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

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

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

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

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

性质。

(2)、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

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

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

目标的衔接性和对以后目标的奠基性。

3、按被实际重视的程度分为:正式决策与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

(1)、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

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的法令中。它表现的层次多种多

样,有的是国家或地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有的是特指的教育目的。

(2)、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主要

有两类: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

而存在,它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2)、对人培养的定向功能

(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学定向外,还有对培养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定向作用,使教师知道自己所要教的重点是什么。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2)、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3)、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四)、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教育学家

(2)、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

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

第四、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

2、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

(2)、主要观点:

第一、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第二、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

第三、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第四、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单纯的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目的

3、教育无目的

(1)、代表人物:杜威

(2)、主要观点:实事求是地说,“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并不是主张教育不要有目的,而是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它自己的目的

就是:使个人能够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

力。简而言之,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或改组。教育无目的论所要

反对的是从教育过程外部强加而来的多重教育目的,要提倡的是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

程之中,要培养的人是民主社会的公民和建设者。这种教育目的论就是在今天也是发

人深思的。

4、教育准备生活说

(1)、代表人物:斯宾塞

(2)、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第二、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是科学知识

第三、与古典人文学科相比,科学知识还具有更好的思维训练价值

5、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以及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等

(2)、主要观点:

第一、今生是永生的预备

第二、肉体和精神是二元的,比起肉体来,精神或灵魂是不朽的

第三、人类借助于精神可以体会或达到永恒的世界或总体的精神

第四、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的永生做准备,使人们信仰和皈依于神或上帝

第五、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信”

和“忠诚”等品质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第一、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第三、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地本质

第四、指人的自由发展,包括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

(五)、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人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必须以一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和依据,这些前提和依据有:

(1)、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

(2)、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教育目的集中地反映了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于所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要求,它包括了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家庭、社会所应当遵循的共同目标,所反映的是对人的一般要求。但是这样的一种总的和一般的要求直接指向的是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受教育者个体,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产生预期的结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虑个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各时期的教育目(教育方针)的回顾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条中标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2)、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4)、1978年宪法中提出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1981年教育方针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教育目的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同年五届人大政府报告的教育目的: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6)、1982年宪法中的教育目标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中》中的教育方针(1985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断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9)、《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计划的基础上,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目标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纲要》的基础上,1995年3月1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该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中的教育目标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以往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七)、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

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组成。

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多数教育理论家将德、

智、体、美、劳作为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有时培养目标也表述为教育目标,它包括三个部分,即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更多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内容请咨询勤思考研在线老师!

教育学原理 教育目的

专题三:教育目的/学习活动 1、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其生存和发展中,通过自身的意识活动,不仅能够认识自然与社会、认识自己和他人,而且还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认识,提出活动的任务、设定活动的目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在以往对教育目的内涵的大多数论述中,往往更多对“培养怎样的人”和“一定社会要求教育达到某些预期结果”的关注,而对“教育形成怎样的人”和“个人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设想”却很少涉及。如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重要的原因:其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研究,是从国家教育方针的学习、讨论和研制中起步的。”因此,对于政治性术语教育方针的讨论和研制无疑影响着教育目的内涵的研究。其二,社会团体与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实践不具有权力的约束,在教育实践中不能被直接且真实地体现出来,因此也就无意识或不需要提及和研究了。毋庸置疑,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人的教育目的一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的政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甚至决定,但当国家政党的教育目的不能体现和满足个人对教育的要求时,个人的教育目的要么被泯灭,要么以潜在抗衡的方式促进国家政党教育目的的不断更新和改进。 因此,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教育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 教育目的论

概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述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 意义与作用 1、教育目的为教育实践指明方向,教育实践将教育目的付诸现实 2、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3、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4、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层国家的教育目的:等同于狭义的教育目的,中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是根据各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结 2、与教育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分别针对所有受教育者和特定者构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期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2、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彼此相关,互不取代 制定特定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段性教育社会政治不同社会制度有美国民主主义 1、自我实现 2、人际关系 目的经济不同的教育目的 3、经济效率 4、公民责任 的文化背景前苏联共产主义 1、身体正常发展 2、科学知识、世界观、认识能力第基本 3、实践知识与技术 4、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信念三依据 5、劳动教育 6、艺术教育 章不同文化背景使人才各具特色 1、英国重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绅士” 2、德国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教人类的教育理想 1、柏位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 育 2、拉伯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才 目 3、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得以自由发展的人 的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的 2、人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创造实现的可能条件 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表述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教育目的我国 2、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培养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的 3、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重点教育基本精神 1、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目的 2、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于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具有 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政治观念,形成其正确的思想方法。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 非智力(认知)因素。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自我保 健意识、体质和意志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及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素养。 劳动技术教育—掌握劳动技术知识、技能,形成劳动观点、习惯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人格特征,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这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四章.Convertor

主讲老师:郭启维 中学教育学精讲班 第四章教育目的 1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2 二、考点指南 识记:教育目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 领会: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基本含义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应用:运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分析教育现象。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的比重很大,题型覆盖面也较广。其中确立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素质教育的特征等知识点均有可能出简答题或论述题,需引起重视。 3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结构: (1)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规格——核心 (2)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 4 教育方针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 5 【例题·选择题】[2010年真题]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教育策略

【答案】C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6 【例题·填空题】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______包括______。 【答案】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7 【例题·名词解释题】 教育目的 【答案】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8 4、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并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其指导意义: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9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例题·多项选择题】 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指的是(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 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育方法的选择 E.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答案】ACE 10 【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作用。 【答案】评价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1 【例题·选择题】[2009年真题] (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

习题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 1.教育活动最终是( A )自身的主体活动。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国家 D 学校 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 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 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 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 3. 在( A )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C 《美国2061计 划》 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 ( B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文化本位 论 D 人格本位论 三、辨析 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 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其国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指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国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训练出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 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 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 一、教育的概念 (10)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4)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5) 五、教育的发展 (15) 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17)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7)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9)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20)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2) 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4)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5)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 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9) 一、教育目的 (29) 二、培养目标 (33) 第六讲教育制度 (35)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5) 二、学校教育制度 (36)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38) 第七讲课程 (39)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39) 二、课程类型 (40) 三、课程编制 (41) 四、课程改革 (48) 第八讲教学 (53) 一、教学概述 (53)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54) 三、教学过程 (55) 四、教学模式 (57) 五、教学原则 (60) 六、教学组织形式 (61)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3)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5)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66) 第九讲德育 (72) 一、德育概述 (72)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72) 三、德育过程 (73)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10.9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10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0.11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六章教育制度 10.12 第七章课程 第八章德育 10.13 第九章教学 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10.9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0. 10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0. 11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10. 12 第七章近代教育的起步 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10. 13 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0. 14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0.9 外国古代教育 10.10 英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思想家 夸美纽斯卢梭 10.11 法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思想家 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福禄贝尔马恩 10.12 美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思想家 杜威 10.13 德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思想家 10.14 日本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思想家 10.15 俄国、苏联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思想家 10.1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0.17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教育心理学 10.9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10.10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10.11 第四章学习动机 10.12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10.13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概论 1.含义: 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 (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 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包括: (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人的依据: 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方面的标志就是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教育学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地位。也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教育逐步走出经验的水平,突破“教育术”的阶段,开始用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来组成教育学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哲学与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基础,人们常识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如观察、统计、实验等引入到教育领域。 (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爱伦凯的《儿童的世纪》、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等。 (5)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夸美纽斯的贡献是什么? 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辩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提出假设、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解释和验证实验结果,最后把实验结果引入教育实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如智力测验、学业成绩的标准测量等。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目标。 2、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联系:二者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一方面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 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 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 出。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1、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1)、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2)、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 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2、按其要求的特点分为:终极性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1)、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 性质。 (2)、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 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 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 目标的衔接性和对以后目标的奠基性。 3、按被实际重视的程度分为:正式决策与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 (1)、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国家或地区作为主体提出,其决策的过程要经过一定的组织 程序,常常体现在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关的法令中。它表现的层次多种多 样,有的是国家或地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有的是特指的教育目的。 (2)、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主要 有两类: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基而存在;另一类则是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 而存在,它虽没有明确的阐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会功利心理和观念而起作用,如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2)、对人培养的定向功能

《教育学基础》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念的涵义 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反映了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战略性的、总体性的。教育目的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教育目的有时是由某个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的,虽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一定具有强制性。 补充1(可能会作比较): 什么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培养目标是具体的,是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努力方向,因学校、专业、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一般都是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政党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实践具有约束力和强制作用。 补充2: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特性 教育目的的构成: 横向维度构成是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 人才价值,指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 人才素质,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的规定,即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规定。 纵向层次构成是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这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对所有教育的一般要求,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强制性。 第二层次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又称为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指某一特定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教学目标,是指每门学科、每个单元或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教育目的的特性: a.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教育目的是由人来制定的,都是用一定话语来表达的,都体现了特定人群的主观意志,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主观性。任何一种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b.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教育目的表达的是特定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理想追求,所展现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具有理想性特点。但教育目的的制定不能脱离两大现实,即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目的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c.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教育目的的制定既要依据现实的需要,又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教育目的一方面具有实践的特征,同时也具有理论的特征。 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P29-P31) 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一般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儿童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的目的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总之,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原理:也称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原理等,是一门教授和学习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关于教育的一般原理等的课程。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 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4.作为一种特殊研究对象的学校教育,因为对他研究的最多,研究 的最细,研究的最专。他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特性,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不能够用学校教育的规律代替他教育现象的规律。 其实,教育学要对人类社会的所有教育现象都有所关照。 5.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 时期三个阶段。前学科时期,尚未成为独立学科。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但理性思辨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科学研究尚未应用。科学化时期指从科学教育学至今。 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科学化仍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出 现以下时代特征:学科交叉,视野拓展,信息化,国际化。 7.教育的起源学说: 第一,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但是他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社会性质,忽略教育为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不科学。利托尔诺第二,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根

本上抹杀教育的有意识性,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孟禄第三,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劳动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正确 8.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四,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 第二,古代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二,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学方法逐渐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 五,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六,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 第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 三,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四,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六,教育日益显现出开放性和整体性。 第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二,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国际化。 四,教育终身化。 五,教育信息化。 9.教育的含义: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Pedagogy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无 课程代码:1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开设学期:2 课程学分:3 课程负责人:待定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32 后续课程:小学教育学 二、课程目标及达成途径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教育问题与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入了解出现的教育问题,并能利用 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观念。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汇报、小论文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课后作业与分组讨论来评价。 达成途径:通过自主研究、课堂讲授、提问、章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共同支撑,依据期末理论考试、章节测验与平时成绩来评价。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指标点4-1:精通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较好的掌握所 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指标点2-2: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教师 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课程目标:通过教育学原理课程的研究,能够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形成教师职业情感,具有教师职业认同的信念和情怀,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同时,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掌握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及研究活动的能力。 课程贡献度:M 教学能力:能够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及研究活动。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 一、大纲描述 本教学大纲是针对教育学原理课程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全 面理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并能够应用教 育学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该课程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 的起源和发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实践 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 2.熟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解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领域。 3.掌握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实 践的能力。 4.培养学生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定义和意义

(2)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教育学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2.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主要教育学理论的概述 a.行为主义教育学理论 b.构造主义教育学理论 c.社会文化教育学理论 d.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 (3)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a.实证研究方法 b.理论研究方法 c.比较研究方法 d.历史研究方法 (3)教育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创新4.教育实践的应用

(1)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2)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3)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教育案例,让学生运用教育学原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 1.平时表现 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个人作业 布置教育学原理相关的个人作业,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情况。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授课方式:理论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报告 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三版)杨黑马、李晓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参考书:《教育学概论》刘京生、陈秀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素养,使其具备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 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定义与特征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方法 2.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 -教育任务与内容 -教育过程与方法 3.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教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心理学 -教育管理与领导 -教育法律与政策 四、教学方法 1.理论授课:讲授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介绍教育学 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教育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堂上做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考核方式 1.期末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2.小组讨论成绩:根据小组讨论的质量、参与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3.个人报告成绩: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研究深度给予评分。 六、成绩评定 1.期末考试占60%; 2.小组讨论成绩占20%; 3.个人报告成绩占20%。 1.杨黑马、李晓峰.《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2.刘京生、陈秀兰.《教育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事业。它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让人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成为更好的人。教育的价值也不仅在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在于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促进。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的社会价值 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首先,教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才能保证这个国家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更广泛的知识面,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教育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生产和创新挑战,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了解社会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一个更和谐的社会环境。 教育的个人价值 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其次,教育可以拓展人们的眼界和视野。通过学习不同学科,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知识领域,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掌握人生的

方向和目标。最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培养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教育的民主化价值 教育的民主化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律和知识,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民主制度的原理和实践,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使人们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 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了解到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教育的职业发展价值 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可以提供技能和知识,让人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职业选择和规划,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和追求职业发展。 教育的人际关系价值 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 (课程代码:00405) 第七章教育目的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 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 (三)激励作用 (四)协调作用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 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 (一)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4.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是在19 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2. 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3.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是不全面的。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第二节我国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

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

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 引言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科的基础,它研究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原则,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设定的、力求达到的学生行为状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合理的教学目标。 重要性 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只有明确了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制定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测量和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指导和辅导。最后,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设计教学目标的原则 1.明确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清晰的特点,学生需要明白自己 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2.可测量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通过测评工具进行评价和检验,以 确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3.可操作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以帮 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4.合理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应该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以提 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设计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的步骤 1.确定教学内容:教育学原理涉及的内容广泛深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特点 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