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恒定的意义: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体温调节机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

调节过程:寒冷一冷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产热量增加,减少散热炎热→温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汗液分泌增加,血流量增加

【全解】

人的体温特点与测量T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人的体温特点是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一20时最高,但不超过1℃: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体温会因性别等面有个体差异: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但由于不易测量,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而口腔和窝由于使于测量而常被测量,人的体温恒定是在一

定范围内相对恒定。一般地说,口腔温度在37.2士0.5℃、败窝温度在36,7土0.7℃、直肠温度在37,4士05℃范围内变动。

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做发热。是机体免疫正常的一种表现。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原因是由于人感染了病原体,如患了传染病。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将发热分为以下四种:低热(38℃以下):中等热(38℃~39℃):高热(39℃~40℃):高热(41℃以上)2.体温恒定的意义生命的代谢速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过低,代谢减慢甚至停止:温度过高,蛋白质将发生变性,酶的活性丧失,生命也就停止。

所以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是恒定的,能够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调整热能释放量。使体温保持正常,被称为恒温动物。其余动物的体温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且一般总是低于外界温度,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

体温恒定的意义:①体温恒定,体内代谢活动才能有条不素地进行:②有了自主的体温调节,动物就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阴天或晴天、酷暑严寒,只要体温恒定,代谢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而两栖类、爬行类可能因日晒而只好避入树从、岩穴,或因得不到足够热量而不能活动,体温调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这是产热过程。

同时,代谢所产生的热量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从人体发散到外界环境中去,这是热过程,这两个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即产热量=散热量,才能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造成散热>产热。

从而引起体温降低,临床观察表明,体温低于28℃时,人会丧失意识: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即散热<产热。引起体温升高,当体温高于41℃时,会引起中框神经系统障碍,出现说胡话、神态不清等症状:当体温高于43℃时,就有生命危险了,体温调节的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波《肾上腺素等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动物,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如果破坏了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维持温恒定的能力了,由此说明体温的调节中框是下丘脑。

寒冷环境中:皮明冷觉感受器接受外界寒冷环境的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框,经过下丘脑的分析、综合,使传出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平滑肌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与此同时,皮肤立毛肌收缩,缩小毛孔,产生“鸡皮疙落”,从而减少皮肤的散热量;同时骨路肌也产生不自主的战栗,

肾上腺接受刺激,分泌肾上服素,使产热量增加。通过以上过程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则可以维持体温恒定,不随外界环境的降低而降低,总结水、无机盐、血糖及体温调节有哪些共同的特点:①都是既有通过激素的调节作用。又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这充分体现了这两种调节作用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正因为如此,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并且适应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②水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框都在下丘脑,(2)水平衡的调节中框在下丘脑。当涉透压升高时,可产生三种效应:渴觉、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控制着尿量,从而控制渗透压的稳定。水盐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其完成者都是肾脏,(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框在下丘脑。下丘脑可使血糖含量升高或降低,是双向调节,血糖降低由胰岛素调节,血糖升高由胰岛血糖素、肾上腺素、新皮质激素等调节。(这些激素的作用器官是肝脏等组织细胞。)(3)体温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可完成调节,是双向调节。

在外环境温度下降时由交感神经、体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调节完成,而在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仅由神经调节完成。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如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在很多急性病中,体温升高往往表示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再如低温麻醉,可以阻断血液循环10一15mi,脑组织和心肌机能不会遇到严重障碍,为做脑、心胜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等。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及恒定的意义: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体温调节机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 调节过程:寒冷一冷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产热量增加,减少散热炎热→温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汗液分泌增加,血流量增加 【全解】 人的体温特点与测量T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人的体温特点是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一20时最高,但不超过1℃: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体温会因性别等面有个体差异: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但由于不易测量,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而口腔和窝由于使于测量而常被测量,人的体温恒定是在一

定范围内相对恒定。一般地说,口腔温度在37.2士0.5℃、败窝温度在36,7土0.7℃、直肠温度在37,4士05℃范围内变动。 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做发热。是机体免疫正常的一种表现。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原因是由于人感染了病原体,如患了传染病。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将发热分为以下四种:低热(38℃以下):中等热(38℃~39℃):高热(39℃~40℃):高热(41℃以上)2.体温恒定的意义生命的代谢速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过低,代谢减慢甚至停止:温度过高,蛋白质将发生变性,酶的活性丧失,生命也就停止。 所以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是恒定的,能够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调整热能释放量。使体温保持正常,被称为恒温动物。其余动物的体温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且一般总是低于外界温度,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 体温恒定的意义:①体温恒定,体内代谢活动才能有条不素地进行:②有了自主的体温调节,动物就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阴天或晴天、酷暑严寒,只要体温恒定,代谢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而两栖类、爬行类可能因日晒而只好避入树从、岩穴,或因得不到足够热量而不能活动,体温调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生物氧化、释放能量。这是产热过程。

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随着气温的不断变化,许多生物都会因体温升高或降低而受到影响。与人类不同,大多数动物没有固定的体温,其体温通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以使其身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其中,恒温动物是一类通过自身生理机制来保持相对恒定体温的动物。那么,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 恒温动物指的是可以自动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这种动物有一个与环境温度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例如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 首先,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包含两种主要的反应:代谢反应和行为反应。代谢反应是指通过不断调节新陈代谢和能量消耗来调整体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会降低代谢率和能量消耗,以减少体内的产热,并通过呼吸、汗液和尿液排泄来散热。相反,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恒温动物会增加代谢率和能量消耗,以增加体内的产热,并通过肌肉收缩、皮肤毛发密集和趴着睡觉等方式来保持体温。 行为反应则是指通过主动改变自身生活和行为方式来调节体温。例如,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会寻找阴凉处或在水中游泳来冷却身体;相反,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恒温动物会寻找温暖的环境或趴着睡觉来保持体温。这样的行为反应可以使恒温动物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提高其活动能力和抵御外界环境的能力。 其次,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还受到内分泌系统的控制。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一系列激素调节代谢和能量消耗,进而影响体温调节。例如,甲状腺素可以促进代谢和身体产热,使体温升高;而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和心脏加速,增加能量消耗和体内的产热,从而调整体温。 最后,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还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通过检测体温和环境温度变化,并运用反应机制调节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例

变温动物的体温调节

变温动物的体温调节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变温动物的体温调节 像植物一样,像植物一样,绝大多数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各种无脊椎动物,使用外部能源调节体温。这些变温动物使用和植物类似的方法,包括身体大小,形状,和色素沉着的变化。植物和冷血动作最明显的区别是动物通过行为调节温度的选择更多。然而,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些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行为之间的区别更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不是种。 可以调温的变温动物是有效或者精确的吗我们让一个来自一个严密的环境的变温动物来解答我们的问题。 高山蜥蜴 奥利弗·皮尔森(1954)研究了高山蜥蜴,一种不寻常的蜥蜴,因为它在寒冷的环境下兴盛。这种蜥蜴生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海拔超过4800米的地方。这些山脉,一年四季都很冷,早上气温低至-5℃。蜥蜴晚上在洞穴内,那里的冷却速度比在外面低。然而,皮尔森发现,在夜间,其体温可能跌至℃。即使在这些温度,蜥蜴在每个清晨走出洞穴,立即开始晒太阳,通常在植物材料的垫子上。通过栖息在植物材料上,避免接触石头,它降低了与大地传导的热量损失利率。 在晒太阳时,蜥蜴使自己的背部朝向太阳,来增加辐射的热量获得。它还将自己的身子压平在底层,减少其暴露在风中因为对流产生热损失。此外,皮尔森指出,寒冷蜥蜴从洞穴中出现是乌黑的。他提出这种黑暗色素沉着增加了辐射获得热量通过蜥蜴晒太阳。 皮尔森证明这些行为导致体温迅速提高。在晒太阳一小时后,随着气温上升到℃,蜥蜴的体温上升到33℃,超过周围空气3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继续上升,蜥蜴或多或少保持恒定的体温35℃。图总结了这种晒太阳行为。我们问一个冷血动物的温度调节是否是可以有效或精确。皮尔森的研究表明,冷血动物的提问调节可以两种都是。下面的例子显示, 变温动物的有效温度调节不仅限于蜥蜴。 蚱蜢:热情如火 许多蚱蜢也沐浴在阳光下,提升他们的体温到40 °C或更高。R. I Carruthersand 的同事(1992)描述了一些种类的蚱蜢甚至如何调整辐射加热能力,通过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强度的色素沉着。当在低温下长大,这些物种似乎通过发展暗色素补偿;而在更高的发展的温度时,他们产生更少的色素沉着(图。这些蚱蜢如何改变色素沉着应对发展温度影响体温调节因为蚱蜢饲养在低温下开发深色色素,他们将会增加潜在的人力资源获得。因为那些蚱蜢饲养在高温下开发轻色素沉着,减少他们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收益。 洁蚱蜢, 透翅土蝗,居住在亚高山草原在亚利桑那州东部的怀特山脉,这里凉爽的早晨在山上阳光下迅速升温。在清晨,蝗虫和蜥蜴一样,将它的身体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迅速加热到30°到40℃。给他们机会,年幼的蝗虫将维持体温在38°至40℃,非常接近它生长的最佳温度。在实验室里,蝗虫能够提高身体温度高于空气温度12℃以上并且在许多小时之内保持这个温度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2℃)。 卡拉瑟斯和他的同事们将蝗虫的样品分为两组,并将它们保持在18℃。其中一个组有机会接近光,而另一组局限于阴暗处下。有机会接近光的蚱蜢晒太阳并且将体温升高到比空气温度高10℃以上。同时,阴暗处的蚱蜢的体温仍接近空气温度(图。

人体不同温度的变化规律

人体不同温度的变化规律 人体温度是指人体内部维持的恒定温度,通常指的是体温,即腋下測量的温度,正常成年人的体温大致在36.2-37.2摄氏度之间。然而,人体温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会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下面将从环境、生理和疾病等方面来探讨人体温度的变化规律。 首先,环境是影响人体温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高的环境会导致人体发热,温度低则会引起人体发冷。当人处于高温环境中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方式来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稳定。相反,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寒战和皮肤血管收缩等方式来增加体温。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体体温都会有所变化。 其次,人体温度还会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根据研究,女性的体温在月经周期中会发生变化。经前体温较低,排卵期后体温会升高并保持较高的水平,直到下一个月经来临。这是由于女性激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另外,人体温度在一天中也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通常在早

上体温较低,在晚上体温较高。这是因为体温调节机制与人体生物钟 的调控相关。 此外,人体温度还会受到疾病的影响。当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疾 病时,会引起体温的升高,即发烧。这是人体防御机制的一部分,通 过升高体温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因此,当体 温超过正常范围时,我们通常会将其视为身体可能存在问题的信号, 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人体温度变化的特殊情况值得注意。 例如,孕妇的体温通常会较正常人稍高,这是由于激素水平和新陈代 谢的变化所引起的。此外,运动会引起人体温度的上升,这是由于肌 肉活动产生的热量导致的。因此,体育锻炼后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会 高于平时。 总之,人体温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环境、生理周期和疾病都会对人体温度产生影响。了解人体温度的变化 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人一天中的体温变化曲线

人一天中的体温变化曲线 人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而这种时间变化的体温曲线被称为“人一天中的体温变化曲线”。通过研究人一天中体温变化曲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运行的正常机制,以及疾病、药物、外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天中,人体体温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从晨起时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到大清早和中午时会有稍许升高,而晚上则会下降,至于大午夜时则最低。正常情况下,一天体温的最低点在大清早,最高点在午夜,在这期间,体温会以低到中等程度的增加速率上升。 体温的稳定性是由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体内主要温控中枢丘脑,根据外部环境温度和体内温度的变化情况,丘脑会调整身体的血管及内脏、汗腺的活动,保证体温的稳定性。 此外,体温的变化也受人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运动,情绪,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后者,它可以使人的体温明显的发生变化。比如,有些疾病会导致人体体温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发烧,发热时体温会明显升高,而免疫系统受损时会导致体温明显降低。另外,一些药物也会影响体温变化,比如抗生素可以导致体温升高,而氨卡里特类药物则可以使体温明显降低。 体温变化是正常情况下人体生理机制的重要表征,它随着人的活动,饮食,休息,外部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研究和细心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运行的正常机制,以及疾病、药物、外部环境对体温的影响,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一般而言,体温的观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口腔温度,即将温度计放入口腔测量;另一种是腋下温度,即用温度计测量腋下温度。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到伤口感染时,口腔温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腋下温度又受到检测时的环境温度的影响。此外,体温也受到整个体内温调节机制的影响,因此也可以通过研究体内外因素的变化来进一步理解人体体温变化规律。 总之,人体一天中体温变化曲线受到体内外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且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一般到大清早前体温处于相对稳定水平,大清早体温会有少许升高,中午时会有稍许升高,而晚上则会下降,到大午夜体温最低。另外,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也会对体温的变化有影响,需要进行注意。通过对这种变化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机制,控制体温变化,从而提高人

生物的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

生物的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生物的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是生命维持和正常功能运作所必需的关键过程。循环系统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以及调节体温和维持稳定的内环境。体温调节则保持生物体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确保身体正常运转。本文将探讨生物的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的原理和重要性。 一、循环系统的作用和结构 循环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管道网络,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起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移除废物以及传导信号的作用。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循环系统用于维持各种生理过程,如呼吸、消化和代谢。它还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和温度调节。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泵送血液。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组织和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返回心脏。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点,让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分发到细胞,并收集废物。 二、体温调节的机制 体温调节是维持生物体内温度稳定的过程。大多数生物体内温度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这对于各种生化反应和酶活性至关重要。体温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作用实现。

体温调节受到下丘脑和皮层的控制。当体内温度升高时,血管扩张,汗液分泌增多,以便散发热量。同时,肌肉会产生不自主的收缩,促 使身体散热。当体内温度下降时,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以减少 散热。此外,体温调节还涉及到代谢调节、呼吸和体表装备。 三、循环系统与体温调节的关系 循环系统与体温调节密切相关。循环系统通过血液将热量从一个区 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当体温升高时,心脏增加搏动频率和血管扩张,以便散发更多热量。而当体温下降时,心脏会减慢搏动频率和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 此外,循环系统还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维持细胞的呼 吸过程。氧气在细胞中与葡萄糖进行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血 液再次将二氧化碳运回到肺部,通过呼吸将其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维 持了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保持了体温的稳定。 四、生物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生物循环系统和体温调节对于维持生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循环 系统能够保证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必需物质的输送,以及废物的清除。体温调节使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保持细胞和器官的 正常功能。 当循环系统或体温调节出现问题时,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例如,心脏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与循环系统的异常有关。而体温过高或过 低可能会导致中暑、冻伤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关于体温的生物论文2000字

关于体温的生物论文2000字 【摘要】Sesser将机体核心温度34摄氏度至36摄氏度定义为低体温,它是麻醉以及外科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低体温虽然对机体存在有利的影响,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但其不利的一面更不容忽视,本文将对围术期产生低体温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和围术期中的体温管理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低体温;围术期;体温管理 1低体温在围术期行成的机制 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 1.1麻醉药物的相互作用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至4摄氏度。 1.2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度相互传递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而肢体温度却上升,这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 2影响低体温的因素 2.1麻醉与低体温麻醉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患者体温下降,由于自身的调节作用受到了麻醉剂的影响,在加上手术进行之前吃的食物很少,因此患者会产热不足,化学能量释放很少。针对慢性消耗的病人体温调节能力不强,患者的代谢能力下降,同时肌松药物会降低患者肌肉的张力,患者在用阻滞类麻醉药物之后,血管得到扩张因此患者

的体温下降。 2.2患者的自身条件患者由于年龄的原因也会导致体温的下降,婴幼儿、老年人这类人群也需要注意,因此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发育成熟,老年人的各种脏器器官调节能力变差,此时很容易发生围术期的体温。 2.3环境温度影响手术室的温度一般在22度至24度,在进行手术时低温环境对外科医师还说很舒服,但是几层敷料对患者来说起不到保温的作用,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就会导致患者的体温下降。此时,过高、过低的环境对患者来说非常容易发生自身问题调节不畅。 2.4围术期输液和输血手术进行中,输进的液体一般都是在4度左右,大量的液体比患者体温要低很多就会造成患者的体温下降,有关资料显示,当患者输入1升常温下的液体时患者的体温就会下降0.25。 2.5手术野液体冲洗患者在进行清洗手术时,室温下的液体会将身体被清洗的部位的体温下降到10度左右,局部低气温就会导致血液循环降低,最终导致患者的核心体温下降。 2.6其它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由于需要对患者进行消炎和碘酒的擦拭,患者自身的保暖作用下降,大量的皮肤裸露在外面患者的体温自然会下降,并且手术过程中大量的液体被注入体内,导致患者体内周围的血管收缩,一些热量散失,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体内热量的散失是低温的重要原因。 3机体在围术期对体温的反应有几方面

人体体温规律

人体体温规律 一、引言 人体体温是衡量人体生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人体的体温在一天中会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了解人体体温规律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预防疾病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探讨人体体温规律的相关知识。 二、正文 1.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为36℃-37℃。然而,这个范围也会因人而异,因为人的体温受到年龄、性别、生理周期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体温通常会略高于成年人,而老年人的体温则会略低。同时,男性的体温通常比女性略高,而女性的体温则在月经周期中呈现一定的波动。此外,外界环境温度和个体活动量也会影响体温。 2.人体体温规律 人体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人体的体温在早晨刚醒来时最低,然后逐渐升高,到下午3点左右达到最高点,之后又逐渐下降。这种昼夜节律的变化是由人体的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的。同时,一年四季中,人体的体温也会随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而波动。一般来说,夏季人体的体温会略高于冬季。 3.体温与健康的关系 人体体温的变化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正常的体温波动范围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体温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表明身体存在某种疾病或

感染。例如,发烧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体温并找到发烧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持续的高烧和低热都可能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因此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除了发烧外,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体温异常。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体温可能会升高,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体温则可能降低。此外,一些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也可能影响体温。因此,通过监测体温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结论 人体体温规律是人体生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了解人体正常体温范围以及体温在一昼夜和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同时,监测体温变化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保持正常的体温波动范围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生理调节和体温调节

动物的生理调节和体温调节动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并通过生理调节和体温调节来维持自身的正常功能和生存。本文将探讨动物生理调节和体温调节的机制和方式。 一、动物的生理调节机制 动物的生理调节机制指的是动物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身体内各项功能的平衡。这种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免疫调节。 1.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以及对内部环境进行调节的过程。神经调节主要借助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冲动,包括感觉神经元、中枢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当动物感受到刺激时,感觉神经元会传递给中枢神经元,再通过运动神经元引发对应的反应。 2. 内分泌调节 内分泌调节是指动物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生理机能。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目标器官或组织,起到调节生理活动的作用。例如,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血糖水平。 3.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指动物通过免疫系统来调节自身的免疫状态,以应对各种病原体的入侵。免疫系统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层面,通过发挥细胞和分子的免疫机制来保护机体健康。 二、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指的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调节体温,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动物的体温调节主要分为恒温调节和变温调节两种方式。 1. 恒温调节 恒温调节是指动物具有恒定的体温,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这种调节主要通过自身的生理机制来实现,例如调节新陈代谢率、血液循环和呼吸等。例如,哺乳动物和鸟类就是典型的恒温动物,它们通过调节代谢率和体毛等措施来保持体温的稳定。 2. 变温调节 变温调节是指动物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调节主要依赖于外界环境的温度,例如爬行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它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环境来适应不同的温度,或者通过进食、晒太阳等方式调节体温。 三、动物的体温调节适应策略 不同种类的动物根据其生活环境的不同,采用了各种不同的体温调节适应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温调节适应策略:

蜜蜂体温和巢温的调节

蜜蜂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气温而改变,但变化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生存。蜜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有效的巢温调节机制,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需要。本文主要探讨蜜蜂调温的机制和调温的作用。 1 蜜蜂体温的调节 单个蜜蜂活动的适宜温区为15~40℃,最适宜温区为20~25℃,超过40℃,蜜蜂的新陈代谢将失去平衡,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会引起死亡[1]。单个蜜蜂的温度调节主要包括静止蜜蜂及采集飞行蜜蜂的调节温度行为。 1.1 静止蜜蜂的温度调节 静止蜜蜂的温度调节主要是其个体的体温调节及对封盖子的温度调节。单个蜜蜂在静止状态时,其体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度极其相近。中蜂、意蜂的个体安全临界低温,分别为10℃和13℃。意蜂个体在13℃以下,逐渐呈现冻僵状态;在11℃时,翅肌呈现僵硬;在7℃时,足肌呈现僵硬。当气温降到14℃以下时,蜜蜂逐渐停止飞翔。气温达40℃以上时,蜜蜂几乎停止田野采集工作,有的仅是采水而已[2]。蜜蜂个体生存的最高温度为46~47℃[3]。 工蜂对封盖子脾温度的调节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呆在封盖子上静止不动产热,在巢脾表面加热,30 min内引起封盖子表面变暖达3℃,当胸部接触封盖时热转移比它们没有接触时更有效1.9~2.6倍。另一种是蜜蜂进入封盖子间的空巢房,然后在内静止不动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在30 min内,能提高相邻巢房的蜂子温度高达2.5℃[4]。 1.2 采集蜜蜂的温度调节 蜜蜂采集活动要在一定的温区范围内进行。工蜂采集飞行的最适温度为18~30℃,气温低于9.5℃,意蜂停止巢外活动,低于6.5℃中蜂停止巢外活动。在14℃时中蜂出巢采集的数量是意蜂的3倍[5]。蜜蜂正常活动出现在气温10~38℃,气温接近38℃或更高时,除了采水以外,蜜蜂很少出外采集,在10℃以下,蜜蜂很快失去飞翔能力,7℃以下很快就完全不能动弹[6]。 蜜蜂在采集飞行过程中,具体采集对象的不同也影响体温的调节。Kovac等在研究蜜蜂在早春采集时发现,由于花数量多、泌蜜量少,访花频率较高,飞行的时间长而采集的时间短,体温的变动不大[7]。而在采集向日葵时,由于花较大或泌蜜量大,采集时间长而飞行时间短,在采集时蜜蜂的胸温有下降的趋势,再次起飞前胸温又逐渐升高,起飞时又升至正常的飞行温度。

生物体对外界温度的感知与调节

生物体对外界温度的感知与调节温度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体需 要感知外界温度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以维持自身的稳态和适应环 境变化。以下是生物体对外界温度的感知和调节的机制和方式的介绍。 一、感知外界温度的机制 1. 神经感受器:生物体的皮肤和其他感觉器官中含有丰富的神经感 受器,可以感知外界的热量。这些感受器以热感受细胞为主,在受到 热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兴奋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2. 温感受蛋白:一些生物体中存在特殊的温感受蛋白,如热敏TRP 离子通道。这些蛋白可以感知外界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对离子通道的 调控来传递信号。温感受蛋白的活性与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呈正相关。 二、温度调节的方式 1. 代谢调节:生物体通过调节代谢来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在寒冷 的环境中,生物体会通过增加代谢产热来提高体温,如增加肌肉的收 缩和颤抖。而在高温环境下,生物体则会通过减少代谢产热来降低体温,如通过皮肤的毛孔散热和出汗。 2. 行为调节:生物体还可以通过行为方式来调节体温。例如,当温 度较低时,一些动物会主动寻找温暖的环境,如阳光下或躲在洞穴里。而当温度较高时,一些动物则会选择阴凉处或降温的活动方式,如沐 浴在水中或栖息在树荫下。

3. 生理调节:生物体内部存在许多调节温度的机制。例如,人体中 的大脑下丘脑会通过调节体温中枢来控制体温的升降。当体温过高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发出指令,促使机体采取降温行为,如扩张皮肤毛细 血管和释放汗液。反之,当体温过低时,中枢神经系统则会调节机体 的代谢产热和保温行为,以增加体温。 综上所述,生物体对外界温度的感知与调节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生 理过程,涉及到神经、蛋白质和行为等多种机制和方式。通过对温度 的感知和调节,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温度环境,保持自身的稳态和生 存能力。这种对外界温度的感知和调节的能力,使得生物体能够在不 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体温调节机制论文

体温调节机制论文 概要:人体的体温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些调节机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了解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或许可以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静待他日发芽生长。 立毛肌是平滑肌的一种,与毛囊有关,又称为“竖毛肌”。由梭形肌纤维束组成,一端与真皮的乳头层相连,另一端与毛囊中部侧面的结缔组织鞘相连。当立毛肌收缩时,使毛发在皮肤表面竖立,皮肤被扭转而出现鸡皮疙瘩;当立毛肌舒张时,真皮层回复原有位置,皮肤的拉扯作用,毛发回到原位。 立毛肌的收缩和舒张,受到肾上腺素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当遇到恐惧、惊悚、 发怒的时候,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立毛肌就会收缩。于是,我们知道了有“怒发冲冠”这样的成语,比如说公鸡在为领地、交配等争夺打斗时,脖子上的羽毛会因为立毛肌收缩而根根竖立,提高威慑力。 当遇到寒冷的时候,特别是鸟类的立毛肌收缩,羽毛就会更加蓬松,有利于减 少热量的散失而具有保暖的作用。在人类进化形成之初,立毛肌和毛发也起着相同的作用。但是现在,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的立毛肌和毛发失去了减少热量散失的功能,只是被保留了下来。当寒冷刺激的时候,立毛肌收缩、毛发竖立,能够减少散失的热量非常有限,能够使皮肤表面扭转,形成鸡皮疙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皮肤通过辐射、对流而散失的热量。 一、该去油还是保湿——汗腺和皮脂腺 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控油的护肤品或者保湿的护肤品,为什么要使用这些 护肤品呢?什么时候使用呢?这与皮肤上的汗腺和皮脂腺有关。 汗腺为外分泌腺,有一条细长的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形成汗孔。汗腺可以 排出汗液,通过蒸发散失热量,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当天气炎热或者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开始大量排汗,通过蒸发促进热量的散失;当天气寒冷的时候,汗腺减少排汗,减少热量的散失。排出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少量是氯化钠、尿素等,排汗同样属于排出代谢废物,与肾脏的功能类似。 皮脂腺是腺泡细胞和导管组成的外分泌腺,开口于毛囊。额头、鼻、背部分布 最多,分泌的皮脂在皮肤中扩散,滋润皮肤,防止水分蒸发。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皮脂腺分泌较旺盛,容易出现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粗糙。所以这时候,可以使用

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

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概念 2.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内容 3.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应用 4.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未来发展 正文 1.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概念 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是指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其体温调节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这一假说主要通过对不同生物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体温调节能力进行研究,从而揭示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能力的变化规律。 2.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内容 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体在胚胎发育阶段,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随着发育的进行,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2)生物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其体温调节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不同阶段体温调节能力的提高速度不同。 (3)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等,这些因素会对生物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3.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应用 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在生物学领域,通过对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生理功能的演变规律,为研究生物学进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在医学领域,对于研究人类及相关动物的发育生理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婴儿护理过程中,需要为婴儿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以保证其体温调节能力的正常发育。 4.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假说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取得更多突破性的进展。 (1)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加注重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入探讨体温调节能力在分子层面的发育机制。 (2)在研究领域上,将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如将生物学、医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进一步揭示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体温调节能力的变化规律。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仿真建模

体温调节系统的仿真建模 班级:生医101班 PPT 主讲:李晓玉 信息米集:刘杰 论文写作:刘晓潞 PPT 制作:郭金涛邵国帅 咼磊峰 吕永利

体温调节系统的仿真建模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体温调卩在维持人们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体温调方而的研究变得更加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近年来我国的体温调右系统的仿真建模的发展、建模依据、使用原理、仿真过程等几个方而来论述。 关键词:体温调节仿真建模建模依据 正文: 一、我国体温调节数学模型研究的进展 体温调节数学模型从1934年Bton开始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模型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963年以前所建模型只是人体稳态或瞬态的传热模型.1963年以后在模型中开始以数学形式考虑了体温调卩功能。在建模方法上大多数作者是将人体划分成若干节段的集中参数法另一种是以Werner为代表的分布参数法(2:即不划分节段,直接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人体的三维温度场,但这种方法所需生理数据多达7 x 105个,为此需建立巨大的数据库,求角辫目当大的藕合矩阵,因此需要大容量和高速度的计算机,这就限制了模型的实现和较普遍的实际应用。从理论上讲,模型越复杂,对人体实际描述得越精确,但所花的代价也越高,因此从工程角度来看,建模的原则应是在充分反映人体实际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模型简单实用。 二、建模的依据 1•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 而体表温度是指人体外周组织即表层的温度,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部位的温度。皮肤温度受环境和衣着等情况的影响,波动的幅度较大,体表各部位皮肤的温度差也大。 2.恒温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左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受昼夜、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小,一般不超过 3.正常体温的相对稳泄能够得以维持,是在体温调控机制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动态的平衡。 4.下丘脑体温中枢主要分为中枢感温机制和外周温感温机制两部分。当体温平衡遭到破坏时,体温调节系统就会做出一系列反应来调肖产热率和散热率,以求恢复体温的平衡,例如心搏率与心输岀量的变化、骨骼肌的活动、血管的收缩,汗腺的活动以及内脏及内分泌腺的活动等。因此,体温调廿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其中某些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淸楚。 三、建模所用原理 该模型是以负反馈为其基本特征的闭环控制系统,其基本框图如上图所示,一系统的激励信号为调卩温度与下丘脑温度之差。调泄温度在某一特左条件下的体核温,记为Ts,下丘脑温度变化代表体温,记为这一温度也同时为这一温度控制系统的输出,或称为受控变量。该控制系统的目的是尽量保持在任意时刻的下丘脑温度Ty等于或接近于调左温度Ts°当下丘脑温度偏离调泄温度时,控制系统就发出调温反应信号(R-R0)。其中R0代表原来

在不同温度环境中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的调节作用-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在不同温度环境中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的调节作用-人体生理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光源的照度与色温的升高或者下降,可以使人感到温暖或凉意,而且人体的内部温度也会受到照明光源的影响. 例如,健康人体的生理活动多呈24h的昼夜节律,而照明光线在调节人体昼夜生理节律方面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人体在昼夜的生理变化中体温的波动就是一个光源作用的重要体现.

在白天,光源照度和色温升高时,人的体温升高;而在夜间,当人体处于暗光或无光环境进入睡眠时,体温就会下降.Yasukouchi等就光源色温对人体的觉醒水平、自主神经功能、体温调节以及睡眠结构的生理作用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光源色温对人体的体温调节有明显的作用.Sato等的研究证明,当环境温度为26C,相对湿度为60%,受试者在晚上分别暴露于5 000lx的亮光和100lx的暗光下时,与亮光相比,因为在暗光下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较多,人体体核温度发生了有意义的下降.关于光源色温对体温调节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冷色温和暖色温之间人的热感觉相差约为1~1.5C.Yujiri 指出:光源色温可能和人的冷-热感觉有密切的关系.Nakamura等的实验发现,当人暴露于与人体的体温调节密切相关的环境大气温度低于冬天的温度时,受试者喜欢低色温的暖光源;而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受试者就喜欢高色温的冷光源;并将3个不同空间的环境温度分别设定为10、23和30C,受试者分别喜欢选择色温3.5103,5103和7103K 的光源,这说明:光源照明在一定的程度上参与人的体温调节.目前尚未见有不同环境温度下光源照明对人体温调节影响的研究报道.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观察人体分别暴露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相差12C的环境温度、30C的轻度热和18C的中度冷时,光源照明对人体体温调节的作用,为不同温度下适宜照明光源的选择提供生理学的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