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解读(第一部分)

2022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解读(第一部分)

2022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解读(第一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各省市及自治区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能力和应用现状,有针对性的帮助病理科提升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和生物标志物检测能力,推动大肠癌规范化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健康促进会共同发起“助力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对结直肠癌相关领域的病理及临床医生开展线上调研活动,评估了我国病理医生对结直肠癌病理诊疗规范的掌握和认知程度,以及临床医生对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认知与需求,探讨了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现状与挑战,以期为推动我国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本篇为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系列文章之一,通过对病理及临床医生在常规病理报告的检测观念、行为模式与质控现状进行调查,对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的结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报告规范化书写、质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调研对象

本项目针对医院病理科室和临床科室分别设计问卷条目。调研于2022年3月4日开启,4月30日结束,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对结直肠癌领域的病理及临床医生展开调研,共计回收临床科室有效问卷329份(涉及329家医院)、病理科室有效问卷219份(涉及219家医院)。参与病理问

卷调研的医院级别以三级医院为主(82.0%),高年资主任及科室负责人占比近8成(77.0%)(图1);参与临床调研的医院以三级医院为主(79.9%),副高及以上职称过半(50.5%)(图2)。考虑到三级医院是我国结直肠癌诊疗的主力军,本次招募的调研对象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与代表性。

图1.参与病例问卷调研的医院级别及医生职称情况

图2.参与临床问卷调研的医院级别、科室分布及医生职称情况

二、调研结果

1.结直肠癌病理诊断需求量巨大

本次调研的病理科中,每年平均诊断新发结直肠腺癌616例,每年平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316台,平均行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手术49台,平均行结直肠癌局部切除术80例。其中,三级甲等肿瘤医院的结直肠癌病理诊断量最大,此类型医院病理科每年平均确诊新发结直肠癌2042例,手术外科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年平均1264台,行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手术每年平均为276台,行结直肠癌局部切除的样本量平均为287例。三甲综合医院、其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病理科结直肠癌诊断量依次降低,二级医院年均确诊仅84例,年均根治手术量仅37例。

可见,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每年手术患者众多,病理诊断需求量巨大,且病理诊断资源在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分布不均。

2.常规病理报告内容有待统一

对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的常规病理报告条目调研结果显示,在组织形态学报告内容方面,绝大多数调研医院会对标本的大体类型(96%)、肿瘤大小(99%)、分化程度(99%)等肿瘤组织基本形态特征,以及浸润深度(91%)、检出淋巴结情况(95%)、近端切缘/远端切缘(98%)、神经束侵犯(96%)等恶性程度相关条目进行报告(图3)。然而,在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肿瘤出芽分级方面,仅有31%的医院进行了报告,在对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疗效评估至关重要的肿瘤退缩分级条目,仅有不到一半的医院进行了报告(41%)(图3)。

图3.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

对于结直肠癌内窥镜切除标本和经肛切除的标本,通过对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的浸润性癌病理报告条目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医院对组织学分型(98%)、脉管侵犯程度(94%)、神经侵犯程度(93%)、分级(87%)、黏膜下层浸润深度(86%)、水平及垂直切缘情况(83%)进行了报告,然而,仅有约3成的医院报告了肿瘤出芽分级(35%)(图4)。

图4.结直肠癌内窥镜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内容

肿瘤出芽是指位于肿瘤浸润前缘出现的,≤5个细胞的肿瘤细胞簇,为预后不良因素。2020年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推荐对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以及推荐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的

浸润性癌报告出芽分级,这些可以更好的预测预后及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然而,结合本调研结果来看,不同等级医院之间,常规病理报告在基本病理特征方面尚且基本统一,但在肿瘤出芽条目上,与建议的规范报告内容存在一定差距,有待通过培训、宣讲会等多种方式提升统一规范化水平。

3.常规病理质控现状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91.3%的病理科室参加每年的省级室间质量评价(Exdr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QA),约一半(50.2%)的实验室参与国家卫健委病理质控评价中心示范实验室室间质控(PQCC EQA),11.4%的实验室参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NCCL EQA),不足一成的实验室参与美国病理学会(CAP)、欧洲分子基因诊断质量联盟(EMQN)等组织的认证活动(图5)。

图5.科室每年参加的病理室间质评活动

常规病理的质控影响因素众多,占考量因素前三位的分别是:组织固定时间(99.1%)、取材完整性(98.2%)和固定液体积(94.1%)。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考虑重点不尽相同。86.8%的三级医院会考虑未经新辅助治疗的根治术标本淋巴结检出数,而仅有67.5%的二级医院会考虑此质控因素(图6)。

图6.常规病理质控考虑因素

在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方面,三级综合医院病理科考虑最多的因素为实验室对照的设立(97%),而三甲肿瘤医院医生则全部选择防脱载玻片(100%)和修复液PH值(100%)(图7)。

图7.免疫组化指控考虑因素

4.小结

病理学乃医学之本,病理医师是肿瘤个体化诊疗和预后判定、用药指导关键信息的提供者,规范化的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尤其是病理报告是否规范化,直接关系到大部分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选择。基于组织形态学的结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主要包括基于光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分型,这些也是后续细胞病理和分子病理学诊断的重要基础。本篇从结直肠癌常规病理报告的角度剖析了不同病理科室对报告条目的报告情况及临床医生对结直肠癌病理诊疗规范的掌握和认知程度,发现当前仍有不少科室对最新病理规范掌握还不深入,报告条目(肿瘤出芽分级)有所遗漏,尚需要进一步开展科室规范化培训和质控考核。

综上所述,本次调研对国内结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现状提供了初步参考,为今后进一步推广和统一结直肠癌病理诊疗规范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NCCN结直肠癌指南2022解读

NCCN结直肠癌指南2022解读 1. 引言 2. 指南更新要点 2.1 诊断 - 新增:基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方法,如粪便DNA检测,用于评估结直肠癌的风险。 - 更新:内镜检查的推荐等级,强调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2.2 治疗 - 新增: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 - 更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化疗方案,引入了新的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 3. 诊断与评估

3.1 筛查 - 推荐: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包括粪便隐血检测、结肠镜检查和CT结肠镜检查。 - 新增:基于遗传因素的个性化筛查策略,对于有家族史的个体应提前进行筛查。 3.2 诊断方法 - 推荐:结肠镜检查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 新增:粪便DNA检测,对于无法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4. 治疗策略 4.1 局部病变 - 推荐:手术切除作为局部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 更新: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引入了新的放射治疗和化疗方案。 4.2 晚期结直肠癌 - 推荐: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策略。 - 新增: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BRAF V600E突变患者的维莫拉尼(Vemurafenib)治疗。 5. 特殊人群 5.1 老年人 - 推荐: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功能评分,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 更新:对于高龄患者,应充分考虑手术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 5.2 儿童和青少年

- 推荐: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结直肠癌,应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模式。 - 新增: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 6. 结论 NCCN结直肠癌指南2022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诊疗策略,涵盖了诊断、治疗和特殊人群的管理。这些更新反映了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2],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3]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5]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6]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 1.早期结直肠癌: 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6],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2.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相当于原来的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3.结直肠癌癌前病变: 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5],新近命名的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等锯齿状病变也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7]。(1)结直肠腺瘤: 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最低。大多数结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

注释: A.结直肠癌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将尽可能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纳入MDT的管理。 B.MDT的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的一般状况、疾病的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和预后作出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 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H.尽管不能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强调临床医生对所有怀疑直肠癌患者行肛门指诊。 I.强烈推荐盆腔MRI为直肠癌患者诊断方法;对于直肠系膜筋膜(Mesorectal Fascia,MRF)的判断,盆腔高分辨率MRI是最优方法。直肠癌临床T分期诊断,直肠内置超声及MRI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例分析汇总(肿瘤学)

病例分析题库 一.胃间质瘤 (一)病例1(提供者:张哲) Q1:补充病史。 A1:略。 Q2:根据病史给出诊断:胃间质瘤。常见症状是什么? A2: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 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贲门部GIST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症状也很常见。部分病人因溃疡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GIST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Q3:体检注意点? A3:左锁上淋巴结,直肠指检+常规体检。 Q4:还应完善哪些检查? A4: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50、CA242、CA724)、胃镜、超声、腹部CT、胸片或胸部CT、盆腔CT、消化道造影。 Q5:治疗? A5:目前为止不主张药物化疗及放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术后靶向药物:格列卫(药物机制: GIST中存在c-kit变异,c-kit基因位于4q11-21,编码产物即为CD117),使用时间:3年(以前是1年,新近更新)。格列卫无效可用舒尼替尼(药物机制: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病例2(提供者:郑重) 病例是男性,60余岁,病理证实是胃间质瘤。 Q1:补充病史。 A1:中间有段外院治疗情况没写,还需补充个人史、疾病史等。 Q2:如何鉴别良恶性? A2:(1)扪及腹腔肿块,增长速度较快;2)肿瘤与邻近组织粘连;3)肿瘤直径> 5cm ;4)发生于小肠部位;5)核分裂>5/50HPF。 Q3:格列卫治疗靶点? A3: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的治疗靶点包括BCR-ABL融合蛋白、跨膜受体KIT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等。 Q4:哪些考虑术后辅助格列卫? A3: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肿瘤直径>5cm,术中肿瘤破溃,出血坏死,小肠肿瘤,腹腔多发。 Q5:手术切除范围? A5:直径<3cm胃间质瘤可行局部或锲形切除,3-5cm根据所在部位锲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而直径>5cm者均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切缘保证5cm,由于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不推荐常规淋巴结清除手术。(注:上述是教学查房答案,关于切缘当时我回答5cm,师教授提示5cm是癌需要的切缘,GIST是不是粘膜病变2cm切缘不知道是哪个)。 Q6: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A6:师教授特别提到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帮助获得慈善赠药。 鼻咽癌 病例提供者:李薇薇

2022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解读(第一部分)

2022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解读(第一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各省市及自治区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能力和应用现状,有针对性的帮助病理科提升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和生物标志物检测能力,推动大肠癌规范化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北京健康促进会共同发起“助力大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对结直肠癌相关领域的病理及临床医生开展线上调研活动,评估了我国病理医生对结直肠癌病理诊疗规范的掌握和认知程度,以及临床医生对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认知与需求,探讨了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现状与挑战,以期为推动我国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本篇为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规范化调研项目系列文章之一,通过对病理及临床医生在常规病理报告的检测观念、行为模式与质控现状进行调查,对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的结直肠癌常规病理诊断报告规范化书写、质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一、调研对象 本项目针对医院病理科室和临床科室分别设计问卷条目。调研于2022年3月4日开启,4月30日结束,采用线上问卷的形式对结直肠癌领域的病理及临床医生展开调研,共计回收临床科室有效问卷329份(涉及329家医院)、病理科室有效问卷219份(涉及219家医院)。参与病理问

卷调研的医院级别以三级医院为主(82.0%),高年资主任及科室负责人占比近8成(77.0%)(图1);参与临床调研的医院以三级医院为主(79.9%),副高及以上职称过半(50.5%)(图2)。考虑到三级医院是我国结直肠癌诊疗的主力军,本次招募的调研对象具有较好的覆盖面与代表性。 图1.参与病例问卷调研的医院级别及医生职称情况 图2.参与临床问卷调研的医院级别、科室分布及医生职称情况 二、调研结果 1.结直肠癌病理诊断需求量巨大

结肠癌

结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从回盲部至肛门齿线之间肠粘膜发生的恶性肿瘤。 结肠癌指回盲部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 直肠癌是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 大肠癌发生部位 以直肠最多,占45% 乙状结肠占25% 左半结肠癌中5%左右 横结肠癌约占9% 右半结肠癌占18%左右 病因 一、大肠癌的癌前病变 (1) 家族性息肉病: 该病系显性遗传,腺瘤发生15年以后开始恶变,一般如不治疗至30岁时约一半会发生癌变,癌变率可高达100%,息肉数>100个。 (2) 腺瘤性息肉: 大肠癌的“腺瘤-癌”发展顺序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约占大肠癌70%。 腺瘤的体积愈大癌变率愈高,当腺瘤的直径超过2cm时其癌变可能即达30%,而直径小于0.5cm的腺瘤癌率仅为1%。 腺瘤中含有绒毛状结构者癌变机会比纯粹的管状腺瘤要高多发性腺瘤的癌变机会要比单个腺瘤为高。 (3)溃疡性结肠炎 在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超过10年以上并广泛累及肠段时其癌变率为10%。 当病史超过25年时其癌变率可以增加至25%。 二、大肠癌发病的影响因素 日本及中国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 移民至美国的亚裔人群流行病学证实在美国出生的亚裔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 大肠癌部位也有明显右移。 大肠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三、大肠癌的分子生物学变化 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基因,大分子的变化。 根据大肠癌发展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及其伴随的基因变化已被归纳成如图。 高危人群 (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 (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 (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 (4)以下五种表现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病理与分型 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区分为: 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好发于右侧结肠,特别是盲肠。 2.浸润型:沿肠壁浸润,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肠梗阻,多发生于左侧结肠。 3.溃疡型:其特点是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是结肠癌常见类型。 组织学分类 腺癌:占结肠癌的大多数 粘液癌:预后较腺癌差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主整版)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 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崖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 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I〜II期占39% , m期和IV期分别占

结肠癌(大肠癌)

结肠癌(大肠癌) 结肠癌(大肠癌) 时间:2009-10-13 19:06 来源:白求恩网作者:柳叶点击: 4571次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世界范围内位居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在我国,特别在大城市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结肠癌由1972~1974年的6.1/10万上升到1987~1989年的11.2/10万。 结肠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结肠癌发病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有关。高危因素包括高脂肪、高蛋白、低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 20%~30%的结肠癌患者的发病与遗传有关。某些疾病,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为癌前期病变,这些患者如不治疗,大多在40岁前恶变。 部分结肠癌源于结肠腺瘤性息肉,其中管状腺瘤恶变潜能低,绒毛状(乳头状)腺瘤恶变潜能高。溃疡性结肠炎与Crohn病的结肠癌发病率高于常人。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结肠癌的发病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缺失、突变有关。前者包括C-myc基因、ras基因等。后者包括APC基因、MCC基因、DCC基因、P53基因等。 (一)病理与分型 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将结肠癌分为: 1.肿块型

此型以前也称为菜花型,肿瘤主体向肠腔内突出生长,表面呈菜花状、结节状突起。此型癌肿向肠壁浸润深度浅,但瘤体表面易坏死、脱落、出血(图)。 结肠癌肿块型 2.溃疡型 为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瘤体中央深陷,周边隆起,形同“火山口”。此型容易引起溃疡穿透,感染(图)。 3.浸润型 癌肿沿肠壁各层浸润生长,伴纤维组织增生,质硬,易形成肠腔缩窄(图)。

结肠癌的大体类型 根据结肠癌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分为: ①腺癌:结肠癌中大部分为此型。包括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预后较好。 ②粘液癌:此型癌细胞分泌大量粘液,预后差。 ③未分化癌:癌细胞呈团块状,不形成腺管和其它组织结构,预后最差。 结肠癌的临床分期(Dukes分期法): 临床上多采用Dukes分期法。根据我国对Dukes分期的补充,目前的分期为:

2021全球结直肠癌流行数据解读(全文)

2021全球结直肠癌流行数据解读(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带来了巨大疾病负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对全球结直肠癌发病、死亡、生存数据的回顾,总结其在年龄、性别、地区和部位上的分布差异及其发展趋势,提示不同国家地区处在结直肠癌防治的不同阶段,应推动发达国家在结直肠癌防控上成功经验在全球不断普及,积极制定和实施与自身资源相匹配的结直肠癌预防和控制策略,以应对结直肠癌不断上升的挑战。 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是第三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二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据WHO癌症研究中心的GLOBOCAN项目估计,2018年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180万,死亡人数约为88万[1]。结直肠癌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饮食方式改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是其在全球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按照目前全球对结直肠癌的研究和认识,相当数量的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或者通过筛查得以早期发现和诊断,获得治愈的机会。全球肿瘤登记数据和相关生态学研究资料的积累,对认识和预防、控制结直肠癌提供了重要依据。1. 结直肠癌的流行特征和变迁:(1)年龄特征: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图1)[2],各年龄别发病率差异很大。<30岁人群的发病率<1/10万,>7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190/10万),是30~44岁年龄组的36倍,是45~59岁年龄组的近6倍。全球31%的结直肠癌发生在>75岁老年

人中。因此,人群老龄化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全球结直肠癌发病居于最高梯队的国家(年龄标化发病率>40/10万),大部分人口老龄化程度也非常高。<50岁诊断的结直肠癌称为早发性结直肠癌,大约占10%。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观察到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状况。比如美国,过去20年中<50岁人群的结直肠癌迅速上升,从1998年到2009年,其发病率在男性中每年增长1.61%,女性每年增长1.46%。所有结直肠癌的诊断中位年龄已从2001-2002年的72岁下降到2015-2016年的66岁。直肠癌的诊断中位年龄为63岁,比结肠癌(69岁)更为年轻[3]。由于美国多年来结直肠癌筛查普及率高,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病率下降,加上年轻人的发病率增加,出现结直肠癌患者总体上迅速年轻化的状况。早发性结直肠癌与老年人发生的结直肠癌相比,在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和分子特征上都有所不同[4]。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病例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和特殊的危险因素,无法获得早期筛查机会。

结直肠癌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的研 究进展 摘要:结直肠癌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与患者疾病预后有重 要相关性。病理诊断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患者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有 积极作用。浆膜受累(pT4a)是结直肠癌病理诊断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重点对 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具体如下。 关键词:结直肠癌;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进展研究 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临床中发病率较高,如果不能及时 诊段与治疗,极易导致患者病情进展出现死亡。疾病分期诊断中通常依据患者肿 瘤浸润以及肿瘤周围脏器影响,将其分为pTis、pT1、pT2、pT3、pT4a和pT4b, 其中pT3和 pT4a作为疾病诊断重要依据,能够反映患者的肿瘤是否存在转移, 对于疾病诊断与疾病预后有重要关联。 1浆膜受累(pT4a)病理诊断价值 浆膜组织作为体腔壁和转折包裹内脏器官表面的薄膜,属于结直肠重要组成,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出现浆膜受累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与淋巴 结节转移以及肿瘤浸润指标相比更加具有优越性。而且针对结直肠癌疾病的预后,通常不同分期情况结果不同,Ⅱ期 pT3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较Ⅲ期 pT4结直 肠癌患者低,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精准的pT3/pT4a分期[1]。临床中针对浆膜穿 透组织的表现主要为肿瘤细胞随着增殖导致突破间皮细胞层,但是受到间皮细胞 层脱落以及出现反应等因素影响,导致浆膜解剖学结果存在一定差异[2]。 关于形态学研究提出肿瘤穿透脏腹膜或直接侵入其他结构或器官,这一观念 作为pT4定义对于结直肠癌疾病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如果肿瘤 组织在生长中距离浆膜层不超过1mm情况,通常存在反应性改变,这种情况往往 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腹膜受累。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袁马驰 【摘要】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920例结肠癌患者展开研究,其中左半结肠癌200例,右半结肠癌720例;比较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结果左、右半结肠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神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的肿瘤大小、TNM分期、远处转移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右半结肠癌患者(P<0.05),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肿低分化与未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较左半结肠多,浸润深度较左半结肠癌大,神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较左半结肠癌多,临床要及时对结肠癌实施筛查与诊断.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19(041)011 【总页数】3页(P1191-1193)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病理;分析 【作者】袁马驰 【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临床上对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差异有更多的关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NCCN)2017年版首次以指南的形式呈现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1]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肿瘤原发部位对其疗效及预后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依据结肠癌胚胎起源将其细分为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其中左半结肠包括直肠、降结肠等,右半结肠包括近端2/3的横结肠、盲肠等[2] 。本研究对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作一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920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完善的病历资料,均接受标准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均未伴其他肿瘤。排除标准:无腹膜覆盖的腺鳞癌患者。其中左半结肠癌200例(占21.7%),右半结肠癌720例(占78.3%)。 1.2 方法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 浸润深度、神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指标。对左半 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并对其5年生存情况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 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神经/脉管浸润、淋巴 结转移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肿瘤大小、TNM分期、远处转移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表1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例(%)] 项目性别n P 值<0.0 5分类男性女性<7 0岁≥7 0岁<3 c m≥3 c m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腺癌黏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摘要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2010年,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2010年版)》(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随着对该 《规范》应用的普及和理解的深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2023年先后组织专家对 《规范》进行了4次修订,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2023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2023年版《规范》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1概述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5位,

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发病率上升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开展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证实了筛查的效益。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主要是危险度评估和大便潜血检查,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大便DNA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大便初筛的效益。国外经验显示,在医疗资源较发达的地区,每3~5年实施一次结肠镜检查也可取得较好的筛查效果。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结果显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可提高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中使用AJCC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附录及附表1\为加强本规范的实用性,特绘制相关诊疗流程图(附图12,3,4,5,6,7,8,9,10,11,121 2诊断 2.1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Claudin-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一)

Claudin-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一) 作者:张东杨春杨银学张宁妹李海蒋波马晓强杨萍 【摘要】目的观察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laudin-2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laudin-2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各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laudin-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Claudin-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相比,Claudin-2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其改变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紧密连接蛋白;大肠癌;免疫组织化学 大肠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肠癌的发病率男女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其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处于第2位1-2],在我国病死率列癌症死因的第5位3]。目前,大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寻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致病因素,以达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紧密连接是细胞之间主要的黏附形式之一,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上皮细胞的极性,调节细胞的运动、增殖、分化,以及细胞功能的发挥均起重要作用。近年已证实claudins蛋白是构成紧密连接的主要

骨架蛋白4],其异常表达可能在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有claudin-1,-3,-4,-7和-16等,对于Claudin-2却鲜有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Claudin-2进行检测,观察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6月间,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癌的手术标本35例。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5~82岁。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10例。Dukes分期:A期3例,B期12例,C期16例,D期4例。肠管离体后立即取材,每例标本癌组织取1块,癌旁组织(距肿瘤切缘外3cm)1块,正常组织(距肿瘤10cm以上)1块。各约0.5cm×0.5cm×0.5cm大小。全部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临床病例资料完整。 1.2试剂与仪器一抗:鼠抗人claudin抗体(Zymed公司,美国);S-P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即用型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广谱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PBS液(pH7.4);95%乙醇;10%PLL;石蜡切片机(LEICAKM2245切片机,德国);脱水机(LEICAKM300,德国);NikoneclipseE800显微镜(日本产)。 1.3免疫组化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5mm连续切片,常规脱蜡、水化,用常规S-P法进行免疫组织染色,分别检测Claudin-2在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一抗为鼠抗人Claudin-2抗体,严格依照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

2022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2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全文) 摘要 本文对《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如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层筛查策略、新技术的应用和筛查依从性等进行解读。 图片 近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认识并对其进行正确处理,最终实现降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专家共识》经过多领域专家的讨论,共汇总形成了27条共识陈述,涉及CRC癌前病变和状态的概念界定、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是一部内容丰富、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综合共识[1]。但由于篇幅受限,原文未能将《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和需要关注的重点等问题做详尽介绍,因此我们拟对其做一解读。 《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

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2020年我国CRC新发病例数预计为55.5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排第2,仅次于肺癌。另外,与多数国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不同,近30年来我国男性和老年人群CRC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3]。由此可见,我国CRC的疾病负担已十分沉重,而降低我国CRC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迫在眉睫。反观美国数据,得益于相对完善的筛查体系,其CRC发病率和死亡率自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11—2016年间65岁及以上筛查人群的CRC发病率以年均3.3%的速度匀速下降,2008—2017年间,65岁及以上人群的CRC死亡率每年下降3%,50~64岁人群的死亡率每年下降0.6%[4]。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便在浙江部分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CRC普查,但彼时部分医师和广大公众对CRC的认知和对CRC筛查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近年来,在以李兆申院士为代表的国内众多专家的不断努力下,区域性CRC筛查项目开始逐渐普及,结肠镜检查的质量也在不断改善。除了传统的腺瘤以外,其他癌前病变,如既往在国内不受重视且极易被漏诊的广基锯齿状病变(sessile serrated lesion,SSL)等也更多地被检出。另外,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为代表的CRC癌前状态的监测和管理也更趋于规范。CRC癌前病变及状态作为CRC的前驱阶段,准确界定和管理自然成为CRC筛查和预防工作的重要环节。此前制定的《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5]《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2014年,重庆)》[6]

202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完整版)

2023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完整版) 摘要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开展综合治疗,达到预防肝转移发生、提高肝转移灶局部毁损率、延长长期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修订后的2023版《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1-2]。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10-14]。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2016年、2018年和2020年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多次共同修订了《指南》。2022年再次一起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本《指南》。

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

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 2020年11月9日国家药监局基于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数据批准了体外诊断试剂创新产品“KRAS基因突变及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联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胶体金法)”上市应用,预期用于对肠镜依从性差的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产品技术审评报告在器审中心网站同步公开。该产品的获批上市受到医疗器械行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筛查”产品广泛的受众将带来高额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更多的原因在于临床对于癌症“早筛早诊”的强烈需求。 本文将对国内外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批准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并特别针对FIT-DNA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及风险受益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临床需求对结直肠癌筛查产品的临床评价要求进行总结。 一、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及国内外现状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大肠癌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疾病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多项大规模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早诊早筛将显著降低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疾病经济负担。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施针对全国人口的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将其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已取得明显的成绩(图1)。而在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J I ■I I S I I ! I I 疑¥普虞M 承虐法 V-ea r 口I da 图1:大规模筛查使美国肠癌发病率下降40%,死亡率下降51% Rebecca L. Siegel, Kimberly D. Miller, Ahmedin Jemal. Cancer Stati stics, 2017[J].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7,67(1):7-30. 针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多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筛查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在筛查人群、筛查程序的建议上各有侧重,但主要的筛查方法基本类似。下面结合我国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18专家共识”)对几种主要的筛查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粪便隐血试验(FIT):是最为常见的筛查方法,具有价格低廉、检查便捷等优点,是我国人群筛查参与率相对较高的方法。主要不足是检测灵敏度有待提高,特别是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偏低,一般仅20%〜30%。 2.结肠镜检查:是目前公认的灵敏度最高的大肠癌筛查方法。结肠镜下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采用结肠镜检查进行一步法筛查,其他采取两步法筛查的国家,一般根据患者年龄、便隐血检查结果、结直肠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筛选出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检查前需要彻底清洁肠道,且作为一种侵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接受术前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LM)者不在少数,而DLM的诊断及治疗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颇具挑战及争议的话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LM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与DLM出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化疗方案和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肝转移发生的模式、Ras/Braf状态及原发灶部位。(2)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和持续性临床完全缓解)的关系,以及与病理完全缓解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3)DLM的临床评估:术前评估包括超声、CT、MRI、PET,术中评估则包括术中探查、术中超声和增强现实。(4)DLM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在影像学上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isappearing liver metastases,DLM)[1]。本文拟对DLM出现相关的因素、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的关系、DLM的临床评估以及DLM 的治疗策略这4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展开论述,以期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

疗提供参考。 一、DLM出现的相关因素 1.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 现有的临床研究发现,较小的肝转移灶(通常<2 cm)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在对化疗敏感的情况下,对比大病灶,病灶越小,相同时间内更容易达到DLM状态。3个或更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也与DLM出现的高概率有关[3]。其可能原因是较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使得在病灶中出现小病灶的概率更高,而小病灶更容易达到DLM状态。因此,对于存在较多且较小肝转移灶的患者,在进行术前化疗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以及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及时发现DLM。 2.化疗方案、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 一方面,化疗对DLM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肝转移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术前化疗周期的延长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de Jong等[4]指出,每增加1个化疗周期,出现DLM的概率就会增加18%。此外,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也更容易引起DLM的发生[3]。另一方面,化疗对DLM出现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化疗不良反应而造成的。化疗(如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导致肝实质的改变,如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