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摘要: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位,近40 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近

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患者虽可经手术治愈,但仍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

会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

出现,研究证明药物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新一代药物可使中位

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但是还是有一些患者对各类靶向药物不敏感。本文将对

对结直肠癌的病理,现有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预后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药物治疗;预后

一、结直肠癌病理

1、结直肠癌发病原因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

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此外,许多

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

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腹泻以及肛门坠胀,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结直肠

癌的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2.1中、青年结直肠癌

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病程短,进展迅速,其原

因可能是青年患者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易压迫并侵犯神经, 或阻塞肠腔导致

梗阻, 因而主要表现为腹痛。

2.2老年结直肠癌

老年结直肠癌具有病程长、疾病发展缓慢等特点,首发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

惯改变为主,而疼痛较少,根据确诊时伴随疾病来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伴随高

血压、心脏病、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

1.氟尿嘧啶类

1.1 5-FU:该药单独使用有效率为20%,具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该药与CF联用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最基础治疗方案。

1.2 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疗效与5-FU持续滴注相近;毒副作用与5-FU相似,但手足综合征更为突出。临床主要与奥沙利铂联用,有效率能达到45%-50%,且安全性更高。

1.3 替加氟(优福定,UFT):在临床应用中,该药常与CF(亚叶酸钙)联用,与“5-FU+CF”的联用方案相比,该联用方案的毒副反应更轻微,安全性更高,主要

用于结直肠癌晚期的老年患者。

1.4 替吉奥:该药是以替加氟为基础开发的新一代口服化疗药,它能抑制肿

瘤细胞中5-FU的分解。S-1对于结直肠癌治疗的疗效与持续静滴5-FU + CF的疗效相似,而且临床使用方便、毒副作用轻微,有临床前景。

2. 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是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和

RNA的合成,是细胞周期S期的特异性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于5-FU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

3. 奥沙利铂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抗癌药,临床前试验表明奥沙利铂对多种瘤细胞有抗

瘤作用,与5-FU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4.分子靶向治疗药物

4.1西妥昔单抗:该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结合会刺激后者的降解,使其

阻断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

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4.2贝伐单抗:可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阻碍VEGF与其受体在内皮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可减少微血管的生长并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4.3帕尼单抗:临床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三线的单一治疗,不宜与化

疗联合使用。

三、结直肠癌分子、病理分型的预后判断及未来方向

1预后及其研究意义

预后是指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从疾病终极状态的角度划分,预后的

量度有治愈率、生存率、病死率等。从预后时间划分,包括近期病死率和远期病

死率;从治疗场所划分包括住院病死率和院外病死率;从治疗手段的角度,还

有手术死亡率的划分等等。

研究预后是为了认识疾病发展过程的规律,发现早期破译预后信息的方法,

创设和运用有效治疗手段,预防疾病的恶化或并发症,掌握诊疗的制动权。

2结直肠癌预后影响因素

2.1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临床因素

2.1.1年龄和性别

据国内统计,30岁以下的青年人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在3147例结直肠癌中,青年人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40.1%,而老年病人则为51.4%。

2.1.2尿糖

高糖血症可通过抑制结肠的动力学影响结直肠癌的预后,同时血糖可直接为

肿瘤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从而导致预后不佳。

2.1.3临床症状和并发症

一般认为,有临床症状和无临床症状的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不同,当患者患

病过程中出现并发病时,预后较差。

2.1.4手术时机

急症手术死亡率高达6%,生存率为41%-47%,显著低于择期手术,考虑原

因为急症手术多系中晚期肿瘤引起急性肠梗阻而实施,病情急、重、变化快,

手术难达根治程度。

2.1.5原发肿瘤的部位

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与预后有关,右结肠癌的预后最好。Diron报道,右结

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2%,降结肠癌为68%,乙状结肠癌为44%,直肠癌为47.4%。除此以外,结直肠癌肿瘤的大小与预后也有关系。

2.2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病理因素

2.2.1病理分期

病理分期目前被认为是决定结直肠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2.2.2肿瘤局部浸润情况

肿瘤浸润肠壁深度与预后有直接关联,浸润越深预后越差。

2.2.3肿瘤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

目前,据国内大部分文献报道,高分化(管状腺癌、乳头状癌)、低分化

(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患者的术后猿年和缘年生存率均有明显差异,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影响患者预后。

2.3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治疗因素

2.3.1手术方式

结直肠癌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术、姑息手术和未切除手术。相关研究表明,根

治术组的生存率最高,姑息切除组次之,未切除组最差。

2.3.2术后辅助放化疗

目前结直肠癌通常采用的化疗原则是:Ⅰ期患者术后不常规进行辅助化疗,Ⅱ期患者根据复发危险性高低选取不同的辅助化疗,Ⅲ期患者常规行辅助化疗。

大量文献肯定了术后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3 结直肠癌预后研究展望

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分期,因此,目前临床上辅助

治疗(包括化疗与放疗)的应用主要根据TNM分期判断。但至今没有证据显示,这些临床指标能预测结直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肿瘤患者,预后较晚期患者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前提。诊疗观念、诊断水平和治疗

方法不断攀升新层次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条件。捕获并破译预后的特异指标、敏感

指标、独立指标是改善预后的核心。

诊断的标准性对于正确判断预后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索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

方法中,寻找能够预测抗VEGF 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研究深入,结直肠癌相关的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检测将对患者手术

及术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的评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众多的研究表明,结

直肠癌相关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与病理分期在预后的评估方面尚不一致,如何

将病理分期与结直肠癌的分子学特性相结合,以便筛选出对临床预后有更大价值

的分子指标,仍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Abdel Hadi L, Di Vito C, Marfia G, Ferraretto A, Tringali C, et al. (2015) Sphingosine Kinase 2 and Ceramide Transport as Key Targets of the Natural Flavonoid Luteolin to Induce Apoptosis in Colon Cancer Cells. PLoS One 10: e0143384.

[2] 董秋美, 郑伟华, 何友兼 (2010) 老年结直肠癌与中青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

特征对比分析.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128-2130.

[3] 苏明明 (2014) 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不同因素临床病理特点的分析研究 [硕士]: 河北医科大学.

[4] 余科宏 (2013) 伴癌结节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硕士]: 南华

大学.

[5] 张文利, 高雪芹, 韩金祥, 王国强, 岳龙涛 (2009) HSP60、HSP70、HSP90α在

结直肠癌

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癌症: 612-618.

[6] 王福龙, 潘志忠, 万德森等(2011)结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及

其预后意义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162-165.

[7] 李琦, 张华秦, 吴海斌(2015) 多发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肝切除的生存状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025-1028.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尤其常见。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的现象。在病理机制方面,结直肠癌相关富集菌如具核梭形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厌氧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等被证实具有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现概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肠道细菌改变及其致病机制,其他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诊断、防治方面的应用。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列第3位[]。结直肠癌主要好发于西方人群,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人体肠道微生态是一个大型、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构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古菌和原虫,其中细菌占绝大多数。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受饮食、药物、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全程参与了结直肠黏膜缓慢发展成腺瘤、最终演变成结直肠癌的整个过程[]。现概述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

变,结直肠癌高度富集细菌的相关致病机制,肠道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古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以及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特点 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997年,Dove等[]发现,无菌Apc min/+小鼠中段小肠肿瘤数量较普通环境下Apc min/+小鼠明显减少,最早明确了肠道微生态与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这一发现也构建了肠道菌群可以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假说。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组学研究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宏基因组和16S rRNA测序研究揭示了结直肠癌患者正常黏膜、癌前病变发展为癌的多阶段疾病进展过程中肠道微生态的显著改变[]。 笔者团队对中国7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54例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均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进一步meta分析显示,中国香港地区、奥地利、美国、德国和法国的526个粪便样本中,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粪便总体细菌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系列证据表明,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 结直肠癌相关的肠道细菌改变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摘要: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位,近40 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近 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患者虽可经手术治愈,但仍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 会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 出现,研究证明药物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新一代药物可使中位 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但是还是有一些患者对各类靶向药物不敏感。本文将对 对结直肠癌的病理,现有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预后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药物治疗;预后 一、结直肠癌病理 1、结直肠癌发病原因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 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此外,许多 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 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腹泻以及肛门坠胀,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结直肠 癌的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2.1中、青年结直肠癌 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病程短,进展迅速,其原 因可能是青年患者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易压迫并侵犯神经, 或阻塞肠腔导致 梗阻, 因而主要表现为腹痛。 2.2老年结直肠癌 老年结直肠癌具有病程长、疾病发展缓慢等特点,首发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 惯改变为主,而疼痛较少,根据确诊时伴随疾病来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伴随高 血压、心脏病、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 1.氟尿嘧啶类 1.1 5-FU:该药单独使用有效率为20%,具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该药与CF联用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最基础治疗方案。 1.2 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疗效与5-FU持续滴注相近;毒副作用与5-FU相似,但手足综合征更为突出。临床主要与奥沙利铂联用,有效率能达到45%-50%,且安全性更高。 1.3 替加氟(优福定,UFT):在临床应用中,该药常与CF(亚叶酸钙)联用,与“5-FU+CF”的联用方案相比,该联用方案的毒副反应更轻微,安全性更高,主要 用于结直肠癌晚期的老年患者。 1.4 替吉奥:该药是以替加氟为基础开发的新一代口服化疗药,它能抑制肿 瘤细胞中5-FU的分解。S-1对于结直肠癌治疗的疗效与持续静滴5-FU + CF的疗效相似,而且临床使用方便、毒副作用轻微,有临床前景。 2. 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是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和 RNA的合成,是细胞周期S期的特异性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于5-FU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CCRC)是一类与结肠镜检查技术密切相关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以及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 的重要病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个体化随访问期是降低IBD相关PCCRC发病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介绍PCCRC的发病率、病因及致病过程,对IBD相关PCCRC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1onoscopyco1orecta1cancer,PCCRC)—般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和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发生的重要因素。炎症性肠病(inf1ammatorybowe1disease,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T殳人群,IBD患者发生PCCRC可能与锯齿状途径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医生诊断及随访决策对于降低PCCRC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现对PCCRC 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一、PCCRC概述 (-)定义及演变史

PCCRC于2010年被首次提出,根据2018年世界内镜组织的共识声明,PCCRC 是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发现的结直肠癌[1]。目前各项研究中对PCCRC的定义尚不一致,总体上定义PCCRC的发生时间不超过结肠镜检查后的5年。使用较多的定义为在结果正常的结肠镜检查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见图1。专家建议,在结肠镜筛查时肠道准备良好且仅存在小的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的前提下,若患者不属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10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Aerts等[2]发现结果为阴性的结肠镜检查与确诊PCCRC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2年,考虑是随访周期不同所致。首次结肠镜检查完全正常的PCCRC极少见,80%PCCRC患者在检查确诊前最后1次结肠镜筛查时已存在癌前病变,其随访周期应短于10年。在首次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查后,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肠道表现制定个体化随访周期[3]o总结已有研究,PCCRC的定义与不同患者的随访筛查周期密切相关,而医生建议的随访周期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肠道情况及家族史等有关。 (二)流行病学 如果将PCCRC定义为在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后6〜36个月内确诊的结直肠癌,PCCRC发病率整体上低于10%,且具有下降趋势。2018年Murthy等[4]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排除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发现PCCRC发病率约8%;2014年Burr等[5]发现,在调查的8年内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接受术前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LM)者不在少数,而DLM的诊断及治疗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颇具挑战及争议的话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LM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与DLM出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化疗方案和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肝转移发生的模式、Ras/Braf状态及原发灶部位。(2)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和持续性临床完全缓解)的关系,以及与病理完全缓解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3)DLM的临床评估:术前评估包括超声、CT、MRI、PET,术中评估则包括术中探查、术中超声和增强现实。(4)DLM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在影像学上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isappearing liver metastases,DLM)[1]。本文拟对DLM出现相关的因素、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的关系、DLM的临床评估以及DLM 的治疗策略这4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展开论述,以期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

疗提供参考。 一、DLM出现的相关因素 1.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 现有的临床研究发现,较小的肝转移灶(通常<2 cm)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在对化疗敏感的情况下,对比大病灶,病灶越小,相同时间内更容易达到DLM状态。3个或更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也与DLM出现的高概率有关[3]。其可能原因是较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使得在病灶中出现小病灶的概率更高,而小病灶更容易达到DLM状态。因此,对于存在较多且较小肝转移灶的患者,在进行术前化疗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以及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及时发现DLM。 2.化疗方案、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 一方面,化疗对DLM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肝转移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术前化疗周期的延长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de Jong等[4]指出,每增加1个化疗周期,出现DLM的概率就会增加18%。此外,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也更容易引起DLM的发生[3]。另一方面,化疗对DLM出现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化疗不良反应而造成的。化疗(如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导致肝实质的改变,如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也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未来研究的方向也逐渐明朗化。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实验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 分子机制的研究 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理解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家们正在关注哪些基因和分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了解到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基因变异、激素调节、免疫逃逸等等。建立更完整的基因组数据库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2. 新型治疗方案的探索 针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无法有效治疗结直肠癌的患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案。例如,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加强机体对抗癌细胞的能力。实验表明,某些免疫治疗药物对小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50%以上。 另一种新型治疗方案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药物会针对特定的异常基因或蛋白质进行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张。现在已有多个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例如抗VEGF(血

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大大缓解复发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 3. 基因治疗的研究 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或有价值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抑制或代替癌细胞相关的异常基因或基因表达。正在研究基因治疗方案的科学家们,认为使用这种方式治疗结直肠癌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极高。目前,基因治疗在许多实验室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4. 检测技术的发展 对于结直肠癌,基于肠道镜检查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已经成为日常医疗服务的一部分。然而,新兴的组学和遗传学技术不仅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检测肿瘤,同时可以检测患者的个人基因组或代谢组,为患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实验研究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进展。从分子机制到新型治疗方案,从基因治疗到高效检测,所有这些都为结直肠癌的治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将越来越依赖于个性化治疗和生命科学技术。

结直肠癌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的研 究进展 摘要:结直肠癌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与患者疾病预后有重 要相关性。病理诊断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患者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有 积极作用。浆膜受累(pT4a)是结直肠癌病理诊断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重点对 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具体如下。 关键词:结直肠癌;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进展研究 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 诊段与治疗,极易导致患者病情进展出现死亡。疾病分期诊断中通常依据患者肿 瘤浸润以及肿瘤周围脏器影响,将其分为pTis、pT1、pT2、pT3、pT4a和pT4b, 其中pT3和 pT4a作为疾病诊断重要依据,能够反映患者的肿瘤是否存在转移, 对于疾病诊断与疾病预后有重要关联。 1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价值 浆膜组织作为体腔壁和转折包裹内脏器官表面的薄膜,属于结直肠重要组成,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出现浆膜受累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与淋巴 结节转移以及肿瘤浸润指标相比更加具有优越性。而且针对结直肠癌疾病的预后,通常不同分期情况结果不同,Ⅱ期 pT3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较Ⅲ期 pT4结直 肠癌患者低,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精准的pT3/pT4a分期[1]。临床中针对浆膜穿 透组织的表现主要为肿瘤细胞随着增殖导致突破间皮细胞层,但是受到间皮细胞 层脱落以及出现反应等因素影响,导致浆膜解剖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2]。 关于形态学研究提出肿瘤穿透脏腹膜或直接侵入其他结构或器官,这一观念 作为pT4定义对于结直肠癌疾病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如果肿瘤 组织在生长中距离浆膜层不超过1mm情况,通常存在反应性改变,这种情况往往 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腹膜受累。

结直肠癌研究热点之肿瘤异质性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热点之肿瘤异质性研究进展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CRC总体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上升至第三位和第二位。到2020年,CRC占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的10%(190万)和死亡病例的9.4%(90万)[1]。遗传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在CRC的发生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家族遗传背景主要影响个体患病风险,而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人群的发病率。仅10%~20%的CRC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提示大多数CRC是散发性[2]。根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美国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持续更新的项目报告,吸烟、肥胖、低体力活动、西方饮食习惯和酒精增加了CRC发病风险[3]。TNM肿瘤分期系统由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共同制定,是目前临床对患者进行分层诊治最可靠的预后参数。TNM分期系统描述了肿瘤侵入整个肠壁的深度(T)、转移的淋巴结数量(N)和远处转移情况(M)。根据T、N和M分类将肿瘤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预后和治疗结局。Ⅰ期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4%,Ⅱ期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2%,Ⅲ期CRC患者则下降至

2022结直肠癌的诊疗进展主要内容

2022结直肠癌的诊疗进展主要内容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大肠癌的发病率分别占到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中国大肠癌发病趋势和欧美国家相比如何? 大肠癌学名为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本世纪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由于诊治水平提高,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一定缓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不高,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习惯,缺乏足够的身体锻炼,不健康的解便习惯,以及缺乏蔬菜等纤维素摄入导致的营养结构不良,都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 上个世纪结直肠癌是欧美国家发病率前三的肿瘤,国内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上升的。欧美国家已经通过积极干预和健康教育的方式成功使发病率逐渐降低,如果国内不进行积极、有效干预,发病率上升是必然趋势。另外欧美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癌前病变干预、良好生活习惯的倡导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现在国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只要我们关注结直肠癌的预防和筛查,国内高发病率的现状一定能得到解决。 为早期发现肠道病变,应该做什么检查? 2、“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属于二级预防,目前肠镜的应用比较普及,但要求

每个人都去做肠镜检查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通常选择筛查的方法。 45岁以上人群要开始关注结直肠癌的问题,定期进行大便潜血检查,如果发现潜血,须及时进行肠镜检查;若发现肠息肉、腺瘤以及一些慢性炎症,一定要规律地去做肠镜检查,以便于癌前病变的干预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另外,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将筛查年龄提前10岁。 3、从您的临床经验来看,目前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在手术之后都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如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目前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疗程应该是多少个月?足疗程的术后辅助化疗对于患者的意义在哪里? 根据现有数据和经验来看,结直肠癌在一期发现的情况,通常是不做术后辅助治疗的。二期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做术后辅助化疗,二期不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根据基因型来区别,PMMR 的患者通常有高危因素,需要进行辅助治疗。 三期的患者一定需要做术后辅助治疗。根据现有数据和经验,三期患者辅助治疗的标准疗程通常为半年,两周方案12个周期或者三周方案8个周期,二期高危因素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如:XELOX方案)通常也是半年。 对于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须记住几个原则,首先要留取基线,病人在做治疗前需要对常见转移部位进行检查,没有发现病灶,才称为辅助治疗;二是通常辅助治

结直肠癌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结直肠癌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的结直肠癌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以及近几年兴起的免疫治疗药物。本文上篇将结合相关文献及数据库,对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和靶点等进行简要介绍。 概述 结直肠癌(CRC),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肠道炎症等良性疾病所掩盖,故部分患者发现时已为晚期,并常伴有一个甚至多个器官的远端转移。近年来,结直肠癌患病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主要诱因,抽烟、缺乏运动和肥胖也使得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分子生物学研究认识到,大肠中正常上皮细胞向恶性癌细胞转变大多由于组织学、表观遗传学或基因组学的改变所引起。结直肠癌约占全球每年新诊断癌症和癌症相关死亡的10%,它的发病率在女性和男性中分别排第二和第三。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地理上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高。预计到2035年,全球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将增加到250万例。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 治疗现状 手术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不可手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相对较差,通常选择系统治疗。已证实与最佳支持治疗比较,化疗能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的联合化疗是晚期结直肠癌(mCRC)的标准治疗方案。近十几年来,化疗联合靶向使mCRC的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使mCRC患者的总生存期由过去的6~12个月延长至将近30个月。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mCRC一线标准治疗为化疗联合靶向治

2022结直肠癌的预防策略与诊疗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的预防策略与诊疗进展(全文) 为了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我国全民消化肿瘤早诊早治,《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设立"齐力荟聚-消化肿瘤频道",聚焦消化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旨在报道国内前瞻性、创新性和高学术水平的关于消化道肿瘤防治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把握学术开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整体提高国内消化肿瘤防治的临床与研究水平,结合国内研究特色,以及国内临床规范制度,推动消化肿瘤防治的进步,普及推广临床规范化诊疗。 1 .在中国,结直肠癌属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瘤种。近年来,国家疾病防控策略和多级预防措施有效落实,随着筛查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生存期得以延长,请您谈谈未来国内结直肠癌领域在预防和筛查方面, 还有哪些值得进一步改善和落实的工作?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态势有所延缓。结直肠癌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约有90%的病例都是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 早期结直肠癌往往没有明显病症,等到出现明显病症就医时,诊断为晚期癌症的比例就会相当高。而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期也越长。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可以到达90%,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那么只有10%左右。止的卜,早期发现结直肠癌也能够减轻患者的医疗支出负担。

因此,从肿瘤的预防来看,我们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就是针对病因的预防,在疾病还没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例如通过健康科普,提高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养成积极主动的健康意识。二级预防,就是所谓的“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防止或减缓疾病的开展,包括胃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粪便基因检测等。三级预防是临床预防,患病后及时就医,进行对症治疗、康复治疗。 目前,我国居民更重视的是三级预防的临床预防,对于病因预防、"三早" 预防的认识仍然有所欠缺。从疾病防控角度来讲,关口前移,重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尽早发现肿瘤,尽早处理,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因此亟需广泛开展肿瘤早筛基地等类似的政策工程,推广肿瘤早筛理念,通过社会各界、各级医疗机构协调配合,引起居民对肿瘤早筛的广泛关注并积极落实,共同促进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实现有效控制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 2 .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是患者谈之色变的概念。但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许多结直肠癌复发转移同样可能治愈,寡转移就是其中一种可能治愈的复发转移类型。请您谈谈结直肠癌寡转移的治疗策略。寡转移是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潜在可治愈的状态, 即虽然发生了复发转移,但病变尚局限于局部,只要尽早发现局部的孤立性转移病灶,就能够通过手术切除来根治。手术治疗在结直肠癌寡转移灶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肿瘤根治的最正确手段,在结直肠癌寡转移的整个治疗中至关重要。 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充分评估,结直肠癌寡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可以将手术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的患者,能够直接通过手术切除来根治;不能将手术治疗作为初始治疗方案的患者,可以通过转化治疗使肿瘤逐渐缩小,进而通过手术治疗或局部治疗来到达根治的效果。

2022结直肠癌药物治疗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药物治疗进展(全文) 结直肠肿瘤药物治疗发展60 年历史中,前40 年仅有5-FU、伊立替康、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四种药物支持。近20 年来,大量创新药物研究涌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逐渐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在2022 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艳桥教授,带来了结直肠肿瘤药物治疗的年度进展报告。 一、围手术期治疗 1、NICHE-1 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转移性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肠癌中高度有效(100% 病理学缓解,60% 病理学完全缓解)。

2、NICHE-2 研究:研究者发起的非随机多中心研究,仅治疗4 周,95% 的患者实现主要病理学缓解,67% 的患者实现pCR,因此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望成为dMMR 结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 尤其是林奇综合症患者,其有效性直接达到80%。 目标:当前研究的突破方向是如何能去手术化、去化疗,从而能满足患者病理学缓解目标。也一直需要探索方向有:如何在术前及治疗后评估pCR。 二、姑息治疗 1、一线方案

(1)keynote-177 研究目的:单纯免疫治疗能否替代传统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 • PFS 和DOR 显示: • 帕博利珠单抗相较于化疗,可显著改善初治型MSI-H/dMMR 转移性结直肠病患者的疾病缓解情况和PFS 情况,且安全性可控。 OS-结论: 尽管由于用药交叉等原因帕博利珠单抗在OS 方面的表现末能显著优于化疗方案,但目前的结果支持帕博利珠单抗作为MSI-H/dMMR 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2)CAIRO5 研究:目的针对不可切除结直肠肝转移患者,右半结肠和左半结肠哪种用药方式对患者疗效更好。 PFS 结果:二者中位PFS 接近(两药化疗+ 贝伐单抗为10.6 月;两药化疗+帕尼单抗为10.3 月)。 结论: 对于初始不可切除RAS/BRAFV600E 野生型的左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FOLFOX/FOLFIRI 的基础上联用贝伐珠单抗或帕尼单抗作为一线治疗中位PFS 并无差异。 后续研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切除(和/或)消融治疗后:疗效明显改善。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研究进展 摘要: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第二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我国结直肠癌高发,原因与国人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有症状往往已是中晚期,故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尤为重要。国家及社会医疗方面大力支持消化道癌症筛查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手段有肠镜、粪便隐血、液体活检等。本文对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手段展开描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肠镜检查;液体活检;粪便隐血检测 引言: 作为八大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的全球发病率极高[1],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高达12.20%,结直肠癌的死亡率9.4%[2],早期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高达91.8%[2]。2021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患者56万,约占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的26%[3]。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肿瘤周围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对肿瘤进行分期,临床上分为Ⅰ、Ⅱ、Ⅲ、Ⅳ四期。因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不明显,导致85%以上的患者发展至中晚期才被确诊,但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到结直肠癌Ⅳ期,有大约10年的疾病发展期,并且较于Ⅱ~Ⅳ期的结直肠癌而言,进展期腺瘤到Ⅰ期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最低为91.8%,且基本达到完全根治,复发率低、手术费用低。同时,国家及社会医疗方面大力支持结直肠癌早期筛查行业的发展。本文对目前市场上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手段进行描述。 1.结直肠癌早筛手段 1.1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指的是电子肠镜,电子结肠镜目前是诊断大肠疾病,特别是大肠 癌以及癌前病变的首选仪器以及金标准。主要是通过安装在肠镜前端的电子摄像头,将结肠黏膜的图像传输到电子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最后显示在监视器的屏幕上,通过屏幕,医生就可以观察到大肠黏膜的变化。结肠镜检查的优点在于直视 肠腔,精确度高,在发现病变的同时就可以清除病灶;缺点是检查前被检查者需 限制饮食,肠道准备烦琐,花费昂贵,而其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有出血等多种 并发症发生风险,被检查者有畏惧感,依从性较差。 1.2粪便隐血检查(FOBT) 化学法FOBT又称愈创木酯法(guaiac-based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gFOBT),利用的是Hb的降解产物血红素与无色的愈创木酯发生氧化反应进而在 特殊试纸上显色的原理。该方法用于筛查的敏感性约为40%[4],特异性也较差。 近年来FOBT不断优化及改进。阳性结果需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出血性消化疾 病患者或摄入异体血、铁剂受试者会出现假阳性,无出血或暂停出血的肿瘤患者 或摄入大量维生素C的受试者会出现假阴性。 1.3液体活检 液态活检通过取样脑脊液、唾液、胸水、血液、尿液等对疾病进行诊断,能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组织异质性对肿瘤分子分型的影响。近年来,液体活检被广泛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筛查。与传统手术活检相比,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获 取肿瘤病变信息的优势在于非侵入式、操作简便、无需影像学支持、可重复取样,实现对疾病的实时监控,有效应对肿瘤异质性,发现窗口更早,成本低等。根据 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类型,又可细分为血清蛋白标志物、循环肿瘤细胞(CTC)、miRNA、DNA甲基化异常、mRNA等。CTC、miRNA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很多, 但尚没有用于早期筛查的产品面世。 1.3.1血清蛋白标志物 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血清蛋白标志物主要有癌胚抗原(CEA)、CA19-9、组 织多肽抗原(TPA)等。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血清中含量随着肿瘤进展逐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 进展(全文) 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本文旨在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转化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概率很高,最终发生肝转移的比例更高。为了达到近似根治效果,完整的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行的治疗选择。因此,转化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转化治疗是一种通过对适合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或局部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方法。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于术前化疗药物的应答率与转化切除率成显著正相关。因此,个体化地选择高应答率的治疗方案可提高转化治疗成功率。经典双药化疗、三药联合加强化

疗、联用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使转化切除率不断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肝动脉灌注化疗、经动脉化疗栓塞、选择性内放射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以及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的分步肝切除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初步的研究证据。本文将对CRLM的转化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CRLM是否可切除的评估应当由多学科团队完成。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需同时满足能实现肝内肝外所有病灶的切缘阴性且残余肝功能足够代偿。不完整切除切除并未证实能使患者获益。 围血液学不良反应[14]。 除了传统化疗方案,还有一些靶向药物可用于CRLM的系统化疗,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贝伐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以及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anti-EGFR)药物铂达美唑和西妥昔单抗。其中,贝伐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应用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LLD患者的转化切除率和无进展生存期[15]。此外,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抑制免疫检查点的PD-1抑制剂也正在开展临床试验[16]。 (二)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n,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TACE-RFA)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在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就结直肠癌在2020年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回顾。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新发现 结直肠癌的发病是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复杂过程。 (一)饮食与结直肠癌 2020年3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了西式饮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关联。芝加哥的学者将雄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西式饮食(高脂、低纤维素、低矿物质和维生素)或者标准饮食持续4周,行结直肠切除术和吻合术。术后

第1天给予含有鼠源性肠球菌(e2株)灌肠,第2天给予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灌肠。第21天后发现,接受西式饮食干预组中,88%的小鼠发生了结直肠肿瘤,接受标准饮食组中仅30%的小鼠发生结直肠肿瘤。因此提出西式高脂饮食方式是促进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与我们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密不可分。2020年12月,来自剑桥的Ömer H. Yilmaz团队在Trendsin Endocrinology&Metabolism发表的综述中提出高糖高脂肪的西式饮食通过调节胰岛素/IGF-1及酮体代谢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的西式饮食习惯、吸烟、体重增加和肥胖、糖尿病和大量饮酒,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鼓励居民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高脂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谷类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 (二)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 除了饮食、遗传等因素外,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的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2023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CRLM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CRLM的潜在发生机制。 结直肠癌在人类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球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就已属于中晚期,而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约有5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成为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术后5年的存活率约50%,还有包括靶向治疗、化疗、消融、转化等治疗方式,但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未有明显提高[2]。目前对于CRLM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基于CRLM患者的低生存率和高死亡率,进一步研究CRLM的发生机制,寻找与结直肠肝转移可能的相关基因、蛋白和通路等,据此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结直肠癌的肝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种因子等共同参与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就CRLM的潜在发生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CRL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个大家族,因其需要Ca、Zn等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而得名,MMPs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种蛋白成分,破坏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目前研究显示[3]有多种MMPs家族成员在CRLM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MP-2是金属基质蛋白酶家族中的一员,在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以及在靶器官中定植,从而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起作用。MMP-2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且肿瘤直径越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TNM分期越高,有淋巴结转移及浆膜浸润者MMP-2的阳性表达率越高,表明MMP-2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膜,从而促进肿瘤转移[4]。研究发现[5]MMP-7基因-181 G等位基因启动子活性强于A等位基因,MMP-7基因-181G等位基因通过增强MMP-7m RNA转录,使MMP-7蛋白表达增加,且MMP-7基因型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此外MMP-9、MMP-11均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与结直肠癌TNM分期及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MMP-9与TIMP-1的水平检测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病情评估的重要血清学指标[6]。TIMP-1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MMPs的蛋白水解活性,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对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发挥着调节作用[7],因此TIMP-1与MMPs的表达失衡对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

结直肠癌影像组学研究进展(全文)

结直肠癌影像组学研究进展 在中国,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日益升高。目前肠镜下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式,但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穿孔等。目前临床亟须精准、无创的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传统医学影像学主要观察组织的形态改变。影像组学能提供图像中肉眼无法识别的深层定量特征,弥补传统影像学方法的不足,为结直肠癌术前分期、制定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本研究围绕影像组学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影像组学的概念及分析流程 影像组学指从图像中提取大量多维特征,通过高通量定量分析,应用自动化数据特征化算法,将ROI中的影像学数据转化为具有高分辨率、可发掘的空间数据;其流程包括采集数据、分割图像、提取和选择特征、建立模型和共享数据各阶段。 1.1采集数据 获取图像是影像组学研究的基础。基于CT、MRI、PET/CT可获取大量影像学数据,随扫描方案、参数及后处理方法不同,影像学参数差异较大。为此北美放射学会(RadiologicalSocietyofNorthAmerica,RSNA)和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提出了定量成像生物标记联盟(QuantitativeImagingBiomarkerAlliance,QIBA),旨在减少图像参数设置对影像组学分析结果的影响。 1.2分割图像

分割图像为影像组学研究的关键。分割图像即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近年有多种分割算法用于标定肿瘤区域,不同算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制定标准化图像分割方法是未来一段时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提取及选择特征 提取特征即提取能鉴别正常图像与异常图像的特征信息。所提取的特征数据大致可分为4组:第1组为肿瘤强度特征,第2组为形状特征,第3组为纹理特征,第4组为小波特征。为防止过拟合,影像组学提取高维特征后,需采用机器学习或统计学方法删除不稳定特征,保留最主要特征。 选择特征主要采取机器学习理论中的算法,如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featureelimination,RFE)、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inimumredundancymaximumcorrelation,mRMR)及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等。同时,收集临床特征及细胞分子水平特征,对相关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整合,可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1.4建立模型和共享数据 庞大的数据库是预测模型的后盾。首先将采集到的数据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训练集建立分类模型,以测试集评价模型的分类能力;再以该分类模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数据共享可更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减少财力物力浪费。

202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02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 我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手术及放化疗能明显改善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发生腹膜转移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突破以及临床药物转化的加速,免疫治疗应用于腹膜转移癌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腹膜转移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8万新发CRC病例,同时约有91万患者死于该疾病[1]。20%的CRC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出现了远处脏器转移。其中,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PM)是仅次于肝、肺的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2]。发生结直肠癌腹膜转移(pmCRC)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如无积极治疗,中位总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3]。近年来,腹膜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等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pmCRC患者的生存时间[4, 5]。随着CRC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也逐渐应用于pmCRC患者。本文主要围绕pmCRC的免疫治疗领域进行综述,为后续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pmCRC的免疫学分子机制 pmCRC的产生涉及到一系列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正常状态下,腹膜的微环境由多种成分构成,其中包括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和大量免疫活性细胞等[6]。在结直肠原位癌发生腹膜转移时,游离于腹膜腔的肿瘤细胞会通过多种途径粘附于腹膜间皮细胞上,侵袭间皮下腹膜组织[7]。肿瘤细胞在腹膜种植后,多种腹膜来源的细胞会发挥促肿瘤的作用,例如,在TGF-β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腹膜下成纤维细胞会转变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CAFs会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促进肿瘤微血管的生成,从而为肠癌的腹膜转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8]。此外,腹膜相关巨噬细胞也可能会被诱导为M2表型巨噬细胞[9]。这类巨噬细胞具有促进转移灶定植、抑制细胞毒性CD8+T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相较于肠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病灶中NK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成分较多,这些在腹膜转移灶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具有促进新血管生成的作用[7]。 二、pmCRC的免疫治疗 根据肿瘤的免疫突变状态,通常可以将CRC分为两大类:具有DNA错配修复缺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dMMR/MSI-H)以及DNA错配修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