝廷都不能接受的。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出在“逐客”的行为中,那么“逐客”的不妥就变得不言而喻了。这里的写作看起来完全是站在秦王成就大业的角度上论证的,这就牢牢抓住了秦王的心。

如果说刚才所论及的都是摆事实的话,现在李斯就要给秦王讲道理了。文章从“泰山不让、河海不择”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

引导出“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斥前来归附的民众,才能够显示他的德行。通过泰山、河海两个比喻的陪衬,“王者不却众庶”的道理就树立起来了,接着又以五帝三王所以无敌的楷模来反衬当今逐客之弊,推导出逐客的实质:逐客正是“资敌国”、“业诸侯”的事,它的本质无异于“藉寇兵而赍盗粮”,这就从根本上剖析了逐客的危害性,在这一正一反的比喻和对比论证中,秦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已经十分清晰了。

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一一照应。“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三段中所述“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照应课文第二段“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结尾最后一句话“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道出了逐客将危及国家,而这一危害正好切中了秦统一大业的命脉,因而极有说服力,同时也照应了文章开篇提出的中心论点“逐客为过”。结尾在对文章内容的巧妙照应中,既突出了中心论点,深化了主题,也使文章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章论证的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结论部分

从论证方法上来看,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大家可以先回忆一下,通常议论文写作有哪些种类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即归谬法)那么大家来看看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 第一项作家、作品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嬴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文体知识 《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主旨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谏逐客书公开课教案[优质文档]

谏逐客书(第二学时教案) 李斯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内容: 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艺术特色及学生写作借鉴要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采用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1、作者介绍:(见投影) 2、写作背景:(见投影) 3、古文用法:(见投影) 二、分析结构: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

有力,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对,开篇第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们说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秦王本就事务繁多,哪有闲工夫听你“拐弯抹角慢慢道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你的观点,况且对于国家这一大政方针,你一个小小的客卿何以敢于反对?这也吸引秦王继续往下读。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也是这篇议论文的绪论部分。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作者提出了“逐客为过”的观点,看来下面就应该分析为什么逐客是错的,错在哪里? 这时候,李斯却荡开一笔,不谈逐客的错误性,而是援引秦王十分崇拜的历代先君对待客卿——外来人才的态度的历史事实。同学们来看看作者都引用了哪几位先代君王?(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他们对待客卿是什么样的态度?(用客)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霸西戎、至今治强、功施到今、成帝业)这样看来客卿对秦国曾做出过巨大贡献,有利而无害,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文章在反驳论敌时,不是从分析韩国派水工佯装帮助秦修渠这一事例的真伪入手而是直接引用确凿事实驳斥对方谬论,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将逐客

《谏逐客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题 《谏逐客书》教案 教师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一李斯。了解秦朝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背景,以便理解文章写作主旨。 2、技能目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等以及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辦驳的力量,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课堂目标: 1.诵读文本,疏通文义,提炼各段要点信息。(第一课时) 2.赏读重点词句,发现言外之意,品味文章的言说技巧。(第一课时) 3.从目的、态度、逻辑层次、语言运用(第一课时)、论证方法(第二课时)五个角度提炼信息,感知战国策士的论辩风格。 4. 联系高考。应用“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因果,怎么做)”的议论文结构五步法模式,并结合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评价议论文,在脑海中建立议论文评价体系,进而帮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教学重点 理解文义、认识作者目的、态度、逻辑层次、语言运用、论证方法,感知辩论风格、学习议论文写作为教学重点, 教 学难点 《谏逐客书》的两套话语系统、动词的运用、论证方法为教学难点。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 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 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 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 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遂下令驱逐客 卿。客卿李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鲁迅先生曾点评李斯 的文学成就:“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 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会看到李斯作为秦朝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是如何兼顾华辞的情况下,说服力十足地论辩 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政治抱负的。 二、授课步骤: 课时1(明确文义,重点句分析) 1. 诵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义,提炼各段要点信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疏通文言阅读障碍,无需作为学习文言知识的例文来讲。 各段要点信息如下: 第1段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再以四位先王“以客之功”而“成帝业”的史实和“逐客”必然招致的结果作对比,论证客之于秦的重要价值。 第2段由喜爱外物、排斥客卿的对比,引出秦王“重物轻人”的错误,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统一天下的方略。第3段先正面阐释“王者不却众庶”的价值,再反向解析“逐客”而“资敌国”的道理,有批评,更有建设性意见。 第4段收拢全文,先言客之忠诚,再言“逐客”必将危害国家的道理。 2. 合作探究,赏读重点词句。

11-1《谏逐客书》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 【文本解读】 《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素养目标】 1.了解李斯,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疏通文意,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面对君王执政有误的时候,当如何作为呢?今天,让我们走近《谏逐客书》。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嬴政所采纳。他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李斯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

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 第一章:引言 《谏逐客书》是魏晋时期东晋文学家嵇康所写的一篇辞章,当 时嵇康因直言得罪权贵被逐出朝廷,于是写下了这篇《谏逐客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在后来的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谏逐客书》的分析,探寻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同时将这些内容引导到教学中,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巨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文学对于人 格发展、情感管理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 第二章:魏晋时期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统治 阶层的国家意识逐渐崩溃,而文人则开始借助文学来探讨人性、 思考政治和表达情感。这一时期,官僚制度失灵,士人困惑于混 沌的政治环境之中,同时也发生了一些社会运动和思想启蒙。

魏晋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即山水田园诗的兴盛。山水田园诗,即写景田园的诗歌,与当时政治动荡的社会形势相反。以虞世南为代表的文学家们,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了小康生活、闲暇时光和各自的心情。这种对精神和情感的探讨,是魏晋文学一大特色。 第三章:文本分析 (一)思想内涵 《谏逐客书》通过对国家状况、人民疾苦和权贵腐败进行了控诉,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民主精神。 文章开头,作者首先感叹天下的危难,指出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纯粹,道德已经开始腐败,社会秩序也已经混乱不堪。随后,作者把自己的遭遇与国家的乱象联系了起来,引发了对时代的反思。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荣辱、忠诚和正义等概念,强调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并对当时的权贵阶层进行了批判。同时,作者也

1《谏逐客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谏逐客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以“谏"为眼以用为实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明确作者的态度,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各类论证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顺利完成一段微写作。 学习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文本精读、任务驱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战国·孟子)——知人论世,导入新课 《史记·李斯列传》 二、蚕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满庭芳.书虫》—明·冯惟敏)——题目解说 标题中蕴含哪些内容? 明确: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书,指上书,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北宋·王安石)——明字词通文意 1、结合预习材料,自行疏通文意。 2、抽查提问学生,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 四、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新论·离事》—汉·桓谭)——抓核心理文脉

1、明确作者的态度:反对逐客。 2、那文本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这一态度呢? 中心观点:“窃以为过矣”。 第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第二段: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段: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四段: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那他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逐客之过”? 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人物对人才态度采取措施结果 穆公求五子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结论: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 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象珠玉色乐 具体玉、宝、珠、剑、等郑、卫之女;窈窕赵女《郑》《卫》《桑间》《昭》《虞》 相同点:美好;非秦;有用 秦王态度对象重珠玉、色、乐轻人民、客 第三、四段:他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逐客之过"的呢? 三皇五帝无敌不却众庶 秦王国危弃黔首却宾客 4、总结文章的论述思路: 整篇文章以时间为维度,在历史的层面列举了客卿对于秦国发展

谏逐客书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2.掌握《谏逐客书》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1.文学背景: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文学氛围; 3.文学作品:《谏逐客书》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征; 4.文学意义:《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述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文学氛围、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谏逐客书》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征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谏逐客书》的文学背景; 2.分析法:通过分析《谏逐客书》的语言文字、文学手法、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谏逐客书》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3.讨论法:通过讨论《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用唐代中期的政治局势和文学氛围引出《谏逐客书》的文学背景。

2.讲述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介绍他的《谏逐客书》是对“逐客令”的谏诤。 3.讲解《谏逐客书》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征,包括其独到的文学手法、思想内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4.分析《谏逐客书》的语言文字、文学手法、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5.讨论《谏逐客书》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6.总结:回顾《谏逐客书》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学生应当珍惜民主 和法治,追求真理和公平,发挥自己的创新和进取精神。 五、教学评估: 1.听取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能否积极思考、掌握阅读技巧和表达见解;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写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3.布置作业,例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论文,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感悟: 《谏逐客书》是一篇揭露官僚权力和豪门势力的文学作品,鼓励人民 追求自由和民主,追求真理和公正。作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勇于维护个人权利和社会 正义,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作出贡献。

以谏为眼,以用为实——统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以谏为眼,以用为实——统编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优质公开课获 奖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学情分析】 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

《谏逐客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谏逐客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 篇 《谏逐客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 《谏逐客书》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直面当时特权阶层的贪腐现状,呼吁君主慎重处理人事,维护公正。这篇文章也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必读之一,因此针对教师的教案设计也非常必要。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 《谏逐客书》是王之涣于唐朝时期所作,是一首珍贵的文学作品,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时期特权阶层的贪腐现状,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大诗人坚持公平正义的精神。 (二)教材特点 《谏逐客书》论及当时的政治情况,对于学生们来说极具触动力。此外,这篇诗歌的语言优美,表述清晰,有助于学生们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们能够理解《谏逐客书》背景及意义; 2. 学生们能够分析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3. 学生们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音韵; 4. 学生们能够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二)能力目标 1. 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们的公正、宽容、勇气和担当精神; 2. 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三、教学方法 (一)导入

1. 通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引入课文; 2. 带着问题读诗,寻找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3.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小组讨论。 (二)教学过程 1. 阅读诗歌 (1)读首四句话,理解诗中讽刺的对象以及审讯的目的。 (2)分析每个话题,发现其中隐藏的打油诗的影子。 (3)讨论《谏逐客书》中的象征和隐喻,帮助学生们了解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 (4)探讨《谏逐客书》的语言特点,例如韵律、音韵等。 (二)学生作业 1.学生们根据课前提供的材料,搜索相关资料,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撰写小论文。 2.学生们阅读整篇诗歌,撰写自己对这篇诗歌的感受和见解。

谏逐客书优秀教案

《谏逐客书》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3. 学习古人劝谏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会入情入理地劝说别人。 4.学习李斯的主动式思维模式,不断成长。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李斯原是楚国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要在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使秦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这件事后来被发现,秦王嬴政就听信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都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会如何做呢?是任由秦王驱逐还是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呢? (学生回答) 师:其实,通过课文题目,我们已经猜测出李斯不是被动接受秦王的驱逐,而是主动出击,写下《谏逐客书》,劝秦王嬴政不要逐客。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跟大家分享的“主动式思维”吗?就是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相信“一定有办法”,并且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的办法。李斯的思维就是主动式思维。那么,李斯的做法有成效吗? 生:有! 师:还真有!据史料记载,秦王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那么,李斯是怎样说服秦王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谏逐客书》,看看文章究竟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从而说服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令的。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对字音,读准节奏。 你的收获: 过关小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⑪灵鼍() ⑫外厩()⑬傅玑()⑭珥()⑮阿缟()⑯搏髀() ⑰黔首() 答案①mù②jiǎn ③yīn ④yān ⑤yǐng ⑥gāo ⑦yú⑧ráng ⑨ē⑩xiān ⑪tuó⑫jiù⑬jī⑭ěr ⑮gǎo ⑯bì⑰qián 2.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谏逐客书》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李斯 目的要求: 1、结合本文的写作,懂得著文为用,在生活中学习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个人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重点及难点:构思选材及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具:多媒体 课时: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与作品背景(包括题解)P51 参见注释[1]及课文前面的作家介绍。(P53练习一) 二、阅读、翻译全文,重要的字、词、句、段点拨(P54练习六) 【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量着要驱逐宾客,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 当年秦穆公征招人才,从西方的戎招来了由余,从东方的宛那里找到了百里奚,从宋国接来了蹇叔,让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到秦国。这五个人并不出生在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们,吞并

了20个国家,终于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建议,移风易俗,老百姓(变得)乐于为国家服务,各诸侯国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国土面积扩大了上千里,秦国至今安定强大。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秦国,又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占领了汉中,收复了南方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鄢和郢都,还向东占领了险要的成皋,获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对秦国称臣,(张仪的)功业一直影响到现在。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的相国大权,将华阳君逐出了关外,增强了君主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贵族豪门的势力。逐渐吞灭诸侯各国,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了宾客的力量。由此看来,宾客哪有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假如当初这四位国君拒不接受这些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宾客,这将使秦国既没有富强的事实,更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上的美玉,有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明月般的夜明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着用翠羽毛织成的凤形旗帜,架着灵鼍皮蒙的大鼓。这些宝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但是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间发光的美玉就不会装饰在秦国的朝廷上;犀牛角和象牙雕刻的东西就不会成为(你喜欢)玩耍欣赏的东西;能歌善舞的赵、卫两国美女就不会挤满(秦国的)后宫;而那些趹踶骏马就不会挤满(秦国的)马棚;江南产的金锡器皿就不会让您使用;西蜀产的丹青也不会成为(秦国的)颜料色彩。凡用来装点后宫、站满堂下、让人心情愉快、耳目快活的东西,必须是出产在秦国才可以用,那么这些宛地珍珠装饰的簪子,镶

第11课 谏逐客书(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秦王逐客的理由; 2.通读课文,理清文脉,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3.体会本文的说理特点,鉴赏李斯劝谏的清晰逻辑,学习如何劝说特定的对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郑国渠”事件:战国末年,秦国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二、文化常识积累 1.作者介绍 李斯(?一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上二世书》《狱中上书》等。 2.写作背景 秦国逐客事件是秦国主张政治变革的力量与守旧贵族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某一单独事件造成的。秦宗室大臣利用这些事件劝说秦王下达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闻讯,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上奏秦王,力谏秦王不该逐客。秦王看了这篇奏章后,当即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至骊邑,把离开咸阳不远的李斯请回来,重新予以重任。 3.题目解说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的范本。 4.司马迁评价李斯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教案《谏逐客书》

教案---《谏逐客书》1000字 一、教学内容: 《谏逐客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及作者背景; 2.掌握《谏逐客书》的主旨、内容、特点以及文学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谏逐客书》的主旨、内容、特点以及文学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教会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谏逐客书》的内容 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等相关知识,并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读。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谏逐客书》的某个 问题进行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并向全班展示。 3.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谏逐客书》,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从而 达到更好的文学鉴赏效果。 五、教学内容与分析: 1.历史背景 《谏逐客书》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为洛阳“七贤”之一的毛文锡所作,成书于公元405年。当时,南北朝的统一战争已经结束,北魏 已经建立,而当时南朝各王朝之间的不和以及战争不断,也在加剧 着南方政局的动荡。 2.作者背景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伯符,江苏如皋人。他是东晋末年、 南朝宋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生于一位读书人家庭,父亲谢 玄同是东晋名将,而母亲也是很有文学素养的人。谢灵运自幼聪明 好学,成年后便担任了一些官员职位,并且也善于写诗、文。 3.主要内容 《谏逐客书》主要是一篇劝说北魏太武帝拒绝逐客的文章。在《谏 逐客书》中,谢灵运向太武帝陈述了逐客的弊端,阐述自己的理解,劝说太武帝翻案,退回被逐客的名士。《谏逐客书》表达了谢灵运 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南方文化的热爱。 4.特点 《谏逐客书》的用语简洁、流畅,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文章传 递了作者独特的人文情怀、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特色。在当时,北 魏时期逐客政策恶劣,作者的意见极具威慑力,对于表达过程的戏 剧化,可以说是上乘之作。 5.文学价值 《谏逐客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珍贵文化瑰宝,蕴含深厚的 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一篇代表东晋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它既是文 化和社会当时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和魅力的展示。该文诉说了一 个爱国的士人对失去文化异彩的痛惜,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与注重, 弘扬了民族文化,加深了人们对于东晋文化的认知。 六、教学设计: 听课->分组展示->讲解分析->讨论交流 教师用小组分组的方式先让学生自行发表意见。分析课文,从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来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 考与探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文学作品《谏逐客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 认识。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对于《谏逐客书》的主题、人物、情 节和文学价值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 角度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谏逐客书 教案

谏逐客书教案 教案标题:《谏逐客书》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文本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 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被逐客的原因,引出《谏逐客书》这篇文章。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谏逐客书》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理解(15分钟): 1. 分发《谏逐客书》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默读一遍。 2. 以小组形式讨论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然后由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词汇与句式练习(15分钟): 1. 教师提供文本中的生词和词组,让学生查找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子结构,仿写类似的句子,加深对句式结构的理解。文学鉴赏(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谏逐客书》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主题等。 2. 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由每个小组汇报分享结果。

拓展活动(10分钟): 1. 学生自由发挥,以《谏逐客书》为基础,创作一篇类似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 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教案评估: 1.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在词汇与句式练习中的准确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创作的短文的内容和表达的准确性。 教案建议和指导: 1. 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注重整体理解,把握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多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在词汇和句式练习中,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和句式的应用。 4. 鼓励学生在文学鉴赏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11.1《谏逐客书》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名谏逐客书 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岀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赏析李斯的这篇奏书的说理艺术,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商纣王刚愎自用,目空一切,恣意妄为。一些势利小人投其所好,极尽巧言令色之能事,因此纷纷受到重用。费仲善于阿谀奉承,恶来善于打小报告,诬陷好人,结果都被纣王视为心腹。与此同时,忠直耿介之臣不断受到打击:微子屡谏无效,只好远走他乡;箕子被贬为奴,弹琴述怀;比干犯颜直谏,反遭剖腹挖心。商纣王亲小人,远贤臣,使天下才识之士寒心,阴谋诡语之徒趁机翻云覆雨,他自己最终亦落得个众叛亲离、国亡身死的下场。今天,我们一起看一看《谏逐客书》,分析一下为什么秦国要弃人才不用,难道要走商纣王的老路吗? 二、介绍作者 1.李斯(?—前208)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

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三、写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嬴政即位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暇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终于让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终于让他完成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 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

《谏逐客书》优质课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宰相李斯写的一篇奏章,也是先秦说理散文(议论文)名篇。文章以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驱逐客卿是错误的。然后列举了秦自穆公开始四代君王皆以客致强的历史,随即列举秦王所爱的色乐珠玉皆非秦地所产的事实作比,劝谏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文章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始皇死,与赵高定谋,矫诏杀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赵高诬斯谋反,腰斩咸阳市。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2、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3、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

谏逐客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 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古代汉语《谏逐客书》教案 《谏逐客书》·李斯 一、李斯其人 李斯 (?—前208),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 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始皇死后,为赵高陷害谋反而被腰斩。 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学作品,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几个典型情节厕鼠与仓鼠:李斯生命中的转折点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 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贵贱穷通,所在自处”——李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通过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他倾慕富贵荣华,认为自己该身居高位,不甘沦落下层的心理。 师从荀子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认为楚王不足成事,而秦王恰好是能的天下的帝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白衣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机会,李斯还说“诟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最大的耻辱和悲哀莫过于卑贱和贫困,而人们一旦卑贱贫困便非难社会,说自己与世无争,厌恶功名利禄,这不是李斯这种人的本愿。于是李斯西入秦国,奔向他的大好前程去了。 吕不韦门下客到客卿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賢,犹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彊,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李斯去到秦国,正好赶上庄襄王死了,李斯于是去找当时的相国吕不韦,吕不韦很赏识他,于是他得到了见到嬴政

高中语文古诗文《谏逐客书》教案讲义

高中语文古诗文《谏逐客书》教案讲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3.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少年时,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又经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扰。李斯来到粮仓,却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于是,心中顿然明白,叹曰: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平台。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厕所里吃屎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 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李斯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开始了他人生的地位抢夺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复习,研读,也因此出了不少深谙此道的人才。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即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 谏官对君主提意见,也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旧唐书》归纳了谏官的五种工作方式。 第一种是讽谏,即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第二种是顺谏,即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第三种是规谏,即以正义之道劝谏; 第四种是指谏,即指陈事实而进谏; 第五种是直谏,即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其中前三种方式委婉、巧妙,多讲究策略,在实践中使用得较多。后两种方式相对直接,尤其是最后一种,使用得较少。 逐客:意思是指驱逐来自他国的游说之士。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客居秦国的他国人才均称客卿。秦国的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书”:上书,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为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而写的一篇奏章。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一前的文章。 二、作者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