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肠直肠癌研究50年

结肠直肠癌研究50年

1964年ASCO成立之初,医学界对结直肠癌的病因学还知之甚少,治疗方法大致仅限于对原发肿瘤灶的手术切除,以及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有一定效果的氟尿嘧啶。从那时起,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国和大多数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随之出现了明显下降。

观察性研究表明,结肠癌与摄食红肉、肥胖、缺乏体力锻炼等有关。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似乎可以降低发病率。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增加体育活动或可降低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诸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等家族性结肠癌综合征在临床和基因角度都已给出了详细的描述。高危家族遗传咨询服务介入可以对高危者进行综合评估和早期预防,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目前,散发性结肠腺瘤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恶变风险与息肉的大小、绒毛形态和外观等相关。因而,针对一般人群进行结直肠息肉和癌症常规筛查是可靠的措施,过去主要应用大便潜血试验检测,目前已开始使用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进行直观检查。这些检查手段都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然而不幸的是,符合条件的人群实际进行筛查的比例并不太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个人风险的误解、缺乏治疗保障和对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适的忧虑造成的。

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CT结肠成像检查成为新的筛查方案,至少可以发现大的结肠息肉,与内镜检查相比,这项技术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然而,长期的肠道准备、费用和缺乏具有阅片专业知识的影像学家等因素都可能会限制CT结肠成像技术的广泛使用。

与粪便潜血试验相比,针对大便脱落上皮细胞进行DNA突变检查的特异性更高,但是不能排除直观鉴定并切除结肠异常细胞来源的必要。

在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进展在于发现了引起结直肠癌的分子通路,这一成绩归功于Vogelstein等和Markowitz等,Atlas癌症基因组图谱网络后来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微卫星不稳定通路与突变或DNA错配修复甲基化有关,染色体不稳定通路与抑癌基因缺失或致癌基因突变有关。

微卫星不稳定通路与染色体不稳定通路导致了特异性分子通路的变异,例如WNT, MAPK, PI3K, TGFB 以及p53,进而引起了大部分结直肠肿瘤的形成。毫无疑问,在未来数年间,这些新发现将催生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的时代的到来。

结直肠癌新诊患者的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TNM分期)有关。其他与预后有关的病理特点包括肿瘤穿孔、梗阻、侵犯神经或血管、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切除标本中淋巴结的数目等,临床特点包括术前癌胚抗原上升,此外还有其分子特点。

对于分子特点来说,某一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结肠中微卫星不稳定增高,预示着预后较好,也预示着对氟尿嘧啶化疗缺乏敏感性。BRAF突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基因表达的亚型分析试验似乎对改善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益(而非治疗,目前而言)。

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多个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腹腔镜结肠切除术的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而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临床随机试验明确了III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6个月的疗效,之后的主要进展就是氟尿嘧啶加亚叶酸方案中添加奥沙利铂。

研究显示,在氟尿嘧啶加亚叶酸方案中添加伊立替康无益。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化疗方案中添加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都无益,尽管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时都是有效的。

在过去的50年间,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日渐成熟,这主要得益于美国以外的国家所进行的前瞻性临床随机试验。降低和控制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最佳方法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随后进行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静注化疗和骨盆放疗,最后进行辅助系统治疗。

随机试验对术前和术后放化疗的疗效进行了比较,随访11年后研究者发现,这两种方法的生存结局未见明显差异,然而术前放化疗的局部复发和远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手术治疗,疗效与手术团队的临床病例数和手术经验有关,接诊临床病例数越多的诊疗中心,其疗效也越好。

在过去的50年间,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状况出现了巨变,虽然大多数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仍然无法治愈,但是中位生存期从6到9个月延长至2年。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可作为血清标志物的癌胚抗原,它用于疾病进展的检测很有效,可改善初始治疗完成后疾病复发的早期发现。

2006年,ASCO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每3个月检测癌胚抗原一次,至少持续到初始治疗完成3年之后,一旦发现癌胚抗原水平升高,即需继续抗癌治疗。有高达25%的患者转移灶局限于一个器官(典型的是肝)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转移灶达到治愈的目的。

其它的消融技术如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和局部放疗同样颇有希望,然而2009年ASCO 系统综述表明还需进行更多的射频消融术的研究。对于发生更广泛转移的绝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系统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选择。

上世纪80年代的治疗研究项目主要聚焦于对氟尿嘧啶给药方案的优化,并通过添加亚叶酸增强疗效,并通过减少叶酸的使用从而达到增强氟尿嘧啶和靶向酶和胸腺合成酶的粘附性的效果。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这两种药物加入氟尿嘧啶、亚叶酸方案后均可延长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最佳用法是静脉滴注),晚期结直肠癌领域引入了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如FOLFIRI和FOLFOX方案)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相似,而毒性反应有差异。

卡培他滨是一种氟尿嘧啶的前体口服药物,它出现于一系列转移癌的辅助化疗随机试验,该药的疗效与氟尿嘧啶化疗方案相似。另一个重要进展来自贝伐单抗添加治疗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和伊立替康方案,即IFL方案),贝伐单抗是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临床试验比较了IFL加安慰剂VS. IFL加贝伐单抗方案的疗效,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应用IFL加贝伐单抗方案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从15.6个月延长至20.3个月,基于上述发现,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抗血管生成的一线治疗。其后的试验也都支持其与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等联合使用,目前该药广泛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化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在治疗结直肠癌中表现出一定的效果。该药的研制和批准旨在用于经标准治疗后进展的EGFR表达阳性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但是现在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的应用主要局限于KRAS野生型肿瘤患者(大约占结直肠癌的60%)。多个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显示,这些药物治疗KRAS和NRAS基因(与BRAF类似的基因)突变的结直肠癌无效。

该药对存在上述突变的患者甚至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化疗,在决策是否需要应用EGFR抗体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之前,检测KRAS基因突变和其他RAS 基因家族的突变均已经成为标准治疗程序。

尽管贝伐单抗和EGFR抗体在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时都有效,但是若干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化疗加贝伐单抗单独治疗相比联合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更好。

一项正在进行中的试验旨在直接比较贝伐单抗与化疗联用和西妥昔单抗与化疗联用治疗初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哪个疗效更好。最近完成的一项随机试验的初步报告表明,西妥昔单抗与FOLFIRI方案联合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肠癌的疗效优于贝伐单抗。

最近,又有另外两款靶向药物—阿柏西普和瑞戈非尼被批准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然而其疗效一般,花费较高,该药用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临床价值还存有争论。

结直肠癌综述

结直肠癌综述 2014-06-27 17:50来源:丁香园作者:波 字体大小 -|+ 本文是一篇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于 2014 年 4 月 26 日由Hermann Brenner发表于《柳叶刀》杂志。 结直肠癌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约 120 万名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而有超过 60 万名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于结直肠癌。其在各地区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这与所谓西方式生活有密切联系。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比如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 70 岁。 虽然遗传因素是结直肠癌的的危险因素,但大部分结直肠癌都是散发的,并在几年以腺瘤 - 肿瘤的形式发生。 当前结直肠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新辅助放射治疗(患者是直肠癌)以及辅助化疗(患者为 III、IV 期或高风险的 II 期结肠癌)。 在生存期方面,I 期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而 IV 期患者只有略大于 10% 的生存率。镜或血液筛查已被证实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大部分国家仍未开始实施有组织的筛查。 1、流行病学分析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直肠癌是人类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每年有120 万新确诊的病例,并且有超过 60 万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发病率在 50 岁以下年龄段较低,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中位年龄为 70 岁。该病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如图 1 所示,在 2008 年,按每百万人标准人口计算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从 4.3(中非,男性)到 45.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男性)和 3.3(中非,女性)到 3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女性)。 图 1.2008 年预计男性结直肠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大肠癌研究进展 (综述)

大肠癌研究进展 (综述) 1国内外对大肠癌的研究现状 1.1关于发病率: 结直肠癌在我国是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明显上升。根据全国12 个县市登记结直肠癌死亡率已居第4~5 位。从发病率看,20 世纪90 年代与70 年代相比,城市上升了31.95 %.[1] 根据美国近30 年的统计, 20 世纪70 年代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为28/10万, 2000 年为20/10万, 下降了29%, 其主要原因为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大力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 检出了大量“早期癌”并对癌前病变进行干预治疗。[2] 每年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接近148,300(72,600男性,75,700女性)名患者,占中人口的5-6%.患者具有家族性危险,也就是说其地带与第二代亲属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患有结肠癌的患者。20%的患者具有此类情况,反之近5-10%的每年患有结肠癌的在自然界遵从孟德尔遗传- 他们以常染色体显性的表现形式遗传。[8] 1.2发病机理研究[3] 目前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所致的病理过程和结果. 结肠癌的发生机制 (参考:[3]于旨平沈志祥罗和生主编,《实用消化病学》2007年1月第二版 p50)

结肠癌是人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发生的传统模型为良性腺瘤息肉引起的肿瘤,然后通过多步突变发展成腺癌.亦有少部分病例(8%)对结肠癌的易感性是明显遗传的,称之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2目前临床对结肠癌的认知情况? 2.1人群普查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 结直肠癌死亡率相对较低。 2.1.1 大规模人群普查资料表明, 35 岁以上的人群中,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4~32/10 万( 不含香港和台湾地区) [1~3]。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患者5 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 而晚期癌5 年存活率不足10%。[2] 2.1.2 美国明尼苏达州1993 年公布了该地区46 551 名自然人群的13 年普查结果, 每年普查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33%; 1999 年公布了18 年普查结果, 每两年普查一次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21%。Towler 等[9]对4 项随机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 每两年普查一次, 明尼苏达州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6%, 英国诺丁汉下降15%, 丹麦下降18%, 瑞典下降12%, 综合各研究结果, 人群普查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16%, 按实际参与普查人数计算, 死亡率下降23%。 2.2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美国国家息肉研究工作组提示, 切除普查发现的息肉可明显减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日本应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FOBT) 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 普查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81%。 以上结果说明, 普查不但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还可降低其发病率。 2.3将高危人群视为结直肠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北京市15 家医疗机构的普查结果显示, SFOBT 的阳性率为5.6%; 北京地区普通人群的结直肠癌患病率为36.57/10万, 共检出结直肠癌14 例( 2 例为非本地常住人口, 统计时予以排除) , 其中Dukes A 期4 例, B 期7 例, C 期1 例, Dukes A、B期患者占91.66%; 40 岁以下人群未检出结直肠癌, 50 岁以上人群检出结直肠癌的比例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增加。 高危人群: 包括本人患过结直肠癌或结直肠腺瘤、患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0 年以上未愈、胆囊切除10 年以上、曾有妇科肿瘤并接受过下腹部放疗、不明原因反复便血、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 2.4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李世荣等[17]拟应用SFOBT 对3002 名51~92 岁的自然人群进行连续16 年( 1987~2002 年, 1 次/年) 的结直肠癌普查。共2251 人接受了普查(A 组) , 751 人未能接受普查(B 组) , 普查率为74.98%。16 年共发现结直肠癌44 例, 年平均结直肠癌发生率为91.61/10万。 A 组检出结直肠癌21 例, 漏诊6 例, 结直肠癌发生率为74.97/10万, 检出率为91.61/10万; B组检出结直肠癌17 例, 发生率为141.48/10万。

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综述

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综述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1]。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病死率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8]。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50年来,尽管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手段不断发展, 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生存率却无太大变化, 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在50%一60%,50%的患者术后因局部复发或转移而最终死亡[10-14]。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复发和转移[9]。治疗比较棘手,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众多:TNM分期、Dukes分期、MAC分期(改良Astler-Coller分期)、Kirklin分期,Concord Hospital分期、中国分期、日本分期等。使用最广泛的是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5]。TNM分期是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 被世界各国学者接受, 也被全球各地肿瘤登记机构采用, 适于多学科结直肠癌分期的全球性语言[36]。 目前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 目前研究认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如下:1.性别:大多数研究表明[55,63,65,70],性别并不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研究显示,男性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同期相应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而对预后并无显著影[60]。另外,相关文献分析男性患者预后较女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心血管并发症、永久肠造口、急症手术、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吻合口瘘[61]。2.年龄:目前关于年龄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报道不一致。有研究显示,年龄不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2,65]。另有研究显示,年龄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摘要: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位,近40 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近 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患者虽可经手术治愈,但仍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 会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 出现,研究证明药物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新一代药物可使中位 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但是还是有一些患者对各类靶向药物不敏感。本文将对 对结直肠癌的病理,现有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预后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药物治疗;预后 一、结直肠癌病理 1、结直肠癌发病原因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 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此外,许多 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 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腹泻以及肛门坠胀,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结直肠 癌的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2.1中、青年结直肠癌 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病程短,进展迅速,其原 因可能是青年患者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易压迫并侵犯神经, 或阻塞肠腔导致 梗阻, 因而主要表现为腹痛。 2.2老年结直肠癌 老年结直肠癌具有病程长、疾病发展缓慢等特点,首发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 惯改变为主,而疼痛较少,根据确诊时伴随疾病来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伴随高 血压、心脏病、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 1.氟尿嘧啶类 1.1 5-FU:该药单独使用有效率为20%,具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该药与CF联用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最基础治疗方案。 1.2 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疗效与5-FU持续滴注相近;毒副作用与5-FU相似,但手足综合征更为突出。临床主要与奥沙利铂联用,有效率能达到45%-50%,且安全性更高。 1.3 替加氟(优福定,UFT):在临床应用中,该药常与CF(亚叶酸钙)联用,与“5-FU+CF”的联用方案相比,该联用方案的毒副反应更轻微,安全性更高,主要 用于结直肠癌晚期的老年患者。 1.4 替吉奥:该药是以替加氟为基础开发的新一代口服化疗药,它能抑制肿 瘤细胞中5-FU的分解。S-1对于结直肠癌治疗的疗效与持续静滴5-FU + CF的疗效相似,而且临床使用方便、毒副作用轻微,有临床前景。 2. 伊立替康 伊立替康是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DNA的复制和 RNA的合成,是细胞周期S期的特异性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于5-FU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CCRC)是一类与结肠镜检查技术密切相关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以及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 的重要病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个体化随访问期是降低IBD相关PCCRC发病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介绍PCCRC的发病率、病因及致病过程,对IBD相关PCCRC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1onoscopyco1orecta1cancer,PCCRC)—般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和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发生的重要因素。炎症性肠病(inf1ammatorybowe1disease,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T殳人群,IBD患者发生PCCRC可能与锯齿状途径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医生诊断及随访决策对于降低PCCRC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现对PCCRC 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一、PCCRC概述 (-)定义及演变史

PCCRC于2010年被首次提出,根据2018年世界内镜组织的共识声明,PCCRC 是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发现的结直肠癌[1]。目前各项研究中对PCCRC的定义尚不一致,总体上定义PCCRC的发生时间不超过结肠镜检查后的5年。使用较多的定义为在结果正常的结肠镜检查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见图1。专家建议,在结肠镜筛查时肠道准备良好且仅存在小的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的前提下,若患者不属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10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Aerts等[2]发现结果为阴性的结肠镜检查与确诊PCCRC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2年,考虑是随访周期不同所致。首次结肠镜检查完全正常的PCCRC极少见,80%PCCRC患者在检查确诊前最后1次结肠镜筛查时已存在癌前病变,其随访周期应短于10年。在首次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查后,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肠道表现制定个体化随访周期[3]o总结已有研究,PCCRC的定义与不同患者的随访筛查周期密切相关,而医生建议的随访周期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肠道情况及家族史等有关。 (二)流行病学 如果将PCCRC定义为在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后6〜36个月内确诊的结直肠癌,PCCRC发病率整体上低于10%,且具有下降趋势。2018年Murthy等[4]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排除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发现PCCRC发病率约8%;2014年Burr等[5]发现,在调查的8年内

结肠直肠癌研究50年

1964年ASCO成立之初,医学界对结直肠癌的病因学还知之甚少,治疗方法大致仅限于对原发肿瘤灶的手术切除,以及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有一定效果的氟尿嘧啶。从那时起,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国和大多数医疗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随之出现了明显下降。 观察性研究表明,结肠癌与摄食红肉、肥胖、缺乏体力锻炼等有关。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似乎可以降低发病率。确诊为结肠癌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增加体育活动或可降低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诸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等家族性结肠癌综合征在临床和基因角度都已给出了详细的描述。高危家族遗传咨询服务介入可以对高危者进行综合评估和早期预防,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目前,散发性结肠腺瘤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恶变风险与息肉的大小、绒毛形态和外观等相关。因而,针对一般人群进行结直肠息肉和癌症常规筛查是可靠的措施,过去主要应用大便潜血试验检测,目前已开始使用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进行直观检查。这些检查手段都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然而不幸的是,符合条件的人群实际进行筛查的比例并不太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个人风险的误解、缺乏治疗保障和对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不适的忧虑造成的。 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CT结肠成像检查成为新的筛查方案,至少可以发现大的结肠息肉,与内镜检查相比,这项技术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然而,长期的肠道准备、费用和缺乏具有阅片专业知识的影像学家等因素都可能会限制CT结肠成像技术的广泛使用。 与粪便潜血试验相比,针对大便脱落上皮细胞进行DNA突变检查的特异性更高,但是不能排除直观鉴定并切除结肠异常细胞来源的必要。 在过去50年里,最重要的进展在于发现了引起结直肠癌的分子通路,这一成绩归功于Vogelstein等和Markowitz等,Atlas癌症基因组图谱网络后来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微卫星不稳定通路与突变或DNA错配修复甲基化有关,染色体不稳定通路与抑癌基因缺失或致癌基因突变有关。 微卫星不稳定通路与染色体不稳定通路导致了特异性分子通路的变异,例如WNT, MAPK, PI3K, TGFB 以及p53,进而引起了大部分结直肠肿瘤的形成。毫无疑问,在未来数年间,这些新发现将催生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的时代的到来。 结直肠癌新诊患者的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TNM分期)有关。其他与预后有关的病理特点包括肿瘤穿孔、梗阻、侵犯神经或血管、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切除标本中淋巴结的数目等,临床特点包括术前癌胚抗原上升,此外还有其分子特点。 对于分子特点来说,某一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结肠中微卫星不稳定增高,预示着预后较好,也预示着对氟尿嘧啶化疗缺乏敏感性。BRAF突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基因表达的亚型分析试验似乎对改善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益(而非治疗,目前而言)。 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措施是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多个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腹腔镜结肠切除术的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而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临床随机试验明确了III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6个月的疗效,之后的主要进展就是氟尿嘧啶加亚叶酸方案中添加奥沙利铂。 研究显示,在氟尿嘧啶加亚叶酸方案中添加伊立替康无益。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化疗方案中添加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都无益,尽管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时都是有效的。

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学研究与治疗建议

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学研究与治疗建议 结直肠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诊断和治疗该病,病理 学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病理学的角度,论述结直肠 癌的研究以及治疗建议。 结直肠癌是由结肠和直肠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肿瘤所致,其发病率逐 年上升。病理学的研究对于诊断和分型结直肠癌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通过肿瘤标志物与病理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地诊断结 直肠癌。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等,它们的升高与结直肠 癌的存在密切相关。 其次,对于结直肠癌的分期和分级也极为重要。根据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等指标,可以将结直肠癌分为不同的 阶段。通过分期可以判断患者的预后,并且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可以将结直肠癌分为不 同的分级,进一步指导个体化治疗。 病理学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手术治疗方面, 根据病理结果的分期,确定了手术的范围和方式。对于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切除术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具有肿瘤侵袭深度的患者,根据病理评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肠道切除范围,如局部切除或根治 性的结直肠全切除。对于晚期可切除病例,常规是联合放化疗,以降 低术后复发的风险。 除了手术治疗,病理学研究也为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指导。通过病理学检测,可以筛选出EGFR突变、RAS突变等特定的分子标

志物,为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对于采用化疗方案的患者,病理学研究旨在评价化疗的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通过检测化疗前后的肿瘤组织标本,可以判断肿瘤细胞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病理学研究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病理学检测和临床实践,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学只是诊断与治疗的一部分,其他因素如患者的整体状况、家族史等也需要综合考虑,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了更好地应对结直肠癌,研究人员应继续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理学特征,以早日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在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就结直肠癌在2020年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回顾。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新发现 结直肠癌的发病是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复杂过程。 (一)饮食与结直肠癌 2020年3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了西式饮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关联。芝加哥的学者将雄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西式饮食(高脂、低纤维素、低矿物质和维生素)或者标准饮食持续4周,行结直肠切除术和吻合术。术后

第1天给予含有鼠源性肠球菌(e2株)灌肠,第2天给予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灌肠。第21天后发现,接受西式饮食干预组中,88%的小鼠发生了结直肠肿瘤,接受标准饮食组中仅30%的小鼠发生结直肠肿瘤。因此提出西式高脂饮食方式是促进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与我们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密不可分。2020年12月,来自剑桥的Ömer H. Yilmaz团队在Trendsin Endocrinology&Metabolism发表的综述中提出高糖高脂肪的西式饮食通过调节胰岛素/IGF-1及酮体代谢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的西式饮食习惯、吸烟、体重增加和肥胖、糖尿病和大量饮酒,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鼓励居民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高脂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谷类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 (二)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 除了饮食、遗传等因素外,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的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也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未来研究的方向也逐渐明朗化。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实验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 分子机制的研究 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理解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家们正在关注哪些基因和分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了解到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基因变异、激素调节、免疫逃逸等等。建立更完整的基因组数据库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2. 新型治疗方案的探索 针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无法有效治疗结直肠癌的患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案。例如,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加强机体对抗癌细胞的能力。实验表明,某些免疫治疗药物对小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50%以上。 另一种新型治疗方案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药物会针对特定的异常基因或蛋白质进行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张。现在已有多个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例如抗VEGF(血

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大大缓解复发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 3. 基因治疗的研究 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或有价值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抑制或代替癌细胞相关的异常基因或基因表达。正在研究基因治疗方案的科学家们,认为使用这种方式治疗结直肠癌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极高。目前,基因治疗在许多实验室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4. 检测技术的发展 对于结直肠癌,基于肠道镜检查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已经成为日常医疗服务的一部分。然而,新兴的组学和遗传学技术不仅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检测肿瘤,同时可以检测患者的个人基因组或代谢组,为患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实验研究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进展。从分子机制到新型治疗方案,从基因治疗到高效检测,所有这些都为结直肠癌的治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将越来越依赖于个性化治疗和生命科学技术。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因此,降低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 结直肠癌的转归及预后与病变的分期紧密相关。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2%;且患者生活质量低。然而,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部分可行内镜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但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因此,逐步普及结直肠癌筛查和推广内镜下早诊早治是提高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为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方案,我国卫生部先后颁布了《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和《结直肠癌诊疗质量控制指标(试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指南。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侧重于结直肠癌内镜早期诊治且兼顾筛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共识意见。因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的消化、内镜、外科、肿瘤、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并邀请澳大利亚谭达恩教授及新加坡霍光明教授共同制定本指南意见。 一、定义和术语 1.早期结直肠癌: 根据1975年日本结直肠癌研讨会上的讨论意见,目前我国普遍将局限于结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癌定义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为黏膜下癌。而2000年版的WHO肿瘤分类则规定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推荐使用WHO推荐术语,但也可暂时沿用原位癌、黏膜内癌等术语。 2.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相当于原来的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GIN)则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3.结直肠癌癌前病变: 指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和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等,新近命名的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 TSA)和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等锯齿状病变也属于癌前病变的范畴。 (1)结直肠腺瘤: 可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最低。大多数结肠癌经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2)进展期腺瘤: 指满足以下1条或多条标准的腺瘤:①直径>10 mm;②含有绒毛成分;③有重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达40%~50%,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对于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经过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称为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可分为以化疗±靶向为主的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1)梳理肝转移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标准;(2)探讨疗效评估、手术时机及肿瘤侧性对转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等临床问题;(3)总结转化治疗方案新进展,包括经典双药方案、三药联合的加强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局部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两步肝切除、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术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综述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现有问题,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的概率约为25%,而全病程中最终发生肝转移的比例则高达40%~50%[1,2]。目前观点认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完整的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转

化后切除的患者预后与初始切除者近乎一致。因此,转化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转化治疗是一种通过对适合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或局部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方法[3]。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于术前化疗药物的应答率与转化切除率成显著正相关[4]。因此,针对患者转移特点,个体化地选择高应答率的治疗方案可提高转化治疗成功率。经典双药化疗、三药联合加强化疗、联用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使转化切除率不断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HAI)、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选择性内放射疗法(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SIRT)以及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以及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初步的研究证据,有望在转化治疗领域贡献独特的力量。本文就CRLM的转化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一、CRLM可切除性的评估 CRLM是否可切除的评估应当由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完成[5]。2019年第4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指出,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需同时满足能实现肝内肝外所有病灶的切缘阴性(R0切除)

202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及化疗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及化疗耐药中的作 用研究进展 摘要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占据发病谱第三位和死因谱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其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具有控制癌症进展的特性。对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进一步理解可能有助于发展新型的癌症诊断、治疗方法与预后模型。本文介绍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和异质性,总结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生长、侵袭转移、细胞外基质的重塑、血管生成、肿瘤免疫和化疗耐药方面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欧美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而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且成为我国癌症死因的五大原因之一[1]。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基质细胞、细胞分泌的产物、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以及血管。成纤维细胞作为结缔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间充质细胞,具有调节ECM的合成、降解,以及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来调节细胞间通讯的功能。在肿瘤微环境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激活与肿瘤细胞转移、治疗反应和患者预后相关。

一、结直肠癌CAFs的来源及特性 人体内成纤维细胞可分化为不同的形态。随着解剖位置的差异,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差异[2]。CAFs可以由以下几种细胞分化而来:局部组织常驻的间充质基质细胞[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上皮细胞[5]、内皮细胞[6]、脂肪细胞[7, 8]、周细胞[9]、星状细胞[10, 11]等。Kobayashi等[12]通过在结肠炎相关CRC小鼠模型中谱系追踪发现MCAM+ ACTA2+ CAFs来自于结肠表达隐窝周围瘦素受体(intestinal pericryptal leptin receptor,LepR)的细胞。由于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体外或动物模型,且缺乏具体的机制阐述,对于人体内CAFs的确切来源仍需不断地探索。 正常的成纤维细胞会在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1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Sonic Hedgehog[14],IL-1/IL-6[15],缺氧[16]等的刺激下激活成为CAFs。近年来,Li等[17]发现Nodal,即TGF超家族成员,通过Smad2/Snail途径显著地将正常成纤维细胞向促进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的CAFs方向转化。Franzè等[18]证明在结直肠癌中IL-34可以诱导正常成纤维细胞获得与CAFs相似的细胞表型,而CAFs中IL-34的敲除降低了其致瘤特性。大部分的研究证明CAF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有证据表明其抑瘤特性,如Ozdemir等[19]发现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缺失会诱发免疫抑制并加速胰腺癌的发生并降低存活率。鉴于此,在靶向结直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治疗时也应谨慎。

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的癌变因素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结肠炎相关的结直肠癌的癌变因素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张欣;罗晓平;刘琼;窦薇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6(30)8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结直肠炎性病变,随着病程延长,癌变 风险增加.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RC)是IBD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全球CRC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文讨论了CRC的主要癌变因素,包括IBD患者的病程、病变范围、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并对与CRC发病机制有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如核因子κB(NF-κB)通路、Wnt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白细胞介素6(IL-6)/转录激活子3(STAT3)通路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通路的激活,以及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的表达失调进行了概述,为CRC 的预防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874-878) 【作者】张欣;罗晓平;刘琼;窦薇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药剂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上海市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药剂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 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上海市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6

【相关文献】 1.健脾清热活血方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及其相关癌变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J], 张涛;陈玉;张保静;陈远能;宋杰 2.亚稳外延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变机制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刘家麒(综述);游柳平(综述);黄跃南(审校) 3.mPGES-1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张沿君 4.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及癌变机制 [J], 贾丹丹;戚文娟;程莉;程丽;周长江 5.肠黏膜组织内神经递质和基质细胞参与炎症性肠病发生——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研究进展 [J], 刘占举;苏婧玲;庞雪花;甘华田;陈宁;刘玉兰;白爱平;袁川评;王玮;柳巨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研究

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研究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据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 有数百万人被诊断患有结直肠癌,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因此丧生。神经内分泌分化是结 直肠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于癌症的病理生物学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直肠癌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相关机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种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分泌细胞是一类体表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类型,它们在体内分泌特定的激 素和神经递质。在结直肠中,神经内分泌细胞主要分布在结肠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神经 内分泌细胞在维持结肠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们还参与了调节结肠细胞 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结直肠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常分化和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增 殖和浸润。对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生的机 制和肿瘤的发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关于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 对结直肠癌患者组织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了一些与神经内分泌分化密切相关 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发现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的激素和神经递质水 平普遍升高,同时这些细胞的分化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机制。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神经内分泌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常分泌可能共同影响了肿瘤的发展。这一发现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肿瘤微环境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结直肠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 一些挑战。我们尚不清楚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及它们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 临床治疗策略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神经内分泌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同时也需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临床治疗策略。

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癌症的治疗方案也在持续地更新和改进。在此过程中,自噬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受到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结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在其中的自噬作用和机制研究方面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一、自噬的基本概念 自噬是一种由细胞内部产生的存活机制,其主要作用是将无用或老化的细胞器和蛋白质分解并回收利用。自噬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包涵体的形成阶段、液泡的形成阶段和溶酶体的形成阶段。包涵体的形成是自噬的初始阶段,它可以通过钙调素和AMPK等信号途径的激活来启动。然后,一系列分子的调节作用将会引起液泡的形成。液泡形成后,将会和溶酶体合并,从而完成自噬过程。 二、结直肠癌的基本概念 结直肠癌是一种源于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症状主要包括腹泻、便秘、大便带血、腹部疼痛等。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同时该疾病也是致死率较高的肿瘤之一。 三、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自噬在结直肠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可以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进而影响癌症的发展和预后。具体来说,自噬能够为结直肠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使其得以生长和繁殖。同时,自噬还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免疫逃逸,增强其抗癌能力。 四、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机制研究 自噬在结直肠癌中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噬途径调节、自噬相关基因变异和自噬蛋白质的表达等方面。其中,自噬途径调节是自噬研究的重点之一。自噬的调

节过程受到多个信号通路的共同影响,包括mTOR、ULK1、Beclin-1、LC3等。这些信号通路中的某些基因突变或蛋白质功能缺陷都可能导致自噬机制的紊乱。此外,自噬蛋白质的表达也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病理特征之一相关。如BAG3、ATG5等自噬蛋白质的失调,可能会导致癌细胞凋亡等关键信号通路的紊乱。五、自噬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和前景 目前,一些针对自噬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已经被提出,且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例如,mTOR抑制剂Everolimus被发现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同时还能够协同其他化疗药物一起使用。此外,通过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的方式干扰自噬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质,如Beclin-1和LC3等,也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虽然自噬作为一种复杂的代谢途径,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其前景值得期待。 六、结语 总之,自噬在结直肠癌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其作用及机制的深入探索,我们可以为结直肠癌治疗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同时,也为其他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意义。

肠癌【文献】

肠癌【文献】 大肠癌 发表者:赵东奇1619人已访问 大肠癌是由于正虚感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引起的,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北美、西欧各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占全部癌症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大部分省市大肠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男女之比约为2:1,好发年龄为30-60岁。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患者具有整体治疗效应,在改善症状、减毒增效、有利于劳动力的恢复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 中医学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学的“肠积”、“积聚”、“症瘕”、“肠覃”、“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等病的范畴。《灵枢·水胀》说:“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其症状的描述颇似结肠癌腹内结块的表现。《诸病源候论·积聚症瘕候》记述:“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劳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明代《外科正宗·脏毒》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类似于大肠癌的病因、主要症状,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清《外科大成·沦痔漏》说:“锁肛痔,肛门内外犹如竹节锁紧,形如海

调控抗酶蛋白程序性核糖体移码表达效率的抗结直肠癌机制研究

调控抗酶蛋白程序性核糖体移码表达效率的抗结直肠癌机制研 究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世界范围内,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和主要的死亡原因。发病率分别位于是男性肿瘤的第三位和女性肿瘤第二位,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一直是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化疗方法,然而5-FU杀伤肿瘤细胞的代谢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已知细胞内多胺类物质代谢的异常是导致结直肠组织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内多胺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细胞,持续高水平的多胺与细胞增殖、凋亡下降、肿瘤侵袭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关。同时,降低细胞内多胺水平可以提高放疗效果,提高正常细胞抗氧化的耐受性。 因此,抑制多胺生物合成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肿瘤治疗策略。细胞内存在一个以多胺、鸟氨酸脱羧酶(ornithine decarboxylase,ODC)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蛋白(ornithine decarboxylase antizyme,OAZ)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拮抗的环形调控模式,其目的是使细胞内的多胺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长分化。 足量的多胺同时也是肿瘤细胞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由某些信号决定核糖体在mRNA特定位点上的读码框可以发生程序性移动一个或者更多核苷酸。 这一过程称为程序性核糖体移码。它在自体调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因素参与了程序性核糖体移码,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OAZ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程序性核糖体移码事件。

OAZ1由oaz1基因编码,在其解码中,需要有+1程序性核糖体移码(programmed+1 ribosomal frameshifting,+1 PRF)的翻译移码过程。这也是OAZ1合成的必需途径和其关键性调控点。 OAZ作为多胺生物合成中关键限速酶ODC的上游分子,可以负性调控细胞内多胺含量。同时OAZ还广泛参与细胞不同通路的生物活动。 因此,以OAZ程序性核糖体移码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靶位点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药物筛选实验结果提示:5-氟尿嘧啶 (5-fluorouracil,5-FU)可以上调OAZ程序性核糖体移码效率,减少多胺的合成,从而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T-29的生长,而5-FU上调OAZ程序性核糖体移码效率的机制以及其在其他再编码事件中是否扮演不同角色尚无报道,我们的实验将在蛋白翻译水平从核糖体再编码角度探究5-FU作为经典化疗药物,在转录后翻译mRNA再编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结果(一)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筛选上调OAZ移码效率药物构建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以其为工具对包括巯基嘌呤、阿糖胞苷、拉米夫定、5-FU及利巴韦林在内一系列药物进行筛选,依据荧光素酶活性检测OAZ移码表达效率,发现即使在低于临床常规治疗浓度100倍的条件下 5-FU同样能显著上调OAZ的移码效率,而不其总mRNA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改变。内源验证结果同样证实上调OAZ移码效率的同时OAZ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导致下游ODC表达量及活性显著下降,而降低细胞内多胺水平,体外实验提示这种效应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HT-29生长。 (二)5-FU通过掺入成熟rRNA上调OAZ的移码效率为了进一步研究5-FU 上调OAZ移码效率的机制,我们通过培养基中加入32P-正磷酸盐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