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语文试题

(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天堑/暂时摇头晃脑/一晃而过翘望/翘楚

B.荧光/坟茔千载难逢/载歌载舞羌管/无恙

C.巷陌/巷道鲈鱼堪脍/人文荟萃关卡/卡片

D.数轴/压轴买椟还珠/舐犊情深烽火/峰峦

解析:A项,qiàn/zàn,huàng/huǎn g,qiáo;B项,yíng,zǎi/zài,qiāng/yàng;C项,xiàng/hàng,kuài/huì,qiǎ/kǎ;D项,zhóu/zhòu,dú,fēng。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老师和同学们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________,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同学们看见自己的泪水。

(2)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________一百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就谈不上________作品。

A.委曲诞辰品位B.委屈诞辰品位

C.委屈诞生品味D.委曲诞生品味

解析:“委曲”是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委屈”指受到不该有的指责,心里难过。根据①的语境,应选“委屈”。“诞辰”指生日;“诞生”指出生。此处应选“诞生”。“品位”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有“品鉴、玩味”之意(也可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或指格调和趣味)。此处应选“品味”,使“作品”有所附着。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某些政客看热闹不嫌事大,多次捕风捉影,宣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一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纵容日本铤而走险。

B.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一位博学的老师,它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C.获得“孝敬标兵”称号的李波同学,从校长手上接过奖状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台下付之一笑,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D.从二十世纪开始,人类的“善”好像就从作家笔下悄悄地退场了,“恶”反而成了作家们关注的基本的日常现实,这决非我的夸大其词。

解析:A项,捕风捉影:指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不合语境。B项,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C项,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D项,语法错误,“夸大其词”不能带定语,去掉“的”或把“夸大其词”改为“夸大之辞”。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B.通过网络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引导年轻一代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C.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D.“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解析:A项,成分残缺,“保留”缺少宾语中心语;C项,句式杂糅,“发挥作用”和“起到作用”句式杂糅,在“起到”后加“的”;D项,主客颠倒,应为“使无数网友倾倒”。

答案:B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苏东坡真正的生活由四十岁才开始。进入他的徐州时期,苏东坡显露了真实的自我,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地方贫穷而偏远,也无法一展其行政才能

②这才是我们所知道、百姓所爱戴的苏东坡——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

③因为这是他人生中首次以行动为人所知,做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从今以后他的生活都是具有这些特色的

④后来,他被迫暂时退隐,在政坛上韬光养晦

⑤现在,一个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东坡出现了

⑥过去在杭州,他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

A.⑤③⑥①④②B.⑤③①⑥④②

C.③⑥①④⑤②D.③②①⑥④⑤

解析:③句“因为”紧承前文“显露真实的自我”,⑥①④句回顾“徐州时期”前的任职情况,⑤②句回到“现在”。

答案:C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4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面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②酒,瀹③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醨(lí):味淡的酒。②秫(shú):高粱。③瀹(yuè):煮。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蔽:栖身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比:连续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烈:功业

D.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适:闲适

解析:D项,适:恰好。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是谓求祸而辞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D.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A项,介词,“在”/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但;C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D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答案:D

8.对下面的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B.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C.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D.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答案:B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想要的东西是无穷的,但是可以用来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所字结构、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旧了,稍微修理,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因、稍、葺、新、肆志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0.苏轼的“超然”之“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乐于民风淳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2)乐于简朴(“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3)乐于超乎物外(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有可使人快乐的,不一定得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那些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的人,把福禄看成让人高兴的事情,把祸患看成让人悲哀的事情。人想要的东西是无穷的,然而可以用来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从它的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那些倚仗高大的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的,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变化无常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怎么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带有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而且,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拙朴。于是,在这里修整果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地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是秦人卢敖隐遁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座城台高大结实,幽深敞亮,夏凉冬暖。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赞叹道:“多么快活的游玩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超然”。来说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注]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两宋重臣,历靖康之难。这首词是在南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2分)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1分)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答对其中的三点即给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

朱敦儒①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②。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③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人,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流寓两广,居南雄州。本词即作于客居南雄州时。②长安:这里指代北宋首都汴梁。③玉人:此处指歌妓。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2)伤时感乱之痛(或“昔盛衰之感”或“亡国之悲”)、天涯羁旅之悲、对往昔繁华的追怀眷念。(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苏轼《定风波》)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3)________________,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4)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

(5)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答案:(1)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3)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4)瑞脑销金兽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5)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

三、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小题。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zhì)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14.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背景:李清照随夫来到项羽兵刎的乌江,抚昔思今,感慨万千。(1分)

目的:展示自己的人生追求:生,要堂堂正正,出类拔萃;死,要轰轰烈烈,慷慨悲壮。(2分,意思切近,语言简练即可)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毫无气节的昏庸无能。(2分)

15.“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2分)

16.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时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节是一个人活着的尊严,安身立命的前提(2分)。拥有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万古流芳,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与景仰。李清照本人不南渡,不投降,充分显示个人的气节;其丈夫赵明诚抱病赴任,死于途中,为国之长城,显示其为国而死的气节。失去气节的人,是民族的耻辱,国家的蛀虫,他们将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4分,正反面的分析各2分)

四、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7.阅读以下图表,从“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

2014年2月,某中学文学社对全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详见下表。

答案:(示例)从阅读内容看,玄幻武侠与时尚娱乐等作品占大部分,文学经典与时政要闻仅占小部分;从阅读方式看,网络阅读超过了一半,图书馆阅读约占两成。(“内容”与“形式”各3分。) 18.将下面的一个长句变成三个短句。

客家文化是指由亚洲地区的由畲族、南越族、闽越族和汉族互相融合,最终汉化为汉族的客家人所创造的文化。

答案:(示例)客家文化是客家人所创造的文化;客家人由亚洲地区的畲族、南越族、闽越族和汉族互相融合而成;客家人最终汉化成了汉族。(每一短句2分,写出3个得满分,超过3个不给分)

五、本大题1小题,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二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北京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讲话”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二者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有很大不同,但其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 两个“讲话”的人民本位意识,首先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基调上;其次,还表现在二者在语言表述上平民化的修辞与话语策略,极少采用专业词汇,而是采用口语聊天的形式,通俗易懂。 两个“讲话”的民族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二者均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来文艺,对外来文化、文艺观念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反思;在主导性质和方向上,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在中国化本土文艺话语建构成熟之前,中国文艺话语要么打着欧美国家文艺话语的印迹,要么打着俄日文艺话语的印迹,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犹若云泥。 《延安讲话》发表之前,苏联文艺话语成为左翼文艺界的主流话语。《延安讲话》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强化革命叙事中农民阶级叙事。《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把那种对外来文艺观念“硬搬和模仿”的行为斥为“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延安讲话》成功破解了文艺理论现代发展中的“话语移植困局”,并以之作为话语阐释符码,成功建构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本土化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北京讲话》之所以重视文艺发展中的民族本位意识,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且其社会文化语境比20世纪40年代更为复杂。由于缺乏中国化的思维和理论根基,中国文艺学者成为苏联文艺话语、西方文艺话语的兜售者,他们用外来话语对中国文艺对象所作的似是而非的研究分析,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文艺的艺术性质和艺术特征,更难以解决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难题。《北京讲话》中的文艺民族本位意识既顺应了世界大势,也顺应了国人民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求。 《北京讲话》民族本位下的本土意识较之《延安讲话》论证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分。《北京讲话》以“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为基本叙事单位,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北京讲话》不仅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艺术理论和观念的理解上要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还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形式和技巧的认知上摆脱对西方文艺创作经验的迷信、依赖,从而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升艺术创造的“核心技术”,锻造文艺领域里的“中国芯”。 两个“讲话”强调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或者说“去洋化”,要求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国文艺的实践,概括、提炼出中国化的文艺理论,并以之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及其审美价值作出理解、解释、认识、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首词两测试题

新人教版 高 中 语 文 测 试 卷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cén)玉簪.(zān)水龙吟.(yín) B.倩.影(qiàn) 鲈.鱼(lú) 佛狸祠.(sì) C.巷陌.(mò) 揾.泪(wèn) 孙仲.谋(zhōng) D.螺髻(jī) 堪脍.(kuài) 封狼居胥.(xū) 解析B项,“祠”应读“cí”;C项,“仲”应读“zhòng”;D项,“髻”应读“jì”。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秋仓皇断鸿舞榭歌台 B.锤练谗言脉搏金戈铁马 C.浩缈抱负登临脍炙人口 烽火斜阳红锦翠袖 解析B项,“练”应为“炼”;C项,“缈”应为“渺”;D项,“洲”应为“州”,“锦”应为“巾”。答案A 3.下列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 求.田问舍(购买) B.舞榭.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揾.英雄泪(擦拭,揩拭) C.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千古风流 ..人物(杰出的,有才华的) D.元嘉草草 ..(草率,轻率) 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 解析C项,第一个“风流”的意思是“英雄业绩”。 答案C 4.导学号50680012在古代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倒装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解析A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C项,应为“北望中原气如山”;D项,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答案B 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测试卷A(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测试卷A(附答 案) 单元检测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谈谈现代散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

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语文试题 (限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天堑/暂时摇头晃脑/一晃而过翘望/翘楚 B.荧光/坟茔千载难逢/载歌载舞羌管/无恙 C.巷陌/巷道鲈鱼堪脍/人文荟萃关卡/卡片 D.数轴/压轴买椟还珠/舐犊情深烽火/峰峦 解析:A项,qiàn/zàn,huàng/huǎn g,qiáo;B项,yíng,zǎi/zài,qiāng/yàng;C项,xiàng/hàng,kuài/huì,qiǎ/kǎ;D项,zhóu/zhòu,dú,fēng。 答案: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老师和同学们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________,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同学们看见自己的泪水。 (2)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________一百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就谈不上________作品。 A.委曲诞辰品位B.委屈诞辰品位

C.委屈诞生品味D.委曲诞生品味 解析:“委曲”是指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委屈”指受到不该有的指责,心里难过。根据①的语境,应选“委屈”。“诞辰”指生日;“诞生”指出生。此处应选“诞生”。“品位”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有“品鉴、玩味”之意(也可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或指格调和趣味)。此处应选“品味”,使“作品”有所附着。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某些政客看热闹不嫌事大,多次捕风捉影,宣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这一举动无异于火上浇油,纵容日本铤而走险。 B.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一位博学的老师,它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C.获得“孝敬标兵”称号的李波同学,从校长手上接过奖状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台下付之一笑,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D.从二十世纪开始,人类的“善”好像就从作家笔下悄悄地退场了,“恶”反而成了作家们关注的基本的日常现实,这决非我的夸大其词。 解析:A项,捕风捉影:指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不合语境。B项,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C项,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D项,语法错误,“夸大其词”不能带定语,去掉“的”或把“夸大其词”改为“夸大之辞”。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试题: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四)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下列词句中有关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中运用了晋朝人张翰闻秋风而归故乡的典故。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句中运用了三国时刘备拜访陈登的故事。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句中运用了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伐北魏的典故。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了赵国老将廉颇的典故,是用来隐喻自己的。 3.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揾泪(wèn) 舞榭(xiè)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ò)屹然(yì) C.螺髻(jì)鲈鱼(lú) 金戈(gé)敛财(liǎn) D.脍炙人口(kuài)汜河(sì)嘉许(jiā) 粗犷(guǎng)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流年雄才大略苍皇哗众取宠 B.愤概谋取利益频繁发号施令 C.南渡徒然虚度祭祀矫揉造作 D.理睬惊慌失措合谐鸦雀无声 5.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 B.赢得仓皇北顾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尚能饭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四课 柳永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知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时人将其推荐给宋仁宗,却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通晓音律,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形式。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他对秦观等人都

有影响。有词集《乐章集》。 [知背景] 1.《望海潮》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2.《雨霖铃》 这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本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知常识] 1.词与诗的异同 同: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句数固定,平仄规定严格等。 异:词有词牌;每句字数多数不相等(句子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多数分段(小令不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用韵较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几次韵。 诗无词牌;字数、句数固定,不分段,不换韵。 2.慢词和小令 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慢词一般都比较长,最短的是《卜算子》,八十九字,最长的是《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一般来说,凡是和律诗的字数差不多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字数在六十二字以内。唐和五代的词大致在这个范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同步习题四(附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同步习题四(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对词的下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句写宋文帝空怀霍去病的建功志向,元嘉年间用兵却有失草率,结果被金兵击败,发出“仓皇北顾”的叹息。 B.“四十三年”三句写诗人痛彻的回忆,自宋文帝战败,诗人从北方抗金南归,已历四十三年,仍牢记扬州连天的战火。 C.“可堪”三句写眼前一派升平景象,人们设祭击鼓,纷纷杂杂,有谁还记得这佛狸祠曾是北国异族胜利后建立的行宫? D.“凭谁问”三句写春秋时期廉颇的故事。廉颇最终虽因年老没被赵王起用,但终究还是有人探问,而自己谁来过问? 2.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鬓华 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 D.归鸿声断残云碧 3.《永遇乐》的上半阕凭吊雄踞东南的孙权、气吞中原的刘裕,作者的用意是() A.歌颂历史上江东的英雄人物。 B.感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足迹无处寻觅。 C.颂扬历史上的英雄,抒发今不如昔的喟叹。 D.赞美昔日的英雄,寄托自己的壮志空怀的恨事。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栏杆拍遍神雅社鼓远目嬴得 B.犹愁风雨金戈铁马天际可堪 C.红巾翠袖邪阳草树吴钩仓皇 D.千里清秋气吞万里登临烽火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随波逐流,在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扶摇直上,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寂静坚强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寂寞坚强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寂寞坚韧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寂静坚韧爽心悦目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二、语言表达 9.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进行续写。 对于美,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说,美在晴朗的夜空中,星月同辉是它的特色;有人说,美在万花丛中,牡丹国色天香是它的韵味;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也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检测题(附答案详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缪.贤(miào)燕.国(yàn) 砧.板(zhēn) 倨.傲(jù) B.睥睨.(nì) 弄.臣(lòng) 书斋.(zhāi) 佯.狂(yáng) C.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披靡.(mǐ) 避匿.(nì) 鄙.贱(bēi) 刎.颈(wěn) 思路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弄”应读“nòng”。D项,“鄙”应读“bǐ”。答案: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同意。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 C.固请,召有司案.图案:审察、察看。 D.度道里会遇.之礼毕遇:会见、见面。 思路解析:A项,“愿”的意思是“希望”。 答案: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相如廷斥之 ②卒廷见相如 B.{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C.{①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①而位居我上 ②怒发上冲冠 思路解析:A项,“廷”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因”,①介词,经由或通过;②副词,于是。C 项,“之”,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上”,①名词,上面;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答案:A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设九宾于廷⑤会于西河外渑池⑥而君幸于赵王⑦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⑧以勇气闻于诸侯 ⑨何以知之⑩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B.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C.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D.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思路解析:①定语后置;②⑦判断句;③⑥⑩被动句;④⑤⑧介词结构后置;⑨宾语前置。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陨,如今有谁堪摘? D.梧桐更兼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将进酒,杯莫停莫听穿林打叶声 B.秦人开关延敌天下英雄谁敌手 C.沉舟侧畔千帆过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D.总把新桃换旧符把酒问青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代温庭筠、晏殊、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醉花阴》《声声慢》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4.下面各对联不是写李清照的一项是() A.红雨飞愁千秋绝唱销魂句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B.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D.八百里河山空入梦,流水凝愁,怎奈此身囚狱室三十年故国最伤心,酿词寄恨,忍听千古断肠声 5.下列李清照的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检测(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基础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诗人总是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诗歌总是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第一声春雷。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在新时代,一直充当着时代先行者、价值引领者的诗人何为?诗歌何为? 伟大的诗歌产生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古今中外皆然。盛唐诗歌最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唐代边塞诗最为典型。《全唐诗》近五万首,边塞诗只有两千余首,却被认为是唐诗中最具思想性、想象力与艺术性的诗篇。所谓诗歌的“盛唐气象”,主要是由边塞诗表现出来的。盛唐的美学形象也主要是由边塞诗建构起来的。边塞诗充分展现了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开放的精神,以及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到西域去,到边疆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是当时读书人和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也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边塞诗因为反映普遍社会情绪和理想生活样貌,所以脍炙人口,让人震撼。 当代社会正在进行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这里说的雄心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思想准备。在新时代,诗歌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新时代诗歌,要解决好个人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传承、开放与创新的问题,还有如何书写时代与现实的问题。 新时代诗歌应该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新时期文学就是从确立主体意识开始的,但那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曾对人性的解放、人道的弘扬起过积极作用,但过于强调自我,导致后来解构主义思潮泛滥,否定传统、贬低英雄、反对崇高,直至解构一切宏大叙事,最终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意识,本身就包含了个体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建立在个体和民族基础之上又超越具体的个人和民族的。我们要走向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发现和自我创造的建构主义,不断走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历史性转折,正是时代最具诗意之处,提供了发挥自由创造的无限空间。兼具思想能力、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优秀诗人,最终会将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主体性融为一体,加以不断肯定、不断强化和不断超越,提炼出新时代的核心价值,建构出强大的主体性精神力量,打动人心、改变风气、影响社会。 新时代诗歌还应该创造新意象、新形象。诗歌是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艺术以形象感人,只有典型形象才能深入人心、永久流传。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经验、感受与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并以一种加速度的形式产生着。自然山河、人文网络、社会和谐,都将给诗人带来新的灵感和冲击力,激起诗性的书写愿望。而复兴征程、模范英雄、高速高铁、青山绿水、精准扶贫……都可以成为抒写对象,成为诗歌典型,都可以既有时代典范性,又具有艺术价值。此外,全球化、“一带一路”、海洋世纪、航天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将加快人类前进的步伐,放大人们的想象力,激发新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创造力,进而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新的美学观念和美学形式。这将是一个新的美学开疆拓土的时代,既葆有中国特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2.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4.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累赘公瑾/谨慎遥想/杳渺 B.樯橹/蔷薇吟啸/萧瑟华发/白桦 C.狼狈/疲惫料峭/俊俏波涛/韬略 D.蓑衣/绳索竹杖/依仗酹酒/醴酪 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从形、声、色三方面勾画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5《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5课苏轼词两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画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理解 B.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解析:根据前后语境可知,“其中尺度的把握”是中心,“其中”指代前文中的“画家们既要……又要……”,故排除C、D两项,A项逻辑关系颠倒,故排除,所以选B。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B )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起强调词语的特殊含义的作用,在语境中,该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不是现实中的跪地,而是指一些画家固守于完美的绘画准则。A项中的引号表示生动形象的说明。C项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他人的话。D项中的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

【新人教必修4】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 一、名句默写 1.念去去,千里烟波,。多情自古伤离别,,!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6.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青玉案》) 8.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蝶恋花》) 9.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 道《临江仙》) 10.试问闲愁都几许?,,。(贺铸《青玉案》) 1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 《渔家傲》) 1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 二、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概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四、阅读下面辛弃疾的这首词,解答1—4题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丁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形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模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受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同步习题二(附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步习题三(附答案)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陆续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叙事。孙犁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和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 天津解放后,孙犁到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通过这块园地,他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发而不可收拾简捷匠心独运风云变幻 B.一发而不可收拾简洁别开生面风云际会 C.一发而不可收简捷匠心独运风云际会 D.一发而不可收简洁别开生面风云变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B.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和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C.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和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D.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相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快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形成了,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B.很快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形成了,该流派被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人物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 C.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该流派被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6课拿来主义含答案

第6课拿来主义 本课话题——文化遗产 一、从课本中积累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生活中积累 一座古老的木桥,有着“人迹板桥霜”的萧索苍凉,有着“小桥流水”的茫然怅惘,它承载了无数游子的乡愁,更代表一种深厚动人的文化。一条古老的街道,有着江南女子温柔的思念,有着北国诗人一生的寄托,它是无数人心灵的故乡,散发着千年文化动人的芬芳。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魏源 2.我觉得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 ——冯骥才 3.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4.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作者简介 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主要有《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