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2003 年第5 期(总第67 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GUANGXI J IAOYUXUEYUAN XUEBAO

NO. 5 ,2003

(Serial NO. 67)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李莹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邮编:530023)

摘要:社会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它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联系社会研究语言。本文通过对学科简介、发展历程、研究范围、理论构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语言学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9410 (2003) 05 - 0051 – 05

1. 社会语言学简介

1.1 产生原因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带着浓厚的批判性质。它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着重研究语言形式的分类、分布和语言的共性研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差别和差异却置之不顾。这样的语言和语言学研究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因而是片面的。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是对传统语言学的补充和修正。

社会语言学的形成既有它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第一,本身的原因。20 世纪初,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提出语言是符号系统的学说,并强调对语言系统进行共时的研究。这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从此,西方语言学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身的共时研究上。50 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崛起。转换生成语法虽然在许多方面与结构主义不同,但二者的基本研究方面仍然是一致的。乔姆斯基(1965) 指出,转化生成语法是研究语言能力的。而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66) 则认为乔姆斯基这种涉及语言能力的理论抽象地论述理想的事物,而未把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其描述的内容。语言学家对这种封闭式的语言系统的研究的批评也并不否定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法所取得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这种研究的弱点也逐步暴露出来了。这首先表现在它舍弃了许多因素,如使用语言的人、时间、地点的因素,还有某一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等等,因此就不能正确解释许多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的兴起是与人们对语言现象的关注有关系的。

第二,社会历史的原因。语言研究由实际需要而产生,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也不例外。在50 到60年代,不少国家出现了一些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在60 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种族歧视,许多黑人和非白人少数民族难以找到工作,这些人缺少教育,担任不了技术工作。美国当时就掀起了一个民权运动,语言问题也成为这个运动的内容之一。政府也比较重视社会语言学

的调查,为之资助了一些经费。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许多独立国家,不少民族生活中发生变化以及社会经济改造等,引起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也引起了一些社会语言问题。随着人口流动速度加速,各个国家中操双语的人越来越多,加上操同一语言的言语社团中夹杂不少少数民族,导致使用语言的情况日益复杂。这些都要求语言学作出正确的解答。

此外,科学技术的新的发展,特别是电子科学的突飞猛进,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信息化的社会,引起了信息交换划时代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语言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机器翻译、计算机技术及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发展,要求语言形式化和技术化,以便进行自动操作和运算。语言的形式化和技术化并不改变它的交际功能,而要求进一步探索社会对语言的有意识的影响

和作用。这些也要求人们对社会语言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1.2 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社会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40 年的历史,N1Dittmar 曾将它的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1964 年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出版第一批著作;

2. 1964 - 1967 年对社会语言学的地位进行系统的讨论;

3. 1966 年起对有关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性的大规模实验性研究;

4. 1968 - 1972 年对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进行总结(这一工作至今仍在继续进行) ,解决一般的社会学问题和某些特殊的语言问题;

5. 1972 年以后逐步进入社会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对已经提出的各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检讨和修正。

1. 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

布莱特(Bright ,1966) 指出,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听话者的身份,会话场景,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平民语言学,语言变异程度,社会语言学的应用。Hymes (1974) 认为社会语言学有三个目标:语言和社会,即指向社会的,具有现实目标的语言研究;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涉及语言变异和各类社会集团以及社会形式的语言学,以语言理论而不是语法理论为目标研究语言运用。而祝畹瑾(1992)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制,多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各类言语共同体

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 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 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 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 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而其研究也可分为5 种类型,即

1) 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言语。核心问题是语言变异;

2) 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其研究核心是人类的交际能力,最终目标是建立综合性的人类交际学;

3) 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即语言社会学。研究重点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全局性的相互作用,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语言问题;

4)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重点是全社会或某个社会集团对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

5) 语用学的社会语言学。以会话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讨会话原则和策略,研究会话结构和风格。

而Fishman (1972) 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 研究语言在社区组织中的功能。(Asher1994 ,wolfson 1989)

1.4 社会语言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4.1 语言变体(Variation)

语言变体,也称语言代码,是“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项目”(Hudson1980) ,可以用来指语言、方言或语体,也可以用来指单个的语音、语法或词汇项目。变体是一个中性名称,它摆脱了传统的“语言”、“方言”、“地方话”、“土话”等具有价值判断的名称所附带的感情色彩和偏见,给语言学家带来方便,避免误解。

1. 4. 2 言语共同体(Speech Community)

又称言语社团或言语社区,是对群体的语言使用者进行分析所采用的基本单位,是指在某种语言使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员的集合体,其大小可按照研究的需要和抽象程度来划分(祝畹瑾1992) 。某个国家或地区、某个城镇或乡村、各种社团都可视为言语共同体。

1.4. 3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术语是海姆斯根据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在海姆斯看来,乔姆斯基所谓的“语言能力”只是语法能力。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不仅要考虑是否合乎语法,还要考虑是否得体,这就是“语法性”和“可接受性”。人们掌握的语言能力应包括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跟谁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时候说,在什么场合谈,以什么样的方式谈。这种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就是交际能力。

1.5 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派别

研究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关联,探索词语的社会意义,是社会语言学所关心的要点问题。有关此类问题的哲学讨论古已有之,西方语言哲学历史上旷日持久的“名实之争”实际上也涉及了社会语言学所考虑的内容。到20 世纪60年代,欧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为社会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以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与费斯(Firth) 为代表的伦敦功能学派和以鲍斯(Boas) 和萨丕尔(Sapir) 为首的北美人类语言学派。

马林诺夫斯基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人类学和民族学著作中探讨了语言问题(Firth 1957) 。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但他对语境的论述还只是一种探索,是针对人类文化语言学中分析手段的不完善而提出的(Campbell 1994) 。三十年后,语境理论在“伦敦学派”创始人费斯那里才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他首次以较完善的方式阐述了说话人、语言形式、语言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创立了语言学研究中的“语境学说”(1957b) 。马林诺夫斯基和费斯都主张结合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来研究语言结构。而韩礼德(Halliday) 弘扬

了费斯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尤其在社会语境中语义的研究上有独特的见解,明确无误地声称“语言系统是一个社会语言学系统”(Halliday 1978) 。

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Boas (1911)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强调不同人种、语言、文化的变体及其多样性,反对在分析与描述工作中沿袭套用印欧语法理论。他关注民族研究,建议创建语言学与民族学共享数据库,考察研究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Darnell l994) 。Sapir 将Boas 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创建了语言文化观及语言流变理论。他的晚期研究不限于狭义的语言学内容,而是转而讨论文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在文化中的创造性问题(姚小平1999 ;Darnell 1994) 。而沃尔夫(Whorf) 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认为人们的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萨丕尔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论。而1964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分校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语言学大会更确定了社会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Bright 1966) 。

21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构建

现代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发展,似乎从一开始就与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个学科结下了不解之

缘(杨永林2001) 。就语言学理论本身而言,寻求一种普遍性理论一直是语言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标准。而由于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在语言学领域建立普遍性理论只能是一种奢望。在社会语言学这类跨学科领域里,更常见的是不同理论的竞现(Coupland1998) 。

Hudson(1996) 认为,社会语言学家迫切需要一种一般性概念框架来整合事实,得出理性认识。Romaine (1994) 认为社会语言学缺少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模式来专门研究社会冲突与社会歧视问题。Coulmas (1997) 则认为就理论而言,社会语言学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中间状态,一边是社会学的理论,一边是语言学的理论。学科类属的交互性和学科内部的多样性,导致了社会语言学在理论构建上的特殊性:局部层面上程式化原则的应用多于整体层面上的理论构建,故不易在学科内部产生一种普遍的理论指导模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社会语言学应该采用一种创新和兼容并举的指导思想,从整合研究角度出发,考察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发掘整理不同理论观点的内涵,力求在跨学科研究层面上形成有益的互补理论( Fasold 1992Horvath 1998 ;Bolton 1992) 。

因此,专家认为社会语言学在理论构建上有必要向自然科学看齐,创建科学规范的学科理论范式;其次,在解释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现象时有必要向哲学家看齐, 注重寻求一般规律的解释(Lave&wengen 1991 ,Holmes&Meyerhoff 1999) ; 最后,有必要使形式分析与功能研究并存,变异理

论与定性研究并举, 繁荣社会语言学理论建设(Singh1996) 。

31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

社会语言学通常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定量统计分析得出概率性的结论。它研究语言变量和社会变量的相关性,研究对象为社会方言或称社会变体,涉及的社会变量有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研究开始,先要确定社会变量,然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得语料样本。收集语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祝畹瑾1992)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要保证语料的真实性,排除干扰和偏见。然后要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分类和统计,最后做出适度的结论。

90 年代以来,随着对学科发展的多元化和理论模式多样化的逐步认同,社会语言学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显著的变化:注重研究内容与不同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课题设计的科学论证;适当引入计量分析手段;强调跨学科整合式研究;分析话语群体的语言行为,找出言语行为的规律与模式,但从整体发展来看,与其它较为成熟的学科相比,在研究手段、内容、模式以及深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杨永林2001) 。

今后,除了继续进行原有课题的研究以外,社会语言学将会开拓以下一些研究课题(戚雨村1997) :

(1) 语言结构变异的研究,如社会方言和城市方言,社会阶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社会群体因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段、性别等因素而引起的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2) 社会环境和言语行为关系的研究,如不同社会环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在特定语域和使用域中人们使用语言的特点和语码转换的规律,各种专业语言(法律语言、医生语言、体育语言、广告语言等) 的特点;

(3) 语言状况的研究,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总和及其功能分布,语言和各种语言变体的功能分类;

(4) 双语(多语) 现象和双言(多言) 现象的研究,如社会群体和个体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以及一种语言不同变体的情况,人们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上述语码的选择和制约,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混合语(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 及其形成和发展;

(5)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研究,如按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语言管理、语言教育和语文建设的规划,并确定语言政策加以实施,等等。

从目前情况看,应用的势头在不断加强。有人认为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社会语言学和应用社会语言学。事实上,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多数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舒伊(R1w1Shuy) 认为用综合性三角形模式来表示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和实际问题的关系较为合适。他还认为,社会语言学家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但一般都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而且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应是社会实际问题来决定理论和应用,因此必须对理论和应用同样加以重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外的社会语言学家十分重视实际工作,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41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意义

就理论分野而言,社会语言学研究属于功能一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时,语言代码不再仅仅表示单纯语言学上的符号意义,而是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深刻的文化意义,语言学研究有必要对此进行描述和解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意义还在于其促进课程建设、重视应用研究、繁荣语言学研究这三个方面(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重视。其应用性研究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分别在法律语言、广告语言、诊断语言以及广义的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后,社会语言学试图为语言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一种整合研讨模式与理论解释,特别是通过考察各种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并对变异现象从多维角度进行说明和解释(杨永林2001) 。

由于社会语言学旨在结合社会研究语言,从而为语言学中诸如人类语言学,语用学,语篇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乃至在当今语言教学中运用最广的“交际法”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使语言学跨学科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51 结语

由此可见,社会语言学为语言学及其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野和新的分析方法,从而丰富了语言科学的研究内容,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本质的了解,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 Chomsky , N119951Language and nature [ J ]

1Mind104 :1 - 16

[2 ]Ervin - Tripp ,S11971[1969 ] 。Sociolinguistics

[A]1InJoshua A1Fishman (ed1) 1Advances in the Soci2

ology of Language ,Vol111[C]1The Hague :Mouton

[3 ] Fasold , R119921Sociolinguistics in Linguistics

[A ] 1In K1Bolton & H1Kwok ( eds1) 1Sociolinguistics

Toda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 C ] 1London : Rout2

ledge1

[4 ] Fishman ,J1A119721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1In P1P Giglioli (ed1)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

Selected Readings [ C] 1Harmondsworth , England : Pen2

guin1

[5 ] Halliday ,M1A1K119781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M]1London :Edward Arnold1

[6 ]Malinowski ,B1K119231The problem of mean2

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 1Supplement to Charles

K1Ogden & Ivor A1Richards ( eds1) 1The Meaning of

Meaning[C]1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

[7 ] Sapir , E119211Language [M]1New York : Har2

court ,Brace1

[8 ]杨永林12000 , 《社会语言学》导读[A]1 北京:外研社P布莱克韦尔出版社

[9 ]杨永林12001 ,评《社会语言学》一书———论学科发展问题[J ]1《当代语言学》第三期。

[10 ]祝畹瑾. 1985 , 《社会语言学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三期

中英语禁忌语异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英语 中英语禁忌语异同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为了解决中英文化沟通中的混乱和尴尬,了解中英文化中禁忌语的异同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和比较中英禁忌语的通用性和差异,它不仅是有助于改善他们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也会让人能够在现实沟通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但现实和愿望相反。沟通在现实经常失败,或者感到沮丧。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实际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分析具有重大意义的禁忌语。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之中。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削弱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禁忌语所带来的敏感性和刺激性,使得语言变得优雅,含蓄,中听,通过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英语禁忌语,以期中西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禁忌语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有着很长的历史。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英语。人类社会在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上天、神、鬼都有所避讳。我国封建社会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政府大兴的“文字狱”就严格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禁忌语现象更为常见。皇族,王公大臣的名讳都是不能提及的。在西方社会,禁忌语也是非常多的。特别在基督教国家,对于God (神) 、Christ (耶稣)这些词是不能随便说出口的。有些带侮辱性的俚语也被列入禁忌语的范畴。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反映着文化的内涵。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每一种文化之中。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削弱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禁忌语所带来的敏感性和刺

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19220480.html, 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研究综述 作者:连维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5期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与性别的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从语言与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学者对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内容,不同性别在语言使用中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及在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4个方面对语言与性别差异的研究做的一个文献综述。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关系;研究 Abstract: since the 1970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nguage and gender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is paper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from four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on language and gender,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in language us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tudy. Keywords: language; gender differences; relationship; research 一、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男性和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会影响对语言的运用,同时,男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同,人们对于性别的态度差异使语言产生了各个层面的性别差异。语言的性别差异在人类的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变体。 二、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语言学家从不同的层面来对语言与性别差异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语调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以语音语调为主。研究者以某个发音或者超音位等为出发点。选择对象为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种群体等,通过访谈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语料,然后对语料进行分析,观察语言和说话者的阶层、性别等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这些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和女性相比,男性更多的使用非标准的语言形式。而有些研究者则发现,语言形式标不标准和性别这一因素并不完全相关。因此,这些研究的范围和视野相对较窄。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2003 年第5 期(总第67 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GUANGXI J IAOYUXUEYUAN XUEBAO NO. 5 ,2003 (Serial NO. 67)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李莹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邮编:530023) 摘要:社会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它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或者说联系社会研究语言。本文通过对学科简介、发展历程、研究范围、理论构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意义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语言学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9410 (2003) 05 - 0051 – 05 1. 社会语言学简介 1.1 产生原因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带着浓厚的批判性质。它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着重研究语言形式的分类、分布和语言的共性研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差别和差异却置之不顾。这样的语言和语言学研究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因而是片面的。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是对传统语言学的补充和修正。 社会语言学的形成既有它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第一,本身的原因。20 世纪初,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提出语言是符号系统的学说,并强调对语言系统进行共时的研究。这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先河。从此,西方语言学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身的共时研究上。50 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崛起。转换生成语法虽然在许多方面与结构主义不同,但二者的基本研究方面仍然是一致的。乔姆斯基(1965) 指出,转化生成语法是研究语言能力的。而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66) 则认为乔姆斯基这种涉及语言能力的理论抽象地论述理想的事物,而未把社会文化因素作为其描述的内容。语言学家对这种封闭式的语言系统的研究的批评也并不否定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法所取得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观察的深入,这种研究的弱点也逐步暴露出来了。这首先表现在它舍弃了许多因素,如使用语言的人、时间、地点的因素,还有某一言语社团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等等,因此就不能正确解释许多语言现象。社会语言学的兴起是与人们对语言现象的关注有关系的。 第二,社会历史的原因。语言研究由实际需要而产生,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也不例外。在50 到60年代,不少国家出现了一些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如在60 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种族歧视,许多黑人和非白人少数民族难以找到工作,这些人缺少教育,担任不了技术工作。美国当时就掀起了一个民权运动,语言问题也成为这个运动的内容之一。政府也比较重视社会语言学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汉语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学习和研究汉语言的重要性日益 凸显。本文旨在综述关于汉语言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领 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探讨汉语言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与应用。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内涵。汉字的起源与演 变是汉语言研究的基础,相关研究者通过考古文献、甲骨文和金文等 多种方法,对汉字的形状、结构和语义进行研究,揭示了汉字演变的 规律与特点。 二、汉语音系与音韵规律 汉语的音系是指其音素、音节和音变规律等,对研究汉字的构词和 语音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涵盖了汉语的音韵组合规律、声 调变化和语音变异等,通过对语言声音的研究,揭示了其结构与演化 的规律。 三、汉语语法与句法结构 汉语的语法与句法结构是研究汉语的核心内容之一。语法研究探讨 了汉语的词类、短语和句子构成规则,句法结构研究则着重分析句子 成分的意义和格式,在句法树和句法角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汉语语义学与词汇研究

语义学和词汇研究是对汉语词义和搭配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语义 学研究涉及到词义的内涵和外延、语义关系以及义原的建立等,词汇 研究则着重讨论词汇的用法和搭配规律,以及词义的多义性和歧义性等。 五、汉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领域,涉及到教学方法、教材编写和 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则关注于非汉语母语者学 习汉语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以及对汉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汉语社会语言学与方言研究 汉语社会语言学研究关注汉语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和影响,揭示社 会变量对汉语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化的影响。方言研究则主要探索中国 不同地区和族群的语言差异和变种,以及方言的发展和保护。 七、汉语应用研究与语言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汉语言在计算机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 翻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涵盖了语音识别、机器翻译、 信息检索和语言模型等内容,为人工智能技术和汉语言应用提供了理 论和技术支持。 八、未来发展与挑战 虽然已有大量关于汉语言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 的问题和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汉语语义和语用的细微差别,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的幽默研究文献综述

在语用学视角下,汉语的幽默研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通过 对语言使用的调查和分析,学者们不仅揭示了汉语中幽默的各种表现 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幽默所涉及的语言交际、言语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出发,对汉语幽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 行综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您呈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的类型分类 在最初的文献综述中,对汉语幽默进行了类型分类的研究。学者们将 汉语幽默分为谐音幽默、反讽幽默、谜语幽默、笑话幽默等不同类型,并深入分析了每种类型的语言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幽默效果。通过对这 些文献的综合评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汉语幽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其在语用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2.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的语言交际机制 除了对幽默类型的分类,文献中还对汉语幽默的语言交际机制进行了 深入研究。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幽默话语在语境中的运用,探讨了幽默 的话语行为特征、语用策略和交际功能。通过对幽默话语的转移、插入、变换等语言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幽默在汉语交际中的独特作用, 以及其在语用学角度下的重要意义。 3.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的社会文化因素 文献中还涉及到了汉语幽默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者们通过跨文化比 较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汉语幽默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异

同之处,并对其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 理解汉语幽默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从个人观点来看,汉语幽默研究的语用学视角是一种富有活力和深刻 启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汉语幽默类型的分类、语言交际机制的分析 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更系统地理解幽默在汉语交际 中的具体表现,还可以深入探讨其所承载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我 认为在今后的汉语幽默研究中,应继续深化语用学视角的研究方法, 以探讨汉语幽默的更深层次意义和社会文化背景。 总结回顾 在本文的综述中,我系统性地梳理了语用学视角下汉语幽默研究的相 关文献,深入探讨了幽默的类型分类、语言交际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回顾,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汉语幽默研究的现 状和趋势,还可以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综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对汉语幽默研究的语用学视角充满期待,并 期望未来能有更多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研究成果涌现。 通过以上综述,相信您对语用学视角下汉语的幽默研究已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汉语幽默研究的丰富内 涵和学术价值,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感谢您的阅读!汉语幽默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从语用学视角来研究汉语幽默

文献综述、提纲、开题报告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提纲、开题报告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包含的内容 1)介绍有关的概念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2)已经完成的相关研究,各方的观点,知名学者的意见。根据需要可按年代顺序综述,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3)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总结。 4)本文将提出的问题以及在相关问题上本文将作的探究和预期的学术贡献。5)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需注意的事项 1)文献综述绝不是文献的简单堆积,应与自己的论题结合起来,既要综合、叙述,又要比较、评价,两者紧密结合,不能只“述”不“评”。 2)文献综述应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3)应该客观地将相关论著的内容表述出来,不能随便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进行评论时,要把自己的观点与文献的观点分开,不能将两者混淆起来。 4)应该洞察出目前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写好文献综述的技巧 文献综述常用语 1. 用以表明某人的观点或所做的研究:state, indicate, discuss, describe, observe, find, show, propose, suggest 2. 用以表示某人所强调的观点或补充说明:add, note,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emphasize, go on to say, begin by, conclude by 3. 用以说明某人所坚持地论点:argue, contend, maintain, believe 4. 用以表达某人未经正式的观点:claim, allege, imply 5. 提出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Although much work has been done on…, more studies need to be conducted to…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None of the findings indicate… 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rather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examined… far fewer have examined…

基于合作原则的英语委婉语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英语 基于合作原则的英语委婉语研究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哈特蔓等编)。 2、"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或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语言学词典》)。 通过定义我们看出: 首先,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第二,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委婉语,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使用委婉语可以使会话更成功、更顺畅地进行。委婉语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委婉语也成为了会话中一个普遍的语言技巧。 结合委婉语的定义及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委婉语的如下功能:避讳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委婉语更加普遍地运用于人类日常交际中,使得会话更顺利地进行。然而,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般情况下是进行直率性表达,从而形成直接语;而在特殊情况下会进行隐含性表达,从而形成委婉语。由此可见,委婉语是相对于直接语而言的。在这一点上,委婉语就是违反会话原则的一种体现。 合作原则的各项原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这对于交际委婉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合作原则的各项,以及这些原则和委婉语之间的联系。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使用委婉语,使会话更容易地进行。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委婉语就是“用顺耳的,不大引起反感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导致反感,令人不快的或剌耳的表达

“地方普通话文献综述

“地方普通话文献综述 关键词:地方普通话普通话理论研究个案研究 一、“地方普通话”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方针与政策,鼓励与支持方言区的 人们学习与使用普通话,增加普通话的交际功能与适用范围。长期以来, 在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汉语方言区、少数民族地区与海外华人社区 的人们都有学习与使用汉语普通话的主观愿望,且热情很高。近几十年来,很多学者对这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的普通话进行了命名,主要 有“方言普通话”、“地方普通话”、“方言腔普通话”、“方言区普通话”、“带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民汉中介语”等。“地方普通话” 可以视作标准汉语普通话的一种地域变体,它是各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与 使用标准普通话的过程中,因受方言母语的影响而讲的一种带有不同程度 地方口音的、不甚标准的普通话。 二、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 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两大类。 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至今”三个时期,具体内容如下: (一)1980—1989年:“初步发展时期”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地方普通话现象的大量存在并进 行了初步的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地方普通话在名称、性质、 研究意义上的认识与针对地方的个案研究等。这一时期,对地方普通话的 研究属于初始阶段的探索,开启了地方普通话研究的新领域,为以后的研

究提供了思路。当然,这一时期在理论上对地方普通话还没有很明确与统一的说法,而且对地方普通话的个案研究数量也很有限。 1、个案研究 2、理论研究 在理论方面,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始于1988年李如龙的《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该文首先定义了什么是过渡语,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研究方法中,他指出在调查中“最好采取不公开录音的方式”来取得自然状态下的语料,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说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姚佑椿《应该开展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1989)一文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即“地方普通话到底算不算普通话”与“地方普通话值不值得研究”。 (二)1990—1999年:“进一步发展时期” 对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总论较多,但对一些具体的地点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地的地方普通话的研究材料比较有限,缺乏对整个的音系的研究。对各地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基本上采用简单的描写,还没有进行足够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 1、个案研究 2、理论研究 1990年6月5日至8日,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普通话与方言问题学术讨论会”,很多专家与学者从总论的角度对“地方普通话”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十分精彩的论述。于根元先生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地方普通话”是国家推广普通话过程中的必然产

双语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双语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语言兼用又叫双语现象,是指一个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兼 用另一民族的语言,兼用多种语言的,也可以叫做双语,本文运用文献法从双语 理论、双语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双语现象进行论述。 关键词:双语现象;文献综述 一、双语理论方面研究成果 目前对双语现象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有:景体渭和景超的《中国的双语现象 浅析》,试图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诠释双语过程中的双语式、双言式和双体式等三 个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讨。王雁君的《浅析双语现象》,从经济、文化、政治、人口迁移等因素入手,分析了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论 述了双语现象的发展趋势。余珍有的《双语现象的产生及其语言特征》,从外部 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方面,概括了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外部客观原因有 移民运动、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跨文化婚姻等;内部主观原因有自我认同、语言 优越、语言自卑和交流的需要等;并对双语个体的双语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双语言信息符号系统、双语言操作系统和语言发展的双轨制。张叔池的《双语 与双语教学》,阐述了双语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分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们 国家正在开展的双语教学活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丁石庆的《我国双语现象的政 治文化背景试述》,作者对我国双语现象形成的多方面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探讨; 从中华民族统一进程来看,首先是在以汉族为主体,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政治环 境下,在历代统治者的治民政策的沿袭下形成的;其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 举族迁徙或不同民族之间错居杂处的条件下形成的。 二、国内双语区双语现象研究成果 当下全世界共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民族杂 居的情况普遍存在,双语现象也就在各个民族杂居区出现了。在国内,对双语区 的双语现象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廖冬梅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新疆社会发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最新年文档

语码转换之社会语言学新视角 语码转换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由于语码转换具有普遍性与重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研究得到了诸多学科的重视,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仅语言学界就出现了五种主要研究路向。其中,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向更成熟,体系更完备,它成功地将社会因素引入语码转换研究视野,加深了人们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但“这种研究似乎还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够深刻揭示语码转换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语言和心理等因素。所以我们认为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还不是一个全面的研究路向”。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语言学其他研究路向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全面剖析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考察该现象的影响因素,从而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功能。 一、文献综述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既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与语言、方言、标准语、语域、皮钦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相比,语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社会偏见,因而成为社会语言学家用于代指任何语言交际系统的中性术语。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因而被视

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视角的不同,至今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语码转换定义。大体来讲,现有的定义主要围绕“语码转换”与“语码混合”(或称“语码混用”)的关系而纠缠不清。有些学者从语码转换的语言单位出发认为语码转换发生在句子分界处,而语码混用则发生在句子内部。虽然这一区分在研究语码转换的语法限制方面有一定意义,“但是它们却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所以它们属于同一框架”。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两者做更细的区分,会引起学术上的混乱,因而用“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来通指“句间转换”和“句内混合”。还有少数学者一方面承认两者理论上的差异,一方面对其界限不置可否。 笔者认为,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的区分应视研究目的而定。在揭示该现象的社会及个人动机及其社会功能时,为避免术语上的繁琐及“语码混合”的消极联想意义,本文所谈语码转换包括“句间转换”和“句内混合”,是指“人们在同一次会话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 (二)语码转换的相关理论 语码转换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但当时大多将其归咎于语言能力缺陷的结果。直到60年代后期,该领域开始蓬勃发展,观念也开始更新。最近30多年来,语言学界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等五大研究路向。它们探讨双语社会自然语言交际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

分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英语 分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前言部分 (一)研究目的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它作为人类思想的载体和主要的交际媒介,直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而语言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深感兴趣的课题之一。了解英语中性别歧视语的发展现状和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差异,从而最终消除这些性别歧视语的存在,增强我们的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我们在与英语文化背景熏染下群体进行交际时出现尴尬的场景和不文明的行为和语句。通过对性别歧视在不同方面的体现的分析,针对问题寻找出有效的方法来消除性别歧视在英语中的传播和发展,实现在语言上的性别平等。首先我们要唤醒民众对语言性别歧视的重视,让他们了解性别歧视对妇女的损害,增强对性别歧视语的抵制性,对文明使用语言和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有重大意义。 在社会语言学看来,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不单纯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语言学家应该透过这种表面现象,结合语言哲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研究,采用一种崭新的观察视野,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揭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亚文化现象,研讨大众意识对语言改革的影响,考察语言在人类认识和表述世界过程中所起的双重功能。由此可见,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性别歧视的定义 Sexism(性别歧视)一词是美国的女权主义者由racism(种族歧视)一词启发创造的。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Sexism 指的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主要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性别歧视是指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一般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语言是社会的镜子,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有所反映。因此,性别歧视这一社会现象也必然在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歧视即语言性别歧视

运用软件ELAN标注和分析口语诗《广岛》中多种模态-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运用软件ELAN标注和分析口语诗《广岛》中多种模态-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20 世纪90 年代末,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媒研究学者Forcevill 为首的西方学者把隐喻研究深入到多模态层面,结合符号学、语言学、电影学与传媒学理论,从广告中图片隐喻的视觉模态开始,到口语交际、教学、音乐、影视作品中对视觉、听觉模态的探讨,开创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先河。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说,口头语言符号、手势、音韵特征等各种模态都具有表达意义的潜势,各种模态往往交织在一起,互动而产生意义。那么不同模态之间是否存在耦合现象(coupling)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各种模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构建起统一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就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一、多模态隐喻界定及其研究文献综述

Forceville 把模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来阐释的符号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模态,在具体的语类研究中通常把模态分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九类。Forceville 认为,单模态隐喻就是目标域和源域用单一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多模态隐喻即目标域和源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 单独由文字呈现的隐喻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为单模态隐喻,而除了文字外,加上图片或声音、音乐等其他模态的呈现方式,这个隐喻就变成了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隐喻的界定涉及源域与目标域的不同模态,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因本研究语类为口语诗,涉及的模态为口头言语、体态和音韵特征,故采用Cienki Mller关于口语中对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界定,其中单模态隐喻指言语隐喻或手势隐喻,多模态隐喻即手势-言语隐喻(verbo-gestural metaphor) ,这里考察口头言语、手势和音韵特征三种模态。

论模糊限制语在《简爱》中的人际功能【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英语 论模糊限制语在《简爱》中的人际功能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一)写作目的: 模糊限制语是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因其丰富的语义特征及活跃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言辞手段和交际策略。近20年中国期刊网论文统计的结果表明,国内对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对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国内的研究鲜有涉足。人们发现,由于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大量地频繁地使用,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如何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以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模糊限制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人际功能的研究,以《简爱》为例,进一步地探讨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以便人们灵活的使用模糊限制语达到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目的。 (二)相关概念: 模糊限制语:最早提出“模糊限制语”和“模糊限制运用”的是Lakoff(1972),他在论文“模糊限制语对意义标准及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提到“那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模糊的词语,我们把它们称为模糊限制语。”拉可夫对模糊限制语的诠释建立在“理想认知模式”的基础上,深深植根于语义学的范畴。Hyland指出“模糊限制语指那些表明对命题的真值缺乏充分承诺或不绝对表达承诺的语言方式”。Hubler认为:“模糊限制语是一种间接不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策略”。英国语言学家J.Channell(2006:16-17)认为模糊限制语指的是“the use of the words or expressions which encode the speaker/writer’s degree of commitment to the truth of what follows.”我国的张乔(1998:86)定义模糊限制语为“a word that brings in a fuzzy reading, or modifies fuzziness to an extent.” 人际功能: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在人类的社会活

甘肃永登县城镇地区称呼语演变的调查研究

甘肃永登县城镇地区称呼语演变的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甘肃永登县城镇地区称呼语的演变,主要研究亲属称呼语、特殊亲属称呼语、名字和零称呼语。通过对452份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父亲、岳父母、父辈邻居和配偶的称呼语发生了变化。由于教育的普及、媒体大众化、人口的流动和集中以及男女平等潮流的影响,本土的某些特殊的称呼语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让位于普通话中的称呼语。这使得地域文化受到了冲击,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 标签:称呼语演变城镇地区 一、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甘肃永登县城某些称呼语的演变。称呼语是言语交流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之间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当一个人称呼另一个人时,不仅仅是为了开始交际,同时也是为了确定彼此的关系。实际上,称呼语最能有效反映交际者的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情感、态度等。因此,对称呼语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二、文献综述 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是界定它并非易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称呼语的定义(Fasold,1990;Wales,1996;Richards,2000;陈夏芳,1997;么孝颖,2008)。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尝试这样界定称呼语:称呼语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说话者直接称呼面对面的谈话对象的词语,即本文要研究的是口语中的面称。关于称呼语的分类,许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给称呼语做了分类(Braun,1988;陈松岑,1989;祝畹瑾;1990;卫志强,1994)。祝畹瑾(1990)认为,汉语称呼语可分为6类:1.亲属称呼语;2.特殊亲属称呼语; 3.姓名; 4.通用称呼语; 5.职衔; 6.零称呼语。本文在研究的时候以祝畹瑾的称呼语分类为参照点,分析研究一些亲属称呼语、特殊亲属称呼语、名字和零称呼语的演变。 19世纪60年代,Brown & Gilman(1960:24)研究调查了欧洲主要语言的第二人称代词后发现许多语言中的第二人称代词都有两种形式,一个用来称呼与说话人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比说话人地位高的人,另一个用来称呼与说话人关系亲密的人或比说话人地位低下的人。Brown & Gilman提出这两种代词的选用取决于两个语义关系:权势(power)和同聚关系(solidarity)。权势关系是指交际过程中一方在某一方面居于优势,而另一方在此方面处于劣势,同聚关系与亲密、平等相联系。Brown & Gilman用拉丁词语vos和tu的首字母大写分别表示这两种语义关系,通常写作V和T。为社会语言学称呼语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后欧洲的语言学家(Kocher,1967;Bates & Benigni,1975;Paulston,1976)都相继研究了各自民族的语言的第二人称代词,运用并发展了Brown & Gilman的研究模式,同时指出了Brown&Gilman研究的不足。后来,Brown&Ford(1961)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语言规范影响的调查报告

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语言规范影响的调 查报告 篇一: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

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XX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