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不同温度的变化规律

人体不同温度的变化规律

人体不同温度的变化规律

人体温度是指人体内部维持的恒定温度,通常指的是体温,即腋下測量的温度,正常成年人的体温大致在36.2-37.2摄氏度之间。然而,人体温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下面将从环境、生理和疾病等方面来探讨人体温度的变化规律。

首先,环境是影响人体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高的环境会导致人体发热,温度低则会引起人体发冷。当人处于高温环境中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来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稳定。相反,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寒战和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来增加体温。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体体温都会有所变化。

其次,人体温度还会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根据研究,女性的体温在月经周期中会发生变化。经前体温较低,排卵期后体温会升高并保持较高的水平,直到下一个月经来临。这是由于女性激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另外,人体温度在一天中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通常在早

上体温较低,在晚上体温较高。这是因为体温调节机制与人体生物钟

的调控相关。

此外,人体温度还会受到疾病的影响。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疾

病时,会引起体温的升高,即发烧。这是人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通

过升高体温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当体

温超过正常范围时,我们通常会将其视为身体可能存在问题的信号,

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人体温度变化的特殊情况值得注意。

例如,孕妇的体温通常会较正常人稍高,这是由于激素水平和新陈代

谢的变化所引起的。此外,运动会引起人体温度的上升,这是由于肌

肉活动产生的热量导致的。因此,体育锻炼后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会

高于平时。

总之,人体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环境、生理周期和疾病都会对人体温度产生影响。了解人体温度的变化

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恒定的意义: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体温调节机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 调节过程:寒冷一冷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产热量增加,减少散热炎热→温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汗液分泌增加,血流量增加 【全解】 人的体温特点与测量T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人的体温特点是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一20时最高,但不超过1℃: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体温会因性别等面有个体差异: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但由于不易测量,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而口腔和窝由于使于测量而常被测量,人的体温恒定是在一

定范围内相对恒定。一般地说,口腔温度在37.2士0.5℃、败窝温度在36,7土0.7℃、直肠温度在37,4士05℃范围内变动。 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做发热。是机体免疫正常的一种表现。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原因是由于人感染了病原体,如患了传染病。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将发热分为以下四种:低热(38℃以下):中等热(38℃~39℃):高热(39℃~40℃):高热(41℃以上)2.体温恒定的意义生命的代谢速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过低,代谢减慢甚至停止:温度过高,蛋白质将发生变性,酶的活性丧失,生命也就停止。 所以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是恒定的,能够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调整热能释放量。使体温保持正常,被称为恒温动物。其余动物的体温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且一般总是低于外界温度,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 体温恒定的意义:①体温恒定,体内代谢活动才能有条不素地进行:②有了自主的体温调节,动物就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阴天或晴天、酷暑严寒,只要体温恒定,代谢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而两栖类、爬行类可能因日晒而只好避入树从、岩穴,或因得不到足够热量而不能活动,体温调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这是产热过程。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 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躯干为32℃,额部为33-34℃。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

不同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人虽然是恒温动物,但也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你可知道,气温升高或降低时,你的身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需要注意哪一种健康问题吗? 当气温低于零下8℃时,人会感觉到难以忍受的严寒,甚至出现冻伤皮肤的现象。此时应注意防寒,避免冻伤、风寒、感冒等疾病。 当气温低于4℃时,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思维效率。体内热量入不敷出,抗病能力变差。 你需要注意在防寒的同时,多做些运动,保持机体的活跃。寒冷的天气也会增加肝脏内糖原的转化、肝酶的形成和肝细胞的呼吸。 当温度降到10℃以下时,人容易感到沉闷、情绪低落。不妨看看笑话,或是做做热身运动。 当气温低于15℃时,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人体失热为主,你得注意保暖。 在15~20℃时,安静状态下或轻度运动量的身体,一个昼夜会放散2400-2700千卡的热量。其中有75%靠空气的对流和热的直接辐射放散掉,有25%是靠汗液的蒸发放散的。 18~20℃时,人的工作效率最高,不妨把最难搞定的工作放在这个时候去做。 20-22℃的情况下,人的心情最为舒畅。与家人出游最宜。不过,那也是各种细菌最活跃的时候,还得注意个人保健。 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超过28℃的时候,人体会感觉稍有不适,但问题不大。通过平时锻炼提高免疫力就能感到神清气爽。 温度超过30℃时,对流和辐射散热就大为减少,大部分体热要靠汗液的蒸发放散。注意多喝水,避免虚脱。 温度高于32℃,人们会普遍感到闷热难忍。此时你得注意多喝水,开窗透气。

当超过33℃时,人体的热量不易散出去,体温增加,可能大汗淋漓,心情烦躁,还易产生过激行为,严重时还会中暑虚脱,甚至导致死亡。这时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多喝水排热。 人体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9℃。 达到35℃,是癌细胞繁殖的最佳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 当外界的气温接近37℃的时候,人体不但不能以对流和辐射的方式散热,反而会吸收热量,这时热量的放散,只能依靠汗液的蒸发了。如果热量不能及时由汗液蒸发放散出去,体温调节机能发生障碍,就会带来体内蓄热,导致体温升高,生理上开始出现不适的症状。 你可以通过多喝水、靠空气的对流(吹风)来蒸发汗液,带走相当的热量。 当外部环境的温度一旦超过38℃时,人体的调节功能便会发生阻碍,体温会升高、此时,健康的人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由体内生理机能进行调节,但慢性病人的机能比较弱,不能及时调节,体温会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加速耗氧,长时间会造成脑缺氧,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昏、恶心和呕吐等病理现象,严重的甚至会使人休克。这个时候,你最好不要在密闭环境干重体力活,不要在烈日下行走,要多喝水,多休息。 温馨提示: 气温对肝、脾、胆以及血压、血液成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天气忽冷忽热,就会通过脾脏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加红、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输出。气温剧烈变化时,还可能引起胆囊代谢紊乱,形成胆结石。当有冷空气入侵时,人体的血压升高,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便会增多。这时,失眠、精神分裂和心脏衰竭现象也会加剧。当有暖空气影响时,伴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体血压会降低。

体温的认识

(一)体温 1.什么是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的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可随着人的生理状态、昼夜时差、年龄、性别、环境等不同而稍有波动。一般情况下,早晨4~6时体温最低,午后5~6时体温最高,但在24小时之内,体温变化不超过1℃。小儿体温比成年人稍高;老年人体温稍低;妇女在月经期前或妊娠期略高,行经期中体温最低。检查体温的变化,可以为判断和治疗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2.怎样正确测量体温 体温测量常用的方法有口腔测量法、腋下测量法和肛门测量法三种。用于口腔测量的体温表叫口表,用于腋下测量的体温表叫腋表,用于肛门测量的体温表叫肛表。无论用哪种测量方法,测量前都应将体温表内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 测量体温的具体方法如下: (1)口腔测量法:将口表消毒、擦干,将水银头端放于患者舌下,让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也不要说话,以免体温表被咬碎或脱落。3分钟后取出,在光亮处,将体温表横持,并慢慢转动,观察水平线位置的水银柱所在刻度。正常的口腔温度为36.2~37.2℃。 (2)腋下测量法:擦干患者腋下,将腋表轻轻放入患者腋下,使水银头端位于腋窝的顶部,让患者夹紧腋窝。5~10 分钟后取出,查看方法同口表。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 (3)肛门测量法:让患者屈膝侧卧或俯卧,露出臀部,将涂有凡士林或肥皂液的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内约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软纸擦净体温表后,读出体温刻度。正常肛门体温为36.5~37.7℃。3.影响准确测量体温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测量准确体温的因素有: (1)未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测出的仍是上次体温。 (2)腋下有汗或未夹紧,或时间不足5分钟,使测出体温比实际体温低。 (3)刚喝完热水,或附近有热水袋或其它热源,使测出体温会比实际体温高。另外,剧烈活动后、精神紧张、洗澡后都能使体温一次性升高一些,所以,测体温应在饭后半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 4.体温异常有哪些表现 体温异常有下列几种情况:体温低于正常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休克、急性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体温高于正常者称为发热。根据发热的程度,可分低热(体温在37.5~38.5C)、中度发热(体温在38.5~39℃)、高热(体温在39~40℃)和超高热(体温在40℃以上)。 许多发热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常见的有: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 C以上,但波动幅度大,一天内体温差别在2℃以上,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肺结核等。 (3)间歇热:发热期与体温正常期交替出现,多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不规则热:性质无规律,可见于风湿热、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癌性发热等。 (二)体表温度与深部温度 测量体温常用特制的汞温度计,也可用热电偶、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度图仪等。通常说人的体温为37℃,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其实仔细研究,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一样,可分为深部温度和体表温度两部分。这里所说的深部和体表无严格的解剖含义,仅是指功能模式的划分。 1.深部温度人体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而又均匀的。但是,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个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肝脏温度最高可达38℃。脑产热量较多,温度也接近38℃。肾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处的温度略低些。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会使深部各器官的温度趋于一致。因此在理论上,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血液温度,它可代表身体内部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2.体表温度体表温度要低于深部温度,而且由里及表存在着明显的温度梯度。体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体温调节中可起隔热层作用,通过它维持着深部体温的相对稳定。体表的最外层,即皮肤表面,其温度称为皮肤温。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相差很大。在环境温度为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口腔:36.7℃~37.7℃(平均37.2℃) 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腋窝:36.0℃~37.4℃(平均36.8℃) 直肠:36.9℃~37.9℃(平均37.5℃) 年龄:新生儿和儿童>成年人>老年人 2.影响因素性别:女性>男性(0.3℃) 一天时间: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3.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相对平衡: 1、体温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具体来说就是呼吸作用。 2、机体体温相对平衡的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过程: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安静状态时: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特别是肝脏、脑。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产热器官。 (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还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的,此外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散热可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热量 ①直接散热:对流散热:热量被周围冷空气带走 传导散热:人体接触冷物体 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的血流量来加以控制,如血管舒张、血管收缩等。 ②蒸发散热:皮肤在出汗和不出汗的情况下都会蒸发水分而散热。 ③不同条件下散热方式: a.常温条件下:人体无明显出汗,蒸发散热占皮肤散热总量比例不大,主要靠直接散热。 b.环境温度在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蒸发成为主要方式。 c.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了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 三、体温平衡的调节(记住): 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 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动物体温恒定 动物实验: 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关于人体温度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关于人体温度 宏观讲人体的体温与神经和激素有关,由脑部调节,发烧就是由于细菌入侵体内,脑部调节温度的区域使体温升高有利抑制酶的活性抑制细菌生长,但也会抑制自身酶的活性.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人体新沉代谢的主要激素能促进呼吸作用进行另外还有肾上腺激素等.从微观讲人是恒温动物细胞内的细胞器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释放大量热能维持体温,有氧呼吸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的过程其在细胞质和线粒体内完成.(注:在细胞质内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放出能量较少) 人体的体温是比较恒定的,但也非一成不变,它在正常范围内,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定正常的波动范围。正常人上、下午温度相比较,一般下午比上午高0.17℃(腋窝温)和0.12℃(口腔温),但也有下午比上午体温低者。 测量体温时舌下温度比腋下温度高,舌下平均温度是37.2度,腋下的平均温度是36.5度,但腋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没有舌下稳定. 人体的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2度,这一般指是腋下温度. 一般来说,早上温度低,晚上温度偏高。 正常体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从34.7℃-38℃不等,取决于温度的测量部位: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WTO)提供的人体正常体温的参考数值:耳朵:35.8℃-38℃腋窝:34.7℃-37.3℃口腔:35.5℃-37.5℃直肠:36.6℃-38℃

正常人体的直肠温度平均为37.3℃,接近于深部的血液温度。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2℃~0.3℃,平均约为37℃。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0.3℃~0.5℃,平均约为36.7℃。 临床上一般采取从腋窝、口腔或直肠内测量体温的办法。 身体正常的温度是因为摄入的营养物质经新陈代谢的产生的,运动时会加剧这种代谢,所以运动时人体的温度就会随之升高,另一方面是微循环问题,如果有血脂高或说血液中的杂质影响血液循环,使血液不能很好的循环到身体接近表皮的微血管中,体温也会降低。 1 / 16 所以体温基本上是由于血液和运动两方面决定的,所以均衡的营养是一方面,其次就是要时常运动。 一般成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温度波动于36.3~37.2℃,且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 体温可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波动。一日间,下午较早晨高,一般不超过1℃。剧烈运动、或进餐后体温可暂时升高。妇女在月经前和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 又如昼夜的变化,昼夜间体温可有周期性变化,一昼夜之间,在清晨0~4时最低,从7~9时急剧上升,以后则缓慢上升,至17~19时达最高值,继而下降,至23~24是达稳定值。 一日间体温可有三个高峰,第一、二个高峰分别出现于早、午饭后一小时左右,第三个高峰在下午5时以后。其中以第三个高峰值最高,

正常人的体温波动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波动范围 体温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人的体温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个范围可以作为评估个体身体健康的参考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正常人体温的波动范围及其相关知识。 1. 什么是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产生的热量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情况。通常我们所说的“体温”是指腋窝温度,也就是我们平时测量时所用到的方法。 2.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 正常成年人的腋窝体温波动范围通常在36.1℃(97℉)至37.2℃(99℉)之间。这个范围被认为是健康状态下的正常值。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征,因此可能会存在一些个别差异。 3. 影响体温波动的因素 正常人的体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3.1 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的体温。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来散热,从而保持体温平衡。相反,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人体会通过寒战等方式来产生热量以增加体温。 3.2 时间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天中也会有规律性的波动。通常,在早晨起床后体温较低,在下午到晚上达到峰值。这是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在不同时间段内有所变化。 3.3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体温波动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体温波动。 3.4 健康状态 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正常人的体温波动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在感染或发烧时,人体会产生更多热量以应对病原体,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4.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 正确测量体温对于判断个体身体状况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1 腋窝法 腋窝法是最常用的家庭测量体温的方法。在使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时,将其放置在腋窝下方,紧贴皮肤,并保持2-3分钟,然后读取结果。 4.2 口腔法 口腔法适用于儿童和成年人。将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放入口腔下方,舌头保持平稳,并避免说话或吞咽。等待2-3分钟后读取结果。 4.3 耳朵法 耳朵法需要使用额温枪等专门的设备。将设备对准耳朵孔,按下按钮进行测量。这种方法通常速度较快且非接触式。 4.4 肛门法 肛门法通常用于婴儿和幼儿。使用特殊设计的肛门温度计插入肛门约2厘米深度,并保持1-2分钟。然后读取结果。 4.5 注意事项 •在测量体温前,应保持休息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 •使用电子体温计时,确保电池电量充足,并根据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清洁体温计,避免交叉感染。 •不要同时进行多种测量方法的对比,以免结果不准确。 5. 异常体温的处理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表明身体出现了异常情况。以下是一些处理异常体温的方法: 5.1 发烧 当体温达到38℃(100.4℉)或以上时,可以认为是发烧。此时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多饮水:保持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帮助身体恢复。 •调节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控制室内温度适宜。 •使用退热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体感温度范围

体感温度范围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它与实际温度有一定的差异。体感温度的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和舒适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人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在寒冷的冬季,体感温度往往比实际温度更低。这是因为冷风会带走人体表面的热量,使人感到更加寒冷。当温度在0℃以下时,体感温度会明显下降,人们会感到寒冷刺骨。因此,在寒冷的天气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暖,穿上厚实的衣物,戴上帽子和手套,以防止体感温度过低对身体的伤害。 而在炎热的夏季,体感温度往往比实际温度更高。这是因为高温会加速人体散热,使人感到更加闷热。当温度超过35℃时,人们会感到非常炎热,甚至可能出现中暑等健康问题。因此,在炎热的天气中,我们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暴晒,选择适当的室内空调或电扇等方式降低体感温度。 在温暖的春秋季节,体感温度相对较为舒适。这是因为温度适中,人体感到的寒冷和炎热程度较低。当温度在15℃到25℃之间时,人们会感到宜人的舒适感。这个温度范围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人们会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悦。 除了气温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体感温度。例如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人体会感到更加闷热和不透气。而

在风速较大的环境中,人体会感到更加寒冷。太阳辐射会加剧炎热感,使人体感到更加炎热。因此,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衣物和活动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的范围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感受能力不同。同样的温度,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可能对寒冷更敏感,有的人可能对炎热更敏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舒适度来调整衣物和活动方式,以保持适宜的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是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它与实际温度有一定的差异。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人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应。了解体感温度范围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衣物和活动方式,以保持适宜的体感温度,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一)正常体温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7℃(范围36.2-37.2℃),直肠温度37.5℃(比口腔温度高(0.3-0.5℃)。所谓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考试大网站整理 2.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昼夜因素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 4.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

人体正常气温

人体正常气温 人体正常气温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也是就医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人们的日常健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人体的正常气温吗? 许多人认为,正常的人体气温为37.0,有时还会把它写成37℃。实际上,人体气温是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参数,其平均气温可能在34.6℃~37.3℃之间。37.0不一定是健康的标准,它只是大家对人体气温期望值的一种参考。 此外,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体质和营养状况等因素,都会对人体气温产生影响。 正常成人的体温反映在不同的体表部位可能会有所不同,以口腔为例,正常成人的体温在36.5~37.2℃之间;而以腋下为例,正常成人的体温有时可能在36.5℃以下,低于36.5℃时,有可能是低体温 状态,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随着昼夜温差及季节变化,人体气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般在白天会比晚上高出0.2~0.3℃,夏季气温较高时,人体体温也会高于正常水平。 此外,妊娠期间,女性的体温会比正常时间略高,在正常气温的 1-2℃上下波动,而期间,由于分娩引起的负荷增加,体温可能会上 升2~3℃,这是正常的情况,不必担心。 成人身体内部温度比体表温度略高,而婴儿体内温度比成人要更高。一般来说,婴儿体温在36.3~37.6℃之间,有时会更高。

另外,老年人的体温比较低,可能比正常人的体温低1~2℃,但这也只是一种参考,老年人的体温变化还受到季节、心理、节日、出行、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老年人体温有时也会比正常水平高出一些。 人体气温是一个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参数,所以只有正常气温才能保证我们健康。正常气温不同于体温参考值37.0℃,而是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表部位等参数做一定调整,这样可以保证健康、身体状况良好。

人体中各异的脏器温度

人体中各异的脏器温度 作者:王廷兆 来源:《现代养生》2009年第04期 众所周知,人体的正常体温相对稳定在37℃左右。然而,由于体内各脏器所在的位置不同,温度也各不相同。从内脏到体表各部位参差不齐的体温,对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至关重要,与人们的身体健康休戚相关。经医学测定,素有人体“火炉”之称的肝脏,温度可达38℃左右;大脑的温度接近于肝脏、肾脏和十二指肠的温度,在37.6℃上下;直肠和血液的温度稍低,通常是37.5℃;口腔、咽喉的温度约为37.2℃;睾丸是人体的“冷库”,正常温度在35℃~35.5℃。体表各部位温度差异更大,当室内温度在27℃时,躯干部位体表温度为32℃,头皮温度为33℃,腋窝皮肤温度为37℃,手心为30℃,脚掌心为27℃。由此可见,离心脏越远,体表温度则越低,这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当室温降到4℃时,手心温度能降到24℃,此系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致。人体温度在静止状态下,昼夜24小时的波动仅在1℃左右。通常情况下,清晨6~7点时温度为最低,此后逐渐上升,至晚上5~7点时,达到最高值,此后又逐渐下降。 此外,体温还可因年龄、运动、月经、体质、疾病、环境等因素而变化,人们掌握了这些变化规律,对增进体质,延年益寿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综述如下: 1.有利于指导自然避孕。女子在排卵期,体温常下降0.2℃~0.5℃,但到排卵期后体温常升高。掌握这个规律,可判断确定排卵时间,以寻找性生活安全期来达到避孕的目的。 2.有利于受孕及科学安排生活。男性的睾丸不可受热,阴部如持续超过37℃,会导致睾丸产精少,还可使精子发育不良而影响下一代的素质。鉴于此,新婚男子应少穿或不穿紧身西裤或牛仔裤,同房前宜用清洁冷水洗敷生殖部位。此外,头部、脚底温度较低,天冷时易散热而致感冒等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故应尽早穿棉裤,戴帽子进行保暖。 3.有利于选择测体温部位。目前,通常选用温度较稳的口腔、腋窝和直肠3个部位来测定体温。我国正常人群中,口腔温度范围是36.7℃~37.7℃,腋窝温度范围是36℃~37.4℃;直肠温度范围是36.9℃~37.8℃。 4.有利于判断疾病。人体体温的变化是临床诊断疾病及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如体温低于31℃或超过42℃,则患者生命岌岌可危。 5.有利于掌握老弱妇幼生理特点,以指导保健工作。如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较年轻者低,生理温差悬殊,应及早防暑或保暖。婴幼儿代谢旺盛,体温较成人高,但婴儿身体小,贮热量小,体温易波动。因此,新生儿应置于恒温、室温不低于22℃的环境中,暑天及寒冷季节中,对婴儿要采取因地制宜的降温和保暖措施,使其健康成长。〖编辑:迟昊〗

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变化

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变化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变化 引言:高温环境是指气温较高且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通常在夏季或炎热地区出现。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会遭受热量的蓄积,从而导致体温升高。本文将探讨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 一、高温对人体的影响1. 蒸发散热机制受限:在高温环 境中,人体上的汗腺会被激活,通过排汗减少体温,但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排汗效果会大大降低,导致人体无法充分散热,体温升高。2. 体温调节失衡:人体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有限,当环境温度远高于体温时,体温调节系统将面临一定挑战。体温过高会影响身体正常的代谢过程,从而对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3. 心血管系统受损:高温环境下,由于血管 扩张和循环加速,心脏会承受更大的负荷,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高温环境下人体温的变化1. 体温升高: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体表温度会上升,导致口腔、皮肤表面的温度也会增加。此时,体内温度调节系统会试图通过排汗等方式来降低体温,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时,体温调节可能不足以应对,从而导致体温持续上升。2. 代谢加速:为了应对高温环境,人体会通过代谢加速来增加体内热量的产生,以维持正常的体温。这种代谢反应可能导致体内能量消耗增加,从而引起疲劳和水电解负荷的增加。

三、高温环境下体温变化的影响1. 热衰竭:当体内散热 机制无法跟上体温升高的速度时,可能会发生热衰竭。热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热应激反应,其主要表现为体温过高,意识模糊、头晕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中暑甚至死亡。2. 血液循环问题:高温环境下,血压和心率会增加,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导致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3. 体力和认知能力下降:长时间暴露 在高温环境中会导致身体疲劳、水分和电解负荷的增加,从而影响体力和认知能力。在高温环境中,人体更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 四、高温环境下保持体温平衡措施1. 饮水: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会大量出汗,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体温平衡至关重要。适当的饮水可以帮助补充体内失去的水分以及重要的电解质。2. 适当避暑:避免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暴露,尽量待在室内或寻找有空调的场所。在户外活动时,选择凉爽的时间段进行,如清晨或傍晚。3. 衣着合适:穿着透气轻薄 的服装有助于散热和蒸发。选择颜色较浅的衣物可以减少吸收阳光的热量。4. 严格控制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减少在高温 环境中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或高强度工作,避免过度疲劳和体温过高的风险。5. 使用降温设备:如风扇、空调等可以帮助 保持体温平衡,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 结论: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会升高,可能导致热衰竭、心血管问题以及身体疲劳等。为了保持体温平衡,人们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饮水、避暑、穿着适当、控制劳动强度和使用降温设备等。通过这些举措,可以缓解高温环境对体温的影响,保护身体健康。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 一、引言 体温调节是生物体为了维持恒定的体内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生理过程。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理机制,如代谢率的改变、颤抖产热、皮肤血管收缩等,来保持体温的稳定。本文档将详细阐述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 二、人体的基本体温 人体的正常体温大约为36.5℃至37.5℃,这是由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结果。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人体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三、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 1. 代谢率的改变: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为了产生更多的热量,人体的代谢率会提高。这是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加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来实现的。 2. 颤抖产热:颤抖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产热方式。当肌肉快速收缩和放松时,会产生热量。这是通过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的化学反应实现的。 3. 皮肤血管收缩: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皮肤的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是通过神经冲动和一些化学物质(如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实现的。 4. 毛发反射:人体的头发和其他毛发可以形成一个绝缘层,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毛发的存在也可以反射热量,使人感觉更暖和。 5. 非战栗性产热:这是一种通过调整褐色脂肪组织的能量消耗来产生热量的方式。褐色脂肪组织是一种可以在寒冷环境中产生热量的组织。 四、体温调节的影响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恒定的体温,还可以影响其他一些生理过程,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例如,寒冷环境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以增加氧气和能量的供应。

五、结论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通过这些机制,人体可以在寒冷环境中保持体温的稳定,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然而,如果这些机制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体温过高或过低,引发一些健康问题。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对于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理学┃体温

生理学┃体温 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 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很大,有些地区不仅四季温差大,日间温度也有大幅度变化,而温度对生命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核酸碱基之间的共价键以及细胞膜中的磷脂等均易受温度的影响。此外,机体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发生的各种生化反应均需酶的催化,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其反应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见温度是影响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机体相对稳定的温度是维持正常生存的重要保障。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故称为恒温动物(homeothermic animal)。而低等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而称为变温动物(poikilothermic animal)。恒温动物是通过体内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包括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使体温不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通常保持在高于环境温度的相对恒定状态,这对高等动物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十分重要。变温动物的体温通常与环境温度相同或略高于环境温度,虽然变温动物不具有完备的自主性体温调节能力,但也能通过行为性体温调节使机体与环境进行热交换,有利于生存。总之,温度是影响生命系统的重要因素,人体的体温作为基本生命体征之一是判断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 一、体温 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完全一致,但脑和躯干核心部位的温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体温(core temperature);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体壳体温(shell temperature)。生理学中所说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