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语类结构对比分析——以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研究为例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语类结构对比分析——以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研究为例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语类结构对比分析——以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研究为例

陈蕊娜

【摘要】Literature Review (LR) as a genre is used to deliberate on prior findings of related topics to establish relations of one's own with the whole academic community by critical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s in order to find out "research gaps" and thus establish one's research territo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pioneering study of Kwan (2006) on dissertation L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nglish LRs of 20 PhD dissertations composed b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 writers, with an aim to reveal their generic structures and move/step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writers largely follow Kwan's structure models and they have an adequate com- mand of discourse conventions and paradigm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ies, as is revealed both in the completeness of three LR componen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but also in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moves and strategies. However, some degree of divergence has been found in the use of move/strategy configur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native scholars, knowing of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us to b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文献综述(LR)主要是详述所研究主题相关的前期成果,通过批判性评价前人研究找出"研究空白",建立自己和整个学术社团的联系,由此构建自己的"研究空间"。该语类在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本文对照Kwan(2006)LR的语类研究,对我国应用语言学20篇博士学位论文LR包含

的语步及策略的语类结构和配置模式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位论文的LR 基本符合Kwan的修辞结构模式,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社团通行的行文惯例掌握较好,不仅表现在LR开头、正文和结尾结构的完整性上,也表现在各语步/策略的分布频率上。但是中西学者在语步/策略配置模式中存在着差异,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社团。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0)004

【总页数】6页(P147-152)

【关键词】文献综述;博士论文;语类结构;语步配置

【作者】陈蕊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7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

近十几年来,应用语言学界对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语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前者指发表于国内外正式期刊的论文,而后者是以获取学位为目的(不一定发表),本文着眼后者。学界目前对两者的研究基本涉及论文结构各部分: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致谢,但对通常出现在摘要和引言之后的文献综述部分(以下简称LR)的研究不是很多。

Kwan(2006)是该语类研究的先河之作,她对英语本族语者写作的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不仅厘清了LR和引言在结构特征上的相同和相异,而且基于

Bunton(2002)对博士论文引言的语步结构模型,归纳出博士论文LR的语步结构

和实现策略。由此极大地启发了国内研究者。陈明芳(2008)分析了以英语为母语

的作者写的100篇博士论文LR,得出LR的4步骤结构模式、3种视角、以及它

们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陈玉莲(2008)基于Swales,Hasan的体裁分析理论和Hyland的元语篇分析体系,对母语者和中国学生写作的英语硕士论文LR部分作

了对比分析,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探讨了LR的语步结构和词汇语法的异同。本研究旨在:(1)对照Kwan LR的语类结构研究,探究中国博士论文LR是否符合该修辞结构模式;(2)分析中西学者在LR语步/策略的分布频率以及配置模式上是否存在差异。Kwan发现LR和引言存在相似性:首先,宏观上都具有“开头——正文——结尾”的结构;其中“正文”的若干“主题单元”也具有反复循环的“确立研究版图——

确立研究空间——填补研究空间”的“3语步”修辞结构;其次,两者有一些相同

策略,如“宣称中心性地位”、“概括研究主题”和“指出研究空白”。不同之处有:第一,LR比引言结构上更为复杂。LR“多章节、多主题,其语步结构高度重复和复杂,能勾勒出某篇论文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轮廓,有时也为论文作者实验研究部分展开奠定基础”(2006:51),LR的复杂性是其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的复杂性决定的,另外博士论文也要求作者在LR对所研究领域展示广博的知识和对研究历史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引言则更多是在宏观上建立整篇论文的研究空间;

第二,LR还有一些独有的策略,即:“正面肯定之前研究”、“声称所综述研究和当前研究的相关性”以及“整合所综述文献的理论立场/框架”。引言和LR的相

似性和差异性说明两者共同隶属于同一“语类宗族网”和“语类群”(2006:52)。LR的“正文”部分由主题单元构成,其修辞结构(Kwan,2006:51)如表1所示。

由3个语步实现,语步1和2为主要语步,语步3为选择性语步。语步由策略实现,“语步”是必须出现且次序基本固定的,“策略”则与此相反(Kwan把Swales CARS模型中的“步骤”称为“策略”)。策略1A和1B同时出现时,后

者通常出现在前者前;2X、2Y和2Z是LR特有策略(例示如表2);3A-3D是证明或宣称当前研究贡献的策略。

笔者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选取应用语言

学博士论文20篇,从中获得31个LR章节,建成本研究的小型语料库。为和Kwan的研究进行对比,本研究论文主要选择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和语言测试等应用语言学相关主题。选取论文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些院校都有较强的应用语言学博士授予点,所选论文应该能够反映我国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31个LR章节包含125个主题单元,1145个语步。我国学生所写LR平均长度大于Kwan样本,语步数却少于Kwan样本。

第一步,主题单元确定。首先是把有关LR章节全部选出,将caj或pdf文本全部转成txt文档,分成“开头”、“正文”和“结尾”3个单元存储:其次,细读各“正文”单元,弄清句子意义以及句子间的连接关系,以“语义功能”为衡量标准,采用2种方法辩别“主题单元”个数:一是在LR“开头”文字中找该部分拟综述主题,如“The types of related literature to be reviewe d

include:1)...;2)...;3)...;4)...”,则该 LR 有4 个主题单元;二是

以各部分分节符、标题、编号系统等“元语篇信号”为指引,在小节内统计主题单元个数。

第二步,主题单元语步/策略的编码。对语步和策略的编码是一种“认知判断”,

这里较难的是对策略1A和1C的界定。Kwan认为,1A是对术语定义、构成和理论解释以及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看法等;1C指对先前研究各方面的综述。两者似乎很容易分辩,但使用“不完全引述”(non-intergral citation)和“完全引

述”(inter gral citation)概括各研究时,编为1A还是1C?看下例: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ers have put forward various theories to

account for the RIphenomenon in the early child grammar...Some propose that two-year-old children produce RIs with missi ng verbal inflection because...(Clahsen,Eisenbeiss&Penke,1996;Guilfoyle&Noonan,1992;Radford,1990;etc.).Others hold that Others hold that children do not have syntactic deficit and their sy ntactic trees contain all the ingredients of an adult s tructure...(Boser et al.,1992;Wexler,1994;Phillips,1995;Hyams,1996,1999)...However,details...vary quite dramatically from theory to

theory.Wexler(1994)proposes that T is underspecified in the early children's grammars.Alternatively,Hoekstra et al.(1997)and Koekstra and Hyams(1995,1998)argue that it is number that is underspecified,with a broader range of consequences.And Boser et al.(1992)assume that a lexically realized auxiliary is missing.Furthermore,

Rizzi(1993/1994)contends that it is the Root Principle that is underspecified or lacking...(屈折词缀的缺失与中介语语法的损伤:cha2_2)

“不完全引述”是没有使用引述动词,被引用者不出现在句子结构中,而被直接置于括号里或用数字上标的形式出现于脚注或尾注,往往可同时引述多个来源;“完全引述”是使用引述动词或报道动词将被引述人名字放入句中,成为句子的一个语法成分,出版日期和页码则放于名字后的括号内。在这则探讨早期儿童语法屈折词缀现象的LR中,“不完全引述”(下划线部分)使得引述内容成为共识(accepted knowledge),即业界普遍接受“2岁大的孩子会制造缺乏动词的屈折结构;或儿童没有句法缺失”这2个不一致观点;而“完全引述”(黑体部分)表明作者介入其中,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程度的协商”(Buckingham&Neville,1997)。这例糅合2种引述形式的综述,Kwan认定为1A;如果综述中突出研究重点、方法、过程、结

果和参与者等或其中某一/多个成分的为1C。

对于语步/策略的编码以下面的某主题单元例示如下:

第三步,统计语步/策略出现频次。由笔者和另一熟悉编码的同事分别根据这13

项策略的界定标准,独立分析这31个LR文本,然后相互检查,编码不一致的地

方讨论解决,最终在所有语步/策略认定上达成一致;然后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3.2.1对编码后文本进行检索,得到各语步/策略的频次,最后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kwan和本研究文本间的频数差异Chi-Square检验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Li&Ge 2009)。

笔者首先考察语料中每篇文本的宏观结构,即每个LR是否都具有“开头-正文-结尾”;其次对正文部分各语步/策略的使用频率以及配置模式进行详尽探讨。

开头和结尾作为非常重要的分析单元,其修辞结构值得深究。本研究中这两部分出现的百分比略低于Kwan样本。开头部分,78.79%的LR以“引

言”(introduction)作为标题开头;21.21%没有标题即直接展开论述,但这部分

文字的功能和语义特征与“引言”相同。作为接下来展开LR的统领性介绍,这样的文字少则1-2个段落,多可达几页,其功能是“高级组织者”(Kwan 2006:37),即把LR的目的、结构、主题、意义等提前预告读者,如下例:

(1)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make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studies devoted to rater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目的).The review would b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two major orientations of studies on rater variability.One is concerned

with ...The other line of research is ......(结构和主题)Major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studies would b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which would justify the need of the present study(意义).(评分过程与评分员信念——评分员差异的内在因素研究_cha2_1)

结尾部分,81.82%LR以“小结”(summary)作为标题,有总结章节要旨、重申综述目的和呈现新启示等功能,另外还有宣告研究目的和理论立场(如例2),因此还

具有主题单元语步3的功能。

(2)What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are the principal approaches to the ordering of multi ple premodifer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总结要旨)...These studies do cast light on some of the very important issues...and valuable insights have been gained from these researches(呈现新启示).However,some problems remianed

unexplored(指出研究空白)...Consequently,a cognitive-functional framework for the systematic and consistent analysis of premodifiers in nominal constructions,which takes advantage of all the findings mentioned above,is attempt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宣告本研究框架)...(英汉多项前置修饰语次序的认知功能探索:cha2_2_4)

另外,本研究发现中国学者LR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些新的“扩展功能”,国内毕怀(2009)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开头有强调研究主题重要性、综述研究主题历史

演变和解释研究原因等,结尾有指出研究空白、研究重要性和预告下章内容等。

本研究中大部分LR都呈现出Kwan主题单元的3语步。由于没有任何一个语步出现在所有主题单元,所以没有“必备语步”。从表5中看出,本研究的3个语步

频次均低于Kwan样本。2个研究中都是语步1和语步2占主导地位,仅语步3

存在显著性差异(X2=4.298,p=0.0038)。语步3主要是宣告当前研究的目标、重点、研究假设、研究立场和拟采用的术语等,构建自己的“研究空间”,中国学者显然不太习惯于在LR中使用这一语步,因此也较少使用其实现策略(表6中3A,

3C,3D存在显著性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

各策略出现频次除2Z(讨论见2.2),其余低于Kwan 样本,其中2Z(X2=4.724,

p=0.030)、3A(X2=4.412,p=0.036)、3C(X2=4.660,p=0.031)和

3D(X2=4.109,p=0.043)存在显著性差异。

Kwan和本研究中的语步组合方式存在差异。Kwan的研究中最显著的是“不规则

3语步”,其次为:“语步(1—2)n”、“语步(1—2)n —语步3”、“语步(1—2—3)n”;而本研究中“单独语步1”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语步(1—2)n”、“不规则3语步”和“语步(1—2—3)n”。显然 Kwan样本中语步配置模式更为

灵活多样和富于变化。

语步1中,两个研究都是1A和1C为出现频率最高和最低的策略。1A出现频次

最高,可以从Kwan对1A的界定标准中找到答案:包括术语的定义和构成、理论

的解释、学术界对某主题的看法和特点的解释、以及对于研究综述活动的“不完全引述”和“完全引述”,这实际上正是LR这一语类的主要语义功能。而1C出现

频率最低,是因为在人文科学中,对于研究重点、方法、过程、结果和参与者等参数的“实验性解释图式不显著”(Hyland 1999:360),只有在计算机、工程学等硬科学领域中,对于“实验活动是知识产生的主要阵地”(同上)的认识取向才会详细阐述上述参数。而两个研究所取语料都来自于人文学科,因此1C出现频率低也就不足为奇。1A-1B“综述研究现状+宣称主题重要性”配置模式在2个研究中都

是位居第二。

语步2中,Kwan研究中2A“反驳已有观点”出现频率最高。陈明芳(2008)对英

美博士论文的研究也发现“指出前期研究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LR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博士论文中要求作者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特别是找出已有研究缺陷的能力,这反映“英语学术团体辩证地推动知识发展”的特点(Kwan 2006:46)。本研究中,出现最高的策略是2B“指出之前的研究空白”,通过指出别人研究的不足之处,突出本研究的原创性贡献。这里2B和2A都是否定性策略,中国学者为什么倾向使用2B?这可能是因为指出研究空白不会特别需要去挑战或批

驳某一研究者或之前某一实验的缺陷,Flowerdew et al(2009:29)认为“这一领域的某一空白不是以某一研究者的特定失误呈现出来,而是以“指出研究空白”——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提出,作者可以避免威胁到他希望进入的这一领域其他专家

的面子,同时通过强调研究空白,突出了当前研究的紧迫性”。出现次之的策略是2Z“整合所综述文献的理论立场/框架”,这可能是我国在博士论文写作中大力强调“独创性贡献”的体现之一,“独创性”(楼成礼等2003:55-56)的15种表现

形式中,就有3种和2Z有关:“在即使并非独创性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一个独创

性的方法、视角和结果”、“含有其他研究生提出的独创性的观点、方法和解释”、“首次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两个研究中都是位居前两位策略相结合的配置模式占据第三的位置。

语步3中,策略3A“宣告当前研究目标、重点、问题或假设”是Kwan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中国学者则是3B“宣告当前研究立场”。中国学者往往是在LR的“结论”处才出现3A策略,而不是出现在LR的正文部分。

本研究表明,中国学位论文的LR基本上符合Kwan的修辞结构模式,我国学者对于国际学术社团通行的行文惯例掌握较好,但是有些差异也应引起重视:首先,开

头和结尾多增加了一些“扩展功能”;其次,正文主题单元语步3某些策略频率显

著低于Kwan的样本,语步配置模式不够多样化。但是策略配置模式和Kwan的

研究有同有异,体现中国博士论文LR自己的特点,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社团。

【相关文献】

[1]Buckingham,J.&Nevile,M.A model of citation options[J].ARAL,1997(20).[2]Bunton,D.Generic moves in Ph.D.thesis introductions[C].In J.Flowerdew(ed.),Academic Discourse,London:Pearson Education,2002.

[3]Flowerdew,J& Forest,R.W.Schematic structure and lexicogrammatical realization in corpus-based genre analysis:the case of Research in the Phd literature review[A].In Charles,M.Diane,P& Susan,H(Eds),Academic writing at the interface of corpus and discourse 15 -36.New York:Continuum,2009.

[4]Kwan,B.S.C.A genr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views in doctoral thesis [D].Unpublished PhDthesis.City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5.[4]Kwan,B.S.C.The schematic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reviews in doctoral theses of applied linguistic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6(25).

[6]Li,L.J& Ge,G.C.Genre analysis:Structural and linguistic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medium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1985-2004)[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9(28).

[7]Martin,P.M.A genr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3(22).

[8]Swales,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9]Swales,J.M.Research genres: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0]毕怀.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博士论文文献综述的体裁分析[D].上海:东华大学,2009.

[11]陈明芳.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的语类结构与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12]陈玉莲.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的对比分析[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13]楼成礼,孟现志,林良夫,王晓燕.略论博士论文的独创性贡献[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差异比较研究 廖国强夏宏钟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64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就两种语言中常见的差异点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氛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谱系的差异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拼音(alphabetic)文字,单词有重音、次重音等,没有四种声调(tone),但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调(intonation);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一种表意(ideographic)文字,音节有四种声调变化,语调也很丰富。 2. 语言类型的差异 英汉语言从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即主要通过词本身形态变化(inflected forms)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是以分析型为主的语言(analytic language),即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和词序(word order)等手段来表示。 3.词汇的差异 1)功能上的差异 英语的冠词和汉语的量词、助词为各自语言所独有,通常无直接对应。英语中无汉语中的助词,但可通过动词的时态和体式、句式陈述与疑问等与汉语的助词功能相对应;汉语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关系词和反身代词,但可通过词组、短句和相应的词汇运用来替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使用要受一定限制,汉语中动词的使用灵活,受限小,因而导致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现象;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比汉语中更高;英汉语言都有许多相同的构词手段,但重叠法汉语常用,如千千万万、家家户户、干干净净等,英语罕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是词缀丰富,汉语的典型特征是形态变化少;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实称;英语多变化,力戒重复,常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避免重复。汉语用词不怕重复,常常运用实称、还原、复说的表达方法。如:He hated failure,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risen above it,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2)词序上的差异 英语句中单词修饰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短语和从句一般放在中心词后面,汉语定语无论单词还是词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英语的谓词状语一般可出现在动词前后,汉语的谓词状语常在动词之前;英语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从近到远。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从远到近,两者顺序完全相反。 3)词义上的差异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语类结构对比分析——以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研究为例

英汉语言学学术论文语类结构对比分析——以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研究为例 陈蕊娜 【摘要】Literature Review (LR) as a genre is used to deliberate on prior findings of related topics to establish relations of one's own with the whole academic community by critical evaluation of literatures in order to find out "research gaps" and thus establish one's research territo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pioneering study of Kwan (2006) on dissertation LR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nglish LRs of 20 PhD dissertations composed b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 writers, with an aim to reveal their generic structures and move/step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ese writers largely follow Kwan's structure models and they have an adequate com- mand of discourse conventions and paradigm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ies, as is revealed both in the completeness of three LR componen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but also in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individual moves and strategies. However, some degree of divergence has been found in the use of move/strategy configur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native scholars, knowing of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us to be better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文献综述(LR)主要是详述所研究主题相关的前期成果,通过批判性评价前人研究找出"研究空白",建立自己和整个学术社团的联系,由此构建自己的"研究空间"。该语类在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本文对照Kwan(2006)LR的语类研究,对我国应用语言学20篇博士学位论文LR包含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1.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语言的比较研究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时的研究旨在发现语言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有不少语言学家对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感兴趣。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L.Whorf在《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而从事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旨在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相异之处,得出了规律性的理论。我国语言学界目前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英汉语比较的话题也是这种类型的研究。据杨自俭、李瑞华1990年合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我国最早的英汉对比研究大概应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 2. 英汉语言对比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 自严复的《英文汉沽》后,1898年马建忠著成了《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以后有黎锦熙、赵元任、王力、高明凯、吕叔湘、林语堂等,他们都对汉外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吕叔湘(1942)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隔着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睛式比较”(王菊泉,1998)。1977年他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英汉对比研究,同时比较的维度也覆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比较的内容包括词类、语法范畴、语序、语义结构、句子结构、修辞及影响语言运用的历史文化因素及思维模式等。 2.1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许余龙先生(2002)将对比语言学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其中理论对比语言学又分为一般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具体理论对比语言学;应用对比语言学分为一般应用对比语言学和具体应用对比语言学。理论研究主要着眼于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性质、地位、范畴、理论结构体系与方法论等。国内学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述 本文对我国百余年来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宗旨和目的,论述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标签: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性质范围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P4)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2]。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的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在揭示其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时,也会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 根据索绪尔对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的区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可分为两大类: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包括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内部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宏观的研究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因素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研究。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内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该著作虽然被后来的许多学者贬斥为“模仿”之作,但作为第一部在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成的中国语法著作,拉开了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序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重德把中国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3]第一时期从1898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马建忠、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语言学家都曾对英汉语言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汉语有别于英语的特点。“他们的对比研究虽有移植的成分,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已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4]第二时期从1949年到1976年。由于当时国内外政治和学术环境的影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一度陷于停滞状态。第三时期从1977年至今,以吕叔湘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为标志,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得以复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据王菊泉、郑立信的统计,仅“1995年到2003年国内这方面的论文就已超过2100篇,

中英文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中英文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结构对比分析 李庆明;张敏 【摘要】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哈桑(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为框架,首先探 讨了中英文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语境配置,之后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中英学术论 文摘要各10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中英文学术论文的语类结构潜势,并比较两者 在宏观结构上的异同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发展英汉对比语言学和丰富语类结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摘要写作有着极其实际的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1 【总页数】3页(P66-68) 【关键词】学术论文摘要;语类结构;对比研究 【作者】李庆明;张敏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理工大学人 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近年来,语类研究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随着语言学研究逐步呈现出语篇研究发展代替语法研究发展的趋势,众多语言研究者渐渐把其注意力转向语篇语类(genre)

研究。借助哈桑的语类结构理论框架,马丁的纲要式结构理论以及斯威尔斯的语步—步骤模型等理论框架,语言研究者已经将语类研究的领域扩展成为多元化的研 究格局。然而,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却很少涉及学术论文摘要这一语篇,之前语类研究更多地着眼于语类研究理论框架,商务英语语篇模式,英语新闻等方面。鉴于此,本文将以中英文学术论文摘要各10篇建立语料库,比对其语类结构组成的异同之处,旨在探索此类语篇的宏观结构框架,并总结出学术论文摘要语篇的构成,从而对中国学者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提供帮助,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意义。 一、语境配置与语类结构潜势理论 (一)语境配置 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哈桑在探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论观点中的三种语境(context of culture,context of situation and context of co-text)如何与具体语言表达形式产生联系时提出了两个极具参考意义的概念: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简称CC)和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al potential,简称GSP)[1,2]。 语境配置,即语境的实现方式,由语境中的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的变量值构成。这些变量值体现为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时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语类(genre)。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语境配置就是语类[3]。 CC是语篇的重要属性。语境配置也是语境三个变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语类中,这三个变量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具体选择。当结合到特定语境中时,三者就构成了一个固定的语类。比如在电影海报的语境配置中,语场就是向公众介绍电影剧情以及影片的相关信息,语旨则为电影海报制作团队以及潜在读者,而语式则是海报这种文字媒介。哈桑认为,CC是确定语篇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一旦CC得到了 确定,便可以通过语境配置来预测语篇结构的必要成分(obligatory elements),可选成分(optional elements)以及各个成分的出现顺序(sequence)和成分

英汉语言学文献综述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英汉语言学文献综述研究-汉语言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研究背景 对学术论文这一体裁,过去20多年以来,引言部分首先受到较多的关注。引言图式结构的语步模型首先是Swales提出的,1990年他修订为CARS模型。[11]其后不少研究都采用CARS模型来分析论文及其各部分的修辞特点。Bunton于2002年就学位论文的引言提出了一个修订模型。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近年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Kwan收集了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LR章节的语料,将其正文部分与开头和结尾分开来分析学位论文LR的修辞结构,由此提出了一个三语步图式结构来描述LR的正文部分。他采用了功能—语义法来判别语步,并进一步分析了组成各语步的元素,采用“策略”(strategy)来描述。其研究显示:LR和引言在结构上并非完全相同[12]。国内学者陈明芳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的LR部分存在四个语步,即“参阅已有文献—对选题进行总体评价—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评判—从文献综述提出结论”[2]。此外,不少研究采用CARS模型分析学术论文中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修辞策略。Taylor和Chen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论文的引言语篇的基础上指出,差异所呈现的学科和文化特征胜于语言特点,不

能泛化语篇结构和语言文化系统的关系。[13]Martin对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摘要的研究则发现,西班牙语所写的摘要大多遵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术社团建立起来的国际惯例。[14]另一方面,多项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修辞存在显著的跨文化差异,尽管因语类的限制呈现相对的一致性。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篇社团(discoursecommunities)的预期和要求不同。[15]Cmejrkova也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制约学术语篇的修辞和写作,并没有通用于不同科研社团的学术语篇模式。[16]杨玉晨认为,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差异的产生主要在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3]鞠玉梅和滕延江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各自的宏观结构得出结论,认为英汉学术语篇具有取向不同的潜在结构,受到交际者所认同的文化影响,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潜意识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4][5]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模糊限制语的不对等性导致了中英摘要中模糊限制语数量上的差异。[6]不过有关文献综述的研究集中在英语论文,缺少与汉语论文LR语篇的对比研究,且仅限于学位论文的研究。由于文献综述与引言属于同一语类系统,Swales用于论文引言的CARS模型及进化版将被作为本项学术论文LR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11][17] 二、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英汉形态学对比分析及其对翻译的美化作用]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英汉形态学对比分析及其对翻译 的美化作用] Abstract:Morpholog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general linguistics.From a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d form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ole of morphology in beautifying translation.In four aspects,it emphasizes the role of morphology in beautifying translation. Keywords:morphology;comparison;translation;beautify 形态问题是普通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不同学者对形态学有着不同的理解。英语和汉语分属世界上两大不同的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就其文字而言,前者是拼音文字,而后者则是非拼音文字。汉语是一种缺少像印欧语那样的狭义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对于汉语有没有形态也引起了许多争论。人类研究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比较与对比,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手法的共同特点和特殊之点。”形态学对比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言形式对比,而语言形式具有较大的特殊性,不同的语言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别。对比分析研究两种语言的形态学对我们翻译很有帮助。文字翻译也应该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畴,西方学者强调情感内容与符号形式的统一,意大利美学家贝克罗齐(B.Crose)就是这种二重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学与语言学并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英语形态的丰富变化作为语言得以能产的有效机制,在语言的美化中还很少被研究者提及。因此本文将从英汉两种语言形态学的对比出发,对形态学在翻译中的美化作用进行分析说明。 一、英汉形态特征对比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各方面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参考篇1 浅谈英汉文字差异对比 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的文字个成体系、个具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两种语言无论是语言特点、书写形式,还是构词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进行英汉字词的差异性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字词差异性对比 文字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同母语学习一样,我们学习英语依然从字词着手,然后学句子乃至篇章。在两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两种语言做比较。比较是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找出异同点,我们可以对两种语言词汇有更深入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 提到词汇,英语和汉语中有不同的表达。在英语中,只有一词word,而在汉语中有两个关于词汇的名词:字和词。那么这三个术语word、字、词之间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英语中的词由字母构成,word与词对应。汉语的词由汉字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单字大约相当于词素(morphme),它们是汉语的基本语言单位。本文就是针对英汉文字、字词进行分析。 一、英汉语文字差异 英语是线性一维的,写读英文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字母从前往后,依次排序就构成词。词与词之间需用一空格隔开,才能使其明了。汉语是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面的几何空间。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每个字无论笔画多少,字本身的大小都不变,

英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分析

英汉语音系统对比研究分析 引言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难点。然而外语界对于语音教学的研究探索却明显少于其他领域。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共性与相似性,但民族语言的个性也相当明显,两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但它也无法摆脱其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王力,1985)当今语言学家认为,音系学对比是语音对比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即通过两种语言的音位系统的构成、特征和音节结构(即音段音位,segmentalp honem es)及重音(stress)节奏(rhythm)、音调(tone)、语调(in2tona tion)和音渡(junctu re)等方面问题(即超音段音位sup ra segm en ta l p honem es)的对比研究来揭示语言之间的本质区别。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英汉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本质差异,以期指导英语语音教学。1、对比分析语音学音位学1.1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假设。20世纪50年,为适应外语教学的需要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提出了对比分析理论。它运用同一种原理和方法对两种语言的系统(如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进行对比和分析。其目的是要通过系统地比较母语(mother lan2guage)和目的语(ta rget language)之间的异同来建立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1.2语音学与音位学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特征的科学。特别是研究语言中所用的语音并对其进行描述、分类和标音。音位学研究的是声音系统。即一种语言里所有的区别性语音及其模式。“为了获得言语活动中的集体规则,必须抛开和言语活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物理、生理和个人习惯等异质要素,否则人们根本没有办法认识存在于集体意识中的语言规则。”从复杂的言语活动中去掉言语而得到语言,再从语言中去掉语言的外部现象而得到内部语言现象,最后从内部现象中去掉历时语言事实而得到一个由对立关系、组合和聚合关系构成的同质共时语言系统,从而从复杂的英汉语音现象中,借助于形式语法对两种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详细的描写。2、英汉音段音位2.1音位与音位区分性特征西方语言学家首先提出音位、音素概念。1870年库尔德内(Cou rtenay,J.)提出音位概念。他认为语音生理、物理属性和功能主属性并不一致,从而把音位、音素区别对待。布龙菲尔德(B loom field,L.)认为只有音位才是有价值的语音单位,不仅音位是第一位的,而且每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只有一种。就对于汉语语音系统的准确把握而言,不仅音节有必要切分到音位,音位也有必要切分到区分性特征。从线性音段的最小单位着眼,音位是最小单位。从非线性角度看,音位不过是联系若干个共时发出的区分性特征的时间格。韵母、音位和区分性特征是音系中层次不同的单位。同级单位间彼此相关,形成聚合系统。不同级单位按一定规则彼此连接。因而,韵母、音位和区分性特征是描写汉语音系不可缺少的。2.2英汉元音、辅音对比2.2.1英汉元音对比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区别很大的语言,在语音系统描述方面,英语的基本单位是音位(Phoneme)。分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汉语的基本描述单位是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声母有辅音充当,韵母的主要成分是元音,也有一些复韵母(鼻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共同构成的。(张金生2002)汉语的普通话和英语都有 元音,但数量和发音部位有明显不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有20个元音;普通话是

英汉语句法对比综述

英汉语句法对比综述 作者:杨梓悠 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4期 文/杨梓悠 【摘要】通过梳理知网上关于英汉语句法对比的文章,并按照其研究对象归纳为句子成分 的研究、句型结构的研究以及句法的实践性研究,笔者发现句子成分的研究对象范围较为狭窄 而且选用的理论框架较为单一;而句法的实践性研究缺乏相应的方法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 提出日后的研究可作出以下调整:(1)拓宽句子成分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使用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对比;(2)句法的实践性研究应提出相应的实践方法以增强研究的实用性。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句法;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杨梓悠(1994-),女,汉族,广州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英汉语句法差异不仅对翻译过程产生影响,还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差异。以“英汉语句法对比”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并按照研究对象把所有论文分为三类:句子成分的研究、句型结构 的研究以及句法的实践性研究,笔者根据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寻找 出欠缺之处,从而发展新的研究方向。 二、英汉语句子成分对比研究 以句子成分作为英汉语句法对比研究对象的学者普遍认为英汉语句法差异体现为句子成分 的差异。相关论文研究分为两类:英汉语句子成分对比的论述和英汉语句子成分对比与翻译。 最早进行系统性对比研究的学者是马秉义(1995),他从主语角度论证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包括主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林忠(2016)则对比英汉句法中定语的实质以及它和谓语、状语 关系的异同,阐明在两种语言中定语的特性。张建理(2006)运用构式语法对英汉双宾语进行共 时和历时调查,研究显示英语中有一个相关构式,表征“右向给予性转移”;汉语中有两个相 关构式,包括“右向给予性转移”和“左向索拿性转移”。他定义这种语内同形不同义现象是 异源同形关系(张建理,2010:12)。林艳(2010)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发现英汉语 句子成分的共性体现英汉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相同,差异则体现两者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同 时这也对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产生反作用。 罗选民(1992)等学者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作品认为小句应成为翻译的转换单位。翁义明与王 金平(2005)在此基础上缩小范围,提出以英语的主谓结构为转换单位,论述英语的主语选定是 汉译英的关键。此文的不足是缺乏论述这种方法对英译汉的适用性。但司显柱(1999)等学者通 过对比英汉语句子成分的异同点提出异议。如通过阐述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定 “句本位”论的理论基础,分析“句本位”理论并说明其矛盾性。认为翻译单位不仅在于句子,也可在于词组、段落和语篇。 总体而言,使用例证对比英汉语句子成分的研究拥有清晰的论证过程,但存在为支撑论点 而寻找对应例子的情况。结合理论分析的研究大部分以认知语言学作为理论框架,使得理论框 架的选取较为单一。因此,日后的研究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导论

当代英汉对比研究总论(20090226) 导论: 1.对比语言学的名称,起源与发展 1.1 名称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又称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或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这三个名称经常互相通用,而且某些从事语言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家认为,这三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从这三个名称的字面意义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1)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对比研究这一语言学分支的一个总称,也是一个较正式的名称。它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一般与具体之分。 2)对比研究和对比分析这两个名称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可以指任何类型的对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比。(不单单指语言研究或语言对比)而且,在对比语言学中,对比研究似乎通常用于指具体的理论或应用

方面的研究。然而,对比分析则似乎多用于指应用性的对比研究,有时更是用来特指外语教学中语言难点分析的一种具体方法,即运用语言对比的方法来预测哪些语言现象会在外语学习中对学生造成困难,困难的程度如何,等等。 应该指出,一些语言学家往往倾向于使用三个名称中的某一个作为语言对比就这一语言学分支的总称,或用来指不同概念的对比。例如,James(1980)的《对比分析》一书主要谈的是偏重于应用的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应用问题,他也用对比分析这一名称来指各种具体的理论和应用对比。因此,在阅读有关对比语言学文献时,应注意不同作者对这几个名称的不同用法。名称使用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概念上的混乱。 1.2. 起源 人类精神的关系: “不计其数的民族作为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地就在于详尽的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 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 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

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的来看, 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 象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的特征阐述清楚了,其他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看, 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和语法体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从语言的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看, 英汉语的同大于异。事实上,人类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基础即逻辑上的[7]。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到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最早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以发现两种语言中二值对立(对比)的类(typologies)为其研究目标。对比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