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司马谏议书》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难点)

3.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古今异义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词,私下,代“我”。今义:偷,偷

偷地。)

难壬.人(古义:奸佞、不行正道。今义:天干的第九位。)

于反复

..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一词多义

2作者名片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上,

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宋说》等。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 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表达了作者坚持改革的决心。

题目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人手。

(二)深层理解

【交流点拨】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交流点拨】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交流点拨】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么?

【交流点拨】(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原因:“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三)走进人物

一句“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的胆略,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家胆略?

【交流点拨】对“怨谤”的驳斥,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更无须驳斥了。接着以犀利的文笔插入一句对士大夫现状的介绍,再转一笔强调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论政敌多少都要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以反问作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四)走进写法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文中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领略王安石政论散文的一般特点。他的此类文章往往针对时弊,根据深刻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走进主题

再读课文,探究文题。

【交流点拨】文中主要辩明了司马光信中所言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件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本文既针锋相对地批驳了司马光的指责,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后交流发言。

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交流点拨】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要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玄(xuán)虚省(xǐng)悟自欺欺人

脊(jǐ)梁渺(miǎo)茫诓(kuāng)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4、得结论

《答司马谏议书》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重点、难点) 3.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古今异义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词,私下,代“我”。今义:偷,偷 偷地。) 难壬.人(古义:奸佞、不行正道。今义:天干的第九位。) 于反复 ..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一词多义 2作者名片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上,

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现实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现存著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宋说》等。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 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表达了作者坚持改革的决心。 题目中的“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人手。 (二)深层理解 【交流点拨】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交流点拨】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交流点拨】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作品精选

【】《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作品精选 郏永明硬笔行书苏轼答秦太虚书郏永明,1962年生,上海市嘉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金山区政协常务委员,金山区书法协会会长。出版有《郏永明作品集》等。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六、第七、第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中展出。作品曾参加第二、第三回中日书画作品公开征集展;上海大阪书法交流展;曾获全国石油化工系统第一、第二届书画摄影展书法一等奖;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八届“群英奖”中获书法银奖。硬笔书法曾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仇寅硬笔楷书清人题画诗四首仇寅,1962年生于江苏涟水。著名硬笔书法家。编写出版有《仇寅钢笔字》、《仇寅书外国名诗》、《雷锋日记选钢笔字帖》、《古帖新临多体钢笔字帖》等。1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1982年分配到解放军福建某部。现在福州某公司从事设计策划工作。曾获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1987年第一届文明杯钢笔圆珠笔段位大赛一等奖、1988年“兰花杯”中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银奖、1988年首届国际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2004年第二届“北大方正奖”印刷字体设计大赛“正文字优秀奖”、“评审委员奖”。出版硬笔字帖多部。仇寅硬笔楷书郑板桥题画竹姜国庶钢笔录朱柏庐治

家格言姜国庶,男,1965年12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获中书协研修班成果展二等奖两次;入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览。发表于《书法》、《中国书法》、《人民日报》等40余种报刊。传略收入《书画百家》、《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三百家》等专集。《青少年书法报》头版、《中国书画报》曾作专题介绍。姜国庶硬笔行书现代散文林似春硬笔行书节录孙过庭书谱 林似春(1917-1996),原名暄,字似春,以字行。浙江宁波慈溪人。历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百老艺苑副理事长,上海市闸北区职工书法协会顾问。1945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文学系。早年师从浙江名家钱罕学书法,后又得章草大家王蘧常指导。他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法,是我国最早从事并出版钢笔书法字帖的书法家,先后出版了《雷锋日记钢笔字帖》、《农民识字钢笔字帖》、《小学生钢笔字帖》、《钢笔书法入门》等深受读者欢迎的钢笔书法字帖。林似春先生认为,持之以恒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他说:“字无百日功,只怕一日空。”他生前每日坚持临帖,所临摹的历代名帖几可乱真。“神乎其神!神乎其神!”这是王蘧常先生对其临摹书作的赞叹。林似春硬笔行书李白庐山谣一首毛理家硬笔行书杜甫诗观 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史成俊硬笔行书王勃滕王阁 史成俊,男,汉族,辽宁省丹东市人。1956年10月生,本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九上《读孟尝君传》 (二)

第25课读孟尝君传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2.“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 本文属文言文,又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驳论文,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大多不了解;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看问题的立脚点相当高;还采用“起、承、转、合”的学生较生疏的结构形式,词气凌厉活泼。所以,学习的难度较大。 【教学对策】 1.补充有关背景资料,介绍孟尝君。(印资料) 2.适当介绍作者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方面的情况,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作家独特的政治见解。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4.本文为自读课,计划一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以“鸡鸣狗盗”这一故事导入新课。(印发资料补充,学生复述) 话说秦昭王准备重用孟尝君,后来却有人在昭王面前说了孟尝君的坏话,昭王囚禁了孟尝君,准备杀了他。孟尝君就派人去向昭王的宠姬幸姬求情。幸姬想要孟尝君的狐白裘。可是这狐白裘已经被孟尝君送给秦王了。于是孟尝君的一个士人就装作狗的样子,在晚上潜入宫中偷出了狐白裘,献给了幸姬。幸姬就在昭王面前求情,孟尝君得以逃脱。 逃到函谷关,昭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函谷关的法令是:鸡叫就开关。于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善于学鸡叫的士人就学起了鸡叫,这样一来,函谷关所有公鸡都叫了起来,函谷关就此打开。孟尝君借机逃回了齐国。 二、了解作者及孟尝君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死后谥号文。抚州临川人,于北宋真宗天福五年(公元102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 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伤仲永》,情理兼具;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文学上的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优质范文一 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任务型学习) 单篇设计教学。 教材分析:位于《唐宋八大家选读》书信专题 主题: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 情境: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如何看待?如何评判? 资源: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始末、一则较流行的社会言论(佛系生活方式) 任务: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 活动:对各种社会事件的议论评判的写作与交流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研读韩愈文章的故事。马云与金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什么?写作技巧和人文精神 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件,而每件事注定都与“我”有关;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些事件,你如何评判?现状是我们同学写议论文,不会讲理,往往是论据的堆砌。其实,讲理有讲理的方法,《答司马谏议书》就是一篇完美的示范。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一堂另类的文言文课。学半山说理,写有理文章 探究说理方法: 王安石政论文突出的特点是:结构谨严,说理清楚,行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研读文本第二节,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检查预习) (一)分层次

问题1:实施变法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2:王安石革新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问题3:在王安石看来,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原文和译文回答) (二) 如何说理? 1.定角度(辨名实,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与革新变法名实不明) 司马光3400余字,引经据典、恐吓威胁、面广量大,王安石从宏观角度着眼,综合分析,芟锄枝蔓,敏锐地弄清问题的实质,拎出要点,使得文意显豁,是非判然。 其起也,或从髙远处落墨,或直标题旨,或径为断案,或明揭要旨之定义與说,既善取势,又极简炼。--------陈祥耀先生 2.析原因(人---习于苟且;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3.究实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实践活动一: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始末回放】 10月28日上午10时08分,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当地22路大巴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目前尚不清楚大巴车上乘客数量,伤亡情况不明。 接着部分媒体在跟进报道中提到“事故是小轿车逆行所致”及“疑似肇事女司机坐在路边,脚穿高跟鞋”,于是网上广泛流传着“事故系一女司机驾驶的红色私家车桥上逆行所致”的消息,部分网民开始对小轿车驾驶员进行“围攻”,群嘲女司机群体。 11月2号《人民日报》权威发布:经过官方数据恢复、调查走访等多方确认,重庆万州公交车事件原因系刘姓女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分析原因,探究实质。100字左右(只需写提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