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评论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保证“两全”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中去,落实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亦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其立法宗旨。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基础教育乃至各类教育的迫切任务。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目前已由原来为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狭窄内涵扩张泛化成一个合社会学和教育学双重意义的特定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是先天天赋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即学校教育中以“两全”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应试教育因以单方面追求人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成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则因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目的而与应试教育相区别成为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 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

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4.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具体包括:

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我国目前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

思想素质教育,指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确立正确的思想信仰、理想动机、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

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按照德育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与他人、与国家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习惯。

民主法制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知晓中国的民主法制理论与内容,知法懂法,依法行事,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②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选择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

③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善于以美的品位去完成工作,以美的心灵去面对社会和人生,以美的思想去创造生产和生活。

④身体素质教育,一方面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⑤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能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自我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999年2月,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素质教育列为第一项跨世纪工程予以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完成两基的任务正在加紧推进,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也即将出台。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

习题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 1.教育活动最终是( A )自身的主体活动。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国家 D 学校 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 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 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 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 3. 在( A )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C 《美国2061计 划》 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 ( B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文化本位 论 D 人格本位论 三、辨析 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 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其国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指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国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训练出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评论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保证“两全”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中去,落实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亦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其立法宗旨。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基础教育乃至各类教育的迫切任务。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目前已由原来为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狭窄内涵扩张泛化成一个合社会学和教育学双重意义的特定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素质是先天天赋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即学校教育中以“两全”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应试教育因以单方面追求人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成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则因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目的而与应试教育相区别成为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 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二者的联系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服务”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上来看,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对“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性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的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只有教育目的确立以后,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 教育目的始关系着教育全局性的问题,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一切方面,并对教育工作起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都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3、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学习和研究教育目的有利于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自觉投入教育改革,从而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

《教育学基础》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的涵义 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反映了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战略性的、总体性的。教育目的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教育目的有时是由某个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的,虽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一定具有强制性。 补充1(可能会作比较): 什么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是具体的,是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努力方向,因学校、专业、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一般都是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政党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实践具有约束力和强制作用。 补充2: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特性 教育目的的构成: 横向维度构成是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 人才价值,指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 人才素质,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的规定,即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规定。 纵向层次构成是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这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对所有教育的一般要求,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强制性。 第二层次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又称为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指某一特定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教学目标,是指每门学科、每个单元或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教育目的的特性: a.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目的是由人来制定的,都是用一定话语来表达的,都体现了特定人群的主观意志,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主观性。任何一种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b.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教育目的表达的是特定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理想追求,所展现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具有理想性特点。但教育目的的制定不能脱离两大现实,即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目的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依据现实的需要,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教育目的一方面具有实践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理论的特征。 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P29-P31) 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儿童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的目的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总之,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不仅在身体、智力、道德、思想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我国教育中,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我国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我国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教育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教育注重综合素质评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开始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实践、创新等多方面的表现。 我国教育注重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我国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注重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化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将继续朝着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方向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建国后党对教育目的的科学表述。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全面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并再次强调要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这一表述被视为是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1995年3月18日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启动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抑制型):孤僻、行动迟缓、善于观察细小事物、情感发生较慢但持续很久、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设想和根本指针。它包括教育目的的思想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是教育目的的思想性。我们讲教育目的的思想性,主要是指它体现着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或集团对于教育的基本要求,规定着受教育者在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影响。正确的教育目的,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或时代的精神,表达一定社会或时代教育发展的水平,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特点。教育的政治功能和价值主要通过教育目的的政治属性来体现。由于政治属性是教育目的最本质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政治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目的不仅应当而且必须以为社会服务为根本目的,即以政治功能和价值为最终的指导原则,这种观点成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政治本质所在。无论何种社会形态,教育的政治功能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社会形态都十分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都把教育的政治功能放在首位,希望通过对教育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现存的政治权力,从而实现社会政治权力的转移,为维护现存的政治权力的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教育目的的思想性。教育目的的思想性是指它必须从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和出发,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需要和愿望,同时又指引着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和协调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教育目的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具有超越时代、民族和国家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目的对人的教育行为的制约力,就是它的思想性在起作用。例如,《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教育思想的指南。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党制定的教育方针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思想性。 我国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总的要求。在此意义上,我们说,教育目的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它是指导人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最一般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的努力方向。我们要确定教育目的,也就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努力方向,我们要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教育目的,也就是实现教育的方向和努力方向。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蕴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从所包含内容的主要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这种联系和区别,

在我国现行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文献中有明显的体现。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所强调的主旨;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则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及各个时代的制约,这也就使得教育目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常常带有社会不同时代的特点,体现不同时代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事业之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贯彻人本主义,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尊重、关心学生的成长需要,以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为根本要求。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是培养民族复兴和建设各个领域人才的根本途径。培养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从德育教育抓起,贯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 第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从知识教育抓起,不断推动教育发展,加强各领域的知识培养,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平,让学生在掌握

完备的知识和科学思维基础上,充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在各行各业 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要从德育、法治入手,使学生自觉遵守法治和学校纪律规定,履行公民职责,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民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说是教育。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特定的经验,并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涉及到教育目的的定位问题。我国古代把学校办学所培养的人才叫做“士”,《汉书。艺文志》载:“古者生有四民,有士有农有工有商。”这里的士主要是指读书人。“士农工商”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四种社会地位,决定了这四种人必须接受不同的教育。而我们通常说的教育,实际上是指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即以培养受教育者个体为对象,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活动。这里所说的现代公民主要指共产主义的合格公民。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1、国家性:指学校教育是在政府领导下进行的,是依法举办的,其办学方向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由政府来规定。 2、党的性:指教育目的是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制定的。一般来讲,凡是对人民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巨大影响的意识形态都属于教育目的的内容。 3、社会性:教育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制约的,它不仅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全面性:教育目的是对整个受教育过程的规范和要求,它对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工作者等提出了总的要求,也对每一个受教育者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反映了社会的需

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 5、历史性: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其具体表现为:( 1)由政治经济决定的;( 2)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的;( 3)受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制约的;( 4)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教育目的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的中都明确规定,应该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和职业能力。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变成套在人们身上的一副无形的枷锁。 (3)儿童道德的发展; 为了更好 能为道德知识 让儿童在充分 如何作出合理 行为任何一方 进共同促进儿 水平的发展。 (4 道德教育 道德并不是为 而是为了维护 种意义上说道 的理想并不是 教育却让人们 多的道德规范 的道德礼节让 们或多或少的 状况的原因是 评判标准去衡 编辑整理 如何将道 的道德教育接 德育有效实施 教育的理想建 恰当的方式方 德学习的主体 从较为现实的 现自我。 (5 则内化的强化; 道德原则 性在道德哲学 只有在主体接 德原则存在的 身并不能保证 则是合理的或 否对主体的选 体是否自觉接 原则。从这种 己道德原则的 德原则被看作 体选择的合乎 人类价值的普 择方式。 因此在对 行道德认知训 不能只是把它 须让学生明白 味道如何?有 话还应该让学 这道菜是如何 2、我国春秋末年的 论述教育问题的专 “学不躐等”、 (体现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 );“道而弗牵、强而 (反 了启发性教学原 );“教学相长”(体 了教师主导作用与 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 3、捷克夸美纽斯 年的《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部系统论 4、美国杜威的《民 主义与教育》强调 ,提出了 。 5、苏联赞可夫的《教 与发展》把学生的 6、美国布鲁纳的《教 构主义和发现法的 7、苏联苏霍林斯基 、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 ,其著作被称为“活 。 8、教育的概念:广 和家庭教育三个方 9、教育的社会属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 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大学》、 、《论语》、《孟 );“五经”(诗、 )。 11、遗传素质对人的 心发展不起决定作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 不是消极的、被动 12、我国普通中学的 高一级学校输送合 13、我国全面发展教 14、“双基”是指系 的科学文化基础知 15、智育的任务之一 力、记忆力和注意 16、体育的根本任务 17、蔡元培于1912 。 18、美育的任务:(1) 学生具有正确的审 (2)培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 (3)培养学 19、劳动技术教育的 (1)培养学生的 (2)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 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 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 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 少年都必须接受,国 家、社会、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 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 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组织者、领导者,在 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 用。22、教 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 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 点:(1)复杂性、创造 性;(2)时间上的连续 性、空间的广延性;(3) 长期性、间接性;(4) 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 业道德素养、知识素 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 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 的主体、是发展中的 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 系的特点是:(1)尊师 爱生;(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从根本 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 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 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 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 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 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 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 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 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 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 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 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 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 师起主导,学生是主 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 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 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 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 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 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理论联系实际;稳 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 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 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 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 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 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 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 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 国斯宾塞)都是错误 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 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 阶段:(1)激发学习动 机;(2)感知教材,形 成表象;(3)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 节;(4)巩固知识;(5)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 35、主要的教学 原则:(1)科学性与教 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4)启 发性原则;(5)循环渐 进原则;(6)巩固性原 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 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 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 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 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

教育学复习要点之教育目的

教育学复习要点——教育目的 ★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4调控作用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名词解释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

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 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西方国家)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二)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题)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