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在一天中的体温的变化曲线(生物实验)

人在一天中的体温的变化曲线(生物实验)

某家庭成员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人的体温及其调节精编版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2.体温的调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 1.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培养学生辩证的思想观念。 2.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落实方案 1.联系生活经验分析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体温的调节。 突破策略 1.投影皮肤对寒冷或炎热的反应示意图,结合生活实际,使调节过程直观化。 2.体温恒定的调节抓住产热等于散热的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以及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图,皮肤对寒冷、炎热的反应示意图,相关讨论提纲。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列出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作业,测量自己及家人在不同时间的体温。完成如下表格。 结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善于思考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提纲的形式出现,由学生阅读、讨论后解答,最后教师总结,体

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我们冬天出汗多,还是夏天出汗多? 2.在寒冷的环境中,为什么会打寒颤,皮肤出现“鸡皮疙瘩”? 3.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由常见的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达成] 教师:投影,提出问题 学生:人的体温是身体内部的温度。上述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 教师总结: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于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因此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投影部分同学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和讨论。 投影讨论提纲: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个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析、讨论并绘制人体体温昼夜变动的曲线,得出结论: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测量。婴幼儿哭闹会使体温升高,因此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测量体温。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同一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温有差异,女性较高。 教师:通过分析看出体温并不是维持一个恒定的数值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动。一般地说,口腔温度在37.2℃±0.5℃,腋窝温度在36.7℃±0.7℃,直肠温度在37.4℃±0.5℃范围内变动。 (设疑,投影问题) 1.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 2.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1.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2.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的活性,进而保证新陈代谢 的正常进行。 教师总结: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温度与酶的活性的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投影右图)应该注意低温时曲线不能达到酶活性的零点,而高温时曲线可以达到零点。于是可以说体温过高会致人死亡而体温过低则不一定。 教师投影:

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1章 第2节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目标聚焦 1.以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3.比较清水、缓冲液、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理解概念|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稳态的实例——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①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__℃。 ③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__℃。 (2)内环境稳态: ①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②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①实例:a.血糖含量和氧含量保持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b.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c.渗透压相对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d.代谢废物的及时排出——防止机体中毒。 ②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⑤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值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 变化的曲线 (3)实验结论:生物材料类似于缓冲液,加入少量酸或碱,pH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动。 |过程评价| 1.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3.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4.稳态的动态变化与机体的正常代谢有关()

高中生物苏教版高二必修3习题:课时跟踪检测(二)_体温调节_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课时跟踪检测(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C.人的体温就是指皮肤的温度 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析:选C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2.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⑥肾上腺素增多⑦骨骼肌颤栗⑧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⑤⑥⑦ 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 解析:选A 在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调节机体代谢增加;骨骼肌颤栗。减少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液几乎不分泌。 3.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还会感觉食之无味,其原因是( ) A.体温过高,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 B.体温过高,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 C.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体温过高,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 解析:选C 发高烧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如使消化酶活性降低,引起食欲不振等。 4.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解析:选D 在10 ℃的情况下,尽管身体此时采取的都是减少散热的措施,但是由于温差很大,所以散热量还是很大;相反,在25 ℃的情况下,由于周围温度很高,即使身体采取很多散热的措施,散热量还

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1章 第2节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建立生命观念,借助生物机体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思维理念,正确理解、解释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概括总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利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借助实验手段,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 2.内环境稳态 (1)内容: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影响稳态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3)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答案(1)×(2)×(3)×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实现的结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造成稳态破坏的原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者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将下列内环境稳态失调症与对应的症状连接起来(连线)。 4.稳态的意义 (1)图解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温度过高、过低或pH过小、过大都会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3)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4)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 (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答案(1)√(2)×(3)√(4)×(5)× 解析(1)影响稳态的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2)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是消化、呼吸、泌尿、循环这四个系统,参与调节的系统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的。(3)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4)反例:如患有红绿色盲症、白化病等遗传病的患者其内环境也能达到稳定。(5)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不一定会下降,如:内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升高,引起人患甲亢,代谢速率反而会升高。

必背考点50 体温调节-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考点一轮总复习

考点50 体温调节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体温调节 (1)相关结构的位置 名称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产热部位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 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 (2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 (3)散热和产热的过程: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 (4)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5)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考向体温调节图解及曲线分析 1.下面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进行调节 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产热完成的 D.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A、当在炎热环境中时,机体主要是依靠E皮肤和F汗腺散热,D骨骼肌是产热器官,A错误;B、当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可通过B→C→G这个反射弧来进行对体温的调节,B正确;C、D途径属于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骨骼肌的产热完成的,C正确;D、体温调节过程除神经调节外,还存在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A。 易错警示 体温调节过程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 (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

基础体温曲线图

基础体温曲线图 什么是基础体温曲线图?基础体温曲线是一个图表,横轴代表月经周期的日期和周期,同一房间日,每个细胞为1天。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测量的基础体温被绘制在相应的温度记录表的网格上,具有小点,直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最后每个点用直线线。依次连接,它成为1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曲线。在感冒、发烧、腹泻、失眠、饮酒,使用电热毯等情况下,往往容易影响基础体温,这应该在基础体温曲线的下一节中解释。 1、正常基础体温曲线:正常月经周期为28天。基础体温曲线显示标准的高低温双相变化,即双相体温。从月经开始到排卵日,14天的低温期,排卵后继续高温14天。其中第14天为排卵期。尚未准备好怀孕的女性在排卵的第14天更有可能怀孕。 女性的月经周期不一定是28天,因此,观察到的基础体温曲线和数字会有所不同。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低温期、高温期,找到排卵日,并安排自己的同房日期,顺利怀孕! 2、已怀孕的基础体温曲线:高温持续15天至34天,持续20天。一般来说,持续超过16天的高温是怀孕的征兆。 怀疑早期流产的基础体温曲线:20天后温度从15日降至24日,这通常是早期流产的迹象。如果一个女人有这样的基础体温,她应该尽快去医院找出原因。 3、无排卵基础体温曲线:持续低温,无高温期。无高低温形成双相变化,若经测量,发现姐妹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请检查一下造成排卵不足。为了开出正确的药物,早日治愈。... 基础体温表 基础体温表是什么?这个有何意义?下面来具体了解一下。 要使基本的体温计首先测量基础体温。基础体温表实际上非常简单,有许多在线模板供大家下载。如果母亲遇到麻烦,可以直接自己抽一个。这张表实际上是一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生物 第2章第1节 人体的稳态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调节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体温调节 (1)体温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 (2)体温的来源及恒定原理 ①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②热量来源: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在各组织细胞中分解代谢时产生。 ③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骨骼肌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会剧增。 ④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体温调节的机理 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或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①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量增多,提高了肝和骨骼肌等细胞的代谢水平,引起机体细胞产热量增加。 ②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散热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量减少,细胞代谢水平降低,产热量减少。 (4)体温恒定的意义

①体温过低→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 ②体温过高→酶的活性也会降低,甚至丧失→生命活动异常。 ③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水和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在平衡调节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尿的形成 ①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②尿的形成过程 血液――――――――――――→肾小球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除外原尿――――――――→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和分泌 尿液 (3)水平衡的调节 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导致排尿减少,体内的水分得以保留,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恢复正常。 ②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减弱,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恢复正常。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 (1)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 (2)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 提示:热觉或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3)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 (×) 提示:在此环境中产热仍等于散热。 (4)引起水平衡调节作用的因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实例之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导学案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实例之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 节 导学案 知识清单: 一、体温调节: 1.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有什么意义? 2.人体体温高低取决于什么? 3.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4.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5.人体散热的途径有哪些? 6.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7.人体的体温感受器分布于哪些地方? 8.人体的体温感受器的类型? 9.人体的体温感觉中枢? 10.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 11.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激素有哪些? 12.人体体温调节的方式是什么? (二)请同学们以寒冷刺激为代表构建体温调节机制: 寒冷环境刺激→ 思考:以上调节过程哪些途径属于神经调节?哪些途径属于体液调节? 同理,构建炎热刺激的体温调节机制: 例1.图示为人体体温调节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环境温度为25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 ℃下降到10 ℃,从时间t1到时间t2, 散热量增加是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增大的结果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即学即练 1.有关体温调节的判断正误: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2).人体处于寒冷环境和持续高烧38℃时,产热量均大于散热量。 (3).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4).炎热刺激皮肤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是条件反射。 (5)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率减慢。 二、水盐平衡的调节 (一)回归教材: 1.调节机制: 2.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机构和激素: (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2)渴觉产生的部位: (3)渴觉中枢: (4)参与的激素: ①合成部位: ②释放部位: ③作用部位: ④功能: (二)建立水盐平衡调节模型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体温调节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体温调节 学习目标:1.明确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及体温调节的过程 2.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教材梳理] 1.体温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 2.体温的来源及恒定原理 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主要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肝脏和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4.体温调节的机理 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或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1)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进而减少散热量;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量增多,提高了肝和骨骼肌等细胞的代谢水平,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2)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热量;细胞代谢水平降低,产热量减少。 5.人体体温恒定的生理意义 (1)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当体温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甚至丧失,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的腋窝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2)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3)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4)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5)男性的体温平均比女性高。(×) (6)人的体温越高,代谢越旺盛。(×)

(7)人在高烧不退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8)人在寒冷时散热少于炎热时的散热量。(×) 2.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产热增加 B.寒冷环境刺激可使皮肤血管收缩,机体散热减少 C.炎热环境刺激可使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加,机体散热增加 D.极端炎热环境中,人体不能只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解析:选C寒冷环境刺激可使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增加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极端炎热环境中,除了靠神经和体液调节外,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体温恒定。 3.思考探究 (1)当人处于39 ℃高烧不退状态中,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呈现什么关系? 提示: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 (2)试分析在剧烈运动后出现“面红耳赤”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使机体产热增多,为维持体温恒定,机体散热也会增多,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速度加快,所以人会出现“面红耳赤”。 (3)试分析同一个人在寒冷环境和在炎热环境下散热量、产热量的关系。 提示:散热量:炎热时多于寒冷时;产热量:寒冷时多于炎热时。不论寒冷时还是炎热时的产热量都与散热量相 [重难突破] 一、人体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寒假作业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正常人体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日节律。下列有关体温日节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因年龄和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B.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C.通过神经调节来维持D.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变化 【答案】C 【解析】正常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不同存在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A 正确;内环境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合作使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指标处于动态平衡中,是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B正确;体温的调节需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C错误;人体体温昼夜周期性波动,有利于机体适应昼夜温度变化,D正确。 2.(多选)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解析】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故选ACD。 1.正常情况下,在人体剧烈运动后,下列物质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A.胰岛素B.乳酸脱氢酶 C.尿素D.胆固醇 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备战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50 体温调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考点50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1)相关结构的位置 名称位置 体温调节 下丘脑 中枢 体温感觉 大脑皮层 中枢 温度感受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器 安静时主要是肝脏,运动时主要是骨骼 产热部位 肌 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原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3)散热和产热的过程: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 (4)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5)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完善如下图解)

考向体温调节图解及曲线分析 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参考答案】C 易错警示 体温调节过程中关于产热和散热的3个误区 (1)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的状态。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1.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与人体体温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B.寒冷环境中体温恒定是因为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人体骨骼肌细胞中产热量最多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2020高中生物 人体的体温调节坐标曲线类、实验探究类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人体的体温调节坐标曲线类、实验探究类 1.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 ℃下降到10 ℃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2.某成年人从25 ℃的环境来到10 ℃的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3.下图是健康成年人在环境温度由25 ℃降到10 ℃的过程中,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间0~t1,产热量大约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在37 ℃左右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会引起体表温度下降,导致下丘脑某些部位兴奋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此时汗腺分泌减少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与t1之前相同 4.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 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 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 t3以后,为在低温环境保持体温,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5.下图表示某人一段时间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发热和寒颤 B.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C.剧烈运动和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6.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下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④汗腺分泌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下图表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冰天雪地的室外,正常人体产热量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是(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考点22-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的调节机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7-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考点22-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的调节机制

考点22 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的调节机制 依纲联想 1.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6个核心点 (1)血糖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3)调节血糖的激素有多种,但降血糖激素只有一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为升血糖激素。 (4)参与血糖调节的器官有多种,如肝、肾、胰、肠等。 (5)肌糖原只为骨骼肌提供能量物质,不补充血糖。 (6)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体内都缺乏胰岛素,如Ⅱ型糖尿病是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可能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其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并没有下降。 2.有关体温调节5个核心点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

经—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 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 节模式。 (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 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 是下丘脑。 (4)持续发烧时,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仍然是 产热等于散热。 (5)寒战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使立 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3.有关水盐平衡调节4个核心点 (1)水盐平衡的感受器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渴觉中枢是大脑皮层。 (2)抗利尿激素分泌部位: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释放部位:垂体后叶;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 管;作用:促进对水的重吸收;结果:降低细胞 外液渗透压。 (3)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 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 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 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尿量减少。 (4)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

2020版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的个体稳态第一节第2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学习目标 1.简述体温概念、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器官。 2.说出体温的调节过程。 3.能说出人体水和盐的主要摄入和排出途径。 |基础知识| 一、体温调节 1.体温 (1)概念: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大约37 ℃。 (2)常用测量部位:直肠、口腔和腋窝。其中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体温。 2.体温调节 (1)体温恒定的原理 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热量的来源和去向 ①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 ②热量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代谢产生。 ③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④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类。 (5)体温差异:个体间的体温相差一般不会超过1__℃,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约高0.3 ℃,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此外,人在患病、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刚刚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上升。 (6)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 当体温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代谢速率变慢,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生命活动停止。因此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水盐调节 1.水的平衡 (1)饮食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其中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 (2)去向: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其中泌尿系统是排水的主要途径。

2.盐的平衡 (1)主要来自于饮食。 (2)去向:通过尿液、汗液和粪便排出。 3.尿液的形成 (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 (2)尿液的形成过程 血液――→肾小球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除外原尿――→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 4.水平衡的调节 (1)引起调节的因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2)调节中枢:下丘脑。 (3)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4)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 ①分泌产生部位:下丘脑。 ②释放部位:垂体。 ③作用部位:肾小管、集合管。 ④作用效果: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 5.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2)调节激素:醛固酮。 ①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 ②作用部位:肾小管、集合管。 ③作用效果: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对Na +的主动吸收和对K +的分泌。 |自查自纠| 1.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2.冬天时,人体的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夏天时人体的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3.人体体温的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4.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 5.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由垂体储存和释放(√) |图解图说|

(精品人教版)2020高中生物 人体的体温调节图示图解类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人体的体温调节图示图解类 1.下图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与寒冷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相等 B.乙和丁只能表示在炎热环境中,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情况 C.丙也能发生在寒冷环境中 D.从甲到乙的过程和从丙到丁的过程是神经调节 2.如图所示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高达38℃时乙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B.丙可发生于冬季,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升高 C.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乙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3.下图表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上图可知,人体在炎热和寒冷条件下均靠体液调节维持体温 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甲和丙表示在寒冷环境中,此时人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少于乙和丁 4.下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温度适宜环境中 B.炎热环境中 C.寒冷环境中 D.剧烈运动中 5.下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体内的TRH分泌量减少 B.炎热环境中 C.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此时失活量增加 D.剧烈运动中 6.下图为人体处于某一状态时的皮肤结构示意图。据图可知,此人正处于( ) A.温度适宜环境中 B.炎热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D.剧烈运动中 7.如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某种激素。下列有关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环境中,③的分泌增加 B.动物迅速奔跑时产热增加,体温就维持在较正常值高的水平 C.寒冷环境下动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体温恒定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会使①和②的分泌量减少 8.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B.“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骨骼肌增加产热的实质是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 D.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和靶器官 9.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示意图。冬天,一健康男子在室外静静等车,下列有关其体温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要求]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素养要求] 1.生命观念:认知稳态与平衡观的观念。2.科学探究:借助实验手段,分析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3.社会责任: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2.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①外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②内因:体内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 (1)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2)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4)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内环境达到稳态() 答案(1)×(2)×(3)×(4)× 材料1XX医科大学XX医院化验单 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0.7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GLU↑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 179 mg/dL 150~220 讨论: (1)血液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原因是什么? 提示机体的成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的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人的血浆中各种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且该参考值会随着个体不同而有差异。 (3)为什么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提示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 (4)结论:健康人体内环境中的成分处于动态平衡中。 材料2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单位:℃) 时间 6点9点12点14点18点21点 成员 母亲37.0 37.2 37.3 37.4 37.2 37.1 父亲36.8 37.0 37.1 37.3 37.1 36.9 自己37.1 37.3 37.4 37.5 37.3 37.1 讨论: (5)同一个人在24小时内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提示同一个体的体温在一天当中是波动的。 (6)将体温变化的测量情况与当天气温日变化的测量大致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提示与气温相比,人体体温的变化幅度不会超过1 ℃。 (7)人体体温始终在37 ℃左右吗? 提示不会。 (8)结论:健康人体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生物教案(苏教版)第八单元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

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反馈调节维持机体稳态,如血糖平衡的调节。2.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考点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1)调节中枢:下丘脑的相关区域。 (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相关的副交感神经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进食后,当血糖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会产生饱腹感,食欲减退。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相关的交感神经能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此外,当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产生饥饿感,身体会发出“请提供能量”的信号。 ②体液调节途径:高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低浓度血糖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易错提醒a.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其作用部位为几乎全身组织细胞。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肝脏。 b.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3)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调节的因素 ①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物质分子有神经递质、血糖、胰岛素分子等,而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物质分子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分子等物质。 ②一个健康的人进食半个小时后的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则图中a、 b、c分别代表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曲线。 3.糖尿病的病因及症状分析

易错提醒尿中含糖时未必都是糖尿病,如一次食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尿中含糖,但持续性的尿糖一般就是糖尿病。 (3)辨析血糖代谢异常的曲线模式图 考向一血糖平衡调节的基本过程分析 1.(2023·江苏南通高三模拟)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质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叙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