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CCRC)是一类与结肠镜检查技术密切相关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以及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 的重要病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个体化随访问期是降低IBD相关PCCRC发病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介绍PCCRC的发病率、病因及致病过程,对IBD相关PCCRC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1onoscopyco1orecta1cancer,PCCRC)—般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和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发生的重要因素。炎症性肠病(inf1ammatorybowe1disease,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T殳人群,IBD患者发生PCCRC可能与锯齿状途径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医生诊断及随访决策对于降低PCCRC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现对PCCRC 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一、PCCRC概述

(-)定义及演变史

PCCRC于2010年被首次提出,根据2018年世界内镜组织的共识声明,PCCRC 是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发现的结直肠癌[1]。目前各项研究中对PCCRC的定义尚不一致,总体上定义PCCRC的发生时间不超过结肠镜检查后的5年。使用较多的定义为在结果正常的结肠镜检查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见图1。专家建议,在结肠镜筛查时肠道准备良好且仅存在小的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的前提下,若患者不属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10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Aerts等[2]发现结果为阴性的结肠镜检查与确诊PCCRC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2年,考虑是随访周期不同所致。首次结肠镜检查完全正常的PCCRC极少见,80%PCCRC患者在检查确诊前最后1次结肠镜筛查时已存在癌前病变,其随访周期应短于10年。在首次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查后,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肠道表现制定个体化随访周期[3]o总结已有研究,PCCRC的定义与不同患者的随访筛查周期密切相关,而医生建议的随访周期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肠道情况及家族史等有关。

(二)流行病学

如果将PCCRC定义为在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后6〜36个月内确诊的结直肠癌,PCCRC发病率整体上低于10%,且具有下降趋势。2018年Murthy等[4]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排除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发现PCCRC发病率约8%;2014年Burr等[5]发现,在调查的8年内

PCCRC的发病率从10.6%逐渐下降至7.3%o

在IBD等特殊人群中,PCCRC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6,7]。Mooiweer 等⑹随访265例IBD患者,其中PCCRC患者占总研究人群的21%,高于一般人群中PCCRC发病率;随访36个月,PCCRC在IBD等肠道疾病患者人群中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回顾PCCRC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对IBD相关PCCRC进行研究探讨,为IBD特殊人群及其他具有PCCRC发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结肠镜随访筛查周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CCRC的发病风险,尤其是IBD相关PCCRC e

二、PCCRC的发生原因

(-)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

1.结肠镜检查技术:常规结肠镜下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差,当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区分不明显时,常规结直肠镜的弊端更加显著,严重降低检出率[7]。无蒂锯齿状腺瘤(sessi1eserratedadenoma,SSA)属于结直肠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其可能与PCCRC的发生相关,因其形态特殊,目前的内镜技术难以达到该腺瘤检出所需的成像分辨率及清晰度,易导致漏检[8,9]。

针对结肠镜技术病因,可以作如下处理:2015年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和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列出了9项结肠镜检查期间质控指标,其中,腺瘤检出率(detectionrateofadenoma,ADR∖肠道准备质量、肠镜撤出时间和盲肠进入率为评估结肠镜检查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且与PCCRC发生相关

口0]o目前ADR的基准要求是男性达到30%,50岁及以上女性达到20%,混合比率为25%o肠镜撤出时间也有明确的质控要求,在息肉切除等操作已完成的情况下,要求从结肠镜到达盲肠到撤出肛门的时间不少于6min o此外,

内镜辅助技术(水交换法结肠镜、磁性成像仪等)及新型内镜(高分辨率

显微内镜、全谱结肠镜等)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SSA的漏检率口

1J2z13]o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帮助暴露更多的肠道黏膜以及报告黏膜可视化百分比和息肉大小等[14]o

2.内镜医生诊断和治疗失误:内镜医生缺乏经验会对癌前病变诊断错误。非息肉状结直肠肿瘤(non-po1ypoidco1orecta1neop1asm,NPCRN)及无蒂锯齿状腺瘤表现为扁平状,如果对这类癌前病变的检测经验不足,易遗漏病灶导致PCCRC[15,16]o较常见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包括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占结直肠腺瘤的70%,单个或多个生长,表面呈结节状,大多有蒂,这种腺瘤在内镜下较易检出,且其属于肠道腺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内镜医生对于这种腺瘤的诊断经验更为丰富,漏诊率较低[17]。

发现癌前病变但未进行恰当的手术处理也是PCCRC发生的原因之一,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基于患者身体情况没有切除癌前病变,或是对癌前病变进行切除但有病变残留。后一种情况考虑为术前肠道准备不充分所致病变组织切除不完全,或者癌前病变表型较为少见导致术者对病变范围判断失误,因而没有对癌前病变进行充分切除,不排除癌前病变发生部位或患者身体状态不允许充分切除的情况口8z19]o

处理方法如下:内镜医生应增加学习培训I,系统掌握所有癌前病变类型,减少漏诊。还应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结合家族史等综合评估患者结肠镜检

查随访时间,对存在癌前病变的患者增加监测频率,选择合适时机切除癌前病变。

3.肠道准备欠佳:结肠镜查检前应进行肠道准备,患者不配合检查流程或内镜医生忽略某些检查步骤导致肠道准备不充分,限制肠道黏膜的可见性。文献报道腺瘤漏诊率与不充分的肠道准备相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CCRC的发病率[10,20]。

2019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指南中肠镜前肠道准备相关要点:(1)医生应对患者多次强调肠道准备相关注意事项及肠道准备重要性;(2)建议在肠镜检查前1天摄入低纤维食物;(3)肠道准备时加入口服西甲硅油;(4)不建议常规使用促动力剂及灌肠剂进行肠道准备;(5)建议分多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

(6)对于下午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可于当天上午进行肠道准备,建议在肠镜检查前5h内开始最后一次肠道准备并于检查开始前至少2h完成[21,22]。

(二)PCCRC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不稳定性可提高基因突变率导致肿瘤形成,其主要通过3种不同的致瘤途径:染色体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CpG岛甲基化(CpGis1andmethy1atorphenotype,CIMP)z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的。部分PCCRC含有1种或多种基因不稳定性表型,以上3种途径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加速PCCRC的进展[23,24,25]。Stoffe1等[26]发现结肠镜检查后不同

时间点确诊的PCCRC在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存在差别,这提示PCCRC 进展过程中存在异质性。从目前研究来看,可能有3种分子生物学机制参与发生。

1.锯齿状通路:无蒂锯齿状腺瘤(SSA)与PCCRC在基因和结直肠表现方面存在相似性,被认为是PCCRC的前体病变。不同于传统腺瘤的癌变途径,SSA可通过锯齿状通路发生癌变。所谓“锯齿状通路”,不同于常规腺瘤-癌途径和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的增生突变基因途径其特征包括致癌BRAF基因突变的早期参与、过量CPG岛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性[27]。在Samadder [28]等的研究中,PCCRC的分子特征与散发性微卫星不稳定及锯齿状通路重叠。因此,推测锯齿状通路可能在PCCRC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2.基因不稳定性:与其他结直肠癌相比,PCCRC中微卫星不稳定和CpG岛甲基化高突变表型的概率更大,提示PCCRC的发生与锯齿状通路相关[29z30]

染色体不稳定在PCCRC中更为常见,以往研究认为结直肠癌不会同时出现o

微卫星不稳定和染色体不稳定两种表型,而CiSyk等[31]发现,82%存在微卫星不稳定表型的PCCRC组织中可检测到染色体不稳定。

PCCRC与其他结直肠癌在分子环境和机制上的差异是导致PCCRC形成的一大主要原因,这种差异会加快肿瘤进展,导致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短期内发生结直肠癌。

3.基因突变:Shaukat等[32]观察至∣JPCCRC中BRAF基因突变增加;

在多变量1ogistic回归模型中X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ratsarcomavira1oncogenehomo1og f KRAS)基因突变与PCCRC呈负相关,KRAS在PCCRC患者人群中突变率远低于非PCCRC人群,而PCCRC 和非PCCRC人群中KRAS基因突变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于BRAF及KRAS与PCCRC的相关研究较少,且目前研究结果不足以支持BRAF 和KRAS基因突变在PCCRC的分子发病机制中的直接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三、PCCRC与IBD的相关性

PCCRC在IBD相关的结直肠癌中占比超过50%,由此可见IBD一旦癌变,容易发生PCCRC o推测可能的原因是IBD肠道环境导致内镜下癌前病变分辨难度增大,不排除分子机制诱导快速进展的可能性[33]。

IBD的异型增生通常在形态上被分为隆起型和扁平型。隆起型异型增生可表现为息肉、凸起、斑块和绒毛状腺瘤,易与IBD患者结肠常见的严重炎症混淆,内镜下检出困难;扁平型异型增生在内镜下更加难以分辨,一般通过黏膜随机活检发现,内镜医生缺少相关经验或未能进行足够的活检均易导致病变漏检。有研究发现JBD癌变易发生在结肠近端,有些甚至内镜下不可见但已有组织学病变,这需要严格的结肠镜操作质控以及内镜医生的精准判断才能避免错漏癌前病变[34,35,36]。此外,部分IBD患者合并肠道狭窄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导致肠道准备不充分或狭窄部位内镜无法通过,这种情况可嘱IBD患者于肠镜检查前1~3d即开始低纤维饮食,尽量降低对肠镜检查可见度的影响,狭窄无法通过可使用超细内镜[37,38]。

IBD癌变通过炎症和菌群失调信号发挥作用,不断刺激更新肠道黏膜和慢性炎症组织导致异型增生,异型增生通过染色体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和CpG

岛甲基化等分子途径发生癌变[33,39,40]。IBD癌变中大约6%属于扁平状

浸润型结直肠癌,癌变周围没有腺瘤组织存在,表明IBD进展为结直肠癌可

能涉及不同于结直肠癌的经典”腺瘤-癌π途径,锯齿状通路可能参与IBD进

展为PCCRC的过程。此外,部分IBD患者的不典型增生中存在绒毛状腺瘤,

不排除绒毛状腺瘤属于PCCRC癌前病变的可能性[41,42,43]。溃疡性结肠炎(u1cerativeco1itis,UC)中,PCCRC与DNA错配修复缺失的肿瘤表型相关,UC相关的PCCRC患者易发生错配修复缺失。错配修复基因表观修饰失活通

常伴有CpG岛甲基化表型,这可能表明CpG岛甲基化表型通路是UC向PCCRC进展的重要途径[44]。IBD相关PCCRC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目前较

少,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预防措施

(-)改良结肠镜检查技术,提高内镜医生诊断水平

PCCRC主要是由结肠镜检查中遗漏或切除不完全的病变引起,大部分PCCRC

的发生发展可通过改进结肠镜检查技术来预防。有多种降低PCCRC发病率

的策略,包括分次给药进行肠道准备、优化结肠镜检查技术、确保完整的息

肉切除、对切除的组织进行仔细的病理检查等[45,46,47]。此外,应该对

内镜医生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内镜医生对于非息肉状结直肠肿瘤等的检

测诊断技术水平[48]。

IBD扁平型异型增生检出依赖于内镜医生对肠道黏膜的充分采样,每10cm

病变结肠取多个活检标本;或采用染色内镜检查方法,病变常因其局部表现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不明显而被忽略,对于这部分病变,靛蓝或亚甲蓝染色内镜是较好的选择,可以突出可疑病变并允许有针对性的活检,提高异型增生检出率,降低PCCRC发病率[34,49,50,51]。此外,在IBD患者肠道狭窄或隆起病变处附加活检标本也有利于降低IBD相关PCCRC的发病率[7]。

(二)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合理的个体化随访问期

PCCRC的一般危险因素包括病变位置在右半结肠(结肠近端\高龄、女性及存在合并症等[52]。EriChSen等[53]研究发现相较于某些结直肠癌,PCCRC更多见于右半结肠,诊断年龄更高,女性占比更大。在其回归分析中,女性、确诊时的分期、近端肿瘤位置和高发的合并症是PCCRC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医生应关注结肠近端癌前病变患者,尤其是女性或伴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对于这类人群制定合理的随访监测时间,进行定期检查,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适当缩短随访周期。在分子生物学特征方面,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表型是PCCRC危险因素。医生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于有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表型的患者,无论结肠镜下有无肠道病变表现均应定期随访筛查,预防PCCRC的发生。

IBD进展为PCCRC的危险因素包括诊断年龄、病程、炎症程度(UC为全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受累≥50%I炎性息肉的形成、并发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直肠癌家族史等,专家建议根据危险因素对IBD患者癌变风险进行分层,所有IBD患者均应接受周期性结肠镜筛查[40,54,55,56]。目前已建立了IBD 异型增生标准化分类体系,包括无异型增生、不确定的异型增生(阴性/阳性\低级别异型增生(1ow-gradedysp1asia z1GD1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gradedysp1asia,HGD)和浸润性癌,医生可根据该分类体系决定监测周期,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出个性化的决定。IBD患者肠镜检查如未发现异型增生,可根据情况1〜2年后复查。如果怀疑非典型增生且程度低,间隔时间则应为6~12个月。以下情况建议3〜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重复活检:(1)怀疑非典型增生且程度高;(2)在内镜下易切除的单个散发性息肉中检测到1GD,且息肉附近或结肠其他地方未见扁平型异型增生(复检着重评估息肉切除的区域);(3)在平坦黏膜中发现1GD并经胃肠道病理学专家确认,但患者不考虑结肠切除术或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进行手术;(4)在腺瘤样息肉中诊断出HGD,但在邻近黏膜或结肠其他部位未见扁平型异型增生的证据时被完全切除。此外,发现扁平HGD或腺癌并经2位病理专家确诊的患者应进行结肠切除术。

五、PCCRC的治疗及预后

除了漏检导致的PCCRC,某些PCCRC可能具有相对其他结直肠癌进展更快的特点。调查研究发现,PCCRC患者被诊断为O〜∏期的比例与肠镜检出的结直肠癌相似,而诊断为IV期的风险相对增加33%[57]βGovindarajan等[57]发现PCCRC的手术切除率约为84.1%,低于肠镜检出的结直肠癌,PCCRC患者接受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也明显低于肠镜检出的结直肠癌。此外,PCCRC的1、3、5和10年生存率均低于普通散发性结直肠癌[58]。基于以上研究,PCCRC确诊时可能具有分期较晚的特点,其预后与其他结直肠癌相比更差,治疗以手术为主,但造口及无法进行手术的可能性较其他结直肠癌增加。

六、小结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PCCRC相关的研究,重点讨论了IBD相关PCCRC的研究进展。PCCRC基因组不稳定性明显高于某些结直肠癌,且较易出现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表型。无蒂锯齿状腺瘤是否位PCCRC的前体病变及锯齿状途径与PCCRC的关系仍有待探讨。IBD患者中PCCRC的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3倍,绒毛状腺瘤可能是IBD相关PCCRC的一种癌前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PCCRC的发病率已有所降低。医生应为IBD患者及具有PCCRC危险因素的人群制定合理的个体化随访周期,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PCCRC的发生。IBD相关PCCR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PCCRC与某些结直肠癌在分子机制上的区别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热点,探讨分子机制方向的研究进展对于降低PCCRC发病率将具有重要意义。

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分析

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分析 结直肠癌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人类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如何进行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将对目前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做出分析。 一、结直肠癌概述 结直肠癌指的是肠道壁上的一些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形成恶性肿瘤。整个直肠大约有 60 厘米长,大多数结直肠癌发生在直肠的下半段或直肠与乙状结肠的连接处。 结直肠癌通常会出现的症状包括腹痛、排便不畅、腹泻和便血等,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将愈来愈严重。 二、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 对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其他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内窥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来确定是否为结直肠癌。 1.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测定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 蛋白等,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结直肠癌及其程度。但是,该检查结果不确定性较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 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肠道壁内部的直视,可以检查肠道壁上点状的小瘤,进一步明确是否为结直肠癌。此外,内窥镜检查还能采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组织学分析。 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光、核磁共振(MRI)以及计算机断层 X 光(CT)等都能在视觉上直观地呈现结直肠癌的位置和程度,从而协助医生进行临床分析。三、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对于结直肠癌的治疗,常规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术依然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手术 手术型治疗主要包括根治术、姑息性切除术以及中断癌症的血流供应等,手术可以完全切除癌症细胞并防止恶性细胞自由发展。 2. 放疗 放疗的目的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对癌细胞进行杀灭,同时也会杀死附近的正常细胞,导致副作用较大,但是放疗对某些病人来说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 化疗 化疗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可以在全身范围内杀死癌细胞,是一种较为早期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极为流行的治疗手段之一。 四、结直肠癌诊疗现状分析 结直肠癌属于一种晚期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已经有较为完善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出现,但是结直肠癌的复发率依然较高。在现代医疗方面,探究结直肠癌诊疗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1. 诊断方面 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十分多样化,基本上每个医疗机构的诊断流程都大致类似,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内窥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以期能够尽早发现患者的结直肠癌。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3结肠镜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CCRC)是一类与结肠镜检查技术密切相关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以及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 的重要病因。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个体化随访问期是降低IBD相关PCCRC发病风险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介绍PCCRC的发病率、病因及致病过程,对IBD相关PCCRC的有关研究进行总结讨论,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结肠镜后结直肠癌(post-co1onoscopyco1orecta1cancer,PCCRC)—般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结肠镜检查质量问题和某些分子机制导致病变快速进展是PCCRC发生的重要因素。炎症性肠病(inf1ammatorybowe1disease,IBD)患者人群中PCCRC的发病率高于T殳人群,IBD患者发生PCCRC可能与锯齿状途径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医生诊断及随访决策对于降低PCCRC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现对PCCRC 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降低PCCRC发病风险的措施。 一、PCCRC概述 (-)定义及演变史

PCCRC于2010年被首次提出,根据2018年世界内镜组织的共识声明,PCCRC 是指在结肠镜检查结果阴性后6~36个月内发现的结直肠癌[1]。目前各项研究中对PCCRC的定义尚不一致,总体上定义PCCRC的发生时间不超过结肠镜检查后的5年。使用较多的定义为在结果正常的结肠镜检查后6~36个月内诊断的结直肠癌,见图1。专家建议,在结肠镜筛查时肠道准备良好且仅存在小的结直肠增生性息肉的前提下,若患者不属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10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Aerts等[2]发现结果为阴性的结肠镜检查与确诊PCCRC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2年,考虑是随访周期不同所致。首次结肠镜检查完全正常的PCCRC极少见,80%PCCRC患者在检查确诊前最后1次结肠镜筛查时已存在癌前病变,其随访周期应短于10年。在首次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查后,医生可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肠道表现制定个体化随访周期[3]o总结已有研究,PCCRC的定义与不同患者的随访筛查周期密切相关,而医生建议的随访周期与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肠道情况及家族史等有关。 (二)流行病学 如果将PCCRC定义为在结果阴性的结肠镜检后6〜36个月内确诊的结直肠癌,PCCRC发病率整体上低于10%,且具有下降趋势。2018年Murthy等[4]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排除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发现PCCRC发病率约8%;2014年Burr等[5]发现,在调查的8年内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也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未来研究的方向也逐渐明朗化。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实验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 分子机制的研究 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理解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家们正在关注哪些基因和分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通过这些研究,人们了解到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基因变异、激素调节、免疫逃逸等等。建立更完整的基因组数据库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2. 新型治疗方案的探索 针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无法有效治疗结直肠癌的患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案。例如,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加强机体对抗癌细胞的能力。实验表明,某些免疫治疗药物对小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50%以上。 另一种新型治疗方案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药物会针对特定的异常基因或蛋白质进行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张。现在已有多个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例如抗VEGF(血

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大大缓解复发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 3. 基因治疗的研究 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或有价值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抑制或代替癌细胞相关的异常基因或基因表达。正在研究基因治疗方案的科学家们,认为使用这种方式治疗结直肠癌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极高。目前,基因治疗在许多实验室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4. 检测技术的发展 对于结直肠癌,基于肠道镜检查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已经成为日常医疗服务的一部分。然而,新兴的组学和遗传学技术不仅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检测肿瘤,同时可以检测患者的个人基因组或代谢组,为患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实验研究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进展。从分子机制到新型治疗方案,从基因治疗到高效检测,所有这些都为结直肠癌的治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将越来越依赖于个性化治疗和生命科学技术。

结直肠癌治疗新进展2023 ESMO (中文版)

结直肠癌治疗新进展2023 ESMO (中 文版) 本文档旨在介绍《结直肠癌治疗新进展2023 ESMO(中文版)》报告的目的和背景。该报告是关于结直肠癌治疗领域最新进 展的权威性资料,由___(ESMO)发布。 该报告的目的是向医学界和公众传达关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最新 研究成果、新的治疗方法和进展,以及对未来结直肠癌治疗的展望。它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动态的方式, 为医务人员和病患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指导。 通过介绍《结直肠癌治疗新进展2023 ESMO(中文版)》报告,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治疗方案和 药物研发,以及其对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我们也 希望通过分享这些最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结直肠癌 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请继续阅读下文,了解更多关于《结直肠癌治疗新进展2023 ESMO(中文版)》报告的内容。 本报告旨在介绍2023年___(ESMO)关于结直肠癌治疗的最 新进展。该报告涵盖了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

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下: 简要介绍结直肠癌的背景和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强调结直肠癌的重要性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探讨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并提供预防和筛查建议。 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和现有的诊断方法。 介绍结直肠癌手术的最新技术和进展。 讨论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并发症管理。 总结化学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探讨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简要介绍靶向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提供关于靶向药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指南。 探讨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前景和挑战。 讨论最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 介绍结直肠癌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肿瘤复发的监测策略。 提供最新的复发管理指南和建议。 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强调结直肠癌治疗的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该报告通过梳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更新的结直肠癌治疗知识,促进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2023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23版结直肠癌CSCO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结直肠癌(CO1oreCtaICancer,CRC)是中国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癌症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迅速上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SocietyofC1inica1Onco1ogy z CSCc))自2017年发布第一版指南以来,每年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药物可及性及CSCO专家意见进行更新。今年的更新版发表在《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Journa1ofCancerResearch,CJCR)2023年第3期,我们将介绍2023年版本与2023年版本相比的主要更新。 诊断部分 1 .肝转移的影像学诊断 研究证据显示,化疗可能导致肝脏脂肪化或因肝窦阻塞导致肝脏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因此肝脏转移瘤经化疗后可能不为CT所显示,推荐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进一步诊断(∏级推荐),必要时推荐肝脏超声造影检查(In级推荐)。 2 .直肠癌下缘位置标定 建议标涉中瘤下缘与外括约肌下缘及耻骨直肠下缘距离,同时按照顺钟向点

数标注肿瘤所处象限,特别是标注肿瘤累及前1/4象限者(顺钟位10点~2点)。 3 .直肠癌的T分期 本次更新进一步明确直肠癌诊断TN分期诊断标准。特别提出,直肠癌侵犯盆腔脏器及结构,包括盆腔脏器(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精囊腺、子宫宫颈阴道卵巢、小肠及结肠等)、直接侵犯而非血行转移盆腔骨骼、盆底肌肉(坐骨尾骨肌、梨状肌、闭孔肌、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等)、盆底神经、能棘或能结节韧带、直肠系膜外血管、脂肪等结构,即可诊断为直肠癌T4b期。 4 .直肠癌的N分期 临床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将改变治疗策略,特别需要明确非区域和侧方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依据,包括短径≥5m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信号或回声不均。推荐标注区域淋巴结,包括直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远端、直肠上动静脉旁、闭孔、骼内淋巴结,报告为CN分期。非区域淋巴结,包括骼外淋巴结、骼总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报告为CM 分期。如为直肠癌向下侵犯耻骨直肠肌以下,腹股沟淋巴结为区域淋巴结,报告为CN分期。至今尚无达成一致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标准。根据国内专家共识短径5~10mm为侧方淋巴结转移疑似阈值,短径≥10mm为诊断阈值。新辅助治疗后,尚无广泛认可的标准诊断肿瘤残留。下段直肠癌或cT3~4可

2023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检测及靶向治疗

2023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检测及靶向治疗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3 位,死亡率居第2 位。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及靶向药物的发展,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的一线方案,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对个体化方案的判定、预后判断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常规分子标志物检测 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指南及实践推荐检测的结直肠癌相关基因包括RAS、BRAF 和MMR 等。 RAS 基因点突变 KRAS、NRAS 均参与(EGFR)的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和存活。其中KRAS 点突变的发生率为40%~50%,NRAS 点突变为3.8%。常规需要检测的位点包括KRAS 和NRAS 基因的第2、3、4 号外显子。多项研究表明,RAS 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能从抗EGFR 单抗治疗中获益,尤其对于原发灶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的患者;而对于RAS 基因突变患者,无法从抗EGFR 单抗中获益,一般采用化疗联合VEGF 单抗治疗;

BRAF 基因点突变 BRAF 基因位于RAS 基因下游,是RAS-RAF-MEK 激酶通路上的关键成员。BRAF 在亚洲结直肠癌患者中突变率为5.4%~6.7%,其中90% 为BRAF V600E 突变,而非V600E 突变结直肠癌整体预后与BRAF 野生型相似,也不影响抗EGFR 单抗的选择,因此BRAF 非V600E 突变检测尚不常规开展。NCCN 指南和CSCO 指南对BRAF V600E 突变mCRC 患者的二线治疗均推荐西妥昔单抗+伊立替康+维莫非尼(BRAF 抑制剂)或西妥昔单抗+BRAF 抑制剂±MEK 抑制剂的联合方案; 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和错配修复 (MMR)蛋白表达 MSI 状态和MMR 蛋白表达是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泛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的预测指标,其中MSI-H/dMMR 整体发生率约15%,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约占5%。通常检测 5 个微卫星位点:BAT-25、BAT-26、D2S123、D5S346 和D17S250;当≥2 个微卫星位点显示MSI,即可诊断为MSI-H;1 个显示MSI,可诊断为MSI-L;没有任何位点显示MSI,即MSS。而MMR 相关蛋白为4 个:MLH1、MSH2、MSH6 和PMS2,其中≥1 种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则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一般而言,dMMR 相当于MSI-H,pMMR 相当于MSI-L 或MSS。

最新: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3(附表)

最新: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3(附表)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中国第二常见的癌症,也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癌症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迅速上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自2017年发布第一版指南以来,每年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药物可及性及CSCO专家意见进行更新。今年的更新版发表在《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CJCR) 2023年第3期,下面是2023年版本与2022年版本相比的主要更新。 一、影像学更新要点 1.结直肠癌诊断方法中,“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肝脏MRI”名词更新。

2. 直肠癌下缘位置标定 3.直肠癌T分期:下段直肠癌的T分期统一,并对T4b进行了详细解释补充。 4. 新增MRF(直肠系膜筋膜)定义解释。

5. 直肠癌N 分期和引入TD概念:直肠癌N 分期重新进行了定义,将短径≥5 mm 作为标准,增加侧方淋巴结概念。另外还增加了TD (癌结节)概念,推荐放射医师标注。 6. 增加MRI & 安全手术切面附录注释,通过MRI 测量肿瘤与MRF 的距离确定安全手术切面。

7. 重新设定增加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 8. 新增结构化报告建议

二、内科治疗更新要点 1.MSI-H/dMMR患者姑息治疗“双免推荐” • Ⅲ级推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用药方案用于MSI-H/d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3类证据); Ⅱ级推荐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联合用药方案用于MSI-H/dMMR型且未使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姑息二线及三线治疗(2A类推荐);

202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02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 我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手术及放化疗能明显改善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发生腹膜转移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突破以及临床药物转化的加速,免疫治疗应用于腹膜转移癌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腹膜转移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8万新发CRC病例,同时约有91万患者死于该疾病[1]。20%的CRC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出现了远处脏器转移。其中,腹膜转移(peritoneal metastasis,PM)是仅次于肝、肺的第三常见的转移部位[2]。发生结直肠癌腹膜转移(pmCRC)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如无积极治疗,中位总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3]。近年来,腹膜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等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pmCRC患者的生存时间[4, 5]。随着CRC综合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免疫治疗等药物治疗也逐渐应用于pmCRC患者。本文主要围绕pmCRC的免疫治疗领域进行综述,为后续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pmCRC的免疫学分子机制 pmCRC的产生涉及到一系列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正常状态下,腹膜的微环境由多种成分构成,其中包括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和大量免疫活性细胞等[6]。在结直肠原位癌发生腹膜转移时,游离于腹膜腔的肿瘤细胞会通过多种途径粘附于腹膜间皮细胞上,侵袭间皮下腹膜组织[7]。肿瘤细胞在腹膜种植后,多种腹膜来源的细胞会发挥促肿瘤的作用,例如,在TGF-β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腹膜下成纤维细胞会转变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CAFs会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促进肿瘤微血管的生成,从而为肠癌的腹膜转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8]。此外,腹膜相关巨噬细胞也可能会被诱导为M2表型巨噬细胞[9]。这类巨噬细胞具有促进转移灶定植、抑制细胞毒性CD8+T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相较于肠癌原发灶,腹膜转移病灶中NK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成分较多,这些在腹膜转移灶中浸润的免疫细胞具有促进新血管生成的作用[7]。 二、pmCRC的免疫治疗 根据肿瘤的免疫突变状态,通常可以将CRC分为两大类:具有DNA错配修复缺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dMMR/MSI-H)以及DNA错配修复

2023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对CRLM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CRLM的潜在发生机制。 结直肠癌在人类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球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就已属于中晚期,而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约有5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成为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术后5年的存活率约50%,还有包括靶向治疗、化疗、消融、转化等治疗方式,但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未有明显提高[2]。目前对于CRLM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基于CRLM患者的低生存率和高死亡率,进一步研究CRLM的发生机制,寻找与结直肠肝转移可能的相关基因、蛋白和通路等,据此研发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结直肠癌的肝转移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种因子等共同参与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就CRLM的潜在发生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CRLM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个大家族,因其需要Ca、Zn等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而得名,MMPs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种蛋白成分,破坏肿瘤细胞侵袭的组织学屏障,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目前研究显示[3]有多种MMPs家族成员在CRLM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MP-2是金属基质蛋白酶家族中的一员,在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以及在靶器官中定植,从而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起作用。MMP-2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高度表达,且肿瘤直径越大,组织分化程度越低,TNM分期越高,有淋巴结转移及浆膜浸润者MMP-2的阳性表达率越高,表明MMP-2与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有关,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膜,从而促进肿瘤转移[4]。研究发现[5]MMP-7基因-181 G等位基因启动子活性强于A等位基因,MMP-7基因-181G等位基因通过增强MMP-7m RNA转录,使MMP-7蛋白表达增加,且MMP-7基因型与结直肠癌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此外MMP-9、MMP-11均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与结直肠癌TNM分期及肿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MMP-9与TIMP-1的水平检测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病情评估的重要血清学指标[6]。TIMP-1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MMPs的蛋白水解活性,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对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发挥着调节作用[7],因此TIMP-1与MMPs的表达失衡对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生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2023

结直肠癌肝转移生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2023 摘要 结直肠癌患者的初诊肝转移率约为15%~25%,另有15%~25%的患者在接受原发病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肝转移病灶的初始不可切除率占80%~90%。近年来,生物治疗已成为转移性肿瘤治疗的新选择之一,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对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生物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结直肠癌已成为全世界第三常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1]。研究表明,约三分之一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发生肝转移[2]。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标准治疗方式一直是手术、化疗和放疗,约有20%的患者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病灶,其中约80%~90%的最初肝转移病灶不能获得根治性切除[3]。而化疗和放疗有非特异性和细胞毒性的副作用,因此开发更具针对性和更少副作用的替代治疗方法至关重要[4]。目前,生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多项突破,成为转移性肿瘤治疗的新选择之一。本文概述了生物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细胞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过继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和溶瘤病毒治疗。 一、靶向治疗

在结直肠癌及其转移瘤靶向治疗方面,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等众多靶点的药物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主要包括: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雷莫芦单抗和阿柏西普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瑞戈非尼)和BRAF抑制剂(恩考芬尼)。 既往研究表明,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中加入分子靶向药物可以提高总体缓解率,但该方法对于总体生存率无明显改善[5]。英国南安普顿癌症研究所开展的最新临床试验表明,对于KRAS野生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术前化疗方案中加入西妥昔单抗预后无明显改善[6]。在术前化疗方案中加入贝伐珠单抗的临床试验发现患者的总生存率仅有轻度改善[7]。因此,大多数指南并不推荐在术前化疗方案中加入分子靶向药物。 而对于部分肝转移瘤过大难以一期切除的患者,化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成功的“转化治疗”,即减少肝转移患者的肿瘤负荷,使其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或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全身化疗或加入靶向药物联合治疗是不可切除肝转移癌的常用转化治疗方法。最近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评估了FOLFOXIRI与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包括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手术转化率和总生存期。结果表明无论在转移性结

2023CSCO结直肠癌-内科治疗部分(全文)

2023CSCO结直肠癌-内科治疗部分(全文) 这次分享的是转移性肠癌的内科治疗方面,共有3点更新。 1.首次考虑到dMMR/MSI-H患者药物可及性以及临床研究数据,推荐双免治疗。姑息治疗一线治疗的dMMR/MSI-H患者是Ⅲ级证据推荐,在二线和三线治疗是Ⅱ级推荐。 2.dMMR/MSI-H患者面对PD-1或PD-L1抗体治疗方案的选择时,优先推荐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恩沃利单抗、替雷丽珠单抗、斯鲁利单抗。 3.基于最近几年公布的两个Ⅲ期临床研究数据,TAS-102+贝伐在指南上有2点推荐。一是在姑息一线治疗中不适合接受强烈治疗的患者作

为Ⅲ级选择,对于姑息三线治疗中的患者,将联合治疗方案从原来的Ⅲ级推荐提升到了Ⅱ级推荐。SunlightⅢ期临床研究正式发表之后可能会进一步提升证据级别。 详细介绍 1.非常推荐MSI-H患者行双免治疗,基于Checkmate 142研究结果,在dMMR/MSI-H二线及以上的患者中,双免治疗MSI-H患者的有效

率可达65%。一线治疗有效率可达71%,DCR、PFS、OS展现出持久疗效。 伊匹木单抗以往不可及现在可及了,考虑到药物的可及性和临床研究数据,今年的指南将双免治疗方案作为一线和二线专家推荐的治疗方案。姑息一线dMMR/MSI-H放在三线推荐,二线及以上患者放在Ⅱ级专家推荐。

2.关于PD-1和PDL-1药物的选择。在肠癌的临床实践中,K药、O 药、帕博利珠和恩沃利、纳武利尤单抗等PD-1和PDL-1药物都有自己的KEYNOTE研究,Checkmate数据的支持,并被推荐在国外重要指南中。 在中国,恩沃利单抗、替雷丽珠单抗和斯鲁利单抗都在dMMR、MSI-H 实体肿瘤的注册研究中,其中也包含了肠癌的有效性数据。 因此,在指南的注释中,晚期dMMR、MSI-H二线以下患者优先推荐帕博利珠单抗、恩沃利单抗、斯鲁利单抗或双免联合方案。

2023年结肠镜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结肠镜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结肠镜是一种用于检查和治疗结肠疾病的医疗设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意识的提高,结肠镜行业正迎来一波发展的机遇。本文将对结肠镜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首先,结肠镜行业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结肠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结肠镜检查的数量逐年递增,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根据美国结肠癌学会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500万人接受结肠镜检查,这为结肠镜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基础。 其次,技术创新推动了结肠镜行业的发展。结肠镜作为一种医疗设备,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结肠镜行业内主要技术创新方向包括高清晰度成像技术、虚拟结肠镜技术和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结肠镜的检查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了结肠镜行业的发展。 再次,市场竞争加剧带动了结肠镜行业的分化。当前,结肠镜行业内主要品牌有奥林巴斯、富士、龙门、泰尔文等。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手段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结肠镜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并通过低价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因此,市场竞争的加剧带动了结肠镜行业的分化与发展。 最后,市场监管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结肠镜是一种医疗设备,涉及到人体健康和治疗效果等重要问题,因此市场监管十分重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结肠镜行业进行监管,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保障患者的权益。同时,严格的市场监管措施也可以促进结肠镜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市场的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综上所述,结肠镜行业在市场规模、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市场监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结肠镜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2023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2023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主要从定义及术语、结肠镜筛查实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治疗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随访5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效果。 基本概念 陈述1:结直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中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论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2:结直肠癌前病变指已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结直肠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无蒂锯齿状病变、传统锯齿状腺瘤以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结肠镜筛查实施 陈述3:高龄、男性、长期吸烟、肥胖、大量饮酒、糖尿病、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肿瘤家族史、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等是结直肠癌危险因素,针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4:加强对消化内镜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及检查过程的质控监测,强化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意识,有助于提高对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识别与诊断能力。(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诊断 陈述5:结肠镜检查(含病理活检)是结直肠癌筛查、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结肠镜检查是提高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关键。(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6:漏检是间期结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右半结肠漏检率高,提高右半结肠病变检出率,可有效减少间期结肠癌的发生。(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7:高清白光结肠镜检查是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式,建议采用巴黎分型和(或)山田分型描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形态。(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共识水平:100%) 陈述8:色素内镜、内镜电子染色技术等对提高结直肠病变检出率及判断

202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及化疗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及化疗耐药中的作 用研究进展 摘要 结直肠癌在全球范围内占据发病谱第三位和死因谱第二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息息相关,其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具有控制癌症进展的特性。对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进一步理解可能有助于发展新型的癌症诊断、治疗方法与预后模型。本文介绍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和异质性,总结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结直肠癌生长、侵袭转移、细胞外基质的重塑、血管生成、肿瘤免疫和化疗耐药方面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欧美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下降,而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且成为我国癌症死因的五大原因之一[1]。肿瘤微环境包括免疫细胞、基质细胞、细胞分泌的产物、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以及血管。成纤维细胞作为结缔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间充质细胞,具有调节ECM的合成、降解,以及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来调节细胞间通讯的功能。在肿瘤微环境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激活与肿瘤细胞转移、治疗反应和患者预后相关。

一、结直肠癌CAFs的来源及特性 人体内成纤维细胞可分化为不同的形态。随着解剖位置的差异,成纤维细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差异[2]。CAFs可以由以下几种细胞分化而来:局部组织常驻的间充质基质细胞[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上皮细胞[5]、内皮细胞[6]、脂肪细胞[7, 8]、周细胞[9]、星状细胞[10, 11]等。Kobayashi等[12]通过在结肠炎相关CRC小鼠模型中谱系追踪发现MCAM+ ACTA2+ CAFs来自于结肠表达隐窝周围瘦素受体(intestinal pericryptal leptin receptor,LepR)的细胞。由于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体外或动物模型,且缺乏具体的机制阐述,对于人体内CAFs的确切来源仍需不断地探索。 正常的成纤维细胞会在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1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Sonic Hedgehog[14],IL-1/IL-6[15],缺氧[16]等的刺激下激活成为CAFs。近年来,Li等[17]发现Nodal,即TGF超家族成员,通过Smad2/Snail途径显著地将正常成纤维细胞向促进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的CAFs方向转化。Franzè等[18]证明在结直肠癌中IL-34可以诱导正常成纤维细胞获得与CAFs相似的细胞表型,而CAFs中IL-34的敲除降低了其致瘤特性。大部分的研究证明CAF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有证据表明其抑瘤特性,如Ozdemir等[19]发现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缺失会诱发免疫抑制并加速胰腺癌的发生并降低存活率。鉴于此,在靶向结直肠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治疗时也应谨慎。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毕业 【关键词】腹腔镜 1990年6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外科医师Jocobs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腹 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以后腹腔镜技术逐渐运用于传统的结直肠手术。但发展速度远不如其他腹腔镜手术,其主要原因是手术难度较高,手术器械较昂贵。自20世纪90年代中 期出现谐波超声刀以后,手术时烟雾少、焦痂少、止血效果好,使手术视野清晰、时间缩短,特别适用于肠系膜及大网膜的切割和游离;接着又有了能在腔镜下闭合直径>7 mm 的血管和组织束的结扎束(Ligasure)血管闭合器。 1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学习曲 线由于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技术欠成熟,缺乏合适的器械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复 杂性,使得它的“学习曲线”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早期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时间明显比开 腹结直肠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甚至中转开腹。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超声刀、Ligasure、各类腔内切割吻合器等器械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腹腔镜结直肠 手术的发展。郑民华[1]认为经过30~50例的手术即可较熟练地掌握此项技术,关键 要有很好的培训及初期的技术指导。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要求术者不仅有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且需相当丰富的开放性结直肠手术经验。郑民华等[2]回顾性分析了1993年6 月至2002年3月100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 25例,主要依据以下5个方面进行推断: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术后住院时间。池畔和林惠铭[3]2004年报道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大约为 40例,即可达到较熟练程度。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学习曲线例数文献报道差别较大[4],因为学习曲线的确定还受较多因素影响,如由于骨盆结构不同,男性患者手术更具挑战性;有腹部手术史者由于腹腔粘连、解剖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肥胖、肿瘤大小及其部位、手术方式均影响手术时间和效果的评价。此外,腹腔镜器械的改进、手术图像质量的提高和手术室装备的更新,提高了术者学习效果。池畔和林惠铭[3]还认为学习曲线与心理素质有关。目前尚无文献资料可以确定学习曲线阶段的最少手术例数。 2 腹腔镜气腹对肿瘤细胞扩散的影响腹腔镜是否会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及种 植1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内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报道切口种植率在1%~4%,主要 为标本取出处切口,多在开展的早期,可能与技术不熟练有关。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手术经验的不断增加,近几年有关切口种植的报道已越来越少,基本和开腹手术相同,已不再成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突出的问题。目前认为腹腔镜手术后引起肿瘤切口种植的机 制主要有:(1)脱落肿瘤细胞的直接种植;(2)Trocar处切口损伤及CO2沿Trocar的泄漏; (3)手术过程中,器械黏附肿瘤细胞造成切口“污染”;(4)肿瘤细胞的气雾化作用;(5)不同 气体对机体内环境包括酸碱平衡的影响;(6)人工气腹对细胞免疫的影响;(7)血行播散。 若能解决气腹造成的切口肿瘤细胞种植或腹膜广泛转移,则可进1步增加腹腔镜肠道肿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完整版) 摘要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2010年,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专家撰写并颁布了《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2010年版)》(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随着对该 《规范》应用的普及和理解的深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5年、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2023年先后组织专家对 《规范》进行了4次修订,内容涉及结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和放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等方面。2023年版《规范》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2023年版《规范》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1概述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23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5位,

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城市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发病率上升明显,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州等地开展的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证实了筛查的效益。目前推荐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主要是危险度评估和大便潜血检查,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大便DNA检测可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大便初筛的效益。国外经验显示,在医疗资源较发达的地区,每3~5年实施一次结肠镜检查也可取得较好的筛查效果。 结直肠癌诊疗过程可能涉及手术、化疗、放疗、影像学评估、病理学评估、内镜等诊疗手段。研究结果显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可提高结直肠癌诊疗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中使用AJCC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附录及附表1\为加强本规范的实用性,特绘制相关诊疗流程图(附图12,3,4,5,6,7,8,9,10,11,121 2诊断 2.1临床表现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 概述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腹腔镜结直肠手术(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LCS)已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标准 手段之一。LCS通过腹壁小孔进入连通腹腔和盆腔的腔道,在视野清 晰的条件下完成手术操作,减少了伤口长度,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 了手术创伤,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自1990年代初期,LCS逐渐引起了全球医疗界的广泛关注,通过 数十年的发展,现在LCS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研究对LCS进行探索和 改进,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LCS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2. LCS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研究腹腔镜技术,初步应用于腹腔内科 手术。1991年,Jacobs等人首先报道了LCS,并迅速引起了全球医学 界的关注。目前,LCS已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得到广泛应用。 LCS的发展经历了初期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的阶段、技术逐渐完善 和用途范围逐步扩展的阶段、器械不断创新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的阶段。现如今,LCS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成熟度。

3. LCS的技术特点 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患者创伤小,术后疼痛轻 •减少手术出血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手术视野和精细程度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LCS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标准腹腔镜技术,在常规体位下完成 腹腔镜腔道,通常包括5个孔位:摄像头孔位、助手工具孔位、工作 端口1、工作端口2、胃切口;另一种是单孔腹腔镜技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SILS),直接通过脐部一孔位置进入腹腔,操作器械通过单孔进行。SILS的机械缺口和空气泄漏风险大,技 术难度相对较大,操作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较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 4. LCS的应用 LCS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治疗,尤其适用于T1-3、N0和少量N1 的早期结直肠癌和大型息肉切除术。同时,LCS也被用于炎症性肠病、直肠脱垂、直肠膀胱瘘和复杂良性肿瘤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LCS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